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 陨石的概况和研究意义
十 陨石的概况和研究意义 陨石的形态、大小和特征
科学工作者将1977年12月1日河南信阳的陨石命名为信阳陨石,其中较大的一块称之为信阳1号陨石,重48公斤,形状呈三角锥状(见下图);较小的一块称之为信阳2号陨石,重27.5公斤,形状呈斧头状(见下图)。经过对这两块陨石的比较,实验和推敲,科学工作者发现它们可自然拼成一块,合并后的形状像一块三角形多面体,(见下图)。这种自然拼合进一步说明它们原来只是一块陨石,在穿过地球大气层时才爆裂开的。这两块陨石的表面是一层黑色的较薄的硬壳,在陨石学上称之为熔壳。信阳陨石的熔壳厚度较均匀,一般为0.5毫米左右。在这层熔壳下面就是陨石的内部物质,呈灰色。
信阳一号陨石和信阳二号陨石“重逢”
在信阳1号陨石的表面上可以看到一个较浅的凹坑,像是用手指在黏土上按出来的印子,陨石学上称这些陨石表面上的凹坑为“气印”。
信阳1号陨石的气印主要分布在上半部的熔壳表面上,在一号陨石上半部的气印分布也不均匀,一般是每10平方厘米面积内有1.5个,其气印长轴为4至4.5厘米,短轴2.5至3厘米,坑深1至1.5毫米。分布最密的地方可达到每10平方厘米5个气印,这些气印大小差不多,每个气印的长轴约3厘米,短轴约2.5厘米,坑深2至2.5毫米。在这块陨石表面上有极个别的气印坑深达到6毫米。信阳1号陨石的气印形状为近椭圆形或近菱形。在这块陨石下半部,有的熔壳表面几乎见不到明显的气印。
在信阳1号陨石表面上,还有许多明显的流纹线,这在其他陨石中是罕见的。这些流纹线呈线
条状,在陨石熔壳上向外凸起,直径为0.3毫米至1毫米,长度一般为几厘米到10几厘米,这些流纹线排列成伞状辐射,科学工作者推测是当陨石在大气中高速定向(无旋转)飞行时,由高温高压气流冲刷而成的。
今天,人类已进入空间时代,人造卫星的回收和宇宙飞船重返地面已成为当代空间科学的前沿课题。在高速返回地球大气层的冲刺中,这些飞行器都要经受严重的熔蚀,因此这次信阳陨石的流纹线为空间飞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前面介绍的是信阳陨石的情况,其他陨石的形态如何呢?陨石有多种多样的形状,例如多面体的块状、团块状、椭球体状、圆锥体状、不规则状等。一般说来,陨石的形状不是非常规则的。陨石的大小和重量也相差悬殊,小的比小指头还小,大的有几十吨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重陨石是铁陨石,有60吨,名叫戈巴铁陨石,它落在西南非洲。戈巴铁陨石的长和宽分别为2.95米和2.84米,高为0.5米至1.2米。
1997年2月15日晚山东董口陨石雨的一块小陨石
至今,世上还没有发现过100吨以上的大陨石。是没有还是没有找到呢?科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计算分析,他们认为,100吨以上的陨石体冲入地球大气层时,即使不瓦解,能够整块地往下冲,但是,由于陨石体本身太重,大气阻力对它速度变化的影响不大,陨石体仍能保持相当一部分宇宙速度与地面相撞,这样高速的激烈撞击能使陨石体“粉身碎骨”,同时巨大的动能在一瞬间转化为热能,使大部分陨石物质和部分地面物质熔化或气化,并向四面溅射,陨石体本身就这样“化整为零”了。
世界上最大的石陨石是吉林1号陨石,它重1770公斤。石陨石与铁陨石相比,容易瓦解,因此难以发现更重的石陨石。从发现的石陨石情况看,它们的重量多数在几百克至十多千克范围内,这是由于这样的石陨石数量较多,落到地面后又容易察觉。
陨石的形状和大小并不是判断陨石的重要标志,陨石的重要标志是熔壳和气印。
和信阳陨石相类似,新落下不久的陨石,外表一般是深褐色、黑色或深灰色,这层外壳是一层
薄薄的壳层,被称为熔壳,它是陨石的特殊标志。也有其他颜色的熔壳,但比较少见。石陨石的熔壳厚度一般不超过1毫米,铁陨石的熔壳更薄,一般不超过0.2毫米。
陨石另一个特征是气印。和信阳1号陨石相类似,在陨石的表面时常(但并不是必定会)看到一些特殊图形或椭圆形或近菱形的小浅坑,凹坑的直径一般从几毫米到几厘米,深度比较浅。这些浅凹坑就是气印。陨石的分类
落在地球表面上的这一块块陨石,是来自地球外的天体标本,它们能给我们带来什么重要信息呢?陨石的“身世”如何?它们和太阳系以及地球的起源又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人们所希望了解的。要想探讨这些问题,首先要弄清陨石的分类,各类陨石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它们与地球、太阳有什么关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从成分和结构看,陨石的种类很多,在全世界收集1000多次的陨石中,可以分成几十种类型,不过大体上可分为四大类,这四大类陨石是球粒陨石、非球粒陨石、石铁陨石和铁陨石。前两类都是石陨石,主要由硅酸盐物质组成,有点像石头那样;但球粒陨石与非球粒陨石又有相当大的差别。
球粒陨石是最主要的陨石,在全部看见落下并找到的陨石中,球粒陨石落下的次数占87.3%,可以说天上每落下八次陨石,就有七次是球粒陨石,表明这种陨石占比例相当大。
球粒陨石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在它们的内部一般都含有许多球状颗粒,球粒直径从零点几毫米至几毫米,小的像小砂粒大小,大的有豌豆那样大(见下图)。这种球粒结构是很特殊的,在地球的岩石中还没有找到过。除了球粒,在球粒陨石内部还有一些金属镍铁颗粒和金黄色闪闪发亮的陨硫铁颗粒。
从我国东台球粒陨石中取出的11颗球粒照片,照片中球粒大小为1毫米至1.8毫米
球粒陨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它们的化学成分与太阳有某种类似,这就是在非挥发元素组成上与太阳相接近。其他类型的陨石并没有这样的特点,地球月球的岩石也未发现这种特点。由于太阳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99%以上,因此球粒陨石这个特点对研究太阳系的起源是很有意义的。
第二大类是非球粒陨石。它们主要也是由硅酸盐物质组成,也是像石头那样,但非球粒陨石内部并无球粒,其成因与球粒陨石有较大差别。
第三大类是铁陨石,主要由金属铁镍组成,看起来就像一块铁。铁陨石一个重要特征是镍的含量比地球上自然铁的镍含量明显地高。地球上自然铁中镍的含量最高不超过3%,往往在1%以下,而铁陨石的镍含量都超过5%。由于铁陨石中镍的含量较高,因此可以说它们是一块块天然的“宇宙合金”。
大多数铁陨石还有另一种特殊的标志,即把它们的表面磨光,磨得像镜子一样发亮,这时用某种酸(如硝酸)的稀溶液把这种光面浸上5分钟到10分钟,铁陨石就会露出它的庐山真面目——表面上出现一种花纹。这种花纹由交叉条带组成,呈网状,而条带又被一些发亮的狭奞细带所围绕,这种花纹叫韦德曼花纹(见下图)。这种特殊花纹在地球上的自然铁中是没有的。一些科学工作者通过研究发现,熔化的镍铁在异常缓慢冷却的条件下,才会结晶出这种结构。估计这个过程发生在较大小行星的核心,经过熔化下沉到这里的镍铁被上百公里的熔化岩石层包围着,热量不容易散发出去,只能很慢地冷却、结晶。
第四大类是石铁陨石,硅酸盐物质与铁镍物质含量差不多,好像是石块和铁块的混合体。它们有多种形态,其中一种叫橄榄陨铁,它好像一块铁海绵,空洞为圆形或多角形玻璃状矿物——黄绿色橄榄石的(石质)颗粒所填充。另一种叫中陨铁,“身体”是石质(硅酸盐)的,全身散布许多镍铁颗粒。
韦德曼花纹。(对应长约3.5毫米的样品)将铁陨石的光片用5%硝酸 + 95%酒精的溶液浸蚀,就显现出清晰的韦德曼花纹。照片中灰白色宽带为铁纹石,铁纹石中的白色亮线为镍纹石,灰黑色的区间为合纹石。照片中间的包体为陨硫铁。
这四大类陨石,它们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人一拿起石铁陨石,就很容易看出它的形态是铁陨石与石陨石的自然过渡。拿铁陨石看,中陨铁和大多数球粒陨石中都有铁镍颗粒,但中陨铁的铁镍颗粒更明显。至于铁陨石,主要就是铁镍。再拿一些铁陨石来看看,在少数铁陨石中,还发现含有硅酸盐的包裹体,就是说有一些石头块散布在金属镍铁里面。例如我国内蒙古乌珠穆沁铁陨石就含有明显的石头块,重量占到8.43%。由于它含有石块,所以比重比一般铁陨石小,显得轻一些。以上这些现象反映了这几类陨石在演变史上有一定的关连。陨石的身世和研究意义
本章开篇说的两块信阳陨石,科学工作者已“查明”它们是两块球粒陨石。前面曾说到球粒陨
石的化学组成与太阳有某种类似,推测它们与太阳系的起源有一定的关系,那么球粒陨石是不是太阳系最古老的石头呢?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还需要测定陨石的年龄,并与地球上的各种岩石作比较。
一块石头怎么知道它多大岁数呢?原来石头中含有放射性同位素,这些放射性同位素会蜕变成新的元素,而且蜕变的速度是稳定的。例如铀238,这种放射性同位素经过45亿年就有一半含量裂变成铝和氦,这45亿年就称为铀238的半衰期。如果经过90亿年即两个半衰期的时间,铀238就只剩下1/4,另外3/10变成铝和氦。因此根据石头中现在含有多少铀238 和生成多少铝和氦,就可以标出石头从凝固到现在的年龄。除铀238以外,还可以用别的放射性同位素测年龄,这些放射性同位素就像计时器一样,定出石头的岁数。不过年龄是从石头最后一次凝固的时间算起。如果一块石头受热重新溶化和凝固,年龄就要从头算起,就好比一块体育比赛用的码表又从零走起那样。
测定结果,地球上大部分石头的年龄都不超过10亿年,最古老的石头是30多亿年。看起来,这个年龄已经很大了,但要是与陨石相比,就差远了。
在太阳系中,九个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大体在一个平面上,而且顺着一个方向跑。从这个现象,人们推测太阳系原来是一团庞大的气体尘埃云,称为“太阳星云”。这个星云大体上有一个自转方向,由于引力的作用,星云收缩变得扁平,逐渐在中心凝聚成太阳,外部形成行星、卫星等天体。这些行星由于是同一扁平星云物质形成的,所以大体在同一个平面上。(行星形成以后,内部又继续起变化,改变了原来的状况)。
球粒陨石的化学成分特点,使人们推测它们和太阳都是由太阳星云直接凝聚变成的。现在落在我们手里的这一块块球粒陨石很可能是太阳系较原始的凝聚团块,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实验室里,用现代高精度的测试仪器进行分析,以研究太阳系的诞生过程。
从球粒陨石的一个个小球粒,人们自然又会联想到太阳星云中的细微尘埃会凝聚,变成毫米大小的球粒,再由许多球粒集聚成更大的天体。那么,球粒是怎样由尘埃物质变过来的呢?这是太阳系起源中一个重要问题。一个个结实球粒的形成,表征着太阳系已开始脱离混混沌沌的气体尘埃状态,在整个太阳系形成的宏伟历程中迈开了很有意义的第一步。然而这个球粒形成的问题却是众说纷纭,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是个难解之谜。看来应该从球粒本身的性质加以深入的探讨。科学工作者经过研究,发现球粒一般是滴粒的形状,偶尔还有一个球粒被另一个球粒嵌入的情况,人们还深入分析了球粒的矿物质和结晶情况,当把样品磨成薄片,放在偏光显微镜下,就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图像,十分有趣。经研究,发现组成球粒的矿物质有橄榄石、斜方辉石和斜长石等硅酸盐矿物,这些矿物质在地球上的一些火成岩中也有,它们是在高温条件(高于摄氏1000度)下形成的,球粒中还发现有玻璃物质。在工业生产中,人们都知道,一般玻璃石没有结晶的物质。生产玻璃的过程,首先要把一些选好的岩石材料溶化,然而让它很快地冷却,这样它内部的分子还来不及排列就凝固了。玻璃物质在球粒中的出现表明球粒的冷却过程是很快的。
从以上这些特点,一些科学工作者推测球粒是这样形成的:在原来太阳星云中,有一部分尘埃集聚成许许多多的尘埃球,这些尘埃球由于可能由于闪电或碰撞等原因受到高热,变成高温下溶化的液状滴粒,随后迅速冷却结晶,(有一部分物质还来不及结晶,变成玻璃物质),这些冷却的滴粒就是球粒。
这里顺便再介绍一下,在球粒陨石中有一种特殊的碳质球粒陨石,这种陨石是黑色易碎的,它含有一定数量的碳和水(水在这种陨石中不是呈现液体状态,而是与其他化合物结合在一起),在有的碳物质球粒陨石中,水的含量还相当多,会占到20%左右。这说明,太阳系诞生时期就已经有水存在于这种球粒陨石之中,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水就会从中分化出来。
还有一小部分石陨石是非球粒陨石。这类陨石有几个特点:①与球粒陨石相比较,它们不仅没有球粒,而且比一般球粒陨石轻,也就是说密度小一些。在绝大部分非球粒陨石中,镍铁少,尤其是金属镍铁少。②与地球的岩石比较,在化学成分和矿物上,这类陨石与地壳中一些岩浆岩相类似,非球粒陨石的结晶比球粒陨石粗得多。推测它们在陨石中,有一部分铁以氧化物形式出现在硅酸盐中,或与硫结合成陨硫铁,而另一部分是金属镍铁,起源于岩浆的结晶。③与小行星相比较。人们近年来对一些小行星进行了分光光度测量,发现不少非球粒陨石的成分与一个较大的小行星表面物质相类似。④一些非球粒陨石还带有碰撞过的痕迹。在这些陨石中发现了不少的碎石块,推测是受碰撞后,岩石碎裂,但在外部压力或内热作用下,这些碎石块仍然固结在一起。
从以上情况,人们对非球粒陨石的形成进行了推测,非球粒陨石和球粒陨石是石陨石,主要是硅酸盐物质。说明两者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区别,一些科学工作者估计,区别是这样引起的:球粒陨石物质受热熔化,球粒结构因此消失,一部分较重的镍铁下沉,留下来的就是非球粒陨石物质。由于镍铁少了,所以非球粒陨石也轻一些。这种分化发生在一些较大的小行星内部,经过溶化和分化,在小行星的核心主要是较重的镍铁物质,上层主要是较轻的非球粒陨石的石质物质,以后逐渐冷却和结晶。在小行星环带区中,岩浆岩是由溶化状态的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又称作火成岩。
分光光度测量,简单地说来,是用许多不同颜色的滤光片测定小行星的亮度(包括紫外光和红外光的亮度),就可以得出分光反射曲线,再与各种陨石相比较。
小行星的数目又很多,在多少亿年的漫长岁月中,有时会发生两个小行星的碰撞,瓦解成大大小小的碎片,较大小行星上层部分瓦解的碎片是非球粒陨石。
因此,陨石是太阳系古老的考古样品,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中国古代的陨石
我国自夏代以来4100多年中有360多次陨石记载的史料,是全世界研究古代陨石最为系统而珍贵的资料。据《竹书纪年统笺》记载,公元前2133年在我国河南省颖川阳翟降落的一场铁陨石雨,“帝禹夏氏八年,雨金夏邑”。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陨石的文字记载。《春秋》也记载了公元前645年12月24日河南省商丘县城北的一次陨石降落:“僖公十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左传》解释说:“十六年春,陨石于宋五,陨星也。”这里首次提出了陨石是星陨至地之说,这比欧洲人认识这一真理要早2000多年。
我国史籍上还有许多陨落现象和陨星性质的科学记述。
宋朝著名科学家沈括就对陨石的坠落作过相当生动的描述:“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於东南,少时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在许氏园中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照,良久渐暗„„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厘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为之传甚详。”
这就是说,宋朝冶平元年(公元1064年),有一天,在太阳西落后,常州地区看到天上有一个大星(火球),几乎像月亮那样大,从东南向西南飞行,火光映红了整个天空,远近地方都看得到,声音像雷鸣一样。陨石落在宜兴县一家姓许的园中,陨石坑有三尺多深,陨石在坑内微微发光,逐渐变暗,把它取出后,仍然是热的,形状像块圆石,一头比较突出,大小像拳头,颜色与重量都和铁一样。常州州官郑伸得到这块陨石后,送到润州金山寺(现在镇江市金山寺),并用木盒装起来,游览的人们都可以打开看,有一个名叫王无咎的人还对这件事作了详细的记载。
从沈括生动的描写可以知道,这是一次铁陨石落下的情景。
在我国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往往在古代的墓葬中发现有一些用铁陨石制作的
器物,这说明古代人很早就设法利用陨石了。在我国河北省藁城县的商代中期古墓(约公元前13世纪)中,发掘出一件铁刃铜戊。经研究证明,铜戊的铁刃是由八面体铁陨石锻制而成。在河南省浚县出土的商末周初(约公元前11世纪)的两件青铜武器,其铁刃和铁援部分也是用铁陨石锻制而成的。因此,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铁陨石制作武器和其他器物的国家。
第二篇:研究意义
校后勤国有资产是国家资产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学校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学校教 学、科研活动和整体事业发展必要的物质保障。高 职高专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已走过了七、八个年头,但实际上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真正的现代企业制 度尚未建立,后勤服务经营受学校行政干预较多,未 成建制地脱离学校或独立于学校的经营实体,也未 真正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运 行体制。所以,资产管理部门在分离之初,虽然也曾 进行过后勤国有资产的登记造册,但工作进行得比 较粗,更谈不上资产评估,后勤实体基本上在无偿使 用,正因如此,后勤实体对后勤国有资产管理较松,对后勤国有资产的使用存在短期行为,不关心它的 保值增值,甚至出现不爱护的情况,一定程度造成后 勤国有资产的流失。后勤国有资产不能实现保值增 值,将会阻碍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进而影 响学校的发展和稳定。因此,如何确保高职高专后 勤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已成为高职高专后勤国有 资产管理的重要课题,也是高职高专管理者的重要
第三篇:研究意义
研究意义
从提升知识型员工能力、改善绩效角度看,必须加强对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在任何组织中,人的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政府绩效的高低、形象的好坏、政府能力状况,直接取决于公务员素质的高低及其对工作的态度。国际调查研究公司亚太
项目总监陈国雄博士指出:满意的员工会把满意的心情带到工作中,从而实现满意的绩效。因此研究公务员工作满意度,有利于激发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开拓性,进而改进政府绩效、提升行政能力,展示新时期公务员形象。从公务员职业发展与激发公务员献身精神角度看,工作满意度研究是关键的环节。事业生涯发展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职业发展作为一种激励手段,通过事业生涯规划,满足雇员不断上升的职业发展要求以此来激励雇员留在组织和激发雇员的献身精神,己经在许多世界著名公司中得以成功运用。公务员由于制度特性,其职业发展有自身的职业路径。加强公务员职业发展与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对于激发公务员敬业奉献精神有积极的作用。
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为政府部门的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对于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可以起到预防作用,成为管理的一种早期警戒指针,它为人事行政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了解公务员的需要和其对行政机关的满意程度,从而制定出能激励公务员积极性的内部管理政策和措施,有利于建立优势的工作环境,激发个人才干,使其为公共事业竭智尽力。同时防止公务员情绪低下,人员外流的现象,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研究有利于员工身心健康。20世纪以来,工作与健康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领域。随着职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引发了一系列健康问题己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研究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及其构成因素,有利于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优美的工作条件,有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
第四篇:林语堂研究概况
林语堂研究概况
福建漳州作为林语堂的故乡,在推广林语堂学术文化研究方面有不少举措,先后成立了漳州芗城林语堂研究会及漳州平和林语堂研究会。漳州市还将在近期召开林语堂国际研讨会。
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自况的林语堂,其人生阅历丰富,涉猎广泛,这就为致力于林语堂研究的学者们开辟了广阔的研究课题及空间。傅文奇在《近十年林语堂研究的统计与分析》一文中对国内学者就近年有关林语堂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总结,现摘要如下:
(翻译)林语堂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屈指可数的双语作家之一。一批青年教师,如董晖、杨柳等人对林语堂翻译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其中对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研究最多,此外,林语堂的翻译技巧、审美取向、翻译观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涉足,可预计,该主题在未来仍将成为研究热点。
(教育)林语堂曾先后在多个大学任教,出版、发行过教材,后来还担当南洋大学首任校长,可以说,林语堂的教育思想是非常丰富。该主题涉及到林语堂语文英语教学、教学法、家庭教育和大学教育等内容。总体上看该主题论文量分布平均&未来将处于平稳态势。
(文化观)林语堂青少年时期接受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教育,但他能融汇贯通,形成独特而有个性的文化观。将林语堂研究引入文化学的范畴是近几年来的突破,在此方面,陈旋波用
力最多,他从文化阐释学、汉学心态等角度阐述林语堂的文化观;王兆胜、施萍、谢友祥等学者也有精彩的论述,可预计该主题将成为持续的热点。
(文化交流)林语堂在中西文化交流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弘扬了中华文化,促进中西文化的融合。学者多从此方面角度论述林语堂的贡献。
(书评)前期的书评一般是对林语堂某部著作的评论,如《苏东坡传》、《八十自叙》、《人生的盛宴》,后期的书评主要是围绕王兆胜的两本专著《林语堂的文化情怀》和《闲话林语堂》这两本书以不同风格诠释林语堂,引起学术界的持续关注。尤其是第一本书,高屋建瓴地从人生哲学、宗教观、文化观、文体、女性观、都市观等崭新角度解读林语堂。严家炎教授评论此书“标志着林语堂研究一个新阶段的到来”。
(文体)林语堂的文体模式属于与读者对话式的(闲谈体),是一种不拘于形式的文体。沈永宝、王兆胜等学者对林语堂文体的研究拓宽了研究领域。
(文艺思想)林语堂的文艺思想体现在其文学著作中,此主题的作者群比较分散,剖析林语堂的文艺思想主要集中在表现主义性灵论、新人文主义、和谐论等方面,该主题属于成熟的主题,预计今后将处于平稳的趋势。
(小品文、散文)林语堂闲适格调的散文风格在中国现代散文流派中占一席之地。上世纪
20-30年代,林语堂的小品文及其创办的刊物深受民众的喜爱,当今学者对林语堂小品文的评价正面的居多,多从美学价值、修辞艺术、社会功用、幽默感等方面论述,随着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多样化,林语堂的小品文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喜欢,预计该主题论文量仍将平稳发展。
(小说)该主题历来是林语堂研究的热点,从研究范围来看,可再细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宏观研究是对林语堂小说的整体研究和评价,如小说的审美风格、描写模式、叙事构型、文化价值等内容;微观研究是对单部著作的研究,从数量来看,又以《京华烟云》为研究重点,这说明该著作意蕴深刻,可研究的角度多,该主题属于成熟的主题,预计今后其论文量将处于平稳的趋势。
(人生哲学)该主题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热点,王兆胜和谢友祥的观点具有代表性。林语堂的人生哲学属于快乐哲学还是具有悲剧情结,众多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该主题研究仍将成为持续的热点。
(与鲁迅的比较研究)林语堂与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颗交相辉映的巨星。由于历史原因,林语堂研究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林语堂与鲁迅两人恩恩怨怨的关系是研究现代文学史绕不过去的结。学术界在十多年前开始以平等的眼光探讨两位伟人的关系。早期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两人的“相得”和“疏离”关系,现在的研究角度有了很大的扩展,对两人的小品文态度、幽默观、政治观、翻译观、国民性批判等方面进行多项比较,该主题仍有不少可比较的内容。
(与其他名人的比较研究)与众多名人比较中,最多的比较对象是周作人。林语堂文风与性灵学说深受周作人的影响,但又不完全相同。该领域研究最深入和全面的学者,首推王兆胜,他在此主题写了15篇,比较对象有古今中外的名人与古人有孔子、孟子、袁枚等;今人有梁启超、周作人、徐志摩、章克标等;外国人有弗洛伊德、劳伦斯、罗素等名人。王兆胜的名人比较系列创作缘由可能来自林语堂某些观点,但他的研究无疑丰富了林语堂研究的内涵,可预计此主题仍是今后的研究热点。
(语言)林语堂在语言学方面造诣深厚。他本人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后来他编写多部风行一时的英语教材,晚年完成《当代汉英词典》的编著工作,学术界对该主题的研究主要在音
韵学、词典、方言和英语语言等方面,可以看出,该领域研究的文章不多,尚未形成热点,应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宗教观)林语堂的宗教观极其复杂。他早年信仰基督教,青年时代寻求新的信仰,晚年又重新皈依基督教,可以说,林语堂是集中西方多种宗教思想于一身的复合体。该主题尚有研究的内容。
(女性观)该主题最早论述者是王兆胜,其《论林语堂的女性崇拜思想》一文以新的视角透视林语堂,该主题颇具争议尚有可发掘之处。
(轶事)主题包括对林语堂生平资料的发掘有助于研究林语堂。近年来,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发表,我们对林语堂的生活、爱好和品格有了更清楚、具体的了解,也使我们认识
一个更为感性的林语堂。有关林语堂的轶事仍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开发。
(幽默)林语堂是我国现代幽默的拓荒者,是把幽默作为美学概念引进中国的第一人,对于我国幽默理论的建设和幽默文学的发展功不可没,拓宽了研究领域,学术界基本上赞同幽默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但联系到当时提出的那个年代,有的学者认为林语堂提出的幽默观不合时宜,预计该主题未来将处于平稳的趋势。
(综述)以综述的形式对林语堂研究论文的整体评价和分析可以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林语堂的研究现状,并能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出科学的预测。该领域文章不多,但份量重,对林
语堂研究的宏观把握或者对分主题的系统论述都是深化林语堂研究的重要方法。
近年来,许多优秀学者从更高的研究起点、以更新颖研究方法,其中王兆胜以超出前人的多维视角拓宽林语堂研究的领域;谢友祥从人生哲学’宗教观’小说’散文等多方面立体解读林语堂;陈旋波引入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对林语堂文化观进行全新的诠释;阎开振、朱东宇侧重于研究林语堂的小说、文艺思想;施萍则注重研究林语堂的人生哲学、文化观;万平近、施建伟是上世纪80年代初研究林语堂的先驱,并有不少专著出版,近十年仍推出有份量的文章。王兆胜、谢友祥、陈旋波、施萍等作为研究林语堂的新生代,他们的学术成果反映了林语堂研究未来的方向。
第五篇:研究目的和意义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论场所精神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在 21 世纪进入网络信息化社会后,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简单的物质生活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向精神社会迈进逐渐成为发展趋势。于是,“心时代”到来了,生活的意义成为更多人关注的焦点。景观设计的目的在于“为生活而设计”,希望通过设计给人们提供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其本质是要研究人的内心世界,发掘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条件和因素。建立具有场所精神的城市景观,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生活环境。它可以让身在其中的人们有方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建立具有场所精神的城市景观,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城市的韵味,体会生活的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城市景观场所精神的建立还并不完善,甚至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城市原有的场所精神还在逐渐缺失,使得现代人在较大的生活压力下,找不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系统全面的把场所精神在城市景观设计方面的表达解释清楚,将平时难于言表的情感结合合理的理论和例子阐述出来。同时,基于场所精神的理论基础,分析影响场所精神建立的因素,从中找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建立的优缺点,提出未来城市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建立的方向和构想。另一方面,论文结合环境心理学和设计心理学的内容,分析人们的体验和心理感受对场所精神建立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从而依靠这些主体的本质存在结合影响场所及场所精神的因素来阐述如何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营造场所精神。希望通过论文来提高人们的自我认识。在这个“体验至上”的“心时代”,人们应该更多的注重自己、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情感表达。提倡保护环境、保护和发扬历史以及地域文化等,呼吁人们一起努力来改善城市的环境风貌,热爱生活和生活的这座城市。另外,希望通过论文的阐述,能够引起从事设计行业的专业人士的关注。在城市景观环境的设计发展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创造具有“心”时代场所精神的城市景观环境,使城市健康发展,人与环境和谐共生。
1.2.1研究的目的(基于场所精神的城市地景建筑研究
西南交大)
就本文而言,具体的研究目的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通过论述城市地景建筑的产生背景,建筑形态的发展演变和理论基础,以对地景建筑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和完善。其次,通过对诺伯特?舒尔茨场所理论体系的核心——场所精神的分析,i全释了其场所精神的内涵,并以场所精神为本文的分析模式和评价标尺,并说明了场所精神在当代建筑学科体系中的意义。再次,通过对城市地景建筑场所的丨全释,对城市地景建筑的场所构成、场所价值、场所特征进行系统整理,以期能过把握地景建筑总体上的场所精神。最后,将场所精神应用到城市地景建筑设计中,以城市的宏观角度和以建筑自身微观角度提出了基于场所精神营造目的的地景建筑设计策略,以期能够为以后的地景建筑的设计提供理论方面的依据。1.2.2研究的意义
随着全球城市化时代的到来,当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强烈的聚集效应,由于资本运作的需求,近年来特别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中,对密度的追求导致巨构建筑的发展,而城市巨构的蔓延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压力也日趋明显。地景化建筑作为水平向的巨构,相对于竖向巨构有着显著的优势,对地景建筑场所精神的系统性研究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对城市地景建筑的研究梳理了它在当代多元化建筑体系中产生的原因。城市地景建筑的概念阐述明确了论文研究对象及其基本属性,通过对当代美学背景,当今城市状况和当代建筑思潮的分析,可以认识到地景建筑在城市中产生并发展为形成城市意向的重要场所的必然性。
(2)以往对地景建筑的研究大多以形态的生成为对象,本文从场所精神的角度对城市地景建筑的场所构成和场所的特征进行i?全释,并创新性得以城市层面上的宏观角度以及以建筑自身层面上的微观角度对地景建筑场所地营造进行分析。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湿地设计及在北京园林中的应用 苏雪痕)
目前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一些诸如生态!景观!湿地等名词变得越来越时髦一些设计师也把这些概念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来“但是,在很多设计中,除了这些华丽词藻所带给我们一些听觉上或视觉上的享受外,我们并不能真正从设计最终所达到的效果获益”究其原因,还是我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到这些概念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其结果就造成了形式和内容的偏差“ 湿地这个词越来越受设计师的青睐,有的设计师则把景观水称之为湿地,也许这是当今所倡导的生态设计所产生的一些误区”究其原因,那就是,就湿地本身而言,其所具有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是其它水体所不能具备的“首先我从生态学和景观学的角度澄清湿地的真正概念,然后结合实际应用,从一些成功的案例中挖掘到底什么样的设计才是一个真正的湿地设计,然后从这些成功的案例中搜寻湿地规划的一般程序和注意事项,通过案例分析,学习国外营建湿地的经验,营建湿地公园,人工湿地以及水景园”最后结合北京的实际情况,试论湿地在北京园林中的应用“当然,无论理论也好内容也好,都是为应用到实际打基础的”如果能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结合我们的现状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这才是我们突破仅仅是表面概念引用所迈出的坚实的一步“湿地设计及在北京园林中的应用 1.1.2.研究的内容
通过对大量自然湿地的考察,如云南大量的高原湿地,四川九寨沟湿地,四川黄龙的钙华湿地,大庆水泡子,上海崇明东滩国家大型湿地,总结自然湿地中的生态和景观要素,以及植物种类,然后将其应用到人工湿地中,在人工湿地的营造中尽量模拟自然,减少不稳定因素,易于管理” 在湿地规划方面,通过一些国外及国内成功的湿地规划的案例分析,结合气候条件,在湿地的规模,负荷率,几何布置,植物种类构成等方面对人工湿地的规划及设计进行研究“另外以北京为模本,简述北京的古老水系到现代水系的演变,寻求北京在湿地营造方面存在的潜力及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