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论电火花加工-毕业论文(共5则)

论电火花加工-毕业论文(共5则)



第一篇:论电火花加工-毕业论文

火花加工简述 电电火花加工简述 ..............



传统的机械加工已有很久的历史,它对人类的生产和物质文明起了极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很多工业部门,尤其是国防工业部门要求尖端科学技术产品向高精度、高强度、高速度、高温、高压、大功率和小型化等方向发展,它们要求机械制造部门解决各种难加工材料(如硬质合金、高强度合金、耐热钢、硬韧表面涂层、陶瓷及金刚石等)的加工;解决各种特殊复杂表面(如涡轮机叶片、模具型腔、喷丝头的小孔窄缝等)的加工;解决各种具有特殊要求的零件(如高精度的薄壁零件、弹性元件等)的加工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仅靠传统加工方法是很难解决的,有些甚至是无法实现的。因而产生了电火花加工,它具有切削加工不具有的特点:1)不是主要依靠机械能,而是主要用其他能量(如电化学、光、声、热等)去除金属材料;2)工具硬度可以低于被加工材料的硬度;3)加工过程中工具和工件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机械切削力,正因为电火花加工具有的这种特点,所以电火花加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我要详细介绍一下电火花加工。

大家都知道,当两个不同极性的带电电极靠近到一定距离(几个微米到几十微米),其间隙中的绝缘就会被破坏,而出现蓝白色的火花,这种现象称为火花放电。电火花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例如在插头或电器开关触点断开时,往往出现火花放电而将接触部分熔化,腐蚀而损坏,这种现象称为电腐蚀。利用这种电腐蚀现象作为一种加工方法,就称为“电火花加工”。但要将这种现象作用于尺寸加工,还必须创造条件来解决下列问题:

1.在脉冲放电必须有足够大的能量密度,使金属局部熔化和气化,并为使能量集中,通常在绝缘液体介质中进行。

2.放电形式应是脉冲的,脉宽一般为0.1-3000us,使脉冲放电使产生的绝大部分热量来不及从极微小的局部加工区扩散到非加工区。

3.必须把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电蚀产物及余热等从微小的电极间隙中排除出去,否则加工将无法正常地连续进行。

4.在每次脉冲放电之间的脉冲间隔内,电极间的介质必须来得及消电离,使下一个脉冲能在两极间另一“相对最靠近点”处击穿放电,以避免总是在同一点上放电而形成稳定电弧,从而使工件的形状尺寸逐点无限趋近于工具电极的形状尺寸。

上述问题的综合解决是通过电火花加工设备来实现的。目前电火花加工设备已非常先进,且类型较多,如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机床等,但电火花加工机床主要由脉冲电源、机床本体、工作液循环过滤系统、间隙自动调节器四大部分组成。

脉冲电源的作用是把工频交流电流转换成一定的单向脉冲电流,以供给电极放电间隙所须要的能量来蚀除金属。脉冲电源对电火花加工的生产率、表面质量、加工精度、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和工具电极损耗等技术经济指标有很大的影响,是电火花加工机床的心脏,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脉冲电源应满足以下工艺要求:

1.有较高的加工速度。不但要在粗加工时有较高的加速度,在精加工时也应有较高的加工速度

2.工具电极损耗低。粗加工时应实现电极低损耗,中、精加工时也要使电极损耗尽可能低。

3.加工过程稳定性好。在给定的各种脉冲参数下能保持稳定加工,抗干扰能力强、不易产生电弧放电、可靠性高、操作方便。

4.工艺范围广。不仅能适应粗、中、精加工的要求,而且要适应不同的工件材料的加工,以及采用不同工具电极材料进行加工的要求。

脉冲电源要都满足上述各项要求是困难的,一般说来,为了满足这些总的要求,还有些具体要求:(1).所产生的脉冲应是单向的,没有负半波或负半波很小,这样一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极性效应,提高生产率和减少工具电极的损耗。(2).脉冲电压波形的前后沿应该较陡,这样才能减少点极间隙的变化及油污程度等对脉冲放电宽度和能量等参数的影响,使工艺过程较稳定。因此常采用矩形波脉冲电源。

(3).脉冲的主要参数、如峰值电流、脉冲宽度、脉冲间隔等应能在很宽的范围内可以调节,以满足粗、中、精加工的要求。

(4).脉冲电源不仅要考虑工作稳定可靠、成本低、寿命长、操作维修方便和体积小问题,还要考虑节省电能。

机床主体用来夹固工件和工具,实现工件与工具之间的精确的相对运动。包括床身、工作台、立柱、主轴头等。电火花加工虽没有机械切削力,但为了保证加工精度,机床的机械传动件和支承件应有一定的刚度,一般不作强度验算,当使用大型机床加工大型工件时,需从采料和结构方面充分考虑机床的刚性。床身工作台面与立柱导轨面间应有一定的垂直度要求,还应有较好的精度保持性,这就要求导轨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充分消除采料内应力等。

工作液循环过滤系统包括工作液箱、电动机、泵、过滤装臵、工作液槽、油杯、管道、阀门以及测量仪表等。放电间隙中的电蚀产物除了靠自然扩散、定期抬刀以及使工具电极附加振动等排除外,常采用强迫循环的办法加以排除,以免间隙中电蚀产物过多,引起已加工过的侧表面间“二次放电”,影响加工精度,此外也可带走一部分热量。工作液应有一定的介电能力,教好的冷却、洗涤、防锈、灭弧及游离性能、无毒等。成形加工常用的工作液有煤油、锭子油及其混合油,也可用去离子水或其他水质工作液。工作液会越用越脏,必须加以净化、过滤,否则将影响加工性能。具体做法有:自然沉淀法,但是这种方法速度太慢,周期太长,只用于单件小用量或精微加工;介质过滤法,此法常用黄沙、木屑、棉纱头、过滤纸、硅藻土、活性碳等为过滤介质。这些介质各有优缺点,但对中小型工件、加工用量不大时,一般都能满足过滤要求,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其中以过滤纸效率较高,性能较好,已有专用纸过滤装臵生产供应;高压静电过滤、离心过滤法等,这些方法技术上比较复杂,采用较少。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循环系统形式很多,常用的工作液循环过滤系统应可以冲油,也可以抽油,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专业工厂生产工作过滤循环装臵。

间隙自动调节器的脉冲放电必须在一定的间隙下才能产生,两极间短路或断路(间隙过大)都不可能产生,并且,放电间隙的大小对电蚀效果有一最佳值,加工中应将放电间隙控制在最佳间隙附近。但随着电火花加工的进行,工件和工具电极表面不断被蚀除,放电间隙逐渐增大,因此,在加工过程中必须使工具电极不断向工件靠拢;当电极间短路时,工具电极必须迅速离开工件,而后重新调整到合理间隙;当加工条件变化时,引起实际放电间隙的变化,工具电极的进给也随之作出相应的反应。显然,采用手动调节是无法满足要求的。为此,需采用自动调节器控制安装工具电极的主轴头,以自动调整工具电极的进给,经常自动方维持工具电极与工件之间的合理间隙。间隙自动调节器常用的传动方式有两种:电机传动方式和液压传动方式。液压传动方式的刚性好,灵敏度高,在电火光成形机床中应用较普遍。电火光加工是靠局部电热效应实现加工的,其主要特点有:

1.加工时无显著切削力,适于加工小孔、薄壁、窄槽及各种复杂的形孔、型腔和曲线孔等,也适于精密微细加工;不受加工材料硬度的限制,可以加工任何硬、脆、软的导电材料。2.当脉冲电源的脉冲宽度不大时,对整个工件而言,几乎不受热影响。因此,工件的热影响层很薄,有利于提高表面质量,也可加工热敏感性很强的材料。

3.脉冲参数可以任意调节,加工中只要更换工具电极或采用阶梯形工具电极,就可以在同一台机床上通过改变规准连续进行粗、半精和精加工。精加工的尺寸精度可达0.01mm,表面粗糙度为0.8um;微精加工的尺寸精度可达0.002-0.004mm,表面粗糙度为 0.1-0.05um。

4.由于直接使用电能加工,便于实现加工的自动化。

5.电火花加工的速度、精度、表面粗糙度及工具电极的损耗等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脉冲电源的脉冲宽度、单个脉冲容量、电极的极性、电极的材料、工作液成份及排屑条件等等。并且,降低表面粗糙度与提高加工速度是相互矛盾的,通常降低一级表面粗糙度,加工速度要成倍甚至数十倍地下降,尤其在精加工时更为明显。因此,加工时,要根据被加工零件的材质和工艺要求进行综合考虑,合理地选择上述各项参数和加工条件。

虽然电火花加工有很多的优点,但它也有它的局限性: 1.主要用于加工金属等导电材料,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加工半导体材料。

2.一般加工速度较慢,因此通常安排工艺时多采用切削来去除大部分余量,然后再进行电火花加工以求提高生产率,但最近已有新的研究成果表明,采用特殊水基不燃性工作液进行电火花加工,其生产率可不亚于切削加工。3.存在电极损耗,由于电极损耗多集中在尖角或底慢,影响成型精度,但近年来粗加工已能将电极相对损耗比例降到目前为0.1%以下,甚至更小。

火花放电时,电极表面的金属材料究竟是怎样被蚀除下来的呢?这一微观的物理过程即所谓电火花加工的机理,也就是电火花加工的物理本质。了解这一微观过程,有助于掌握电火花加工的基本规律,才能对脉冲电源、进给装臵、机床设备等提出合理要求,从大量实验资料来看,每次电火花腐蚀的微观过程是电场力、磁力、热力、流体动力、电化学和胶化学等综合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连续的阶段:极间介质的电离、击穿,形成放电通道;介质热分解,电极材料熔化,气体化膨胀;电极材料的抛出;极间介质的消电离。

1.极间介质的电离,击穿形成放电通道,液体介质中不可避免地含 有某种杂质(如金属微粒、碳粒子、胶体粒子等),也有一些自由电子,使介质呈现一定的电导率,在电场作用下,这些杂质将使极间电场更不均匀,当阴极表面某处的电场强度增加到105v/mm即100v/um 左右时,就会产生电场电子发射,由阴极表面向阳极逸出电子,在电场作用下负电子高速向阳极运动并撞击工作液介质中的分子或中性原子,产生碰撞电离,形成带负电的粒子和带正电的粒子,导致带电粒子学崩式增多,使介质击穿形成放电通道。放电通道是由数量大体相等的带正电(正离子)和带负电(电子)以及中性粒子(原子或分子)组成等离子体。2.介质热分解,电极材料熔化,气体热膨胀,极间介质一旦被击穿,电离,形成放电通道后,脉冲电源使通道间的电子高速奔向正极,正离子奔向负极,电能变成动能,动能通过碰撞又转变成热能,于是在通道内,正极和负极表面分别成为瞬时热源,分别达到很高的温度熔化材料。

3.电极材料的抛出,由于高温使金属熔化,汽化,产生高压把金属杂质排入工作液。通道和正负极表面放电点瞬时高温使工作液气化和金属材料熔化、气化、热膨胀产生很高的瞬时压力。通道中心的压力最高,使气化了的气体体积不断向外膨胀,形成一个扩张的“气泡”,气泡上下、内外的瞬时压力并不相等,压力高处的容熔金属液体和蒸气,就被排挤、抛出而进入工作液中。实际上金属材料的抛出过程远比上述的要复杂。放电过程中工作液不断气化,正极受电子撞击、负极受离子撞击,电极材料不断熔化,气泡不断扩大。当放电结束后,气泡温度不再升高,但由于液体介质惯性作用使气泡继续扩展,致使气泡内压力急剧下降,甚至降到大气压以下,形成局部真空,使在高压下溶解在熔化和过热材料中的气体析出,以及材料本身在低压下再沸腾。由于压力的骤降,使熔融金属材料及其蒸气从小坑中再次爆沸飞溅而被抛出。总之,材料的抛出是热爆炸力、电动力、流体动力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对这一复杂的抛出机理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中。

4.极间介质的消电离,随着脉冲电压的结束,脉冲电流也迅速降为零,标志一次脉冲放电结束,但此后仍应有一段间隔时间使间隙消电离,即放电通道中的带电粒子复合为中性粒子,恢复本次放电通道处间隙介质的绝缘强度,以免总是重复在同一处发生放电而导致电弧放电,这样可以保证按两极相对最近处或电阻率最小处形成下一次击穿放电通道。

电火花加工中还有一些基本规律。在加工过程中,材料被放电腐蚀的规律是十分复杂的综合性问题,研究影响材料放电腐蚀的因素,对于应用电火花加工方法,提高电火花加工的生产率,降低工具电极的损耗是极为重要的。

放电蚀除时,阳极和阴极表面分别受到电子和离子的轰击即瞬时热源的作用,因此它们都遭到电蚀除,但阴阳两极的电蚀除量是不一样的,这种两极蚀除量不一样的现象称为极性效应。一般认为电子的质量小,在短时间内可获得较大的速度,但由于加速度大,即使放电时间很短,大量电子也能达到阴极表面而进行轰击。离子的质量大,加速度小,如放电时间短,部分离子就来不及达到并轰击阳极表面,所以在放电时间短时,离子对阴极的轰击程度不如电子对阳极的轰击。但当放电时间达到一定程度时,离子也有足够的时间到达阴极面,并可获得较大的速度,加上它的质量大,因而离子对阴极的轰击程度远远大于电子对阳极的轰击。阴阳两极的蚀除量不仅与放电时间或脉冲宽度有关,而且还与电极材料及单个脉冲能量等因素有关。在电火花加工过程中极性效应愈显著愈好,必须充分利用极性效应,合理选择加工极性,以提高加工速度及减少工具电极的损耗。在习惯上,通常把工件接正极称为正极性加工,工件接负极的加工称为负极性加工。研究表明,在电火花加工过程中无论正极或负极,都存在单个脉冲的电蚀量与单个脉冲能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的关系。某一段时间内的总蚀除量约等于这段时间内各单个有效脉冲除量总和,故正、负极的金属材料热学常数对电蚀量也有一定的影响。所谓的热学常数是指熔点、沸点、热导率、比热容、熔化热、气化热等。

在电火花加工过程中,工作液的作用是:形成火花击穿放电通道,并在放电结束后迅速恢复间隙的绝缘状态;对放电通道产生压缩作用;帮助电蚀产物的抛出和排除;对工件、工具的冷却作用;因而对电蚀量也有较大的影响。

影响电蚀量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加工面积的大小、电极材料、电极材料瞬时熔化或气化而抛出,这些都对电蚀量有一定影响。

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很多,除电火花加工机床的机械结构,机械传动以及装夹定位的误差外,影响精度的主要因素有下述几方面:

恒定的侧向间隙可以不影响加工精度,但在加工过程中,有关参数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变化,特别排屑条件及放电间隙中的电蚀产物浓度的变化,导致各处二次放电机会不同,造成侧向间隙的不均匀,形成斜度和不圆度。提高脉冲峰值电压和增大单个脉冲能量都会导致侧向间隙的增大,粗加工时,因脉冲电流大,脉宽大,所以侧面间隙也大;精加工时,侧面间隙较小。

工具电极的损耗直接影响加工精度,损耗愈小,加工精度愈高。由于尖端部分电场强度大而出现尖端放电现象,因此尖角和棱边的工具电极损耗比较大,故影响仿形精度。脉冲电压虽高,以及单个脉冲能量愈大,影响就愈大。

电火花加工的表面质量主要包括表面粗糙度、表面变质层和表面力学性能三部分。表面粗糙度主要决定于单个脉冲能量,单个脉冲能量愈大,粗糙度愈低。电火花加工后的工件表面,是脉冲放电时所形成的大量凹穴的重叠结果;电火花加工后,工件表面的物理、化学和机械能有所变化,变化层的深度与工件材料及电参数有关。单个脉冲能量愈大及脉冲宽度愈宽变化层愈深。未经淬火的钢材在电火花加工后表面有淬火现象,硬度高而耐磨。淬火经电火花加工后,表面出现二次淬火层和热影响层。由于电参数、冷却条件及材料的原来热处理不同,表面硬度有时降低,有时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加工硬质合金和金属陶瓷等硬脆材料,容易产生表面裂纹。工件材料愈脆,单个脉冲能量愈大,脉冲宽度愈宽愈容易产生裂纹。反之,则不易产生裂纹。根据不同的工件材料,合理地选择脉冲参数及工艺过程,可以妥善解决电火花加工中的表面裂纹问题。

最后我将简单介绍一下电火花加工的工艺方法、分类及应用范围。工艺方法有电火花成形加工和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电火花成形加工又分为穿孔和型腔加工两大类:穿孔是电火花加工中应用最广的一种,常用来加工冷冲模、拉丝模、喷嘴、喷丝孔等;型腔加工是对锻模、压铸模、挤压模、胶木和塑料压模等型腔加工及整体式叶轮、叶片等曲面零件的加工。线切割加工是利用一根运动着的细金属丝(直径从0.02-0.3mm的钼丝或黄铜丝)作工具电极,并在金属丝与工件间通以脉冲电流,使工件产生电蚀而进行切割加工。

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除上述两种方法外,先后出现了许多形式的电火花加工方法,主要有:电火花磨削、电火花铣削和电火花共轭回转加工等诸多方法,可用于加工精度及表面粗糙度要求较高的小孔、外圆和小模数滚刀等。利用工具电极和工件在气体介质中进行放电的办法来强化刀具、量具和模具的刃口,还可以在各种金属工具和产品上打印标记和图形。多孔加工,用许多黄铜丝组成的刷子电极,一次可加工数万个小孔。次外,还扩展到对半导体材料和非导体材料的加工,如加工锗、硅、金刚石及各种人造宝石等。

利用电火花加工比传统加工方法更加先进,这足以看出电火花加工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电火花加工有很多优点,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这门课程,为将来国家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第二篇:电火花加工

电火花加工是利用浸在工作液中的两极间脉冲放电时产生工或电蚀加工,英文简称EDM。

1943年,苏联学者拉扎连科夫妇研究发明电火花加工,之后随着脉冲电源和控制系统的改进,而迅速发展起来。最初使用的脉冲电源是简单的电阻-电容回路。50年代初,改进为电阻-电感-电容等回路。同时,还采用脉冲发电机之类的所谓长脉冲电源,使蚀除效率提高,工具电极相对损耗降低。

随后又出现了大功率电子管、闸流管等高频脉冲电源,使在同样表面粗糙度条件下的生产率得以提高。60年代中期,出现了晶体管和可控硅脉冲电源,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了工具电极损耗,并扩大了粗精加工的可调范围。

到70年代,出现了高低压复合脉冲、多回路脉冲、等幅脉冲和可调波形脉冲等电源,在加工表面粗糙度、加工精度和降低工具电极损耗等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在控制系统方面,从最初简单地保持放电间隙,控制工具电极的进退,逐步发展到利用微型计算机,对电参数和非电参数等各种因素进行适时控制。

进行电火花加工时,工具电极和工件分别接脉冲电源的两极,并浸入工作液中,或将工作液充入放电间隙。通过间隙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工具电极向工件进给,当两电极间的间隙达到一定距离时,两电极上施加的脉冲电压将工作液击穿,产生火花放电。

在放电的微细通道中瞬时集中大量的热能,温度可高达一万摄氏度以上,压力也有急剧变化,从而使这一点工作表面局部微量的金属材料立刻熔化、气化,并爆炸式地飞溅到工作液中,迅速冷凝,形成固体的金属微粒,被工作液带走。这时在工件表面上便留下一个微小的凹坑痕迹,放电短暂停歇,两电极间工作液恢复绝缘状态。

紧接着,下一个脉冲电压又在两电极相对接近的另一点处击穿,产生火花放电,重复上述过程。这样,虽然每个脉冲放电蚀除的金属量极少,但因每秒有成千上万次脉冲放电作用,就能蚀除较多的金属,具有一定的生产率。

在保持工具电极与工件之间恒定放电间隙的条件下,一边蚀除工件金属,一边使工具电极不断地向工件进给,最后便加工出与工具电极形状相对应的形状来。因此,只要改变工具电极的形状和工具电极与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式,就能加工出各种复杂的型面。

工具电极常用导电性良好、熔点较高、易加工的耐电蚀材料,如铜、石墨、铜钨合金和钼等。在加工过程中,工具电极也有损耗,但小于工件金属的蚀除量,甚至接近于无损耗。

工作液作为放电介质,在加工过程中还起着冷却、排屑等作用。常用的工作液是粘度较低、闪点较高、性能稳定的介质,如煤油、去离子水和乳化液等。

按照工具电极的形式及其与工件之间相对运动的特征,可将电火花加工方式分为五类:利用成型工具电极,相对工件作简单进给运动的电火花成形加工;利用轴向移动的金属丝作工具电极,工件按所需形状和尺寸作轨迹运动,以切割导电材料的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利用金属丝或成形导的电蚀作用蚀除导电材料的特种加工方法,又称放电加电磨轮作工具电极,进行小孔磨削或成形磨削的电火花磨削;用于加工螺纹环规、螺纹塞规、齿轮等的电火花共轭回转加工;小孔加工、刻印、表面合金化、表面强化等其他种类的加工。

电火花加工能加工普通切削加工方法难以切削的材料和复杂形状工件;加工时无切削力;不产生毛刺和刀痕沟纹等缺陷;工具电极材料无须比工件材料硬;直接使用电能加工,便于实现自动化;加工后表面产生变质层,在某些应用中须进一步去除;工作液的净化和加工中产生的烟雾污染处理比较麻烦。

电火花加工的主要用于加工具有复杂形状的型孔和型腔的模具和零件;加工各种硬、脆材料,如硬质合金和淬火钢等;加工深细孔、异形孔、深槽、窄缝和切割薄片等;加工各种成形刀具、样板和螺纹环规等工具和量具。

第三篇:电火花铣削加工

l 电火花铁削(Electrical Discharge Milling)加工技术的提出

尽管电火花加工在加工脆硬材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自从电火花加工技术产生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致力于提高电火花加工速度。电火花铣削加工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进行电火花高速加工的一种有效手段。电火花铣削加工机床高速旋转的主轴带动棒状或管状电极转动,同时采用多轴联动,进行电火花成形加工。由于这种电火花加工方法的电极运动轨迹类似铣削加工,故称其为电火花铣削加工。图9 一10 为传统的电火花加工与电火花铣削加工的比较。电火花铣削加工具有电极制造简单、更换电极方便和电极损耗易补偿等优点。电火花铣削加工改善了传统电火花加工存在的加工速度、电极损耗和表面质量之间的矛盾,并大大地简化了电火花工艺过程的控制,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加工成本,使电火花加工技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目前,国外一些有名的电火花加工设备生产厂家都在大力研究和开发电火花铣削加工技术,瑞士Charmilles 公司认为未来模具加工采用电火花铣削将占30 %,其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作为一种新颖的电火花成型加工技术,电火花铣削加工一旦在关键技术上获得突破,它将有可能逐渐取代传统电火花成型加工的地位,这种技术的拥有者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将占据明显的优势。

电火花铁削加工过程的电极损耗补偿技术

电火花铣削加工与传统铣削加工有着极为类似的运动方式,但二者又有很大区别。除了加工机理不同外,电火花加工是一种非接触性加工,电极与工件之间存在放电间隙,而且在加工过程中电极存在较大的损耗。电极损耗的补偿是电火花铣削加工的关键技术,它对加工精度有着直接影响。虽然自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始,人们就对电火花铁削加工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但电极损耗的补偿技术一直没有得以较好的解决。长期以来,电火花铣削加工只能作为传统电火花成型加工出现困难时采用的补充手段。

1.电极损耗补偿量的测量方法

最便捷的检测电极损耗量方法是:加工前设置一个对刀参考点,记下参考点的坐标值,设为z。;加工过程中在必要的时候电极重新回到对刀点,读取此时坐标值,设为z。此时坐标值与原参考点坐标值之差(z ~z0)就是电极在此轴向(设为z 轴)的损耗量,也就是电极损耗的补偿值。

一种较为先进的测量方法叫光电图像法。用此方法可在加工过程中检测出损耗后的电极形状,以便于实现二维甚至三维的电极损耗补偿。在加工过程中的某特定时刻,将电极抬起使之进人光学测量区域,利用CCD 传感器(固态图像传感器)对电源损耗后的形状进行准确测量,然后计算各方向的补偿量。如图9 一11 所示,电极长度方向上(图中y 方向)的补偿量即为此方向上的损耗量,半径方向上(图中x 方向)的补偿量可根据半径方向的损耗、(图中r= AB)、电极在各刀位的实际位置(未加补偿前的刀位)以及工件形状来计算。

自由曲面可以认为是由许多具有不同倾角的小斜面构成,也可以采用类似方法计算半径方向上的补偿量。

在加工过程中实时地检测电极损耗状况可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但也存在缺点。由于为了检测电极损耗而中断了加工,而且采用了“检测一补偿”一对一的补偿方式,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难以兼顾。检测频率过高,加工效率太低。检测频率过低,则加工精度势必受影响。特别是在工件形状较复杂时,如果在加工过程中大量加工点(刀位)需要补偿,这种方法几乎没有实用价值。因此,它们仅适合于需要补偿以保证精度的加工控制点较少的场合,而且其补偿指令要在加工过程中才能产生。.电极损耗量的计算

计算电极损耗量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加工之前根据加工条件预测加工过程中电极损耗及其补偿量,在编程时即可将补偿指令加人数控代码中;另一种是在加工过程中根据加工状态计算电极损耗里,补偿指令要在加工过程中才能产生。虽然电火花的放电加工机理很复杂,但是在加工过程中电极的损耗却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因此,通过计算获得加工过程中电极损耗状态并加以在线补偿是可能的,这种方法可靠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准确地获得电极的损耗规律。电极的损耗规律是非常复杂的,它受许多因素影响,与加工极性、加工时间、工作介质的种类、冲油方式、电极及工件材料、电极形状、电源类型以及电源的各项参数等都有密切关系。因而要得到实用可靠的电极损耗规律,必须以大量而细致的工艺实验为基础。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不必在加工过程中检测电极损耗,从而不仅提高了加工效率,而且节省了检测设备及其相应的软硬件成本。

加工前根据加工条件计算电极损耗量,无法考虑到加工过程中的随机因素对电极损耗的影响。电极损耗也是由于火花材料的蚀除引起的,除了与加工条件有关外,与加工状态也有密切关系。因此,把电极损耗规律建立在加工过程中有效放电时间的基础上,更能排除一些随机因素对电极损耗的影响。.电极损耗的补偿策略)减小电极损耗在保证加工指标不变的前提下,根据电火花加工的工艺规律,尽量减少电极损耗对电火花铣削加工具有很大意义。如果电极损耗控制在很小范围内,只要能保证加工精度,可以不必进行补偿。即使无法满足整个加工过程的精度要求,也可以大大地减少补偿次数,对提高加工精度有利.在这种情况下,中断加工次数较少,可以在加工过程中检测电极损耗并加以补偿的策略,以实现准确可靠的电极损耗补偿。)电极的修整或更换由于电火花加工中电极各部分损耗是不均匀的,电极修整的目的是恢复加工前电极形状。用某电极加工一段时间后,停止它与工件之间的加工,让它与另一标准电极进行放电加工,以修整损耗后的电极。两次修整的时间间隔由损耗状态决定,因此必须对电极损耗状态有大致的预测。在修整加工中,被修整的电极成为被加工的工件,因此必须适当地改变加工参数(甚至加工极性)。对平头棒状电极,可用一平面电极对它进行修整,切断有损耗的部分。对球头电极,可以采用凹球形标准电极进行反拷放电加工来实现其形状的修整。在电极损耗严重的场合,可以更换电极。因此电火花铣削机床上应备有标准的电极库并具有自动换刀功能。

3)电极损耗的在线补偿由于在某些场合电极的损耗难以减小,而且电极的修整或更换不可能频繁进行,因而解决电极损耗问题的根本策略是电极损耗的在线补偿技术。电极损耗的在线补偿是以正确获得电极损耗状态为前提的。如果仅能获得单一方向上的电极损耗状态,那么就仅能在这一方向上进行电极损耗补偿,即仅能解决具有单一法线方向的型面在铣削加工中的电极损耗补偿问题,如没有锥度的孔、平面以及多平台型腔等二维半型面铣削加工的补偿。要解决三维型面电火花铣8lJ 加工中的补偿问题,可从两方面人手:一是获得电极损耗后的形状,由于电火花铣削加工中电极高速旋转,使得棒状电极各母线的损耗比较一致,即旋转电极母线的损耗状态可以比较完整地反映了电极损耗状态;二是简化电极损耗形状,采取适当的电极及其加工方式,使得电极只在单方向存在损耗(或其他方向损耗很小可以不加考虑),从而简化了补偿,例如利用电极底面放电加工,虽增加了走刀次数,但电极仅在轴向存在损耗,从而简化了电极损耗的补偿问题。在某些应用场合,这些措施已经可以解决三维加工中电极损耗的补偿向题。例如,在三维微细孔以及引线框模具、半导体模具、微细树脂模具等的加工中,采用微细电极的底面加工,可以认为电极只在轴向存在损耗,通过实时计算获得电极损耗t 并加以补偿。

总之,作为电火花铣削加工的关键技术,电极损耗的补偿技术也是电火花铣削加工研究中的难点,目前还没有一种比较通用而完善的方法。在实际加工中,应该根据不同加工对象的特点,在综合考虑加工效率及加工精度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补偿策略。

电火花铣削加工过程的CAD / CAM 技术

在传统的电火花加工中,由于是依靠复杂的成形电极形状来“复制”出工件的形状,电极的移动路径十分简单,主要是沿轴向的单向运动,最多再加上小范围的平动,因此CAD / CAM 技术似乎没有用武之地。而对于电火花铣削加工来说,工件的形状是依靠简单电极(棒状或管状)沿一定的轨迹运动包络出来的,这一过程和数控铣削的性质相同,利用CAD / CAM 技术编制优良的电极运动轨迹程序是必不可少的。与数控铣削程序的G 指令格式不一样,电火花铣削加工的指令必须反映电脉冲的参数,通常称为C 指令。编制C 指令程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加工效率、加工稳定性和加工精度,然而真正成熟的加工程序决不可忽略工艺问题,如前所述,电火花铣削的电极补偿技术尚不成熟,因此,到目前为止,对C 指令的编制和优化仍处于研究阶段。

作者:汽车模具

http://cn.yuntianmould.com

http://www.teniu.cc

第四篇:电火花加工条件

电火花加工要具备什么条件?

答:1)电极与工件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很小间隙,并且可以自动调节,以确保极间电压能击穿介质,又不会形成短路接触。2)极间放电密度要足够高,能使放电点的金属熔化和汽化。3)极间的放电应该是瞬间脉冲性的。

4)每一次的放电后应能及时消电离恢复介质的绝缘性能,必须有较强的绝缘介质。

5)在先后两次脉冲放电之间,应有足够的停歇时间,排出电蚀产物,使极间介质充分消电离,恢复介质电性能,以保证每次脉冲放电不在同一点进行,避免发生局部烧伤现象,以便重复脉冲放电顺利进行。

电火花和电解加工的区别?

蚀除原理不同:电火花是基于正负电极间脉冲放电式的电腐蚀现象对材料进行加工,又称为电加工或电蚀加工,简称EDM;而电解加工是基于电解过程中的阳极溶解原理并借助于成型的阴极,将工件按一定形状和尺寸加工成型的一种工艺方法,称为电解加工,简称ECM。

答:电解加工 利用金属在电解液中溶解的原理进行加工。它在飞行器制造中可以加工三维空间的型面(如航空发动机叶片和各种锻模的型腔)、异形孔(如内花键、内齿轮)、异形外表面(如整体叶轮的叶型)。如果在机床上加上适当的附件,还可加工弯曲孔、螺旋花键孔等。电解加工中除成型加工外,尚有电解去毛刺、电解抛光、电解磨削、电解珩磨等。电解去毛刺不仅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实现工序机械化、自动化,而且对于那些难以去毛刺的部位,如航空喷气发动机上火焰筒侧壁的孔边,就可用多个管状阴极同时插入孔内,去掉毛刺。

电火花加工

基于脉冲放电的腐蚀机理。工具和工件分别与脉冲电源两端相连接。电火花加工也利用成型电极进行仿形加工,适用于加工飞行器中各种精密零件的异形孔和涡轮叶片的冷却小孔等。电火花加工不同于电解加工的是工具电极要耗损,因而须精心选择低耗损的工具电极材料,合理设计电极尺寸和选择加工参数,以减小工具电极耗损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此外,由于电火花加工不像电解加工那样有明显的尖边倒圆现象,特别适合于加工有尖锐棱边的型孔。由于放电间隙很小,在加工过程中,工件和工具均不断被蚀除,间隙逐渐扩大,放电即会停止,因此成形加工机床必须具有高精度的伺服控制进给系统,使电极不断补偿进给和放电间隙自动地维持一个最佳值。

第五篇:什么是电火花加工

什么是电火花加工

一、什么是电火花加工

电火花是一种自激放电,其特点如下: 火花放电的两个电极间在放电前具较高的电压,当两电极接近时,其间介质被击穿后,随即发生火花放电。伴随击穿过程,两电极间的电阻急剧变小,两极之间的电 压也随之急剧变低。火花通道必须在维持暂短的时间(通常为10-7-10-3s)后及时熄灭,才可保持火花放电的“冷极”特性(即通道能量转换的热能来不 及传至电极纵深),使通道能量作用于极小范围。通道能量的作用,可使电极局部被腐蚀。利用火花放电时产生的腐蚀现象对材料进行尺寸加工的方法,叫电火花加工。电火花加工是在较低的电压范围内,在液体介质中的火花放电。

二、电火花加工的特点

电火花加工是与机械加工完全不同的一种新工艺。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高熔点、高硬度、高强度、高脆性,高粘性和高纯度等性能的新材料不断出现。具有各种复杂结构与特殊工艺要求的工 件越来越多,这就使得传统的机械加工方法不能加工或难于加工。因此,人们除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机械加工法之外,还努力寻求新的加工方法。电火花加工法能够 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并在应用中显示出很多优异性能,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

电火花加工的特点如下: 1.脉冲放电的能量密度高,便于加工用普通的机械加工方法难于加工或无法加工的特殊材料和复杂形状的工件。不受材料硬度影响,不受热处理状况影响。2.脉冲放电持续时间极短,放电时产生的热量传导扩散范围小,材料受热影响范围小。

3.加工时,工具电极与工件材料不接触,两者之间宏观作用力极小。工具电极材料不需比工件材料硬,因此,工具电极制造容易。

4.可以改革工件结构,简化加工工艺,提高工件使用寿命,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基于上述特点,电火花加工的主要用途有以下几项: 1)制造冲模、塑料模、锻模和压铸模。

2)加工小孔、畸形孔以及在硬质合金上加工螺纹螺孔。3)在金属板材上切割出零件。4)加工窄缝。

5)磨削平面和圆面。

6)其它(如强化金属表面,取出折断的工具,在淬火件上穿孔,直接加工型面复杂的零件等)。

三、电火花加工机床的组成及作用

从上面所谈的情况可以看到,要实现电火花加工过程,机床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脉冲电源,机械部分和自动控制系统,工作液过滤与循环系统。下面对这三要素的作用逐一加以简单讨论。1.脉冲电源

加在放电间隙上的电压必须是脉冲的,否则,放电将成为连续的电弧。所谓脉冲电源,实际就是一种电气线路或装置,它们能发出具有足够能量的脉冲电压来。2.机械部分和自动控制系统

其作用是维持工具电极和工件之间有一适当的放电间隙,并在线调整。3.工作液净化与循环系统 工作液的作用是使能量集中,强化加工过程,带走放电时所产生的热量和电蚀产物。工作液系统包括工作液的储存冷却、循环及其调节与保护、过滤以及利用工作液强迫循环系统。上述三要素,有时也称为电火花加工机床的三大件,它们组成了电火花加工机床这一统一体,以满足加工工艺的要求。

四、实现电火花加工的条件

实现电火花加工,应具备如下条件:

1.工具电极和工件电极之间必须维持合理的距离。在该距离范围内,既可以满足脉冲电压不断击穿介质,产 生火花放电,又可以适应在火花通道熄灭后介质消电离以及排出蚀除产物的要求。若两电极距离过大,则脉冲电压不能击穿介质、不能产生火花放电,若两电极短 路,则在两电极间没有脉冲能量消耗,也不可能实现电腐蚀加工。

2.两电极之间必须充入介质。在进行材料电火花尺寸加工时,两极间为液体介质(专用工作液或工业煤油);在进行材料电火花表面强化时,两极间为气体介质。3.输送到两电极间的脉冲能量密度应足够大。在火花通道形成后,脉冲电压变化不大,因此,通道的电流密度可以表征通道的能量密度。能量密度足够大,才可以使被 加工材料局部熔化或汽化,从而在被加工材料表面形成一个腐蚀痕(凹坑),实现电火花加工。因而,通道一般必须有105-106A/cm2电流密度。放电通道必须具有足够大的峰值电流,通道才可以在脉冲期间得到维持。一般情况下,维持通道的峰值电流不小于2A。

4.放电必须是短时间的脉冲放电。放电持续时间一般为10-7-10-3s。由于放电时间短,使放电时产生的热能来不及在被加工材料内部扩散,从而把能量作用局限在很小范围内,保持火花放电的冷极特性。

5.脉冲放电需重复多次进行,并且多次脉冲放电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分散的。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时间上相邻的两个脉冲不在同一点上形成通道;其二,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脉冲放电集中发生在某一区域,则在另一段时间内,脉冲放电应转移到另一区域。只有如此,才能避免积炭现象,进而避免发生电弧和局部烧伤。

6.脉冲放电后的电蚀产物能及时排放至放电间隙之外,使重复性放电顺利进行。在 电火花加工的生产实际中,上述过程通过两个途径完成。一方面,火花放电以及电腐蚀过程本身具备将蚀除产物排离的固有特性;蚀除物以外的其余放电产物(如介 质的汽化物)亦可以促进上述过程;另一方面,还必须利用一些人为的辅助工艺措施,例如工作液的循环过滤,加工中采用的冲、抽油措施等等。

五、极性效应 电火花加工时,相同材料两电极的被腐蚀量是不同的。其中一个电极比另一个电极的蚀除量大,这种现象叫做极性效应。如果两电极材料不同,则极性效应更加明显。

六、覆盖效应

在油类介质中放电加工会分解出负极性的游离碳微粒,在合适的脉宽、脉间条件下将在放电的正极上覆盖碳微粒,叫覆盖效应。利用覆盖效应 可以降低电极损耗。注意负极性加工才有利做覆盖效应。

七、加工速度

对于电火花成形机来说加工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工件被蚀除的体积或重量。一般用体积表示。若在时间T内,工件被蚀除的体积为V,则加

工速 度Vw为: Vw=V/t(mm3/min)对于线切割机来说,加工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工件被切面积。即用mm2/min来表示。在规定表面粗糙度(如Ra=2.5μm),相对电极损耗(如1%)时的最大加工速度,是衡量电加工机床工艺性能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生产厂

给出的是最大加工电流,在最佳加工状态下所能达到的最高加工速度。因此,在实际加工时,由于被加工件尺寸与形状的千变万化,加工条件,排屑条件等与理想状态相差甚远,即使在粗加工时,加工速度也往往大大低于机床的最大加工速度指标。

八、工具电极损耗

在电火花成形加工中,工具电极损耗直接影响仿形精度,特别对于型腔加工,电极损耗这一工艺指标较加工速度更为重要。电极损耗分为绝对损耗和相对损耗。

绝对损耗最常用的是体积损耗Ve和长度损耗Veh二种方式,它们分别表示在单位时间内,工具电极被蚀除的体积和长度。即 Ve=V/t(mm3/min)Veh=H/t(mm/min)

相 对损耗——工具电极绝对损耗与工件加工速度的百分比。通常采用长度相对损耗比较直观,测量也比较方便。在线切割加工中,电极丝的损耗对工件质量的影响不 大,故一般不加以讨论。但快走丝机床使用钼作为电极丝,是重复放电,所以丝的损耗影响到电极丝的使用寿命,在实际加工中应予适当考虑。在电火花成形加工中,工具电极的不同部位,其损耗速度也不相同。

在精加工时,一般电规准选取较小,放电间隙太小,通道太窄,蚀除物在爆炸与工作液作用下,对电极表面不断撞击,加速了电极损耗,因此,如能适当增大电间隙,改善通道状况,即可降低电极损耗。

九、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是指加工表面上的微观几何形状误差。对电加工表面来讲,即是加工表面放电痕——坑穴的聚集,由于坑穴表面会形成一个加工硬化层,而且能存 润滑油,其耐磨性比同样粗糙度的机加表面要好,所以加工表面允许比要求的粗糙度大些。而且在相同粗糙度的情况下,电加工表面比机加工表面亮度低。国家标准规定:加工表面粗糙度用Ra(轮廓的平均算术偏差)和Rz(不平度平均高度)之一来评定。

工件的电火花加工表面粗糙度直接影响其使用性能,如耐磨性,配合性质,接触刚度,疲劳强度和抗腐蚀性等。尤其对于高速高洁,高压条件下工作的模具和零件,其表面粗糙度往往是决定其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关键。

十、放电间隙

放电间隙,亦称过切量,加工中是指脉冲放电两极间距,实际效果反映在加工后工件尺寸的单边扩大量。

对电火花成形加工放电间隙的定量认识是确定加工方案的基础。其中包括工具电极形状,尺寸设计,加工工艺步骤设计,加工规准的切换以及相应工艺措施的设计。

十一、两电极蚀除量之间的矛盾

本篇中,已经明确阐述了脉冲放电时间越长,越有利于降低工具电极相对损耗。在电火花加工的实用过程中,粗加工采用长脉冲时间和高放电电流,既体现了速度高,又体现了损耗小,反映了加工速度和工具电极损耗这一矛盾的缓解。但是,在精加工时,矛盾激化了。为了实现小能量加工,必须大大压缩脉冲放电时间。为达到脉冲放电电流与脉冲放电时间参数组合合理,亦必须大大压缩脉冲放电电流。这样,不仅加大了工具电极相对损耗,又大幅度降低了加工速度。

十二、加工速度与加工表面粗糙度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电火花加工工艺的这一基本矛盾,人们试图将一个脉冲能量分散为若干个通道同时在多点放电。用这种方法既改善了加工表面粗糙度,又维持了原有的加工速度。到目前为止,实现人为控制的多点同时放电的有效方法只有一种,即分离工具电极多回路加工。

为了实现整体电极的多通道加工,人们设想了各种方法,并进行了多年的实验摸索。但是迄今为止,尚没有彻底解决。

在 实用过程中,型腔模具的加工采用粗、中、精逐档过渡式加工方法。加工速度的矛盾是通过大功率、低损耗的粗加工规准解决的;而中、精加工虽然工具电极相对损 耗大,但在一般情况下,中、精加工余量仅占全部加工量的极小部分,故工具电极的绝对损耗极小,可以通过加工尺寸控制进行补偿,或在不影响精度要求时予以忽 略。

十三、电火花加工常用名词、术语及符号

1、放电间隙:放电间隙指加工时工具和工件之间产生火花放电的一层距离间隙。在加工过程中,则称为加工间隙S,它的大小一般在0.01-0.5mm之间,粗加工时间隙较大,精加工时则较小。加工间隙又可分为端面间隙SF 和侧面间隙SL

2、脉冲宽度ti(μs):脉冲宽度简称脉宽,它是加到工具和工件上放电间隙两端的电压脉冲的持续时间,为了防止电弧烧伤,电火花加工只能用断断续续的脉冲电压波。粗加工可用较大的脉宽ti>100μs,精加工时只能用较少的脉宽ti<50μs。

3、脉冲间隔to(μs):脉冲间隔简称脉间或间隔,也称脉冲停歇时间。它是两个电压脉冲之间的间隔时间。间隔时间过短,放电间隙来不及消电离和恢复绝缘,容 易产生电弧放电,烧伤工具和工件;脉间选得过长,将降低加工生产率。加工面积、加工深度较大时,脉间也应稍大。?

4、开路电压或峰值电压:开路电压是间隙 开路时电极间的最高电压,等于电源的直流电压。峰值电压高时,放电间隙大,生产率高,但成型复制精度稍差。

5、火花维持电压:火花维持电压是每 次火花击穿后,在放电间隙上火花放电时的维持电压,一般在25V左右,但它实际是一个高频振荡的电压。电弧的维持电压比火花的维持电压低5V左右,高频振 荡频率很低,一般示波器上观察不到高频成分,观察到的是一水平亮线。过渡电弧的维持电压则介于火花和电弧之间。

6、加工电压或间隙平均电压U(V)

加 工电压或间隙平均电压是指加工时电压表上指示的放电间隙两端的平均电压,它是多个开路电压、火花放电维持电压、短路和脉冲间隔等零电压的平均值。在正常加 工时,加工电压在30-50V,它与占空比、预置进给量等有关。占空比大、欠进给、欠跟踪、间隙偏开路,则加工电压偏大;占空比小、过跟踪或预置进给量小(间隙偏短路),加工电压即偏小。

7、加工电流I(A)

加工电流是加工时电流表上指示的流过放电间隙的平均电流。精加工时小,粗加工时大;间隙偏开路时小,间隙合理或偏短路时则大。

8、短路电流IS(A)

短路电流是放电间隙短路时(或人为短路时)电流表上指示的平均电流(因为短路时还有停歇时间内无电流)。它比正常加工时的平均电流要大20-40%。

9、峰值电流IS(A)

峰 值电流是间隙火花放电时脉冲电流的最大值(瞬时),日本、英国、美国常用IS表示,虽然峰值电流不易直接测量,但它是实际影响生产率、表面粗糙度等指标的 重要参数。在设计制造脉冲电源时,每一功率放大管串联限流电阻后的峰值电流是预先选择计算好的。为了安全,每个50W的大功率晶体管选定的峰值电流约为 2-3A,电源说明书中也有说明,可以按此选定粗、中、精加工时的峰值电流(实际上是选定用几个功率管进行加工)。

10、放电状态

放电状态指电火花加工时放电间隙内每一脉冲放电时的基本状态。一般分为五种放电状态和脉冲类型: 第一、开路(空载脉冲)

放电间隙没有击穿,间隙上有大于50V的电压,但间隙内没有电流流过,为空载状态(td=ti)。

第二、火花放电(工作脉冲,或称有效脉冲)间隙内绝缘性能良好,工作液介质击穿后能有效地抛出、蚀除金属。波形特点是:电压上有td,te和Ie波形上有高频振荡的小锯齿波形。第三、短路(短路脉冲)放电间隙直接短路相接,这是由于伺服进给系统瞬时进给过多或放电间隙中有电蚀产物搭接所致。间隙短路时电流较大,但间隙两端的电压很小,没有蚀除加工作用。

第四、电弧放电(稳定电弧放电)

由于排屑不良,放电点集中在某一局部而不分散,局部热量积累,温度升高,恶性循环,此时火花放电就成为电弧放电,由于放电点固定在某一点或某局部,因此称为稳定电弧,常使电极表面结炭、烧伤。波形特点是td和高频振荡的小锯齿波基本消失。

第五、过渡电弧放电(不稳定电弧放电,或称不稳定火花放电)过渡电弧放电是正常火花放电与稳定电弧放电的过渡状态,是稳定电弧放电的前兆。波形特点是击穿延时td很小或接近于零,仅成为一尖刺,电压电流波上的高频分量变低成为稀疏和锯齿形。早期检测出过渡电弧放电,对防止电弧烧伤有很大意义。

以上各种放电状态在实际加工中是交替、概率性地出现的(与加工规准和进给量、冲油、间隙污染等有关),甚至在一次单脉冲放电过程中,也可能交替出现两种以上的放电状态。

11、加工速度vw或VW(mm3/min),vm或Vm(g/min)

加工速度是单位时间(min)内从工件上蚀除加工下来的金属体积(mm3),以质量(g)计算时用vm或Vm表示,也称加工生产率。大功率电源粗加工时vW>500mm3/min,但电火花精加工时,通常vw<20mm3/min。

12、相对损耗或损耗比(损耗率)θ(%)

相对损耗或损耗比是工具电极损耗速度和工件加工速度之比值,并以此来综合合衡量工具电极的耐损耗程度和加工性能。

13、面积效应:面积效应指电火花加工时,随加工面积大小变化而加工速度、电极损耗比和加工稳定性等指标随之变化的现象。一般加工面积过大或过小时,工艺指标通常降低,这是由“电电流密度”过小或过大引起的。

14、深度效应:随着加工深度增加而加工速度和稳定性降低的现象称深度效应。主要是电蚀产物积聚、排屑不良所引起的。

线切割 是冲模零件的主要加工方式,然而进行合理的工艺分析,正确计算数控编程中电极丝的设计走丝轨迹,关系到模具的加工精度。通过穿丝孔的确定与切割路线的优化,改善切割工艺,这对于提高切割质量和生产效率,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2实际轨迹的计算

根据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线切割 加工后的实际尺寸大部分处于公差带的中位值(或称“中间尺寸”)附近,因此对于冲模零件图样中标注公差的尺寸,应采用中位值尺寸作为实际切割轨迹的编程数据,其计算公式为:中位值尺寸=基本尺寸+(上偏差+下偏差)。

例如:图样尺寸外圆半径R25–0.04,其中位值尺寸为25+(0–0.04)/2=24.98(mm)。由于 线切割 放电加工的特点,工件与电极丝之间始终存在放电间隙。因此,切割加工时,工件的理论轮廓(图样)与电极丝的实际轨迹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即电极丝中心轨迹与工件轮廓的垂直距离,称为偏移量f0(或称为补偿值)。

f0=R丝+δ电

式中R丝——电极丝半径 δ电——单边放电间隙

线切割 加工冲模的凸、凹模,应综合考虑电极丝半径R丝、单边放电间隙δ电以及凸、凹模之间的单边配合间隙δ配,以确定合理的间隙补偿值f0。例如:加工冲孔模(即要求保证工件的冲孔尺寸),以冲孔的凸模为基准,故凸模的间隙补偿值 为:f凸=R丝+δ电,凹模尺寸应增加δ配。而加工落料模(即要求保证冲下的工件尺寸),以落料的凹模为基准,凹模的间隙补偿值f凸=R丝+δ电,凸模的 尺寸应增加δ配。见图1。偏移量的大小将直接影响 线切割 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若偏移量过大,则间隙太大,放电不稳定,影响尺寸精度;偏移量过小,则间隙太小,会影响修切余量。修切加工时的电参数将依次减弱,非电参数也应作相应调整,以提高加工质量。

图1凸模与凹模的间隙补偿值(a)凸模(b)凹模

根据实践经验,线切割 加工冲裁模具的配合间隙应比国际上所流行的“大”间隙冲模(《手册》推荐值)应小些。因为凸、凹模 线切割 加工中,工件表面会形成一层组织脆松的熔化层,电参数越大,表面粗糙度越差,熔化层较厚。且随着模具冲裁次数的增加,这层脆松的表层会逐渐磨损,使模具的 配合间隙逐渐增大,满足“大”间隙的要求。

3穿丝孔的确定

穿丝孔的位置对于加工精度及切割速度关系甚大。通常,穿丝孔的位置最好选在已知轨迹尺寸的交 点处或便于计算的坐标点上,以简化编程中有关坐标尺寸的计算,减少误差。当切割带有封闭型孔的凹模工件时,穿丝孔应设在型孔的中心,这样既可准确地加工穿 丝孔,又较方便地控制坐标轨迹的计算,但无用的切入行程较长。对于大的型孔切割,穿丝孔可设在*近加工轨迹的边角处,以缩短无用行程。在切割凸模外形时,应将穿丝孔选在型面外,最好设在*近切割起始点处。切割窄槽时,穿丝孔应设在图形的最宽处,不允许穿丝孔与切割轨迹发生相交现象。此外,在同一块坯件上切 割出两个以上工件时,应设置各自独立的穿丝孔,不可仅设一个穿丝孔一次切割出所有工件。切割大型凸模时,有条件者可沿加工轨迹设置数个穿丝孔,以便切割中 发生断丝时能够就近重新穿丝,继续切割。

穿丝孔的直径大小应适宜,一般为Φ2mm~Φ8mm。若孔径过小,既增加钻孔难度又不方便穿 丝;若孔径太大,则会增加钳工工作量。如果要求切割的型孔数较多,孔径太小,排布较为密集,应采用较小的穿丝孔(Φ0.3mm~Φ0.5mm),以避免各 穿丝孔相互打通或发生干涉现象。

4切割路线的优化

切割路线的合理与否将关系到工件变形的大小。

因此,优化切割路线有利于提高切割质量和缩短加工时间。切割路线的安排应有利于工件在加工过程中始终与装夹支撑架保持在同一坐标系内,避免应力变形的影响,并遵循以下原则。

(1)一般情况下,最好将切割起始点安排在*近夹持端,将工件与其夹持部分分离的切割段安排在切割路线的末端,将暂停点设在*近坯件夹持端部位。(2)切割路线的起始点应选择在工件表面较为平坦、对工作性能影响较小的部位。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工件,最好将切割起始点取在坯件上预制的穿丝孔中,不可从坯件外部直接切入,以免引起工件切开处发生变形。

(3)为减小工件变形,切割路线与坯件外形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不小于5mm。

线切割 加工中对于一些具体工艺要求,应重点关注切割路线的优化。(1)二次(或多次)切割法对于一些形状复杂、壁厚或截面变化大的凹模型腔零件,为减小变 形,保证加工精度,宜采用二次切割法。通常,精度要求高的部位留2mm~3mm余量先进行粗切割,待工件释放较多变形后,再进行精切割至要求尺寸。若为了 进一步提高切割精度,在精切割之前,留0.20mm~0.30mm余量进行半精切割,即为3次切割法,第1次为粗切割,第2次为半精切割,第3次为精切 割。这是提高模具 线切割 加工精度的有效方法。

(2)尖角切割法当要求工件切割成“尖角”(或称“清角”)时,可采用方法一,在原路线上增 加一小段超切路程,如图2所示的A0-A1段,使电极丝切割的最大滞后点达到程序A0点,然后再前进到附加点A1,并返回至A0点,接着再执行原程序,便 可切割出尖角。也可采用图3所示的方法二的切割路线,在尖角处增加一段过切的小正方形或小三角形路线作为附加程序,这样便可保证切割出棱边清晰的尖角。

图2尖角切割方法

图3尖角切割方法二

(3)拐角的割法 线切割 放电加工过程中,由于放电的反作用力造成电极丝的实际位置比机床X、Y坐标轴移动位置滞后,从而造成拐角精度较差。电极丝的滞后移动则会造成工件的外圆弧加工过亏,而内圆弧加工不足,致使工件拐角处精度下降。为此,对于工件精度要求高的拐角处,应自动调慢X、Y轴的驱动速度,使电极丝的实际移动速度与X、Y轴同步。也就是,加工精度要求越高,拐角处的驱动速度应越慢。

(4)小圆角切割法若发现图样要求的内圆角半径小于切割时的偏移量,将会造成圆角处“根切” 现象。为此,应明确图样轮廓中最小圆角必须大于最后一遍修切的偏移量,否则应选择直径更细的电极丝。在主切割加工及初修切割加工中,可根据各遍加工时不同 的偏移量,设置不同的内圆角半径,即对于同段轮廓编制不同的内圆角半径子程序,子程序中的内圆角半径应大于此遍切割的偏移量,这样就可切割出很小的圆角,并获取较好的圆角切割质量。

5切割前工件的准备

为了减少切割过程中模具的变形及提高加工质量,切割前凸凹模零件应满足以下要求:

(1)工件上、下两平面的平行度误差应小于0.05mm。(2)工件应加工一对正交立面,作为定位、校验与测量基准。(3)模具切割应采用封闭式切割,以降低切割温度,减小变形。(4)切割工件的四周边料留量应为模具厚度的1/4为宜,一般边缘留量不小于5mm。

(5)为减小模具变形,并正确选择加工方法和严格执行热处理规范,对于精度要求高的模具,最好进行两次回火处理。

(6)工件淬火前应将所有销孔、螺钉孔加工成形。

(7)模具热处理后,穿丝孔内应去除氧化皮与杂质,防止导电性能降低而引起断丝故障。

(8)线切割 前,工件表面应去除氧化皮和锈迹,并进行消磁处理。6结语

编程完成后、正式切割加工之前,应对编制的程序进行检查与验证,确定其正确性。线切割 机床的数控系统均提供程序验证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画图检验法主要用于验证程序中是否存在错误语法及是否符合图样加工轮廓;空行程检验法可检验程序的实 际加工情况,检查加工中是否存在碰撞或干涉现象,以及机床行程是否满足加工要求等;动态模拟加工检验法通过模拟动态加工实况,对程序及加工轨迹路线进行全 面验证。通常,可按编制的程序全部运行一遍,观察图形是否“回零”。对于一些尺寸精度要求高、凸、凹模配合间隙小的冲模,可先用薄板料试切割,检查有关尺 寸精度与配合间隙,如发现不符要求处,应及时修正程序,直至验证合格后,方可正式切割加工。正式切割结束后,不可急于拆下工件,应检查起始与终结坐标点是 否一致,如发现有问题,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4/113985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