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检验科质控的影响因素
检验科质控的影响因素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检验世界 点击数: 2009/1/20
729 更新时间:临床检验工作伴随着基础医学及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正向着超微量、快速、准确、特异及高度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质量控制成为检验医学发展的瓶颈。要作好质控,必须做好试验前(分析前)、试验中(分析中)和试验后(分析后)三个阶段的质量控制,而这些又与临床的关系极为密切。
(一)临床医师正确选择检验项目及合理填写化验申请单检验项目的种类越来越多,让临床医生看得眼花缭乱,这其中临床认识也常常落后于实验医学的发展,而与临床的交流与沟通,介绍其诊断性试验的灵敏度、特异性、预测值等试验特性,使临床在选择试验时可供参考;医生必须将患者的所有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号、科别、临床诊断以及其他特定的识别号等填写清楚,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和准确;经常出现不同的医师写同一位病员的姓名、年龄、床号不同的现象,诊断不填写更是普遍,当检验人员对报告结果有疑问时,因为无诊断将无法判断异常结果是由于实验室内的原因还是疾病本身造成的,无法取舍是否复查核实,由此会增加分析的误差频率,这些都是导致检验单或检验结果出现与临床偏差的重要原因。
凡送检标本应注明标本类型,全血、血清、血浆、胸腹水、脑脊液或尿等,不同的标本类型对结果有不同的解释,如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需要病员身高,体重及24小时尿量等信息;
申请日期未填,无法确定标本送检时间;医生签名未填或不清,当检验人员出具报告需要了解更多的临床资料或遇到紧急情况时,无法与医生取得联系,不利于对病人的抢救和治疗;无年龄、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人群有不同的参考范围。
(二)护士在生化检测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生化检测标本通常由临床护士负责,从病人准备、标本留取、采集、运送到实验室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检测结果质量保证的重要因素。临床生化检测以血标本居多,约占整个标本量的90%以上。但很多护士认为采集血标本操作很容易,不够重视这项工作。
1、采血体位的影响:取血的姿势对实验结果相当重要,体位改变可以引起某些生化指标的明显改变。坐立位与卧位相比,静脉渗透压增加,一部分水分从心血管系统转移到间质中去。正常人,直立位时血浆总量比卧位减少12%左右。血液中直径大于4 nm的成分不能通过血管壁转移到间质中去,使其血浆内的含量升高5%至15%。所以住院与门诊检查的数据往往会有差别。
2、止血带的影响:止血带的使用也会改变静脉压力,从而引起与体位改变类似的检验指标改变。使用止血带3分钟与1分钟对比,凡与蛋白质结合的物质都可以上升,如总蛋白上升5%,TCHO上升5%,铁上升6%,TBIL上升8%,AST上升10%等。压迫超过3分钟,因静脉扩张,淤血,水分转移,致使血液浓缩,氧消耗增加,无氧酵解加强,乳酸升高,PH降低,K+和Ca++升高。
3、溶血的影响:溶血是临床生化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干扰和影响因素,血液由血浆和细胞成分组成,很多指标在血细胞中的浓度比在血浆中高很多,特别是LDH、Hb、AST、ALT、K+等,当血细胞高浓度组分逸出时,测定结果增高。另外,Hb对分光光度法测定中吸光度有干扰,溶血可引起300~50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明显增高。
为了得到可靠的检验结果,必须尽量避免溶血的发生,建议①血样标本的抽取宜用适当的针筒并注意针尖大小及速度,当将血标本注入试管时,应将针头拔去,缓慢推入,将泡沫留在针管内。②试管内加有抗凝剂时则要控制加入的血量,并轻轻摇动试管使血与抗凝剂混匀,且注意标本运送时不应剧烈地震摇。
③当采集毛细血管标本时,采集部位温度应近似于体温且血液循环良好,避免过分挤压,否则血标本将被组织稀释,并易导致溶血。④止血带压迫时间长并用力拍打穿刺部位,可使标本溶血,⑤酒精消毒剂消毒后未干进行穿刺,也容易造成溶血,⑥注射器不漏气,空针、试管干燥,注入时无气泡,否则,容易引起溶血。
4、输液的影响: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静脉输入一定量的物质,不仅使血液稀释,而且输入的药物也会影响某些生化指标的测定,特别是糖和电解质。
在不能停输的情况下静脉采血一定要注意远端原则。也就是说要在对侧手静脉采血。如两只手都在输液,可以采脚端。实在不行也可以在滴注上流(远端)采血。由于临床常用手部输液,而静脉是从远端向心脏回流,所以同侧的肘静脉总是滴注的下流,因此同侧采血都有问题。至于影响的大小与输注液体输注方式以及待测项目有关。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护士从输液管中抽血或透析时从进液壶内取血,做生化检测标本,有的从输液上端采血,认为这样化验结果不会有影响。
如一位急诊病人入院前生化检测结果为钾13.67mmol/L、钠105.4 mmol/L、氯70.4 mmol/L、血糖49.26 mmol/L、胆固醇、甘油三脂测不出;入院后重新复查,钾4.18mmol/L、钠134.3 mmol/L、氯95.5 mmol/L、血糖6.44 mmol/L、胆固醇1.86 mmol/L、甘油三脂0.79 mmol/L,追其原因是急诊护士从输液同侧抽血,当时病人输葡萄糖的同时加1.5g的氯化钾,导致病人检测结果严重失真。一病人,urea2.4mmol/l,Cr700mmol/l。虽然从离心后样本估计看,压积在30%以上,但还是估计采血部位不对,并怀疑在输高渗葡萄糖。电话证实是输高渗葡萄糖,但答采血部位没问题。于是亲自去了病房,原来护士认为上端就是上流,于是手掌输,肘部采是正确的。改抽对侧肘静脉,结果一切正常。由于urea用的是酶法,葡萄糖不干扰,于是出现稀释状,而Cr用的是化学法葡萄糖干扰严重,所以出现了尿素和肌酐严重分离的情况。值得注意。
5、抗凝剂的影响:
(1)种类选择不当:由于不同的抗凝剂,其抗凝原理不同,会影响不同成分的含量。因此,应根据检测需要来选择抗凝剂种类。
(2)含水抗凝剂比例不准确:多数情况下,静脉血样的质量取决于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血液比例过高时,由于抗凝剂相对不足,造成血浆中微凝血块的形成,影响一些检验指标,微凝血块还可能堵塞检验仪器。采血相对过多时,试管内剩余空间少,造成血液和抗凝剂混匀困难。血液比例过低时,抗凝剂相对过剩,对很多检验会造成严重影响。
如做血沉抗凝剂的比例与血液比例是1:4。如果抗凝剂过多血液过度稀释,结果异常,抗凝剂过低,达不到抗凝效果。做凝血检查抗凝剂的比例与血液比例是1:9,当比例为1:7时,APTT测定时间明显延长,比例至1:4.5时,PT结果显著改变。
(3)混合不充分:使抗凝剂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达不到完全抗凝的效果。
6、采血量不足:引起采血量不足的原因有检测项目过多、需血量较多、病人静脉采血困难、护士技能较差导致采血不顺利,此外,采血人员对检验项目所需血量不了解等。标本过少,使实验所需血清量不够,实验室反复离心会使细胞内成分溢出,导致结果不准确。
(三)病人的非病理因素影响
根据所采样本的类型和所分析的物质而定。因为许多非疾病因素,如空腹与否、劳累或运动、体位、服用药物等等都会影响检验结果。为了使检验结果如实地反映病人实际体内情况,对患者做适当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1、年龄:人在新生儿、婴幼儿、青春期及老年期一些检验指标有很大差异。如新生儿胆红素水平较高,青春期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而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会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
2、性别:除了性激素有较大差异外,由于男性的肌肉较女性多,与肌肉组织有关的指标都比女性高,如尿酸、肌酐、胆红素等。
3、妊娠:妊娠期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在胎盘产生的激素参与下,母体各系统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生理变化,如血液稀释,总蛋白、白蛋白含量相对降低等。
4、血液标本的采集的时间:多数试验,尤其血液化学、免疫学检查,采集前应空腹12h。因为吸收的饮食成份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测定吸光度(如TG造成的混浊),而且也可以改变血液成份,影响测定结果。
如餐后血中葡萄糖升高,脂肪餐后血中TG水平增加可持续9h,另外餐后Ca、P、Bil、UA和Alb均有统计学上的改变。然而空腹时间过长(>16h)同样也会影响血液中成分,如饥饿48小时,可使胆红素上升24%,Alb、C3、及Glu等含量也会下降。
5、饮食、饮酒及浓茶、咖啡类饮料:食谱对某些生化项目有影响,如进食后抽血,会使血糖、甘油三脂明显增高,当高脂饮食后,将使甘油三脂大幅增高;高蛋白饮食,会使尿酸、氨、尿素氮、磷等浓度增高;
饮酒:少量一次性饮酒对检验结果没有明显影响。饮入足以醉酒的酒可使GLU增加20~50%,糖尿病人增加幅度更大。饮酒后,会显著高TG血症,吃脂肪餐同时饮酒,会更明显,这种影响可维持12小时以上。大量饮酒会导致GGT活性的增高,GGT也可作为持续饮酒的标志。
许多饮料中如咖啡、茶、可乐饮料中都含有咖啡因,它对血液中物质浓度有较大影响。咖啡因刺激肾上腺髓质,导致儿茶酚胺及其代谢物的分泌增加,GLU稍增伴糖耐量受损,也刺激皮质,导致皮质醇增加。喝两杯咖啡后,血浆游离脂肪酸可增加30%,长期摄入咖啡,可引起TCHO轻度减低,而血清TG增高。
6、运动:标本采集前要求病人处于较好的休息状态,过度劳累可使血浆葡萄糖、CK、AST、LD等升高;另外运动亦能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轻度运动可以引起血糖升高,继之引起皮质醇及胰岛素的上升。
许多与肌肉有关的酶如CK、AST、LD等都可在运动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CK为主。激烈运动对血细胞亦有影响,短期运动会使淋巴细胞增多,较长期运动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增多。长时间体力活动还可使尿素、肌酐、WBC增高,碳酸氢根减少。
7、药物:
药物对血液、尿液成分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药物可以使某些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发生变化;也可以干扰测定中的化学反应,即使同一种药物由于所用试验方法不同,就可以引起增加或降低两种相反的变化。
有时为了进行某项化验,必须停服某种药物,才能得到准确结果。因此医生在选择与解释试验时,必须考虑药物的影响,如用大剂量青霉素,可致血AST、CK、Cre、TP升高,Alb、Bil降低。用大剂量Vitc可使酶法测定血中Glu、Cho、TG的结果假性降低,排至尿中也可影响尿糖、隐血、酮体、胆红素等测定。
(四)样本采集及运送
1、样本采集时间 若对同一病人作多次测定最好每次在同一时间收集标本,便于比较,以减少人体内各分析物昼夜变化的影响。昼夜变化有内在因素(主要取决于人是在活动还是在睡眠状态),以及外来因素(如饮食、体育活动或其他和某一特定时间有关的活动)。
血样标本采集理想的时间是早晨7:00到8:00,尤其在目的为监测时,最后一次食物和液体摄入应在前一天下午6:00到7:00;对于某些试验要有特殊的说明。如做糖耐量试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的病人,一定要详细告诉病人何时抽血等事宜。
2、采样系统的使用
长期以来,我国临床生化采血没有统一的器材,有的使用经反复洗涤的玻璃试管,有的使用一次性塑料试管,使用中存在不少问题,如试管洗涤不干净造成溶血或残存物质对测定的干扰;软质塑料试管采血,血液自然凝固析出血清时间长,容易造成血清中被检成分的改变,如葡萄糖酵解、酶活性降低、细胞中钾离子外溢等。
血样标本最好采用真空采血系统,这是保证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推广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可有效避免用错抗凝剂,保证了血与抗凝剂比例,解决了交叉污染,防止标本溶血,加分离胶还可加速血清分离等有效措施。真空采血系统采集血液后,应轻轻颠倒混匀5~10次,以确保抗凝剂和促凝剂(分离胶)发挥作用。
3、正确使用抗凝剂
目前常用的抗凝剂有肝素、EDTA盐和枸橼酸盐,实验室应正确使用相应的抗凝剂,且标本采集时应注意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
(1)肝素:通常用肝素锂,浓度为14.3IU/mL血,用量范围为12~30IU/mL,常用于血粘度测定,血气酸碱分析及酶学检查。
(2)EDTA盐:通常用EDTAK2,浓度为1.5~2.0mg/dl,常用于全血细胞计数及血粘度测定。
(3)枸橼酸盐:通常用枸橼酸钠,浓度为109mmol/L或3.8%,主要用于凝血试验(抗凝剂与血液1:9混合,过高或过低,均可影响PT、APTT的结果),RBC沉降率试验(抗凝剂与血液1:4混匀)。
4、标本的运送
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尽快从采血现场运送至实验室,尽快检验,减少标本的放置时间,因为细胞的代谢、光学、化学反应、微生物分解及其蛋白质酶的裂解都将对生化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目前,多数医院住院病人的血液标本都是由夜班护士完成采血,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任务重、时间紧,大多数护士采集时间在早晨5~6点,而检验时间在上午9~10点开始,这样无疑就耽搁了四五个小时。血标本的化学成分在放置后可有某些变化。如标本放置时间过久,可由于糖酵解而导致血糖下降;有些物质可以通过红细胞膜或由于红细胞的破坏而进入血浆,如红细胞内钾、乳酸脱氢酶、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血浆中无机磷可由红细胞内有机磷酸酯水解而增加,因此测无机磷时应及分离血清;有些不稳定的酶放置后易失活,如酸性磷酸酶等。因此,常规生化标本采集后应由专人及时收取或送检,急诊标本随留随送。采集后的标本放置时间越短,结果的变异就越小。
如标本确实不能及时检测,必须贮存时,应:(1)防止蒸发:血标本应贮存在密闭的容器中,即使贮存在冰箱内,蒸发的危险性依然存在。(2)血标本贮存的温度越低,血样保存时间越长。但是特殊指标如血液形态学指标除外。
(3)血样保存应竖立放置以加快凝血。(4)避免晃动血样,以免产生溶血。(5)贮存时注意避光,尽量隔绝空气。(6)血样深冷冻再溶解后,应重复混匀数次,以防检测物质分布不均。
l 全血采取后应尽快自然地使血清(浆)从与血细胞接触的全血中分离出来。一般应于采血后2小时内分离出血清或血浆,以防止血细胞内外多种成分发生变化。血清标本离心前一般要先自行凝集,所等的时间包括凝血和血块收缩时间,通常这个过程大致要30分钟,加促凝剂时凝集可加快,切勿用竹签剥离凝血块,因人为剥离会诱导溶血。
血浆标本的最大优点在于及时检测,而不需要等到血液凝固后检测,而且可以避免血液凝固引起的轻度溶血所导致的错误,血浆标本还可避免血凝过程中RBC释放钾离子和酶,使得钾离子和部分酶增高,另一方面血清标本由于缺乏纤维蛋白原,而使血清总蛋白较低。
(五)实验室标本的接收与处理
1、严格执行病人、化验单及标本收集器皿的核对制度,保证无差错。
2、对检验申请单要认真审核。包括检验项目、诊断以及标本采集时间及采集者的签名等,24h尿液收集要有真实时间记录及总量记录。
3、收集符合要求的标本:签收人员应逐一检查标本的质量,避免血少或严重污染等,对不合格、但可以接受的样本,签收人员要记录标本的缺陷,对于诸如空管等不可接纳的样本,签收人员应拒绝接受,同时注明拒收原因,并通知临床重新采集标本。
4、建立标本保管制度:随着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有些成分的变化较大,对不能及时检验的标本,经正确处理后放冰箱(或冰冻)保存;对发出报告的常规标本一般保留1-2天,以备复查。
5、血清或(血浆)标本的处理方法 检验科收到临床标本后,应尽快低速离心分离血清或血浆进行测定。45℃水浴10分钟,再3000r/min离心5分钟,即可使LDH、K等显著升高。对血液标本外观观察是判断标本质量的最直观的方法,外观异常有溶血、黄疸、脂血等情形,是引起测定误差最常见的因素。
(1)标本的离心
离心分离血清应选择相对离心力(RCF)为1000g~1200g,离心时间为5~10分钟。增加相对离心力或增加离心时间,都易引起溶血。
(2)溶血标本的处理
溶血可导致RBC内多种成分的释出,引起对测定方法的干扰,Hb≥0.2g/L,肉眼可见溶血。
①间接干扰:Hb的释出,可引起间接的干扰,因Hb在波长为431nm和555nm处有光吸收,若被测物选用与之相近波长作比色分析时,可导致假性增高。处理方法:轻度溶血,同时作血清空白;严重溶血,重留样本。
②直接干扰:RBC内含量高的血液化学成分溶血后,这些化学成分在血清中浓度就会增高,避免用溶血标本测定在RBC内含物高的化学成分。如钾、ALP、AST、Bil、CK、LD、ACP等
(3)乳糜标本的处理
高脂血症的病人往往可导致乳糜血,为了不影响检测,应对乳糜血进行澄清。具体方法如下:血清和(或)血浆与氟利昂以1:1在玻璃试管中混合。氟利昂在血浆和(或)血清下,180℃颠倒试管3min,使充分混合。然后3000g离心6min。上清液为澄清的血清,中层含沉淀的脂蛋白,下层为多余的氟利昂,澄清过程可重复多次而不影响酶的活性和底物。
(4)胆红素(黄疸)标本的处理
胆红素的颜色对反应结果为黄色和红色化合物的比色分析有正向干扰,可用样品空白或动力学和双试剂消除。另外,胆红素不稳定,在碱性环境或强光线照射下,转变为胆绿素、胆褐素而褪色,如用碱性苦味酸法测定肌酐,黄疸标本常常会出现负数。另外胆红素还有还原性,对Trinder反应有负干扰,如氧化酶法测定葡萄糖、胆固醇、甘油三脂、尿酸等,可通过进行干扰试验消除恒定误差。
6、标本保存
因分析不能立即进行或分析后需要重新检测,样本需要保存。如果是后一种目的,标本可根据下列原则保存而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1、短期保存
(1)全血细胞计数(不包括分类)所用EDTA抗凝血可在室温下保存24h。分类计数、涂片应在标本收集后5h内完成。如果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细胞分类,根据所用的不同的分析系统,标本保存都不应超过8h。(2)用于APTT与PT的血小板枸橼酸抗凝血浆,可在室温下保存8h。应在3h内测定凝血因子活力,而且血浆必须始终在4~8℃保存。
(3)检测酶或底物的血清或肝素抗凝血浆可在4~8℃保存一周,但酶对LD和ACP例外,因LD活力对冷不稳定,ACP只在酸性条件稳定,底物TG例外,因为内源性脂肪酶可分解TG为甘油。
(4)血浆蛋白:包括免疫球蛋白和特异性抗体,4~8℃可保存一周。如果不超过25℃,标本普通的邮寄是可以的。
2、长期保存
长期保存,要求保存温度低于-20℃,溶解必须缓慢,在4~8℃过夜或在水浴中不断搅动。通常在溶解中形成浓度梯度,所以分析前必须充分混匀,必须注意试管底部的沉积物,它们可能由冷球蛋白、异型蛋白或冷沉淀纤维蛋白原引起,如果必要,这些沉淀通过加热重新溶解。
二、人员的因素是做好生化质控的前提
这其中包括各级领导的重视,临床医护人员对检验科的了解程度及检验科各级人员的重视程度。国外如美、德、日等国已将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纳入立法范围。如有哪项指标不合格,即可依法禁止该实验项目的开展权。这不仅对检验科也对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的医院等级评审制度中将检验科生化质控成绩作为医院达标的指标之一;有些医院也将生化质控作为单位评先进和计算奖金的一个重要因素。鉴于以上形式,各级领导包括检验界,医院领导,科室领导以及生化室负责人都对质控提高了认识,引起了重视,加强了统一管理,但是光有重视还不够,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保证生化质控,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的合作,保证生化质控的分析前质量等等。
各级临床医护人员除了解检验科各个项目的临床意义外,更应熟悉检验科对不同项目采集标本的具体要求。比如不同项目的抗凝剂,防腐剂以及不同标本收集时应注意的具体事项。首先护理人员应该严格保证所采集的标本的正确与合格,因为质控和平时常规标本的检测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试剂质量是做好生化质控的一个基本因素
自动化生化分析仪在临床的进一步广泛应用带动试剂的商品化。现在检验科自配试剂已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国内国外实践竞相上市,总体来讲国外试剂在质量上要优于国内产品。这其中包括试剂的稳定性,试剂的线性回归,试剂的储存及使用前配置等方面。但其价格却又让有些医院望而却步。
总之使用一种新试剂,一定要做以下几个实验:试剂的稳定性试验,线性回归试验,批内和批间变异,试剂的选择同时还涉及到方法学的问题,不同试剂代表不同的方法。其参考值也就有所变化。所以这就要求试剂厂家尽量提供国际单位和适应范围较广的参考范围。
有些外国试剂提供的参考范围不一定适合于中国人,这就必须自作普查,特别是部分酶学的测定,由于方法学的不同得到的值参考值也不同,容易引起误解。国外要求测试项目后加上试剂方法及参考值,这一点值得借鉴。同时试剂的预配置,波长的选择,定标时间以及反应试剂量等,厂家都作了精确的测试,一般不需要改动。除非检验人员亲自做了相关实验,否则将引起质控工作的紊乱。
四、仪器稳定性及维护也是做好生化质控的一个重要因素
医学检验作为一个技术性特别强的学科,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生化检验,自动化生化分析仪在大中型医院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多个国家的不同厂家的设备纷纷进入中国,而很多医院设备科缺乏对各种设备的信息比较,对其性价比缺乏相应的了解。
加之国家也无权威机构对此加以论证和指导,造成我国引进的生化设备国别多,型号杂,质量差别也较大。这给生化质控工作带来极大不便,既影响室内质控的稳定性,也造成室间质评的混乱。
现在国外有些国家建立检验中心,在一个地区,一个大城市成立一个超级检验科,引进高质量,同型号的多台生化分析仪,即所谓生化工厂或生化车间,这样的话,保证了室间和室内质量控制,既有利于管理也将极有力保证检验结果的权威性和可对比性。
五、正确选择质控物和参考血 清也是做好生化质评必不可少的一方面
室内质控血清的质量是保证获得良好的质控结果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一定时间内最好是用同一种性能稳定的质控物,这样既保证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也有利于同一患者在同一医院测定结果的前后对比性。当然室内质控也应采用高中低三个水平。这样就可避免有些临床标本结果太高或太低而偏离线性范围而导致失控。
现在有些医院因为生化设备的检测速度和标本量的问题而采用一个正常质控或加一个异常质控,实际上这是不太完善的。关于室间质评,现在有一些不良去向,即一味追求室间质评的成绩而忽略了室内质控,以至于主次颠倒。实质上室间质评是室内质控的辅助,只有做好室内质控才能保证临床标本检测的准确性及室间质评的进行。
六、重视分析后的质量控制,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
1、认真审核测定结果:生化分析的自动化,一方面减少了填写检验报告的误差,另一方面增加了对测定结果进行审核的要求。审核结果主要是对异常结果的分析取舍。
如酶多项增高个别降低,往往提示酶活力过高导致酶反应底物耗尽,应检查反应曲线加以判断;葡萄糖、碳酸氢根过低、同时钾离子过高,往往提示标本未经分离放置时间过长所致;LDH、AST、TP升高,ALT升高不明显,GGT、Bil下降,往往提示标本严重溶血;
值过低或负值的肌酐、尿酸常提示黄疸标本;多项分析结果过低,往往提示标本稀释或由于标本中纤维蛋白凝块、样品针部分堵塞导致加样不足所致。因此,对异常结果,要认真分析、复查、必要时应与临床取得联系。
2、加强与临床医生的对话:临床医生对实验数据的评价是分析后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临床医生最熟悉病人的病理变化和疾病的发展过程,实验数据是否符合临床诊断是衡量实验结果正确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经常、定期和虚心听取临床医生意见,介绍实验室的新方法、新技术,及时追踪到任何一个产生误差的因素,使我们不断的完善制度,从而,推动检验事业的发展。
男 性,55岁,门诊采集血样(无溶血),测得血K浓度6.9 mmol/L(正常3.5-5.0),其它实验室检验结果正常。在住院期间,血K波动在3.9-4.5 mmol/L之间。调查发现,门诊采血时,使用了压脉带,并握紧拳头。而在病房内,血样通过留置静脉导管采集。
假性高血K的原因在于门诊采血时,在使用压脉带的情况下,病人不断握紧放松拳头以促使静脉突起,前臂肌肉的收缩导致了K的释放。因为在肌细胞去极化过程中,细胞内负电荷减少,导致了细胞内K的流出。这种影响可达1-2 mmol/L。有一健康检查者,静脉穿刺时握拳引起的偏差高达2.7 mmol/L。
男性,40岁。无溶血标本血K为8.0 mmol/L而住院。入院后即进行降K治疗,但不见效果,治疗后血K仍为7.5 mmol/L,此时,病人已出现意识模糊,肌肉出现疼痛性痉挛以及呕吐。此时,医生即要求进行急诊全血血K测定,其结果为2.7 mmol/L,即终止降K治疗,血常规检验结果为:WBC: 20*108/L, PLT : 480*109。
引起血清高K的原因在于标本中的血小板溶解,以及在离心过程中K的释放,而使用全血测定时,血小板保持完整,因而用ISE测定的K反映了真实的血K浓度,事实上,病人在开始治疗前血K应在正常范围内。
女性,75岁。因意识模糊而住院。其电解质结果极不正常。Na 162 mmol/L(正常 135-145);Cl 125 mmol/L(正常 100-108)。住院三天后,血Na和血Cl恢复正常,意识也变得清醒。出院时病人抱怨医院的伙食质量,并且抱怨医院拒绝供应她喜爱的汤。原来,她的高钠和高氯是由于其在10小时内,喝了三种不同种类的汤(蔬菜鸡汤,土豆汤,排骨土豆汤)各二碗。总的钠摄入量为1338-1873 mmol/L。即便是体内稀释后仍然引起了高钠和高氯。其意识模糊是由于钠的高渗作用使脑细胞脱水所致。
第二篇:《检验科室内质控制度》
检验科室内质控制度
一、定量检测项目的每日质控
1.所有实用的,技术上可行的分析步骤都应使用质控品, 并且与病人标本以同样方式检测,非常规项目每周或每月进行测试。
2.质控包含于每批病人标本的检测或者是定时间隔内进行的检测(不超过24小时),一般将室内质控品放在第1号,LIS特批号:99.未上网的结果记录于登记本。失控判断规则执行Westgard多规则质控方案。(1).如质控结果在阈限(2SD)范围内,可以报告分析结果。(2)12s警告,质控中一个是大于±2SD但小于3SD,仅作警告,并启动其他规则判断质控数据,其他规则均符合,判断是随机错误,报告可发。(3)13s失控:一个质控是大于±3SD,判断失控,对随机误差敏感。(4)22s失控:如果两个连续的质控结果超过均值的+2s或-2s,判断失控,对系统误差敏感。(5)R4s失控:两份质控物中,一个结果超过均值+2s另一个结果超过均值-2s,判断失控,对随机误差敏感。(6)41s失控:有4个连续的结果连续超过-1s或+1s,判断失控,对系统误差敏感。(7)10X失控:10个连续的质控同时大于均值,或小于均值,判断失控,对系统误差敏感。(8)出现失控应通知组长,启动质控失控处理及原因分析程序处理。
3、急诊检测设备或替代设备的质控,按照设备比对计划进行试验,确保检测结果的误差在CLIA88能力验证计划的可接受范围内。
4、出现失控时,当日报告不能发放,由组长启动质控失控处理及原因分析程序进行处理,纠正后作出发出报告的决定,并将其记录在各组室内质控专用登记本上。
二、定性检测项目的每日质控
1、实用的且技术上可行的所有定性操作步骤中应使用质控品。
2、每批病人标本检测跟随阴阳性对照并将质控结果记录。
3、如果质控结果符合要求(如阴性或阳性),定性结果可以报告。
4、如果质控结果不符合要求,则要求组长讨论解决。
5、组长启动质控失控处理及原因分析程序处理,作出相应的决定,并将其记录在各组室内质控专用登记本上。
三、建立一个可接受的可信限RCV
1.每引进一种新的操作程序或一种新的质控,尽可能在一个多星期里作30次(至少20次)分析以建立一个±2SD范围,当检测频率低或花费大,检测时间的程序例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测试含有特定值的质控物来检测质量。
2.操作步骤:
⑴.对所有结果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⑵.去除大于一个平均标准差的结果,再计算定值和标准差,重复这一步骤直到资料中无“越线者“;
⑶.计算2SD范围;
⑷计算变异系数CV,优异CV值为1%,好的CV为4%,可接受CV值为12%,根据实验的用途和分析技术的状态来仔细检查CV值,在重新评估检测结果时可能通过使用双份标本,降低标准差或其他指标来降低CV值。
3.计算:
(1)平均值:X=ΣX/N
(2)对>20个值计算标准差:S=Σ(X-X)/(N-1)
(3)对<20个值计算标准差:S=KwX(最大值-最小值)
(4)越线者:X=(MxSD)±X
(5)cv(%)=SD/X*100
四、仪器设备的功能检查及维护
1.仪器设备的功能检查和使用记录由使用者每日填写.2.必须做仪器维护和保养的的日维护、周维护、月维护,并记录于仪器维护保养专用登记本,功能检查合格者才允许检验和报告结果。
五、质控回顾小节
1.所有标本的质控结果由组长每月做一次回顾, 并将记录报告给科主任。
2.所有仪器的功能检查由组长每月做一次回顾, 并做一份报告给科主任。
3.标本质控回顾的证明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分析总结,上报科主任并保存于质量文件中,包括纠正处理措施。
4、各组每半年上报的各种设备的校准记录、定标记录、比对记录、试剂淘汰记录等质控文件,作为半质量分析会议的依据。
—
END
—
第三篇:检验科2017年质控计划
检验科2017年质控计划
本为了加强检验科的质量管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作为检验科管理的核心内容,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安全、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要求。近年来,随着我科先进医疗设备的应用和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检验科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实施,本检验科将根据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的经验,从体系文件的编写、人员积极性的调动、人员素质的提高、检验全过程(检验前、中、后)的质量控制、室间质评及管理评审等方面,结合自身实际,求真务实,不断探索,持续改进,在检验科中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一.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 严格执行已编写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质控小组和科室负责人要定期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持续整改措施。二.管理层要高度重视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绝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工作,有效的运作必须是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合作。因此,科内生物安全小组和质量控制小组,要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三.提高人员素质
人员素质和能力是影响到实验室检验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加强人员培训是有效的手段。检验科要根据发展的需要、工作的复杂性、转岗等不同情况进行生物安全培训和三基三严训练,提升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培训形式灵活多变,可采取科内业务学习、科外培训、请专家授课的形式。为保证培训质量,建立完善的培训-考核-授权制度,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的主动局面。
四.对检验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检验工作自检验申请单的开出、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和送检、标本的接收、标本的检测直至检验报告单送抵申请者(或患者)手中是一条相互关联的多环节的工作链,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均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必须对其全程控制。为保证有效性,将检验全过程划分为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三个独立环节进行管理,使其独立性得到强化、突出。
检验前的质量控制
检验前过程指从申请单的开出至标本送到检验科的过程。研究表明,检验前阶段所用时间占全部时间的57.3%。实际上许多关于检验结果不准确的抱怨和投诉与标本的质量有关,并不是检测过程的原因。因此,对检验前过程的控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检验前过程大多发生在检验科外,容易被忽视且不易控制,这造成了该阶段成为三个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检验科可利用全院的业务学习、邀请医护人员参加科内学习、检验通讯、印制发放原始标本采集手册等方式,对临床医护人员讲解宣传检验前过程的重要性和方法,使其了解不同检测项目对标本采集的不同要求、注意事项及检测结果的受影响因素等知识,严格按规定正确规范地采集标本或监督病人正确留取标本。此外,还应对标本运输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避免送检不及时、不规范影响检验质量。2 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检验中指标本在实验室检测的过程,包括标本的接收过程。(1)重视标本的接收。检验科要建立专门的标本接收和拒收登记,由检验人员对临床送检标本进行核查签收。核查内容应包括:申请单填写是否正确齐全、申请单与标本的唯一性标识是否一致、标本质量是否满足申请项目需要、标本是否及时送检等方面。对不合格标本拒收,并向送检者说明拒收原因,必要时可直接与临床医护人员联系,要求重送标本。对接收和拒收标本均应记录并保存。(2)把好仪器、试剂关。
合格的设备和试剂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检验科将对试剂供应商的选择、评价和管理、试剂采购及出入库、保存条件、试剂的使用记录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杜绝不合格试剂进入检验科,杜绝不合格试剂和过期试剂应用于检测。在检测仪器方面,也应制定标准化设备管理文件,建立仪器设备档案,专人保管,对仪器设备考察、购买、使用、校准、保养、维护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并确保仪器设备的运行条件与使用手册要求一致,例如电压、电流、湿度、温度等。
(3)严格实验室标准化操作规程。
我科将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和仪器、试剂盒操作说明书,对所有的仪器设备和检测项目编写标准化操作规程。其内容应包括:检测原理、性能参数、原始样品要求、溶器和添加剂、校准程序、检验程序、质控程序、干扰和交叉反应、生物参考区间、样品可报告区间、警告危急值、实验室解释(临床意义)、变异的潜在来源、参考文献等方面。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规程,使操作过程标准化、程序化,减少操作误差。(4)做好室内质控。
通过室内质控可发现仪器、试剂误差波动规律并采取及时的纠正措施,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检验科将建立室内质控的标准化文件(SOP),开展除大便常规外的所有项目室内质控、建立质控原绐记录,质控图,每月有质控小结,使用12s、13s、22s、41s、10x等规则对失控进行判定,并建立失控分析记录。3 检验后的质量控制。
检验后过程指检验结果的审核、发出、临床应用、标本保存的过程。(1)检验结果的审核。
建立双审核制度,先由操作者作为报告人进行初审,然后由经授权的负责人进行复审。如发现漏检、错检、书写不规范、病人资料不符合等情况,及时查对或与报告人联系,及时纠正。对有疑问或较异常的结果可经复查后才发出(2)检验结果的发放
检验结果的发放必须及时、保密。经消毒后统一发放检验单。(3)已检标本的保存。
检验科应对有保存意义的已检标本进行保存,并制定标准化文件对保存方法、保存条件、保存时间作出明确的规定,确保在保存期内可追溯到原始标本。做好这一环节,既有利于检验结果的复查,也有利于检验人员的自我保护。我科将所有血液标本的保存时间暂定为7天。五.积极参加室间质评工作
室间质评成绩是检验科质量水平高低、室内质控好坏和检验结果可靠与否的具体反映。通过室间质评结果,能发现实验室自身不易发现的不准确因素,了解实际工作中的系统误差,有针对性进行纠正,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我科今年将参加四川省临检中心所组织的两次室间质评,包括生化、免疫、血常规、输血、微生物、尿常规和细胞形态,要保证质评成绩全部合格,并力争优秀。并对失控项目要进行分析和处理
第四篇:检验科室内质控流程
邛崃段氏骨科医院
检验科室内质控流程:
选购质控品→设定质控图的均值→设定质控限→绘制质控图→失控判断规则→日常工作前质控测定→失控原因分析及处理→质控数据的管理
1)各实验室必须将室内质控工作贯穿到日常检验中,质控方法可根据具体测定项目不同自行选择,根据国内外质控技术发展趋势逐步完善。2)每天室内质控标本需与病人标本同时测定,只有当质控结果达到实验室设定的接受范围,才能签发当天的化验报告。
3)当室内质控结果出现失控时,需仔细分析、查明原因,若是真失控,应该在重做的质控结果在控后,对相应的所有失控的患者标本进行重新测定,方可发出报告;若是假失控,病人标本可以按原测定结果报告。4)质控品的订购由各实验室上报计划,科室统一安排。5)质控品的保存由各实验室指定专人负责。
6)质控品检测的全过程需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执行,不能任意更改。7)更换质控品应在前一批号未使用完之前,以保证新、旧批号同时使用一段时间,不得使用过期的质控品。
8)各实验室每月末要对当月的室内质控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与以往各月的结果进行比较,制定下一个月的质控计划。将质控原始数据及质控图汇总整理后存档保存。
9)各实验室工作人员每日需对冰箱、温箱、比色仪等常规设备的工作状况进行检查。10)科室所有使用的仪器必须定期按一定的要求进行校准和评估,同类仪器和同类项目的测定每年由科室组织两次比对试验,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11)科室对检验报告的质量每年进行两次抽查评估。
12)各实验室都应备有室内质控登记本,登记内容包括:质控项目、质控品来源、质控品批号和有效期、测定结果、失控分析及处理措施、阶段小结。
第五篇:检验科室内质控制度
检验科室内质控制度
一、定量检测项目的每日质控
1.所有实用的,技术上可行的分析步骤都应使用质控品, 并且与病人标本以同样方式检测,非常规项目每周或每月进行测试。
2.质控包含于每批病人标本的检测或者是定时间隔内进行的检测(不超过24小时),一般将室内质控品放在第1号,LIS特批号:99.未上网的结果记录于登记本。失控判断规则执行Westgard多规则质控方案。
(1).如质控结果在阈限(2SD)范围内,可以报告分析结果。
(2)12s警告,质控中一个是大于±2SD但小于3SD,仅作警告,并启动其他规则判断质控数据,其他规则均符合,判断是随机错误,报告可发。
(3)13s失控:一个质控是大于±3SD,判断失控,对随机误差敏感。
(4)22s失控:如果两个连续的质控结果超过均值的+2s或-2s,判断失控,对系统误差敏感。
(5)R4s失控:两份质控物中,一个结果超过均值+2s另一个结果超过均值
-2s,判断失控,对随机误差敏感。
(6)41s失控:有4个连续的结果连续超过-1s或+1s,判断失控,对系统误差敏感。
(7)10X失控:10个连续的质控同时大于均值,或小于均值,判断失控,对系统误差敏感。
(8)出现失控应通知组长,启动质控失控处理及原因分析程序处理。
3、急诊检测设备或替代设备的质控,按照设备比对计划进行试验,确保检测结果的误差在CLIA88能力验证计划的可接受范围内。
4、出现失控时,当日报告不能发放,由组长启动质控失控处理及原因分析程序进行处理,纠正后作出发出报告的决定,并将其记录在各组室内质控专用登记本上。
二、定性检测项目的每日质控
1、实用的且技术上可行的所有定性操作步骤中应使用质控品。
2、每批病人标本检测跟随阴阳性对照并将质控结果记录。
3、如果质控结果符合要求(如阴性或阳性),定性结果可以报告。
4、如果质控结果不符合要求,则要求组长讨论解决。
5、组长启动质控失控处理及原因分析程序处理,作出相应的决定,并将其记录在各组室内质控专用登记本上。
三、建立一个可接受的可信限RCV
1.每引进一种新的操作程序或一种新的质控,尽可能在一个多星期里作30次(至少20次)分析以建立一个±2SD范围,当检测频率低或花费大,检测时间的程序例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测试含有特定值的质控物来检测质量。
2.操作步骤:
⑴.对所有结果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⑵.去除大于一个平均标准差的结果,再计算定值和标准差,重复这一步骤直到资料中无“越线者”;
⑶.计算2SD范围;
⑷计算变异系数CV,优异CV值为1%,好的CV为4%,可接受CV值为12%,根据实验的用途和分析技术的状态来仔细检查CV值,在重新评估检测结果时可能通过使用双份标本,降低标准差或其他指标来降低CV值。
3.计算:
(1)平均值:X=ΣX/N
(2)对>20个值计算标准差:S=Σ(X-X)/(N-1)
(3)对<20个值计算标准差:S=KwX(最大值-最小值)
(4)越线者:X=(MxSD)±X
(5)cv(%)=SD/X*100
四、仪器设备的功能检查及维护
1.仪器设备的功能检查和使用记录由使用者每日填写.2.必须做仪器维护和保养的的日维护、周维护、月维护,并记录于仪器维护保养专用登记本,功能检查合格者才允许检验和报告结果。
五、质控回顾小节
1.所有标本的质控结果由组长每月做一次回顾, 并将记录报告给科主任。
2.所有仪器的功能检查由组长每月做一次回顾, 并做一份报告给科主任。
3.标本质控回顾的证明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分析总结,上报科主任并保存于质量文件中,包括纠正处理措施。
4、各组每半年上报的各种设备的校准记录、定标记录、比对记录、试剂淘汰记录等质控文件,作为半质量分析会议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