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西方婚姻礼俗及对比分析(共)
一、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的必要途径。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的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并且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的婚俗历代主要沿袭的是“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现代的婚俗以及有所简化,并且根据各地不同的风土演变有所不同,一般从议婚到成婚大都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订婚。这个程序仍因袭古代陈法: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说某家要操办婚事,往往由男家求亲友为媒游说女家,女方若许可,则两家互订婚约,并相易庚帖。订婚之月,有些地方设宴款待媒人,这就是订婚,又叫许亲、订亲。这其实是六礼中的纳采、问名合二为一,反映了人们已倦于古礼之繁琐,为适应新时代、新思想而大大简化了婚俗程序。这一点在第二阶段也表现得很明显。第二阶段纳聘,即由男方向女方家送数量不等的聘金。一方面用以感谢女方家长对女儿多年的养育之恩并充当婚嫁之费,另一方面表示男方对女方的重视,暗示女家尽可放心地将女儿许配于他。女方在接受聘礼之后,要以冠履等物回送男家,一方面体现传统的礼尚往来,另一方面则表示女方欣然同意及欢喜之意。实际上,这道程序是将古礼中的纳吉、纳征合二为一。可见,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固有程序仍未改变,区别就在于总体上的简略。第三个阶段即成婚,也叫亲迎,俗名又叫“娶媳妇”。这一天,大部分地区是由男方亲自到女家迎娶,鼓乐喧天,直至黄昏。当然,地区之间、贫富之间在程序上不尽相同,但删繁就简的总趋势却是不争的事实。下面展示中式婚礼中重要传统环节的流程: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向四邻昭示。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起轿:轿夫起轿,两面开道锣鼓喧天,前往新郎家。中途颠轿:意在挡煞。新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三箭定乾坤: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末来和生活美满幸福。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敬茶改口:怍称对方父母为“爸妈”。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
婚礼之前的准备事项
聘礼:婚前男方要将娶亲的聘礼送到女方家,每个地方送的种类都不相同
回礼:收到聘礼女方要给回礼,有的地方女方家会给订婚戒指,有的地方会给槟榔,有一郎到尾的意思。
安床:在结婚的前一天晚上,要由女方家出一个家庭和睦、父母双全、又育有儿子的男丁安装婚房里的婚床,再将寓意早生贵子的四品:核桃、莲子、红枣、花生铺在新床上面。嫁妆:女方家会给新娘准备带去婆家的嫁妆,全部放在红色的箱子中交给新娘。
上头:婚礼举行前一晚,要选择一个吉时拜神求平安幸福,而且男方也要在同一个时间在自家那边拜。
梳头:新娘梳妆打扮的时候,会请一位有福气的长辈来给新娘梳头,寓意跟安床的道理相似。婚礼当天的仪式:
迎亲:婚礼当天的上午,男方要带着迎亲队伍来女方家接亲。接新娘绝对算得上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
找红鞋:新郎进门后也不能马上带走新娘,还要在新娘的房间里找到准备好给新娘的红色婚鞋,帮新娘穿上后才可以带走新娘。敬茶:两位新人要向双亲跪拜,奉茶直到长辈喝下才能站起来撑红伞、撒米:新娘新郎出门的时候,要由伴娘撑红伞陪同,而且要同时往路旁撒米,意思是不要让鸡啄到新娘。
绕吉祥路:新人上迎亲车后不能直达目的地,必须绕当地所有吉祥路名的路开一圈。
过门:即指新娘被接到男方家后,拜见翁姑及男家其他长辈的习俗。婚礼:跟西式婚礼类似,在酒店举行仪式,请司仪主持婚礼仪式。敬客:婚礼仪式结束后,酒宴正式开始,待到上鱼的时候,新娘要换上传统的龙凤褂跟新郎一起向每桌客人敬茶,客人都要说些祝福的话。
入洞房:新郎新娘会带要好的朋友一起去新房参观,或者做些闹洞房的娱乐。
三朝回门:指在结婚后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陪同回娘家,要带上礼物回去见女方父母,并且要祭祖。
二、西方的婚姻礼仪
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所以这里所说的西方中世纪婚姻礼仪主要是指西方中世纪的教会婚礼。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所设立的,是神圣的、是庄严的、是婚姻当事人永远的约定。“伊甸园是礼堂,上帝是主礼人,亚当与夏娃结为一夫一妻,这正是基督教婚姻的根据。”在4、5世纪,教会开始要求结婚的基督徒从教士那里得到婚姻祝福,教会的婚礼仪式首次形成„„在以后的世纪里,教会想把婚姻以某种教会仪式标志出来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以致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完整的基督教会婚姻仪式出现了。下面是一份完整的、从11世纪起就流行于英国的婚礼仪式书,从中我们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基督教会婚姻仪式的整个过程:新郎和新娘被领到教堂门口或教堂前面,以上帝、教士和围观的人群作证。新郎站在新娘的右手,因为女人是从亚当身上左边的肋骨制成的。教士开始向众人询问结婚预告:“我的兄弟们,现在我们聚集在这里,在上帝和他的天使及所有的圣徒面前,在教会面前,使两个身体结合在一起,从今以后,他们将可能成为一体,他们在上帝的信仰和法律中是两个灵魂,而最终他们可能将结合一生。因此,我以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名义向你们询问,如果你 们中任何一个人知道任何一种这两个人不能合法地结合在一起的原因,请现在陈述出来„„”同样的询问也被问及新郎新娘:他们是否秘密地做过什么,是否发过什么誓言,是否知道他们之间有任何方式的联系。如果其中有任何一种障碍被陈述出来并被保证加以证实,那么婚姻就要被推迟直到事实被澄清。这种结婚预告一般要被张贴三次,在三个特定的神圣日子,每个日子间隔一星期。如果没有结婚 障碍被提出,婚礼就被举行,教士向新郎问道:“你愿意娶这位女子为妻,爱她、尊敬她、维护她、保护她,不论在健康还是生病时,都作为一个基督徒丈夫对待他的妻子那样,只要你们生活在一起?”“我愿意。”新娘也被问及同样的问题„„“我愿意。”然后新娘由她的父亲或朋友给出,如果新娘是姑娘,不用把手蒙上,如果是寡妇,则要蒙上手。新郎接受她,以上帝和他自己的忠诚,当着教士的面,用自己的右手拉着新娘的右手,以现在时向新娘发誓:“从今天起,我以你作为我的妻子,不论好、坏,不论贫、富,不论生病、健康,只有死亡才会将我们分开,让圣洁的教会作证,我发誓。”新娘也向新郎发类似的誓:接着,新郎把金或银和一枚戒指放在盘子或书上,由教士祝圣戒指:“让我们祈祷,人类的创造者和保持者,精神荣耀的给予者,永久得救的赐予者,我主上帝,赐福这枚戒指,让戴上它的人以天国防卫的力量武装起来,以有利于她的得救,阿门„„”然后,教士把戒指递给新郎,新郎用右手拿着戒指,左手拉起新娘的右手,说道:“用这枚戒指我娶你为妻,我给你金、银,用我的身体尊敬你,用我世间所有的财产尊敬你。”新郎依次把戒指戴在新娘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上,分别说道:“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最 后让戒指停留在第二个手指上,说道:“阿门。”因为这个手指有某种静脉,通到心脏,在它们之间,内在的感情总是鲜艳明朗,真正的银制戒指象征着这一点。然后新郎新娘低头,教士向他们祝福。之后,所有的人都走入教堂,新人跪在祭坛前,接受教士和众人的祈祷,祈祷生活美好、后代昌盛、和平永久、相爱到老,祈祷上帝赐福荣耀给灵魂和肉体。然后新人被带入教堂内殿,做弥撒。之后,在教堂举行的婚礼仪式全部结束。当天晚上,在新人上床后,教士还要来祝福婚床,以保护他们不受魔鬼的侵袭,教士用圣水点洒他们,给他们散播和平,然后离开„„ 相关仪式 1.钻石订婚戒
这个传统始于15世纪,当时奥地利大公麦西米伦以钻戒向玛丽许下海誓山盟。当时,他的亲信呈文献言:“殿下,在订婚时,您必须送一枚有钻石的戒指。”麦西米伦纳言。这个仪式从此流传至今,已有数世纪之久。2.新娘要带手套。手套是爱的信物。在中古世纪,许多绅士送手套给意中人表示求婚。如果对方在星期日上教堂时戴着那副手套,就表示她已答应他的求婚。
3.婚戒要带在左手无名指上古人认为左手无名指的血管直通心脏。中古世纪的新郎把婚戒轮流戴在新娘的三个手指上,以象征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最后就把戒指套在无名指上。于是左手的无名指就作为所有英语系国家传统戴婚戒的手指。4.钻石:爱情的最高象征
热能和压力孕育出颗颗结晶的钻石。钻石是人类目前所知硬度最高的物质。在古代,人们并没有切割钻石的工具和技术。钻石因此自然成为永恒不渝的爱情的象征,孕育钻石的热能就代表着炽热的爱。5.新娘要带面纱
最初,新娘的面纱象征着青春和纯洁。基督徒的新娘或戴白色面纱以表示清纯和欢庆,或戴蓝色面纱以示如圣女玛丽亚般纯洁。据说,当年美国首位第一夫人玛莎·华盛顿的孙女妮莉·华莱士在结婚时别出心裁地披着白色的围巾,掀起一种风尚。这就是今天新娘戴白面纱习俗的由来。6.新娘穿白色礼服 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就象征着欢庆。在1850年到1900年的维多利亚女皇时代,白色也是富裕、快乐的象征。后来则加强了圣洁和忠贞的意义,形成了纯白婚纱的崇高地位。而再婚的女性,可以用白色以外的其他颜色,如粉红或湖蓝等,以示与初婚区别。7.结婚典礼时
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古时候,盎格鲁-萨克逊的新郎常常必须挺身而出,以保护新娘子不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上,新郎让新娘子站在自己的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拔出佩剑,击退敌人。8.结婚蛋糕特别定制
自罗马时代开始,蛋糕就是节庆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那个时代,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制造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着生育能力。而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宾客无不争着捡拾。依照中古时代的传统习俗,新娘和新郎要隔着蛋糕接吻。后来,想象力丰富的烘焙师傅在蛋糕上饰以糖霜,也就成了今天美丽可口的结婚蛋糕。9.蜜月旅行
“蜜月”(Honeymoon)一词的由来起源于古欧洲的习俗。新婚夫妇在婚后的30天内,或直到月缺时,每天都要喝由蜂蜜发酵制成的饮料,以增进性生活的和谐。古时候,蜂蜜是生命、健康和生育能力的象征。“蜜月”是新婚夫妇在恢复日常生活前的单独相处.西式婚礼基本程序 新郎新娘分别前往教堂,会合后开始举行婚礼(一般是下午): 2 婚礼一般由神父或牧师主持,亲朋或有心聆听“福音”的人一般都欢迎观礼(意大利人.希腊人除外),大家静侯新人到来: 主持者说完祷告词后,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接受对方? 互相说完“我愿意”之后双方交换戒指,接吻,签字后婚礼便具法律效力; 一般情况下,新郎新娘分别有伴郎.伴娘,花童若干,统称BRIDAI PARTY 6 婚礼完成后,新人及BRIDAI PARTY一干人等前往外景地,公园.海边等特别景点拍摄自然风格的婚礼图片,除传统惯例要拍的合影镜头外,其余镜头常常是即兴发挥; 晚上,一对新人及BRIDAI PARTY,双方父母聚于酒店,酒吧或餐厅甚至海边开PARTY,程序为入场——就坐——伴郎致辞——宴会——切蛋糕——新人跳第一支舞——舞会+自助餐——新娘抛花球(新郎抛袜圈)——吻别 新郎新娘赴酒店或度假地欢度新婚夜
三、中西方婚姻礼俗对比
中国与西方国家由于地理、民族、历史、宗教等很多因素的不同,中西方国家在婚礼习俗和婚礼的筹办上也有很大差异。1·传统结婚仪式。
中国的传统婚俗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不同国家虽然有不同的婚俗,但从繁复的细节与用品的喻意,都可见对婚姻的尊重和期许无分国界。
西方传统婚俗 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Something Borrowed)、蓝(Something Blue)等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之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2·婚礼服饰 中国式服装
中国服饰强调统一而不突出个性,在中国红色象征喜庆、幸福,吉祥如意。在传统的婚礼仪式上,新郎新娘都要穿着红色的礼服,是祝愿夫妻婚后的生活能够红红火火的意思。而且衣服上的龙凤图案也是必不可少的,按照中国传统龙象征男性,风象征女性都预示着吉祥。家里到处贴着红色的喜字,门两边也要贴上红色的对联,新房里的物品也大都是红色为主的。尽管现在受到西方的影响,也会穿婚纱,但在迎娶和婚宴开始后,还是要换上红色的衣服。西方服饰
西方服饰强调浪漫纯洁而有个性,因白色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吉利、平安、善意,富贵和童贞。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代表着对新郎的忠贞和自身的圣洁,新郎则是一声笔挺的西装。新娘的捧花和周围环境的装饰都是以白色为基调的。3·结婚礼俗
中国结婚礼仪 传统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象征蝴蝶双飞,痰盂,即子孙桶,是多子多 福的意思,铜盆及鞋意为同携到老,银包皮带取其腰缠万贯之意,诸如此类,迟,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
西方结婚礼仪 在古代的西方社会,新娘还需准备一些“旧、新、借、蓝”的东西。“旧”是指新娘头上的白纱必须是母亲用过的旧纱,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新”指新娘的白色礼服必须是新的,它是纯洁童贞的象征;“借”是指新娘手里拿的手帕必须是从女朋友那借来的,表示不忘朋友的友谊之情;“蓝”是指新娘身上披的缎带必须是蓝色的,表示新娘对爱情的忠贞之情。4·婚宴
中式婚宴 在中国,传统的婚宴是一场非常盛大隆重的宴席,通常在中午举行,持续三天。在宴席上,人们只吃、喝、聊天,饭后各自回家。中国婚宴的费用是新郎分担。酒宴上,新郎新娘要分别 向每个酒桌的贵宾敬酒,新郎新娘的父母也要向宾客敬酒,对宾客到场表示感谢和欢迎。
西式婚宴
西方婚礼仪式过后,经常会举行盛大的婚宴,叫做招待酒会。食物的种类是以新郎新娘的文化传统以及新娘家的喜好和经济状况来决定,而在西方经常是由新娘的家庭来支付婚宴帐。酒宴上新郎新娘会在宴席开始时跳第一支舞,之后酒宴开始。5·婚礼日期的选定的禁忌
中国婚礼日期禁忌
避开三七九,这三个月份均有中国传统的鬼节,不易班喜事。避开三娘煞,即每月的初三,初七,十三,十八,二十二,二十七,不以结婚,传说三娘专与月老作对,破坏别人的喜事,故月老不为三娘牵红线。不选父母生日,父母生辰不予黄道吉日相同,不宜嫁娶。西方婚礼日期禁忌
避开大斋节期和,周五,十三日。星期五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传说,在星期五这天发生了很多事;上帝创造了亚 当,亚当和夏娃吃禁果,他们的儿子该隐杀死了他的弟弟亚伯,这一系列不好的事使周五成为一个不宜结婚的日子。在最后的晚餐中,参加晚餐的第十三个人犹大出卖了耶稣,从此十三也是不详的象征。6·戒指的意义
中国的戒指 相传戒指的由来据传是中国唐代唐太宗的独孤皇后所创,是在自己每个月不方便时,套上一枚戒指,告诉皇帝此时不可行房。
西方的结婚戒指 据传是始于1477年,迈士米尼结识了玛丽公主,且为公主的美丽和优雅动人所折服。虽然他明知玛丽公主已许婚给法国三储,但痴情的迈士米尼还是要向公主一表自己的爱慕之心。于是他便专门打造了一枚雕刻精细的钻石戒指,送给玛丽公主。玛丽公主最终为迈士米尼的真诚所打动,答应与其结为伉俪。自此,以钻戒为信物便成为了西方婚礼的传统。
第二篇:中西方婚姻文化对比
中西方婚姻文化对比
总结:西方 属于浪漫型的, 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 西式婚礼礼仪
一般西式婚礼分为仪式和婚宴两个部分进行。
一、婚礼仪式 仪式:
婚礼仪式开始:证婚人入场、新郎入场、伴郎伴娘入场、戒童入场,将戒指交到神父手中
证婚人(牧师、神父或主持婚礼的长辈)走到婚礼台的正中位置,面对宾客站定下来。新郎与主伴郎走到证婚人的左手边(即宾客的右边),面对宾客站好。其他伴郎、伴娘、花童、戒童一对对并肩走入,来宾们站起来迎接。男女傧相分开两队,在婚礼台两侧呈八字形向外依次站好,女傧相们站在左边,男傧相们站在右边。花童站在主伴娘的后面,戒童站在主伴郎的后面。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她的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5.男右女左:2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 婚约询问,婚礼誓言,交换戒指,新郎亲吻新娘。3而新娘手中的花球,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3.抛袜圈: 中式婚礼礼仪 中式婚礼的讲究很多,在婚礼正式举行之前,要经过合婚、相亲、放小定、择吉日、放大定、送嫁妆等许多的礼节。中国传统结婚仪式
纳礼:男家请人预备向女家提亲、说媒。
问名:男家在大红庚帖上写下男子的姓名、排行、生辰八字,由媒人送到女方家中。女家若有意结亲,就把女孩的名字八字等写上请人占算。
纳吉:如男女双方的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则婚事初步议定。
嫁妆:
上头:上头是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三箭定乾坤:新郎向新娘虚射三箭。
过火盆: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中国的婚礼 红色, 1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新娘乘着大红花轿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2双方家长坐在上堂,而新郎新娘在下堂成婚.整个婚礼由司仪主持,在他的指挥下,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下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送入洞房.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这样整个婚礼就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中国古代有抛绣球迎亲的习俗;而西方的新郎新娘在教堂举行婚礼后,会把手中的鲜花抛向空中,流程:
1.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2.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4.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待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
6.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待竹筷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8.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途中童谣要一路燃放礼炮。10.摸桔子:
11.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筷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郎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12.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3.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二)、婚礼用品
西式婚礼必备: 婚纱 头纱:手套: 捧花和胸花: 钻石订婚戒指:蛋糕: 中式婚礼必备:
花轿 旗锣伞扇: 鞭炮: 凤冠霞帔: 盖头: 马鞍: 火盆:。
天地桌:多放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镜子、算盘、秤称“六证”。意为“六证”可知家里粮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坏、容貌怎样、账目清否、东西轻重等。民间讲只有“三媒六证”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等到吉时,举行结婚典礼,俗称“拜天地”,由司仪主持。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最后夫妻交拜。
秤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花烛
第三篇:东营市婚姻礼俗
旧时男婚女嫁受封建礼教的束缚,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无个人自由。择婚讲究门当户对,常“亲上结亲”、“亲上连亲”。结婚无法定年龄,男十三四岁、女十五六岁结婚为常事,“十八的大姐九岁的郎”这句民谣即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早婚的状况。一般群众是一夫一妻制,有钱有势者纳妾。穷人受生活所迫,以自己的女儿换对方的女儿作儿媳,是为换亲;有的很早就给女儿找婆家,交男家收养,称“童养媳”、“团圆媳妇”,往往是男大女小。婚配讲究缘分,既已结婚,必须服从“天命”,女人须循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活是你家人,死是你家鬼”的旧规。妇女丧夫,要为夫“守节”,倘若改嫁要受种种非难和歧视,往往被婆家以高价卖出。改嫁妇女称“回头”、“二婚头”,携带的孩子叫“带犊子”、“拖油瓶”。男子可以休妻,但没有充分的理由一般不做,不然要受世俗的非议:“休前妻、毁青苗,伤天害理。”旧时婚嫁基本上沿袭古六礼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几个程序,其中一些习俗至今在民间沿用。
说媒媒人(今称“红娘”或“介绍人”)提媒前,首先探询男女双方父母的意图,再从中说合。只要门户相当,八字相合,辈份相同,双方父母同意,就可口约为婚。换号亦称“换小帖”。男女双方把家长的姓名、年龄、生辰写在红纸上,经媒人交换。富者给女家放礼。
换柬也叫“送柬”,为正式订婚。境内的换柬形式基本相同,但随柬的彩礼、什物不完全一样。在广饶一带,男方送往女方的柬书为:“谨凭媒语,以仆之子行×,与尊亲家之令嫒行×,年庚相符,属命相生,愿结秦晋之好。“并放盐一小包、头发几根(意为有缘法)、大针一对、红线穗两个(谓千里姻缘一线牵),另放红麸子、香、艾等吉祥物和包柬裤、包柬袄、押柬钱,由媒人送往女方。女方回柬:“谨遵亲议,以仆之女行×、×岁、××生日,愿与亲家之令男共结丝罗。“并回衣裤等。旧时,押柬钱为铜子1~2吊,今钱数不等。境内西部,男方随柬的彩礼是首饰、衣料、裙子、大袄;女方随柬的彩礼什物是鞋帽、文房四宝、经书。并设宴招待媒人。
送日子结婚前男家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选定嫁娶的日期,然后将结婚的日子写在婚帖上,提前数月或一月,由媒人送到女家,俗称“送日子”。
婚呈又称“告礼”、“联盟帖”。帖上写明开脸、梳妆、上下轿的方向,送嫁女客的“属相”及遇庙石、井、桥用红毡遮挡等。有的是与“送日子”同时,也有的是在婚前四五天。在利津、河口一带,是在结婚的前一两天,选择双日子送婚呈。送婚呈要抬食盒。婚呈放在第一层,下面是酒两瓶(白酒、黄酒)、鲤鱼两条、肉两刀、粉条两缕(谓长留粉),并上挂喜鸡一对。食盒用大喜字封好,到女家启封。
送奁房亦称送艳房、送严房、送缘房、送圆房。在娶亲前最后一个双日,女方向男家送嫁妆。一般是一对箱子、一对杌子、一张两抽桌、盆架、梳妆用具及被褥衣服等。男方设宴款待来人,并发赏钱。
娶亲婚礼的前一天,男家悬灯结彩,贴对联(一家当户都贴),大门门框下方贴“青龙”二字,新房糊红纸。下午请乐队“响门”,纱灯高照领前,鼓乐随行,男宾(拿毡的,又叫“红帽子”)领新郎先到祖庙拜祖,后向本族各院、亲戚、朋友家磕头,称“拜门”。晚上宴请乡里,在巷口或大门口奏乐唱戏,由亲属点戏赏钱,热闹一晚上。是夜由父辈人或兄弟陪新郎睡在新房里,俗称“压床”。在广饶一带,娶亲前一天,亲友携礼前来贺喜,俗称点茶,主家设宴招待宾客。
娶亲这天,男方备两乘花桥,鼓乐伴奏,旗、锣、伞、扇开道,到女家迎娶,女方长辈亲迎新郎入席。宴毕(也有的不设宴),在鼓乐声中为新郎披红戴花。同时,新娘穿裙子套子,披云肩,戴霞披,盖“蒙头红”,由兄弟用椅子抬着送上花轿。在广饶一带,此时还举行简短的仪式:给新娘开脸的人用镜子先照一下轿内,然后,嫂子端一碗放有发面引子和芝麻的水,让新娘用手蘸一下,意为“引子”、“生活节节高”,然后将水泼于地上。起轿后新娘的兄弟2人或姐妹2人持茶壶、茶碗,扶轿杆跟在后面送一程,谓之“送客”。送嫁的男送客2人(新娘的兄弟),女送客2人(称伴娘),压轿(挡轿门)
儿童2人。路上绿轿在前,花轿在后,男送客在花轿左右护送,女送客乘车在后。此时,新郎俗称“小登科”,享受状元待遇,新娘享受诰命夫人待遇。路人一律避让,即使达官贵族也不例外。花轿往返不得同路,一路不停,遇十字路口、井、桥、庙宇,要用红毡遮挡。花轿到门口时,当路横一木凳,吹鼓手使出浑身的技艺吹奏各种乐曲,抬轿者也作出各种舞蹈动作,到时有赏钱。新郎下轿后,先到堂屋坐等。新娘由女宾扶持从椅子上下轿。这时,向新娘和看下轿的人撒“小火烧”和染红的花生。新娘踏红毡、越马鞍至庭院天地桌前,与新郎拜天地。男宾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揭“蒙头红”,面见公婆,入洞房,吃下轿饭(饺子),设宴席招待送嫁客人。晚上,新郎新娘喝“合婚酒”(红酒),亲朋开始闹洞房,小叔子和晚辈都来戏耍殃闹,庄乡长辈和岁数大点的也来凑趣,谓“三日无大小”。此后,女方眷属频频来男家“送饭”、“圆饭”、“梳头”、“添箱”,男方的亲友都来祝贺,俗称“道喜”、“要火烧”、“殃喜”。新婚第2天,新娘由婆家嫂子带领祭祖坟,归家后拜同族长辈。一般第3天新娘回娘家,称“回门”。3日后由娘家人送回,谓“做六晌”。至此,大礼告成。
建国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了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和结婚登记制度。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喜事新办、简办,反对铺张浪费。城镇青年多为自由恋爱,建立感情后登记结婚。婚期往往在“五一”劳动节、国庆节、元旦春节期间,婚礼多在宾馆饭店举行,届时亲朋好友齐来祝贺。也有的采用旅游结婚或集体婚礼等形式。农村青年则在较大程度上沿袭着传统婚俗,大多经过媒人介绍、相亲、定婚、登记等步骤,婚期须择黄道吉日,婚礼亦多用旧俗,但比旧时要简约。60~70年代,订婚彩礼流行3大件,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彩礼也日趋升级,多为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和金银首饰等。崇尚新风者不要彩礼,有的则以科技图书、农业机械为彩礼或嫁妆,为人们所称
第四篇:中西方幽默对比分析(共)
英 文 幽 默 赏 析院系:外语系 专业班级:英语11-02班 姓名:郑爽 学号:541108010226
中西方幽默对比分析
林语堂:我很怀疑世人是否曾体验过幽默的重要性,或幽默对于改变我们整个文化生活的可能性——幽默在政治上,在学术上,在生活上的地位。它的机能与其说是物质上的,还不如说是化学上的。它改变了我们的思想和经验的根本组织。我们须默认它在民族生活上的重要。
幽默是一种令人发笑而有余味的情操,广泛存在于中西方语言中。精炼含蓄、奇妙得体的幽默语在使用与理解上离不开与其紧密联系的文化溯源。英语中的humour一词来自于古希腊医学,他们相信人类身体有四大类液体控制健康及情绪。而抑郁时由于体内“黑胆汁”过剩所致,解决方法正是开怀大笑。英国人将humour一词演化成有趣的意思。将humor一词以音译形式“幽默”引入汉语,是林语堂1924年撰文提倡的。幽默的涵盖面甚广 ,它包括笑话(joke)、讥讽(satire)、反语(irony)、喜剧(comedy)、俏皮话(wisecrack)、轶事趣闻(anecdote),等等。对幽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而对幽默的定义 ,学者们却莫衷一是。我们暂把幽默定义为一种诙谐的、滑稽的意在带给交际双方愉悦的交际方式。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英文幽默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主要体现在幽默的内容、功能、语言类型和表现形式上,造成差异的根源主要在于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诸多方面的不同。
一、中西方幽默内容上的不同
幽默是人类审美追求的反应,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映射。在内容上折射出不同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文化理念。从主题上看 ,中国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根深蒂固 ,人们谈“性” 色变 ,因此 ,东方传统幽默中性主题是禁区;而西方幽默中这类主题却占很大比例。从内容上看 ,在西方的幽默中 ,单纯娱乐性质的纯幽默比重很大, 这是幽默从萌芽状态时起便形成的一个鲜明特征。而中国幽默似乎肩负着更沉重的历史使命---针砭时弊。纵观流传至今的几百段传统相声 ,讽刺段子占绝大多数。而幽默的民族特色在艺术手法上的表现远不如主题、内容那样明晰。它往往根植于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心理素质 ,表现得十分隐蔽、微妙。中国幽默刻意追求一贯到底、层层递进的情趣性。最能显示中国人幽默文化底蕴的形式莫过于相声。相声的四个环节(“垫话”、“瓢把儿”、“正话”和“底”)对应了幽默结构的四部分。相声从头至尾包含多个“包袱” ,使听众始终怀着浓厚的兴趣 ,从紧张的期待走向缓和的满足 ,然后又跨向新的期待和新的满足。而西方的幽默小品往往只有一个“包袱”,喜剧中“包袱”要多一些 ,但由于喜剧的完整性,连贯性和情节性的要 求 ,运用“包袱”的限制很多。相声则不然 ,尽管它也 有一定的情节主线 ,但从不为死守情节的需要而放弃 使用“包袱” 的机会;相反 ,有时还以“包袱”为媒介 ,巧妙地从一个情节跳跃到与之毫无关联的另一个情节。
二、中西方幽默在功能上的不同
幽默是一种以社会认可的方式表达人类需要的方法。幽默的功用可分为:批判性(对生活中的缺点和反面现象加以否定)、肯定性(对生活中的优点和正面现象予以肯定)和纯幽默(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它只是对生活现象进行富裕情趣的反应)。西方的幽默文化底蕴深厚。西方人在性方面比中国人开放 , 往往有关性方面的笑话较多;其单纯娱乐性质的幽默比重较大; 另外 ,“智力成分压倒了其它成分”。总的来说,西方幽默更多发挥了其缓解精神压力、确立优越感的功能。中国人使用幽默一般侧重社会教育功能 ,例如 ,《文心雕龙》 对谐隐这一幽默形式的评价是 :“古之嘲隐 ,振危释惫。” 意思是古代的嘲笑文章和隐喻 ,目的在于拯救危亡和释除疲惫。事实上,中国人的幽默大多用来讽刺和规诫 ,或以增进社会的融洽和谐, 或作为单纯的引笑释怀的工具。拿国家级幽默大师赵本山来说,他的作品基本取材于农村、农民,其中不乏取笑、自嘲的成分。几乎每个作品都渗透着中国小百姓穷酸的味道,这些同样让人捧腹大笑,不过笑的时候往往有些心酸。
三、中西方幽默在语言类型上的不同
语言类型是中西方幽默中重要的语素之一。西方幽默中主要讽刺性语言、直白俏皮式语言和模仿式语言。中国幽默中主要用模仿式语言、讽刺型语言和富有哲理意味的启迪式语言。
四、中西方幽默语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
由于中西方思维和文化底蕴的不同,中西方幽默语在表现形式存在明显差异。中国人幽默典型的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最典型的莫过于相声了,全凭艺术家的一张嘴,借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字谈天说地、评论古今。郭德纲的相声中就有很多的例子。而西方幽默侧重于动作演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幽默大师卓别林了,一系列无声电影给世人带来了很多欢乐。再如后来的动画大片猫和老鼠也用独特的美国方式博得了全世界的喝彩。
中西方幽默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诸多方面的不同引起的。中国是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形成了发散性思维,守礼而含蓄;而西方人是唯求富强的海洋商业文化,形成了工笔素描式的直线型思维,随性而张扬,都是各自文化的投影。中国在这种自己自足的文化氛围中,便形成了一种“尚让不尚争,尚退不尚动”的思维定式,从而形成了
垂直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定式决定了幽默是以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西方文化属于的海洋文化,主张创新。因而西方人形成了重创造的思辨型思维。
幽默是一种语言艺术,渗透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它以独特的艺术方式、充满情趣而又耐人寻味的意境,在生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幽默是文明和智慧的象征,沟通了多元文化系统下不同民族的人们,使人们在交际中认识到了幽默的力量。虽然中西方幽默在许多方面的差异是明显的,但人们对幽默的喜爱和认同却惊人的相似。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在交流冲突中共存,不同地域的文化又通过跨文化交际获得一定的共识,中西方幽默也在逐渐融合,这种跨文化的中西方幽默的融合,既有利于中西方成功的交流,更有利于世界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⑴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⑵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⑶王一鹭.看幽默故事学英语【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5
第五篇:中西方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大衣》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英汉职业委婉语中“礼貌原则”之对比分析福克纳小说中的圣经意象罪与同情—论齐林沃斯的悲剧英语中法语外来词对英国文化的影响An Analysis of Memoirs of a Geish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t Feminism 7 浅析不同文化中的身势语The Improvement of English Learning Skills Through Nursery Rhymes论《红字》里“A”字的象征意义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网络流行语翻译评析——“神马都是浮云”个案分析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关联理论关照下文化缺省现象及其翻译应对策略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Devices Employed in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论海明威作品中的语言特征由英语外来词谈中英文化从“房间”意象看英国当代社会悲剧——哈罗德•品特作品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中西方悲剧爱情故事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穆斯林的葬礼》与《荆棘鸟》之比较 20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蝴蝶梦》Miss Havisham: an Imprisoned Woman in Great Expectations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教学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On the Unique Narrating Methods and Writing Skills in Brideshead Revisited《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悲剧原因分析残酷的现实与审美愉悦——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崇高美外国品牌中译的创新翻译研究浅谈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策略
中美时间观的文化差异
英语单位名词研究——以《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为例
论《野性的呼唤》的多重主题
A Study of the Personality of Emily from A Rose for Emily
英语经济新闻标题翻译在模因传播中的分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现代社会
《看管人》下的“品特式”(开题报告+论)
从《好事一小件》和《洗澡》的对话对比分析看人物形象塑造的差异
浅析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逻辑错误
论旅游英语的语言学特征
《雾都孤儿》中的反犹主义
Western and Chinese Marriage Differenc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Study of Humou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wo Famous Adventures 从托妮莫里森透析世纪黑人民族意识演变 《等待戈多》中的矛盾分析-分裂的语言与互补的人物 论《霍华德庄园》中的象征主义 《紫色》中的隐喻语篇功能探索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论英语商务合同中状语从句的翻译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 王尔德唯美主义对现代消费文化的启示--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西方时间观差异 文化商务交际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 《德伯家的苔丝》苔丝和《红字》海斯特的悲剧命运的比较 从数字的联想意义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 萧伯纳的费边思想在芭芭拉少校中的体现 Analysis of the Inpidual Heroism in the American Movies The Alternation of Language: A Study of Microblogging Vocabulary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 象征主义视角下《致海伦》中的意象美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哈克和吉姆的人物形象分析 从王尔德喜剧中的花花公子形象解读王尔德信奉的纨绔主义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 从《美国的悲剧》解析美国梦 On Moral Characters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从美国汽车看美国文化 以姚木兰和斯嘉丽为例看东西方女性意识差异 析《远大前程》主人公匹普的性格成长历程 用隐喻理论分析英汉商标的语言特色 试论《围城》中四字成语的英译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论人性与兽性 交际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中的罪犯形象 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in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中英社交禁忌习俗异同之比较分析 对《大地》中女性人物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论《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的实施情况研究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口语教学 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 浅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
解析《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形象
庞德诗歌《在地铁站里》的意象分析
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Proper Nouns in Tourism Texts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
侦探小说的发展
突破桎梏——《紫色》的生态女权主义视角解读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
从隐喻视角解析《黄墙纸》的疯癫意象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
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
从《卡斯特桥市长》看哈代作品中的宿命论色彩
试论用英语电影进行英语文化教学
高中英语词汇课堂教学策略
男女二元等级对立的颠覆--《奥兰多》之女性主义解读
论《简爱》中话语的人际意义
A Comparison between Scarlett O’Hara and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05 从动态对等角度论英语俚语的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公益广告的翻译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中西方传统习俗的对比研究——出生礼,婚礼,葬礼
《海的女儿》中安徒生的悲剧情结分析
从时代背景看《唐璜》中个人主义到人道主义的升华
从目的论角度讨论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美国品牌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113 浅谈进口商品商标的翻译
探究中学生厌倦学习英语
文化意识与语言教学
《德伯家的苔丝》中亚雷形象分析
从语域和博客语篇角度解读博客传播
论身势语的跨文化交际应用
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对称呼语的影响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分析
永不凋落的玫瑰—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中的海斯特
“同一性危机”——浅析汉娜的悲剧人生
交际教学法在当前高中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实效性
124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教育意义
论有效开展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策略
从莎翁作品透视伊丽莎白时期女性社会地位
商务英语新词构词研究
侠客精神和骑士精神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七侠五义》和《亚瑟王之死》之比较
Comparative Study of Metaphor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Words
从《芒果街上的小屋》透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意象手法在《永别了,武器》中的使用
《嘉莉妹妹》中男女主人公命运的对比分析
英语禁忌语的语用研究
An Analysi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汉语习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Kong Yij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从《百舌鸟之死》探析美国种族冲突
斯威夫特和笛福眼中的英国社会——基于对《格列佛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的比较 143 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 145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习语的翻译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英汉数字翻译
《收藏家》中空间与人物心理关系的解读
商务英语评论中的态度意义分析
浅析《飘》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
151 中英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152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153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154 A Study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Barn Burning
155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156 Problems in the Oral Class and Solutions to Them
157 从饮食的角度看中西文化差异
158 初中学生听力理解障碍简析及应对策略
159 《我,机器人》中苏珊•卡尔文的女性角色分析
160 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61 浅析情景教学法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162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163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看中西文化差异
164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浪漫主义情节分析
165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166 英语名的取名艺术
167 语境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
168 浅析王尔德《快乐王子》中基督教救赎的表现形式
169 论“美国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170 论《等待戈多》中的等待
171 《走出非洲》中的非洲因素与女主人公性格完善的关系
172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173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
174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
175 传统道德与时代新意识之战―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婚恋观 176 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
177 Elements on the Growth of Mary in The Secret Garden
178 A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between Works by Byron and Shelley 179 美剧《欲望都市》中女性语言的语用分析
180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分析
181 互联网时代的语言帝国主义
182 从构式视野下对英语图式习语的解读
183 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
184 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
185 商务信函中模糊语的使用研究
186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
187 The Study of Chinese Body Language
188 从《远离尘嚣》看托马斯哈代的生态自然观
189 分析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
190 《吉檀迦利》中的泛神论思想
191 《推销员之死》的文化解读
192 从英汉“狗”的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93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欲望分析
194 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
195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
196 论《傲骨贤妻》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
197 中西方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198 心灵的挣扎:浅析福克纳短篇小说《烧马棚》中萨蒂的困境 199 从贫穷到堕落——解读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奋斗历程
200 星巴克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