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623药剂学综合考试大纲

623药剂学综合考试大纲



第一篇:623药剂学综合考试大纲

623药剂学综合考试大纲

青岛科技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 药学综合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青岛科技大学药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药剂学部分:

一、考试内容

1.主要剂型设计基本理论,基本处方分析和制备过程。2.药物释放的理论及相关方程的应用。

3.缓控释制剂的类型和剂型设计原理,工艺、处方和常用缓释制剂的辅料。4.基本处方分析,制备过程,质量要求;结合剂型了解重要单元操作及主要设备。

二、考试要求

1.掌握主要剂型设计基本理论,基本处方分析和制备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理论原理(包括混悬剂、乳剂、胶囊剂、滴丸剂、片剂、注射剂、软膏剂、新型药物载体制剂和前体药物制剂、缓控释制剂)。

2.掌握粉体学基本知识;粒径、密度及测定方法;了解粉粒的形态、空隙率、润湿性的意义和在药剂学中的基本应用。

3.掌握药物从固体剂型中释放的理论及溶出方程;固体分散体的制备;载体或赋型剂的选用。

4.掌握缓控释制剂的类型和工艺,熟悉剂型设计原理,掌握常用缓释制剂的辅料;可以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设计处方和工艺;了解透皮治疗体系的知法概要和作用原理。

5.熟悉各种剂型的定义和特点,结合剂型特点了解重要单元操作及主要设备的原理和应用;结合剂型制备掌握重要辅料的性能特点;掌握制剂中药物降解的途径,规律和影响因素。

三、主要参考书目

1.药学类专业用统编教材,《药剂学》第四版,毕殿洲主编,(供药学类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2.药学类专业用统编教材,《药剂学》第五版,催福德主编,(供药学类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3.普通高等教育药学类规划教材,《生物药剂学》,屠锡德主编 药物分析部分:

一、考试内容

1.药物分析的任务与发展,药物分析的基础知识。有关中国药典的内容和特点,熟悉药品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2.重量分析法、容量分析法、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红外分光光度法、色谱法、电泳法、pH测定法、氧瓶燃烧法、热分析法的原理及方法。

3.药物纯度的概念、药品中的杂质来源、杂质检查的原理和方法、杂质检查中的限量的表示方法和计算。

4.中药制剂、生物药物的分析特点和方法,制剂含量测定及结果表示方法与计算方法。

5.芳酸及其酯类、胺类、巴比妥类、杂环类、甾体激素类、维生素类、抗生素类典型药物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方法。

二、考试要求

1.较系统地掌握药品生产、临床使用中执行的质量标准;掌握制定药品质量标准所需要的知识。

2.掌握各类药物中基本典型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和分析方法选择依据。熟悉主要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其在药品检测中的应用。

3.掌握药物分析中保证计量检测可靠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制订药品标准的主要内容及评价分析方法的实验研究依据。

4.掌握与药物分析相关的仪器分析的内容的原理与应用。5.熟悉中国药典中典型药物的分析方法和质量标准要求。

三、主要参考书目

1.药学类专业用统编教材,《药物分析》 刘文英主编 第五版(供药学类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药学类专业用统编教材,《分析化学》李发美主编 第五版(供药学类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试卷题型及比例

名词解释、判断题 30%;简述题与鉴别题 20~30 %;综合题 30—40%。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笔试 考试时间:三小时

第二篇:《药剂学》学位考试大纲

《药剂学》学位考试大纲

(适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2015级起)

一、课程名称:药剂学

教材:药剂学(第7版),崔福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年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掌握药剂学、剂型、制剂的概念

2.熟悉药物剂型的重要性、剂型的分类;掌握药物传递系统(DDS)的含义及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3.了解药典、药品标准、处方与非处方药、GMP、GLP、GCP的概念 4.了解药剂学的任务和分支学科,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的发展

第二章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1.掌握常用药用溶剂的种类及性质

2.掌握药物溶解度的定义、测定方法;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及增加溶解度的方法;掌握溶出速度的定义及影响药物溶出速度的因素

3.熟悉介电常数、溶解度参数的定义与应用 4.了解药物溶液的性质与测定方法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

1.掌握表面活性剂的概念、结构特征;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分类级具体品种 2.掌握表面活性的基本性质(胶束、CMC、HLB值及计算、增溶、昙点,Kraff点)

3.熟悉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增溶剂、乳化剂、润湿剂、气泡剂和消泡剂、去污剂、消毒剂和杀菌剂等)

4.了解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性

第四章 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

1.掌握分散体系的概念、分类、基本特性及其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2.掌握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热力学性质、动力学性质、光学性质、电学性质);絮凝与反絮凝

3.熟悉微粒大小的测定方法; 微粒大小与体内分布的关系;微粒分散体系的热力学、动力学、光学性质

4.了解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相关理论

第五章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1.掌握药物稳定性的概念;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研究范围;有效期的概念和计算

2.掌握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处方因素和外界因素)及稳定化的方法 3.掌握原料药稳定性实验的内容(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药物制剂稳定性实验内容(加速试验、长期试验);掌握经典恒温法预测药物有效期

4.熟悉药物的物理稳定性特点和制剂物理变化的表现形式 5.了解药物化学降解途径

第六章 粉体学基础(自主学习)

1.熟悉粉体定义及基本性质(粒子径、粒度分布、粒子的比表面积、粉体密度及空隙率、粉体的流动性,粉体的吸湿性与润湿性)

2.熟悉真密度、颗粒密度、松密度等粉体密度的概念

3.掌握粉体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方法,水溶性药物和水不溶性药物的吸湿性特点及CRH定义

4.了解粉体粒子及粉体基本性质的测定方法;了解粉体黏附性与压缩性质。

第七章 流变学基础(自主学习)

1.熟悉牛顿流动、非牛顿流动、触动流动的特点;熟悉流变性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2.了解流变学、剪切应力、剪切速度的概念;变形与流动的概念;黏性与弹性的概念;粘弹性概念;了解流变性质的测定方法

第八章 药物制剂的设计(自主学习)

1.熟悉制剂设计的目的、基本原则,给药途径和剂型的确定;掌握QBD的 定义,2.了解处方前研究的主要内容;熟悉药品研发流程中的药剂学相关研究 3.熟悉药物理化性质测定(药物溶解度与pKa、分配系数、溶解度、多晶型、固有溶出速率、吸湿性、粉体学性质);熟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4.了解基于QBD理念的制剂设计和研究方法;了解制剂处方和工艺的设计和优化

第九章 液 体 制 剂

1.掌握液体制剂的特点、质量要求和分类

2.熟悉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增溶剂、助溶剂、潜溶剂、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

3.熟悉溶液剂、糖浆剂、酊剂等低分子溶液剂的概念、特点和制备方法 4.掌握高分子溶液剂性质和制备方法 5.熟悉溶胶剂概念、双电层构造及特性

6.掌握混悬剂的概念、物理稳定性;熟悉混悬剂的稳定剂及质量评价;了解混悬剂的制备方法

7.掌握乳剂的定义、组成、类型;乳化剂的概念、乳化剂的选择以及乳剂的稳定性;熟悉乳剂的形成理论与质量评价;了解乳剂的制备

第十章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1.熟悉灭菌灭菌法、无菌无菌操作法定义;掌握灭菌制剂、无菌制剂定义 2.熟悉注射用水质量要求和原水处理方法;掌握热原的定义、性质、污染途径及去除方法;掌握等渗溶液、等张溶液的概念及渗透压调节的计算方法;熟悉物理灭菌技术、化学灭菌法和无菌操作法;掌握F0值的概念及意义;了解洁净室空气净化标准、洁净室的设计;掌握不同制剂配制对洁净度的要求

3.熟悉注射剂的分类、给药途径、掌握其定义、特点和质量要求;熟悉注射用溶剂、主要附加剂及注射剂的制备流程

4.输液:掌握输液的概念和质量要求;熟悉输液制备及活性炭的作用;熟悉输液的分类与质量检查;掌握输液剂大生产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熟悉注射用无菌粉末的定义、分类、质量要求;了解注射用无菌分装产品的分装、分装工艺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注射用冻干制品的制备工艺;冷冻干燥 原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6.熟悉眼用药物的吸收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了解滴眼剂和洗眼剂的定义、质量要求、制备方法

第十一章 固体制剂-1(散剂、颗粒剂、片剂、片剂的包衣)

1.熟悉固体制剂的定义特点;掌握固体剂型的体内吸收路径;掌握Noyes-Whitney方程;掌握固体制剂的制备工艺

2.熟悉固体制剂制备的各单元操作,了解常用设备;掌握混合的影响因素 3.熟悉散剂定义和特点;了解制备工艺和质量要求;掌握散剂粒度要求 4.熟悉颗粒剂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检查

5.掌握片剂的概念、特点和分类;掌握稀释剂、润湿剂和粘合剂、崩解剂、润滑剂的种类及加入方法;熟悉片剂制备方法和分类;掌握湿法制粒的工艺流程;熟悉影响片剂成形的因素和片剂制备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掌握片剂的质量检查

6.掌握片剂包衣的目的、类型;熟悉片剂包糖衣、薄膜衣的材料及工艺;了解片剂的包衣设备及包衣方法

第十二章 固体制剂-2(胶囊剂、滴丸和膜剂)

1.掌握胶囊剂的概念、特点和分类;了解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制备方法、质量检查与包装贮存

2.掌握滴丸剂的概念和特点;熟悉滴丸剂常用的基质;了解滴丸剂的制备方法

3.熟悉膜剂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常用成膜材料;了解制备工艺及质量要求

第十三章 半固体制剂

1.掌握软膏剂的定义、特点和分类、软膏剂的基质;熟悉软膏质量要求、制备方法及质量检查;了解软膏剂的附加剂

2.掌握眼膏剂的概念、特点及质量检查;了解制备方法

3.掌握凝胶剂的概念、分类及常用水性凝胶基质;了解水凝胶剂的制备 4.掌握栓剂的概念与特点;熟悉栓剂基质的分类,掌握置换价的计算;熟悉栓剂的制备方法、质量评价与临床应用(全身作用及局部作用的栓剂);了解 4 新型栓剂的特点

第十四章 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

1.掌握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的概念、肺部吸收特点 2.掌握气雾剂的分类、特点及组成

3.熟悉药物在呼吸系统分布吸收的影响因素;喷雾剂、吸入粉雾剂的特点 4.了解气雾剂的制备工艺;了解喷雾剂、吸入粉雾剂的装置

第十五章 中药制剂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制剂、天然药物制剂的概念;中药制剂的特点; 2.掌握中药提取物的形式;掌握浸出过程、影响浸出的因素、浸出方法 3.熟悉常见浸出制剂(汤剂、合剂、酒剂、酊剂、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煎膏剂)的概念与特点

4.熟悉药材的预处理;熟悉中药的提取方法;熟悉中药微丸的定义、特点 5.了解中药制剂的进展、中药制剂的改革;了解浸出工艺及设备、浸出液的蒸发与干燥;了解中药微丸的制备

第十六章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技术

1.掌握固体分散技术的概念、固体分散体的类型、速释与缓释原理 2.熟悉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载体材料 3.了解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定

第十七章 包合物的制备技术

1.掌握包合物定义和特点;掌握常用包合材料环糊精的结构与特点; 2.熟悉包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包合物制备技术 3.了解包合物的物相鉴定

第十八章 微粒分散体系的制备技术

1.掌握分散系的定义、分类及微粒分散系在药剂学中的意义

2.熟悉聚合物胶束的定义、分类及形成原理;了解聚合物胶束的载药方法、释药机制及质量评价

3.掌握纳米乳与亚微乳的定义和特点;常用的乳化剂和助乳化剂;了解纳 米乳的形成与制备;了解影响纳米乳和亚微乳形成的因素;了解纳米乳与亚微乳的质量评价;熟悉纳米乳和亚微乳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4.掌握微囊、微球的定义及药物微囊化特点;熟悉微囊和微球常用载体材料;熟悉微囊和微球制备方法;掌握影响粒径的因素;了解微囊与微球中药物的释放及体内转运;熟悉微囊、微球的质量控制指标与评价方法;了解微囊、微球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5.熟悉纳米囊、亚微粒的定义、制备方法;了解固体脂质纳米粒、磁性纳米粒和亚微粒的制备;了解纳米粒与亚纳米粒的修饰和质量评价;了解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6.掌握脂质体的概念、结构和特点;熟悉脂质体的膜材料、理化性质、分类、功能及制备方法;了解脂质体作用机制、灭菌;熟悉脂质体的质量评价;了解类脂泡囊的定义、分类、特点、制备材料及应用

第十九章 缓控迟释制剂

1.掌握缓释、控释制剂的概念、特点、设计原则、辅料、释药机制 2.熟悉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制备工艺、体内外评价 3.掌握口服定时、定位释药系统的定义及类型

4.了解渗透泵脉冲释药制剂、包衣脉冲释药制剂;定时脉冲塞胶囊剂;胃定位释药系统的定义及类型;掌握结肠定位释药制剂的定义及释药原理

第二十章 靶向制剂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靶向制剂的定义和特点

2.熟悉靶向制剂的体内作用机制和分类(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3.熟悉靶向制剂的评价

第二十一章 经皮给药制剂(略)第二十二章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略)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取闭卷考试形式,满分100。

审核人:

第三篇:生物药剂学大纲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课程号(代码):505015030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学时学分:

3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教学目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它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间相互关系,并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它的基本目的是:对体内过程进行定量描述,正确评价药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治疗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力求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培养学生具有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作风。为从事药学及临床药学工作,保证药品质量,合理用药,充分发挥药效,降低毒副反应,以及研究探讨新剂型和新制剂,更好地为卫生保健事业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掌握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及其相关定义,掌握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掌握影响药物

体内过程的生理性因素、药物因素和制剂因素;

(2)掌握药动学相关模型及其基本计算;

(3)熟悉相关器官结构和功能,药物体内过程以及药物制剂产生不同药效,毒副反应及其作用快慢的主要原因;熟悉给药方案个体化和治疗药物监测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4)了解药动学参数与药物体内过程的相互关系;

2基本技能

(1)掌握片剂溶出度测定的方法,掌握药物动力学参数及生物利用度的测定方法;

(2)熟悉测定方法的使用条件和注意事项;

(3)了解实验专用设备、器械及正确使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3学时

要求:掌握生物药剂学的主要任务;熟悉生物药剂学与药学学科发展的关系。

主线:什么是生物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学生培养的关系;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新技术新方法。

形式:讲授及讨论

第二章药物的吸收9学时

要求:掌握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生理性因素、药物因素和制剂因素;熟悉胃肠道的结构、功能及药物的吸收过程;熟悉口服药物制剂产生不同药效,毒副反应及其作用快慢的主要原因;了解运用消化道药物吸收特性,设计和开发新的药物制剂的可能性;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掌握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

掌握经非口服给药途径给药后,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熟悉非口服给药药物吸收过程;了解非口服给药药物吸收部位结构及生理特点。

第三章药物的分布2学时

要求:掌握药物分布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掌握表观分布容积的重要意义;熟悉淋巴系统的基本结构,熟悉药物从血液、组织间隙和消化道向淋巴系统的转运过程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了解脑内转运、胎盘内转运、红细胞内分布和脂肪组织内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四章药物的代谢2学时

要求:掌握药物代谢的主要途径、部位与过程;熟悉主要药物代谢酶——混合功能氧化酶的性质和代谢条件;熟悉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了解运用药物代谢酶性质进行制剂设计的方法。

第五章药物的排泄2学时

要求:掌握药物肾排泄的三种机制,影响肾排泄的主要因素;掌握肾小球滤过的特点;掌握肾清除率的意义及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熟悉药物胆汁排泄过程及药物胆汁排泄的特点;熟悉肠肝循环概念及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了解药物排泄的其他途径。

第六章药物动力学概述3学时

要求:掌握药物动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掌握消除常数、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等的定义和意义;掌握房室模型等基本概念;了解药物浓度与药理效应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一室模型药物动力学6学时

要求:掌握单室模型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血管外给药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含义及利用血药浓度数据计算参数的方法;熟悉静脉注射给药后,利用尿药数据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方法;熟悉Wagner-Nelson法求吸收速率常数;了解血药浓度与尿药浓度的相互关系。

第八章多室模型的药物动力学6学时

要求:掌握混杂参数、中央室、周边室及相关的定义、意义、计算;熟悉二室静脉注射给药的血药时关系、参数求算及相关计算;了解二室静脉滴注给药的血药时关系、参数求算及三种给药方案的设计;了解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的的血药时关系、参数求算及相关计算。

第九章多剂量给药3学时

要求:掌握多剂量函数和达稳态后的多剂量函数、多剂量稳态血药浓度、最大和最小稳态血药浓度、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波动百分率、坪幅、积蓄因子、积蓄程度、达坪分数、成倍原则的定义、意义及相关计算;熟悉一室和二室模型不同给药途径多剂量给药时,血药浓度、稳态血药浓度随时

间变化的规律及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最大稳态血药浓度、最小稳态血药浓度的计算;了解一室和二室模型不同给药途径多剂量给药时积蓄作用和波动变化的特点及相关的计算;了解多剂量给药时给药方案设计的一般方法、根据血药浓度调整给药剂量的方法、间歇性静脉滴注给药给药方案的确定。

第十章非线性药物动力学3学时

要求:掌握非线性动力学的特点、米氏方程及各项参数的意义;熟悉非线性动力学的识别方法和参数求算方法;了解非线性动力学产生的原因。

第十一章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统计矩分析3学时

要求:掌握统计矩、零阶矩、一阶矩、二阶矩的定义、意义及相关的计算;熟悉应用统计矩计算药动学参数的方法;了解统计矩处理药动学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第十三章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6学时

要求:了解药动学在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了解药物结构与药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之间的关系。

第十四章新药研发中的药物动力学研究6学时

要求:掌握生物利用度的概念、实验设计和结果处理方法;掌握生物等效性的概念和评价方法,了解生物等效性的统计分析方法;熟悉新药临产前及临床药动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了解药动学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教材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蒋新国主编,高教出版社2009年第1版

六、主要参考资料

1、《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梁文权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8月第3版

2、《药物评价方法概论》 蒋学华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第1版;

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魏树礼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

4、《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Malcolm Rowland》 Tomas N.Tozer LEA&FEBLGER

六、成绩评定

课程总成绩:期末考试(闭卷)成绩占40%,平时成绩占40%,期中考试(开卷)成绩占20%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临床药学与药事管理学系

第四篇:药剂学大纲

第一篇 药物剂型概论(43学时)

第一章 绪论(3学时)

一、课程内容

掌握:

1、药剂学的概念

2、药剂学的相关术语(制剂、剂型、制剂学和调剂学)

3、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4、药剂剂型的分类

5、中国药典的概况、特点、沿革及其他药品标准

6、GMP、GLP与GCP的概念

熟悉:

1、药剂学的任务

2、药剂学的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和生物药剂学)

3、熟悉生物药剂学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及与药剂学之间的关系。

4、药物的传递系统(DDS)的概念

5、DDS的研究进展

6、处方的概念及分类

了解:

1、药物辅料的应用及制剂中的作用

2、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3、国外药剂学的发展

4、国内药剂学的发展

6、国外药典的概况及发展

第二章 液体制剂(7学时)

一、课程内容

掌握:

1、液体制剂的特点和质量要求

2、液体制剂常用溶剂及附加剂

3、溶液剂的概念、特性及制备方法

4、高分子溶液的性质

5、混悬剂的概念及物理稳定性

6、混悬剂的稳定剂

7、乳剂的概念、分类

8、常用的乳化剂种类

熟悉:

1、液体制剂的分类

2、液体制剂的常用溶剂

4、芳香水剂、糖浆剂的概念及特点

5、高分子溶液的制备方法

6、溶胶的构造和性质

7、混悬剂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8、乳剂的形成理论

9、乳剂的制备方法其稳定性了解:

1、糖浆剂、醑剂、甘油剂的基本概念及特性

2、乳剂的质量评定

3、不同给药途径用液体制剂

第三章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11学时)

一、课程内容

掌握:

1、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的定义与分类

2、灭菌与无菌技术、空气净化技术

3、注射剂概念、分类

4、注射剂处方组分及主要附加剂

5、注射剂的制备及质量检查

6、等渗调节计算方法

7、热原的概念、特性及除去热原的方法

8、输液的分类与质量要求

9、眼用药物的吸收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

熟悉:

1、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及其制备方法

2、输液的质量检查、主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滴眼剂的质量要求

4、典型注射剂处方、输液处方与制备工艺

5、眼用液体型制剂的制备

了解:

1、冷冻干燥技术

2、输液的包装、运输与贮存

3、注射用无菌粉末

第四章 固体制剂-1(散剂、颗粒剂、片剂、片剂的包衣)(9学时)

一、课程内容

掌握:

1、固体剂型的制备工艺

2、固体剂型的体内吸收路径及Noyes-Whitney方程

3、片剂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4、片剂常用的辅料及其特性

5、片剂的制备方法与分类

6、片剂的质量检查

熟悉:

1、散剂的概念、特点及制备方法(各粉碎机械的性能、特点及应用,混合方法及影响混合因素)

2、颗粒剂的概念、特点

3、颗粒剂的制备、质量检查

4、压片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5、糖包衣工艺与材料

6、薄膜包衣工艺与材料

了解:

1、散剂的质量检查、散剂举例

2、片剂的包装、片剂举例

3、包衣的方法与设备

第五章 固体制剂-2(胶囊剂、滴丸和膜剂)(3学时)

一、课程内容

掌握:

1、胶囊剂的概念,硬胶囊、软胶囊的组成。

熟悉:

1、胶囊剂的制备方法

2、滴丸剂的概念、特点及制备方法

了解:

1、了解硬胶囊剂药物的填充方法,软胶囊的制备方法。

2、膜剂的概念与特点

3、常用的膜剂材料及特性

二、复习题

1、举例说明胶囊剂的分类、特点与应用。

第六章 半固体制剂(4学时)

一、课程内容

掌握:

1、软膏剂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2、软膏剂常用的基质

3、栓剂的概念、种类及质量要求

熟悉:

1、软膏剂的制备方法,药物的加入方法

2、凝胶剂的特点

3、常用水性凝胶基质种类及特性

4、栓剂的处方组成及制备

5、栓剂的治疗作用(局部及全身)及临床应用

了解:

1、软膏剂的附加剂

2、软膏剂的质量检查

3、眼膏剂的概念及特点

4、眼膏剂的制备及其质量检查

5、水凝胶剂的制备

第七章 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2学时)

一、课程内容

掌握:

1、气雾剂的含义、种类、特点、组成。

2、气雾剂的吸收

熟悉:

1、抛射剂作用及种类

2、气雾剂的质量评定

3、喷雾剂的概念及特点了解:

1、耐压容器及阀门系统的特点

2、气雾剂的制备

3、喷雾剂的装置

4、喷雾剂的质量评价

5、吸入粉雾剂概念、特点

第八章 浸出技术与中药制剂(4学时)

一、课程内容

掌握:

1、浸出制剂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2、浸出溶剂的选用、浸出过程及影响浸出的因素。

3、常用的浸出方法、特点及应用

熟悉:

1、中药剂型的改革

2、药材的预处理

3、浸出液的蒸发与干燥

4、常用的浸出制剂

了解:

1、浸出液的蒸发与干燥过程

2、浸出制剂的质量

3、中药成方制剂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

第二篇 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18学时)

第九章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2学时)

一、课程内容

掌握:

1、药物的溶解度

2、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及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3、药物溶出度、影响药物溶出度的因素及增加药物溶出速度的方法

熟悉:

1、药用溶剂的种类及性质

了解: 1、药物溶液的性质与测定方法

第十章 表面活性剂(4学时)

一、课程内容

掌握:

1、表面活性剂的概念、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及吸附性

2、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基本性质及应用

3、亲水亲油平衡值计算

熟悉:

2、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

了解:

1、表面活性剂的其他应用

第十一章 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2学时)

一、课程内容

熟悉:

1、微粒大小与测定方法

2、微粒大小与体内分布关系

3、微粒的热力学稳定性、动力学稳定性

4、絮凝与反絮凝概念及特性

了解:

1、微粒体系的意义

2、微粒的动力学性质、光学性质和电学性质

第十二章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4学时)

一、课程内容

掌握:

1、处方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2、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

3、处方因素及外界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4、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条件、要求、目的等).熟悉:

1、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与任务

2、药物稳定性的化学动力学基础

3、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其他方法

了解:

1、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特点及降解动力学

2、固体制剂稳定性实验的特殊要求和特殊方法

第十三章 粉体学基础(2学时)

掌握:

1、粉体学概念、粉体的密度、粉体的空隙率概念

2、粉体的流动性及表示方法

3、粉体的吸湿性和润湿性

熟悉:

1、粉体粒子的性质(粒径与粒度分布概念)

了解:

1、粉体的形态及其它性质

第十四章 流变学基础(2学时)

掌握:

1、流变学的基本概念

熟悉:

1、流变学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2、牛顿流动和非牛顿流动

3、落球粘度计和旋转粘度计的原理

了解:

1、流体的触变流动性和粘弹性

第十五 药物制剂的设计(2学时)

一、课程内容

掌握:

1、给药途径和剂型的确定

2、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

3、申报新制剂的主要内容熟悉:

1、制剂的评价与生物利用度关系

2、制剂的剂型与药物吸收关系

3、药物制剂处

方设计前的工作

4、新药的分类

了解:

1、常用的工艺优化法

第三篇 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15学时)

第十六章 制剂新技术(7学时)

一、课程内容

掌握:

1、固体分散体的概念及特

2、常用制备固体分散体的载体材料

3、固体分散体的速释与缓释原理

4、包合物概念和特点

5、纳米乳与亚纳米乳的概念

4、微囊与微球的概念

5、脂质体的概念、组成与结构

6、脂质体的组成材料(磷脂和胆固醇)及脂质体修饰

熟悉:

1、固体分散体的类型及制备方法

2、常用的包合材料

3、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4、囊心物与囊材特点

5、微囊的制备方法分类及相关工艺

6、微球的制备

7、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注入法、薄膜蒸发法、逆相蒸发法、冷冻干燥法)及特点

8、纳米囊与纳米球的制备技术

9、固体脂质纳米球的制备方法

了解:

1、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定方法

2、脂质体的质量评价(载药量、包封率、粒径及粒度分布、稳定性等)。

3、包合物的验证

4、纳米乳、亚纳米乳、纳米囊与纳米球的制备技术

5、微囊与微球中药物的释放及体内转运特性

第十七章 缓释、控释制剂(5学时)

一、课程内容

掌握:

1、缓释、控释制剂的概念、特点、释药原理。

2、缓释、控释制剂的类型

3、渗透泵片的组成及释药原理

4、口服定时、定位释药系统概念与特点

熟悉:

1、缓释、控释制剂体内、体外评价方法

2、靶向制剂的分类(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了解:

1、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第十八章 经皮吸收制剂(2学时)

一、课程内容

掌握

1、TDDS中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

熟悉:

1、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与吸收途径

2、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了解:

1、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技术

2、经皮给药系统的高分子材料种类及特性

第十九章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1学时)

一、课程内容

掌握:

1、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

熟悉:

1、蛋白质类药物的一般处方组成了解:

1、固体状态蛋白质药物的稳定性与工艺

第五篇: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法律

一、宪法

(一)宪法的概念、特征、本质、作用和宪法监督

(二)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我国的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制度(会议),国家的标志和国家的结构形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四)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基本概念,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公民行使权利的基本原则等

(五)我国的国家机关性质、地位、产生、任期、职权等

二、民法

(一)民法的概念、基本原则和调整范围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特征、分类、有效要件,无效的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和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代理的概念、特征、种类及代理权的行使,无权代理,表见代理

(四)物权与所有权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所有权的内容,共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善意取得,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五)债的概念、特征及分类,债发生的原因,债的履行和终止,合同的概念、特征,合同的订立,格式合同,合同的效力,违约责任,缔约过失责任以及合同的担保

(六)知识产权的概念、内容和特征,著作权的概念、内容及保护,专利权的概念、客体、内容,专利申请原则及期限,商标权的概念、特征、取得、期限和保护

(七)人身权的概念、分类和保护方法

(八)财产继承权的概念与特征,我国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继承权的取得、丧失和保护,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遗产的处理

(九)民事责任的概念、特征,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民事责任方式,不承担民事责任和减轻责任的情形(不可抗力、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关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特殊侵权责任

(十)诉讼时效的概念、种类、中止与中断

(十一)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民事案件的管辖,诉讼参加人,民事诉讼证据,法院调解,第一审普通程序相关规定,第二审程序相关规定,审判监督程序

三、刑法

(一)犯罪的概念、特征和犯罪构成(二)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三)单位犯罪的概念和刑罚

(四)刑罚的种类

(五)犯罪的种类及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行贿罪、职务侵占罪、敲诈勒索罪、交通肇事罪、危害公共安全罪

四、劳动法

(一)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及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二)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责,平等的就业权利和就业的特别规定

(三)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法定劳动管理保护制度

(四)劳动争议的范围、处理原则和方式

五、劳动合同法

(一)劳动合同的概念、特征,劳动合同法概述

(二)劳动合同的订立原则,订立劳动合同的基本规定,劳动合同的种类、试用期和条款

(三)劳动合同的无效

(四)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

(五)集体合同、竞业限制、劳务派遣等特别规定

(六)事业单位的聘用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关系

六、道路交通安全法

(一)道交法的立法目的和适用对象

(二)车辆和驾驶人(机动车登记制度、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特殊机动车的管理、禁止性行为、非机动车的管理,机动车驾驶人的驾驶证管理、驾驶要求)

(三)道路通行条件

(四)道路通行规定,机动车、非机动车通行规定,行人和乘车人通行规定,高速公路的特别规定

(五)交通事故处理方法,交通事故认定书,交通事故争议的解决,交通事故损害赔付

七、治安管理处罚法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概念、基本原则和调整范围

(二)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和具体适用

(三)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等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

第二部分 公民道德建设

一、公民道德建设概述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二)公民道德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社会公德规范

(三)职业道德规范

(四)家庭美德规范

第三部分 国情省情

一、国情知识

(一)国土与资源概况

(二)人口与民族概况、主要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政策

(三)综合国力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软实力

(四)阶段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本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外交政策

二、省情知识

(一)四川社会历史简况

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分布概况,悠久的历史与古蜀文明,主要历史文化与近代上的主要历史事件,科技教育优势与杰出人才

(二)四川自然地理概况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与气候,土地、植物、动物、水利与矿产资源,“天府之国”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大熊猫故乡,四川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川战胜了两次特大地震灾害

(三)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综合实力、区域经济、民营经济和人民生活概况

第四部分 公文写作

一、公文的含义、种类和作用

(一)公文的主要分类方法及分类

(二)通用公文的类型、用途及特点

(三)公文文种的涵义、作用、文种选择的依据,正确区分、选择和使用文种

(四)公文的主要作用

二、公文的格式规范

(一)公文文面格式的类型,特点和作用

(二)公文的组成部分(要素)、排列顺序、标识规则与特定格式

三、公文的撰写

(一)公文撰写的基本要求与撰写一篇公文的具体要求

(二)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等常用公文的特点、用途、分类以及结构、写作技巧等知识

(三)调查报告、简报、公务信息、总结等信息反馈文书的特点、作用、分类、基本结构和写作方法、撰写要求

(三)慰问信、表扬信、感谢信、祝贺信、邀请信(请柬)、聘请书、倡议书等日常事务文书的基本结构及写法

(四)启事、声明、海报、公示等告启文书的用途、基本结构及写法

第五部分 事业单位基本常识

一、事业单位概述

事业单位的概念、内涵、作用

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事业单位类别划分

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内容及基本规定

(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

(三)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公开招聘制度、竞聘上岗制度、考核奖惩制度

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

(一)公开招聘的范围、基本原则、主要方式、基本程序

(二)应聘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三)回避制度和违纪处理

五、事业单位聘用制度

(一)聘用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范围

(二)聘用合同的主要内容、类型和期限

(三)聘用合同的订立、变更、终止、解除和争议处理

(四)违反和终止、解除聘用合同的责任

六、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

(一)岗位的概念、特点、类别和设置原则

(二)岗位设置管理的单位范围和人员范围

(三)可以申请设置特设岗位的情形

(四)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等级及内部结构比例

(五)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基本聘用条件

(七)聘用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

(八)聘用工勤技能岗位的基本条件

(九)岗位设置的基本程序和作用

(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变更

(十一)岗位聘用的基本要求和规定

七、事业单位人员考核制度

(一)考核的原则、对象、种类、档次

(二)考核结果的使用

八、事业单位的奖励

(一)奖励的原则、情形

(二)种类和对象范围

九、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

(一)给予处分的行为

(二)处分的原则、种类、权限、程序、期限和适用

(三)处分的解除及程序

十、人事争议处理

(一)人事争议的概念和分类

(二)人事争议处理的渠道和基本原则

(三)人事争议协商、人事争议调解的概念及特点

(四)人事争议仲裁的特点、原则、依据、受案范围、申请条件和时效

(五)人事争议诉讼的概念、特点和依据

第六部分 经济、科技、文化常识

一、经济常识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微观经济常识

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市场机制与竞争,收入分配

(三)宏观经济常识

宏观经济学概述,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内容,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内需

二、科学技术及环保常识

(一)科技概论 科学与技术,历史上的科学革命,历史上的技术革命,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

(二)科学前沿

物质的构成,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人的智能,人工智能

(三)高新技术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激光技术,海洋开发技术,水资源利用技术

(四)农业农村和农业科技

农业基础知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现代农业技术革命,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精细农业

(五)环境保护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环境保护与人体健康,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防治,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弃物及其处理

三、文化常识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与文化建设,文化软实力与综合国力,和谐文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经史子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现代传播体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文化科技创新,文化产品与文化消费,城市文化,城乡文化一体化

第七部分 职业能力测试部分

通过对应考者的常识与基本技能、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数量关系与资料分析的测试,考察应考者的应知应会能力、逻辑推理判断能力、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数据判断与分析能力。

第八部分 时事知识部分

通过对一年来国内国际时事知识及国策和四川省策的测试,了解应考者获取新知识与信息的能力。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4/121867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