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中国民俗传统婚礼的特点

中国民俗传统婚礼的特点



第一篇:中国民俗传统婚礼的特点

中国民俗传统婚礼的特点

弘扬中国民俗文化,倡导时尚健康婚礼 什么是婚礼司仪:主持与主持人:(执事)

1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在接人待宾方面是很讲礼仪的。婚礼司仪是结婚典礼的主持人,他是近似相声、文艺节目主持演说表演行业朗诵诸多艺术的综合艺术。

好的婚礼主持要侃侃而谈,知识渊博、风度潇洒、仪表堂堂; 同时能引曲释疑、说学逗唱,诙谐风趣、雅而不淡,笑而不脏、司仪应该像一位仪表端庄的报幕员一样,把整个婚礼贯穿起来,渲染出喜庆气氛。他有时超过一般的相声,可称为黑土地文化中的一绝。2.主持与主持人的区别……。3执事……。传统、红白喜事…… 4主持人的重要性与责任。

……。人生,三个字“生”“偶”“死”。瞬间……。

一个时尚、健康、难忘的婚礼、婚典,仪式当然是最隆重和必不可少的一幕,因此主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婚庆主持人应具备五气:霸、福、运、喜、匪。传统、中式婚礼需备物品及场地 中式突出一个“红”字……。

场地当红不让,红色是最饱满最明快的色彩,是最豪放最浓烈的色彩,是最喜庆最美好的色彩,是最醒目最性感的色彩,红色的审美意义也是功不可没。中国传统文化赋予红色很多意义.古代美人必然是“红杉翠袖”“红螺轻纱”“红袖添香”在东方,红色象征喜庆和吉祥;红色象征爱情和渴望,在婚礼上,红色更是不可代替的颜色,下意识中,所有中国姑娘都梦想红色婚礼裙子和喜轿,红色是民族式婚礼的永恒色彩。红色显得热烈充满活力,婚礼现场以红绸花或红灯笼装饰,中国传统的宫灯极具民族风情。

大红“喜”字,红地毯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准备物品。1新人服饰(伴郎、伴娘可随意)2主持人服饰 布掸、扇子、斗

3供桌、桌披、天地牌位、香炉……。4四种干果(核桃、枣、栗子、花生)5饺子(七个)(长寿面)供果等……。6弓箭 7马鞍 8火盆

9苹果 新郎手中拿(也可以手拿花瓶)交杯酒杯 碗筷 10秤杆 镜子 11舞台背景

四.中式花轿婚礼程序

1备马亮轿(准备阶段)2新郎告假,向父母亲属长辈 3舞狮开场

4起轿迎亲(接亲)5新娘家落轿迎亲 6新郎叩门……。

7新郎为岳父岳母行礼(介绍新郎随行接亲人员)8新郎进闺房……。穿鞋等。

9新人向父母辞行、行礼(送女仪式)10全活人、暖轿(新娘兄长背送上轿)

11新娘上轿、新郎上马(新郎可发红包、轿夫等)12起轿发亲

13轿队到花堂、饭店、新郎家 轿队战位

14新郎行谢轿礼 请新娘下轿(可发轿夫红包)

15落轿 撒金银 新娘下轿还礼,送亲人员与新郎互礼 16搭手牵、迈火盆、跨马鞍 17三箭定乾坤

18撒金银 新人入花堂。入堂前如有舞狮迎新人表演,可封门(红包)19吉时良辰 仪式开始

(1)新人入场

(2)介绍新人

(3)证婚

(4)致新婚贺词(来宾或嘉宾代表)

(5)拜天地

(6)再拜高堂、老祖宗

(7)新郎母亲传递香火(新娘取三柱香,由婆婆点燃)

(8)夫妻对拜(9)桌上备好的四干果四喜果 吃饺子长寿面

(10)改口、敬茶、家长致谢词

(11)喜喝交杯酒

(12)感谢来宾(谢仪词)

(13)婚礼礼成,新人入洞房,喜宴开始。五.典礼如何营造婚礼气氛

1中国传统曲牌乐曲……乐队……。2主持人上下左右照顾呼应。3礼花鞭炮

六.民族式(中式)婚礼习俗的继承与创新

明祖是婚礼的讲究很多,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男女成亲需要“三媒六聘”也叫“三书六礼”,“三书”指的是订婚时的“聘书”过大礼时的“礼书”迎亲时的“迎书”。“六礼”指的是问名、纳吉、纳贤、纳赘、请期、亲迎。以及安床闹洞房、迈火盆、跨马鞍等习俗,这些习俗很繁琐,现代青年追求婚礼时尚、个性,喜欢民族式婚礼的喜庆、热闹因此我们在策划民族中式婚礼的时候,要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摈弃封建、迷信落后的东西.弘扬健康时尚进步文明的礼仪。

创门派……。民俗的东西是创造出来的……。要适应新人

中式婚礼(市场)七.庆典、祝寿、满月

第二篇:中国民俗特点

中国民俗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古老,堪称与中国历史同步,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从西周后期开始,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时,每时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共十二个月,是岁时风俗的雏形期。而到了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型,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我国大部分传统节日此时已经形成,与之相关的习俗也已经产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风俗中加入了更多人文因素,节日活动从最早的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到了隋唐宋元时期,节日风俗基本定型。纵观我国传统节日的发展线索,不难看出节日的日期一旦固定下来,千古不变,尽管伴随着王朝的更迭、时代的转换,但是节日的时间始终不变。由于起源久远,很多节日起源的具体时间和原因都很难说清楚,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大特点。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我国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还体现在节日的时间上,每月的朔望日多为节日,像正月初一为春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十月十五日下元节等。月日数字重复的日子常被确定为节日,如正月初一的春节,二月二的春龙节,三月三的上巳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六月六的姑姑节,七月七日的七夕,九月九日的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体体现在: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缅怀先辈,激励后人;端午节源于屈原投江的传说,有浓重的爱国主义色彩;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有“庆丰收”、“人团圆”之意,并以赏月吃月饼的形式,把中华传统民族的真善美发挥到了极致;元宵节和重阳节则充分体现了保持家庭和睦、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3、重伦理观念礼节仪式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民族成员如果有对伦理性礼节的共同人文精神,有对民族、社会、家庭的责任感,有自我约束品格和遵纪守法的习惯,就能够保证行为选择的正确性和进步性,也就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增强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与民族整体的向心力。” 我国是一个重人伦、贵亲情的国度。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祭祖的目的是感谢祖先功德(所谓“慎终追远”),并祈求祖先的灵魂在新的一年里保佑全家幸福。也有团结家族力量、加强家庭关系的作用。在辞旧迎新的时刻,重申人和神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春节各种民俗仪式中经常看到祭神的内容。腊日祭祀百神,二十四祭祀灶神。新年燃放爆竹,民间解释为迎接灶神、财神等等。生活中总有个人无法应付的困难,他们需要超自然力量的帮助。所以,人们希望在新年到来时拜祭诸神,以获得精神支持。

4、尚鬼神迷信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原始人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战胜自然,他们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着自然,主宰着这个社会,于是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天、神之上,以乞求保佑。最早的节俗活动,意在敬天、祈年、驱灾、避邪。节日的歌舞狂欢,意在娱神;以时品上供,旨在贿神;制作、佩带各种饰物,则是为了驱鬼。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就是春节贴春联、年画、燃放爆竹的习俗。春联、年画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驱鬼习俗。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春节燃放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5、讲究节日饮食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我国又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饮食文化便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一方面,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另一方面,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在饮食上寄托了种种美好的祝愿。每一个节日都有一套特定的饮食习俗,这些习俗互不重复,各具特色,使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多彩。春节吃年糕饺子。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对于饺子的文化象征意义,一般的解释是:“角子”、“饺子”谐音“交子”,即交子时的意思。就是象征春节的到来。中秋节令食品是月饼,月饼在民间称为“团圆饼”,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其他的节令食品如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冬至的饺子,腊八的粥,元宵节的元宵,都是与我国的传统节日相互依存的。节日饮食是节日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特点。

6、传承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传播和时间上的传承。任何一项民俗活动一经产生,必然要在一定范围的群体中扩散,并在一定的时间阶段中反复再现,不断复制,经过世世代代的流传,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形式,制约着一个地区或民族的人们,使他们共同遵守而不可逾越,由此形成了节日的传承性。内容和形式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民俗传承性的主要表现。比如岁时节日习俗,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和吃元宵,三月清明节的祭祖扫墓和踏青郊游,五月初五端午节的菖蒲艾叶、赛龙舟及吃粽子、饮雄黄酒,八月十五的中秋赏月和吃月饼及除夕辞岁的年祭和吃团圆饭,都是传袭了千年以上的岁时习俗,都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有继往开来,慎重追远的作用。它秉承先人,教育后人传承这些古老的精神文明,推动时代的前进。在传承的过程中,各民族的节日风俗相互影响、吸收和融合,形成了今天的节日体系。

第三篇:中国民俗

释义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范围与分类

大致是把民俗按精神领域、行为领域、语言领域划分为三大类。

1.物质生活:(1)经济之物质(如食料、衣饰、居屋、运输方法),(2)生存之方法(如乡村生活、城市生活等),(3)盈利与财富(如劳力之生产、器具、不动产);精神生活:(1)方言,(2)民间学识与运用,(3)民间智慧,(4)艺术,(5)神秘(如民间法术、民间宗教);社会生活:(1)家族,(2)社团,(3)特别组合(如经济组合、政治组合、运动组合、宗教组合等)。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第四篇:中国民俗

1、百家讲坛 陶瓷的收藏与辨伪 鉴别

2、茶马古道 田壮壮

3、中国民俗 无米乐

4、赫哲族 鱼皮衣服

5、电影 自梳女 南海十三郎 桃姐

6、边疆行 沧源之旅78集 CCTV4 远方的家

奇台县 新疆曲子 烤肉黄面

塔塔尔民族乡 刺绣 民族舞 南岭之美

7、独龙族 纹面老人

8、丽江古城

9、古代家具

10、江西婺源(建筑)

11、平遥古城

12、贵州求雨仪式

13、台湾农业

14、陕北榆林求雨

15、印度禅宗

16、丝路古城 克布拉麦田

17、诗朗诵

18、杭州西湖白蛇传

文献检索

[4]张继生,雷军蓉.现代中国舞龙的社会学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4):13-141 [5]苏 雄,曹春宇./人龙舞0的社会文化价值[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3):37-381 彭葵,黄鹤婷. 佛山人龙舞舞出佛山魂[N].佛山日报,2008 - 11 - 24 邓俭. 顺德“人龙舞”是不是“国宝”[N].珠江商报,2006 - 01 - 25 苏 雄

湛江与佛山两地人龙舞研究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1 黄 修 年

/人龙舞0形式内容、功能特征和 价值意义的社会学阐释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6月 第30卷第3期

人龙舞

1.起因与功能

佛山人龙舞在民间南派武术基础上产生,吸收民

间舞蹈元素,由历史喜庆事件发展而成。据佛山杏坛 镇文化站站长邓家声介绍: 相传清朝同治年间,佛山 杏坛镇光华村就已兴起人龙舞,距今近100 多年,同治 十年(即 1871 年),光华村人梁耀枢金榜题名,高中状 元,乃广东历史上三大状元之一,为迎接状元荣归故 里,林升辉师傅与村里的武功高手们发起 180 人表演 的人龙舞 [5]

。佛山光华村人龙舞在每年春节、元宵、五月初八天后诞以及其他大大小小喜庆节日,都是必 不可少节目,习俗世代流传。

2、表演形式

佛山人龙舞表演不需借用任何器物或媒介,而是

由精壮汉子和儿童按一定的次序排列组成,并依靠人 与人之间的连接而构成“龙”形,人数由几十人可达数 百人。人龙舞分为龙趸(底部)和龙身(上部)两个部 分,饰龙趸的队员个个威武有力,饰龙身的队员,两手 持红色绸带骑在龙趸队员肩上。龙头身上有两个或 四个小孩(由于难度大,现多不采用),肩膀上的孩子 是龙角,左右手臂上的孩子是龙腮(现一般不采用),而缠在腰部孩子则是龙头。演“龙身”的孩子们从至后,个个后仰躺下,头靠着后一节“龙身”的肩上,节 节紧扣,成了一条长长的“龙身”,人龙表演由“起龙”、“腾龙”、“盘龙”等多个部分组成。

3开发保护

佛山光华村人龙舞自同治十年(即 1871 年)为迎 接状元荣归故里,林升辉师傅与村里武功高手发起

180 人表演的人龙舞后,光华村每逢春节、元宵、五月 初八天后诞及其他大小喜庆节日,都会上演人龙舞,但解放后很长时间佛山光华村人龙舞一度停演,直到 1994 年元宵节人龙舞传人林普宣与杏坛镇文化站站 长邓家声沟通后,邓家声意识到这是急需保护的文化 遗产,他鼓励林普宣去挖掘和重组人龙舞。此后,在 杏坛镇政府、港澳乡亲和本村企业积极赞助下,一批 年轻的光华人龙舞队员脱颖而出,同时表演中加入新 元素: 对服装颜色有了要求,增加了表演程式。在 1995 年元宵节,光华人龙舞参加了杏坛镇元宵大巡游 并进行了第一次表演,吸引了上万名乡亲观看,哄动 一时。2005 年 11 月底,光华人龙舞参加岭南民间艺 术汇演,在广州上下九广场、英雄广场、天河体育中心 南西广场进行表演,引起轰动并一举夺得汇演冠军,从此佛山人龙舞声名大振,名声在外。2008 年 6 月佛 山人龙舞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名录,这是佛山政府与村民多年的心愿。

4、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资金问题。人龙舞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政

府支助、企业赞助、表演收入三部分组成,而目前人龙 舞的资金中政府支助和企业赞助非常有限,表演收入只有在有表演时才有收入,同时人龙舞的表演所需人

员较多,资金分配到每个人身上的数量较少;其次是 人才问题。人龙舞表演时人数较多,表演时间不定,收入不多(有表演时才有收入),队员都是业余的,平时队员都有自己的工作,因而留不住人才,队员大部 分是流动的,这些都限制了人龙舞发展。

第五篇:传统婚礼策划书

【方案目录】:

一、活动背景

二、活动宗旨

三、婚礼简单说明

四、时间及地点

五、礼仪流程

六、道具说明

七、所需人员

八、初步预算

一、活动背景

青岛市市北区都市经济促进月旨在通过举办一系列节会活动,强化都市经济新理念,探索都市经济新模式,挖掘都市经济新资源,搭建对外合作新平台,广辟投资融资新渠道,塑造城市品牌新形象,实现都市经济新发展。“五洲婚礼”,是创造性地建设一个国际间“民族传统婚俗文化”展示的平台,是对各国婚俗文化的展示。通过婚礼展示活动,实现中外文化的交流,既是对宏扬民族传统的贡献,也是对创意婚庆产业的进一步促进。“五洲婚礼”应当充分利用青岛的有利环境和资源,展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及独特魅力,表现中国汉民族传统婚礼优美而独特的仪式,在短暂的仪式中表达出汉礼之庄重、纯正、质朴与震撼人心的力量。

二、活动宗旨

汉服运动是旨在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媒介,引导人们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寻回失落的华夏情节,由物质的汉服导向精神的文明,并最终实现传统中华文化向现代转型的社会文化复兴运动。

“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与华夏衣冠(汉服)相应的礼不是形式,而是民族历史之积淀,民族之根脉,汉服之美更须礼仪之大的依托。礼的卑己尊人、长幼有序、严密规范诠释着华夏社会的理想,而庄重、纯正、质朴的婚礼更充分的发挥了礼的内涵。

三、婚礼简单说明

《仪礼注疏卷四士昏礼》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汉民族任何时代的传统婚礼,均以周礼为根本,并逐渐演化为庄重质朴、华丽喧闹两种基本风格。基于现代社会的婚礼多以喧闹型为主,逐渐引起人们审美疲劳,故本次传统婚礼选择庄重质朴型,以周礼为依据,以《仪礼士昏礼》为理论基础,另做调整。

四、时间及地点

8月19日(夏历七夕,周日),台东当代广场

五、礼仪流程(核心部分)

1、新郎接妻

《士昏礼》曰“纳吉,用雁,如纳采礼”,又曰“纳徵,玄楞束帛、俪皮,如纳吉礼”。

新郎父母揖谢新娘父母,后者还礼,前者坐堂上左位,正面面向来宾,后者坐堂右位,侧面堂左。

新郎着礼服执玄楞束帛及雁,以为聘礼,代表忠贞,作为交于新娘的见面礼,由媒(赞者代之)转于新娘父母,新娘由闺中(后台)出,着礼服,头系红缨。

新郎新娘北向拜天地祖宗位,行拜、再拜、跪、叩首之礼。

“女出于母左,父西面戒之,必有正焉”,新娘父母仍旧原位,新郎新娘举手齐眉行拜礼。新娘父亲送女,致嘱辞。

接妻结束。

其他人员:司仪立堂右,新郎送束帛前及拜新娘父母前坐堂下,赞者伴之。

2、夫妻上堂

接上一程序,双方父母退,前台变为新郎家,新郎新娘上。乐者、侍女上,乐者坐右位,面左,以汉式礼坐下。

司仪宣布新娘新郎将入场。乐者奏乐,侍女燃香,插于鼎中。

新郎、新娘拜新郎父母如上,父母嘱辞。

新郎新娘上坐前齐眉面北行礼,上坐,男左女右,面朝宾客。赞者执耳杯,倒水入净手盆,赞者协助净手毕。

司仪宣读“新郎、新娘相互作揖,对筵入坐”(赞者协助移动坐垫)。

“赞者?尊?”,赞者坐中面朝宾客,左右各有观礼人员一名,赞者将酒置于两爵中,新郎、新娘执爵谢赞者,对谢,饮之。赞者协助新郎、新娘简单进食。反复如上。取食三次结束。

第三次夫妻执爵对饮,赞者送百合上,司仪宣布新郎、新娘百年好合。

新娘、新郎再拜天地,司仪念祝辞。

3、解缨行家礼

新郎为新娘解缨,代表正式将新娘代入本家。

婚礼核心部分完成,司仪宣布开始行家礼。

揖谢新娘家长辈。

4、宾客投壶之礼

高足壶置于台前正中,宾客分立于左右,比赛投壶。

投壶中者赏小礼品。

其余,新郎新娘敬谢宾客部分略去。

六、道具说明

1、新郎、新娘汉服及配饰

男女婚礼服各一套,红缨(系新娘头部)

一木雁,五束丝帛(五色)或玄楞丝帛

解释:新郎用五束丝帛做聘礼,交于女方父亲,亲迎新娘,之后男女双方拜谢女方父母,父送女,命之曰:“戒之敬之,夙夜毋违命!

2、现场布置

汉式几一张,三只盘及果品

鼎一个(做香炉用)及小把香

爵两只,酒一瓶,连同红色酒瓶盖巾

耳杯(高足四角杯)一支,盛水用于新郎新娘洗手洁面

净手盆一个

两个红色垫,三个其他垫子

椅子至少两把

3、玉礼器(可简略)

4、其他配套

一支高足壶,三支箭蔟,用于宴饮时投壶之礼

古琴或古筝一把,演奏时间,听候司仪安排

背景喷绘一张

合欢、九节蒲、朱苇、卷柏、嘉禾

七、所需人员

新娘、新郎 二人

双方父母,共四人(可简至仅女方父母)

有司一名,赞者(领礼)一名

侍女一名

乐者一名

观礼人员至少两名

总计:12人,可简为10人

汉服搭配说明:新郎、新娘穿婚服,其他人员皆深衣。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4/115895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