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方剂配伍用量比例总结
中医方剂特殊配伍及药物用量比例总结
1.麻黄汤:麻黄:桂枝:炙甘草=3:2:1 2.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麻黄:石膏=1:2 3.竹叶石膏汤:半夏:麦冬=1:2 4.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 5.当归六黄汤:黄芪:当归=2:1 6.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2:1 7.阳和汤:熟地黄:麻黄=15:1 8.旋覆代赭石汤:旋覆花:代赭石:生姜=3:1:5 9.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7:1 10.枳术丸:枳实:白术=1:2 11.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1:1:1 12.六一散:滑石:甘草=6:1 13.吴茱萸汤:生姜:吴茱萸=2:1 14.大补阴丸:(熟地+龟板):(黄柏+知母)=3:2 15.泽泻汤:泽泻:白术=5:1 16.小建中汤:芍药:桂枝=2:1 17.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1:1 18.温脾汤:大黄:附子=2:1 19.炙甘草汤:地黄:甘草=4:1 20.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20:1(1:1气血双补)21.小蓟饮子:生地:小蓟=8:1
第二篇:各种抗生素的用量和配伍禁忌
各种抗生素的用量和配伍禁忌 体重, 林可霉素,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1、青霉素g(penicillin g)又名:青霉素、苄青霉素抗菌药物,肌注:5万~10万单位/千克体重。与四环素等酸性药物及磺胺类药有配伍禁忌。
2、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又名:氨苄西林、氨比西林抗菌药物 拌料:0.02%~0.05% ;肌注:25~40毫克/千克体重。
3、阿莫西林(amoxicillin)又名:羟氨苄青霉素抗菌药物。饮水或拌料:0.02%~0.05%
4、头孢曲松钠(ceflriarone sodium)抗菌药物,肌注:50~100毫克/千克体重,与林可霉素有配伍禁忌。
5、头孢氨苄(cefalexn)又名:先锋霉素iv,抗菌药物,口服:35~50毫克/千克体重。
6、头孢唑啉钠(cefazolin sodium)又名:先锋霉素v,抗菌药物,肌注:50~100毫克/千克体重。
7、头孢噻呋(cefliofur)抗菌药物,肌注:0.1毫克/只,用于1日龄雏鸡。
8、红霉素(eryhromycin)抗菌药物,饮水:0.005%~0.02%;拌料:0.01~0.03%不能与莫能菌素、盐霉素等抗球虫药合用。
9、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抗菌药物,饮水:0.005%~0.02%;拌料:0.01~0.03 与红霉素存在交叉耐药性。
10、泰乐菌素(tylosin)又名:泰农抗菌药物,饮水: 0.005%~0.01%;拌料: 0.01%~0.02%,肌注: 30毫克 /千克体重,不能与聚醚类抗生素合用。注射用药反应大,注射部位坏死,精神沉郁及采食量下降1~2 天。
11、替米考星(tilmicosin)抗菌药物,饮水: 0.01%~0.02%,蛋鸡禁用。
12、螺旋霉素(spiramycin)抗菌药物,饮水:0.02%~0.05%;肌注: 25~50毫克/千克体重。
13、北里霉素(kitasamycin)又名:吉它霉素、柱晶霉素抗菌药物,饮水: 0.02%~0.05%,拌料: 0.05%~0.1%肌注: 30~50 毫克/千克体重,蛋鸡产蛋期禁用。
14、林可霉素(lincomycin)又名:洁霉素抗菌药物,饮水:0.02%~0.03%,肌注: 20~50毫克/千克体重,最好与其他抗菌药物联用以减缓耐药性产生,与多粘菌素、卡那霉素、新生霉素、青霉素 0、链霉素、复合维生素)等药物有配伍禁忌。
15、泰妙灵(tiamulin)又名:支原净,抗菌药物,饮水: 0.0125%~0.025%,不能与莫能菌素、盐霉素、甲基盐霉素等聚醚类抗生素合用。
16、杆菌肽(bacitracin)抗菌药物,拌料:0.004%,口服:100~200 单位/只,对肾脏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17、多粘菌素(colistin)又名:粘菌素、抗敌素,抗菌药物,口服:3~8毫克/千克体重,拌料: 0.002%,与氨茶碱、青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红霉素、卡那霉素、维生素、碳酸氢钠等有配伍禁忌。
18、链霉素(streptomycin),抗菌药物,肌注:5 万单位/千克体重,雏禽和纯种外来禽慎用。
19、庆大霉素(gen**ycin),抗菌药物,饮水:0.01%~0.02%,肌注:5~10 毫克/千克体重,与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红霉素、磺胺嘧啶钠、碳酸氢钠、维生素c 等药物有配伍禁忌。注射剂量过大,可引起毒性反应,表现水泻、消瘦等。20、卡那霉素(kanamycin)抗菌药物,饮水:0.01%~0.02%,肌注: 5~10 毫克/千克体重,尽量不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与氨苄青霉素、头孢曲松钠、磺胺嘧啶钠、氨茶碱、碳酸氢钠、维生素c等有配伍禁忌。注射剂量过大,可引起毒性反应,表现为水泻、消瘦等。
21、阿米卡星(amikacin)又名:丁胺卡那霉素,抗菌药物,饮水:0.005%~0.015,拌料:0.01%~0.02%。肌注: 5~10毫克/千克体重 与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钠、红霉素、新霉素、维生素c、氨茶碱、盐酸四环素类、地塞米松、环丙沙星等有配伍禁忌。注射剂量过大,可引起毒性反应,表现为水泻、消瘦等。
22、新霉素(neomycin),抗菌药物,饮水:0.01%~0.02%,拌料:0.02%~0.03%。
23、壮观霉素(spectinomycin)又名:大观霉素、速百治,抗菌药物,肌注: 7.5~10毫克/千克体重。饮水:0.025%~0.05% 蛋鸡产蛋期禁用。
24、安普霉素(apramycin)又名:阿普拉霉素,抗菌药物饮水:0.025%~0.05%。
25、土霉素(osytetracycline)又名:氧四环素,抗菌药物,饮水:0.02%~0.05%,拌料:0.1%~0.2% 与丁胺卡那霉素、氨茶碱、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新生霉素、红霉素、磺胺嘧啶钠、碳酸氢钠等药物有配伍禁忌。剂量过大对孵化率有不良影响。
26、强力霉素(dosycycline)又名:多西环素、脱氧土霉素,抗菌药物 饮水:0.01%~0.05%,拌料: 0.02%~0.08% 同土霉素。
27、四环素(tetracycline),抗菌药物,饮水:0.02%~0.05%,拌料:0.05%~0.1% 同土霉素。
28、金霉素(chlortetracycline),抗菌药物,饮水:0.02%~0.05%,拌料:0.05%~0.1% 同土霉素。
29、甲砜霉素(thiampheniclo),又名:甲砜氯霉素、硫霉素。抗菌药物,或拌料:0.02%~0.03%,肌注:20~30 毫克/千克体重,与庆大霉素、新生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红霉素、林可霉素、泰乐菌素、螺旋霉素等有配伍禁忌。
30、氟苯尼考(florfenicol),又名:氟甲砜霉素,抗菌药物,肌注: 20~30毫克/千克体重。
31、氧氟沙星(ofloxacin),又名:氟嗪酸,抗菌药物,饮水:0.005%~0.01%,拌料: 0.015%~0.02% 肌注:5~10毫克/ 千克体重 与氨茶碱、碳酸氢钠有配伍禁忌。与磺胺类药合用,加重对肾的损伤。
32、恩诺沙星(enrofloxacin),抗菌药物,饮水:0.005%~0.01%,拌料: 0.015%~0.02%,肌注:5~10毫克/ 千克体重 同氧氟沙星。
33、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抗菌药物,饮水:0.01%~0.02%,拌料: 0.02%~0.04%,肌注:10~15 毫克/千克体重,同氧氟沙星。
34、达氟沙星(danofloxacin),又名:单诺沙星,抗菌药物,饮水:0.005%~0.01%,拌料:0.015%~0.02%,肌注: 5~10毫克/千克体重 同氧氟沙星。
35、沙拉沙星(sarafloxacin),抗菌药物,饮水:0.005%~0.01%,拌料:0.015%~0.02%,肌注: 5~10毫克/千克体重。
36、敌氟沙星(difloxacin),又名:二氟沙星,抗菌药物饮水:0.005%~0.01%,拌料:0.015%~0.02%。肌注: 5~10毫克/千克体重 同氧氟沙星。
37、氟哌酸(norfloxacin),又名:诺氟沙星,抗菌药物,饮水:0.01%~0.05%,拌料:0.03%~0.05% 同氧氟沙星。
38、磺胺嘧啶(sulfadiazine,sd),抗菌药物、抗球虫药,抗卡氏白细胞虫药,饮水:0.1%~0.2%,拌料: 0.2%,肌注: 40 毫克 /千克体重 不能与拉沙菌素、莫能菌素、盐霉素配伍。产蛋鸡慎用。本品最好与碳酸氢钠同时使用。
39、磺胺二甲基嘧啶(sulfadimidine,sm2),又名:菌必灭,抗菌药物、抗球虫药,抗卡氏白细胞虫药,饮水:0.1%~0.2%,拌料: 0.2%;肌注:40 毫克 /千克体重。
40、磺胺甲基异口恶唑(sulfaquinoxaline),又名:新诺明,抗菌药物、抗球虫药,抗卡氏白细胞虫药,饮水:0.03%~0.05%,拌料:0.05%,肌注:30~50 毫克/千克体重 同磺胺嘧啶。
41、磺胺喹口恶啉(sulfaquinoxaline),抗菌药物、抗球虫药,抗卡氏白细胞虫药,饮水:0.02%~0.05%,拌料:0.05% 同磺胺嘧啶。
42、二甲氧苄氨嘧啶(diaveridine,dvd),又名:敌菌净,抗菌药物、抗球虫药,抗卡氏白细胞虫药,饮水:0.01%,拌料:0.02% 由于易形成耐药性,因此不宜单独使用。常与磺胺类药或抗菌素按1:5比例使用,可提高抗菌甚至杀菌作用。不能与拉沙霉素、莫能菌素、盐霉素等抗球虫药配伍 产蛋鸡慎用。最好与碳酸氢钠同时使用。
43、三甲氧苄氨嘧啶(trimethoprem,tmp),抗菌药物、抗球虫药,抗卡氏白细胞虫,饮水:0.01%,拌料:0.02%,由于易形成耐药性,因此不宜单独使用。常与磺胺类药或抗生素按1:5比例使用,可提高抗菌甚至杀菌作用。与拉沙菌素.莫能菌素、盐霉素等抗球虫药有配伍禁忌。产蛋鸡慎用。本品不能与青霉素、维生素b1、维生素 b6、维生素c联合使用。
44、痢菌净(maquindox),又名:乙酰甲喹,抗菌药物,拌料:0.005% 毒性大,务必拌匀。连用不能超过3天。
45、吗啉胍(moroxydine,abob),又名:病毒灵,抗病毒药物,饮水或拌料:0.01%~0.02% 活病毒疫苗接种前后7 天内不得使用。
46、利巴韦林(ribavirin),又名:三氮唑核苷、病毒唑,抗病毒药物,饮水或拌料:0.005%~0.01% 活病毒疫苗接种前后7天内不得使用。
47、金刚烷胺(amantadine),抗流感药物,饮水或拌料:0.005%~0.01% 剂量过大会引起神经症状。
48制霉菌素(nystatin),抗真菌药物,治疗曲霉菌病:1~2万单位/千克体重。
49、莫能菌素(monensin),又名:欲可胖、牧能菌素,抗球虫药物,拌料:0.0095%~0.0125% 能使饲料适口性变差以及引起啄毛。产蛋鸡禁用。火鸡、珍珠鸡、鹌鹑易中毒,慎用。肉鸡在宰前3天停药。
50、盐霉素(salinomycin)又名:优素精、球虫粉、沙利霉素,抗球虫药物,拌料: 0.006%~0.007% 火鸡、珍珠鸡、鹌鹑以及产蛋鸡禁用。本品能引起鸡的饮水量增加,造成垫料潮湿。
51、拉沙菌素(lasalocid),又名:球安抗球虫药物,拌料:0.0095%~0.0125% 引起饮水量增加,引起垫料潮湿。产蛋鸡禁用。肉鸡在宰前 5天停药。
52、马杜霉素(maduramicin)又名:加福、抗球王,抗球虫药物,拌料: 0.0005% 拌料不匀或剂量过大引起鸡瘫痪。肉鸡宰前5天停药。产蛋鸡禁用。
53、氨丙啉(amprolinum)又名:安宝乐,抗球虫药物,饮水或拌料:0.0125%~0.025% 因能妨碍维生素b1吸收,因此使用时应注意维生素b1的补充。过量使用会引起轻度免疫抑制。肉鸡应在宰前10天停药。
54、尼卡巴嗪(nicarbazin)又名:球净、加更生,抗球虫药物,拌料: 0.0125% 会造成生长抑制,蛋壳变浅色,受精率下降,因此产蛋鸡禁用。肉鸡应在宰前4天停药。
55、二硝托胺(dinitolmide zoalene)又名:球痢灵,抗球虫药物,拌料:0.0125%~0.025% 0.0125%球痢灵与 0.005%洛克沙生联用有增效作用。
56、氯苯胍(robenidine)又名:罗本尼丁,抗球虫药物,拌料: 0.003%~0.004% 可引起肉鸡肉品和蛋鸡的蛋有异味,所以产蛋鸡一般不宜使用,肉鸡应在宰前7 天停药。
57、氯羟吡啶(clopidol)又名:克球粉、克球多、康乐安、可爱丹,抗球虫药物 拌料: 0.0125%~0.025% 产蛋鸡和鸭禁用。肉鸡和火鸡在宰前5天停药。
58、地克珠利(diclazuri)又名:杀球灵、伏球、球必清,抗球虫药,拌料或饮水:0.0001% 产蛋鸡禁用。肉鸡在宰前7~10天停药。
59、妥曲珠利(toltrazuril)又名:百球清,抗球虫药物,拌料或饮水:0.0025% 产蛋鸡禁用。肉鸡在宰前 :7~10天停药。60、常山酮(halofuginone)又名:速丹,抗球虫药物,拌料:0.0002%~0.0003% 0.0009%速丹可影响鸡生长。0.0003%速丹可使水禽(鹅、鸭)中毒,因此水禽禁用。
61、二甲硝咪唑(dimetridazole)又名:地美硝唑、达美素,抗滴虫药物、抗菌药物,拌料: 0.02% 产蛋禽禁用。水禽对本品甚为敏感,剂量大会引起平衡失调等神经症状。
62、甲硝唑(metronidazole),又名:灭滴灵,抗滴虫药物、抗菌药物,饮水:0.01%~0.05%,拌料: 0.05% 剂量过大会引起神经症状。
63、左旋咪唑(levamisloe),驱线虫药,口服:24 毫克/千克体重。
64、丙硫苯咪唑(albendazole)又名:阿苯达唑、抗蠕敏,驱消化道蠕虫药口服。鸡:30毫克/千克体重;鹅: 40毫克/千克体重,鸭:25毫克/千克体重。
65、阿维菌素(avermectin),驱线虫、节肢动物药物,拌料:0.3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 0.2毫克/千克体重。
66、伊维菌素(ivermectin),驱线虫、节肢动物药物,拌料:0.3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0.2毫克/千克体重。67、阿托品(atropine)有机磷中毒解救药,肌注:0.1~0.2毫克/千克体重剂量过大会引起中毒。
68、维生素 k3(vi**ink3),维生素添加剂,球虫病辅助治疗药物,拌料:0.0003~%0.0005%,肌注: 0.5~2 毫克/千克体重,长期应用对肾有一定的损害。
69、碳酸氢钠(sodium bicarbonte),磺胺药中毒解救药及减轻酸中毒,饮水: 0.1%,拌料:0.1%~0.2% 炎热天气慎用,因会加重呼吸性碱中毒。剂量大时会引起肾肿大。
70、氯化铵(ammoneum chloride),祛痰药。饮水:0.05%。71、硫酸铜(copper sulfate),抗曲霉菌药,抗毛滴虫药,醒抱药,曲霉菌治疗:0.05%饮水,毛滴虫病治疗:0.05%饮水,醒抱:20 毫克/千克体重肌注 2%浓度以上口服对消化道有剧烈刺激作用。鸡口服中毒剂量为1克/千克体重。硫酸铜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必须用瓷器或木器盛装。
72、碘化钾(potassium iodide),抗曲霉菌药,抗毛滴虫药饮水:0.2%~1%。
第三篇:中药配伍与方剂配伍的关系
班级:2014级针灸推拿学2班
姓名:李涛
学号:201446601042
标题:
中药配伍与方剂配伍的区别
摘要:
中药配伍理论是中医理论的精华,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医药配伍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和中药剂新产品研制提供依据。
关键词: 中药配伍目的 方剂配伍目的 中药配伍特点
方剂配伍特点
正文:
中药学的配伍,即将两种及两种以上的中药组合使用,方剂学中的配伍,即药物按君臣佐使的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比例。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物配伍,能增效,减毒,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的病情及预防药物中毒,将诸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达到针对病症形成整体综合调节治疗的目的。
从配伍目的角度讲,中药配伍仅是指两种及以上的中药组合使用,而对药效、毒性等方面并没有要求。若是论及配伍后药效、毒性等方面则属于方剂配伍的范畴了。中药配伍的目的主要有三方面:
一、中药配伍可避免单味中药用量过少药力不剂,或用量过大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比如人生黄芪同用健脾益气之力尤佳。麻桂相须,发汗解表之力倍增。
二、避免单味中药对于复杂多变的病情难以全面兼顾。
三、避免单味中药用药时的副作用。如十枣汤中的甘遂、大戟、芫花泻下逐水功效相近。而方剂配伍的目的涵盖了以上三个方面。除此之外,方剂配伍还注重控制多功效单味中药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如黄柏具有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虚热,降虚火作用。但多以其分别配伍黄连,苍术,知母为前提。方剂配伍还注重扩大治疗范围。在临床我们更注重的是重视病情情况,根据基础方进行加减配伍对疾病进行治疗。
为了描述中药学中的配伍关系,中药学引入了七情概念,它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恶、相畏、想杀、相反7种配伍用药情况的总称。单行在七情是喻指用单味药治病。如治疗气虚欲脱的独参汤等。在临床上并不能找到一味只入复方而不能单味应用的中药。相使即性能和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而已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芩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增强黄芩补气利水的功效。相须即是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可以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或减轻,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故说生半夏畏生姜。相杀是与相畏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的相互对待而言。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互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七情各情的含义是固定不变的,但对于具体药对来说,药物之间的七情却因多种因素的变化而改变。首先,同一药对之间,因病情不同,可能存在不同的配伍关系。因为药物的“能”与“毒”必须在药物作用于人体之后才能表现出来。如大黄与芒硝合用,泻下通便作用增强;对阳明腑实、热结旁流等症候,可使泻热通便的治疗增强,因而两者具有相须关系即属相反。干姜与黄连合用,干姜的温中散寒的作用和黄连的清胃泻火作用相拮抗;对单纯的中焦寒证或热证而言,会使治疗效应降低,两者具有相恶关系;但对寒热杂错而中阻之证,如单用干姜温中散寒,有助热之弊,单用黄连清胃泻热,又于中寒不利,两者合用,互相制约,存利除弊,可使毒害效应降低,两者的配伍关系应属彼此相畏、想杀。此外,用量比例变化、炮制差异、剂型和给药途径的不同等,亦可导致配伍关系的改变。因此,中药配伍关系和配伍禁忌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方剂中的配伍方法,主要有
一、相辅相成,其一是将功效相近的药物配伍使用产生增效作用。比如石膏与知母相配,能增强其清热泻火之功。其二是药效不同的药物,在针对病机方面。通过相互关联的作用以增强治疗效果。如一熟地、当归配以人参或黄芪治疗血虚症。此种配伍方法与中药学“七情”配伍理论中的“相须,相使”相类似。
二、相反相成,相反是将性能相反的药物配合使用。相成,其一是通过互补以增强其疗效或产生新的功效。另一方面,通过互相牵制而制约药物的某种偏性。常见的相反相成有寒热并用、补泻同施、散收同用、刚柔相济、升降并调等。
三、引经报使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达到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如调治肝胆疾病的方剂中常配柴胡为引。
四、顾护脾胃,中医重视脾胃之气,遣药组方常顾及脾胃,凡治病,则必须时时顾护胃气,为疾病的缓解及治愈提供条件。如清凉药清热时,常配用粳米,甘草健脾益胃,以防寒凉败胃。
中药学中的配伍原则相对方剂学而言并不多,中药学配伍重在研究药物相配后产生的作用,而方剂学的配伍则需要注重病机,注重辩证结果,根据处方遣药将药物配伍使用。健儿言之,中药学的配伍重在为临床方剂配伍使用药物研究更多的配伍结构。参考文献:
—————————————————————————《临床中药学》(第二版)
—————————————————————————《方剂学》(第二版)
—————————————————————————百度百科
—————————————————————————《探索中医》
第四篇:方剂总结(本站推荐)
体现“培土生金法”的方剂: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参苓白术散,越婢汤
寒热并用的特点的方剂:乌梅丸(酸苦辛并进),半夏泻心汤,黄连汤 枳实消痞丸
体现“甘温除热”法的方剂:小建中汤,补中益气汤
体现“通因通用”法的方剂:大承气汤,芍药汤,桂枝茯苓丸,枳实导滞丸 体现“火郁发之”法的方剂:清胃散,普济消毒饮 体现“逆流挽舟”法的方剂:败毒散
体现“急下存阴”法的方剂:大承气汤
体现“阴中求阳”法的方剂:肾气丸,右归丸
体现“阳中求阴”法的方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治疗霍乱吐泻的方剂:藿香正气散,连朴饮
体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方剂:消风散,大秦艽汤
体现消补兼施的方剂:健脾丸,枳实消痞丸
体现增水行舟的方剂:增液汤,增液承气汤
表里同治的方剂:麻黄细辛附子汤(上下同治,异病同治),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葛根芩连汤,五积散
用热酒的方剂:牵正散,玉真散
用当归身的方剂:一贯煎,百合固金汤,清胃散
交通心肾的代表方剂:桑螵蛸散
先煎枳实厚朴的方剂:大承气汤,枳实薤白桂枝汤
以泻代清的方剂:泻心汤,凉膈散,葛根芩连汤
桂枝在各方剂中的应用:
麻黄汤———配麻黄——发汗解表
桂枝汤———配白芍——调和营卫
小建中汤——配饴糖——散中寒,辛散心阳
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养血
炙甘草汤——配姜酒——温通心阳 肾气丸——配附子——温肾助阳
桃核承气汤——配桃红——活血祛瘀
五苓散——配泽泻——温化膀胱,解表散寒
苓桂术甘汤——配茯苓——温中化饮
黄芪在各方剂中的应用:
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 玉屏风散——补气益表 归脾汤——生血 补阳还伍汤——行血
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兼可利水
半夏在诸方中的应用:
小青龙汤——温肺化饮以治肺饮
小柴胡汤——和胃降逆以治呕吐 半夏泻心汤——降胃散结以治痞证
半夏厚朴汤——降逆化痰散结以治梅核气 苏子降气汤——降逆化痰以治喘咳 旋复代赭汤——降胃祛痰以治呕逆 二陈汤——燥湿化痰以治痰湿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天麻化痰熄风以治头痛眩晕
大黄在诸方中的应用: 大承气汤——泻热通便 桃核承气汤——攻下瘀热
十灰散——泻火导热
茵陈蒿汤——攻下湿热,泻热逐瘀
治泄方的比较
痛泄要方——扶土抑本——肝旺脾虚疼泻
理中丸——温中祛寒——中焦虚寒之泻
参苓白术散——补脾渗湿——气虚加湿之泻
四神丸——温补收涩——肾寒五更泻
真人养脏汤——涩肠温补——久泻伤脾
藿香正气散——化湿调气——外寒里湿
保和丸——消食和中——食积内停之泻
特殊服药方法及配伍方法的方剂小结(超重要):
萆薢分清散——入盐一撮——引药直达下焦
五苓散——多饮热水,取微汗——使表邪从汗而解
小陷胸汤——先煮瓜蒌,后纳他药——“以缓治上”
保和丸——食远白汤下
大承气汤——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再纳芒硝
回阳救急汤——临服入麝香三厘——通行十二经脉
定喘汤——不用姜——
八正散——灯心煎汤送服——增利水通淋之功
木香槟榔丸——食后生姜汤或温开水服下
第五篇:中药学方剂总结
先秦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是《五十二病方》载283首方剂。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被誉为“方书之祖”奠定了方剂学的基本内容。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官休成方药典
清代 程钟龄 《医学心悟》 八法:汗和下消 温清补吐 方剂配伍的目的:协同增效(相须相使);抑消作用(相畏相杀)→降低毒性;全面兼顾→扩大治疗范围,适应病情需要;改变或影响药物药效或药性(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防止耐药性。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麻黄汤》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汤》“诸方之冠,群方之魁”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银翘散》“辛凉平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桑菊饮》“辛凉清剂”
《败毒散》“逆流挽舟”。逆流挽舟: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意为表邪疏散,里滞亦除,其痢自愈,此谓“逆流挽舟”法。
《大承气汤》用法:水煎服。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溶服芒硝。(大黄:厚朴=1:2)实热燥屎结于肠胃,热盛而津液急剧耗伤。治当峻下热结,以救阴液,亦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
《温脾汤》 温、下、补三法兼下。“温补阳气,攻下冷积”
《小柴胡汤》主治:伤寒少阳证。妇人中风,热入血室。疟疾、黄疸等病而少见少阳证者。《四逆散》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什么是四逆?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逍遥散》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白虎汤》
功用:清热生津
《清营汤》“透热转气”法之代表方。辨证要点: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仙方活命饮》“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
辨证要点:局部红肿焮痛,甚则伴有身热凛寒,脉数有力。《左金丸》
黄连:吴茱萸=6:1 《芍药汤》
主治:湿热痢疾 《白头翁汤》
主治:热毒痢疾
《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热”法代表方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归脾汤》
主治:①心脾气血两虚证②脾不统血证 《八珍汤》
主治:气血两虚证
《六味地黄丸》组成特点: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8:4:4:3:3:3 《炙甘草汤》 辨证要点:虚羸少气、心动悸,脉结代
固涩剂为正虚无邪者而设。若外邪未去者,不宜过早使用,以免有闭门留寇之弊。病证属邪实者,如热病汗出、痰饮咳嗽、火扰遗泄、热痢初起,以及实热崩中带下等,均非本类方剂所宜。
《真人养脏汤》辨证要点:大便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舌淡苔白,脉迟细 《天王补心丹》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本证由心肾两亏,阴血虚少,虚火内扰所致。理气剂分为行气剂和降气剂。“消法”
《半夏厚朴汤》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堵,咯吐不出,吞咽不下,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血府逐瘀汤》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止血剂:出血兼有瘀滞者,止血又应当配以活血祛瘀之品,以防血止留瘀。《小蓟饮子》热结膀胱,损伤血络血随尿出,故尿中带血,其痛者为血淋,若不痛者为尿血。《川芎茶调散》
辨证要点:头痛、鼻塞、脉浮 《牵正散》
主治: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致口眼喎斜
《镇肝熄风汤》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类中风
系由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阳亢化风,气血逆乱所致。风阳上扰,故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红如醉。辨证要点:头目眩晕,脑部胀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脉弦长有力。
《桑杏汤》
主治:外感温燥证。由温燥伤于肺卫,肺失清肃,津液受损所致。辨证要点:为治疗外感温燥轻证之常用方。以身热不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右脉数大为辨证要点。《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为什么要用藿香为君药?
藿香辛温芳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辟秽和中,为治霍乱吐泻之要药,重用为君。燥湿化痰剂:《二陈汤》二陈指陈皮和半夏“陈皮、半夏贵其陈久,则无燥散之患,故名二陈” 《半夏白术天麻汤》
主治:风痰上扰证,功用:化痰息风,健脾祛湿
《青蒿鳖甲汤》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用青蒿、鳖甲做君药的目的?
方中鳖甲咸寒,直入阴分,滋阴退热;青蒿苦辛而寒,其气芳香,清中有透散之力,清热透络,引邪外出,两药相配,滋阴清热,内清外透,使阴分伏热而有外达之机,共为君药。《小青龙汤》中五味子和芍药的作用?
本方主治外寒内饮证。素有痰饮,脾肺本虚,纯用麻黄、桂枝等辛温之药,恐辛散耗气,温燥伤津,故伍酸甘之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即令散中有收,以利肺气开合,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防诸辛散温燥之药耗气伤津之虞,亦为佐药。《麻子仁丸》 主治:脾约证。
辨证要点: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脘腹胀痛,舌红苔黄,脉数。脾约证:由于胃肠燥热,使脾受约束而失去布津功能,津液但输膀胱导致肠失濡润,故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脘腹胀痛、舌红苔黄、脉数。
《龙胆泻肝汤》方解:君:龙胆草—清肝胆火,泻肝胆湿热。臣:黄芩、栀子—泻肝胆火,除湿热苦寒,苦以折火、燥湿,寒以清火热。佐: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祛邪不伤正)佐使:柴胡—疏理肝郁;引经甘草—缓苦寒之品伤胃;调和诸药。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炎症,肝经湿热下注证。辨证要点: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阳和汤》
辨证要点: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
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均有补气作用,主治气虚诸证。其中参苓白术散的功效除益气健脾外,尚能和胃渗湿,用治脾胃气虚而夹湿之证。补中益气汤长于益气升阳,适用于内伤脾胃,气虚发热或气虚下陷的脱肛、子宫下垂等证。组方均有甘草、白术、人参。
《补阳还五汤》方解君:黄芪—大补脾胃之气,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臣:当归尾—活血通络,化瘀而不伤血。佐: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功用:活血通络。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辨证要点: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