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原因类问题答题思路汇总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原因类问题答题思路汇总
考研政治分析题占的分值较高,我们要多研究其出题形式和方法, 来源:智阅网
学会总结答题的思路和套路。今天我们将总结的分析题之原因类问题的答题思路分享给大家,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原因类问题特点简析:
“原因”类设问一般都以“原因”、“为什么”、“为何”、“依据”等关键词为题眼,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由于问题或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某种措施或对策的出台也往往是多个主体参与的结果,而且无论是问题、现象还是措施、对策,其造成的影响(积极或消极)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原因”类设问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学生普遍感觉到难以找到有效的、相对比较“管用”分析方法,因而此类问题的得分率总是很难得到保证。
原因类问题思路点拨:
“原因”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的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进行分析。常用的分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是联系教材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教材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教材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教材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
二是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
三是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在具体的题目中,像党的性质和地位、国家机构的性质和组织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的权益、经营者的素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等等,经常作为一些“原因”类设问的答案出现的。
四是联系地位分析原因。某个问题的地位如何,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它的态度,所以,地位往往也是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方案的重要原因。因而我们在解答“原因”类设问时,可以从地位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具体到题目中,一般表现为诸如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重要性等。
原因类问题失误提示:
学生在解答“原因”类设问时,很容易出现单打一的问题,联系教材分析时脑子里只有课本知识了,联系材料分析时脑子里只有材料内容了,联系主体分析时又只有几个不同的主体了,而联系地位分析时又只剩下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了。而现在不少题目往往需要学生从多个角度综合进行分析。所以在答题过程中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分析,哪怕分析得再好,得分也是往往要打折扣的。
上面我们总结的原因类的分析题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对我们的考试帮助很大,考生们要好好利用,认真学习哦。任燕翔编写的2017《考研思想政治理论主观题应试宝典 》这本书对我们应对主观题,总结答题技巧和方法,帮助很大啊,考生们要好好利用哦。
第二篇:2016考研政治 关于中国梦分析题答题思路
2016考研学习群【324943679】
考研政治分析题是考研政治中典型的形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谓是成也材料分析,败也材料分析。分析题主要考察的是考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具体情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题基本是这么一个考试的套路:它提供若干条现成材料,从材料中提出若干问题,要求考生按照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论述,回答它所提出的问题,对材料作出正确的理论说明。
下面就从2015年考研政治真题中抽取一道题,尝试为大家解析其答题思路。
首先,必须全面、认真研读试题所提供的相关材料,真正弄明白、理解材料所表达的内容,搞清楚材料所要说明的问题实质。这是分析材料和正确解答问题的前提。
以下是摘录的真题:
拿破仑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今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法国巴黎向世界宣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读懂了“和”文化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流淌的血脉,就感受到了走向世界的中国那种无法改变的“和”的气度与内质。(摘编人民日报,2010年12月22日,2014年5月20日)
如何让理解习近平所说的“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其次,到了第二步,确定材料所给问题考查的理论范围,即要用什么样的思想和哪方面的知识,去分析试题所提供材料和回答提出的问题。
剖析题目可知,需要用到的是中国所选择的发展道路的理论,结合“中国梦”来论述。
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借用拿破仑“睡狮论”生动地诠释了中国梦。这就是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中国梦是追求幸福的梦,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
“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再次表明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态度和决心。
将材料内容与试题的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紧扣题意,理论(和平发展道路)和材料(中国梦)密切相连,而不要脱离材料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另外,“中国梦”将会持续成为考研政治的热点话题。
答案要点:
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出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
第一,中国和平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
中公考研 http://www.teniu.cc
2016考研学习群【324943679】
第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中国坚持把本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第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引导国际格局演变和国际体系变革。
可见,中国是“一只和平的、可爱的、文明的狮子”。
中公考研 http://www.teniu.cc
第三篇: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常用及答题套路
【摘要】考研政治分析题往往涉及诸多的知识点,考生要分析到位,要不遗漏,就得平时在复习和练习时多注意总结,下面小编谈一谈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常用模板及答题套路,帮大家搞定政治分析题。
分析题常用模板
一、依据类
(1)中国国情,社会主义性质,基本制度……决定的。
(2)生产力发展需要,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市场经济需要,四个文明需要等。(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需要。
(4)关于党的——党面临的两大历史课题,党的先进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5)从经验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现代化建设经验,正反面经验……
(6)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要这么做的。
(7)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最重要)
二、意义类 1.理论意义:
(1)是党制定执行正确方针、政策、路线的理论基础、根本依据。
(2)有助于克服各种错误思想(此种回答不用过于复杂)。
2.实践意义:
(1)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现代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3)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中的国际地位与竞争力,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大计。
(4)有利于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促进人类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3.马原分析题答题的万能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两科综合起来的科目,根据以往考研政治真题,这两科出分析题的可能性比较大。而这两部分又是考研政治最难的,因为它包含很多需要联系实际来理解的原理性知识。因此,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分析题是一个很难攻破的“大难”。如何做好马原的分析题,大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同时也需要牢记一些答题的万能框架。
三、框架类
首先是阅读材料,分析题目中选用材料的意图,正确寻找材料与原理之间的结合点。其次,仔细推敲“请回答”的要求,一般分析题都规定了回答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向和角度。要依据这个方向和角度从思维中寻找相应的原理,作为分析材料的依据。
再次,运用原理分析材料时,要注意原理与材料的紧密结合,一定要将问题说全、说深、说透、说充分。有些试题有联系实际的要求,对此,一定要论述到位。在运用材料时,需要特别注意,材料中并非每一句话都需要用原理去分析,一定要去粗取精。何为粗何为精,由“请回答”所限定的论证角度决定。
最后,学会运用反证法。试题要求考生证明的主题是A,先把A说论证完之后,我们可设A的反命题非A,再努力暴露非A的弊端,这是方法论的一种基本策略。例如,试题要求阐述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在论证完之后可批判一切从主观出发坏处。
同时,在回答分析题时必要的展开虽然重要,但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不可跑题,跑题属于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答得再多也是枉然。二是不可牺牲其他试题的解答,即拿其它试题的答案来作答。
分析题答题套路
第一,大题答题的关键在于套路。首先是答题格式的问题,最好是分点答,1、什么什么;
2、什么什么。前面标个数字1234,作为区分,这样老师很容易看清,也可以作为拿分的依据;另,可进行总分总的答,从正反两方面来答。
第二,套话怎样去写的问题。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准备了,政治大的方向无非就是那么几个,红宝书上的话其实都是非常经典的。
经济方面
比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提到经济方面的往往也可以和科技扯上关系,比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的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写到这也可以联 系上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使用排比句,很有气势。
政治方面
比如要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关系,具体的问题具体的去阐述。这样的话建议同学们考前多多准备,有很多话其实都可以互相适用的,比如深化 ____ 体制改革,加强 ____ 结构战略性调整,横线部分可以填经济文化政治等等,类似的东西很多很多,希望大家不要拘泥于某一个论点,很多东西都是通用的,语句的写法最好是比较专业的书面语,老师看了也会感觉是亮点给你加分。
政治的答题很活,答案不是死的,关键是要答中知识点,且要会组织语言,题目考的是哪些方面的内容,你可以回答与之相近的知识点,主观题多答了不扣分。
哲学方面
几个大的定律要记住,矛盾分析法,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两分法两点论等等。答题时可以这样:首先写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然后具体的用哪一个规律去分析,自己根据实际的题目去分析,结合材料分析,答的时候尽量全面一点,可以从正反两个反面来答。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常用模板及答题套路的全部内容,更多考研政治资讯,请持续关注郑州新东方官网!
第四篇: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模版四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模版四
分析题模版四:马原(哲学)——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先后问题)
一、是什么?
1.感性认识vs理性认识
①区别:认识的初级阶段vs高级阶段(具体vs概括)
②联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实现从感~到理~的飞跃
ⅰ.获取丰富实际的感性材料
ⅱ.加工制作,上升为理性认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④实现从理~到感~的飞跃:检验认识
二、怎么讲?
从材料中带入
三、怎么干?
①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矛盾普遍性vs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将理论和实践不断地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理论中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材料:看法、认识、判断、先后
例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是什么: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从感性到理性飞跃的条件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怎么讲:九之所以相马成功是因为他在对马观察时没有拘泥于马的颜色性别,这些表面因素。而是及时的把对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抓住了千里马的关键因素——速度、耐力达到了找寻千里马的目的。
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怎么说:相马失败,是因为没有从实际出发,过分依靠理论,照搬照抄,生吞活剥,只抓住了马的外表,忽略了千里马的关键因素,所以相马失败了。
教条主义,缺乏实践经验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认识事物的本质,客观唯心主义。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怎么干: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要求我们,理论结合实际,在理论中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
一、是什么?
2.理性因素vs非理性因素
①定义:
情感、意志(冲动、欲望、想像、直觉、灵感)
②作用:
理性因素:指导、解释、预见
非理性因素:动力、作用、诱发
③两者关系:
理性因素是主导,理性因素制约非理性因素,但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二、怎么讲
带入材料,文科、理科代替非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
三、怎么干
创新
页 共 2 页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科学的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合力
理性分析、严密论证+自信、意志力、发散思维、怀疑精神
在工作中敢于打破成规,勇于探索,突破前人,创建全新的工作方法
材料特点:两种不同学科或者不同人的对比
例题:
①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是什么:理性因素是理智,非理性因素是冲动、欲望、想像、直觉、灵感。理性因素的功能是指导、解释、预见,非理性因素的功能是动力、作用、诱发。理性因素是主导,理性因素制约非理性因素,但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怎么讲:在数学领域里偏重计算,以严格的论证、定理、推倒为鲜明特色,所以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因此在数学领域里2+5必须等于7;与之相反,在艺术领域中,更多的是以灵感、联想和发散思维作为主要手段,没有固定答案有广阔的可能性,所以2+5可能等于10000。
②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怎么干: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合理,要求我们把理性分析、严密论证+自信、意志力、发散思维、怀疑精神结合,在工作中敢于打破成规,勇于探索,突破前人,创建全新的工作方法。
页 共 3 页
第五篇:2018考研政治:原因类分析题解题技巧总结
2018考研政治:原因类分析题解题技巧总结
来源:智阅网
考研政治题型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类型。而考研政治主观题主要是分析题,分析题大致可分为意义类、体现类、措施类、启示类、原因类等五种基本类型,不同的类型题要对应不同的思路。
原因类题型
1、特点简析:“原因”类设问一般都以“原因”、“为什么”、“为何”、“依据”等关键词为题眼,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由于问题或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某种措施或对策的出台也往往是多个主体参与的结果,而且无论是问题、现象还是措施、对策,其造成的影响(积极或消极)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原因”类设问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学生普遍感觉到难以找到有效的、相对比较“管用”分析方法,因而此类问题的得分率总是很难得到保证。
2、思路点拨:“原因”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的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进行分析。常用的分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是联系教材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教材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教材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教材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二是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
三是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在具体的题目中,象党的性质和地位、国家机构的性质和组织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的权益、经营者的素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等等,经常作为一些“原因”类设问的答案出现的。
四是联系地位分析原因。某个问题的地位如何,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它的态度,所以,地位往往也是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方案的重要原因。因而我们在解答“原因”类设问时,可以从地位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具体到题目中,一般表现为诸如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重要性等。
3、失误提示:学生在解答“原因”类设问时,很容易出现单打一的问题,联系教材分析时脑子里只有课本知识了,联系材料分析时脑子里只有材料内容了,联系主体分析时又只有几个不同的主体了,而联系地位分析时又只剩下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了。而现在不少题目往往需要学生从多个角度综合进行分析。所以在答题过程中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分析,哪怕分析得再好,得分也是往往要打折扣的。
上述我们讲解的主观题的类型,及其具体的解题规律,对大家的复习备考都有所帮助,希望大家认真对待,好好学习。《考研思想政治理论主观题应试宝典》这本书对大家主观题的复习和答题技巧,都有所指导,大家要认真利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