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心律失常考点小结

心律失常考点小结



第一篇:心律失常考点小结

心律失常考点小结

窦性心动过速病因或临床意义饮酒、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喝茶、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发热、贫血、疼痛、某些药物(阿托品等)、低氧血症、甲腺功能亢进。

窦性心动过缓病因或临床意义运动员、睡眠时、窦房结病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颅内疾患、甲状腺功能低下、阻塞性黄疸和某些药物(如β-阻断剂、非二氧吡啶类钙拮抗剂等)

窦性停搏病因或临床意义窦房结病变、急性心肌梗死、迷走张力过高(如恶性呕吐时)、脑血管意外、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钾盐等)。

窦房传导阻滞病因或临床意义迷走张力过高、颈动搏窦过敏综合征、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肌病、高钾血症、洋地黄或奎尼丁中毒时。

窦性心动过速的频率范围多为100~180次/分

窦性心动过缓时出现早搏可用何药治疗阿托品

使快速房颤的心室率减慢,应首选洋地黄

最易引起房颤的疾病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心房颤动时f波的频率为350~600次/分

刺激迷走神经可以纠正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

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最有意义的是颈动脉窦按摩使心率突然减慢

非阵发性交界区性心动过速最常见于洋地黄中毒

心电图有心室夺获及室性融合波有利于室性心动过速(有)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

急性心肌梗死出现室性期前收缩首选利多卡因

洋地黄中毒出现室性心动过速不适合于应用电击复律治疗

治疗尖端扭转型室速时不宜选用普罗帕酮

洋地黄中毒引起的下列心律失常中,房室传导阻滞用钾盐治疗是错误的Ⅱ度Ⅱ型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阻滞部位在双束支,心室率缓慢,曾有AdˉamsˉStokes综合征发作,治疗首选安置临时或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

最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心肌梗死是下壁心肌梗死

洋地黄治疗房颤,减慢心室率的最主要作用是直接延长房室结的不应期

Ⅱ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的是P间期逐渐缩短,直至出现长间歇,最长P-P间期小于最短P-P间期的两倍

Ⅱ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是P间期显著延长,长间歇与正常P-P间期呈倍数关系

诊断窦性停搏的是P-P间期显著延长,长间歇与正常P-P间期无倍数关系

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的是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P波受阻,QRS波群脱落

甲状腺功能亢进,快速房颤首选心得安口服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快速房颤西地兰静注

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电复律 冠心病急性心梗,快速房颤,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电复律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首选异搏定 洋地黄治疗中出现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首选利多卡因

室性心动过速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首选体外同步电直流复律

尖端扭转型室速可选用异丙基肾上腺素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选用腺苷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选用利多卡因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利多卡因

急性心肌梗死时发生室颤尽快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按需型起搏器 室性心动过速药物疗效不满意应及早应用同步直流电复律

第二篇:心律失常考点小结1

心律失常考点小结

窦性心动过速病因或临床意义饮酒、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喝茶、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发热、贫血、疼痛、某些药物(阿托品等)、低氧血症、甲腺功能亢进。

窦性心动过缓病因或临床意义运动员、睡眠时、窦房结病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颅内疾患、甲状腺功能低下、阻塞性黄疸和某些药物(如β-阻断剂、非二氧吡啶类钙拮抗剂等)窦性停搏病因或临床意义窦房结病变、急性心肌梗死、迷走张力过高(如恶性呕吐时)、脑血管意外、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钾盐等)。

窦房传导阻滞病因或临床意义迷走张力过高、颈动搏窦过敏综合征、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肌病、高钾血症、洋地黄或奎尼丁中毒时。窦性心动过速的频率范围多为100~180次/分 窦性心动过缓时出现早搏可用何药治疗阿托品 使快速房颤的心室率减慢,应首选洋地黄

最易引起房颤的疾病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心房颤动时f波的频率为350~600次/分

刺激迷走神经可以纠正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

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最有意义的是颈动脉窦按摩使心率突然减慢 非阵发性交界区性心动过速最常见于洋地黄中毒

心电图有心室夺获及室性融合波有利于室性心动过速(有)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 急性心肌梗死出现室性期前收缩首选利多卡因

洋地黄中毒出现室性心动过速不适合于应用电击复律治疗 治疗尖端扭转型室速时不宜选用普罗帕酮

洋地黄中毒引起的下列心律失常中,房室传导阻滞用钾盐治疗是错误的

Ⅱ度Ⅱ型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阻滞部位在双束支,心室率缓慢,曾有AdˉamsˉStokes综合征发作,治疗首选安置临时或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医学 教育网原创 最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心肌梗死是下壁心肌梗死

洋地黄治疗房颤,减慢心室率的最主要作用是直接延长房室结的不应期

Ⅱ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的是P间期逐渐缩短,直至出现长间歇,最长P-P间期小于最短P-P间期的两倍

Ⅱ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是P间期显著延长,长间歇与正常P-P间期呈倍数关系 诊断窦性停搏的是P-P间期显著延长,长间歇与正常P-P间期无倍数关系

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的是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P波受阻,QRS波群脱落

甲状腺功能亢进,快速房颤首选心得安口服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快速房颤西地兰静注 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电复律 冠心病急性心梗,快速房颤,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电复律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首选异搏定 洋地黄治疗中出现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首选利多卡因 室性心动过速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首选体外同步电直流复律

尖端扭转型室速可选用异丙基肾上腺素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选用腺苷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选用利多卡因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利多卡因 急性心肌梗死时发生室颤尽快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按需型起搏器 室性心动过速药物疗效不满意应及早应用同步直流电复律

心力衰竭十个致病因素

冠心病已成为欧洲75岁以下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病因,和我国的情况相似。上海地区最近的调查显示该地区65.8%的心力衰竭是由冠心病所致。在高龄老人中高血压也是心力衰竭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

根据病理生理异常,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可分为: ⒈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炎、心肌病和冠心病等。

⒉后负荷(压力负荷)增加: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左心室)、肺动脉高压和肺动脉瓣狭窄(右心室)等。

⒊前负荷(容量负荷)增加:二尖瓣狭窄、三尖瓣狭窄、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代谢需求增加的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动静脉瘘等)。

⒋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对老年人尤其如此。感染性心内膜炎作为心力衰竭的诱因也不少见,常因发病隐密而被漏诊。

⒌治疗不当:主要为洋地黄用量不当(过量或不足),以及合并使用了抑制心肌收缩力(异搏定、β阻断剂)或导致水钠潴留(大剂量非甾体类消炎药)的药物。⒍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率快的心房颤动和其他快速心律失常。⒎肺动脉栓塞。

⒏体力或精神负担过大。

⒐合并代谢需求增加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动静脉瘘等。⒑感染、心律失常和治疗不当是心力衰竭最主要的诱因

第三篇:妊娠期心律失常的治疗

妊娠期心律失常的治疗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3-09-09 分享

作者:孔令云 郭继鸿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

随着女性妊娠年龄的增大,高血压、肥胖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增加,妊娠期心律失常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原有心律失常的患者病情在妊娠期也常有进展,危及母体和胎儿的生命安全。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都可通过胎盘,有潜在的影响胎儿发育的风险。因此,需要合理评估心律失常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风险,给予患者及时、适度、安全、有效的治疗。

一、妊娠期心电图生理性改变

在妊娠期随着子宫增大、腹压增加、横隔上移,心脏逐渐逐渐变为横位。孕6周开始血容量逐渐增加伴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导致心搏出量和心输出量增加,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强。妊娠早中期心电图与非妊娠期大致相似。随心脏横向转位,体表心电图额面电轴可左偏15°〜20°。交感神经活性增强使孕妇基础心率偏快,生理性窦性心动过速常见,部分孕妇可出现心室高电压。其他如一过性ST段和T波改变,Ⅲ导联病理性Q波,V1、V2导联出现T波倒置等也可见于妊娠期。尽管心电图有上述改变,但是孕妇通常无任何症状,妊娠结束后心电图可逐渐恢复正常。

二、妊娠期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重要的妊娠合并症,国外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妊娠期死亡最主要的病因,大约有0.2%〜4%的妊娠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其中不到1%为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窦性心动过速。国内先后于1989—1995年和1996—2000年对孕产妇进行的死亡监测显示,心血管病导致的孕产妇死亡仅次于产后出血,但未进一步报道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构成。

三、妊娠期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对胎儿的风险将妊娠期心血管病用药分为5类。

A类:整个妊娠期对胎儿的影响很小,可安全用于孕妇,目前尚无可划入A类的药物。B类:动物研究没有发现对胎儿有不良作用,但无孕妇的对照研究证实;或动物生殖研究发现药物对胎儿有不良作用,但临床对照研究未证实对孕妇有不良反应。这类药物可用于妊娠期,目前仅包括索他洛尔。

C类:动物研究显示药物对胎儿有不良作用,但没有孕妇的对照研究证实,或目前尚缺乏孕妇和动物的相关研究。只有在对孕妇的益处确实大于对胎儿的危害后方可应用。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腺苷、普罗帕酮、比索洛尔、拉贝洛尔、美托洛尔、普萘洛尔、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硝苯地平和地高辛都为C类。

D类:尽管药物对胎儿肯定有害,但孕妇用药绝对获益,仅在孕妇面临生命危险且其他药物无效时考虑应用,胺碘酮和阿替洛尔属于此类。X类: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药物可导致胎儿发育异常,孕妇应用此类药物的风险明显超过任何可能的获益,这类药禁用于妊娠或即将妊娠的者。妊娠头3个月给药致畸的风险最大,晚期给药也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且出现药物致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大。

四、诊断评估

患者出现心悸、胸闷或头晕等症状,心电图发现心律失常后,首先要明确心律失常的性质:房性还是室性,快速还是缓慢性。结合患者的症状、心室率的快慢和基础心脏病评估病情的严重性和风险。积极寻找和去除潜在的病因或诱因,除了感染、贫血、电解质紊乱、药物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因素,必要时可检测心肌损伤标记物,尤其是肌钙蛋白的水平及其变化,有助于发现炎症或缺血导致的心肌损伤。B型利钠肽(BNP)或NT-proB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有助于评估心室容量负荷和室壁张力的大小,间接评估心功能。频繁发作或持续的心律失常应该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以了解心律失常发作的特点(频率、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发作时心率快慢及有无合并其他心律失常等)。超声心动图或心脏磁共振成像可以发现潜在的结构性心脏病。

大多数妊娠期心律失常是良性、无症状的,无需特殊干预。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心律失常容易在妊娠期持续或恶化;纽约心功能分级Ⅲ/Ⅳ级者提示血流动力学失代偿,孕妇猝死风险显著增加,均应严密监测,及时干预。

五、治疗原则

2011年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关于妊娠期心律失常治疗的所有建议证据水平都是C级,即证据来源于专家共识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治疗原则是既能够挽救母体的生命,又尽量不损害胎儿的生命和健康。

妊娠不是植入ICD(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禁忌证,电复律可以而且应当用于任何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威胁胎儿安全的持续心动过速。射频消融在必要时也可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但需注意铅衣防护,尽量用超声而避免X线。

六、部分妊娠期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1、房室结折返性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妊娠期房室结或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可先用手法刺激迷走神经,无效时可快速静推腺苷(9〜18mg,弹丸式静推)。腺苷是手法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无效时首选的药物,可以终止90%以上的室上性心动过速。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或地高辛也是一线用药,其次还有索他洛尔、氟卡胺、普罗帕酮。药物治疗无效者可以考虑直流电复律10〜50J,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者予以50〜100J。一般不用预防性抗心律失常药物,除非症状不能耐受或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表现。静息心电图有显性预激者不应使用房室结阻滞药物。

2、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

妊娠期心房扑动(房扑)和心房颤动(房颤)多见于有基础心脏病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治疗首先应针对基础疾病。

抗凝治疗 房扑或房颤复律前都要给予抗凝治疗和(或)经食管超声排除左心房血栓。48h以内且没有血栓栓塞风险的房颤,可在复律前给予静脉肝素或治疗量低分子肝素。持续时间超过48h或时间不明的房扑或房颤,必须在择期复律前3周给予抗凝治疗。复律后是否继续抗凝主要取决于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而不是房颤发作的频率或持续时间。瓣膜性房颤及体循环血栓栓塞史为抗凝的绝对指征,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可参考CHADS2积分和CHA2DS2-VASc积分评估。孤立性房颤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较低,妊娠期或妊娠期以后都不需要抗栓治疗。抗凝药物的选择需结合妊娠时期:推荐维生素K拮抗剂从第4个月开始用,一直用到预产期前1个月。妊娠的头3个月和最后1个月给予按体重调整的治疗量低分子肝素。卒中高危患者单联或双联抗血小板的效果都不及华法林。

心室率控制

可以用房室结阻滞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和地高辛控制心率。首选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也可以应用,但对运动后心率的控制不佳。妊娠期地高辛与血清免疫成分的相互作用,因此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并不可靠。维拉帕米仅作为次选药物。心率控制后症状仍严重者可以考虑给予预防性抗心律失常药物,氟卡胺和普罗帕酮应和房室结阻滞剂联用。目前不推荐将决奈达隆用于妊娠期。

节律控制

静脉注射伊布利特或氟卡胺通常对转复这类心律失常有效,但妊娠期用药经验有限。普罗帕酮和新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维纳卡兰在妊娠期的应用经验更少,因此仅在尝试复律的其他治疗失败以后才考虑。胺碘酮的不良反应较多,如母体甲状腺、肝脏功能异常、尖端扭转型室速、胎儿早产、胎儿发育迟缓等,仅在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其他药物或电复律均无效时才考虑应用。

3、室性心动过速

妊娠前即有症状的室性心动过速建议在妊娠前接受导管消融治疗,妊娠期选择终止还是继续药物治疗需权衡风险和获益。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可先给予药物治疗,推荐应用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尚无致畸的报道,但可能引起胎盘灌注降低、胎儿肌张力减低等不良反应。QT延长引起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可应用硫酸镁(1〜2g静推1〜2min)。特发性右室/左室流出道型VT者可用维拉帕米。症状严重或血流动力学紊乱者需即刻电复律,直流电复律50〜100J一次,无效时可给予100〜360J;即使是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及时用药物或电复律也是可取的。仅在其他治疗无效时才考虑胺碘酮。

4、缓慢性心律失常

无基础心脏病的孕妇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或传导障碍预后通常良好。有结构性心脏病的孕妇,由于妊娠期需要较高的心输出量,患者可能出现新的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症状持续者可给予临时起搏支持。部分窦性心动过缓是妊娠期平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表现:由于子宫压迫下腔静脉而引起矛盾性心率减慢,出现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时,应让孕妇左侧卧位。无基础心脏病的孕妇也可出现I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不会进展至完全性心脏阻滞。Ⅱ度房室阻滞常见于有结构性心脏病或药物治疗后,患者多无症状。Thaman等观察发现,心脏传导阻滞可能会在妊娠期进展,因此,尽管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起搏治疗,但密切监测是必需的。

七、其他

异位心律通常安全,除非运动后异位节律的频率增加。大多数无症状的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束支传导阻滞或预激综合征不需特殊干预。先天性长QT综合征的患者分娩后发生心脏骤停的风险高于妊娠前或妊娠期,β受体阻滞剂对分娩后患者益处较多,但也推荐用于妊娠期。

妊娠期心律失常大多数为良性,少数可能在妊娠期进展恶化。准确判读心电图是合理评估与治疗的基础。孕妇的血流动力学和猝死风险影响干预的积极程度,抗心律失常治疗的方法与非妊娠患者大体类似,但需考虑对胎儿的不良作用。一旦出现威胁母体生命的心律失常,即使是不推荐用于妊娠期的药物也可以考虑应用。

第四篇:别忽视心律失常

别忽视心律失常

中国医科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教授 王方正

人的心脏由四个“房间”(心腔)组成,分别是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正常人的心脏搏动,是由位于右心房上部的心脏天然起搏器——窦房结发出电信号传导到心房,引起心房收缩,将血液从心房泵到心室;然后电信号再通过心脏中央的房室结传导到左、右心室,使心室收缩,泵送血液至全身。

窦房结控制整个心脏的跳动。它每发放一次冲动,心脏就跳动一次,在医学上称为窦性心律。它是人体的正常心律,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如果心率低于或高于正常范围,或是电信号的产生和传导出现问题,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无规律地“乱跳”,这就是心律失常。顾名思义,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频率和节律失去正常的现象。

有些人以为,一旦发生心律失常就意味着患了严重的心脏病。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心律失常都标志着病人有器质性心脏病,很多人的心律失常只是一种良性病变,不必过度紧张。不过发现心律失常后,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明确有无器质性心脏病以及心律失常的种类。如果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多数心律失常如房性及室性早搏等都是良性的,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或是服药等方法治愈。

心律失常可按发生原理、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以及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分类。

按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心动过速)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动过缓)。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等。快速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等。这是临床上常用的分类方法。

心律失常的症状多种多样,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

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更为严重者,如严重窦性停搏、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等,患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心源性猝死。

发生心律失常后,明确其严重程度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病人能否治疗及预后,也是病人最为关心的。一部分病人可根据病史和体征作出初步诊断,如早搏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可根据症状基本判断。但多数情况下需做进一步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Holter(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有时为了明确心脏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如扩张型或肥厚型心肌病等情况,还需要做心脏磁共振检查。总之,在明确心律失常诊断的基础上,才能对患者进行综合性治疗,使患者真正受益。

第五篇:心律失常的诊断治疗

心律失常的诊断治疗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

重症医学科

刘际华

心脏的正常功能

心律失常的症状评估

心悸

胸闷

气短

疲乏

活动耐量降低

心衰

头晕眼花

眩晕

黑朦

晕厥

抽搐

精神错乱

心律失常的体征

主要是听诊

速率、节律:

(1)规则心律:a、缓慢:窦缓、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b、快速:房速、室上速、室速等;(2)不规则心律:房颤、早搏、传导阻滞等。

第一心音强度:PR间期>0.20S时,S1减弱;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大炮音;房颤、室速时,强弱不等:

心音分裂:室早、室速等;

心率与脉率不一:早搏,房颤等。

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常规12导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电监测、食道

心电图、置入性心电记录仪(ICR);

心率变异性;

QT离散度、P波离散度、T波电交替;

心向量图;

信号平均心电图;

体表心电位图;

心磁图;

心室晚电位;

激发试验:运动试验、阿托品试验、异丙肾上 腺素试验、倾斜试验;

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

经食管心房调搏。

常用辅助检查

传统12导ECG

连续ECG记录(Holter)

活动平板试验

心内电生理检查

心内电生理检查

心律失常的治疗

药物治疗

起搏治疗

射频消融术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常见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窦速:包括不适当窦速,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①病因治疗

②首选β受体阻滞剂

③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房早

病因

不治疗

β受体阻滞剂

房速

病因

发作时:西地兰、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普罗帕酮、维拉

帕米等;

预防发作: 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

全并病窦或房室传导阻滞:需长期服药、安置心脏起搏器;

特发性房速:首选射频消融治疗。

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急性发作的处理:静脉注入:维拉帕米、普罗帕酮、腺苷、ATP等;

防止发作:首选射频消融术;口服普罗帕酮等。

加速性交界区自主心律: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β受体阻滞剂

洋地黄过量的处理

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房颤

(1)控制心室率: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

(2)心律转复及窦率维持

电复律

药物转复:胺碘酮、普罗帕酮、普鲁卡

因胺、奎尼丁、索他洛尔等

窦律维持用各自有效的药物

(3)抗凝治疗

房扑:

Ⅰ型首选取射频消融治疗

Ⅱ型同房颤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

室早:

进行危险分层施治:

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成对、成串不治疗或用β受体阻

滞剂、Ⅰb、Ⅰc类

伴有器质性心脏病者:治疗原发疾病、β受体阻滞

剂、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室速

1、非持续性室速:针对病因+ β受体阻滞剂;效果不佳者按持续性室速对待;

2、持续性室速: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者易猝死

终止发作:电复律、利多卡因、胺碘酮、普罗

帕酮等

预防复发:ICD、胺碘酮或加用β受体阻滞剂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室速(特发性室速)

发作时治疗:

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维拉帕米、普罗帕酮、β受

体阻滞剂、腺苷等

左室特发室速:首选维拉帕米

预防复发:射频消融术根治,上述药物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特殊类型的室速

扭转型室速

先天性长QT综合征:

①避免使用延长QT间期的药物;②均使用β受体阻滞剂至最大耐受量;③起搏治疗长间歇依赖性扭转室速;④ICD(发生过心脏骤停的幸存者);⑤左侧第4-5交感神经结切除术。获得性长QT综合征:

发作时的紧急措施:①停用有关药物;②终止心动过速:首选硫酸镁;③心脏起搏;④异丙肾上腺素。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特殊类型的室速

Brugada综合征

定义:右束支阻滞,V1-3导联ST段抬高,或仅有

V1-3导联ST段抬高,出现类似终末R’波,并

有室颤发作史。

治疗:ICD,试用胺碘酮或β受体阻滞剂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特殊类型的室速

极短联律间期的室速:

维拉帕米

反复发作的高危患者:ICD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治疗基础疾病,一般不需处理

阿托品等提高窦率可终止之

心脏起搏治疗

目前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尚未无有效的长期治疗的药物。

射频消融术

射频电能是一种低电压高频电能,电切、电凝、电干燥。射频消融术使用电干燥作用使局部心肌细胞脱水、变性、坏死,自律性和传导性发生改变,从而根治心律失常。射频能量加热组织示意图

射频消融术

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典型房扑

特发性室速

房性心动过速

不适当窦速

房颤

器质性心脏病室速

谢谢!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4/128839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