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科烧伤面积公式计算
1.小儿体重的计算1~6个月:出生体重+月龄X0.7
7~12个月:体重=6+月龄X0.25
2~12岁: 年龄X2+8
注:出生体重平均为3kg,生后3~4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一岁时约为3倍,2岁时约为4倍。
2.小儿身高的计算:出生时约为50cm,半岁时约为65cm,一岁时75cm,2岁时87cm。
2~12岁身高=年龄X7+70(或75)。
注:身高低于正常的百分之三十即为异常。
3.头围:出生时约为33~34,一岁以内增长最快。1岁时46cm,2岁时48cm,5岁时50cm。15岁接近成人54~58cm 注: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
4.胸围:出生时平均32cm。一岁时头围与胸围大致相等。约46cm。
5.牙齿:乳牙计算公式:月龄—4(或6)
注: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未萌出者为出牙延迟。
6.囟门:出生时为1.5~2.0cm,1~1.5岁(12~18个月)应闭合
7.全脂奶粉按重量配置时,其比例1:8; 按容积1:4
小儿每日每千克体重需要8%的糖牛乳100~110ml 例如:小儿,3个月,5kg,每日需要8%的糖牛乳的量为多少?即 5X(100~110)=500~550
8.小儿药物的剂量计算
(1)按体重: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X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
(2)按体表面积:体重小于等于30kg,小儿体表面积=体重X0.035+0.1
体重>30,小儿体表面积=【体重—30】X0.02+1.05
(3)按成人剂量折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X小儿体重/50
9.血压:2岁以后收缩公式
收缩压=年龄X2+80mmhg(年龄X0.27+10.67kpa)
舒张压=收缩压X2/3
注:新生儿收缩压平均为60~70mmhg,1岁以内70~80mmhg,测血压时,袖带宽度约为上臂长度的三分之二为宜。
10.烧伤面积的计算:烧伤面积是以烧伤部位与全身体表面积百分比计算的。
第一个24小时补液计算=体重(KG)X 烧伤面积(%)X1.5(ml)加2000ml生理需要量
(1)新九分法:头、颈、面各占3%,共占9%;双上肢(双上臂7%、双前臂6%、双手5%)共占18%;躯干(前13%、后13%、会阴1%)共占27%;双下肢(两大腿21%、两小腿13%、双臀5%、足7%)共占46%。
(2)手掌法:伤员自己掌的面积,等于自己身体面积的1%计算。
(3)儿童体表面积的计算 小儿头部面积为9十(12一年龄): 小儿双下肢面积为46一(12一年龄)
11.计算基础代谢:BMR=脉率+脉压—111
12.吸氧浓度(%)=21+4X 氧流量(L/min)
13.测量5个或5个以上的P—P或R—R间期,计算其平均值,60除以该周期即为每分钟的心率,例如:某老人心电图检查,常规心电图平均p—p间隔为15个小格,其心率为?
即60除以(15X0.04)=100
14.流速和输液所用时间的计算:
滴数(ml)= [液体总量(ml)X滴系数(/ml)]/输液所用时间
输液所用时间(min)=[液体总量*滴系数]/滴数 注:滴系数可有多种,最常见的是15滴/min
15.老人远动后最宜心率=170 — 年龄
16.预产期计算:末次月经第一天,月份减3或加9,日期加7(阴历日期加15天)血气分析
(1)酸碱度(pH),参考值7.35~7.45。<7.35为酸血症,>7.45属碱血症。但pH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无酸碱失衡。
(2)二氧化碳分压(PCO2)参考值4.65~5.98kPa(35~45mmHg)乘0.03即为H2CO3含量。超出或低于参考值称高、低碳酸血症。>55mmHg有抑制呼吸中枢危险。是判断各型酸碱中毒主要指标。
(3)二氧化碳总量(TCO2),参考值24~32mmHg,代表血中CO2和HCO3之和,在体内受呼吸和代谢二方面影响。代谢性酸中毒时明显下降,碱中毒时明显上升。
(4)氧分压(PO2)参考值10.64~13.3kpa(80~100mmHg)。低于55mmHg即有呼吸衰竭,<30mmHg可有生命危险。(5)氧饱和度(SatO2),参考值3.5kPa(26.6mmHg)。(6)实际碳酸氢根(AB),参考值21.4~27.3mmHg,标准碳酸氢根(SB)参考值21.3~24.8mmol/L。AB是体内代谢性酸碱失衡重要指标,在特定条件下计算出SB也反映代谢因素。二者正常为酸碱内稳正常。二者皆低为代谢性酸中毒(未代偿),二者皆高为代谢性碱中毒(未代偿),AB>SB为呼吸性酸中毒,AB (8)阴离子隙(AG),参考值8~16mmol/L,是早期发现混合性酸碱中毒重要指标。 判断酸碱失衡应先了解临床情况,一般根据pH,PaCO2,BE(或AB)判断酸碱失衡,根据PaO2及PaCO2判断缺氧及通气情况。pH超出正常范围提示存在失衡。但pH正常仍可能有酸碱失衡。PaCO2超出正常提示呼吸性酸碱失衡,BE超出正常提示有代谢酸失衡。但血气和酸碱分析有时还要结合其他检查,结合临床动态观察,才能得到正确判断。 这三条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边;(AB、BC、CA) 相邻两条边的公共端点叫做这个三角形的顶点;(A、B、C) 相邻两条边所夹的角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又叫做这个三角形的角(∠A、∠B、∠C) 三角形的内角的邻补角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角 2.三角形的表示为△ABC 3.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高、中线、内角平分线(三条高所在的直线都交于一点,这个点叫 做三角形的垂心;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三条内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相关的结论 (1)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三角形的外角和为360° (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5)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5.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条边;任意两边之差都小于第三条边 6.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7.多边形:由在同一平面内,不在同一直线上的若干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围成的封闭图形叫 做多边形 这些线段叫做这个多边形的边; 相邻两条边的公共端点叫做这个多边形的顶点; 相邻两条边所夹的角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又叫做这个多边形的角 多边形的内角的邻补角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角 8.对角线:连结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由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有(n-3)条;(n表示边数) 条对角线(n表示边数) 9.多边形的内角和及外角和 (1)多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n表示边数) (2)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阶段练习】 一、回答下列各问题 1.什么是三角形?它有哪些元素?通常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及三个角所对的边? 2.为什么屋架、桥梁及电杆的支架多采用三角形的形状? 3.如果△ABC的三条边长分别为(12、13、14)及(10、20、30),这样的三角形能成立吗? 为什么? 4.设△ABC的边长分别为a、b、c,那么这三条边的边长须具有什么条件,才能将△ABC画 出来 5.△ABC中有几条角平分线?试画图说明 6.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三角形的高的位置是否一定在形内?为什么? 试画图说明 7.三角形的一条中线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部分,这两个部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8.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α、β、γ,则α+β+γ的值是多少? 9.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填空题 1.三角形的外角和是内角和的_____________倍 2.四边形的外角和是内角和的____________倍 3.六边形的外角和是内角和的_______________倍 4.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900°,则这个多边形是________边形 三、解答题 已知AC、AD是五边形ABCDE的对角线,求证:AB+BC+CD+DE+EA>AC+CD+DA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体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初步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过程与方法 1、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和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方法 1、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测、实际操作、得出结论,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请看一段动画。操作:(喜洋洋和沸羊羊粉刷墙壁,为了谁刷的多而争吵)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能做一个公正的裁判,为他俩决出胜负吗? 学生:可以用摆方格的方法为喜洋洋和沸羊羊做裁判。 3、揭示课题: 同学们,用摆面积单位的方法,可以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篮球场的面积、教学楼墙面的面积、游泳池池面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个去量,那可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猜想长方形的面积。 要求:(1)用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任选几个拼成长方形,看哪小组的摆法最多。 (2)请把结果填入表格。(3)聪明的你会发现什么? (4)(小组操作、交流并汇报)整理如下: 长所含的厘米数 宽所含的厘米数 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的厘米数乘以宽的厘米数。 师:还有谁发现了?你来说说看!生2: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师:通过实验大家证实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 × 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2、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课件出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师:这个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 如何计算它的面积?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教学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师:请大家观察课本78页第2个图,是什么图形? 生:正方形 师:那你知道正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吗?为什么? 生:正方形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4、解决课前的问题。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闯关,我能行。 (四)谈收获。 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梯形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九册8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发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形成,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实践能力。 2、通过对面积公式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发现、理解和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计算机软、硬件一套;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的长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标有上、下底和高及数据的一般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各一个。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和剪刀。教学过程: 一、迁移诱导,激发参与兴趣 1、启发学生回忆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公式。 2、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二、实验操作,引导参与探究 1、转化 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 独立拿出准备好的各种梯形,拼成学过的图形。 学生拼摆,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给予点拨和鼓励。 2、观察 学生分组,结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观察、讨论。教师巡视,注意点拨。 板书如下:梯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是上底+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3、推导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注意点拨。 学生反馈,教师注意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调控。 板书如下: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提问:计算梯形的面积为什么除以2? 三、反馈调节,巩固参与成果 1、引导实际应用,巩固梯形面积公式 2、分层训练,培养能力 3、发展提高,深化知识 小孩烧伤补液相关问题 小孩补液,应该绷紧“低渗性脑水肿“ 这神经,很容易发生,治疗措施必须果断,稍有迟误肺水肿就来了。 纠正休克很重要,按照治疗学内的公式,晶胶量相等。 晶体和糖水混合输入(1:1或1:2),这样就不会短期糖或盐浓度加大。 小儿烧伤补液还应注意预防电介质紊乱,尤其是低钠低氯,我们的经验是在根据公式计算出小儿所需液体量后,其中的水分不能单纯给予葡萄糖,而应给予1:4的生理维持液,即水分如果应给100ml,则将20ml盐水加入80ml葡萄糖中混合静点。5%GS80ml+0.9%NaCl20ml,ivgtt。 4:1液为什么是五分之一张液,怎么算出来的? 如:4:1液就是五分之一张,500毫升糖水+10毫升10%氯化钠+33毫升5%碳酸氢钠。 4:1液作用 是1:4,用于补充生理需要量或是高渗性脱水.液体张力的计算所谓张力是指电解质溶液占总溶液的比值。只有糖是非电解质溶液,也就是说把糖除去,其他液体的份数除以总溶液的份数就是该液体的张力。 例:4:3:2液 4份0.9%NaCl 3份5%GS 2份1.4%NaHCO3 电解质溶液是4+2=6份,总溶液是4+3+2=9份,张力=6/9=2/3张 3:2:1液 3份5%GS 2份0.9%NaCl 1份1.4%NaHCO3 电解质溶液是2+1=3份,总溶液是3+2+1=6份,张力=3/6=1/2张 1:1液 1份5%GS 1份0.9%NaCl 电解质溶液是1份,总溶液是1+1=2份,张力=1/2张 2:1液 2份5%GS 1份0.9%NaCl 电解质溶液是1份,总溶液是2+1=3份,张力=1/3张 4:1液 4份5%GS 1份0.9%NaCl 电解质溶液是1份,总溶液是4+1=5份,张力=1/5张 另外有一种特殊的液体2:1等张含钠液 2份0.9%NaCl 1份1.4%NaHCO3 不含糖,所以总溶液就是电解质溶液=1张,所以是等张 张力越高,液体含的电解质就越多,如果你要补充更多的电解质就选张力高的! 注意!!只有混合液体才有张力。 一、建静脉通路3通道同时输入液体。 1路输胶体:一般选白蛋白、血浆;2路输晶体:钠钾镁钙电解质溶液或平衡液; 3路输水分(生理量):选用5%GS。其中不加0.9% NaCl。 二、建静脉通路2通道。 1路输胶体,另1路输晶体及水分。 其中水分不输纯糖水。晶体和糖水混合输入(1:1或1:2),这样就不会短期糖或盐浓度加大。 5% 葡萄糖250 ml+5% NaHCO3 15ml;5% 葡萄糖80 ml+0.9% NaCl 20ml 输液过程中观察心率、尿量、精神状态等。 张力:等渗的电解质溶液占总液量的百分比 1:1液就是1/2张 3:2:1液就是3/〈3+2+1〉还是1/2张 粗略算法:10%氯化钠3.3ML加入100ML10%GS就是1/3张 10%氯化钠5ML加入100ML10%GS就是1/2张 10%氯化钠6.6ML加入100ML10%GS就是2/3张 5%的葡萄糖溶液是等渗溶液,所以 5%的葡萄糖溶液+0.9的氯化钠溶液混合后还是等渗溶液。当葡萄糖进入人体内经过氧化成水,水是没有渗透压的,故0.9%的氯化钠溶液+5%的葡萄糖溶液进入人体后实际上变成了0.9%的氯化钠+等体积的水了,即氯化钠被稀释了一倍,变成1/2张了。而平时你们说的5%葡萄糖溶液+0.9的氯化钠混合液还是等渗(即平时用容器剩量时候),因为葡萄糖没有氧化,葡萄糖还是葡萄糖,会产生张力。 GS进入人体后不算张力的.与NS配制后,NS就是1/2张了.儿科常用液体的组成及张力 1:1液 1/2张 0.9%氯化钠50ml;5%或10%葡萄糖50ml 1:2液 1/3张 0.9%氯化钠35ml;5%或10%葡萄糖65ml 1:4液 1/5张 0.9%氯化钠20ml;5%或10%葡萄糖80ml 2:3:1液 1/2张 0.9%氯化钠33ml;5%或10%葡萄糖50ml;1.4%碳酸氢钠/1.87%乳酸钠17ml 4:3:2液 2/3张 0.9%氯化钠45ml;5%或10%葡萄糖33ml;1.4%碳酸氢钠/1.87%乳酸钠22ml 2:1液 1张 0.9%氯化钠65ml;1.4%碳酸氢钠/1.87%乳酸钠35ml 2∶1等张液是抢救休克时扩容的首选溶液,其有固定组份,由2份等渗盐溶液+1份等渗碱溶液配制而成。学生对配制2∶1液感到十分困难,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快速计算、配制,便给出一个简单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较为复杂,不必阐述) 配制2∶1液Mml,则需 10%NaCl=M/15ml——a 5%NaHCO3=M/12ml——b 10%GS=M-a-bml 例 5、配制2∶1液300ml,需10%NaCl、5%NaHCO3、10%GS各多少毫升。10%NaCl=300/15=20ml 5%NaHCO3=300/12=25ml 10%GS=300-20-25=255ml 这样,似乎很玄的2∶1液通过一个简单的公式便可快速配制出来。 保定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科汪洋博士: 小儿补液关键:不能单位时间进单一液体太多,输入混合液是好办法。另外小儿心肺功能不完善,输液速度一定要控制好,休克补液最忌讳忽快忽慢。 一般是先盐后糖,先晶体后胶体,先快后慢,根据输液计划及每小时尿量等情况调整输液速度。 儿科常用的液体是2:1液(1:2液)、3、2、1液和4:1液,估计吾夜清心战友说的“混合液”是这个意思,这几种液体考虑了“张力”问题,有人做过试验,盐糖碱混合输液效果强于同等液量的依次补给。但是具体到烧伤患者,由于血管通透性的改变,液量和该各种混合液对于烧伤小儿的实际作用有待商榷。个人的做法是液41液代替水,12或321液代替晶,胶体用血浆不用蛋白,开始用的时候宁少勿多,然后就是严防死守。观察指标是尿量、心率肺部听诊、精神状态、创面渗液量(浅二度面积)等。 补液种类 第一个24小时总量 2岁以下 2岁以上 晶体胶体 比例1:1 面积(TBSA)×体重(Kg)×2 面积(TBSA)×体重(Kg)×1.75 水分 100——150ml/(Kg.d) 50——100ml/(Kg.d) 简表如上,不管用那种公式算出的液体量都是估算,补液过程中还要根据尿量,心率等指标随时调整补液量及速度. 小儿烧伤发热原因 高热是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1 感染发热 烧伤后表皮破损,大量液体外渗,这些坏死物质成为细菌繁殖的良好培养基,表现为创面局部潮湿、积脓伴恶臭味,这是引起发热的主要原因。同时,烧伤后肠道细菌越过肠粘膜屏障迁居至肠外组织器官或播放至全身,也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2],引起发热。2 吸收热 在烧伤早期,表皮破损,毛细血管张力和通透性增加大量组织内液体外渗,表现为创面肿胀,但在烧伤48小时后毛细血管张力和通透性逐惭恢复,渗出于组织间的液体开始回吸收,同时部分毒素也被回吸收,而发生吸收热。3 换药热 在烧伤的情况下,在换药的过程中由于坏死物质分解产生内源性致热源和疼痛、寒冷的刺激均直接作用于皮肤神经末梢,增加了较强的疼痛刺激[6]。均可导致高热。此种高热多为一过性,持续时间3~5h。4 肺部感染 儿童烧伤后抵抗力低,免疫力差,易发生肺部感染,特别是合并有呼吸道烧伤的患儿,更易发生肺部感染,发生高热。5 水电解质紊乱 烧伤后大量体液渗出,患儿因口渴饮入大量不含钠液体,或短时间输入过多水分,造成稀释性低钠血症及脑细胞水肿而出现高热。6 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 患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容易受环境温度影响,由于创面的原因存在一定程度的发热,在干燥炎热的环境中持续暖炉保暖,极易出现高热现象。这种现象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表现尤为突出。 烧伤补液Fluid resuscitation in Burns罗奇志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 • 成人烧伤休克期补液 补液总量 Ⅱ、Ⅲ TBSA × BW× 1.5ml +水(2000ml) 补液内容 电解质 1ml/kg/BSA 胶体 0.5ml /kg/BSA 水 2000ml 电解质 平衡液(乳酸Ringer’s液/碳酸氢钠 Ringer’s液) 配方 2/3 等渗盐水(生理盐水/5%GNS)1/3 等渗碳酸氢钠 (1/4×5%碳酸氢钠 + 3/4×水)胶体 血浆 20% 白蛋白+150ml NS 血浆代用品(Plasma substitute)血定安、贺斯(羟乙基淀粉)(<1000ml/24h)、中分子右旋糖酐)面积<30% 可全用代用品 面积<50% 可一半代用品 电:胶=1:1 补液计划 姓名 年龄 TBSA 总量 院前 计划 胶体 电解质 水 电解质 补液速度 水+5%碳酸氢钠 8:00~15:00 d/min 胶 15:00~次日7:00 d/min 电解质 尿量维持 60~80/ml 水+5%碳酸氢钠 根据尿量调节补液速度 胶 例80%烧伤病人 姓名 年龄 40 TBSA 80 总量80*50*1.5+2000 院前 1000 计划 7000 胶体2000 电解质4000 水1000 电解质 GNS 2600+5%碳酸氢钠 350+水1000 5%GNS 500ml+泰能 100ml 补液速度 5%GS 500ml+5%碳酸氢钠 90ml 8:00~15:00 d/min 血浆 400ml 15:00~次日7:00 d/min 5%GNS 500ml 尿量维持 60~80/ml 5%GS 500ml+5%碳酸氢钠 90ml 根据尿量调节补液速度 血浆 400ml „„ 量的调节 公式所提供的补液量只是应用统计学计算的平均量,每个个体存在个体的差异,应作相应的调节满足个体的需要,常用的量的调节根据尿量、血压、心率,Hb;条件好的可根据CVP,PAWP 如图所示这些指标都不够精确 公式量不足时补什么 根据补液的速度追加电解质和胶体,比例为1:1~2 水分可不加,如至伤后24小时的时间较长,可按以下公式加水,平均补入 2000ml×(1-伤后时间/24)质的调节 根据肾功K、Na、Cl调节电解质 根据肝功能中蛋白或胶体渗透压调节胶体比例 根据血气调节酸碱(宁酸勿碱)其它治疗的补液辅助 减轻缺血缺氧性损伤 尽快纠正休克、应用含氧液体 减轻氧自由基损伤 Vit C(20~30g、66mg/kg/hr),同时静脉补充维生素E 11.2IU/d。亦可同时补充其他抗氧化剂如辅酶Q、半肮氨酸(古拉定) 器官的保护 能量补充(极化治疗、ATP),心(果糖二磷酸钠),肾(补液试验),肝(肝得健) 激素的应用 3~5mg/kg/d 利尿剂的应用 无肾功能不全时不用利尿剂,尿量是休克评估的良好指标,剂尿会产生对补液治疗的不正确判断 正确应用利尿剂应在休克纠正各循环指标正常,但无尿时使用 如把握不准,可行补液试验或甘露醇利尿试验 • 延迟补液 补液同前 补液速度 所欠补液量可在1~2小时补入,休克纠正前不补水,可使尿量达100ml/小时后,调慢补液速度,可适当加大碱量 • 休克期后的补液 生理量+蒸发量-口服量 蒸发量 2ml/BSA/h或50ml/BSA/day可根据创面的结痂情况递减(500ml/周),根据肾功调整,悬浮床加1000~2000ml。• 婴幼儿烧伤 生理需要量 生理需要量2岁以下者为90~l10ml/(kg• d),2~5岁组70~90ml/(kg• d),5~8岁组为50~70ml/(kg• d),8~12岁组为50ml/(kg• d); 生理需要量的补充还可以按体重(Kg)计算,即第一个10Kg,每天每Kg 100ml;第二个10Kg,每天每Kg 50ml;第三个10Kg,每天每Kg 25ml。如22Kg 体重小儿的每天补充生理需要量:10×100+10×50+2×25=1550ml。休克期应补需钠量 生理需钠量2~3 mmol/(kg• d),一方面由于儿童的体液绝对量很低,因此生理需钠量,可以明显影响体液钠浓度。如体重15kg 的小孩,生理需钠量为30~45 mmol/天,而体液量按65%计约10L,每天钠浓度可以下降3~4.5 mmol/L,连续禁食条件下如此补液2~3天就可能出现低钠血症; 另一方面儿童的细胞外液量低,烧伤后主要丢失的是细胞外液,如果忽略与1/2烧伤电解质补液所需量几乎相当的生理需钠量,易发生伤后抗休克治疗中低钠血症,甚至低渗性脑水肿,如体重15kg的2岁小孩,40%Ⅱ度以上烧伤,按三军医大的补液公式,第一个24小时电解质补入量为600ml,而生理需钠量为30~45 mmol/天,约合200~300ml生理盐水,约占电解质补入液的1/3~1/2,因此生理补钠量是不可不计的。补液方案的实施 以15 kg 2岁小孩,Ⅱ度以上烧伤面积10%为例,说明补液方案的实施方法。根据其伤情计算出的补液方案:胶体和电解质各300 ml,生理需要量按10 kg×100 ml/kg、余5 kg×50 ml/kg计为1250 ml,生理需钠量3 mmol/(kg• d)为45 mmol,需NaCl 约2.5 g;补液总量:1850 ml。交替补液方案 0.9% NaCl 150ml 5% 葡萄糖 250 ml+5% NaCO3 10ml 0.9% NaCl 100ml 血浆 100ml 5% 葡萄糖250 ml+5% NaCO3 15ml 0.9% NaCl 100ml 血浆 100ml 5% 葡萄糖250 ml+5% NaCO3 15ml 0.9% NaCl100ml 血浆100ml 5% 葡萄糖 250 ml+5% NaCO3 15ml 三升袋补液方案 休克期后的补液 生理需要量+不显性失水量-口服量 烧伤不显性失水 不显性失水量 • =(25+烧伤面积)×体表面积[1] • 或每小时每m2创面蒸发水150ml[2] 体表面积=(年龄+5)×0.07[3] 或体重×0.035十0.1 低渗性脑水肿 病因 ⒈补液不当 ⒉血-脑屏障通透性高: ⒊缺氧 ⒋头面部烧伤:头面部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 早期:多表现为嗜睡、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或烦燥不安,惊厥、抽搐,恶心呕吐而少有喷射状呕吐,当休克已有好转时出现上述症状要特别注意; 晚期:生命体征的变化,体温升高,血压升高,脉博缓慢脉压增宽,潮式呼吸,皮肤急剧苍白、发凉及指趾发绀,脑疝表现,瞳孔忽小忽大或双侧大小不等,颈强直,呼吸节律不齐,单或双侧锥体束征及/或肢体瘫痪;化验检查:血钠<135mmol/L。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和水中毒的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 降颅压治疗 ⑴高渗性脱水剂: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静脉输入1~2g•Kg-1•次。 ⑵利尿剂:利尿酸钠及速尿为高效利尿药,静脉滴注0.5~1mg•Kg-1•次-1。 ⑶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用量,0.1~0.5mg•Kg-1•次-1,每日3~4次。 保持呼吸通畅和纠正缺氧。 镇静止惊第二篇: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第三篇:面积计算教案
第四篇:梯形面积计算(定稿)
第五篇:小儿烧伤儿科常用的液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