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节_屏护
第二节 屏护
一、屏护的概念、特点、种类
1、概念:屏护是指采用专门的装置把危险的带电体同外界隔离开来,防止人体接触或过分接近带电体、电气设备发生短路,以及便于安全操作的安全防护措施。
屏护装置主要包括:遮栏、栅栏、围墙、罩盖、箱闸、保护网等。
2、特点:屏护的特点是屏护装置不直接与带电体接触,对所用材料的电气性能无严格要求,但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耐火性能。
3、分类:
(1)屏护装置按作用不同,可分为屏蔽装置和障碍装置(或称阻挡物)两种。两者的区别在于:屏蔽可以能防止人体有意识和无意识触及或接近带电体;障碍只能防止人体无意识触及或接近带电体,而不能防止有意识移开、绕过或翻越该障碍触及或接近带电体。从这点来说,前者属于一种完全的防护,而后者是一种不完全的防护。
(2)屏护装置按使用要求分为永久性屏护装置和临时性屏护装置两种。前者如配电装置的遮栏、开关的罩盖等;后者如检修工作中使用的临时屏护装置和临时设备的屏护装置等。
(3)屏护装置按使用对象分为固定屏护装置和移动屏护装置两种。如母线的护网就属于固定屏护装置;而跟随天车移动的天车滑线屏护装置就属于移动屏护装置。
二、需要使用屏护的场合 屏护装置主要用于电气设备不便于绝缘或绝缘不足以保证安全的场合,具体有:
(1)开关电器的可动部分,例如闸刀开关的胶盖、铁壳开关的铁壳等;
(2)人体可能接近或触及的裸线、行车滑线、母线等;(3)高压设备,无论是否有绝缘;
(4)安装在人体可能接近或触及的场所的变配电装置;(5)在带电体附近作业时,作业人员与带电体之间、过道、入口等处应装设可移动临时性屏护装置。
三、屏护装置的安全条件
就屏护的实质来说,屏护装置并没有真正“消除”触电危险,它仅仅起“隔离”作用。屏护一旦被逾越,触电的危险性仍然存在。因此,对电气设备实行屏护时,通常还要辅以其他安全措施
1、凡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屏护装置,为了防止其意外带电,必须接地。
2、屏护装置本身应有足够的尺寸,其与带电体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
3、被屏护的带电部分应有明显的标志,使用通用的符号或涂上规定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专门颜色。
4、在遮栏、栅栏等屏护装置上,应根据被屏护对象挂上“止步,高压危险”或“当心有电”等警告牌。
5、必要时应配合采用声光报警信号装置和联锁装置。即用光电指示“此处有电”,或当人越过屏护装置时,被屏护的带电体自动断电。
四、高压配电装置的屏护装置
(一)高压配电装置屏护装置的使用
1、1kV、10kV、20kV、35kV户外(内)配电装置的裸露部分在跨越人行过道或作业区时,若导电部分对地高度分别小于2.7(2.5)m、2.8(2.5)m、2.9(2.6)m,该裸露部分两侧和底部应装设护网。
2、室内母线分段部分、母线交叉部分及部分停电检修易误碰有电设备的,应设有明显标志的永久性隔离挡板(护网)。
3、室内电气设备外绝缘体最低部位距地小于2300mm时,应装设固定遮栏。4、66~110kV屋外配电装置周围宜设置高度不低于1500mm的围栏,并应在围栏醒目地方设置警示牌。
5、在安装有油断路器的屋内间隔应设置遮栏。
(二)高压配电装置屏护装置的尺寸要求
1、配电装置中电气设备的栅栏遮栏高度不应小于1200mm,栅栏遮栏最低栏杆至地面的净距不应大于200 mm。
2、配电装置中电气设备的网状遮栏高度不应小于1700mm,网状遮栏网孔不应大于40 mm x40mm。围栏门应加锁。
【案例】湖南常德电业局触电人身死亡事故 事故经过:
2009年5月15日,湖南省电力公司常德电业局电厂留守处,按计划对110千伏桃源变,进行10千伏Ⅱ段部分设备年检。8时30分,运行人员操作完毕,布置好安全措施,许可开工。8时40分左右,工作负责人向现场9名工作人员进行工作交底,随后开始10千伏Ⅱ段母线设备年检作业。
工作开始后,工作负责人安排开关班成员刚某(死者)进行314小车清扫,随后工作负责人回到屏前向高压试验人员交代相关工作。负责打开后柜门的人员将下柜门打开后,把专用扳手随手放在312间隔的后柜门边的地上,到屏前协助检修312间隔。
刚某清扫完314小车后,自行走到屏后,移开拦住3×24TV后柜门的安全遮拦,用放在地上的专用扳手卸下3×24TV后柜门2颗螺丝,打开后柜门准备进行清扫。9时06分,开关柜内带电母排B相对其放电。9时38分,经抢救无效于死亡。事故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是刚某在未经工作负责人安排或许可的情况下,自行走到屏后,擅自移开3×24TV开关屏后所设安全遮拦,无视3×24TV屏后门上悬挂的“止步,高压危险”警示,打开3×24TV后柜门,造成触电。
2、工作负责人班前交底有遗漏,对工作票上的“3×24TV后门内设备带10千伏电压”漏交待;并对现场工作人员监护不到位。
3、工作票签发人没有针对屏前和屏后均有工作的情况,增设相应的监护人。4、3×24TV开关柜“五防”闭锁功能不完善,没有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不能起到防止误入带电间隔的作用。
第二篇:钟屏中学“扫黄打非护苗2016”工作总结
钟屏中学“扫黄打非·护苗2016”
工作总结
为维护校园纯净文明的育人环境,保障广大学生健康成长,根据《会泽县教育局办公室关于开展“扫黄打非〃护苗2016”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我校结合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立机构,明确责任
“扫黄打非”工作是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我校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它和学校的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创建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等多项工作结合起来抓。成立了学校“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以保障各项“扫黄打非”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组 长:蒋 鹏 副组长:魏利萍
组 员:唐自龙 刘国相 卯明成及各班班主任
二、组织学习,领会精神
学校领导小组及时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文件精神,还组织教师利用学校的网络、多媒体进行培训,让教师学习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进行教育。
三、全面检查,认真清理
1、学校组织对学生的学习用书、课外读物及教师的教学用书进行了一次大检查,把一些不健康的图书清理出了校园。
2、各班召开“快乐读书,健康上网”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认清不良图书的危害,远离不良读物。并且要求班主任教学生辨别这些盗版用书的基本特点,认识盗版的危害,以防上当受骗,鼓励学生抵制购买盗版用书,对不法商贩进行举报。
四、营造氛围,净化环境
1、通过国旗下讲话,利用校园广播站,向全体师生宣传开展“扫黄打非”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师生抵制淫秽色情等有害出版物、色情网络游戏侵蚀的自觉性。
2、要求各班通过班会、手抄报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扫黄打非,保护知识产权的内容,营造氛围,让学生去阅读一些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的优秀图书。并借助课堂渗透法制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教育学生远离网吧。各班利用班会活动课时间,分批观看 “远离网吧,拒绝毒品,反对邪教”的相关视频,通过生动的画面和一个个事实,提高了学生对不良网吧的认识,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和对邪教本质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警惕性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多措并举,扎实开展扫黄打非〃护苗工作
1、正确引导少年儿童阅读行为
我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倡导正版生活和绿色阅读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和网络平台大力推介和组织阅读优秀青少年出版物;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引导,增强自觉抵制有害出版物和网络信息的能力,防止有害读物在校园传播蔓延。
2、开展校园周边出版物市场清查活动
摸清出版物市场情况,建立完善中小学校园周边书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零售网点台帐,掌握游商地摊经常出没的时间和地点;突出清查重点,大力收缴和举报宣扬淫秽色情、暴力、恐怖、迷信等有害内容以及非法出版的青少年出版物;强化学校安全检查,在学校开学以及节假日前后等重点时段和中小学生放学后等重点时间,对中小学校园周边及青少年文化用品销售店等重点点位,进行高频次巡查,及时依法制止和举报销售非法、有害青少年出版的游商店。
3、专项治理网络有害信息
结合“扫黄打非〃净网2016”专项行动部署,开展以青少年为主要用户的互联网站、社区、论坛、博客、播客等的专项监测,及时处置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有害内容;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新应用的专项研判,查处和举报一批利用微博、微信、微出版、微视、微电影等制售传播淫秽色情等妨害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害信息的案件。
4、广泛开展“绿色阅读〃护苗2016”行动
以“扫黄打非”护助幼苗成长为主题,下发“绿色阅读”通知,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倡导绿色阅读、健康上网,抵制网上不良信息;积极开展好“绿色阅读〃护苗2016"行动系列宣传。
会泽县钟屏中学
2016年9月8日
第三篇:说“屏”
《说“屏”》教案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3.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5.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6.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重点难点] 2、3、4
一、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提到的“屏”,并说明其作用。明确:《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的作用:遮挡视线。
(三)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屏,猜想它们的用途。也可以展示搜集到的关于屏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
(四)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2、配乐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3、精读课文,回答问题。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合作讨论回答
(3)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六)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1、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七)研读赏析
1、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二、总结拓展
(一)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二)拓展延伸
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例:南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第四篇:说屏
《说屏》教学设计
袁庄中学
刘萍
课前研讨:
1、“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2、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应兼顾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2.体会本文语言轻松自如、古色古香的风格。
过程方法
1.通过查字典、找资料,掌握字词,了解作者。
2.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3.通过查阅书籍、交流、讨论等方式,争取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更广泛的认识和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屏风的了解,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难点: 体会文章生动的语言,弄懂文中引用诗句的含义。
学情分析:初中生,阅读鉴赏能力还比较欠缺。说明文阅读能力可以能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掌握常用说明方法的运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称,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集实用与装饰于一体,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着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起来说“屏”,感受屏风魅力。
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用一句话归纳本文大意。
明确:本文介绍了屏的特点、作用、种类和屏在设置上需注意的问题。
4、先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屏”?然后用自己的话作一解释。
明确:第三段中“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是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5、根据课文,说一说“屏”有何作用?
明确:遮挡视线
分隔作用
艺术点缀
可以挡风
6、“屏”可以怎样分类? 明确:按其建造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屏风可以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7、作者认为“屏”的设置应注意些什么?
明确:因场合不同,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都要做到得体。
8、.细读文章第一段,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喜爱屏风,对屏风充满赞美之情。
9、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文中运用了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总写—分说—总写 逻辑顺序。
文中运用了下定义,引用,举例子,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三、赏析研讨
1、作者在介绍“屏”的时候,为什么用上了“富有诗意”、“令人销魂”、“心生向往之情”等词句?
明确:体现了作者对屏的喜爱之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本文是介绍“屏”的说明性小品文,但也有些记叙内容穿插其中,从文中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明确,如:记得童年与家人„„,后来每次„„,小时侯„„,近来我也注意到了„„
作用:作者与屏相关的亲身经历穿插其中,给读者以真切感受;又显得温馨。
3、文中引用了一些古诗词句,试作简要赏析。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们寂寞凄清的生活图景,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韵光贱。(“锦屏人”指闺中女郎杜丽娘,她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
③抱膝看屏山。(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
作用:
1、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2、屏风和古诗词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都突显了中国文化,两者是相称的。
4、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⑴ 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⑵ 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四、拓展延伸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那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希望引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们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后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六、布置作业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第五篇:说屏
说屏
设计人:张建华
【课标关于本节内容的要求】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说“屏”》这篇课文,是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教授为现代中国的建筑师、家具师们写的,希望他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故特别强调屏风的文化价值,这在文中有明白的交代。教科书编者在课文前所作的“阅读提示”也有准确的引导,重点放在屏风“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这“情思”二字确实十分紧要。作者和编者都在告诉我们,这篇文章不是一般的说明文,它有强烈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内涵,谈的是器物文化,就是“先人善于在功能与美感上做文章”,这正是本文的艺术个性所在。
【教材内容的理解】
《说屏》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作者怀着对传统文化浓厚的感情,凭借古建筑专家深厚的学养向读者介绍了“屏风”的有关知识。文章从情感经历的角度赞赏屏风的功能与独特的美学价值,并具体讲述屏风的作用、类别,还有设置屏风的技巧等等。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让我们在惊叹“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的同时,心底油然而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敬意与将其发扬光大的决心。
【教学目标的设计】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目标: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任务一:自由朗读给出的材料,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屏的由来: 古代的屏风(汪莱茵)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古代称之为“(yǐ)”,亦写作“依”,即设在户牖之间的屏风。《辞海》上载有“黼(fǔ)”“斧”“斧依”,都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风,因上有斧形花纹,故名。我国古代建筑大都是土木结构的院落形式,不如今世钢筋水泥房屋那么严紧。为了挡风,古人开始制造屏风这种家具。除了挡风之外,屏风还是建筑物中可以移动的精巧断隔,有的在床后安置屏风,亦作倚靠或挂置什物之用。后汉李尤的《屏风铭》有这样一段:“舍则潜避,用则设张。立必端直,处必廉方。雍阏风邪,雾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其常。”它正确地道出了屏风的特征和功用。紫禁城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正中的宝座上,设有雕龙髹金大椅,椅后摆着雕龙髹金屏风。这样陈设,不仅可以御风,又能增加御座的庄重肃穆气氛。由于屏风常摆设在室内明显的位置上,人们在屏风本身的美化和装饰上下过许多功夫,因此它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传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著名手工艺品之一。
任务二:自由朗读课文一遍,标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字音。任务三:再读课文,标出段序,标画出在结构层次、内容概括方面其重要
作用的语句。思考: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请用自己的话说明。
3、文中运用了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4、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预习质疑】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惑?请写出来。
【预习诊断】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屏()风
帷()幕
伧()俗
流萤()忒()休憩()
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无益地耗费劳力。()(2).恰当,恰如其分。()(3).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4)、果真如此。()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请用自己的话说明。【课中实施】 导入新课: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交流展示:
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以组为单位交流预习任务,逐题逐号发言,其他同学更正补充。组长记录疑难问题。
对抗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指名板书本文的生字词语并对易错字音字形给予强调。指名展示任务三,其他同学或更正或补充。精讲点拨:
(一)揣摩语言──感受诗意
本文虽然是说明文,但不像一般说明文语言那样平实,让学生勾画出文中富有诗意和韵味的语言,特别是引用的古诗词,分析、揣摩作者对屏风的情感和看法。
预想学生可能勾画揣摩的语句:
(1)“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
这里“诗意”一词,写出了屏风在作者眼中的美好感觉和印象,将读者引入美好的屏的氛围。
(2)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茧”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
作者这里用童年夏夜在庭院纳凉,富有生活气息和美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茧”是唐代诗人杜牧《秋夕》中的诗句──秋夜,银白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让我们感受到屏风的美,的确,其情景让作者感受到深宫孤单宫女的极度悲伤、愁苦,故而喜欢咏屏的诗句,喜欢古画中的屏,从感性上让我们体验到屏的艺术美感。
(3)《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里的唱词,“锦屏人”是指闺中女子,“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这句词指的是闺中女子太过于惋惜这大好青春时光。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作者这里引用,为了突出屏风的艺术美感。
(4)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
联系后文可见,这里的“大小”应该指的不同的人对屏风的不同的使用。(5)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闲倚画屏”的意思是“闲着没事干,倚着画屏相思”;“抱膝看屏山”出自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写女主人公在小楼里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这里写出了看屏、处在屏中的生活有一种休闲恬淡之感。
(二)把握形式──探求蹊径
通过揣摩语言,会发现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在表现形式上有区别,让学生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揣摩本文的语言形式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本文与其他说明文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本文是用散文笔法写成的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文,因此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于一般平实的说明文。本文的表达方式除说明外,还有叙述、议论和抒情。作者陈从周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对屏风很有研究,又有较深厚的文学底蕴,因此作者用浓郁的抒情笔调和诸多事例的旁引,揭示了屏的文化韵味,也是本文与其他说明文不同之处。
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指名明确。
示例: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当堂达标】(10分)
给加点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2分)
屏()风 wéi()幕 伧()俗 休qì()
2、默写一句有关屏风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2分)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请用自己的话说明。(2分)
4、体会下列诗句的含义:(4分)
(1)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茧”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
(2)《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注:
1、2题针对知识目标,3、4题针对能力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