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赞助人与西方音乐文化
内容 摘要 :文章拟对 历史 进程中的 音乐 赞助人制度加以概括性描述,以说明其与西方音乐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 键 词 :音乐赞助人 西方音乐文化
当我们审视西方音乐历史的时候,通常会以音乐创作史作为基本视角,而往往忽略了音乐赞助人制度等与创作史同步同行的 社会 音乐文化环境。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界开始对这一 问题 投入了更多的关注目光,如美国音乐学家帕里斯卡(claude v.palisca,1921-2001)在《美国音乐学的跨学科倾向》一文中,强调了音乐赞助人制度的作用及 研究 意义:“音乐学家很有理由进行对保护人制度的研究„„保护人的个人趣味无疑促进了某些风格、手段和体裁的 发展。关于受到赞助的音乐家的数量和质量,可以得到的乐器,以及音乐演奏的地点等信息,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乐谱上所不能揭示的东西。除了这些与音乐有关的事情,对保护人制度的研究有助于提供一幅当地生活与文化的生动画卷,有时甚至还启发历史学家对统治者的 政治 活动、教育、消遣和出游的动机的认识。”①因而,本着这一思路,笔者将通过对古罗马到古典主义时期历史进程中音乐赞助人制度的概括性描述,来力图进一步印证它与音乐体裁的发展、作曲家的创作以及写作技法的革新之间的内在联系。
究其历史,音乐赞助人制度可谓由来已久。早在古罗马时期,当音乐作为一种供王公贵族们享受的娱乐品而被艺奴表演时,赞助人制度便已悄然“兴起”了。第一位音乐赞助人可被认为是尼禄——一位酷爱声乐表演的古罗马皇帝,他推崇音乐并定期举办以音乐比赛为中心的“神圣节日”竞技会(如公元60年和公元86年,他分别在罗马、多米提安举办的音乐比赛),带动了古罗马音乐的发展。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方世界步入了中世纪。从这一时期开始,基督教成为了深刻 影响 着西方人道德观念、行为系统和价值准则的文化中心,而附属于宗教礼拜仪式的基督教音乐几乎成为音乐 艺术 的唯一“主宰”。这时,教皇被看作是音乐艺术的主要赞助人,音乐家们均供职于各地教堂,应约写作各种类型的宗教音乐,奥尔加农、第斯康特、经文歌等复调音乐类型就是在此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世纪时期,西方的封建贵族特别是骑士阶层孕育了世俗游吟诗人的音乐艺术。法国南部的阿奎丹公爵、威廉九世和英王理查作为热爱游吟歌曲的赞助人,扶植了大批才华横溢的游吟诗人。在他们的庇护下,世俗音乐在这里悄然于宗教音乐的夹缝中顽强生存了下来。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宫廷文化的兴起,王侯贵族跃升为西方音乐的另一重要赞助人。音乐家们或服务于宫廷或任职于教堂,遵照赞助人的意愿进行创作和表演。在这一时期,作曲家们写作了大量的宗教音乐(如经文歌、弥撒曲)及世俗音乐作品(如牧歌、歌谣曲)。在西方各国的赞助人中,意大利的赞助人(包括佛罗伦萨的梅迪契家族、米兰的斯福尔扎家族、费拉拉的埃斯特家族、曼图亚的贡扎加家族等)恐怕是最为慷慨的了。他们不惜重金从法国、荷兰等地请来了富于才华的音乐家任职于意大利各城市。如斯福尔扎家族就在1474年前后聘请了18位室内乐乐手和22位唱诗班歌手,若斯坎等多位作曲家就曾受聘于此。意大利的“慷慨之举”换来的是其在音乐艺术上的繁盛及显著地位。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成为西方音乐的中心。1600年,歌剧于意大利诞生,这一具有划 时代 意义的音乐事件是意大利的有识之士为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艺术而促成的。出身于古老银行家族的佛罗伦萨贵族乔瓦尼·巴尔弟,就是其中一位提倡文艺复兴新思想的赞助人,他曾放下手头的一切工作致力于“复兴”之事,常召集佛罗伦萨的音乐人士在自己家中讨论有关艺术 理论 和复兴改革的细节问题,最终,他们将讨论结果付诸实践——由佩里作曲完成了西方音乐史上的第一部歌剧《达芙妮》。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也是西方音乐历史上重要的赞助人。他执政之后,主要致力于推动艺术的持久发展(1661年创建皇家舞蹈学会,1669年和1671年创建 科学 研究学会和音乐学会),并颁布法令强调舞蹈艺术的至善至美②。在他的引领下,路易十四的宫廷乐长——作曲家吕里开始尝试将豪华壮观的芭蕾场面与戏剧因素融合在一起,进而创造了具有法国民族传统的歌剧形式——抒情悲剧。1741年的巴洛克晚期,亨德尔开始了清唱剧《弥塞亚》的创作,这正值其一生中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期:他经营的歌剧院再次破产,负债累累,亨德尔一度中风和精神崩溃。正当他想挥泪离开英国返回故乡时,爱尔兰总督挽留了他,并邀请亨德尔前往都柏林,在他的赞助下创作。在那里,亨德尔以巨大的创作热情仅用14天便完成了这部旷世奇作,此剧一经上演,便场场爆满,获得空前成功。那宏伟壮丽的音乐风格不仅深深印入了人们的心灵,也直接影响到海顿、莫扎特及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爱尔兰总督的慧眼识英才,奠定了亨德尔在清唱剧创作领域中的重要地位。18世纪下半叶,正值交响曲这一体裁开始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此时出现了一位富有音乐修养的赞助人——卡尔·泰奥多公爵。他在曼海姆修建了歌剧院、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培育出德国最好的管弦乐队,世称曼海姆乐派,这个乐派在套曲形式方面为交响曲体裁的成熟奠定了基础,进而为海顿最终确立古典交响曲四个乐章的典型套曲结构做了实践上的准备。酷爱音乐的匈牙利赞助人——埃思特哈齐家族赞助了海顿,其中的尼古拉斯·埃思特哈齐公爵酷爱音乐,他频繁举行各种音乐活动,并严格要求要不断地出新作、改善演奏方式。海顿在他手下工作30年,创作出108首交响曲,并做了各种改革的尝试,这促使其作品从结构到配器上日益走向成熟,正如海顿所述:“亲王欣赏我的每一项工作,表扬我。作为乐队指挥,我可以进行试验,观察是什么乐器加强或减弱了效果,从而改进、替换、省略或试用新的东西。我与世隔绝,周围没有人干扰我、把我引入歧途,因此,我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③最终,海顿以其对交响曲套曲结构和乐队编制等方面的卓越贡献而被后人誉为“交响曲之父”。
第二篇:西方音乐文化
西方音乐文化
〃音乐:
1、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2、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3、音乐是表现的艺术
4、音乐是再创造的艺术
〃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乐音,音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
〃西方音乐的形式组织方式:旋律,和声,复调,织体,配器,曲式 古代音乐 中世纪的音乐
〃教会音乐的统一与规范:
格里高利圣咏是西欧中世纪重要的文化财富之一,是欧洲复调产生之前艺术性最高的、保存至今的唯一宗教圣咏。〃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
是男生用拉丁文唱的单声部旋律,无伴奏。由自然音阶构成,没有固定节奏,律动自由。音乐客观、平静、安详。在单纯和简朴的基础上以洗练的技法来表现超越世俗感官的精神世界。
〃中世纪后期艺术风格的转变:
“哥特式”教堂的兴建;宗教思想有了一定的人性化的转变;音乐上复调音乐渐渐走进了教会音乐的视野。
〃复调音乐的产生及发展:奥尔加农、第斯康特、康都克特、经文歌 〃中世纪音乐文化的特点:
一、教会对中世纪音乐的特点影响极为直接。一方面,教会的思想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教会的体制、思想又从另一方面为音乐传统的沿革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教会是中世纪文化的垄断者。
二、复调音乐的诞生,是中世纪音乐最大的跨越性特征之一。复调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同记谱法的完善(尤其是节奏记谱)、键盘乐器的发明密不可分。这两样发明使得音乐艺术由即兴创作向作曲创作过渡。
三、作曲家的诞生。个人的创造力 巴洛克音乐(17世纪)
源于葡萄牙语barrocco,意思为奇形怪状的珍珠。通常把1600年(歌剧的诞生)到1750年(JS巴赫的去世)称为巴洛克音乐时期。
〃巴洛克音乐的基本特点:情绪一致;节奏型具有持续性;旋律的连贯统一;力度层次的一致性;模仿性的复调织体;和弦的地位日趋重要;声乐体裁演唱技巧复杂
〃歌剧:是一种将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器乐的繁荣:维尔瓦第《四季》《荣耀经》《圣母颂歌》 巴赫——现代音乐之父。《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以及大量的教堂音乐和器乐曲而著称 亨德尔《弥赛亚》《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 古典主义音乐(18世纪):崇尚理性,侧重于表现形式和技巧,注重形式的纯洁和明晰和结构的严谨。作品中的感情表达服从于形式的完美。〃“古典主义”音乐:指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形成于维也纳的一种乐派,也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崇尚理性,音乐语言的逻辑性强、结构严谨,以及主调和声风格的美学特征 〃交响曲:“Symphony”是一种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套曲。在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奏鸣曲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调性的对比,主题的对比
〃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海顿 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之父,并且是钢琴协奏曲的钢琴三重奏的开创者《创世纪》《惊愕》
莫扎特 《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歌剧)贝多芬 9部交响曲、32首钢琴奏鸣曲,《费黛里奥》——歌剧,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贝多芬音乐中的浪漫主义因素:自我意识,个人主义,严肃性和思考性,道德感化作用
〃浪漫主义音乐基本观念:侧重于音乐中的情感、诗意;个性,个人主义观念;民族风格;各门艺术交融;自然界;社会伦理作用
〃民族乐派:19世纪中叶起,继德奥等国兴起浪漫主义音乐之后,在东、北欧一些国家,出现了一批致力于振兴本民族音乐的作曲家,作品以反映本民族历史和人民生活为题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同时大量运用民族民间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这些作曲家被称为民族乐派作曲家。代表人物:捷克的斯美塔纳〃德沃扎克、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俄国的格林卡 20世纪音乐
〃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文化特征:非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广泛影响;新技术催生了很多新的艺术思潮和新的艺术观念;艺术表现了工业化以来人类的异化和精神危机,艺术传统主题和价值被消解,突出不同艺术观念和形式语言的探索;艺术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度面对人类的情爱和内心精神领域;美国文化强有力的影响了20世纪艺术的发展 爵士乐
〃两个重要源头:布鲁斯,拉格泰姆
〃布鲁斯(blues)(蓝调起源于过去美国黑人奴隶的灵魂乐、赞美歌、劳动歌曲、叫喊和圣歌。)是一种基于五声音阶的声乐和乐器音乐,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其特殊的和声。布鲁斯是南北战争后,在黑人民间产生的一种演唱形式,它与黑人的种植园歌曲(劳动时集体合唱的无伴奏歌曲)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布鲁斯起源于过去美国黑人奴隶的圣歌、赞美歌、劳动歌曲、叫喊和颂歌。布鲁斯中使用的“蓝调之音”和启应的演唱方式都显示了它的西非来源。
第三篇:西方音乐与欣赏
西方音乐与欣赏
主讲周丽佳
序言
音乐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和文学的发展有着非常相似乃至神似的方面
音乐与文学在某些方面是可以相同的巴赫贝多芬
歌德《浮士德》
《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
第一章帕勒斯特里那和蒙特威尔第——16世纪和17世纪的音乐
文艺复兴:指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者,高举者复兴古希腊文化的旗帜,所进行的一场反对封建,反对基督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
塞万提斯《唐吉诃德》
复调:一种多声部的合唱,各种声部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交融,彼此和谐地呼应。
《教皇玛切尔弥撒》《在巴比伦河上》
一、怎样理解帕勒斯特里那?
二、帕勒斯特里那的贡献
蒙特威尔第《奥菲欧》
《阿丽亚娜》
《波佩阿的加冕》
总结:帕勒斯特里那和蒙特威尔第西洋乐器简介
钢琴小知识:现代钢琴因形状和体积的不同,主要分为立式、三角钢琴,88个琴键的全音
域,历来受到作曲家的钟爱。
在流行、摇滚、爵士以及古典等几乎所有的音乐形式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誉为“乐器之王”
恩雅音乐介绍
恩雅的音乐是天地间最美的心灵对话,她透过幽静的民族情怀,以古典音乐的思维,恩雅形
容自己的音乐说:我的音乐融汇了爱尔兰歌谣。
第四篇:西方音乐博物馆
西方音乐博物馆
外在:外观看,它应该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是一架钢琴,黑色亮金属外壳,追求神似,可以写意一点,但是给予参观者的感觉必须是钢琴。下部,全黑色亮色长方体,作为钢琴的底架,同时也是博物馆的主体。长方体的正中央是“♬”形状的主门,朱门两侧有浮雕和镂空雕的间隔装饰,图案均为五线谱的音符,高低有序。音符装饰的颜色也应为亮色,但要符合整体风格,可以采用亮银、亮金等颜色。长方体的上应有温度感应装置,在阴雨天时温度感应下应自动播放较为激昂的乐曲,如李斯特的钢琴曲等;而高温天气下可以自动播放清新怡神的音乐,如《蓝色多瑙河》等。
主体建筑周围应围绕有西方各国著名音乐博物馆的缩小版模型建筑并且配有简介,可以突出这一西方音乐博物馆的综合性和集大成性。
内部:内部应分为三大区域,一个是主体展览区,一个是参观体验区,还有应当是乐器展览区。
首先,主体展览区。这个区域有两大部分,以为流派发展史,另一部分为西方民间乐曲展览。流派发展史部分,应详细列出西方音乐的发展。例如十七世纪巴洛克音乐,应列出其代表人物巴赫、亨德尔等人的音乐代表作并播放其音乐作品,介绍这一乐派的特点;随后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贝多芬等;浪漫主义乐派,代表人物舒伯特等;民族乐派,代表人物西贝柳斯等;印象乐派,代表着德彪西等;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勋伯格等;爵士乐,代表人物格什温等;流行乐派,代表人物猫王、迈克尔·杰克逊等。同时,歌剧也应当有单独展览区,这个应该是以时间顺序进行展览。还有一点,每个展区必须有代表人物或者代表乐曲的雕塑,增强现实感。民间音乐展区,应该根据地域进行展览。如划分为非洲音乐区,苏格兰音乐区,中亚音乐区,拉美音乐区等等,介绍其音乐特点,起源,独门乐器等等。
其次,参观体验区。设有各种乐器、专门音乐人员引导参观者自己演奏音乐。播放音乐剧,歌剧等等供参观者欣赏,讲述著名音乐的背后故事等。这个区域总体而言是休息区域也是参观者发挥自己才能的区域,可是比较活泼。
最后,乐器展览区。顾名思义,应当有各种乐器。这些乐器时按其出现的时间进行排列的,要配有介绍,讲述其出现地、演奏的代表音乐等。一些独特乐器,就是指一些地域出现的比较特殊的乐器,更要加重介绍比例。装修风格应该是意识流的,壁画等可以使用五线谱变换,突出乐器,淡化装修对参观者的视觉冲击。
第五篇:西方音乐鉴赏
一、比较巴赫与亨德尔的音乐风格:
@巴赫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最大的成功是创立了平均律和对位法。1.巴赫以创作宗教音乐为主,而亨德尔的音乐以宫廷内的世俗音乐为主。2.巴赫的音乐庄严,追求逻辑和理性,亨德尔的音乐注重辉煌与华美。3.巴赫音乐复调性强,亨德尔则更倾向于主调。
4.巴赫一生没有出过德国,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取得很耀眼的荣誉和名声,并且生活相对艰难。亨德尔则是历游欧洲各国,在皇家工作,是宫廷大乐师。在当年,贝多芬评价亨德尔说:“所有大师中无可企及的大师”,“亨德尔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我愿意在他的墓前脱帽下跪。”。亨德尔出身于中产阶级,并在中产阶级首先获得权势的地方供职。他宫廷歌剧转向神剧象征着社会的巨大转变,他以此成为新的中产阶级文化的一位建筑师和现代公众弥撒曲的创造者。和巴赫一样,他立于欧洲音乐的主流,将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的因素吸收到他的艺术中。巴赫和他作为晚期巴洛克代表人物互相补充。巴赫的艺术是内省的;亨德尔是个外向好动的人,巴赫在管风琴阁楼中作狂想曲;亨德尔是个庭臣,巴赫是个一丝不苟的艺术家,他使其所接触的每一种形式趋于完美;亨德尔写歌剧总是一挥而就,是一位杰出的即席作曲家。巴赫是一位精雕细刻的大师;亨德尔创作起来笔触挥洒自如。巴赫以神秘的眼光注视着未来的世界;亨德尔赞美这个世界的壮丽和权利。两个人都受伦理的理想鼓舞。但巴赫是一位路德教徒,亨德尔却是一个启蒙主义者,他的道德观念不受教条的束缚。
他们以及拉摩和维瓦尔蒂在他们那个时代都取得巨大成功和享有享有巨大成功和盛名;他们凭借着技巧、笃诚和富于想象的内涵来写音乐,这些音乐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他们都处于同时代的对位风格与主调风格矛盾取得和解的时期。都擅长于创作器乐和声乐作品,他们都知道音乐思想的新趋向,虽然没有一个在他自己的音乐中进行了深思熟虑的革命,他们都在晚期巴洛克已确立的形式和风格范围中创作,他们的创作力主要在于以一种独特的最佳途径来从事这些公认的事情。巴赫除了歌剧之外,将晚期巴洛克音乐的所有形式都作了成功的尝试。亨德尔则优于歌剧创作。亨德尔最大的贡献是在巴洛克因素之外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歌剧。
@ 巴赫音乐特色是复调,这是他不变的因素,无论是创意曲还是平均律赋格都给后人留下了重大的意义,影响了德国音乐文化甚至是世界300年。
亨德尔则多样化一些,变奏,咏叹。宗教形式的清唱剧的开端到歌剧,管弦乐的延伸发展,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亨德尔,《弥赛亚》中的《哈利路亚》流传最为广泛。处于同一时期,甚至是同一年出生,一个是有名的巴赫音乐家族。一个是小城镇家庭,但却有着不同的经历。
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绩:第一,把音乐从宗教附属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来,使之平民化。音乐不总是歌颂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第二,他把复调音乐发展成主调音乐,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第三,他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原则。第四,除了声乐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现代西洋音乐几乎所有作品样式的体例基础。因此巴赫被后世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亨德尔一生的主要功绩:他一生近60年的音乐生涯中,在德、英、意三国乃至全欧洲都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作品熔德国严谨的对位法、意大利的独唱艺术和英国的合唱传统于一炉,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瑰宝。他同巴赫、维瓦尔第一起,为辉煌的巴洛克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在巴洛克音乐里。
能和巴赫并肩的大概只有亨德尔。相比巴赫身后的寂寞,亨德尔却在他生前就享有了崇高的声誉和富足的生活。亨德尔一生最伟大的成就在于他创作了大量的歌剧与神剧,其崇高壮丽、表情生动、富有创新精神和感染力的艺术特点在这些作品中达到了极高的境地。亨德尔的清唱剧质朴感人,把高度的艺术性和虔诚的宗教信仰融入了一个个音符之中。
@ 巴赫(巴哈)(1685~1750),最伟大的德国作曲家之一,以创作《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以及大量的教堂音乐和器乐曲而著称。他把前人发展起来的主要风格、形式和传统概括地加以研究并汇集在一起,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巴赫是所有著名作曲家中水平最高的艺术家。他谙熟他的时代的所有音乐形式,并对其中任何一种都能运用自如,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例如他对旋律组合法(同时演奏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曲调的方法)在艺术上的精通程度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外,他的管弦乐作品逻辑性强,变幻多样,主题贴切感人,旋律丰富多姿,因此他愈加倍受赞颂。亨德尔是清唱剧之父
亨德尔从30年代开始创作清唱剧。他的清唱剧使用英文歌词,由英国人演唱,是一种为英国观众而写的新型作品,但上演之初并不成功,只是经过了十多年时间,才受到普遍的欢迎,亨德尔在英国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亨德尔的曲风雄伟、崇高,所创作的清唱剧是戏剧性的英雄史诗华,而是翻译作赞美主。)的句号。
二、说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在交响乐发展历史上各自的地位及各自的贡献有那些?
海顿:奥地利
莫扎特:奥地利
贝多芬:德国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一生只有九部交响乐。他的九部交响曲的风格发展恰好体现了他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是他革命精神的完美体现。贝多芬的交响曲以表现革命斗争的英雄为中心,这在当时最能激动人心。他的创作的构思之宽广,形象之宏伟,感情之深邃,对比之鲜明,都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形式;同时,他创作的形象丰富多样,运用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的奏鸣曲形式又各有其特点。他对奏鸣曲形式的处理,在音调和形象上都达到了内在的统一——他不仅在一个乐章的范围内使各个主题形成相互间的统一,而且在整个套曲的不同乐章中也是这样。例如,《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英雄性号角式的音调,也在其他乐章中出现,《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甚至起了主导动机的作用。他还把歌剧创作的戏剧性手法应用到他的交响乐创作中去,使交响曲成为一种深具戏剧性的器乐体裁;他把交响曲中原来的小步舞曲乐章改为诙谐曲,扩大了表现力的范围。
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总的来说,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领域。它们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莫扎特的音乐细腻、华贵、含蓄、典雅,风格明朗,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具有强烈的古典色彩和超然物外的特点。
从音乐史的角度而言,能同海顿相提并论的并不多。他确立了古典奏鸣曲式的结构,交响曲的规范,新时期的清唱剧,室内乐形式……将罗可可时期的审美情趣和作曲方式更明确地典范化进而开创了古典主义的巅峰时代。他最伟大贡献是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此海顿有“交响乐之父”的美称,为后经莫扎特、贝多芬等人开花结果的古曲乐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规矩的和声和转调,自然音阶的旋律写作,分散和弦基础上的动机与主题,均匀对称的乐句和平衡的曲式,这些是大部分海顿作品的特征,也是古典时期中庸限制的审美典范。
三、贝多芬的交响乐有哪几部及他的人文精神和音乐个性?
一、C大调《第一交响曲》
二、D大调《第二交响曲》也被阿贝称作“英雄的谎言”
三、降E大调《英雄》
四、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
五、C小调《命运》
六、F大调《田园》
七、A大调《第七交响曲》
八、F大调《第八交响曲》
九、d小调《合唱》也称作《欢乐颂》,因为阿贝将《欢乐颂》用合唱的形式写进了《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即:九部交响曲:
一、继承先师传统——第一交响曲
二、摆脱死亡的阴影——第二交响曲
三、属于英雄的时代强音——第三“英雄”交响曲
四、青春的礼赞、生命的高歌——第四交响曲
五、冲破命运的枷锁——第五“命运”交响曲
六、回到大自然——第六“田园”交响曲
七、疯狂的交响舞蹈——第七交响曲
八、快乐应该属于音乐——第八交响曲
九、经久不衰的欢乐颂歌——第九“合唱”交响曲
|音乐个性:贝多芬的交响曲大大扩展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力。
节奏:节奏有时不按小节节拍,出现切分音,弱起,强弱对比强烈,这些都是贝多芬在节奏上的创新,不再严格遵守严整的节奏,而是随音乐的要求而相对自由。
歌唱性的管弦乐:贝多芬有着出色的旋律天分和技巧,善于创作如歌般的旋律。他丰富的配器也大大提高了管弦乐队的表现力。
和声技巧的革新:贝多芬的交响曲中使用了不协和和弦,和非常规的和弦进行,强烈的戏剧性对比也是古典主义的规范中不可想象的。
慢乐章的位置变化(No.9),消失(No.5,7)。第9交响曲2,3乐章位置倒置,慢乐章变成了第3乐章;第5,7交响曲没有原来严格意义的慢乐章,只有小快板速度的第2乐章,旋律线延长而类似于慢乐章。
突破了奏鸣曲式的限制。主部副部的对比鲜明;发展部规模变大,可以占到整个乐章的1/3以上,在发展部当中出现了呈示部中没有的因素;引子介入乐章,出现在发展部和再现部当中,甚至参与发展部的发展;尾声很长。
配器的变化:新的乐器的使用以及交响乐队的规模变大。
乐圣贝多芬集古典大成、开浪漫先河。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进社会思想,成为他
创作的思想核心,贝多芬是第一位把音乐艺术和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的音乐家。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喜欢听农村乐师们奏乐,并将此体现在创作之中。
欧洲古典主义作曲家音乐中的民族民间因素,是他们的启蒙意识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自然流露。是他们接近现实生活“到民间去”、“回到自然去”的美学思想的具体表现。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时代精神:反抗封建束缚,坚定乐观、勇于奋斗的民主精神和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高度完美和谐。因此可以说古典主义音乐
中的民族民间特征是一般性的,并没有其他别的意义,是启蒙意识和民主精神的自然流露与反映。
三、浪漫乐派音乐深深植根于各自民族音乐传统基础之上。
人文精神:.在波澜壮阔的世界音乐史上,贝多芬无疑是一个最响亮、最伟大的名字,即使在整个世界文明史上,他也是少数几个罕见的伟大人物之一。而贝多芬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其超凡入圣的音乐才能,更在于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力量,他已经成为人类激情与力量的化身,成为人类以顽强的意志同命运进行不屈不挠抗争的象征。
贝多芬的童年是不幸的,罗曼罗兰笔下的不朽形象——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少年时代就是完全以贝多芬为原型而创作的。不幸的童年生活对贝多芬的性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在他的心理上和精神上留下了永远无法弥合的创伤,使他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和紧张思索的习惯。但是早年的苦难生活没有把他压垮,反而在他心里激起了一种神圣而崇高的情感,一种对生命、对宇宙宗教般的深刻体验。伟大的音乐在他的心灵里深深扎下了根,灵魂深处的某种东西开始骚动起来了。苦难塑造了贝多芬反抗的性格、倔强的意志以及那雄伟的力量,而这些是他一生都在表达的音乐主题。贝多芬说:“我不是靠一篇论文一举成名的,从儿时起,我就努力理解历代贤哲们的思想,为的是使自己博学起来。艺术家应为推进人类文化做出贡献,否则就是一种耻辱。”他几乎没有业余爱好,似乎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充实完善自己,使他的一生都处在一个不断的学习,不断成熟的过程中。
贝多芬是自信的,他的心里充满了对于成功的渴望;他知道自己的意志所在,相信自己的力量。真正的天才是不会甘于平庸的,他必将在自己的创造中获得不朽的生命。正当贝多芬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厄运突然降临到他的身上。耳疾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犹如画家双眼失明一样。贝多芬在精神上遭受到巨大的摧残,他一度想要自杀。然而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使他度过了精神危机,苦难使他的音乐创作得到升华。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只要有机会,我就要反抗命运。只要我做一天上帝最不幸的造物,我就要反抗一天。”此时,他创作的《命运交响曲》把英雄人物的这种内心斗争,战胜自我、克服困难直至最后取得胜利的思想的复杂过程全面地展现出来。如果说《英雄》是贝多芬交响乐创作的一座丰碑,那么,《命运》无疑是交响群山中的又一座巅峰。贝多芬是一位精神的英雄,是“心”的领袖,是生活的绝对强者。他的音乐如此惊世骇俗,如此博大精深,让生命的伟大意义超越个体,穿越时空,而臻于无限。实际上,《命运交响曲》的音乐发展的全过程是和在贝多芬的许多其他作品中可以看到的方向是和谐一致的。简单的说,这个方向大致是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苦难和斗争上升到欢乐和胜利。贝多芬的交响曲构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争取自由、欢乐和胜利不是为了个人的这一感情的抒发,而是把它看作是为全人类争取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