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归纳某段在文中作用题
某段在文中作用题
(一)承上启下
【例1】②抛开这些科学性不言,自得其乐的普罗大众估计很难认同她的观点,对于各类心理测试题结论认为非常准确的用户占52.3%,“这没什么奇怪的,不过是福勒效应的又一个明证罢了。”茱莉亚这样回答。(闵行区《心理测试测出什么》)2.联系全文,谈谈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这些科学性”承接了茱莉亚的评价,引出下文对福勒效应的介绍。
【例2】④时间翻过几百年,高速公路另选去处,改变历史方向,南华县少为人知了,像林中的菌子,默不出声地守望远方的岁月。(浦东三模《兔街的月亮》)8.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是(3分)
承上启下(1分),承接上文南华县曾经“九州通衢”,商业繁华,但今天随高速公路兴建,沉寂了(1分),引出下文一样“默不出声”的菌子,暗含题意,对历史的守望。(1分)
【例3】②直以太平盛日,为离世绝俗之行,岂必高蹈远引,而与箕颖埒素,黄绮同芳哉?《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也。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4,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浦东三模《林泉高致》)
23、简析第②段划直线的句子的作用。(3分)
承接上文,指出古代隐者多是因不得已而归隐,而如今太平盛世,贤者不必隐居山林;引出下文士大夫可以利用山水画来寄托自己对山水自然的向往。((二)呼应某段
③……现代形态的中国画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写实性,二是构成性,三是入世性。……
⑦中国画造型的写实性,首先制约的是笔墨的写意性。写实与写意是一种度的把握,当偏向于现实形象的塑造时,在客观上必然以抑制笔墨的写意精神为代价。构成性,是当代中国画对于绘画性的一种自觉,是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一种形式规律的探求,而视觉形式的新颖性与个性化,也不关笔意墨蕴的本体。因而,对于视觉形式的追求也影响了笔墨写意性的创造与自由发挥。入世性,使当代中国画家缺乏艺术创作最需要的超脱心态,沉浸于现代物质生活的享受,终究使当下中国画游离于人们澄清幽远的心灵世界,从而丧失了对于人文与人性更为真挚也更为深刻的反省与批判。(浦东三模《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何以式微》)
5、简析第⑦段的作用
总结现代形式的中国画三个特征(写实性、构成性、入世性),进一步强调它们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制约作用(1分)——内容;
与第3段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密。——结构
(三)上下句形成某关系
⑨……还有人坚信,幸福只有在获得了充分的物质满足之后才能体会。这些都是认识的误区。
⑩现代化的确带来了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但与客观福祉的提高形成比照的是,人类的主观幸福并没有呈现相应程度的上升,这无疑构成了一种现代化的困境。社会心理学中所谓“3000美金心理阈限”
【注】
指向的就是这种困境。2008年时,中国的人均GDP已经基本达到3000美元,这恰好能够解释,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为何正面临着幸福感的迷失。
4.分析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承接上文对幸福感认识的误区,从主观感受与客观福祉未必对等的角度,解释了中国人幸福感迷失的原因;又进一步引出下文“如今还能不能找到幸福”的问题。(3分)
(四)上下段形成某关系
⑥历次政治运动的消极影响和破坏作用更加剧了这样的高估和偏见。有的和学人因学术以外的原因被中止或禁止,形成了二三十年的空缺,以至到了改革开放后这门恢复,还只是民国时期的成果独领风骚,一些学者的代表作还是当初的博士、硕士论文。例如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本来早就应该被他自己的新作或他学生的成果所超越,但由于1952年院系调整时社会被“断子绝孙”作为资产阶级反动彻底取消。等费孝通当了右派,连《江村经济》也成作毒草批判,从此消失。
⑦毋庸讳言,一些人对民国学术的评价、对民国学人的颂扬是出于一种逆反心态。是以此来显现、批判今天学术界的乱象,表达他们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学术垃圾、学术泡沫、学术腐败的不满,对某些混迹学林的无术、无良、无耻人物的蔑视。就像赞扬民国时的小学课本编得多好,就是为了对比今天的某些课本编得多差一样。
⑧当然,舆论与公众出现这样的偏差,学术界本身也负有一定的责任。由于学术界往往脱离公众,或者不重视社会影响,对一些本视为常识性错误或胡编乱造的“史实”不屑、不愿或不敢公开纠正,以至积非成是,形成“常识”。例如,在季羡林先生的晚年,从大众媒体到全社会无不将“国学大师”当成他的代名词。但大家都明白他的主要学术贡献并不属国学的范畴,而滥用国学实际是贬低了其他学问,如季先生主要研究的印度学和梵文的地位。但谁都不好意思或不愿意向公众捅破这一层纸。当我在报纸上发表质疑季先生“国学大师”身分的文章时,好心的朋友劝我应该给老人留点面子。我说:正因为我尊敬季老,才要在他生前纠正他身不由己的被误导,而不是在他身后批评。(十三校联考《被高估的民国学术》)
5.联系全文,分析第⑧段的作用。(3分)
内容上指出民国学术被高估的原因在于学术界本身脱离公众,不敢纠正常识性错误(1分),对前文论述政治运动的影响和逆反心态的原因作了补充(或构成递进)(1分),使阐述更深入全面。
(五)开头、结尾在文段的作用
(18)若说,心灵的隐秘是无法洞见的,那么,只要存在动作,内心的指向就无可藏匿。10.文章最后一段作用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内容:指出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往往会通过人的外在动作的直接表露出来,而难以掩饰。(1分)结构:点明题意(或扣题),升华文章主旨。
第二篇:记叙文中句段的作用
记叙文中句段的作用(上)2015年5月11日星期一
本课要点:常见题型
方法梳理
答题技巧
例题解析
一、常见题型
1.请问划线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划线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二、方法梳理:
第一部分:篇首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三、答题技巧
结构作用:1.总领全文
2.引出下文
3.与后文或结尾形成照应 内容作用:1.直接表明文章的写作对象
2.开篇点题(暗含主旨/点明主旨)
3.设置悬念,为后文的某处情节作铺垫、埋伏笔
4.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感情,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以上四点为常见作用,以下四点为特殊作用)
5.如以故事开头,可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6.如开篇发问,可引发读者思考
7.如以诗词开篇,可呈现美好的意境,增加文采
8.如开篇环境描写,还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以上所列作用有可能单一出现,也有可能综合出现,需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四、例题解析
例一:请说说下列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该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结构作用)总领全文;并引出下文:莎莉文老师如何改变我的生活;(内容作用)同时暗含主旨:表达“我”对莎莉文老师的喜爱和感激之情。例二:请说说下列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该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结构作用)总领全文;并引出下文对济南冬天“温情”特点的描绘;(内容作用)同时把济南与北平、伦敦、热带对比,突出了“济南是个宝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例三: 请说说下列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该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表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之一:百草园;并引出下文对园中各种景致和趣事的描绘;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喜爱和眷念之情。
例四:请说说下列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该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采用倒叙手法,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本文的写作对象是父亲的背影,并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表达了主旨: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记叙文中句段的作用(下)
第二部分:篇中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三、答题技巧
1.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了(上文)„„,引出了(下文)„„ 2.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作铺垫、埋伏笔 3.前后照应
四、例题解析
例一:试分析划线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划线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一方面承接上文的东京见闻,表达了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与憎恶,另一方面引出了下文,开始转入对仙台医学院部分的叙述。第三部分:篇末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三、答题技巧(与篇首句段基本对应)结构作用:1.总结全文
2.首尾照应
内容作用:1.交代结局,使文章情节完整
2.篇末点题(暗含、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等)
3.令人深思,给人警醒(启示)
四、例题解析 例一:请分析《孔乙己》的结尾段在全文的作用
结尾段交代了孔乙己命运的结局,深化了文章主题:孔乙己的悲剧是社会的必然。为人物增添了悲剧意味,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例二:请说说下列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该语段在总结全文的同时在篇末点题:连用三个比喻句,构成排比,生动形象的强调了春天的新、美、力。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例四:请分析下列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该语段与首段的“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同时暗含中心,暗示作者内心已经有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新的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小结:篇首、篇中、篇末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整体感知
联系中心思想
联系人物形象
结合作者感情
结合上下文
第三篇:结尾在文中的作用
结尾在文中的作用:
结构: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 开头在文中的作用:
结构:点题、引出下文、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中间在文中的作用:
结构:过渡、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内容:概括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
文章结尾的作用总的来说有三点:
一、总结全文
二、突出主题
三、与开头呼应
第四篇: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模版]
你的心思我能懂
――巧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湖南省临澧县杨板中学 肖优俊
在现代文阅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体味和推敲句子在文中作用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在考查我们对文中关键性句子的理解,它通常包括以下几种语句:
1、提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在文首总领全文、在文中转承过渡、在文末总结全文的句子。
2、运用了某种特殊修辞、起到某种表达效果的句子。
3、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情感的文眼句。
4、内涵较为丰富,难于理解的句子。【思路点拨】
思路一:明确位置,把握作用
根据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能帮助我们快速确定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一)位于开头
1、点明主旨,总领下文。
文章在开头即直接点明中心,对全文起着领作用。如:《谈骨气》一文,第一段即独立成段:“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章往往采用倒叙形式,以达到此目的。如《种树种到联合国》一文,文章开篇把事情的结果点出来:“王果香要去联合国了!”让人不禁产生疑问:“王果香是什么人?”“她到联合国去干什么?”
3、为全文渲染某种气氛。
文章在开头引用诗句或描写环境、人物心情,为下文的叙事或抒情奠定感情基调。如《巴东三峡》一文,开篇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突出三峡的险恶形势。
4、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内容预先作出暗示性的铺垫,然后在后文相宜之处作出呼应,使故事情节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如:《风筝》一文,“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自孩子所做的玩艺”,就为后文“精神的虐杀”这一幕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二)位于中间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类句子对上文所叙内容进行了概括,同时又引出下文将要写的内容。如《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文,“砍伐和焚烧热带雨林远不止毁灭无数的动植物物种。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这个句子在文中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当然也有的句子只起到提示下文的作用。如:《鹤群》一文,“一场鹤与鹰的激战在长空中展开了。”
2、照应前文。
对前文写过的内容加以补充或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密。如:《最苦与最乐》一文,“„„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就照应了前文“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三)位于文末
1、总结全文。
一篇文章写完后,往往在结尾对前面的内容进行总结。如:《忆读书》一文,结尾用“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总结了作者读书的体会。
2、首尾呼应。
有的句子在文章开头出现后,又在结尾再现,使文章结构完整,中心突出。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头写道:“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结尾又写道:“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四月二十八日。’”
3、点明主旨,升华情感。
很多文章往往在结尾时点明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甚至将其情感进一步升华。如:《两弹元勋邓稼先》一文的结尾:“这就是邓稼先!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人!”点明了邓稼先的精神品质。思路二:联系内容,突出情感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写,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点题。
有些句子紧扣文题,起着点题的作用。如:《永久的悔》一文,开篇点题——“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2、强调突出情感。
有的句子在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如:《小巷深处》一文,“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这一句通过反复强调,表达了“我”已抛弃了心中的虚荣,找回了纯真的自我,“我”将永爱母亲的情感。
3、深化中心。这类句子一般是文章的“文眼”,起到揭示主旨、深化中心的作用。如《石榴》一文,“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这一句交代了“我”喜欢石榴的原因:在夏日炎阳之下蓬勃向上,解脱尽重重束缚的无畏精神和品格。
4、发出号召。
这类句子一般用在文章结尾,用来发出号召,鼓舞精神。如:《为人民服务》一文,最后一段就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思路三:结合修辞,增强效果
文章有很多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技法,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表现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可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增强趣味性,反复是为了强调,对比是为了突出,排比是为了增强语言气势,象征是为了揭示寓意等。在分析这一类句子的作用时,我们要注意组织文字准确表述。一般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如:《小巷深处》一文,“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待。”将母亲的外貌和神情进行对比,表现出母亲的坚强、刚毅。
当然,我们在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时,也要综合考虑这三个方面的作用,切准某一方面具体分析。【能力升级】
山里,那一片竹林
陈发兰
⑴前不久,我到山区调研,下榻宾馆的右前方有大片竹林,它们依山而存、傍山而立,远看是山,近看是竹林;虽称不上林海莽莽,也颇具气势磅礴之韵。
⑵清晨,我和同事冒着寒风,踏着霜冻,来到竹林。顺着山间小道直入竹林中去,瞬间,几个人淹没在竹林里,被竹子围了个“水泄不通”。每根竹子高大而笔直,须仰视才能看到梢部;蹲下身,细细看着竹根、竹节,竟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竹子深扎土中,丝毫找不到刚出“茅庐”可食用的那嫩嫩的竹笋。我兴趣盎然地观察着,不停地和同事谈着自己的一孔之见。
⑶同事来自竹乡,于是侃侃而谈。竹子种类很多,可分为散生型、丛生型和混生型。单就散生型,有紫竹、方竹、淡竹等。我们见到的是毛竹,高大、笔直、粗壮,是园林建筑的好材料。竹子枝叶茂盛,根系发达,竹鞭纵横交错,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良好功能;其“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的风采和品质,更成为高尚人格的化身。一番介绍,让我茅塞顿开。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列其中。竹子虽没有鲜花艳丽的色彩,散发不出浓馥的香味,亦无松柏之伟岸、桃李之娇艳,但它昂首挺立,宁折不弯。置身于竹林中,“枝疏叶柔清丽俊秀典雅的婵娟风姿,挺拔凌云坚贞不阿刚直有节的操守和特质”,令我如痴如醉。
⑷我还品尝过竹子的滋味。那是一次到山里看农家旅游。茂密的大山里,栋栋小屋就竹取材建在山腰上,屋子里栋梁是竹的,天棚是竹的,凳子、椅子、台子等摆设几乎全是用竹子做成的,整个小屋一派天然、清香。中午在农民家就餐,吃的是有生以来首次吃到的竹筒饭。蒸熟的米饭有着特殊的香甜味,吃起来满嘴清香中夹杂着淡淡的甜味。
⑸徘徊在竹林里,竹子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竹子的风姿撩拨起我的思绪。历代文人墨客醉心竹林,流连往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尤以“扬州八怪”郑板桥为代表,他在山东潍县做七品县令时,送给巡抚一幅竹画,题诗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以竹抒发内心情感和忧思民间之苦,正是郑板桥为人民做官的独到之处。
⑹我爱竹子,更爱那片名不经传的普通竹林。
(选自《安徽日报》)
1、毛竹“是园林建筑的好材料”,请从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语句。
2、第⑶段中划线句提到鲜花、松柏、桃李有何用意?
3、第⑸段引用郑板桥的诗有什么作用?
4、最后一句话独立成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解题指津】
第1题,提到了“照应”,我们马上想到这一句话肯定是埋下了伏笔,应用“思路一”,从结构上来考虑问题,应该在后文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第⑷段,我们可以轻松找到与之相照应的句子:“茂密的大山里,栋栋小屋就竹取材建在山腰上,屋子里栋梁是竹的,天棚是竹的,凳子、椅子、台子等摆设几乎全是用竹子做成的,整个小屋一派天然、清香。”
第2题,我们仔细观察后可知,这里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可应用“思路三”,同时结合文章内容来思考,可知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竹的刚直有节、宁折不弯的操守和特质,表达了作者对竹的赞美之情。
第3题,通过分析诗句的内容,我们知道一定与文章主题有关,可应用“思路二”,联系作者的情感,可知其作用是通过古代文人黑客对竹的醉心和流连,表现出竹清高挺拔、坚贞不阿的形象。第4题,这一句话处于文末,从“思路一”考虑,它在文中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从“思路二”考虑,它还起到点题的作用,并突出作者对竹林的热爱之情。【实战演练】
夹竹桃 季羡林
⑴夹竹桃虽不是名贵和最美丽的花,但对我说来,她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⑵记得我们家大门内的影壁墙下就有两盘夹竹桃,一盆是红色的,一盆是白色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我小的时候,天天都是从她们下面走出走进。看到她们,小小的心灵里就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⑶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院子里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等,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满院的凤仙花、石竹花和鸡冠花,葳蕤缤纷,美不胜收。直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⑷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开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到秋天,从迎春花到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但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她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她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⑸两年前,我访问了缅甸古城蒲甘。虽然城中草木都还是绿的,但时令究竟是冬天了,一片萧瑟荒寒的气象。然而就在我们住的大楼前,我却意外地发现了老朋友夹竹桃。一株株都跟一层楼差不多高。花色比国内的要多,除了红色的和白色的,还有黄色的。叶子比我以前看到的更绿,花朵开在高高的枝头,更像片片的红霞、团团的白雪、朵朵的黄云。苍郁繁茂,浓翠逼人,同荒寒的古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⑹我每天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走出走进。晚上同缅甸朋友们在楼上凭栏闲眺,谈中缅文化的交流,谈中缅两国人民的友谊。我伸手到栏外,就可以抓到夹竹桃的顶枝。花香也一阵一阵地从下面飘上楼来,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
⑺就这样,在对于夹竹桃的婉美动人的回忆上,又涂上了一层绚烂夺目的中缅人民友谊的色彩。我从此更爱夹竹桃。
1、第⑶自然写庭院中各种花卉,却只字未提夹竹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找出第⑷自然段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句子。
3、说说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色?
参考答案
1、不写夹竹桃,却写其它的花卉,这一定是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运用“思路三”来考虑,联系到文中提到的夹竹桃的韧性,可知其作用是:将庭院中的各种花卉与下文所写的夹竹桃形成对比,烘托出夹竹桃独具的韧性。
2、运用“思路二”,看哪一句话既概述前面的内容,又引出了下文要写的内容。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但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正是所要找的句子。
3、这一题要综合运用“思路一”和“思路二”。从结构上看,首尾呼应;从内容上看,开篇点题,结尾深化中心,也表达了自己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第五篇:题记在作文中的作用
题记在作文中的作用
翻阅近两年的中考作文,不少佳作都运用了题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如:“有一种责任是神圣的,有一种关爱是无私的。有生活就有关爱,有关爱就有感动。”(03年河北中考佳作《白衣天使,你是我一生的感动》);“一个故事讲了一遍,我错过了聆听;一颗流星划过天际,我错过了许愿;人生只有一次,我们不能错过责任。”(03年重庆中考佳作《责任》);“找回遗弃的东西,这也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人生体验。”(03年安徽中考佳作《“英雄”无泪》)这些题记语言优美,内涵深广,耐人寻味,让人赞叹。人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那么好的题记无疑装饰了你的“眼睛”,让你的眼睛“美”了起来,“美目”传情,通篇生辉。那么,考场作文我们如何才能写好题记,让题记在考场作文中闪光呢?
一、析题意
大多数的话题作文,都需要我们自拟题目。如果我们拟出的题目不易为人理解或缺少与话题的直接联系,此时,设计一个题记来剖析文题的含义,拉近它与话题的距离,会收到一种出奇制胜的效果。如2003年兰州市中考佳作《馨香醉人》,何谓“馨香”?它与话题“心平气和”有什么样的联系?作者精心设计了题记——生活中,有一种馨香,叫作心平气和。生命中,有一种气度和意境,亦叫作心平气和。题记切入话题,剖析题意,让人对“馨香”有了初步的认识,而后作者通过 “月儿弯弯”“歌声动人”“茶香四溢”三个片段阐述了“心平气和待人,是醉人的馨香,更是豁达的胸襟与气度,是对生活的理解与感语。”这一题旨。立意巧妙,主题深刻,题记之妙不言而喻。2003年吉林中考作文《陶醉》,一位考生写道:“感谢上苍赋予了人类这种美丽的感受——陶醉,其实,在疲倦的时候,也不应该忘记给自己留一方让心徜徉的天空。——题记”,显然,考生赋予了“陶醉”以全新的含义、崭新的诠释——不只属于某种满意的境界,“陶醉”是心灵的休息,是疲倦时留给心灵徜徉的天空。这样也就写出了新意。
二、明主旨
在考场作文的写作中,为了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有时,我们可通过题记来表明自己对话题某个方面的新颖独到的见解,巧妙地点明全文的主旨。如2003年福州市一位考生写的《生活需要宽恕》:“当一只脚踏在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将香味留在了那只脚上,这就是宽恕。——题记”,作者开篇不凡,用这个比 1
喻性的题记,引出“生活需要宽恕”的中心论题,饶有诗趣,耐人寻味;宁波市一位考生写的《我看中国加入WTO》:“玫瑰的花儿虽有刺,却更有诱人的花香。——题记”,小作者将“入世”以玫瑰花作比,表明了自己对入世的看法,扣住了话题“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含蓄而又形象;杭州一位考生在写“自信”这个话题时,则引用名言作为题记:“我碰到了不可胜数的障碍,跌倒了,然而我一次次坚强地爬起来。„„我坚信一定能到达那光辉的云端,碧天的深处——我希望的绝顶。——海伦凯勒”,通过名言表达自己的自信,巧妙地点明了主旨,有说明力,有感染力。
三、设悬念
“文似看山不喜平”,有时,我们的作文并不是以深刻新颖的主题取胜,而是以曲折的情节结构取胜。此时,我们不妨巧用题记来设置悬念,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当春天的气息从你身边擦过,留下冬季后重新焕发的生命,你是否体验到生命的永恒?——题记”(2003年安徽中考佳作《春天:体验生命》),题记通过发问:“你是否体验到生命的永恒?”造成悬念,激发人们的想象,让读者产生迫不及待的阅读欲望;“有人说,游戏是因童真而万年不变的琥珀,但当人们没有了童心的时候呢?——题记”(2003年安庆中考佳作《游戏》),题记通过设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造桥的人说,桥是建筑;画桥的人说,桥是美丽;赏桥的人说,桥是风韵;而在我心中,桥是别一番风景。——题记”(2003年山西中考话题作文“桥”),桥在我心中,是怎样一番风景呢?不看罢下文,又怎能知道?显然起到了悬念的效果。
四、张纲目
人们常用“纲举目张”来比喻条理分明。事实上,有些话题作文如“幸福”“感动”“责任”等,内涵宽广,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题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阐述它的含义,并注意在主体部分通过几个场面、片段与之相呼应,这样,题记就起到了“张纲目”的作用。如:“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生命的体验,是心灵的感觉,是蕴涵在平淡中的感动——题记”(02年江西中考话题作文《幸福》),题记从三个角度阐述了幸福的内涵,在主体部分又用三个事例与之相呼应,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幸福,脉络分明;“童年是一首歌,唱出欢乐无谱的乐章;童年是一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