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归纳(精选五篇)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归纳(精选五篇)



第一篇:国际经济学知识点归纳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认为,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金银财富增加。一国要使金银货币的绝对量增加,从而使国家富裕起来,必须发展国际贸易,并且在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因为,只有当一国的出口大于进口时,其他国家要向该国支付,该国的金银财富才会增加,其经济才会因为资本的流入而获得发展。重商主义的两大缺陷:金银货币财富观和贸易保护主义。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相互需求理论(约翰.穆勒)绝对优势理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的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

相对优势理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分工生产其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分工生产其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

相互需求理论:两国两种商品的国内交换比率(反映了两国的比较成本优势)决定了两国两种产品国际交换比率的上下限,实际的国际交换比率必定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率所确定的界限之内。

要素禀赋理论:一个国家应当分工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通过国际分工和开展贸易,将会使各国的福利都得到增益。机会成本:指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额外生产1单位某一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的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最大数量。

机会成本递增的原因:(1)生产要素不是同质的,即同一种生产要素并不是完全相同或质量相同的。(2)商品的生产过程中投入生产要素的比例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该国每多生产1单位的该种商品,就必须越来越多地放弃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以获得足够的资源。

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都是凹向原点的曲线,说明两国在生产这两种商品时都具有机会成本递增的特点。

边际转换率:每多生产1单位小麦时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布的数量。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一国对两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反映了能使社会或国家获得相同效用水平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特征:(1)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2)凸向原点意味着边际替代率递减。(3)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MRS=P小麦/P布=U小麦/U布 封闭条件下的均衡点:位于社会无差异曲线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的位置上,公切线的斜率表示一国在封闭条件下国内的均衡相对价格。

封闭条件下,两国各自达到国内均衡的条件:MRT=MRS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所能获得的效用超过其实际支付的价格而产生的净利益。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因产品销售收益大于其生产成本而产生的净利益。提供曲线:表明一国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为了获取一定数量的进口商品而愿意提供的出口商品的数量。提供曲线回弯的原因:(1)机会成本递增。(2)边际效用递减。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和该国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一国的贸易条件是另一国贸易条件的倒数。

交易成本:是指进行交易所花费的成本。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交易成本:(1)由于地域和空间的距离所引起的运输、通信方面的成本。(2)由于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所引起的成本。(3)由于贸易保护政策所引起的交易成本。如关税、配额等。比较优势取决于商品的相对价格。

要素密集度:衡量的是商品生产中不同生产要素被密集使用的程度。要素丰裕度:一国所拥有的某种生产要素的丰富程度。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一国应当分工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要素生产的商品。在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的情况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相反。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因此,一国丰裕要素的所有者从贸易中获利,而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则因贸易而受损。

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也是国际贸易的起因和贸易利益来源的和另一个独立的决定因素。现代贸易理论和传统贸易理论之间的关系:(1)生产技术;(2)要素禀赋;(3)消费偏好;(4)规模报酬不变;(5)完全竞争市场 重叠需求理论:两国之间开展贸易的可能性及贸易的规模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和平均收入水平决定的。

技术差距模型:1.需求滞后;2.反应滞后;3.掌握滞后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种产品从其创新引入到发展成熟的过程中,需要多种不同的投入要素,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投入的要素比例会发生变化。

规模报酬递增:指生产过程中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递减。产业内贸易:指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一种产品分类目录中的产品。

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1.产品的差异性;2.动态规模经济;3.运输成本和地理位置;4.产品目录的分类程度。

产品内贸易的重要性:通过开展产业内贸易,能够在更大规模上进行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产品成本;另一方面,国内消费者可以消费种类繁多的商品,从更广泛的选择中收益。

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1)专业化的供应商;(2)劳动力市场共享;(3)技术扩散和知识外溢。

雷布金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以更大比率增长。

中性技术进步:发生中心技术进步时,劳动与资本的生产效率以相同比率升高,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价格w/r不变,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发生资本与劳动相互替代的情况,因此资本和劳动的比率K/L也不变。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资本生产效率的提高大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在w/r不变的情况下,K/L上升。由于每单位劳动现在使用更多的资本,因而将这种技术进步称为劳动节约型。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大于资本生产效率的提高。在w/r不变的情况下,K/L下降。由于每单位资本现在是用更多的劳动,因而将这种进步称为资本节约型。

悲惨的增长:即使福利效应自身可以是国家福利增加,然而负的贸易条件效应非常之大,以至于增长后国家福利反而出现净下降。财政关税:是指把征收关税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源泉,它多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所采用。

保护关税:保护关税是指以保护本国同类产品为主要目的而对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关税的价格效应:价格的提高导致进口需求相应减少。

关税的消费效应:征税是进口商品的国内市场价格提高,价格提高导致需求量减少。最优关税:是指使一国贸易条件改善的收益超过其进口量减少的损失而产生的净福利最大化 使得关税水平。最优关税率是外国对本国出口的供给弹性的倒数。

有效保护率:指征税后国内被保护产业每单位产出的附加值提高的百分率。名义关税率:表明了关税导致的最终产品价格增加的程度。

有效保护率:表明了关税对与进口商品竞争的国内产业提供保护的程度。进口配额: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进口商品的总量实行直接限制。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指国家通过法令或实际上要求本国政府机构在招标采购时必须优先购买本国产品,从而导致对外国产品歧视与限制的做法。

环境堡垒:又称绿色堡垒,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名,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根本目的。

社会堡垒:是发达国家以保障劳动者劳动环境的生存权限为由所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出口补贴:是一国政府为了促进出口,在出口商品时给予出口企业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

幼稚产业理论的基本观点:(1)自由贸易理论是以世界主义为立论基础的;(2)一国实行何种贸易政策应取决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与本国工业化发展的进程相应的;(3)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4)主张对产业部门实行有选择的、暂时性的保护。(5)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是关税,但关税的征收应因时间、因产业差异。

穆勒标准:本国在发展初期面临着较高的初始成本,但通过保护充分实现规模经济后,本国的成本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反而低于其竞争对手。

巴斯塔布尔标准:要求被保护的幼稚产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后,不仅要具有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即能够补偿保护期间的损失。

坎普标准:如果预期收益的贴现值能够补偿保护成本。那么及时暂时遭受损失,他也会继续进行投资,该部门亦会自动发展下去,而无需政府的保护。导致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因素:(1)技术进步对两类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同;(2)市场环境对两类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同;(3)收入的需求弹性对两类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同。经济一体化:即区域经济一体化,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之间通过谈判和磋商达成协议,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如相互间采取减少或取消贸易壁垒的贸易政策、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某些共同的经济政策等,最终实现区域内部的自由贸易。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贸易创造:指当一国加入关税同盟后,一些原来在本国国内生产的产品现在被同盟国内成员国的更低成本的进口产品所替代,从而使同盟内部贸易规模扩大并增进成员国福利的贸易效应。

贸易转移:指关税同盟建立后,一国的进口由非成员国低成本的产品转向了成员国高成本的产品是所发生的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和福利减少的效应。

第二篇: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务管理、国际金融研究、中国对外贸易专题研究、国际运输与配送、国际保险、国际贸易法、全球市场营销、国际投融资、国际税收、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世贸组织法律制度研究、国际贸易惯例研究、国际商务谈判、外贸英语、电子商务等。

6:30起床

6:35——6:50早饭

7:00——11:30自习

11:30——12:00午饭

12:00——12:40自习

12:40——13:40午休

13:50——16:40自习

16:40——17:10背政治

17:10——17:35晚饭

17:40——22:00晚自习

22:10——24:00看课件或听视频

24:00休息

第三篇:发展经济学知识点

1、入世;入世和分税制。国企三年脱困并列为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的里程碑,长达15变的入世谈判改变了几千条工业管理规则,及其对我国的工

业进行了大规模调整,不仅入世后没有出现主要行业的衰落,反而使

我国大部分行业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尤其是出口增长速度显著,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

2、抓大放小;指国有企业从完全竞争、垄断竞争行业全面后撤,是民营企业在这

些领域占领先锋行业的过程,实现了“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初始

构思!

3、三年国企脱困;从1998年到2000年,对国企实行改制减员增效等一揽子方案,使国企从整体亏损边缘转变为大幅度盈利。是中国工业史上极其

重要的,为接下来的入世创造基础性条件!

4、外汇并轨;1994年把国定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到市场汇率,使人民币一夜之间

对外贬值六成多!

5、分 税制;主要是统一了中央和地方的政策取向,是由于增值税作为新税制的主

要税种,中央取其四分之三地方取其四分之一,再辅以中央对地方返

还政策!

6、价格双轨制;是针对当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并存局面的一种价格政策,为了

保护国营企业的核心地位,采取价格保护性定价,对欣欣向荣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给予市场定价!

7、海发展战略;给予沿海省份多余中西部省份各项优惠政策,促使东部省份优先

发展,抢占因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升级而出现的的国际市场,这

一政策促使了东部省份与东西不拉开了距离,尤其是东北,老工

业基地,位次逐位后移相当显著!

8、三中全会;(1)确定了务实改革派代表性人物,邓小平党中央核心领导地位!

(2)把阶级斗争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三中全会后,随即推动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的提高了粮食

产量,农村开始出现资本积累,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9、土地改革:按费井汉模型,工业化不仅需要剩余劳动力而且需要剩余产品,尤

其是在工业化初期,恩格尔系数较高,意味着工资成本受农产品价

格影响较大,同时在工业化初期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份额较高,从而土地改革在推动农产品提高的同时也大大推动了工业的发现!

10、156项工程:对中国工业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对中国工业具有奠基性影响。

1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采取了赎买,公司合营等政策,从

而对生产力影响较小。

12、大 跃 进:不顾客观可能„„大干快上‟‟,使国民经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使国民

经济严重失衡,对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13、统供统销:是国家对几乎所有的商品统一定价,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对工业

积累,促进总工业发展起意义是积极的,对农业和轻工业而言却有

消极的作用。

14、三线建设:在„„反美防腐‟‟的背景下,把国防工业向„„山、散、洞‟‟疏散的过程,违背了产业积聚,规模经济,专业化协作等原则,影响了工业化进

程。

15、文化大革命:实质上是一种内乱,运动搞乱了人们的思想,社会的工作重心,在此期间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改革后的高速增长与中国未来增长的思虑:改革后的高速增长是中国在工业革命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资本积累无疑是最重要的参考因素,而我国在这一方面恰恰是最为优势的,从而中国取得了持续三十几年的高速增长,其中年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提高了土地与人力资本的使用效果,沿海发现战略通过推动加工贸易大大刺激了投资,分税制成倍的增加了基础设施与基础工业的设施,3年国企脱困极大提高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入世把中国的投资水平又提高到前所未见的高度,从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始终围绕着提高资本积累,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的历程。

2013年我国人均收入接近7000美元,(甚至最近的一段极力认为如果按购买力水平核算,2014年底,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中国即将跨入高收入国家行业,至此,哈路德多马模型不再适用,而人均增长只与技术进步相关,那么,习惯于资本积累的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无疑是靠技术推动,首先通过城市化推动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的份额,尽可能的创造非农就业的机会然后通过技术进步,推动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升级,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所占的比重可能要超过新兴产业,从而要加以重视。但是新兴产业是希望,要加大基础研发费用。第三,我国服务业无论从层级和业种和生态都非常落后,在服务业上的技术进步,中国人再也不能轻视了,此外,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诱导向适应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

第二章

一、古典假设:主要是劳动力无限供给,资本是稀缺的,两者不能相互替代V=S/K(v经济增长率,s储蓄率,k资本产出系数)

二、统购统销:(α1+1)(α2+1)(α3+1)—1

三、索罗模型:

1、新古典假设,不仅资本稀缺,劳动力也稀缺

2、f’>0,f”<0 生产函数F=AL^αK^β

α=(△F/F)/(△L/L)劳动力增加一单位产出变化率

3、稻田条件lim Fk→∞k:人均有效资本

k→0

lim Fk→0F:产出

k→∞

四、k=sf-(δ+ρ+γ)k

δ:人口增长率γ:技术进步率ρ:折旧(图)

···

五、L/L=ρA/A=γk/k=ρ+γ

(劳动力的年均增长率)

Y/L→人均产出=K/L→人均资本=增长率γ

A·L·KA技术 L劳动 K资本

A→△A 新的技术进步 L↑→△AK↑→△A

六、内涵增长:①斯密式:扩大市场范围

②诺斯式:制度创新

③普罗米修斯:技术进步

第三章

一、经济“起飞”的条件

①从农业释放足够的劳动力

②积累率超过10%

③要有主导产业

④要做相应的意识形态调整

二、主导部门是和战略性贸易政策密不可分的三、斯密顺序:农业→工业→商业

①克拉克配定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②霍夫曼定律: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③悠元两基准、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

四、刘易斯假设是农村人口符合马尔萨斯均衡,城市符合工业赶超式,农村存在大量闲置劳动力(隐蔽型失业)

五、1.在均衡经济中:工资=边际产出

2.在二元经济当中:工资=制度工资的加成3.工资=农村的平均产量加成=农民工的机会成本

第四章

一、1.在经济赶超阶段(V=S/K),资本积累决定经济发展速度,这一点就是资本一词的来源。

2.资本的作用有三:

(1)在稳态之前,资本积累决定了人均有效资本(K*)生成速度。

(2)资本积累具有水平效应

(3)在索罗模型中,只有技术进步具有增长效应,但是实政研究表明是因为人均资本与科研教育份额是正相关。

3.在内增增长模型中,在要求平均收益动力驱使下,资本形成过程本身就是技术进步过程。

二、(最大的问题):我国的资本积累有一很大份额是政府推动的,实政表明,在垄断竞争行业中,政府推动的高额投资往往造成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恰恰是引起高额不良贷款的重要根源,是金融危机的重要隐患。

三、在中国,储蓄分为个人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

四、1.通货膨胀:物价水平上涨,消费水平降低。

2.通货膨胀是利率水平上涨,降低了投资水平。

五、建国后我国的资本积累的主要形成是通过“统购统销”为主要特征的计划经济来实现的,在人均100-200美元的收入水平下实现的百分之二十几的储蓄率,这是一个奇迹。即使我们经受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三线建设”“文化大革命”那样重大坎坷,我们的平均增长率仍然超过了印度,改革开放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积累,形成了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民工总量超过了职工总数的半数以上,它们的机会成本与边际生产率之间的差额构成了我国积累的第三大源泉。

第六章

一、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人力的资本贡献约为6成,物质资本仅为4成。

二、实际上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互联网等都对教育有重大影响。

进入均衡增长以后,研发投入也是教育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宏观教育投资去年占GDP4%。

四、知识外溢:没有合同规定的溢出。

五、教育产业的成本在发达国家八成以上人工成本,在发展中国家这一份额要低一些,教育产业初始时建筑成本高一些,理工科实验设施成本高一些。

六、中国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严重不足。

第八章

一.中国式的加工贸易同时完成了资本,技术,品牌与国际市场的积累,是一个伟大的壮举。

二.中国在扩大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减税(三年免税,两年减税,免减税后对外商翻牌不宜追究。)

三.1982年前后,中国成立了四个特区,分别是深圳,珠海,厦门,汕头1984年前后开始14个沿海城市,广州,福州,温州,宁波,上海,南通,青岛,烟台,大连,丹东,天津,秦皇岛,营口。

四.外援对于中国这样的巨型国家,依靠外援是没有出路的五.资本项目下,还没有实现自由兑换。

六.往往是发达国家存在着债务危机。

七.我们不具备花外汇的能力。

第九章

一.中国目前的发展模式就是靠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目前所讲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由工业投资转变为服务业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由出口和投资推动转变为投资和消费推动。

二.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价格优势)

三.对于两国,如果一国两种产品都有价格优势,那么,该国将出口优势更大的一种产品,另一国出口劣势较小的产品。

四.对于一个像中国那样人口规模比较大、储蓄率比较高那样的国家,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和中期阶段,对于那些发展落后的小国家而言,具有比较劣势的重工业都具有绝对的比较优势。

五.幼稚工业针对比较优势而显示其重要意义。

六.采取补贴形式保护能使本国产品与外国产品相互竞争。

第十一章

一. 为什么在苏联解体后,朝鲜的粮食产量大幅下降?

二. 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什么?

三. 毛主席的八字方针:土肥水种密保管工。

四. 土地的贡献

像中国这样的土地匮乏大国,随着快速的工业化推进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快速的城市化推进,农田的减少是相当显著的,是一个重大问题。

五. 以农产品为原料的最终消费品,往往农产品的比重都微乎其微。

六. 粮食就是政权。

七. 中国发展硬伤

1.中国的消费量是世界贸易量的2.5至3倍。

2.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的三分之一。

3.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

4.荒漠化、石漠化、生态极为脆弱等区域占据我国绝大份额的土地。八.2013年中国农业GDP、农业增加值只占全国的10%,建国初期占80%以上。

九.中国城市化不同的特点: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十.外包、技术进步、土地流转。

十一.技术规模中性:既不发生劳动替代资本也不存在反向替代。

十二.中国粮食增长

1.政策(联产承包责任制)

2.资本和技术投入

十三.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突破6亿吨,印度2.5亿吨

十四.中国农业的隐患:①农田基本建设

②水利

③化肥过度使用

第十二章

1.土地改革(费景汉模型、刘易斯模型)

2.156项工程(完成144项)

3.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

4.1958年大跃进

5.统购统销

6.三线建设

7.文化大革命

8.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

9.分税制

10.沿海发展战略

11.外汇并轨

12.价格双轨制

13.三年国企脱困

14.抓大放小(国退民进)

15.产业升级(传统产业升级)

第四篇:西方经济学 知识点范文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第一章 引论

一、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一、起源于古希腊的家政管理

亚里士多德(Aristotes,前384—前322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经济思想主要见之于《政治学》和《伦理学》。他认为,经济一词应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研究家庭关系,除夫妻关系外,主要是研究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二是研究致富技术。

二、古典经济学阶段(Political Economy)1.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或革命)亚当·斯密(Smith Adam,1723-1790)英国伦理学家,经济学家,集重农学派和重商主义理论之大成而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主要著作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名《国富论》。斯密研究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经济人”,即人的利已本性。继承了英法古典经济学家把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的传统,同时批判了重商主义认为对外贸易是致富源泉的错误观点,也摆脱了“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重农主义的片面看法。他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并据此提出了利润和地租是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其“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断至今仍是经济学家们热烈争论的话题之一。

2.古典经济学的分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 斯密对经济学的发展贡献很大,萨伊等人致力于分离斯密中的庸俗成分,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庸俗的经济学体系,即现在的西方经济学体系。马克思则一方面吸收斯密学说中介的科学成分,一方面对其学说中的错误成分给予中肯的批判,创建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体系。

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点: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解剖和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的政治经济学。因此,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物质生产相关的或其后面的生产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在不同阶级的行为分析和利益矛盾分析,而疏于对具体人的行为和经济行为分析。在马克思那里,人是阶级性的人,是社会的人,抽象的人,只有阶级性,而又具体的人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很好地解释生产关系变化和发展规律,解释历史变动规律,却没能解释人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经济行为,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规律。

(庸俗政治)经济学:作为资本主义上层建筑之意识形态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至18世纪下半叶开始,其主要任务转到为资本主义秩序辩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上,从而形成马克思所称的庸俗政治经济学或当今经济学。在学术渊源上,庸俗政治经济学继承了斯密的庸俗部分,视资本主义社会为永恒的社会,是历史的终结,因而只研究经济现象的外在联系,为资本主义制度(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辩护。并最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而将政策经济学视为政治经济学。

三、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派(从Political Economy到Economy,第二次综合)1.“新古典学派” 是19世纪末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创建的一个有较大影响的学派。他们以局部均衡论为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价值和分配理论,分析经济体系中的价格形成过程和资源配置的过程。马歇尔在英国传统的庸俗经济学的基础上吸收各种新的庸俗经济学的学说,写成了《经济学原理》(1890),用折衷的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生产力论等溶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其特点是:用主观心理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用社会达尔文进化论和“连续原理”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在方法论上吸收边际效用学派的边际分析方法和力学上的均衡概念。关于价值、价格的决定问题,古典经济学家一般是从供给即生产费用方面进行解释的,而边际效用学派则侧重从需求即效用方面来加以解释。马歇尔将两者综合,认为商品的价值、价格决定于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点。当代西方经济学界称剑桥学派为“新古典学派”,主要就是指在这一点上“新”于古典学派。在政策主张上,是自由放任的积极鼓吹者。

2.凯恩斯革命

Keynes John Maynard,1883-1946,现代最有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多次担任英国政府要职,曾任英财政部高级官员,主要著作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即容易流动的资产为人们所偏好因而喜欢以现金形式保存一部分资产-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提出了投资“乘数”理论,认为如果投资支出或政府支出有一定增加,必定导致国民收入成倍增加。据此,凯恩斯强调实行国家宏观调控,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府刺激消费、投资和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扩大商品与资本输出政策,加之福利政策等,以调节国内阶级利益矛盾、熨平周期性经济波动,促进资本主义持续稳定发展。

由凯恩斯开始,西方经济学便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宏观经济学更多地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社会中不同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问题。

四、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萨谬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第三次综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萨谬尔森,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代表学者。其自1948年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D·诺德豪斯合作的《经济学》教科书,于1998年出版了第16版,为世界上最畅销的经济学教授书,共有40多种文字的译本。

以萨谬尔森为代表所提出的“新古典综合”,在坚持新古典学派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做到了与时俱进。其《经济学》涵括了(评述或反映了)当代经济学的最前沿领域,因而成为当代西方的主流经济学。

BBCDBBD DCABC DABBD DDCDB DCABA ABBDB ACCBD ADCBA ABBCD DDDCA AABAC ABDCD

第五篇: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Ps:全手打,有错别字谅解。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1.产业是具体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P4 2.战略关联分类法 P6 战略关联分类法是指按照在一国产业政策中不同战略地位划分产业的一种分类方法。按照不同战略地位划分的产业主要有: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业。3.生产要素分类法 P12 生产要素分类法就是按照劳动、资本、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比重或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对产业进行分类的方法。根据所需投入生产要素不同比重和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依赖程度可以将全部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三类。4.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 P12 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是指按照产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产业分类的一种方法。幼小产业

新兴产业是指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已经度过了幼年生命危险期的新的细分产业,这些新的细分产业的产品在技术工艺、用途、生产方式、用料或其他方面与原有产业的产品有较大的不同。

朝阳产业是指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其进入技术不断成熟、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时期,处在这一发展的产业称为朝阳产业。朝阳产业常常与夕阳产业相对应。

衰退产业是指由于技术逐渐老化、需求逐渐萎缩、平均成本不断上升引起规模收益逐渐下降、产业规模逐渐缩小的产业。这类产品往往是由过了壮年期的产业发展而来的,继续衰退下去就成为夕阳产业,最后成为淘汰产业。这类产业如果某些技术的重大突破也会重新获得新生,进入另一产业生命周期。

夕阳产业 淘汰产业

5.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例。P15 6.产业组织 P31 所谓产业组织,通常是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7.马歇尔冲突 P33 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8.有效竞争: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的竞争格局。P34 9.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P98 A.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买者或卖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

B.产品差异化

指企业在其提供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的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C.进入和退出壁垒 D.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 E市场需求的增长率 F短期成本结构

10.广告密度=AD/SL AD—产品广告费用的绝对金额 SL—产品销售额 P103 11.勒纳指数(了解)P120 勒纳指数度量的事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率。L=(P-MC)/P P—价格 MC—边际成本

A 完全竞争下,价格=边际成本,L=0 B 垄断情况下,L不会超过1 C L越大,竞争程度越低。

D 无法反映企业为了谋取或巩固垄断地位而采取的限制性定价和掠夺性定价行为。12.贝恩指数(了解)P121 贝恩指数代表的事行业的超额利润表。

理论依据:市场中如果持续才在超额利润,那么一般情况下就表明市场上存在垄断势力,且超额利润高,垄断能力越强

13.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的关系P129 到目前为止,产业组织学者不再简单的认为结构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绩效,他们发现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从短期考察,可以把市场结构看成是既定的要素,作为企业市场行为的外部环境,市场结构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产业内所有企业的市场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归纳起来,在短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市场结构从根本上制约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直接决定了市场绩效。

从长期考察,市场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正式企业市场行为长期作用的结果,优势市场绩效的变化也会直接导致市场结构发生变化。

所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是双向的因果关系。14.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P162

(一)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

前工业化时期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后期 后工业化时期

(二)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

a农业为主 b轻纺工业为主 c原料和燃料动力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 d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 e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 f第三产业为主 g信息产业为主

(三)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

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15.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P166 一.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1)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2)人口因素(3)技术进步(4)资金供应状(5)商品供应状况(6)环境因素 二.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1)消费需求(2)投资需求

三.国际贸易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四.国际投资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五.其他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16.产业关联 P172 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17.产业关联方式(了解)P172 产业关联方式是指产业部门间发生联系的依托或基础,以及产业间相互依托的不同类型。18.产业波及效果 P189 产业波及效果是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当某一产业部门发生变化时,这一变化会沿着不同的产业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的变化,并且这些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影响力逐渐减弱,这一过程就是波及。19.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P220 A合理与协调的地区产业结构是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

一方面,当地区产业结构出现不合理或不协调时,非常有必要进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地区产业结构。

另一方面,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也非常有不要促地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B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地区经济增长都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20.产业政策兴起与存续的理论依据 P257 市场失灵说 赶超战略说 国际竞争说 21.产业政策的手段

直接干预 间接诱导 法律规制 22.中小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P300(1)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

(2)满足人们日益复杂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提高生活质量(3)作为大企业垄断的制约力量,促进市场竞争

(4)加快技术创新与扩散,推动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高级化(5)缓解经济危机的冲击,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宽松的环境(6)扩大税基、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7)充当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

(8)促进农村发展与进步,缩小城乡差别,扩大农村市场,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23.中小企业政策的性质和基本课题 P301 性质:经济问题主要中小企业在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产业市场上相对于大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致使中小企业经常受到资金短缺、人才短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下、经营亏损等问题的困扰。

基本课题:包括保护、扶植和指导三个方面。24.产业规制 P306 产业规制是政府或社会为实现某些社会经济目标而对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做出的各种直接的和间接的具有法律约束力或准法律约束力的限制、约束、规范,以及由此引出的政府或社会为督促产业经济主体活动符合这些限制、约束、规范而采取的行为和措施。

政府规制是政府为实现某些社会经济目标而对经济主体做出的各种直接的法律约束力的限制、规范,以及由此引出的政府为督促经济主体行为符合这些限制、约束、规范而采取的行为和措施。

社会规制是指政府规制相对独立,对经济主体做出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准法律的限制、规范,以及由此引出的政府为督促经济主体行为符合这些限制、约束、规范而采取的行为和措施。

行业自律规制又可称之为行业管理,它介于政府规制和社会规制之间,主要是指行业协会对本行业企业的规划、协调,因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自组织规制。25.当代西方产业规制的三种模式P306 A民间主导型产业规制 B政府主导型产业规制

C政府民间平衡性产业规制

26.政府为什么规制产业经济?P314(1)总体来说 在政府、企业、市场所组成的三要素体制中,政府基于维护市场效率、维护社会公平以及意识形态的原因规制产业经济。(2)具体来说

A.经济原因。因为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用物品、不完全竞争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市场机制要么根本无法解决,要么成本过高,而政府规制相对而言,具有自己的优势,在市场欠发达的情况下,政府规制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B社会公平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27.自然垄断产业 P327 自然垄断产业是指其主要业务具有规模经济效益,需要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边际成本不断下降,具有网络效益的产业。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