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山州苗族文化
文山州苗族文化
苗族
文山苗族的祖先是距今5000多年前,黄河下游一带生活的一个部落联盟,被叫“九黎”,其首领是蚩尤。因与黄帝为首领的部落发生冲突,被其打败,九黎部落举行了大规模的迁徙,随后迁到了长江中下游、湘、贵,最后定居文山,是一个跨国而居的民族。现今居住在市境内的苗族分为四大支系:“蒙豆”、“蒙施”、“蒙抓”、“蒙巴”。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川黔滇方言。苗族文字是1957年经原中央民委批准试验推行的苗文方案。1982年,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者对方案进行了修订,继而编印教材在苗族群众中推广运用。1995年,文山市以奈黑小学被省民语委作为苗文试点学校推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苗族人民在自己的劳动、生活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主要体现为:民间文学、民族艺术、饮食、节庆等。苗族民间文学主要有散文体式的神话和传说、韵文体式的唱调、曲艺,以及谚语和谜语等。苗族民间流传着许多古老而神奇的神话故事,其中有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神话、射日射月神话、事物起源神话等。传说在苗族民间故事中占有重要份量,这些传说紧紧围绕苗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苗族地区的山川景物等展开,现有比较丰富的文化内容,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苗族的民间故事容量最大,最能反映苗族生产生活现状。苗族民族歌的篇幅短,但容量大、内容广,使用的场合较多,形式较灵活,包括婚辞、丧辞等。苗族曲艺曲种目前已经鉴定的主要有四种:即“然更”(rangxghenx)、“腊叭”(laxbat)、“洛抓”(lolndrual)、“洛啦”(lolluas)。苗族艺术丰富多彩,包括乐器、工艺、服饰、民居等。苗族的乐器有芦笙、横箫、直箫等。芦笙是苗族的主要乐器之一,是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是表达苗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是苗族人民向上的精神支柱。苗族的工艺主要有刺绣和蜡染等。苗族姑娘心灵手巧,刺绣是他们的拿手好戏,苗绣图形主要是规则的几何图案,讲究对称美、充实美、艳丽美。蜡染是苗族传统印染工艺之一,苗族蜡染一般是在布上画上图案,放在水缸中浸泡,再捞出来漂洗,这样绘画时着蜡的地方因染料无法附着而成为白色,原先空白的地方则被染色,因此图案更加精美。自改革开放以来,苗族服装不仅在当地市场上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畅销海外。苗族的服饰均为上着传统的子妹领式的上衣,下穿色彩艳丽的百褶裙。苗族饮食主要是玉米、大米,另外还有荞麦等杂粮。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苗族创造了丰富独特的苗家风味食品,其中主要有:玉米饭、荞疙瘩饭、糯米粑、火烧狗、炒鸡生、豆腐连渣捞等。苗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其中主要有春节、花山节、祭龙、清明节、端午节等,其中最为隆重的节日是花山节,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举行,历时5天。近年来,随着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花山节一般会延续到正月十六。花山场上,苗族小伙吹奏芦笙,边唱边跳,苗族姑娘则摆动百褶裙随曲跳起舞来,他们相互对唱山歌,倾吐爱意。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新时期,花山节不仅是苗族群众的节日,其他民族也积极融入,共同参与这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有:斗牛、斗鸡、武术等,场面热闹非凡。
第二篇:品读苗族文化
品读苗族文化
—黔东南苗族文化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先秦时代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他们的历史可上溯至尧、舜、禹时代。传战国时期,苗族先民生活在荆楚地区被称为“荆蛮”。“三苗”后裔势力的兴起,大约在商朝前,成为后来崛起的楚国的主要居民之一。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因苗族先民生活在五溪、武陵地区而被称为“五溪蛮”、“武陵蛮”、“长沙蛮”等。到唐、宋及其以后时期,苗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繁盛,在祖国南方再度呈现出自己的重要影响,引起了唐、宋及其以后各王朝的注目。各中央王朝与苗族的关系亦日渐密切,对苗族的认识也有所增强,于是“苗”遂从若干少数民族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民族的族称重现于文献之中。现在苗族分布在状况,大约成形与汉唐时期。
流传于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古歌《跋山涉水》这样描述了苗族先民的迁徙:“古时苗人住在广阔的水乡,古时苗人住在水乡边的地方;打从人间出现了魔鬼,苗众不得安居,受难的苗人要从水乡迁走,受难的苗人要从水乡迁去。”“日月向西走,山河往东走。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来西放。”他们追赶着太阳的足迹,他们相信“西方万重山,山峰顶着天,好地方就在山那边,好生活就在山那边。”苗族先民在压迫中迁徙,他们带着对新生活的期望,迁向陌生的领地。苗族从古至近代,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迁徙,形成了今天苗族的分布格局。
到了当代苗族聚居人数较多的地方还属贵州,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所以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而贵州苗族较集中的地方则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多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台江、雷山、丹寨、黄平、麻江等县市的苗族文化典型丰富,保存十分完好。
建筑—独特的吊脚楼
苗族人民依山为寨,聚族而居,住房却十分考究,其木楼建筑,清爽、秀气、朴实、大方,不用钉铆,独具风格。一幢幢风格独特的吊脚楼,浮沉于朝雾夕烟之中,有如海市蜃楼般的景象。苗族同胞大多居住在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之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此,苗族同胞历来依抱山势,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以为居室。名曰“吊脚楼”。
苗家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之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取平。房顶除少数是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的是青瓦。
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每排木柱一般有9根。每幢木楼,一般为三层,上层储谷可存放物件,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立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之用。住人的层,旁有木梯与楼的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在中堂这间屋的前檐下,都装有靠背栏杆。这里敞亮、舒适,既可凭高远眺,又可休息聚会,是各家人口盘桓最多的地方。劳动之余,男人们常在这里吸烟饮茶,谈古道今;妇女们常在这里洗染晾晒,挑花绣裙;儿童们常在这里读书学习,嬉戏
玩耍。
婚姻习俗
苗族婚姻的缔结,有“自主自由式”和“说合自由式”等几类。“自主自由式”是男女青年在“游方”活动中自由恋爱而结为夫妻的婚姻缔结形式,从认识到结婚,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拥有绝对的自主权。“说合自由式”是男女双方经过“游方”,感情达到一定程度后,由男家央请媒人到女家说合,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后即定亲、结婚。“说合自由式”的另一种形式是先由老人提议,请人撮合,女家答应后,男女青年再通过“游方”建立感情,双方同意即可定亲,条件成熟后结婚。
“游方”又称“友方”,系苗语单译,是苗族男女青年进行社交和娱乐的一种形式。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往往通过这种活动结识朋友、物色对象或倾吐爱情。每当夜幕降临,外寨的小伙子们用木叶、口哨等为信号,把寨内的姑娘邀约到游方场来,有的是三五成群地站着(或坐着)轮番对唱,以唱可来幸友谊或表达爱情,有的一对一双地在唱情歌或倾心交谈。他们的言谈举止很有礼貌,对唱的情歌感情真挚,质朴健康,扣人心扉。若男女双方在多次游方中逐渐加深了解,心心相印了,就交换信物(如衣服、围腰、帕子、首饰等)。此后,双方随着爱情的发展,便可通过简单而神秘的方式成婚。
传统节日
黔东南境内苗族节日种类繁多,一年四季都有。在素有“百节之乡” 美称的凯里,民族传统节日多达135个,主要传统节日有芦笙会、苗年、吃新节、爬山节、姊妹节、木鼓节、斗牛节、牯藏节等。其中属传统节日姊妹节、龙舟节、吃新节、苗年最为热闹。
(1)姊妹节
姊蛛节,是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一带苗族的传统节日。有的地区自农历三月二十五开始过(秉县一些地区),有的地区自三月十五开始(如台江县一些地区),历时二至三天。相传,古时清水江边苗寨有一群聪明、美丽的姑娘,因居住偏僻,虽已成年却还未出嫁成婚。于是,其父母们商定,让姑娘们捕鱼虾做菜,蒸花糯米做饭,吸引外地小伙子前来讨花米饭吃。由此,男女双方建立感情,不久都到了心爱的人。时间一久,相沿成习,便演变为节日。节日期问,每户都要做姊妹饭,姊妹饭是一种经过染色、分甑蒸后再捏合在一起的彩色糯米饭团。红色象征爱情,黄色表示富裕_白色表明纯洁,绿色祈盼长寿,蓝色表示友谊紫黑色则示坚贞不屈。饭团晶莹透亮,香软可口,除自己食用外,还用以选择佳偶和招待亲友。姑娘们都会在饭团里面埋藏“小秘密”:藏着小竹钩的,意味着可与小伙子交朋友;藏着一双筷子或两朵花瓣,表示愿结连理;藏着辣椒、姜蒜的,则表示姑娘不愿与小伙子再交往下去„节日期间,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行歌互答,并有许多文体活动。外地朋友和远方游客至此,主人也会敬酒献歌,赠送彩色糯米饭团。因此,外国朋友说:姊妹节,是一个藏在五彩饭团中的“东方情人节”。
(2)龙舟节
每年农所五月下旬。清水江流域曲苗乡都要举办龙船节台江施洞一带的龙船节最为壮观。相传,苗族英雄久保斩杀清水江上的恶龙,为民除害,后人为纪念这位英雄,制成龙船巡江游弋,以祝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龙船由独术雕制的一只母船和两只子船捆扎而成,名为“子母船”,龙头长约2米,用水柳雕刻,除龙角外,还有一对巨大的牛角。参加龙船竞赛的人由鼓头、鼓手和水手组成。竞赛前,龙船会沿江接受鼓头亲朋好友赠送的鸭、鹅等礼品,并挂置在龙船颈脖,以显示其亲友众多和富有。竞赛时,鼓乐喧天,热闹非凡。
(3)吃新节
吃新节,是苗族集祭祀和娱乐为一体的重要的传统节日,苗族称为“努嘎西”(意为吃新米)或“努莫”(意为吃卯),在贵州除苗族外,还有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过“吃新节”的传统。过节当天,主人以公鸡、鱼肉祭供祖先,主客饮酒庆贺,次日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吃新节规模较大的有雷山望丰乡的乌香、西江、响楼、郎德、凯里挂丁、开怀、凯堂、旁海、台江台拱、排羊等处,人数均达上万人。集会的内容有斗牛、赛马、斗雀、跳芦笙、“游方”、打蓝球、田径赛、对歌、踩鼓等活动。(4)苗年
苗年,是苗族祭祀祖宗和庆祝丰收的最隆重的节日。苗族以十月为“岁首”,苗年也是“辞旧迎新”的节日。苗年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或第二个卯日过,分三次,第一次称“小年”,第二次称“大年”,第三次称“尾巴年”,大年是苗年最热闹的节日。“大年”一般持续三至五天,有的地区持续十来天。“大年”这天,家家户户在祖先牌位、花树、岩妈等“神坛”面前摆上桌子,放上酒菜及糯米粑等物敬供,然后宾主举杯欢渡佳节。入夜,合家围在一起谈古论今,吟唱古歌、酒歌,谓之“守年”。第二天,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迎接新年。节日期间,老人们轮流宴请宾朋,青年们梳装打扮,参加跳芦笙、斗牛、赛马、游方等活动。苗年规模较大的有雷山西江、台江施洞和凯里挂丁等处,每处集会都有上万人参加,集会的内容有跳芦整、赛马、斗牛、斗雀、游方、对歌等等,男女青年各自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不同的活动。
银饰
银饰是苗族人最喜爱佩戴的装饰品,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它在苗族人民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实在许多民族也都喜欢用银作装饰,但无论品种还是款式都不及苗族,在黔东南苗族人民的银饰的种类丰富,可分为:
1、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2、胸颈饰:包括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银胸吊饰等。
3、手饰:包括银手镯、银戒指。
4、衣饰:包括银衣片、银围腰链、银扣等。
5、背饰:包括银背吊、银背牌等。
6、腰坠饰:包括银腰带、银腰吊饰等。
7、脚饰:贵州黎平个别苗族地区有戴脚饰的习俗,脚饰为扭丝状,儿童佩戴用来避邪。
苗族银饰做工精巧,颇具特色,它们是手工工艺的精品,如细小的银链是由数百个微型不到2毫米银环连缀而成,全靠银匠精心打磨,其精致的饰品不得不叹服。这与古老淳朴,独特精湛的银饰工艺技术和苗族审美意识心理是分不开的。如此才有了今天苗族服饰艺术这样地丰富绚丽。
民歌
黔东南被誉为“歌的故乡,舞的海洋”,这里的苗家人每天都生活在欢乐的歌舞之中,可以说是人类诗意的栖居,即人类自由自在地生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淳朴的原生态民族歌舞,体现了苗族同胞质朴的生态观点。
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几种。飞歌是苗族音乐中富特色的体裁,多在山岗林野和田间地头演唱。特点是音调高昂,气势雄浑,节奏舒广自由,旋律起伏大。飞歌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见物即兴,现编现唱。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鼓动一类为主,过苗年、划龙舟等节日喜庆活动,一般要唱飞歌。飞歌题材内容极为广泛,堪称苗族歌唱艺术的瑰宝。
舞蹈
黔东南苗族民间舞蹈最常见的是芦笙踩鼓舞。舞姿可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台江反排木鼓舞的节奏分明、动作热情奔放,被誉为“东方迪斯科”。丹寨的“锦鸡舞”也很有特点.这是一种男女混合的集体舞,数名男青年排成数行在前面吹芦笙做引导,数十名乃至上百名青年妇女排成长蛇阵紧跟其后,沿逆时针方向转圈,边转边舞。舞蹈以脚步动作为主,腰膝自然摆动,双手则垂直放松于裙边,舞步舒缓有致,在独具特色的服饰的衬托下,整个舞蹈就犹如锦鸡觅食,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除此之外在黔东南还流行有板凳舞、铜鼓舞等。
除了以上描述的文化外黔东南苗族的服饰也是最丰富和最漂亮的,尤其是女式盛装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手工刺绣精美、银饰亮丽、工艺独特、构图大胆夸张。其图案有苗族历史和民间传统故事中的人物和神灵,有大自然的动物花草,也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形。刺绣工艺手法有平绣、破绣、锁边绣、绉绣、堆绣、挑花、织锦等。一般一件苗装盛装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完成。在一座座依山傍水而建的苗族山寨木楼里,华贵的盛装把能歌善舞的苗家少女装扮得无比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它经过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依然保留着它的那份淳朴、自然。它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它更显神秘,让更多的人因它而陶醉其中。
品读这样一个神秘的民族,让身处快节奏生活当中的我们得到了心灵片刻的宁静,自然的呼吸离我们原来并不遥远,只要我们愿意,愿意停下脚步驻足聆听,我们将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这种宁静让我记起我原来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是生活的节奏太快,快得让我们忘记了初衷。我庆幸我是这个古老民族的一员,我愿意一直默默的守护着它,细细地品读它的神秘,它的朴实,它的宁静,它所带给我的力量。
第三篇:浅谈苗族风俗与文化
浅谈苗族风俗与文化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说起苗族,大家都会想到一种他们特有的乐器—芦笙。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的演奏。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一书中,对芦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月”时演奏芦笙的情景作了具体的描绘:“(男)执芦笙。笙六管,作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且酣飞扬舞,交驰迅速逐矣。”由此看出芦笙在古代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现在芦笙的形制已发生了很大变革,分大、中、小等多种类型。均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常用的芦笙管6根,外侧开有接音孔,下端装置铜簧,插入一长形木头葫芦内,每簧一音。在每二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小芦笙的管长十几公分,大芦笙长四、五米不等。低音芦笙类中,有在大竹筒内装一细竹管,发音者称为“芦笙筒”。现经改革,笙管数增至20余根,每管上端均套用薄铜皮制作的共鸣管,音域可达两个八度又五度。芦笙音色明亮浑厚,男女均可吹奏。每当过年,婚嫁喜事,起房盖屋,人们总要手捧芦笙,载歌载舞,以此抒发自己的欢乐和感情。另外,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成婚的重要“媒介”。通过它能使豆蔻年华的青年,互相了解,产生爱慕,结为伉俪。每当风清月夜,有情的小伙子手捧心爱的芦笙吹一首婉转悠扬的爱情曲,姑娘们闻声,就心领神会,以清脆的歌声相对,这种恋爱方式,外行人是听不懂的,内行人,一听自明。因此,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珍贵的,家家离不开它。
斗马是广西苗族的一项民间文娱活动,每年12月26日举行,历时3日。头1日,人们忙着到田里放水捉鱼,煮鲜鱼粥尝新;还蒸糯米饭、酿甜酒、宰鸡杀鸭,招待来自远方的亲友。第2日斗马,第3日赛马,斗马是一项引人入胜的比赛。上午10时许,在一排“过山冲”土枪响过之后,芦笙高奏,舞狮舞龙上下翻腾,后面跟着威武雄壮的马队,雄赳赳地进入斗马场。身着盛装的苗、瑶、侗族姑娘手持彩带在芦笙手外面形成圆圈,踏着芦笙的节奏翩翩起舞。斗马场上,骏马云集,几十匹精选出的好马个个膘肥体壮,在场边跃跃欲试,等待上场。当裁判一宣布斗马上场名单,两列马队各牵出一马,解开绳子,两马即向对方猛扑过来,双脚腾空相峙,互相撕咬,或突然转身翘起后脚,猛踢对方。紧张激烈和
有趣的格斗场面不时引起四周观众的阵阵喝采和欢呼。经过几个回合的决斗,赛场上烟尘滚滚,泥沙飞溅,一匹马倒地或败走便分出胜负。接着又牵另两匹马进场。互相循环决斗,最后确定获胜的前三名。这时人们围拢前来,观赏着满身汗水的获胜马匹,啧啧称赞。胜马的主人也满面笑容地接受人们的祝贺。组织者在群众的簇拥下给胜马披红挂彩,给马的主人发奖。
赛马是对骑手们勇敢和技艺的严峻考验,苗族山区,岭高路陡,羊肠小道,崎岖不平。它要求竞赛者胆大心细,骑术娴熟。竞赛开始,骑手们在五六米远之外,急步前跑,腾空上马。马背无鞍,骑者双腿夹紧马身,马儿在盘山小路上向前飞奔,惊心动魄的场面,令人注目神怡。最先到达终点的骑手得到赞扬和奖励。斗马的那几天,小伙子和姑娘们非常活跃。他们集中在山坡上,开展赛芦笙,“踩堂”等活动。从贵州以及附近村寨前来参加斗马盛会的各族群众,多达两万人以上,不少人还带来香菇,木耳、兽皮、药材、干笋等土特产交换,增添了热烈的气氛。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
一、初
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打背节流行于境内富宁县的部分地区,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节日中,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蜂拥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边大笑,一边挣扎。挣脱时,捉住小伙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整个场地,男追女逐,欢蹦乱跳。打累了,男女双双即各找一个地方打土电话(即用两个竹筒,中间连一长线,各在一方对着竹筒讲话、唱歌都能听见),相互倾吐蜜语衷情,以企结成伴侣。情投意合后,再告诉父母,择吉日成亲
第四篇: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调研地点: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间:2010年7月7日至2010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现在的必修课,它主要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因此唱出的歌也都是取自生活反映生活,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察、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一般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舞,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不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落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舞)一般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个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控制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因此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主要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最好能跳出潇洒自然的动作(我们的两位队员尝试了一下,跳了几下下就被吓得跳了出来)。
三人鞋也是很有趣的,三个人同穿一双“鞋”(两根长板),苗家姑娘们很厉害,还能跳出优美的舞姿,节奏感很强,游客观众们惊叹不已。
4、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主要表现在:服装、头饰、银饰、银梳、银镯、银项几个方面,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现在他们只有在传统节日、喜庆的日子才穿上本族传统服饰。
5、苗族传统节日
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开年节、四月
八、龙船节、六月六。节日那天,村民都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
6、苗族待客礼仪
当游客们进入苗寨时,苗家人们会进行苗家拦门“三道卡”风俗,即“卡歌”、“卡鼓”和“卡酒”。所谓“卡歌”,即当远方的客人到苗寨来做客,苗寨里的青年男女要肩拱肩、手拉手,用对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卡鼓”,即在进苗寨的路上,苗家阿姐阿嫂们会用击鼓拦门的方式,同客人比试鼓艺,并展示苗家人多姿多彩的鼓舞智慧;“卡酒”,即好客的苗家人在寨门口端着自家酿造的包谷烧或米酒拦门,苗家人将农事或家事编成苗歌后向客人提问,客人答对并喝下拦门酒,则表示客人看得起苗家人,客人方可入寨并被试为最尊贵的客人。这是非常典型苗族村野文化。
6、湘西苗族文化现状
苗族人们的能歌善舞以及对歌舞的热爱在这里表露无遗。记得我们到达的那天已经晚上十一多了,可村里面那回荡的苗歌丝毫没有疲惫的感觉,一直延续到晚上十二多才停下来!调研中还得知扭仁村是周围人口较少然喇叭最多的村,通宵达旦的歌声在这也是常有的事。
调查中发现这里的小孩几乎都不懂不会这些传统的东西,一方面是他们的父母很少有时间也没有这份心去教他们,另一方面是他们自己不喜欢难得静下心来学习。当然这其中更大的是没有被重视起来,社会风气和现状的驱使,大家都在忙于为生计奔波跟本就难以顾及这些。平时的对唱更多注重于各自的一种休闲和爱好,而没有想过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些事实的反映不得不让我们为祖国文化遗产的继承感到担忧,即使在这种地方都被利益深深的覆盖那些所谓的保护政策起到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当然这也不是一个政策那么简单的事情,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不仅需要整体形式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更需要苗族同胞们乐于奉献,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维护和继承祖辈的传统。这些都需要社会力量和国家政策的相应扶住,毕竟民以食为天只有在解决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后人们才能把多余的精力投入到精神世界里。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们回来的前一天,麻老师跟说了许多关于苗族文化方面的事,最后还拿出了他自己的一本根据一段发生在清初民国时期的追求爱情自由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他将用他的一生来继承祖辈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并将其传承下去……
第五篇:苗族文化风情简介
苗族文化风情简介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共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苗族现有人口739.8万人,在所有少数民族中仅次于维吾尔族、蒙古族、壮族而超过我们所熟知的藏族(总人口459.33万人)排第四位,作为第四大少数民族,我们对其却知之甚少,甚至还不如朝鲜族、傣族了解的多,最早关于苗族的了解,莫过于三国时期为平南方蛮夷之乱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典故,而当时蛮夷之人即指苗族,孟获则是苗王,当时故事的发生地是现贵州黔东南的从江县。
现在苗族居聚地主要分布在贵州黔东南、湖南西部、及云南,少数分布在广西、四川及海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其整个地区以苗族为主,苗族人口超过400万,占全国苗族人口的一半以上,而与黔东南苗族相邻湘西及云南的苗族也是其分支,至今还有往来。
苗族作为第四大少数民族,有其源远流长、神秘多彩的民族文化,比较具有神秘色彩的如传说苗族的蛊术及赶尸,这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都有体现,赶尸已无从考究,但蛊术据传民间还有,这里不必多讲。苗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主要还是体现在其建筑、服饰工艺、歌舞及饮食等方面:
1.苗族建筑
苗族居住地多位于山间水边,山间盛产木材,因此其房屋多为木结构的吊脚楼。建筑在山里的吊脚楼,或单独分布在山脚、坡上,或聚集成群从山顶一直蜓绵于坡底,其保存最完整具代表性的要数贵州黔东南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也是当今苗族文化的心脏。从结构功能上分,吊脚楼一般分为两三层,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现在相当多的吊脚楼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看上去古色古香,别有一番味道,而现在苗族年轻人仍以能建造一座吊脚楼为荣。2.苗族服饰工艺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华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从工艺上讲苗族服装以苗绣或蜡染为主,都是以纯手工制做,节日装以苗绣服装为主,便装以蜡染服装为主,现在一套完整的苗绣服饰(包含银饰)价值两万多元,每个苗族姑娘都以有这样一套服饰为荣。千百年来,苗族特有的劳作生活、民风民俗、古老传说、神奇故事,为苗族手工绣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养分。苗绣女看似不经意间的一针一线所绣出的图案,无不展现出奇思异想,无不蕴涵着神秘、幽远、自然、古朴,而又耐人寻味的艺术风韵。苗族手工绣着色热烈大胆、张扬鲜活、苗绣女常用反差大而对比强的手法,把色块的分割与组合运用到极至,使苗绣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强烈的震撼力;苗族手工绣常用平绣、绉绣、辨绣、数纱绣、十字挑花绣、破线绣、细线绣、堆绣、盘筋绣、打籽绣、绞绣等多种艺术手法,据目前收集的手工绣绣法就有几十种之多,其作品变化多端,精巧夺目,妙不可言。最让人着迷的还在于每一幅苗绣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绝品”,其色彩与图形绝不与其他作品相同,因而极具收藏价值.,苗绣和蜡染除了用在服装上外,还广泛应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窗帘、桌布、床单等,艺术形式上有各式的背包、壁挂等,其中的一些精品更是价值不菲,如去年的一套收藏近百年的苗绣拍卖出30万人民币的价值,从针法上讲,以破线绣最为昂贵,其一平方的破线绣法的苗绣在市场上能卖到万元以上,现在有不少国外的游客专门到苗族民间去寻找苗绣及蜡染的精品用以收藏。
银饰也是苗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苗族中有“穿金显富贵,戴银保平安”的说法,其寓意无非戴银要好过穿金,苗族人认为:戴银饰时银的颜色可以显示人的康健状况,如果银的色泽发亮说明这个人健康状况很好,色泽发乌说明健康状况不太好,所以苗族人从头到脚都是银,银花冠、银项链、银项圈、银手镯、脚镯、以及镶嵌在衣服上的各种银饰,苗家姑娘节日盛装时所戴的银饰足足有10斤以上,正因其银饰的名目品种繁多,并且每个苗族村子中都有自己的银匠,当地的汉族人干脆就把银称作“苗银”,以表示银饰在苗族中的地位。
3.苗族歌舞
苗族的歌舞多在节日时或来客人时表演,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即清明)、龙舟节(即端五)、情人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大约在每年的十一月份,每到过苗年时,苗族人便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吹芦笙、歌舞、斗牛、斗鸡、斗狗等各式的节目,其中以吹芦笙及歌舞最为普便,在节日期间万人盛装,云集广场,男的吹起芦笙,女的和着芦笙的节拍跳起芦笙舞,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很受群众欢迎。除了芦笙舞外板凳舞、铜鼓舞也比较普便。
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之所以称为“飞歌”,其起源于苗家青年男女对歌,倾诉真情时相聚较远,男的在这边山,女的在那边山,高亢嘹亮的歌要从山这边“飞”到山那边才能给心仪的对像表达心声。除了飞歌外还有苗族的祝酒歌也是一大特色,每当远方的客人到来时,苗家人摆起丰盛菜,斟上自家酿的酒,叫出家里最漂亮的姑娘,以歌劝酒,歌词融入欢迎祝福之意,这时你喝也得喝,不喝也得喝,苗家人以些来表达他们的好客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这种原生态的歌舞也逐步被外界所认知,如2006年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时,黔东南州选送的《蝉之歌》获得大赛银奖;2007年春节晚会时,在演唱各少数民族的祝酒歌时便以苗族歌手阿幼朵演唱的苗家祝酒歌为压轴戏,阿幼朵的飞歌也曾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响起;2007年5月温总理出访日本时随行人员中就有从贵州黔东南民间选出的苗家歌手为日本友人表演苗族飞歌。4.苗族的饮食
苗族喜食酸味和辣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带辣味的菜肴更是口感各异,又分为油辣、糊辣、青辣、酸辣、等几大系列,有的辣而酸、有的辣而香、有的辣得令人张口咋舌、大汗淋漓。
苗家菜肴突出酸。贵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民谣。酸汤的制作主要分为麻辣酸、米酸等,完全靠生物自然发酵而成。毛辣酸在当地俗称红酸汤,以新鲜野生麻辣果(即野生番茄)和红辣椒为主料,把麻辣果及辣椒切碎,加以相应配料,放入坛中密封三个月以上,经过发酵后即可开坛食用,红酸汤以酸辣为主,主要用来煮食各种肉类,如鱼,鸡,猪牛羊肉等各种荤菜类火锅;白酸汤主要以糯米汤为主料发酵而成,白酸汤以酸为主,主要用于煮食各种蔬菜,普便是把四季豆、豆芽、包菜、青瓜等一起煮,无论是红酸汤还是白酸汤,在煮食时一定要放入苗家所特有的调料--木姜子,木姜子是贵州黔东南所特有的,并且是野生的,因海拔高度的关系在贵州其它地区也没有,只有放入了木姜子,酸汤类的菜才能算完美,所以木姜子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效果,酸汤家家会做,食之口舌生津、开胃消食,夏天食用更可解暑,有爽口提神、杀菌消毒、去油腻化脂肪、健脾防结石的功效。
苗家人也喜食辣,其辣又与四川的辣不同,不像四川那样多用干辣椒而且油多,苗家菜多用青辣椒或自家腌制的泡椒,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青椒童子鸡火锅,泡椒牛肉火锅等,往往是半锅辣椒半锅肉,这里特别说的是,苗族的泡椒与我们通常所见的泡椒亦不相同,其选用细长的尖辣椒,分青色和红色的分别封入坛中泡制,青色泡椒出味,红色泡椒配色,苗家泡椒做出的火锅可谓色味俱全;苗家喜食辣还从一个方面看得出来,即使是用辣椒类做的火锅,里面有半锅辣椒,苗家人食用时还要蘸其它辣椒蘸水(即我们通常吃火锅用的调料),蘸水的调料主要是辣椒、蒜泥、姜末、葱花、香菜、花椒等酌情添减。蘸水的辣椒也有讲究,有的有香喷喷的干辣椒面,有的把尖细的青辣椒或朝天椒在炭火上烤,烤到适当时候再捣碎后再做蘸水,大多人尤其偏爱后者。
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滚山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糯米酒,杨梅酒。拦路酒是指在重大节日时,过路人通过时,如有苗家人正在饮酒,过路人必须喝三杯酒才能走;进门酒多在接亲时,来接新娘的人要想进门,必须喝杯酒才能进门,否则是接不走新娘的;特别一提的是苗家的滚山酒,多在清明时,清明时苗家人挂清时(即扫墓),往往聚集很多亲戚朋友,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一早上山,在山上墓前选出一块空地,主人家杀猪祭祖,放鞭炮,仪式完成后,在山上支起大锅,生起火,煮起肉,煮好后大家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吃肉饮酒,直到日暮时分,才结队下山,而往往这时总有人喝醉,不能走路,就顺着山路往下滚,滚山酒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