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自考汉语言文学学习顺序(汇编)

自考汉语言文学学习顺序(汇编)



第一篇:自考汉语言文学学习顺序

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顺序建议

刚开始学汉语言文学的时候,其实并不太清楚到底都要学什么东西,只是一门一门的考,直到现在才理出一点头绪,专本加起来一共是24门,抛去公共课,各门课程之 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关于各门之间的关系,我系统的归纳了一下,希望对那些刚开始学习的,像我曾经那样迷茫的新同学有一些帮助,也希望能对大家选择考试的顺序有所帮助。当然,如有不足这处,也请更专业的高手指证。

专科(13门):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应用基础、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写作、文学概论。

本科(11门):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外语、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美学、训诂学、汉字学概论。

所谓汉语言文学,其实主要学的就是两方面,语言与文学,下面我将近一步说明。

专本一共24门,我们先抛去公共课的7门,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应用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英语。

我们来说说文学,《文学概论》里面说“研究文学的科学叫做文艺学”,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我们来看看它们又分别跟哪三个课程相对。

1、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共4门)

2、文学理论——文学概论、写作。(2门)

3、文学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美学。(6门)

然后是语言学这方面,建议大家先学语言学概论,本人现在还没有学,但是它应该和专课的文学概论一样是比较系统化的课程,可以使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语言学包括的东西比较多,它既有古今之分,而且涉及的面儿很广,应该是比较枯燥的学课。下面是我对语言学的认知,要提到一点,就语言学来说,古代方面的要占的比重大一点,更应该多重视些。

语言学主要研究的是三方面的问题:文字、词汇、语音。现在还要涉及到语法、修辞等内容。

1、比较系统的阐述语言学的理论:语言学概论。(一门)

2、全面的、系统的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二门)

3、深入研究的课程:文字学概论、训诂学(词义)。(二门)

这样大家可以算一下,一共是17门,整个汉语言文学的雏形也出来了,我想,应该还是对大家有帮助的吧,至少能使大家制定一个有序的学习计划。

最后,还要说明一点的是各个课程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如果有计划的学习,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如果要急于拿专科的证书,应该也不会受太大的影响。

第二篇:中山大学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

中山大学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招生简章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本科)

毕业学校: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自考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够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部门和各级学校的实际工作及语文教学、研究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广州自考网)

中山大学自考课程设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美学、唐宋词研究、民间文学概论、毕业论文。

选考科目:英语

(二)、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加考科目:古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文体写作。说明:本专业仅接受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或以上)毕业生报考。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科(或以上)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非文学类专业的专科(或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古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文体写作。四门课程。

中山大学自考就业方向:

主要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广州自考)

中山大学自考报读说明:具有高中、中专文化程度或同等水平的有志社会青年(报读本科需大专毕业或大专在读生)不受性别、年龄、户口、民族等限制均可报读。(免入学考试)

中山大学自考收费标准:

业余:学费4200/年;全日制:6500-9800/年。详细情况请咨询本学院招生老师。

报名电话:020-89104360*** 梁老师

020-84450972*** 赖老师

咨询QQ:107681642

5中山大学自考指定报名中心: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81号城市职业学院门口、中电数码城三楼X309-311自考招生办(地铁八号线鹭江站A出口,公车客村站)

本招生简章出自中山大学自考网:详情请登录网站或者致电给自考招生办

第三篇:中山大学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熟悉有关编辑出版的基本知识。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具备扎实的中国语言功底和较强的写作能力,直到如何去评价一个文学作品,进行编辑出版工作也会得心应手。而且,你还将拥有一笔财富,那就是宽广的知识面和优秀的人文素质。

培养要求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新闻、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3.具有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

4.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

6.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业务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比较广,主要有以下几个:

1、教师。要求文笔好,口才好,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2、各类编辑职务。要求写作能力强,知识面比较广,具备一定的策划、组织能力。

3、文秘。要求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技能,扎实的公文写作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较高的英语水平。最好能有相关资格证书。

4、文案策划人员。要求很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广告专业知识。

专业代号:C050114;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序类型课程代标准类考试方向或备

课程名称 学分

号 序号 码 号 1 0 0103706思 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 2 0 02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 3 0 03005063051写作

(一)7 4 0 04005353049现代汉语7 5 0 05005363053古代汉语8 6 0 06005293110文学概论

(一)7 7 0 07005303052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6 8 0 0800531452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5 9 0 09005346135外国文学作品选6 10 010005324517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611 011005334518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二)612 012000243021普通逻辑4 13 231000403014法学概论6 14 23205679宪 法学4

相关说明开考方

面向社会及独立办班

报考范全省及港澳地区

型 方式 注

笔试

笔试

考笔试

考笔试

考笔试

考笔试

考笔试

考笔试

考笔试

考笔试

考笔试

考笔试

考笔试

笔试

围 报名 主考学校 课程设置 毕业要求 说明

中山大学

必考课程12门,共68学分;选考课程0门,共0学分;加考课程2门,共10学分;

港澳考生不考001、002两门课程,但须加考231、232两门课程。备注

本文档由深圳自考网编制

专业代号:C050105;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本科段)序类型课程代标准号 序号 码 号 课程名称 学分

100103708中 国近现代史纲要2

考 200203709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

考 3003005404556外国文学史6

考 4004005413048语言学概论6

考 5005005373114中国现代文学史6

考 600600538中 国古代文学史

(一)7

考 700700539中 国古代文学史

(二)7

考 8008000373112美学6

考 900907564唐 宋词研究4

考 10 01011342民 间文学概论4

考 11 01106999毕 业论文

不计必

学分 考101000153022英语

(二)14选

考102000313030心理学4

考10300814中 国古代文论选读4选

考试

方式 方向或备注 笔试笔试笔试笔试笔试笔试笔试笔试笔试笔试实践

考核笔试笔试笔试

***现 代汉语语法研究16 201005363053古代汉语

48202005303052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618 203005324517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6 19 23111345文 体写作

选 考 加 考 加 考 加 考 加 考

笔试笔试笔试笔试笔试

相关说明开考方

面向社会及独立办班

式报考范

全省及港澳地区

围报名主考学

中山大学

课程设必考课程11门,共52学分;选考课程4门,共26学分;加考课程4置门,共24学分;毕业要

1、港澳考生可不考001、002课程,但须加考231课程。

2、选考课程不考英语

(二)者须选考102至104课程。

3、中文、中文秘书、新闻、小学综合教育(中文方向)、汉语言文学教

说明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其他专业专科(或以上)毕业生

报考本专业须加考201至203课程,已取得相同名称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可申请免考。

4、本专业仅接受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或以上)毕业生申办毕业。

备注

第四篇:自考汉语言文学美学笔记

自考“美学”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出现。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Aestetica)“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中国的“美学之父”是王国维。

2、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3、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4、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相统一;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

5、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其色相俱美的羽毛这并不能证明这种鸟类能欣赏美,而只是出于性选择本能的需要。

6、哲学研究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看法,研究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各种方法论问题;文艺学则研究人类的文艺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伦理学则研究人类的伦理现象。

7、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8、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著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9、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形态的对审美现象的思考。

10、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11、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

12、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美是数的和谐与比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关系)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

13、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是德国古典美学。14、1871年,以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为代表的实验美学、以立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移情说”美学、以法国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一种所谓“由下而上”(形而下)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

15、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变化。“环肥燕瘦”的审美现象典型提示了女性美的历史变化。19世纪法国伟大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欧米哀尔〉(老妓),老妇人已转化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思想力量的艺术美了。

16、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因此其研究对象是艺术;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感经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第四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7、美学研究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应该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8、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2)美的规律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克思:“(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 异化:外在客观事物本身应当是与人类一致的,结果反过来成为人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4)艺术本质的理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

19、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手稿》中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20、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文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它将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指出,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22、费希纳的实验美学,以科学的实证方式,反对过去“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认为黄金分割段是最美的形式。

23、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他认为任何东西是因为“分享了”美的理念才美的。

24、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但从根本上改变了理念的性质,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二、名词解释

1、美学

2、美学的研究对象

3、悲剧性

4、悲剧的实质

5、喜剧性

6、喜剧中笑的特征

7、贺拉斯的美育观

8、席勒的美育观

9、审美态度

10、艺术敏感

11、艺术意象(审美意象)

12、联想

13、表现说

14、有意味的形式说

三、简答论述

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艺术是美学的研究的对象?p21-24 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A、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

B、美学还必须呀就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它们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观念形态的东西。C、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以艺术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并通过它去研究审美关系、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这样一种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不仅是对于以前的各种有关观点的综合和取长补短,在理论上有着充分的依据,而且在实际的美学研究中也会是行之有效的,对于促进美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美和美的东西有什么差异?p38-40

3、美和美感有何关系?p111

4、试论康德的崇高观?p172

5、请论述艺术美与生活丑的关系?p208

6、试论艺术存在的方面?p214

7、谈谈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p233

8、谈谈艺术多元化的功能(可总出一论述亦可分别出简答)?p239

9、美育与智育的关系?p226-285

10、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p295-297

11、为什么审美欣赏心理活动不那么容易?p145 名词解释:

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它要研究的是人类独有的审美现象

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Aesthetiea :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

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这一学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三种满足方式,即巧智、想象、幽默。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审美态度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8、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向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艺术家一般都具有对生活的不同于常人的感受能力。

9、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10、观、品、悟: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向;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关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11、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是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

简答论述

1、美学研究的对象?21-24

2、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为什么会反对给美和艺术下定义?86-88

3、美和美感的关系?111 -112

4、美和美的东西的关系?38-40

5、为什么美感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时间的产物?112 -113

6、怎样理解人生相与创造相?92

7、欣赏者如何实现艺术重建?264 -265

8、举例说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联系?219

9、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237

大题

简答论述题答案

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1)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

2)美学还必须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他们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观念形态的东西。

3)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2、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学原则被抛弃,艺术品变成投资商品和收藏品,艺术品与非艺术品区别混乱。这一切使得给艺术和美下定义很困难。

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原先那种给美和艺术下单一性定义的做法。

3、美感是主体对对象的美的反映,受对象审美潜能制约。美感又受到人的各方面条件的影响,体现了人的创造性,因而具有社会意义。美感离不开美,但比美的范围更广阔、更丰富、更复杂。美感是创造美的主观原因。美感与美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4、(1)任何美的东西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而无法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

5、人的美感与动物的快感有本质区别,动物的快感是本能性的,无意识,无自由,是它的种族属性,人类的美感,不仅是一种种族的生理上的快感,且有个性,是不同的人面队不同的审美对象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这种满足和享受,以人的种族的自然禀赋作为基础,但不只是自然的禀赋,而是在社会历史的过程中,经世代积累,所诞生和形成起来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的本质力量。正是这种本质力量构成了人的爱美的天性。因此,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实践的产物。

6、1)立足于人生的相位来揭示美与人生之间的本质关联。是一个有效的理论视角。

2)审美人生观三个方面:一是人生的意识;二是人生的反思与反悔;三是人生的价值。

3)美和艺术第二相-创造相。一方面人类的生命实践活动或人生境遇,是美和美的创造得实践以明显的重要根基。另一方面,处于审美关系中的美的创造是否充满生机,是否真正发挥,提高和丰富人的本质力量,人生的境况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规定力量。

4)在美的问题上以人为本,并融入创造论的做法,是具有巨大的理论合理性。

7、艺术接受的核心是意象生成,即重建。

1)接受者所欣赏的仍然是艺术意象,通过意象欣赏,接受者才能获得审美愉悦和艺术体味。艺术接受中的意象是要* 再生成,而非直接传递的它需要接受主体意思所生成的,艺术品本身并非直接的艺术意象,它是艺术意象的符号化很物态化。接受者要获得意象仍然要* 自身的主体意识活动去生成。

2)接受者意象生成来源于艺术品。艺术品的符号与意义,导致了一个对符号的读解过程,接受者在读解形式符号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当然接受者重建的意象不能完全脱离原有意象的基础二者之间基本是相通的。因此,意象的重建的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实质就是艺术意象的重建。

8、(区别)

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这是艺术品最基本的必要条件,自然物再美也不能称为艺术品。如一朵怒放的花,一派秀丽的自然风光,可赞美它“风光如”,但它们只是“自然,而不是艺术品 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人工制品并非都是艺术品,艺术品是精神劳动的产品,是人的想象活动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如哲学、道德、法律、政治、宗教、艺术都称为精神产品3 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艺术品与其他精神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通过艺术家的意象思维所创造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这是艺术独有的审美本质。

(联系)

1)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

2)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很审美意识。艺术品和非艺术品的界限日益模糊。如说“这个杯子是件漂亮的工艺品”。表明这个杯子至少有艺术品的某些要素。说“某人做的这块蛋糕简直是件工艺品”。意味着这块蛋糕与某一规范艺术品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

9、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意境的两种类型。

最初由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背后有我之境中的我这一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的渗透于艺术意向中,在艺术品中,有我与无我常常以各处独立与相互渗透的方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

第五篇: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x

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风格

专 业:

主考学校:

汉语言文学

湖北师范大学

摘要: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特色与美学风格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 散文 艺术 美学特色

目 录

摘 要┈┈┈┈┈┈┈┈┈┈┈┈┈┈┈┈┈┈┈┈┈┈┈(Ⅰ)正文目录┈┈┈┈┈┈┈┈┈┈┈┈┈┈┈┈┈┈┈┈┈┈(Ⅱ)

一、艺术特色

(一)、对传统观念的突破

(二)、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

(三)、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

(四)、将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小说化效果

二、美学风格

(一)、对传统了历史文化的探讨

(二)、开创了新型散文典范

注释┈┈┈┈┈┈┈┈┈┈┈┈┈┈┈┈┈┈┈┈┈┈┈┈(Ⅲ)参考文献┈┈┈┈┈┈┈┈┈┈┈┈┈┈┈┈┈┈┈┈┈┈(Ⅳ)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1]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

1、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2]然而,《白发苏州》的写法全不是这样。作者并没有介绍人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苏州美景,‚苏州‛在作品中就是一个已经综括了全部苏州美景的情感符号,一个言说的起点,围绕着它,作者所着重强调的,是主体对这一人间之美的多维穿透。文本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将苏州摆放到世界背景上突出其过去的辉煌与今日的黯淡:‚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

2、以感性的意象衬托、推导象征性意象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淹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或历史画卷。《道士塔》中王道士的所作所为可以说纯粹是作家借助于史

一、艺术特色 料虚拟的某种历史情境;《一个王朝的背影》浓墨重彩所编织的更是清王朝三百年历程中不足为外人道的心灵秘史。如果说传统散文中的想象是一种技巧,想象的至多是一个场景,一两个细节,像余秋雨这种大规模地、整体地运用想象修复一段历史运动轨迹的做法,在虽然可以接纳想象但决不能虚构的散文中还是不多见的。

3、从体裁上考察,余秋雨的散文无论是‚苦旅‛系列抑或是‚山居‛系列,均属于‚游记‛。‚游记‛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在古典时代,山水游记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构成了那一文苑中极为光亮的一部分。然而,到了本世纪末期,山水游记却渐渐地趋向了黯淡,个中的原因当然也很复杂,最为表面的不外乎这样几种:

(1)、随着物质文明特别是摄影摄像技术的高度发展,影视、摄影已部分地取代了游记的职能;此外,交通的发达,也使世界的距离相对缩小,在古人那里很难亲历的自然风光在今天已如家门前的风景,唾手可得。

(2)、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同时而来的,是人对大自然的改造与征服已极尽最大限度,即大自然在今天基本上已是人化的自然,人们对之至少在心理上已不如过去那么陌生,而是相当熟悉。因此,古人在探索大自然奥秘时所特有的那份新鲜、惊奇、困惑、激动在今天基本上已不复存在。

(3)、游记偏重于临摹自然山水的外在形态,再挤逼出一两点主体感悟的表达程式已相当陈旧,再也激不起读者的审美兴趣,等等。诸如此类,均使得今天的游记越来越不好写了。因此,必须另辟蹊径,而余秋雨的探索,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经验。这就是,突破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将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节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比如《庐山》、《贵池滩》、《青云谱随想》,作家在这些地方的游览过程已不重要,也无意全面摹拟那里的具体风光、景点,而侧重关注那里的文化型态。

(二)、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

‚在余秋雨的笔下,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

等。他们都具有高贵又苦闷的灵魂,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诋毁。他们被冷落、被流放、被贬谪。‛[3]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挤压和摧残。但是,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相反,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绽发出更灿烂的文明之花。《苏东坡突围》中苏辙指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作者描写了伟大诗人苏东坡一次次地被小人诋毁,一次次被贬谪到更加偏远的地方。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化的探索,相反,官场的失意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事实证明,他的大多数优秀作品是在被贬谪的时候创作的。作者通过对传统文人的悲剧性命运的展示,使人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难深重的文明史,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和专制制度及愚昧野蛮不断进行抗争的搏斗史。

(三)、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

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如《阳关雪》,对阳关雪的描写其实只是作为一个引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4]‚今天,我冲着王维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他们的法术,不是别的,正是他们的文章。作者在此要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和他们作品的魅力,来突出他们在官场上的尴尬与在文坛上的不朽地位所形成的巨大反差。《风雨天一阁》对天一阁也未多作描述,而突出写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其人,写其超强的意志力与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从而显现天一阁本身的存在价值。

(四)、将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小说化的艺术效果

1、历史现场还原似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一般认为,散文应当是写人的真情实感,历史散文的内容应当符合历史事实。但是,许多历史散文作家,就是由于太拘束于历史事实,导致其散文成了考古学,枯燥而无新意。余秋雨他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创作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而概括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如《阳关雪》中,描写王维‚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我们都没有身临其景,都不知道王维的友人是否帮他打点行李,也不知道他是否‚瞟了一眼‛,是否‚微笑着‛,但是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渲染了朋友离别的气氛,呈现给我们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王维当时的心境,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就是通过合理的想象,让历史再现,让人如身临其境。

2、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

传统的散文一般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顺序性,一般都是为了体现某一主题而截取某一故事片断,把他们结合起来,使之突现主题。而余秋雨的散文则不同,他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并且做得非常好。《道士塔》中,给我们呈现了敦煌文化沦丧的整个过程,王道士如何愚昧地将壁画刷白,与外国人进行廉价的交换,中国官员如何对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视之不理,最终敦煌的研究者只能从外国买来文献的胶卷进行研究。整个故事完整生动,让人如身临其境。尤其是某些精彩场面的描写,更是让人义愤填膺、痛心疾首,‚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车队出发了。‛‚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信客》、《柳侯祠》、《遥远的绝响曲》、《漂泊者们》、《华语情结》等篇也都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生动的故事。秋雨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态使得散文具有小说的强烈感染力。

3对原有散文文体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散文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曾有人称之为‚小品文‛。写作学科给散文所下的定义是:散文是指以记叙、抒情、描写为主要方式的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

然而,读余秋雨散文的第一感觉就是,篇幅宏大。《文化苦旅》31篇中,以都江堰最短,也有3500余字,而压卷之作《江南小镇》有9000余字,《风雨天一阁》有16000余字。其实,长篇散文的出现是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势,篇幅短小的文体规范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使许多过程长的、容量大的、情节复杂的重大题材被排斥在外,只有长篇散文,才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林语堂曾指出:好散文必须具有容纳充分发挥才能的篇幅和轮廓,必须改变迫于生产力落后而形成的简约、削足适履的旧观念。可见,余秋雨散文的出现迎合了散文的发展趋势。

另外,写作手法上,秋雨先生的散文并非以抒情为主,而是以议论为主。他的散文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抒情与议论的水乳交融,使文中的议论充满了睿智与情趣,使读者总能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一种特有 的精神享受。如《阳关雪》中‚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原……‛‚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5]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人们反身自问,文明是什么?文化是什么?我们在哪里遗落?又怎样才能找回。可以说,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最有魅力的部分,不是来自生动的场面描写,也不是来自温情脉脉的抒情,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二、美学风格

(一)、对传统了历史文化的探讨

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此一切散文文本。‚从意蕴上考察,余秋雨散文集中探讨的是中国文化问题,因此其文本情感符号系统主要由下述三个方面构成:在蒙昧的历史途程中艰难跋涉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如李冰(《都江堰》)、柳宗元(《柳侯词》)、苏东坡(《苏东坡突围》)、朱喜、张械(《千年庭院》)、八大山人(《青

云诺随想》)、被放逐的文人(《流放者归来》)、‘酒公张先生’《酒公墓》)、文学家陈旭麓教授(《家住龙华》)等;锈刻着无数历史人物的足迹与印记的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地域场所等空间存在。‛[6]如都江堰、柳州、黄州、海南岛、三峡、洞庭、庐山、西湖、苏州(《白发苏州》》、山西(《抱愧山西》)、周庄(《江南小镇》》、承德避暑山庄(《一个王朝的背影》)等;已经上升为某种象征符号,凝聚着厚重文化内涵的物象。如天一阁、道士塔、莫高窟、牌坊庙宇、笔墨、吴江船、废墟等。作家常常将上述三方面内容交错起来,扭结到若干著名或无名的人物活动轨迹中,通过他们的奋斗与失落,中兴与末路,得意与苍凉,质言之,通过他们的生命亮色划破历史隧道的黑暗,展现了一幅漫长的中国文化演进的巨幅面卷。

其散文的美学蕴藉非常丰厚,譬如,他深刻地批判过封建社会的‚贬官文化‛、‚隐逸文化‛与‚夜航船文化‛(见《柳侯祠》、《西湖梦》、《夜航船》);他由衷地崇敬康熙大帝的雄才大略,愤怒其继承者的昏聩无能(《一个王朝的背影》);他惊讶、赞叹中国文化的异质因素‚商业文化‛的崛起,又满怀惋惜地勾勒了这种文化的没落、灰飞烟灭(《江南小镇》、《抱愧山西》);他思考过‚美‛这种似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东西在人类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柳侯祠》、《夜雨诗意》);他为我们的祖先曾经作出过的成就自豪(《都江堰》),为他们呕心沥血地护卫民族的精神之火而折服(《风雨天一阁》),为一切曾经在冷漠、无序的社会人生与历史实践中贡献过绵薄之力的人、事树碑立传(《信客》、《庙宇》);他痛斥一切扼杀民族之魂的物质的与精神的‚牢笼‛(《流放者的土地》、《苏东坡突围》、《牌坊》);他忧惧文明之光的熄灭(《藏书忧》、《家住龙华》),但对那些曾经辉煌的‚国粹‛而今必然要遭到的淘汰命运并不遗憾(《笔墨祭》);他在苦苦追寻‚强国梦‛的同时,亦痴痴地关怀着适合人类灵魂栖居的‚精神家园‛(《道土塔》、《乡关何处》);等等。余秋雨散文的主题似乎又并不复杂,他给我们的一个总体印象是,这是一个对于中外古今一切优秀的人文遗产都曾经作过全方位地、深入地体察与辨识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学者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其全部言说的内核一言以蔽之,就是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两千多年

文明进程中的‚文化苦旅‛,他们的苦难、抗争、业绩与失败,在无情地解剖民族文化黑幕的同时,亦冷峻地反省了知识分子自身的不足、缺点,从而不仅为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而且为整个民族文化的悲剧唱了一曲无尽的挽歌。从艺术上考察,余秋雨对中国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与对当代散文美学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作者所选取的景观或物象都曾参与了作者主体的精神建构。比如‚牌坊‛、‚庙宇‛、‚江南小镇‛,《千年庭院》中的岳麓书院,《乡关何处》》中的河姆渡陶瓷碎片等,这些景观与物象都曾在作家的个人实践中起过重要作用,与作家主体独特的精神世界的形成大有关联。这就与17年时期散文作家们于走马观花中浮光掠影的景物速写大不相同,同时也与古典主体在个人生命之旅中主客体之间那种‚随遇而感‛式的取像区别开来。

(二)、开创了新型散文典范

突破了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结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比如《庐山》、《贵池滩》与《青云谱随想》,作家在这些地方的游览过程已不重要,也无意全面模拟那里的具体风光、景点,而侧重关注那里的文化型态、文化品位与文化贡献。

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掩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或历史面卷。《道士塔》中王道士的所作所为可以说纯粹是作家借助于历史史料虚拟的某种历史情境,《一个王朝的背影》浓墨重彩所编织的更是清王朝三百年历程中不足为外人道的心灵秘史。如果说传统散文中的想象是一种技巧,想象的至多是一个场景,一两个细节,像余秋雨这种大规模地、整体地运用想象修复一段历史运动的轨迹则不多见。

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余秋雨散文常常从感性叙述轻松自如地切换成理性评析,或从理性评析自然地转人感性叙述,很多情况下甚至是一种交融着感性与理性的具象式理论言说。充分显示了一个在理论研究、艺术鉴赏与创作中浸淫了多年的文化学者

的优势,从而远远超出前此若干纯感性抒情、叙事或纯理性议论的文本,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新型的范例。

余秋雨能将自己的散文写到了这个程度上,实在也是一个奇迹,靠的是他多年的心血、多年的思考、多年的积累和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求,这不能不说跟他毕生的行走、思考有关,他已经到了这样的一个程度上,即使写点什么都能够随便写出点什么来,但是他通过散文,把自己塑造成了这样一个社会、文化形象,完全可以说是,被一些外在的东西逼出来的,被媒体和杂志逼出来的,是被他的朋友们推出来的,既可以说是被爱护他的师长朋友们推出来的,保护出来的,又可以说是被他的那些论敌满天飞的言论、无形的攻击和有形的言论逼出来的。我们知道,一个社会塑造人,有时就是这样,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力量把你塑造出来。有了这样正反两方面的力量,还得靠你自身的努力和创造性的思想去完成自己,塑造自己;如果没有自己足够的力量,你早就被打倒了。假如没有自身强大的思想力量和一手绝活,那么你也很难完成这个任务;而一旦有之,则会水涨船高,风浪行舟而不沦。我们由此可以看见,余秋雨他在这样的过程中,实在也是自己把自己的才力逼发出来了,所以他的散文风行天下,并不是不可以理解的。

总之,余秋雨的散文以他的思想作后盾,以他的才华作支撑,对这些众多的文化现象、文明现象进行了长篇累牍的思考,完全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的需求和必然。如果没有余秋雨呢?那么会不会也有别的人来代替和弥补这个空缺?我不知道。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是可能的,是存在的,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余秋雨出现了,实在也是一种文化的必然。因为他刚好具备了这样的条件,适合了这样的需要,做出了这样的成绩,因此无论什么人反对他都无法回避他的存在了。

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他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以崭新的范例拓宽了当代散文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散文审美形态,使散文的河流改变了流向,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个体意识的抒发到整体精神的张扬。

注释:

[1] 郭冬.余秋雨散文简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第1页.[2] 许敬华.余秋雨散文与余秋雨现象.天津师范大学.2001.第5页.[3] 谢东升.余秋雨与贾平凹散文比较论.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第3页.[4] 王钟陵.文化散文的兴起与败落——以余秋雨散文观及其创作为典型个案.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第8页

[5]杨长勋:《余秋雨的背影》花城出版社2000年

[6] 刘华.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第9页 参考文献:

[1]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2]杨长勋.余秋雨的背影.花城出版社.2000年 [3]余秋雨.文化苦旅.上海知识出版社.1992年 [4]余秋雨.山居笔记.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年 [5]余秋雨.霜冷长河.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