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京东金融李尚荣出席2018天府金融论坛 谈“互联网未改变金融的本质”
因为亚游,所以简单,欢迎来到AG平台亚游网(AG12345.NET)
原标题:京东金融李尚荣出席2018天府金融论坛 谈“互联网未改变金融的本质”
?10月26日,2018天府金融论坛主论坛“科技金融与创新驱动”在成都开幕。此次主论坛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和新华通讯社指导,四川省金融工作局、四川省科学技术厅、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国财富传媒集团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尹力、新华通讯社原副社长路建平等出席主论坛并发表致辞。
京东金融副总裁李尚荣出席了当日主论坛的“金融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专题对话,并就金融科技所带来的改变发表了观点。
“互联网改变不了金融的本质,但是重塑了金融产业链。”李尚荣认为,互联网改变了“人货场”的连接方式,带来了新的场景和数据,传统的风控模型和风控管理手段也随之而变——一方面,互联网场景中的数据通过量化模型分析,能够辅助风控和信用判断;另一方面,互联网场景数据与金融数据相结合,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在更大范围内触达客户,更精准地为客户授信,更有效地监控贷款风险。他表示,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之间不能对立来看,双方的协同合作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相吻合的,合作可以使各方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与此同时,京东金融近日筹备改名一事引发了广泛关注。李尚荣在出席论坛期间,回应中国财富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准备将公司更名为京东数字科技,并不是说放弃做金融业务了。经过5年的发展,公司的业务范围从最开始的基于数据的金融行业向基于数据的非金融行业进行了延伸,业务范围早已超出了金融行业本身,比如数字化企业服务、智能城市等等,所以需要使用一个新的定位和新的品牌来诠释公司的变化。
“无论如何演变,我们一定是基于数字和科技的手段,不断地为社会做出我们的贡献,同时实现我们自己的价值。”李尚荣说。
第二篇:“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什么?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什么?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开展的金融活动,是互联网和金融的跨界与融合,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不能简单等同小微金融,更不能等同P2P,要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互联网金融,特别是从创新支持和证券市场来研究推动。它不是互联网颠覆金融业,而是互联网出来之后,拓展了金融的空间,使金融的业态发生了改变。
互联网金融有两种演进路径,却是“殊途同归”的。一种是从金融机构出发,吸收互联网技术更好地提供金融服务;另一种是互联网企业向金融机构靠拢,借助互联网技术提供创新的金融模式。也就是说,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了互联网企业“淘金”,也包括了金融机构“触网”。现在,二者正同步进行中。
同时应从四大观念来审视互联网金融:第一,要从“大历史观”看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是今天突然冒出来的,互联网技术一经出现就与金融创新结合在一起。如证券交易所很早的时候就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中国的上交所、深交所很早就用上了互联网技术;中国银联也是互联网金融早期的成功范本。
第二,互联网金融在互联网1.0时代有,今天2.0时代有,将来3.0时代还会有。因此,应从“大网络观”来看,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生态环境下才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所以互联网金融充分发挥了网络的跨界、颠覆,其渊源与整合,风险与低价会改变我们的金融生态。
第三,从“大金融观”看互联网金融。从我们的“银政保信基”可以看出跟互联网接轨的方式,同时我们的民间金融从民间借贷到私募股权基金再到信用管理调查等,一系列金融创新都可以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与互联网结合的金融产品、模式等。
第四,要从“大文化观”来看。互联网金融不仅是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金融领域,最重要还是以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精神来改造金融体系的运行方式,现在我们谈的大多是互联网技术、产品等,这远远不够。我相信,在互联网3.0时代,对金融业的改造会更加彻底。
互联网金融的火爆,是否可从侧面反映出银行服务的不足?
专业人士认为:传统金融行业的互联网服务没有满足广大老百姓的需要,80%的老百姓把钱存在银行里,却只让20%的人享受到金融服务,剩下80%的人根本享受不到。因此,为广大的普通人提供金融服务成为金融改革要解决的最大问题,而互联网金融能快速使用户群聚集,并通过支付环节,为老百姓提供一系列金融服务。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技术创新驱动的东西,技术是基础。风险管理技术、信息技术、法律技术(即专业的法律顾问和法律工作人员)是成就互联网金融的三大技术。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创新模式,这个创新的基础是现有的法律框架、职权范围和技术条件。
第三篇:读懂中国式互联网金融本质
读懂中国式互联网金融本质
这个春天,注定是个不平静的春天。伴随着互联网金融一波又一波的风起云涌,这个市场中的一个细分领域,P2P,更是行情火爆,特别是春节过后,一个P2P平台月交易额做不到2-3亿,都不好意思和别人说自己是做P2P的。按照现在的趋势,保守估计,今年能做到30-50亿这个数量级的P2P平台,至少有15家,这里面既包括官办的高大上平台,也有从互联网领域杀进来的新贵,还有深藏功与名、非专业级玩家完全不知道、但交易额拿出来能吓死你的少林扫地僧式平台,更是让这个领域充满了神秘的诱惑。
P2P这个生意,为什么在中国一下子变得如此火爆,这个生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有什么样的风险,有什么样的好处,会对中国的金融格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主今天就和各位表一表。
中国的P2P发展到今天,已经和P2P鼻祖美国的玩法,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了,从交易规模上,差不多已经是美国的50倍以上,行业的进化程度,也其实比美国先进了很多,大言不惭的说,P2P这个事情中国已经玩到了世界最领先水平,确实一点都不脸红。在详说P2P之前,我们首先得认识到一件事情,P2P,无论披上什么样花里胡哨的马甲,它只是中国民间信贷的一个部分,或者说是把中国民间金融的现实,互联网化了,它本身没有带来新的问题,但把传统的民间金融放大了,好处也放大了,坏处也放大了。所以,要真正了解P2P,首先我们得了解中国民间金融的现实。
中国民间金融(或者俗称的高利贷),一直有两个主力的玩家,一个叫小贷公司,另一个叫担保公司。
先说说小贷公司。小贷公司是一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机构(美国就没有小贷公司这个东西),它是一个被限制了融资功能的贷款机构。按照中国的金融监管规定,小贷公司被严格限制了直接融资的功能,不能吸收存款,不能发股票,不能发债券,最多可以获得一点银行贷款(不超过注册资金50%),基本上只能用自有的资金去放贷。
但是,作为一个金融机构来讲,让它不融资,只用自己的自有资金,从商业逻辑上讲不可能的,长期以来,小贷公司一直在用各种办法去突破这个限制,以前最流行的做法,就是地下资金链。
每个小贷公司的周边,都活跃着这么一群人,我们叫“资金掮客”或者“资金二道贩子”,他们靠私人关系,左手借来钱,右手加一个两个点,放到小贷公司去,(如果有浙江、福建、广东的朋友的话,我想你们每个人可能都认识几个这样的哥们),久而久之,很多人就发现这个钱特别好赚,左手进,右手出,啥事情都不用干,还赚的不少,就纷纷干这个,于是,这圈人里就有了上家、下家、下下家、下下下家,09年到11年最疯狂的时候,一笔资金,要经过十几道二道贩子才能最终到达用款方。
这个资金链的过度发展,就带来了很多问题,第一是资金成本畸高,十几个二道贩子,一人剥一层皮,最高的时候光通道成本差不多就10%;
第二是资金链一长,风险就特别高,其中 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资金链就挂掉了,最典型的就是11年12年的温州和鄂尔多斯,其实当时民间借贷的不良率没那么恐怖,也就15%的样子,但就是资金链,一个企业出点问题,十几个一级二道贩子,几十个二级二道贩子、几百个三级二道贩子就都出问题了,而且全是三角债,无解,就崩了;
第三就是资金链一旦出问题,政府很容易给你扣上非法融资的帽子,把经济纠纷上升到刑事犯罪的高度,所以呢,这几年,小贷公司的老板们其实很头疼这个问题。
后来,P2P这个玩意出现了,小贷公司的老板们突然发现,P2P这个模式是解决资金链问题的一个宝贝啊:以前,我是要找钱来放贷,赚息差,今天我可以换一个模式,我不放贷了,我“推荐”债权到P2P平台,然后收取一个高额的“中介费”,再承担一下担保责任,虽然从本质上讲,这个事情其实就是P2P平台做二道贩子,但用这个模式,第一,小贷公司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合法了,不会担心“非法融资”的帽子了,第二,P2P平台这个二道贩子,至少资金成本比其他的二道贩子低,而且环节短,只有一道,风险更可控了。于是乎,就形成了P2P中的第一派,小贷派。
紧接着,P2P中的更高级派别,担保派也就出现了。
担保公司,这个金融机构原本的作用是帮助银行分散风险,银行把它认为有些风险的贷款让担保公司承保,同时给予一定的担保费用,这本来是个挺正常的事儿,但是在中国有点走样了。
因为在天朝的金融体系中,银行是绝对强势,所以,银行给担保公司的保费非常低,一般是担保金额的1.5%-2%, 而另一方面,中国对担保公司的监管还很严,按照金融局的监管规定,每笔担保业务,你得把保费的50%+担保金额的1%存入到一个监管的保证金账户,不能动,保费的50%+担保金额的1%合计是多少,正好是担保金额的2%,也就是说,担保公司正儿八经开展担保业务,一分钱活钱都见不着,一来二去的担保公司连生存都困难,还帮银行扛了一堆风险。
久而久之,担保公司的老板们就不干了,心说我干半天就是替银行背黑锅的,还挣不着钱。所以,很自然的,担保公司就会去干一些能挣钱的事,这件事就是放贷,担保公司放贷是具备天然优势的,天天接触的都是银行贷款客户,自己风控能力又很强,偷偷摸摸自己放点贷款,这钱挣的不要太舒服啊。
但是,这个事情中有两个很大的问题,第一,担保公司放贷是法律严格禁止的,是个违法的生意,第二,放贷需要资金,担保公司必须通过一些灰色的手段获取资金,这里就包括前面说过的地下资金链,另外还有一种就是截留贷款(比如担保公司给一个客户担保拿到5000万贷款,它让客户拿走4000万,自己留1000万下来放高利贷),都是风险很大的玩法。
而P2P的出现,一下子把它的这两个问题全解决了,我不放贷,我“推荐”债权到P2P平台,然后收取一个高额的中介费和担保费,从本质上讲,就是P2P平台批发资金到担保公司,由担保公司放贷而已。
理解了上述两个民间金融玩家和P2P之间的关系,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P2P会出现如此购销两旺的格局。
从商业逻辑上讲,P2P的出现,实际是将中国民间金融进化了,第一,交易结构合法了,第二,大家真正干自己擅长的事,小贷公司,专长就是放的出去,收得回来,别管利息有多高;担保公司,就是单纯的承担担保责任。这里唯一的问题是监管,因为通过P2P,实际上变相突破了小贷公司不能融资,担保公司不能放贷的政策设计。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和P2P平台在这个事情上一直很低调,不愿意出来讲明的原因。
但伴随着金融市场化放开节奏的加快,以及对P2P政策明朗化的趋势,我相信P2P这个行业还会有一个更加快和更加专业化的进化。
另外再谈谈未来,伴随着P2P的快速发展,银行和P2P也会有一战,今天,余额宝是在抄银行存款的后路,P2P再稍微假以时日,壮大一些,就会抄银行贷款的后路,银行这腹背受敌的,必定还会有一场血战,至于是什么时间打,我估计,大约是冬季。
第四篇:2014举行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论坛
2014举行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论坛
7月17日,2014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论坛在北京举行。这场由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联盟主办的论坛,吸引了包括公安部、中国银联、商业银行、非金融支付机构和上下游厂商在内的70多家联盟成员机构全部参与,各方聚焦支付创新与安全,共话合作发展。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创新、安全、合作”。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焦瑾璞、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副局长顾坚、中国银联助理总裁舒世忠等共同出席并作主题发言。其他近200位来自支付安全产业链各领域的代表与会,共同分享了创新支付安全管理的最佳实践,并就加强支付创新与风险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国银联助理总裁舒世忠在致辞中表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大数据应用的崛起,数字支付时代正在到来。各类支付创新不仅给消费者提供便捷,也带来许多新的风险挑战。银联致力于积极创新的同时,深刻认识到支付安全的重要性,它既是创新的前提保障,更关乎金融体系健康与百姓财产安全。为此将始终坚持开放、合作、服务的理念,与各方共同努力,构建安全、健康的互联网金融支付生态圈。
论坛上,与会各方一致表示,为应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支付安全新挑战,各方将运用互联网思维,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生态圈内安全数据、技术和风险服务开放共享,真正实现从云到端,跨界、跨平台全网联防,共同保障支付产业安全。同时将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共同将联盟打造为开放、创新、共赢的合作平台。
金融支付安全联盟成立于2013年10月,由中国银联联合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网络安全保卫局牵头组建,旨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互联网支付健康发展。成立以来,各方已在风险信息共享、日常风险防控、风险事件协查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等方面开展了务实高效的合作,2014年上半年合作挽回风险损失近2500万。论坛当天,联盟还召开两项工作组会议,分别探讨快捷支付和网银安全相关问题,就行业内推广账户信息安全认证体系、建立安全联盟联动处置工作机制等达成共识。
第五篇:宜信代表出席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 展望行业发展趋势
宜信代表出席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 展望行业发展趋势
近日,由零壹财经联合中国金融博物馆主办的“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2014” 暨《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4》发布会在京召开。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徐诺金,宜信公司总裁助理刘大伟等来自政、商、学界的代表共同出席,就“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新契机:规范与融合”等相关话题进行讨论。
P2P借贷在我国正经历着高速发展,由零壹财经编纂的《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4》总结了P2P借贷的发展脉络,以及监管与自律环境的变化,并对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宜信公司总裁助理刘大伟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宜信成立8年来的金融创新实践,并对P2P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他表示,P2P的未来取决于客户需求、机构能力、监管规则,可以是非常丰富多彩的。P2P最终都是要为满足客户需求服务。客户不仅仅有P2P借贷需求,也可能会有其他多元化的需求。有的P2P机构具有更强的服务理财者的能力,可能演变为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机构;长期良好运营的P2P机构会为银行、保险、信托等资金提供方所认同,在这些P2P平台上会有越来越多机构出借人的身影;还有的P2P机构在细分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如大学生群体、电商群体等,变得更加垂直。当然,更为成功的一些P2P机构可能会持续创新,进入金融行业的其他细分领域,用多种方式服务小微,如小微租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