第一篇:喜宴
喜宴
坐下来,静下去,哪怕音乐嘈杂,声音刺耳。——题记
一个月前,便接到同学婚宴的邀请,于是特意打乱了昼夜皆伏的生物钟,前一天午夜上床睡觉,再在今天清晨被同学换号的手机短信利落叫醒,睡眼惺忪的关上手机里距定时还有一小时的闹铃,下床吃饭洗澡,仰着头对着花洒思考今天穿什么衣服,确定昨天定好集合的时间,擦干头发,翻找久不使用的定型喷雾。
出门的时候天气尚可,在外面走路的时候还是习惯性的低头,一个多月没穿的帆布鞋在左脚跟给予我亲切的磨损式疼痛,在小区的大门口站定,伸展肩胛骨,放松背部肌肉,一切动作的控制为三厘米之内的微调,对上次出门的准确时间变得难以咬定,顿了两秒,直至小区的保安目光在我身上落定,表情一点点由困乏转变向兴奋,最后把目光锁定在了我的背包上。我略微定了定神确定集合地点的方向,快步拐出大门,门口的不锈钢板反射中,保安转身伸着懒腰钻回漆黑的收发室,看不到表情。因为城市的旅游节即将到来,仅有的几条主干道在一年中进行第七次翻修,人行道汇为单向,环卫工人每人一套文艺复兴时代刺客的装扮在路边摆放盆栽兼顾闲谈,中心是休假都被占用工资却一直不变,某某科室的年轻主任连连高升,平步青云,亲友团背景复杂。自己的五险一金命悬一线,环卫部门人数超编。在保持着植物摆放整齐的同时,坚定的向着所有阻碍他们工作的过路行人报以可供概念化的白眼和一掷乾坤的痰液。去目的地的路一下子变得拥堵且无计可施,所有人的脚步都被迫的放慢,忍受由于气温的缘故人体难以控制散发的体味,顺便兼职着其他行人的听众。因为放假至今我一直在挂校内,早已对千千万万的事后诸葛深恶痛绝,没曾想唯一一个摆脱小火车素材的上午,竟然被人民的海洋深情拥抱,听到了四种版本的723,又认识了新版还珠格格里的每一个演员加角色。到达集合处的时候别人都还没到,人民海洋的余威尚存,我闭着眼睛感到身上无数的汗毛孔却都在不辞辛勤的工作,脸上的汗水像蚯蚓一样从头发里淌下来。随着最后一辆飞驰而来的永久,原定人数在减员三人的情况下终于集合完毕,我们在酒店的门口闲谈,等待着婚车的到来,我听着所有人,所有城市,所有学校,所有寝室的牢骚,交换着没有营养没有实质作用的见解,在地上一圈圈的走,看着彩虹门两旁的金色充气大象在微风中摇曳,计算着眼前公车的发车频率。
主持人的说话永远激昂,亢奋,暖场,且套话连篇,其实这也是每个主持人相通的地方,我盯着主持人喋喋不休的双唇,以及黏着在双唇一侧顽强的亮片,在随着他嘴唇的颤动坚守着自己的阵地,最后被上唇落下的汗一起冲到白色的礼服上,与白衬衫被汗水浸的湿软的衣领遥相呼应。
背景音乐始终很嘈杂,音响师似乎是重金属爱好者,在哗啦啦的紧凑鼓点下,听着主持人在台上朗诵婚宴致辞三月通,这般热闹,我的心却是出奇的静,安静的打量所有与宴的嘉宾,观察他们各自在心中内定吃菜顺序的表情以及屡次用筷子敲打打算伸手抓菜孩子们的家长,静静的把目光投向每一个视力能够达到的最远距离,安安静静的开始回忆这是第几次参加这样的场合,想到上次的家庭聚餐,父亲和一个远方亲戚喝到差辈,似乎也是在这同一个地方。注意力的最后约束点是主持人振聋发聩的大家开吃,恍惚中听见整齐划一的碗筷开动的声音。所有参加宴会的人都不再低调和木讷,尽数以快和值为吃饭的最终目的,几乎听不见撞杯声和谈话声,吃到半路,我们一桌人去同新人合影,桌上的菜却都被几个大妈飞速的打了包,转身对着我们一刻不停的道歉,干酒过三巡,回过头,旁边的酒席人早已走空,都整理成开席之前的样子,整层的服务员都虎视眈眈的等着我们下桌好收拾干净赶在晚饭前睡一个午觉。
通行的同学有喝的不省人事,在吐了几遍,搀了几遍,最后决定抬着醉酒者出门的时候,太阳已经完全射透了上午的薄云,毫无保留的照在每一个人绯红的脸颊上,一片喜气,好不热闹,握手大笑,相见恨晚,交换电话,搀扶醉酒的亲人,搭车步行,拼车离场,满满的,充溢在空气中的幸福和甜蜜,没什么压力,没什么紧迫,没什么现实,没什么GDP,有的只是永不间断的欢声笑语,有的只是依旧摇曳在风中的笑容固定的充气金象,有的只是一地的鞭炮的纸屑,有的只是拾到了用过的纸烟花的满面笑容的老爷爷和一个崭新的充满希望的下午。
第二篇:喜宴
解读李安《喜宴》中的中西文化碰撞
摘要:《喜宴》是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之一,这部影片以同性恋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自由开放的文化之间的冲突,再一次展现了李安的东西方文化视角。
关键词:喜宴 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碰撞 和解
李安被称为:“现今世界上唯一的一位把中人和西人都能拍地道的电影导演。”他出生在中国台湾一个传统的家庭中,又在美国学习,两种文化带给他不同的体验,也在他的电影中展现出碰撞与融合。他的《喜宴》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品。故事讲述来自台湾的高伟同和他的同性恋男友赛门同居,却不断受到来自父母的结婚催促,传统的父母不可能接受儿子这样的生活方式,无奈之下伟同接受赛门的建议和自己的房客,来自上海的画家顾威威假结婚,既解了自己的难,又可以给威威一张长居美国的绿卡。不料高父高母听说儿子有了结婚对象,要亲临纽约看望。伟同为了尽早了却父母心愿,和威威在公证处匆匆宣誓结婚,使父母大为不满。在纽约的餐馆偶遇高父的老部下,威威和伟同无奈还要依照中国习俗再举办一个盛大的婚礼。在大伙闹洞房的情况下,伟同和威威意外发生关系,威威怀了高家的孩子。三个年轻人吵作一团,暗懂英语的高父知道了事情的真相。高父高母在互相隐瞒的情况下,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接受了赛门。故事的最后,赛门做了威威孩子的干爸,送走高父高母,三人相拥而泣。电影以一个家庭两代人的故事延伸到更为广阔的中西文化的冲突上,极具深意。
一.孝的传统
中国古语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影片一开始,高母频频送到纽约的催婚的录音带,就是以一种传统的孝的文化来对西方自由文明进行压制的。美国的孩子一旦年满十八岁,就要搬离父母的家,自力更生。与此同时,他们虽然有义务与家人相亲相爱,但他们对父母的责任远没有像中国的孩子那样沉重。尤其是中国的男孩子,他们不但要经营好自己的小家,还要负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即所谓“养儿防老”。所以同为同性恋的美国人赛门可以有自己的公寓,向自己的父母表明自己的爱情,但伟同不可以。虽然拿着美国的护照,但伟同身上还是流着中国传统的血。他要考虑到,作为中国的男人,他必须尽到传宗接代的义务,延续高家香火,他也必须考虑到,一旦同性恋的事情在父母亲朋这边传播,那么这个后果最终是要他的父母,他的家族来承担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家族是一个庞大的概念,家族的名誉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说到底其实就是个面子问题。正像高母说:“不跟人家交代,你结什么婚啊。”在高母看来,结婚这样一种形式,就是为了要给大家看的,所以为了面子,为了孝义,伟同必须说谎。
电影中有一个很西化的故事情节,就是当伟同看到父亲以一种微张肢体的类似死亡的姿态靠睡在沙发上时,他小心翼翼地去探父亲的鼻息是否还有。那一刻,演员赵文瑄把一个中西文化产儿的害怕与悸动表现的淋漓尽致。一方面,作为儿子,看到父亲似乎有一种死亡状态,他必然是害怕的。另一方面,他的内心又是悸动的,父亲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必然和同性恋文化形成抵抗势力。所以,那一刻,他的一个试探鼻息的动作,又有着西方文化中所说的一种“俄狄浦斯情节”,即弑父心理。这就是为什么称它“西化”的原因。他隐隐的希望那种对同性恋的抵抗势力会消失,而这种心理和传统的孝文化是对立的。只有李安这种兼具中西文化背景的人,才能细腻的体会到那一刻伟同内在心里的复杂。
二.婚宴文化
影片中伟同和威威结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美国式的登记宣誓,一种是中国式的大办喜宴。对于中国人来说,喜宴不仅仅是一个仪式,它也包含着家族的一种兴旺和祝福的获得。婚宴的声势闹得越大越好,热闹说明这家人人丁兴旺,人脉广泛,人缘好,人气旺。在中国,办了喜宴才算是真正的结婚,所以就出现了影片中十分闹腾的结婚场面。华丽的大厅里出现了大量的中国人的面孔,他们欢闹,起哄,尽情的捉弄这对假新人,尤其是闹洞房的时候,即使是熟知中国习俗的伟同,也会觉得过分的行为“好贱”,一场闹腾,两个新人筋疲力尽。一场喜宴,把中国的婚宴文化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席间也有几个美国人,他们用疑问的目光打量着这个异常兴奋的大厅,或一同发笑,或微微蹙眉,对他们而言,中国的这种热闹方式是新奇的,也是莫名的。他们是看客,在他们眼里,这样的一次宴会就像是一场闹剧。导演李安在电影中也客串了一把,他夹杂在人群中间,用一句经典点亮了这场庆典:“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不得不说李安是犀利的。中国人喜欢热闹,这样的喜宴在我们看来或许稍显夸张,也许是为了影片效果,使中西文化差异表现的得更加突出,但各种笑料却犹如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真实。比如餐桌上为了吃到菜而用衣袖扫倒一片茶具,也照吃不误,再比如闹洞房要闹到新郎新娘筋疲力尽为止。此类种种都反映着中国婚宴文化爱热闹也要热闹的特点。相比于西方显得有些随意地结婚登记,中国的婚宴承载了更多的人情,意义也更为重大,所以高母才会在美式的结婚仪式后失声痛哭。
三.两性文化
当高母问高父威威怎么样时,电影给了威威和伟同一个背影镜头,随后高父说:“好,能生能养”。一句话,让人忍俊不禁。在中国,有这样一句老话:屁股大,好生养。以高父的言语,电影展现了一个很传统的中国文化现象。然而高父绝对想不到,儿子伟同带给他的将会是怎样的一个冲击。同性恋,这种即使在美国也会有一部分人嗤之以鼻的群体,对传统的高父高母来说完全是一个颠覆。他们所接受的是娶妻生子的传统生活,由两性的结合,繁衍后代,延续家族命脉。而伟同带来的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打破了中国传统的人伦观念,中西文化由此形成强烈的碰撞,这是整部电影最大的矛盾。也是打开整部电影深度的切入口。
100多分钟的影片,无时无刻不在强调以高父高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以伟同,赛门为代表的西方自由文明之间的矛盾。比如赛门送礼物给高父高母时说的结结巴巴的中国话,和高父脸上表情的阴晴变化,借送礼物这样一件小事来反映东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西方人讲求实际,有什么说什么。而东方人讲究说话的方式,只说好的,不说坏的。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文化的冲突。而顾威威则作为矛盾的缓冲带而存在,因为她既接受伟同和赛门的同性恋,又在故事的最后替高家延续了后代,完成了高父高母延续子孙的愿望。虽然故事的结局是三个年轻人“幸福”的生活在美国,但是以一个女人的牺牲来成全一双父母和一段不寻常的爱,还是让人的心里五味杂陈,逐渐感受到故事真正的受害者是这个小女人,或许应该叫她大女人。
《喜宴》是个既能称为悲剧也称作喜剧的电影。喜宴上伟同的无奈之举,尤其是当他被蒙上眼并被要求吃掉新娘威威胸前的食物时,虽然喝醉了酒的威威一直狂笑不止,却让看的人体会到浓重的悲哀。当高父坐在河边向赛门表明自己知道真相的时候,那句带着浓重的强调意味的“I don’t understand”道尽一个父亲的无奈与不解。当高父要赛门保守自己知道事实的秘密,只为达到能有一个孙子的最低限度的愿望时,又传达出一位老父亲的可怜与疼痛。高父离开时对赛门说“谢谢你照顾伟同,”而这句话他在第一次见到威威这个假的儿媳妇时就曾说过,在离别时面对威威,他只能说:“高家谢谢你”,对这样一个女孩,他是充满了歉意和感激的。他只能以退为进来寻求一种新的平衡。当电影以一个长镜头展示黑暗的走道上两位老人孤单而又无助的背影时,又传达出一种文化碰撞后的受伤状态。影片以高父面对安检员的检查而举起双臂的动作为结尾,更是耐人询问,体现着中西文化对抗中的一种妥协和和解。最终父母的妥协还是换来了孙子,儿子的同性恋生活还是得到了默认。
《喜宴》展现的不仅是视觉的盛宴,也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李安游刃有余于东西方文化之间。东方的家庭伦理,西方的自由文明,从冲突,到对话,到协商,再到共进,在两种文化博弈的同时,展现着一种文化的开放胸怀。
参考文献:
[1]郑洞天.主持人导语[J].当代电影,2001,6
第三篇:喜宴祝词
喜宴祝词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
在这春光融融、杨柳依依的时节,看到二位新人情意绵绵、心悦神怡。特考究了二位新人的爱情罗曼史,分为三部:第一部:萍水相逢,说的是在武功某中学建男王遇上了巧女刘的故事,……;第二部:望穿秋水,在帅男供职于深圳,靓女工作在xx的背景下,唱的是望穿双眼想情人,花开花落几春秋的动人情歌……;第三部:南水北调,记述二位有了一定的积蓄之后,顺应父母之意、担当社会之责,合资构筑了一条沿海与内地、特区与老区,珠江与延河之间的爱河。演绎了一曲南北和谐合作的感人故事。这里就是他们经典之作的庆功会,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祝贺!
此情,此景,我也感动。新娘xx与我女儿同年,又读专业相同;我也喜欢男孩,也越发偏爱土木工程专业,新郎xx恰好吻合,我也说不准我更象男方的家长与还是更象女方的家长。凭借物理学 “波粒二象性”的启发,我暂且以建男巧女双方父辈的身份,盛情难却之下,讲三句话:
首先,使我心里感到十分的高兴和过意不去的是,刚刚开学,大家的课程繁重,中午本应缓解一下上课的紧张、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可不少老师从教室直接来到喜宴现场,为二位远离家乡亲人的新人贺喜,我心中不胜感激。大家的到来使得这里满堂喜庆、蓬筚生辉。在此,我代表双方父母,对于大驾光临喜宴的各位亲朋、各位老师,谨表示热烈地欢迎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第二,xxxx女刘喜结良缘,标志着他们业已成家。但是他们面前立业的道路还很漫长,仍需各位在今后一如既往地关心他们的成长,多给他们批评帮助,多加提携关心照顾。在这里真诚地拜托各位!
第三,在此忠心地祝愿二位新人:在工作上相互鼓励;在学习上相互帮助;在事业上齐头并进;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敬互爱;有困难,同舟共济、共渡难关;遇矛盾多理解少激动、多冷静少猜疑;新娘要孝敬长辈、相夫教子;新郎要爱老婆如爱自己的心肝,即使演变成怕老婆也不要紧,因为你最大的心愿就是怕她、就是怕她不幸福。
在今天这么大好的日子里,恰巧又都是我们自己人,我想说得话还有很多。因为大家知道,前不久两会上我们国家的那么大的家长讲了那么多,我这个小家长今天就不多讲了。谢谢大家!
第四篇:喜宴邀请函格式
导语:邀请函的正文是指商务礼仪活动主办方正式告知被邀请方举办礼仪活动的缘由、目的、事项及要求,写明礼仪活动的日程安排、时间、地点,并对被邀请方发出得体、诚挚的邀请。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喜宴邀请函格式,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喜宴邀请函格式
喜宴邀请函是结婚的一封邀请函,旨在郑重邀请自己比较近的亲朋好友和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显示出极大的诚意。收到喜宴邀请函的人士会感到荣幸,并一定会光临婚礼现场。喜宴邀请函必须要认真写好,如果是手写的喜宴邀请函还要请懂书法的人进行书写。当然现代人结婚一般都用印刷的喜宴邀请函或者是电子版的喜宴邀请函了,既环保又节省。
第一、喜宴邀请函接收者姓名
不论是手写的还是非手写的喜宴邀请函首先都要写清楚要给的人的名字,注意不要写错了,要弄清楚再写。即在“送呈”一览里填写。名字后面别忘了注明“先生”或“女士”。
第二、婚姻举办的时间。
要具体到年份--公历几月几日--农历几月几日--星期几。
第三、新郎和新娘的姓名
邀请者(也就是新浪和新娘)的姓名应写全,不应写绰号或别名。两个姓名之间应该写上“暨”或“和”,不用顿号或逗号。67
第四、婚姻举办的地点和时间
酒店名字要写完整,最好写清楚具体的地址,比如某某路某某号。67喜宴时间要写准确,具体到几点几分。
第五、结尾
写“敬请光临”、“致以敬礼”等,古代称此为“具礼”
第六、新郎的父母亲名字
一般格式是张XX(父亲)和王XX(母亲)携子XXX鞠躬敬邀。
喜宴邀请函的篇幅有限,书写时应根据具体场合、内容、对象,认真措词,行文应达、雅兼备。达,即准确;雅就是讲究文字美。在遣词造句方面,有的使用文言语句,显得古朴典雅;有的选用较平易通俗的语句,则显得亲切热情。不管使用哪种风格的语言,都要庄重、明白,使人一看就懂,切忌语言的乏味和浮华。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在越来越多的新人们乐意采用电子版的喜宴邀请函了,不知道大家对喜宴邀请函的格式是否了解了呢?下面给大家欣赏二篇喜宴邀请函范文:
喜宴邀请函格式范文一
______先生:
小儿______与______女士结婚,荷蒙厚仪,谨订于______月______日下午______时喜酌候教
______暨男______鞠躬
席设聚宝饭店
恕不介催
喜宴邀请函格式范文二
______先生(女士、小姐):
我们定于______月______日下午______时假座______饭店______厅举行喜宴
恭请
光临
______(新人名)谨邀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第五篇:《喜宴》观后感
透过《喜宴》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随之出现的文化冲突也越来越明显。影片《喜宴》讲述的不仅仅是中西方生活方式和文化上的差异,更表明了中西迥异的思维方式。一场伴着幽默滑稽的中式结婚宴会在异国欢喜结束,让人们在在最传统的中国生活方式感受的两种不同的文化的差异。但经过一系列细节的发展和磨合,又表明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并不是牢不可破的,是可以逐渐融合交流、是可以相互借鉴发展的。关键词:文化差异、同性恋、结婚、交流、理解
刚看完《喜宴》这部片子的第一映像是觉得很无厘头,认为在传统文化课堂上播放了一部讲述涉及同性恋的电影,丝毫没有其他的信息可以联系到传统文化。但是后来回顾片子的细枝末节时才发现了片子的真正目的是让观众们了解和理解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并能进一步解放国人部分传统的思想观念。
一、对待同性恋的态度
主角高伟同在国外定居十年,所受到的教育和被影响到的思想观念都已经被西方同化,他坦然的接受了同性恋的生活方式,当我看到伟同是同性恋的时候是一点都不能接受的,在潜意识里是反感他的,相比伟同自己,他也不能明确的告诉父母自己是同性恋,甚至不惜假结婚来蒙骗父母,而相比他的男友赛门,则是坦然的告诉父母自己是同性恋的实情,而且赛门自己的生活从来都不涉及他的家人,他的父母也不多的干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清楚他的父亲住在什么地方,毫不掩饰的讲述父亲的外遇,一直都没有见过的兄弟;在当伟同妈妈知道伟同和赛门是同性恋时,震惊的表情和失声痛苦的无措,都很明显的表现出了不能接受,伟同父亲则因此气的犯病住院,可见同性恋在美国已经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在中国到目前为止都是不能容忍的,最起码我不可以很坦然的接受。
二、不同的礼节表达
在伟同父母来到赛门家收到赛门给他们准备的礼物时很惊讶,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哪有主人给客人准备礼物的?而赛门则是站在未来儿媳妇的立场上送给二老的是见面礼啊。但二老看到礼物是可并不高兴,原因是赛门送给高爸爸的血压计,让高爸爸觉得自己没有病,他却咒自己有病,当然不高兴了;而高妈妈的面膜本来是很不错的选择,可是赛门却说人老了就应该好好保养之类的话,试想一下:我们谁愿意别人说自己老呢?
再看高妈妈给自己儿媳的礼物,那叫一个丰富啊,有收到三万多的美金、漂亮的中国旗袍、传家的玉镯子等等一系列富含寓意的礼物。这些礼物不单单是礼物,更多的则代表着婆婆对未来儿媳妇的喜爱和肯定,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在伟同父母决定远赴万里前来参加儿子婚礼的时候,伟同、赛门以及威威在震惊的情况下迅速的重新装修了赛门的房子,把伟同和赛门的合照收起,还特意悬挂书法、字画,摆放了盆花等,把以前凌乱的屋舍变得书香四溢,完全的符合国人的审美和要求;同时在伟同父母和赛门的生活方式上也完全可以看出中西文
化的不同,这是最明显的差异。伟同一家和威威在吃饭的时候喜欢互相询问,并且不断的夹菜给对方,而伟同和赛门之间则完全不一样,赛门用一个盘子把自己喜欢的菜各盛一点,然后再吃;再从各自的菜色上看,饭桌上的各式中国菜摆满了大半个桌子,赛门笨拙的就餐方式显得突兀和滑稽,给影片添加了不少看点,值得一提的是赛门做菜的手艺倒是很符合中媳妇的要求。
四、相差悬殊的结婚仪式
影片的重中之重——宴会,鲜明的映射了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在伟同和威威在教堂结婚登记的时候,简单严肃的结婚仪式让伟同父母一脸沮丧和不满,而且极力的压制着自己的情绪,在走出教堂是伟同母亲不可抑制的失声痛哭,父亲阴沉的脸色中,表示委屈了威威,同时也委屈了自己,最后在赛门的提议下,牵强答应去餐馆庆祝一下,可是在碰到伟同父亲毕恭毕敬的老部下时,在要求一定要给自己的“大少爷”办一场隆重的婚礼,一旁一直闷闷不乐的父亲则很高兴,认为自己的面子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此时的伟同反对就是对对父亲的不孝。
在中国风俗的婚礼中,伟同和威威向父母叩首行礼,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威威一边听高父的训导,一边还在和高母的莲子汤,可爱的小男孩“跳床”,新郎和新娘一起同宾客敬酒,接受祝福;投捧花等方式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婚礼仪式。整个婚礼高朋满座,喧嚣热闹,真正体现了中式婚礼大操大办的的习俗,在场的美国人十分惊讶于这样闹腾的结婚典礼,其中还有美国人说:“我以为中国人都是柔顺沉默跟数学天才”,对大笑和大闹婚礼很不满,在看到国人兴奋于因为游戏而接吻的伟同威威二人感到诧异,接吻在美国本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没什么可兴奋,可是华人宾客则激动不已,像看到了什么从没见过的风景一样,这同样也是很大很明显的差异。尤其是众人挤到新房中闹洞房的时候,那一帮人的架势,真的印象深刻啊,如此过分的举止使得我们哑于中国人表面上的稳重、沉静,但内心深处的狂野和奔放,让我不得不怀疑这是我印象中的华人么?
五、不同的家庭观念
伟同是幼时在东方接受传统教育,大学及以后的人生在西方构筑的这么一个可以说中西思想混和的人,他既体现西方人的浪漫随意,又反映东方人的严谨隐忍。明显的是,伟同很认同西方特定的生活观念,如果没有传统家庭这边的影响,他会很快乐地继续选择同性世界。“同性恋的人能够在各方面合得来凑合在一起生活非常不容易,所以我跟赛门都很珍惜对方,”伟同如是对母亲这么说。但是,他深知自己的价值取向是不会被中国传统所接受的,抛开恋爱取向不管,关键的一点就是男人不能生育,没有后代的结果肯定是父母无法接受的。在中国人眼里,“家庭”的完整观念是“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包括父母、子女”没有子女,家庭便不完整,没有子女的家庭在国人眼里是算不上真正的“家庭”的。这个概念在西方远不如东方表现得那么强烈。西方文化重视个体价值的实现,尊重人的个性发展,西方文化更强调的是个体价值的实现;
影片中的父亲形象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代表。这个父亲是个承载守旧与开明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曾经在军中担任师长,即到老也仍保持一股军人气质,虽然心脏不好,但每天坚持锻炼(大步行军的走法),然后喝橙汁吃药,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而更有戏剧性的是,当葳葳与伟同在婚礼当晚那场假戏真做导致怀孕后,赛门与伟同这段时间的沉重的心理负担终于压破极限,当着伟同父母的面大声用英语争吵起来。想不到的是父亲竟然懂英语,当然也就明白了事件真
正的来由。不简单的是,父亲始终保持沉默。当后来伟同不堪压力向母亲坦白时,一家人都在担心父亲身体而一致统一对父亲隐瞒事实,岂不知父亲早已知道且反过来一直在向这个家庭隐瞒。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情节。父亲年轻时曾经逃婚从军,他本身也曾经是一个反传统的人。然而他终没有选择背叛传统而是中规中矩地继承了家业,可能是其内心的成长而改变也可能是大环境的潜移默化使然。然而,到儿子这一代,条件的转化导致文化传承的断裂便由不得父亲了,这时的父亲内心是悲哀而又矛盾的。然而父亲对儿子的举动最终还是妥协,他在赛门生日的时候说出了这一切,“如果我不让他们骗我的话,我怎么抱得了孙子。”父亲用心良苦地隐瞒了全家人,归根到底的缘由还是落在“家庭”这个概念上,如果没有后代的传承,家即不成“家”,一切皆无意义。于是他能默默地吞下儿子同性恋的事实,然后自己痛苦、也看着儿子痛苦地把戏演完。只要他能抱上孙子,一切都值得。在传宗接代的感召下,个人幸福是无关紧要的;与无后即不孝相比,骗婚行为的不道德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在高尚的、抽象意义的“性”的统筹下,具体的、甚至与传统价值背离的同性恋都是无伤大雅的。在这里,“家庭”成为了道德选择的终极标尺,一切合理与不合理都围绕这个主题而定夺。
《喜宴》的最后结局看似是一个美满的结局:威威最终没有去堕胎留下了孩子,这是给伟同父母的一次重生,赛门答应做孩子的干爹,赛门和伟同还是同性恋的关系,赛门照顾伟同一家人,威威继续作画。但是不得不说,这一切只是表象,所有的一切都还是在自我欺骗和每个恶人的谎言之下生活;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熟悉的、精妙的传统文化,但同时也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悲哀。只是影片的最后,伟同的父亲拥抱儿子后拍了怕他的背,转身离开什么都没说,但这其中又包含了多少不可言说的宽容与理解;父亲在接受安检的时候,双手高高举过头顶时,让我看到了一位父亲的无奈苍老和对生活的绝望,自己最终没有坚持自己,无奈的向现实妥协。伟同三人在送走父母后紧紧拥抱在一起的画面则体现了相互交流融合的中西方文华最终会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走向共存发展的舞台,共同繁荣。
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中西文化差异是我们所不能逃 避的一个话题。造成这种文化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相应的,解决这种差异 的方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所涉及的方面太广,中西方的文化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文化起源和历史条件的不同而在诸多的方面存在着差异,两种文化在交流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冲突和碰撞。但是如果我们对这种现象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就会发现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是事物的表象,而相互的交流、融合才是其本质,文化的重整是其结局。
在崭新的2l世纪,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日常生活使得各国人民的交流日益频繁,中西两种文化不断的碰撞、交融,相互影响,相互尊重,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但是这个进程才刚刚开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它必将在广度和深度上迅速的推进,将整个人类的文化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