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止血药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如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烧伤科.
止血药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如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烧伤科等。但血液的凝固(凝血)过程是由许多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酶反应,最终产生不溶解的紧密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一般有如下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第二阶段为凝血酶原激活物催化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第三阶段为凝血酶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冻胶状血块。凝血酶的临床主要应用
内科: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常见的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性糜烂性胃炎、慢性及浅表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直肠炎、伤寒合并肠出血,内痔出血等,各种原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出血、咯血,传染病引起的出血。
外科:广泛用于神经外科、普外、胸外及泌尿外科等。
妇产科:用于妇科各种手术出血,如分娩、产后大出血等。
五官科:用于牙龈出血、拔牙及各种手术出血。
凝血酶与其他常用止血药比较:
维生素K 主要作用是参与肝体生理合成凝血因子 a、、,促进这些凝血因子前体蛋白分子氨基末端碱基的T羧化作用,从而使这些因子具有活性,与Ca2+结合发挥作用。因此其止血作用是间接的,对维生素K并不缺乏的出血无效。仅用于早产儿、新生儿预防出血。止血敏 促进血小板增加,并增强其聚集和粘合力,止血作用弱,仅用于手术后预防出血。安络血 增加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仅用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出血。
氨基乙酸 抑制纤熔酶原激活因子,使纤溶酶原不被激活,从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仅用于纤溶系统活性增高的出血。如外科手术早期或术前预防出血,作用弱,不良反应多见,过量可致血栓形成。
氨基苯酸(止血芳酸)止血用途与机制同氨基乙酸,止血效果比氨基乙酸强,对纤溶系统活性不高的出血无效。用量大可形成血栓,并可诱发心肌梗死。垂体后叶素 其中的加压素,使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收缩,减少肺内血流量,用于肺血管破裂所致的咯血。有快速收缩血管作用,可收缩冠脉,禁用于高血压、心衰、冠心病及肺原性心脏病病人。
去甲肾上腺素 收缩血管可用于上消化道出血,不良反应主要有心脏、血管效应等。
孟氏液 H2SO4、HNO3、FeSO4配剂,止血有效但副作用多,配制复杂,使用不当可损伤正常消化道粘膜。
云南白药 在出血点活化血小板,提高血小板的聚集性。
立止血 含有类凝血酶和类凝血激酶,促进出血部位血小板的聚集,形成白色栓子,产生止血效果,并通过血小板释放血小板第三因子激活,形成凝血酶,而起到止血作用,主要用于静注,肌注,皮下注射,亦可外用。
从以上叙述中不难看出,各种止血药作用机理各不相同。因此在临床出血急症处理时,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止血药非常重要,以便达到止血快速、可靠、安全、方便的目的。例如,在局部止血时,选择凝血酶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