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儿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为了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加速培养临床医学较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适应社会对较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要,特设置临床医学儿科学硕士专业学位。
临床医学儿科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使学位获得者达到以下标准: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团结协作,身体健康,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临床医学事业而献身;
2、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儿科医学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
3、通过临床儿科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位课程考试,掌握儿科学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4、能用所学的知识,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5、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的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临床儿科学硕士研究生要求通过学位外语考试。
二、研究方向:
(一)、小儿内科学:
1、小儿心脏内科学
2、小儿肾脏内科学
(二)、小儿外科学: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三、招生对象:
(一)、医学院校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具有两年或两年以上临床工作实践的临床儿科医师、儿外科医师;
(二)、在校期间品学兼优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
• 1 •
四、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三年。
五、课程设置:
理论课教学采用讲课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由研究生院统一开班授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导师或指导小组成员讲授或指定参考书籍及文献以自学为主,定期辅导的方式进行。在前三学期(1-1.5年)时间修完硕士学位课程。
本学科拟开设的硕士研究生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如下: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自然辩证法 英语
(2学分)(2学分)(4学分)
B类
分子生物学 生化分析
(4学分)(4学分)
C类
小儿内科学
(4学分)(3学分)(3学分)(3学分)(4学分)(3学分)小儿心脏内科学 小儿肾脏病学
小儿肾脏病理学 小儿外科学
小儿心脏外科学
D类
医学统计学 医用微机
(3学分)(2学分)(2学分)(2学分)(3学分)(3学分)(4学分)医学文献检索
细胞免疫学 分子免疫学
细胞操作技术
医学动物实验入门
六、培养方式:
• 2 •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学龄前位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主要进行临床基础训练,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教学能力,查阅和综述专业文献。
第三阶段:进行专科定向培养,包括各专科病房进一步的临床训练,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实验室训练,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毕业答辩与临床教学等。
研究生在学期间,需要参加教研室和校、院组织的临床病例讨论及学术讲座,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
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中期考核:为了保证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未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评定成绩。对成绩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一般应以临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目标。学位论文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改进医疗技术方法,提高医疗水平,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选题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863高科技项目、攀登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及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开发研究项目接轨。确定论文题目后由系组织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订学位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学龄前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订,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交研究生院备案。
九、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应在答辩前请两位(至少一位外单位)专家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主共三人组成,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至少有二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其临床能力和学位论文进行
• 3 • 考核和答辩。同时还应对其学位论文能否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水平,作出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可在毕业后一年内补充。
十.质量监测:
对在校研究生全面实行中期考核,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
对毕业研究生进行不定期追踪调查,以正确判断其能滞满足现代医学科研和临床发展的需要。
• 4 •
第二篇: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现代信息社会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部门,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一学科涉及的面非常广,我系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四个培养研究方向:
(一)藏文信息技术
藏文信息处理与中文和东方语言信息处理一样,在当代语言文字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藏文信息处理主要是指,藏文文字语言在计算机中输入、存储、处理、传送、置换、显示、打印、读出等一系列的信息技术和理论的研究。本方向主要从事对藏文字库的构建、输入方法的研究、藏文网络技术、藏文文字识别、藏文三大方言语音识别、藏英汉机器翻译、藏文精细语法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力的人才。
(二)电子信息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方向综合运用现代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现代物理学的最新理论和方法,研究信息的检测、转换和处理的方法,特别是采用微处理器技术对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的方法,包括音频、视频信号的数字化处理、自动控制系统中各种信息的数字化处理等,其中重点研究采用高速单片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等构成的实时处理系统的电路和结构设计,以及软硬件综合设计中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培养具有扎实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
(三)EDA与计算机仿真技术
EDA与计算机仿真技术运用现代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现代物理学的最新理论和方法,采用高级语言描述,具有系统级仿真和综合能力。EDA与计算机仿真技术采用并行工程和“自顶向下(Top-Down)”的设计方法,从一开始就要考虑产品生成周期的诸多方面:包括质量、成本、开发时间及用户的需求等等。然后从系统设计入手,在顶层进行功能方框图的划分和结构设计,在方框图一级进行仿真、纠错,在系统一级进行验证,最后再用逻辑综合优化工具生成具体的门级逻辑电路网表,其对应的物理实现级可以是印刷电路板或专用集成电路。EDA与计算机仿真技术已成为重要的应用和研究方向,可以说EDA与计算机仿真技术是当今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学科中的热点和发展前景甚为广阔的学科领域。
(四)语音与图像信息处理技术
语音与图像信息处理技术依据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应用现代信号采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两种主要信号(语音和图像)进行分析、研究和处理,或提取隐藏、被噪声淹没的重要信息;或使信息易于存储和传输;或使信息传输的性能得以改善;或使信息易于观测;或使受损的信息得以恢复;或使信息在传输和交换中的保密性得以保证等。在学科上具有前沿性和交叉性;在应用上具有广泛性;对特种人群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广泛地应用于通信、人机交流、智能控制、模式识别、刑侦司法、交通自控、无人驾驶、雷达、声纳、地震、生物制药、医学检验、遥感遥测、地质勘探以及民用的各个方面。我系以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为依托,经二十余年的教学和科研积累,形成了一支中青年学术梯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努力开展科学研究,在该领域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部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实际。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品德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知识、有能力的德智体美协调发展,适应性较强的政务、金融、企事业、科研、教育等部门、所需要的掌握计算机信息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独立实践能力,从事计算机信息工程技术科学应用研究、设计、实施、管理和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政治思想素质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华民族,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观,为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业务素质
1、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新成就,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初步的教学、科研、开发、管理的能力。
2、基本达到相关课程所要求的实践水平,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法规;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得知识和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了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动态。
3、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初步的工作和生活的外语会话能力,能应用外语阅读国内外相关的科技书籍、资料和文献,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毕业时英语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且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达到50分以上。
(三)综合素质
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旺盛的精力,较强的敬业精神、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具有健康的体魄,掌握健身强体的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有较强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人格健全,为人友善,遵纪守法,成为心身健康的专门人才。
三、学制及年限 学制为三年,课程学习为1.5年—2年,科研和论文工作不少于1年。
四、研究方向、授予学位和学分要求
(一)研究方向:
(1)藏文信息处理
(2)电子信息技术
(3)EDA与计算机仿真技术
(4)语音与图像信息处理技术
(二)授予学位:理学(工学)硕士
(三)学分要求:55(54)学分
五、培养方式和环节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学习系统理论、进行科学研究、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办法。既要使硕士生牢固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培养硕士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高校教学或独立 担任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在指导方式上采取导师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强以下几个环节:
(一)个人培养计划
指导教师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导研究生认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包括思想教育、课程学习计划、读书计划、学术研究计划与学位论文课题计划等内容。
(二)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应参加学校及院系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面向大学本、专科学生,参加教学
第一线工作。协助教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主持课堂讨论、指导本科生教育实习、社会调查等,教学实践工作量不少于20个教学日。硕士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知识面及主动吸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校期间,硕士生还应按照具体要求和安排,参加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组织的学术活动,参加学术报告不少于5次。对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写出评语。
(三)文献阅读
根据专业特点安排一定数量的专业文献供研究生阅读并进行选讲,要求研究生按期完成,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
(四)科研要求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与科学研究,导师负责提出科研任务,制定科研计划,检查学生的科研工作。硕士生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正刊)上至少发表1篇论文或有1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研究生在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前,应提交科研成果的原件和复印件。
(五)考试与考查
成绩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学位课程除撰写论文外,制定考试大纲,有统一命题、同堂同卷的考试,并逐步建立题库。考试按百分制评定成绩,60分以下为不及格,学位课程平均分数不低于75分,且专业学位课至多有一门在70分以下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其它课程的考查成绩一律按合格、不合格评定,由导师及有关教师写出评语和考查结果,方能取得学分。
硕士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考试、考查,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参加,必须事先提出申请,经导师签字同意并由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缓考,否则以旷考认定,该课程的成绩以零分计,并不予补考。考试作弊,按《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六)中期考核
在第四学期12一一18周内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是对研究生入学以来的政治表现、课程学习完成情况和研究初步进展等工作的全面检查。硕士研究生应认真自我总结、全面汇报,系领导、导师组成考核小组对每个硕士研究生.进行考核,写出评语。考核合格,方能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否则,应延长学习期限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六、硕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掌握基本科学方法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具体要求如下:
(一)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应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学年内确定。根据学生专业特长,由导师指导确定。
(二)开题报告
为保证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硕士研究生应于第四学期12一一18周或第五学期开学后的3周内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报告,征求意见,及时修改。
(三)论文撰写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用于论文实际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论文格式符合学校关于研究生论文格式的统一规定。学位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二万字。学位论文一般包括:摘要(中、外文)、引言;主要内容(理论分析等)、结论,以及注释、参考书目
和必要的附录。在撰写过程中,应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所获得的真实可靠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和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写出具有一定科学或学术水平的学位论文。
(四)论文评定、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参见学校制定的相关细则。
第三篇: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遗传学专业(071007)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在模式动物遗传学领域内具有独立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或相关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德才兼备的具备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遗传学及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宽广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基本实验操作技术;把握本学科的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能独立设计及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学位论文的成果应具备创新性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具体目标如下: 1)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优良的学风。
2)具备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内较扎实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相关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
3)基本具备发现科学问题,并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4)熟悉独立申请和主持科研项目的过程。
5)能用中、英文撰写综述性和实验性两种不同性质的科研论文。
二、研究方向
1、基因组改造和细胞遗传学:
动物的基因组改造;
细胞遗传学;
2、模式动物和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果蝇、斑马鱼、爪蟾和小鼠发育生物学 代谢与生理稳态维持 神经系统疾病模型 肿瘤与干细胞研究
三、招生对象
主要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等相关专业毕业生,也适量招收数、理、化和工程学科的毕业生。
1、硕士研究生:获学士学位的应届及近四年内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志愿报考南大的各校推免本科生,经由推免生网上报考录取系统登录,在符合南京大学录取条件及面试合格情况下,可获录取。
2、博士研究生:
1)硕-博连读: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前两年完成基础课及学位课程,享受硕士生待遇。全体硕士生在第三学期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后,经所内教授会议批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者,经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后在入学后第三年直接转为博士生并享受博士生待遇。2)公开招考:获硕士学位的往、应届硕士毕业生,经“申请-考核”流程,并在复试的笔试和面试均合格者。3)直博生:条件特别突出的本科推免生,经由推免生网上报考录取系统登录,在符合学校直博条件及面试合格情况下,可被录取为直博生。
4)本学科不招收外单位在职研究生。
四、入学考试
1、硕士研究生:考试1)政治;2)英语;3)细胞生物学;4)遗传学。其中英语和政治为全国统考;专业参考书目以当年招生指南为准。
2、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
五、学习年限
1.博士:
对硕士生起点,经中期考核后批准为硕博连读的同学,分两个阶段:
硕士研究生阶段: 2 年;博士研究生阶段: 3年(以往获得过硕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为4年)。对推免的直博生:从入学起5年。2.硕士(学术型):
对硕士生起点,经中期考核后裁定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3年。
六、课程设置
研究生必须修读全校必修(即A类)、全所必修(即B类)和4门专业必修(即C类)课程外,还可选修专业选修方向(即D类)课程。所内开设B类C类课程强调内容的整体性、前沿性及与国际一流高校课程的接轨性,着重强调科研思维的培养。鼓励选修其他交叉学科和专业的课程,拓宽知识面。由于本专业基本设置为硕博连读(约85%硕士生将继续读博),在课程安排上将主要以为将来攻读博士的研究生建立完整知识体系、培养科研素养为目的。因此,在硕博分流前,同一课程体系将适用全体研究生。对少部分最终攻读硕士学位的同学,本专业将依照南京大学二三三硕士生教育框架,对其进行学术导向型硕士培养。
硕士研究生须修满32学分,方可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具本科学历者修满32学分,并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者,方可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具硕士研究生学历者须按学校规定修满A类及3门D类专业选修课,并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者,方可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课程及学分分配如下:
A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二外语必选,其他三门任选一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
(1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学分)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学分)第二外语
(4学分)
B类:院系必修课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C类:专业必修课
(3学分)
细胞信号调控网络研究(3学分)
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方法(3学分)信息基因组学
(3学分)(3学分)现代遗传学
发育的分子机制(3学分)细胞生物学前沿(3学分)生物工程与合成生物学
(3 学分)
(3学分)(3学分)发育生物学专题(I)遗传学专题(I)
D类:专业选修课
博士资格考试Ⅱ(3学分)博士资格考试Ⅰ(3学分)注:# D类课程为博士生专业选修课程,亦可作为硕士生选修的高级课程。
七、培养方式
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应完成公共课和大部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本专业对动手能力尤为重视,研究生一年级入学伊始即进入两个导师实验室进行轮转,每个实验室为期两个月。之后经轮转实验室导师和研究生协商后决定今后开展课题研究的导师及实验室,从而进入学位论文的研究实施阶段。研究生在第三学期组成研究生指导委员会,进行中期考核。未通过中期考核的研究生作肄业处理。通过中期考核、被裁定具有博士生培养潜力的硕士研究生经研究生院批准后转为硕博连读研究生;剩余部分硕士生将被裁定获攻读硕士学位资格。硕士学位起点的博士研究生及直博生亦须通过中期考核。
八、研究生中期考核
考核小组由遗传学相关专业的四名专家组成(包括导师),此即为研究生指导委员会。研究生用英文撰写研究申请(research proposal),并进行答辩,回答指导老师的提问。之后汇报本人的课题研究进展。该次答辩将被评分,将与专业课成绩在乘以各自权重后构成中期考核的书面评分。在此基础上,中期考核最终结果将经全所PI会议讨论后确立(书面评分末位15%左右的同学将被重点讨论)。PI会议将根据本次考核成绩、及研究生平时表现,裁定不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学生,做未通过中期考核处理。PI会议还将决定具有攻读博士资格或硕士资格的研究生名单。
九、交流能力培养与实践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生每年进行一次文献报告(journal club presentation)和一次课题研究进展汇报。以上报告由多人参加,进行提问和讨论。研究生从第二年(或第一年)应在年会中展示课题研究墙报(poster)。
十、过程管理
1.本专业培养模式为硕博连读、考入攻博(硕士基础)或直博(本科基础),及根据中期考核结果而裁定的攻读硕士模式。
2.研究生入学后,一年内进行师生互选。
3.硕士研究生入学两年内,组织指导委员会对其进行中期考核。考核结果经全体PI会议讨论后决定。PI会议将根据本次考核成绩、及研究生平时表现,裁定不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学生,做未通过中期考核处理。PI会议还将决定具有攻读博士资格或硕士资格的研究生名单。
4.博士研究生从第八学期,硕博连读/直博研究生从第十学期可以安排博士论文答辩。5.对所有在本专业入学的研究生,本专业为研究生学位授予的唯一单位。6.学业期间的其他未注明管理事项,由全所PI讨论、投票结果最终决定。
十一、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模式动物研究所是所有在本专业入学的研究生的培养单位。学位的授予将本着“严肃、严格、高要求”的基本原则。
学位论文选题要体现本学科的前沿性和先进性,学位论文研究要求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步骤如下:
1.师生共同商定研究研究内容和计划; 2.研究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工作。
3.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应定期作阶段性报告,以保证研究进度。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前需完成学位论文以及至少发表一篇第四作者以上的SCI学术论文。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前需完成学位论文以及发表一篇(含)以上第一作者的SCI学术论文(其中一篇IF必须大于4)。具体要求参见最新版本的《南京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科研成果基本条件》。
4.论文完成后,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文评审和答辩。
5.通过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经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后,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可授予学位。
十二、主要参考书目
1. Genetics: Analysis of Genes and Genomes, Hartl DL and Jones EW,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2001.2.4.5.6.Principles of Developmental Biology, L Wolper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B Alberts, J Lewis, M Raff, A Johnson, K Roberts,Discovering Genomics, Proteomics, and Bioinformatics,AM Campbell, L Heyer, LJ Heyer,Principles of Genome Analysis: A Guide to Mapping and Sequencing DNA from Different 3.Mouse Genetics :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LM Silv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Taylor & Francis, Inc, 2002.Pearson Education, 2003.Organisms,S.B.Primrose,Blackwell Science, Inc., 2001.
第四篇:土壤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土壤学学科硕士研究生
培养方案
(0903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土壤学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土壤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3、掌握本学科领域内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性工作的能力,了解本学科前沿;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
4、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土壤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
1、森林土壤学(土壤与森林的相互关系及其调节措施,森林土壤资源的类型、成因、特征、生产力,森林土壤分布、区划、利用和管理等);
2、林木营养与施肥(木本作物营养学,木本作物营养诊断,苗圃施肥、林地施肥、经济林木施肥,营养液及营养基质等);
3、土壤保持及改良学(土壤侵蚀及治理,宜林荒地培肥改良及造林技术,林业土壤退化机理及防治等);
4、环境土壤学(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残留及转化,土壤污染的治理,土壤与大气圈水圈的元素交换及其环境作用等)。
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按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原则,课程学习累 1
计1~1.5学年,论文工作量不少于1学年。根据实际情况,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适当提前或延长一年,在职硕士可延长二年。
四、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课程说明
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硕士生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含2学分实践性环节)。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12学分(对于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的硕士生需补本科生课程,其成绩可减半登记学分,不占应学32学分的总学分)。
(1)学位课
公共学位课程(7学分)
自然辩证法2
第一外国语5
基础理论课(5学分)
多元统计分析3
环境化学2
森林生态学3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3
专业基础与专业课(6学分)
土壤侵蚀学2
中国森林土壤资源2
土壤物理学2
土壤化学2
森林土壤学3
林木营养与施肥2
(2)选修课
无土栽培2
土壤理化分析(含植物分析)3
农业化学2
试验设计2
植物营养学2
土壤生物化学2
土壤微生物学2
土壤地理学2
土壤调查与制图2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地球化学2学分
根际研究法2学分
土壤研究法2学分
森林立地学2学分
土壤学专题文献综述2学分
同位素示踪技术2学分
第二外语2学分
矩阵论3学分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C、F等)3学分
仪器分析3学分
造林学研究法2学分
测树学研究法2学分
水土保持学2学分
防护林学2学分
高级植物生理学3学分
生物多样性专题2学分
经济林学2学分
植物地理学2学分
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3学分
电子显微镜技术2学分
土地利用规划2学分
森林培育学(种苗、造林、营林)2学分
设施栽培学2学分
2、学位课程说明及主要内容
(1)自然辩证法
见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
(2)第一外国语
见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
(3)多元统计分析
要求研究生了解和掌握向量检验,协方差检验,多元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
主要内容:向量检验,协方差检验,多元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
(4)土壤侵蚀学
园林植物学或花卉学2学分
要求研究生了解和掌握地表流水的形成,土壤条件、植被类型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土壤侵蚀的防治。
主要内容:地表流水的形成,土壤结构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土壤质地与土壤侵蚀,地形条件与土壤侵蚀,地质地貌条件与土壤侵蚀,滑坡的形成与防治,植被与土壤侵蚀,土壤侵蚀的防治。
(5)环境化学
要求研究生了解和掌握污染物的来源及种类,污染物的残留降解,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有机污染,污染的治理。
主要内容:生态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及种类,水体污染物的降解及残留,大气污染的种类及危害,土壤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土壤条件与污染物的残留转化,土壤污染的治理。
(6)森林生态学
要求研究生了解和掌握森林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森林群落的发展演替,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森林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森林与光照、大气、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关系,森林群落的发展演替,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森林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
(7)中国森林土壤资源
要求研究生了解和掌握我国森林土壤的形成条件,森林土壤的分布规律,土壤发生分类系统,森林土壤资源条件分析及利用改良。
主要内容:我国森林土壤的形成条件,森林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森林土壤形成过程,山区土壤发育系列和组合,土壤发生分类和诊断层分类。我国森林土壤的分布规律,我国主要林区的森林土壤类型,我国森林土壤资源条件分析及利用改良。
(8)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
要求研究生了解和掌握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第四纪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中国地貌概况,地质地貌条件与土壤发育的关系。
主要内容:外力地质作用,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构造地貌,第四纪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中国地貌概况,地质地貌条件与土壤发育的关系。
(9)土壤物理学
要求研究生了解和掌握土壤物理性状如土壤水分、热量、空气特性等,土壤水分、热量、空气与土壤质地、结构、孔隙的关系,土壤结构改良与侵蚀防治。
主要内容:土壤颗粒及质地,土壤结构及孔隙,土壤水分、热量、空气特性,土壤物理性状与抗蚀性,土壤耕性,土壤结构的改良,土壤侵蚀的防治。
(10)土壤化学
要求研究生了解和掌握土壤粘土矿物的类型和特性,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和性状,土壤养分的吸附及释放,土壤元素沉淀、溶解、络合、解离,主要氧化还原体系。
主要内容:土壤粘土矿物的类型和特性,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和性状,土壤溶液化学,土壤胶体化学,土壤养分的吸附及释放,养分的沉淀、溶解、络合、解离,酸碱平衡,土壤氧化还原过程。
(11)森林土壤学
要求研究生了解和掌握森林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条件与林木生长的关系,我国森林土壤的主要类型、性质及利用。
主要内容:森林土壤发育过程,森林土壤生态系统和状态因子,土壤条件与林木生长的关系,森林土壤物理条件及水分状况,森林土壤障碍性条件,我国森林土壤概况。
(12)林木营养与施肥
要求研究生了解和掌握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及迁移,林木营养诊断的方法,施肥试验的方法。
主要内容:矿质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及迁移,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林木营养诊断的方法:临界养分法、目视症状诊断法、综合诊断施肥法、矢量诊断法,肥料特性,苗圃、林地、种子园、经济林、温室林木的施肥技术,肥效分析,施肥试验方法。
五、培养方式和方法
研究生培养方式可灵活多样,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与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研究生要参加学校、学科所统一规定的政治学习、形势教育,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注重个性发展,发挥研究生在整个学习阶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课程教育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激发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独立完成学位论文,注意培养实事求是、严格、细致和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作风,严谨治学的态度;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开阔视野、活跃学术思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六、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
硕士生在校期间应参加教学实践或生产实践、或技术服务、或社会调查,时间不少于40个学时或20个工作日,以培养硕士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教学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辅助导师参加大学生的某个章节教学、辅导、指导实习、实验、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硕士生的实践环节由导师或学科组负责检查和指导,并进行考核,写出评语,计2学分。
导师和学科组应积极要求组织研究生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使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与创新精神。鼓励硕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每正式发表1篇论文记1个学分(此学分占实践环节的学分),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10次及以上学术报告(讲座)。
七、硕士生的中期考核
硕士生的中期考核有利于因材施教,也是加强研究生管理,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考核,交流培养经验,检查培养工作,发现并解决问题,实行人才分流。
考核时间:一般于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进行。
考核内容: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业务方向主要是课程学习、外语水平、文献综述、实验操作能力、开题报告及写作表达能力。
考核由学科组组织专家5~7人结合开题进行业务考核。政治思想考核由研究生院总支组织进行。
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分流,考核合格进入论文阶段,考核不合格不能进入论文阶段,视情况交费延长学习时间,专家认为不宜继续培养者,按学校规定进行处理。考核优秀者可作为提前报考博士和获得奖学金的候选人。
八、关于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环节。
硕士生的具体要求为:
1、论文工作应包括的内容(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科学试验或调查报告、课程设计);
2、论文的开题时间,论文的全部时间至少有一年;
3、论文的基本要求(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结果应有新见解或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研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
第五篇: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适用学科
一级学科名称:法学一级学科代码:0301
二级学科名称:民商法学二级学科代码:03010
5二、适用对象
法学院2012级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三、培养目标
培养德才兼备、具备坚实的法学基础理论和广博的国内法知识、涉外经贸知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需要,在民商法学的某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领域具备相应能力的高层次法律人才。
具体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和维护宪法和法律,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法律职业道德。
2.系统地掌握民商法学各主要部门的知识,对其中某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部门法有深入的研究,3.能熟练地运用英语阅读专业资料并准确透彻地理解其内容,能用英文起草、书写和翻译法律文本,并能流畅地进行口头交流和翻译,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胜任高层次国内及涉外法律工作。
4.身心健康。
四、学制二年
五、培养方式
1.采用导师制,导师指导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和学术群体作用。导师一般在入学后确定。法学院在确定导师时进行综合协调,考虑研究生、导师双方意愿。
2.重视和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和案例教学,着重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经典外国法律文献的研读,部分课程由外国专家任教,以使研究生的专业外语水平达到较高水准。
155
3.研究生在修满规定的学分之后,可在第四个学期适当参加法律实务工作。学生要结合个人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到政府机关、社区、人民法院、企业、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和单位进行见习、实习。以调研报告、实习报告、志愿服务等形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六、研究方向民商法
七、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1.课程设置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强调理论素养与应用能力的综合提升,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
2.课程分为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学院要求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择选修课。
3.研究生最低学分要求为37学分。
其中:必修课为16学分,选修课为21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须不少于15学分)。
4.课程考核方式分考试与考查。研究生院未作特殊规定的课程,其考核方式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性质自行选择,经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后确定。
5.学位课的成绩达到70分(含)以上、其它课程的成绩不低于60分并且总平均积点在2.3(含)以上,才有资格申请硕士学位。考试成绩的折算标准参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学分制管理办法》。
八、其他必修环节
“文献阅读和法学专题讲座”是本院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作为毕业资格审核的一部分,成绩单上显示为“通过”,不计学分。
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文献阅读和听取法学专题讲座。法学专题讲座由导师或者校外专家讲授,旨在使学生有机会听取法学院导师或法学院聘请的权威学者、著名人物、资深法官和在重要部门任职的政府官员就重要法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中的重大问题(包括学术前沿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其他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难以了解和把握的问题)进行的讲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至少参加8次由学院组织的讲座,并在第二学期期末向学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提交由导师评定成绩(“合格”或“不合格”)的3000-5000字的文献阅读和法学专题讲座综述。
九、学位论文工作及要求
1.从第三学期起,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位论文的写作。学位论文选题156
应符合以下要求:
(1)在国内法学界为一个新论题或者使某一原有论题的研究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和深化;
(2)实质性的利用了外文资料和国外的最新或较新的研究成果;
(3)论题对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有参考借鉴价值。
2.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内填写完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论文选题提纲及开题报告审核表》,提出初步的学位论文题目,在征得导师同意并由导师签字后报法学院备案。论文题目须修改的,须提出书面修改申请,经导师签字后交法学院备案。该申请须在第三学期的11月30日之前完成,逾期申请者,不能参加该次答辩。
3.学位论文的写作格式及打印装订要求参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论文篇幅一般在2.5万字左右。
4.符合以下要求的硕士研究生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各门课程成绩合格,修满37学分;
已完成文献阅读和法学专题讲座等必修环节,通过毕业资格审核;
符合学校学籍及其它相关管理规定;
已按要求交纳学费和其他费用。
5.研究生应在第四学期的2月之前将写作完成的论文提交给导师,由导师提出修改意见。定稿的论文须在该学期的2月底之前提交法学院安排预审。之后研究生院组织对论文终稿进行相似性检测和抽检双盲评审。未参加或未通过预审、相似性检测、双盲评审环节的学生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6.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中下旬由学院组织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答辩程序和标准参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的有关要求》。
7.未能通过第一次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可以在下半重新提出答辩申请,但最终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必须在入学后的3年之内。
8.通过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经院学位委员会、校学位委员会表决、审核程序后,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十、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