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辨证针灸治疗面瘫
内容摘要:
【摘要】 目的 探讨辨证针灸 治疗 的方法。方法 55例患者随机分为辨证合并针灸治疗30例和常规选穴25例。常规疗法采用常规选穴,心里护理及保护等常规疗法。辨证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采用辨证分型合并针灸治疗。结果 常规疗法痊愈率为84%,辨证组痊愈率为100%。结论 采用辨证合并针灸治疗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关键词】针灸治疗面瘫辨证
面瘫,学名面神经麻痹,也称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吊斜风”、“面神经炎”、“歪嘴风”等,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口眼歪斜,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和性别限制。往往抬眉,闭眼,鼓腮等动作受限制。现采用辨证针灸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55例,男30例,女25例,随机分组:辨证合并针灸30例,常规选穴25例。
1.2临床表现多数病人往往在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2治疗方法
2.1辨证合并针灸治疗
2.1.1针灸治疗:阳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迎香,水沟,承浆。2.1.2西药治疗:30例患者均口服地巴唑片,阿昔洛韦片,眼药水点眼数次。注射维生素b1,b12营养神经。
2.1.3急性期治疗:取合谷,足三里,阳陵泉,足临泣等穴。
2.1.4恢复期治疗:用皮肤针叩刺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等穴,以局部潮红为度。用电针取地仓,阳白,颊车,合谷等穴,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面部肌肉微见颤动为宜。刺络拔罐:用三棱针点刺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然后拔罐,出血不宜过多。
第二篇:针灸治疗面瘫心得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
面瘫(指周围性面瘫),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些患者用此治疗仍延延数月而无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从中得出一些教训,并总结出一些治疗经验。今简介如下。分期论治
1.1 早期(急性炎症期):本期常在发病后7~10天,面神经处于水肿炎症状态。患者面部肿胀,且多伴有耳前后疼痛。治疗时要注意,应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采取循经远端取穴,局部取穴宜少,可选太阳、下关、颊车、合谷、外关、足三里、太冲、风池。除风池采用点刺,其余诸穴多为浅刺、平刺,手法宜轻,留针30分钟。又,重用灸法,穴选患处耳后翳风和耳前区为主,灸至皮肤红晕为止,时间20~30分钟。
1.2 恢复期:逐渐增加局部取穴,远端仍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并且须加用电针,波型选疏密波。针刺选穴为阳白透鱼腰,太阳透鱼腰,四白透地仓,迎香透地仓,地仓透颊车,以及承浆、牵正、下关、合谷、足三里、风池,有痰加丰隆。风池仍点刺。此外仍可以加用灸法。
1.3 后遗症期:病久治疗乏效者,如皱眉肌、额肌、口角肌等仍未出现活动,可结合絮刺火罐法,用七星针叩打上额、口角旁、下关处,或用三棱针在阳白、太阳、地仓等处放血,然后拔罐,每周2次左右。体会
我们曾对针灸治疗2~3个月病情无好转者调查分析,发现针灸治疗乏效者,除患者的自身因素外,治疗方法或治疗时机选择不当等是主要原因。一是早期局部取穴过多,刺激过强;二是电针波型选择不当;三是没有采用透刺、灸法治疗。
如早期面瘫,常见风寒型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此期多为急性炎症期,治疗时应尽量减少局部刺激,故不宜较多地在面部上针刺,取穴宜少,手法宜轻,不宜用电针,而且须采用灸法来达到祛风散寒、温通血脉之效,即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消除炎症水肿。为消除水肿,还可适当地配合运用牵正散加减之类中药,以及消炎、扩张血管和营养神经肌肉的西药。只要及早控制面神经炎症渗出,使水肿尽快吸收,则能明显提高疗效。
在恢复期选用电针刺激,波型用疏密波。因疏密波是疏波与密波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型,它不易产生耐受性,治疗时兴奋效应占优势,能促进代谢,有益于气血运行,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所以我们不用其他波型。这时电针不但有治疗作用,而且可以根据应用电针后患者的皱眉肌、额肌、面肌等是否随着电针波型有规律地牵动,来判断治疗效果的好坏,病程的长短。如有牵动,则反映效果好、病程短;反之,则反映效果差、病程长。
在后遗症期,考虑到“久”赜叙”,故运用拔火罐、七星针、放血等,使直接作用于病灶周围以活血逐瘀。采用这些方法往往可收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在整个治疗期间,患者应用当注意休息,调畅情志,忌用冷水漱口、洗脸,忌食生冷辛辣之物,避受风寒,常用热毛巾敷捂患处,并且常作些面部肌肉运动,如闭眼、收缩口角等,这些动作有助于更好更快地恢复面神经功能。
杨光
有的人认为面瘫初期不宜做针灸治疗,主要是看到了部分患者针刺后病情加重的现象,因而主张面瘫进人了恢复期后再行针灸治疗;也有的针灸师看到面瘫初期患者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怕过早治疗仍不能立即扭转这种加重的趋势,担心患者认为越针症状越重是由于医生的水平不行,因而主张干脆等面瘫进人恢复期后再行针灸治疗;还有一些人以为针灸只是一种康复方法,只适用于各种疾病恢复期的治疗。
对于第一种情况,只要患侧面部不刺或少刺、轻刺即可避免;对于第二种情况,只要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即可;对于第三种情况,应让人知道针灸可激发人体自身抗病能力,具有广泛的良性调整作用,可用于疾病的各个阶段。
实践证明,对于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越早疗程越短、后遗症越少。笔者的做法是,面瘫初期(7~10天)患侧面部仅用一针,地仓透颊车,刺人即可,不做任何手法,耳后较痛者,加用风池。远端穴主要用合谷、太冲,可以用较强刺激,有针感传导更好。宜配合中药汤剂,用牵正散加味,寒证加防风、白芷、羌活、桂枝之品,热证加银花、连翘、桑叶、菊花之属,有病毒感染加大蒲公英、地丁之类剂量。可用维生素B1、B12混合后做远端穴的穴位注射,效果要比肌肉注射好。激素的运用并非必要,输液治疗更是不必要。
面瘫初期的调养很重要:一是休息,即首先要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防止体劳、心劳、房劳。二是保暖,患部不能受凉,风寒天气外出要带口罩。三是饮食,不能食辛辣刺激之物,忌烟酒。这3点做不好,将会严重影响治疗,延长疗程。这3点注意要贯彻整个面瘫治疗期间,尤以初期更为重要。
患者面瘫症状开始好转,即是进人了恢复期。此时患侧面部可以针刺了,穴位应由少到多,刺激应由轻到重,笔者坚持以最少刺激、最少痛苦,获取最大疗效的原则。对于轻型面瘫,只用地仓、合谷、太冲3穴即可治愈患者。面瘫症状恢复较慢时,再逐步增加患侧面部的穴位,针刺不必深,针感不必强。当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时,再逐步减少用穴,最后只剩地仓、太阳、合谷,巩固治疗数次可收全功。用穴的特点是由少到多到少,这样可以较好地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并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皮肉之苦。恢复期的中药治疗,多用牵正散合桃红四物汤为主方,再根据辨证加减治疗。以上做法对中度的面瘫患者,一般在4~6周内治愈。
倪海厦伤寒心得
阳脉与阴脉:《伤寒论·卷一》中的“辩脉法”与“平脉法”给后人留下了“脉法真诀”。在“辩脉法第一”中,医圣提出了脉有阴阳:“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这段文字被冠于全卷乃至全书之首,那肯定是无比的重要。很需要把这阴阳共十种脉渐渐地弄清楚。这是脉法的总纲,所传递的是阴阳两个极端的脉象状态。
阴阳和平之脉:“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是对上一条作进一步清晰化,交代了位于阴阳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状态的脉象。对这一个大类的脉象,当平时当在自身多多反复体验。此属于“平时多烧香”的日常功课。
③“紧”脉的脉象,及其三部九候对应法:对于伤寒系列疾病,特别要充分注意“紧”脉的识别,因凡是受寒,肯定会出现“紧”脉,反之“紧”脉的出现与受寒直接关联。
大家都知道“热胀冷缩”这个道理,这个是自然界的通则。西方科学的物理学,曾给出过物质的热线胀系数。例如说一米长的钢材,温度在升高1℃之后的伸长部分,与原来长度(即一米)的比例,就叫做该种材料的热线胀系数。假如说钢材的热胀系数为3‰,就意味着当温度每升高1℃,钢材的长度(即沿着纵向)会增加3毫米。反之,当温度在降低之后,钢材必然会有相应的收缩度。虽然各种物质的热胀系数各有差异(定量分析),但是“热胀冷缩”的定性却永远不会改变。物理学之中,线胀系数指的是钢材随着温度的变化,其纵向尺寸的伸缩变化。
由此而推知,当人体受寒之后,其脉象也会出现相应地改变,即随着受寒,脉管将会出现了相应的收缩。但是这个收缩与物理学中间的收缩有所不同,不是指的在脉管的纵向,而是指的在脉管的环向会产生了一个收缩,即在脉管的圆周方向出现了收缩。这是一种把脉管从外面“箍紧”了的感觉。脉书上对“紧脉”的描述是“如转索”,就是像绳子被拧紧了的感觉。这就是“紧脉”所对应的那个“象”。
“浮紧”,就意味着寒在表。“沉紧”,意味着寒在里。
当“紧脉”出现在右关,就意味着寒气进入到了脾胃。进而,如果是“浮紧数”,就意味着寒气在胃部(腑)。如果是“沉紧迟”,就意味着寒气进入了脾脏,因为“迟”对应着“脏”。(详“辩脉法第一”)。
从“紧脉”与“三关九候”的对应关系,我们就可以准确地察知寒气所侵犯的部位。
④紧脉与弦脉的鉴别:[5]这两种脉象往往令初学很感困惑,紧脉的脉象成因已如上述,下面进一步交代弦脉的脉象。前文已经交代过,是肝郁导致了非正常的弦脉的发生,而肝郁是一种内在的紧张状态,肝又与筋膜一类组织相关联(肝主筋膜),故而会在脉道上面引发相应的紧张,但是这种紧张状态是沿着脉道的纵向发生。
故只要将紧张状态从纵、横两个方向上面加以体察区分,即可很容易地区分出“紧脉”与“弦脉”的不同。至于更为细致的各种弦脉状态,读者可以参阅本页下的脚注,似可作为脉法之长期进阶的目标。
到了玩家伤寒掌握了一定的脉法技能之后,又反复地玩味了《伤寒论》卷
三、卷四,及卷六“少阴病脉证”的相关内容后,对于伤寒系列病证,不但是“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而且肯定能“横扫千军如卷席”!这是医圣仲景夫子告诉我们的,也是医圣为千秋万代的子孙们打下的一片江山。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玩家伤寒倒觉得是:“创业非易事,守业谈何易;倘若伤寒失,社稷怎安身?”
当然,也绝不应当过分地夸大《伤寒论》的应用范围,从《伤寒论》书名看,医圣已经将其定位于伤寒系列疾病,及伤寒所引发的疾病。若是说可以用《伤寒论》通治天下一切病,那也似有不妥。《伤寒论》是医圣向后代们展示的“六经系统”,而更为波澜壮阔的“阴阳五行系统”还有待于后人们去“淘宝”!
⑤叫板西医,叫板科学:很希望西医能用最最现代的科学仪器,像X光、B超、CT,或者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能给出寒气侵犯机体之后的部位、脏器等等的详细资料。笔者将拭目以待!当然,如果西医若能提交出弦脉方面的系统作业,则相信更能令人赏心悦目、心悦诚服。
设若不能,那笔者只能是不无遗憾地说,你西医那些坑蒙拐骗的玩意儿,还是到一边呆着去吧,骗得过初一,骗不过十五。彼等西医,还没能到达最低限度的中医的“小小儿科”的水平!何谈其他乎?
○以《伤寒论》作为切入中医“敲门砖”的理由最完整与最单
一、最常见与最容易、最固定与最集中、最具中医特色的《伤寒论》。
①最完整与最单一:崇拜《伤寒论》的热情之所以将近两千年来久盛不衰,就是因为医圣张仲景建立起了一个绝对完整的伤寒病六经辨证体系。伤寒病的“证”相对比较单一,容易被规范与确诊。如太阳证,阳明证,小柴胡证,少阴证等等。这些已经被医圣张仲景规范性地列出,基本上都有章可循。而各种合证,在《伤寒论》之中,如太阳阳明合证等,也已经尽可能详尽地加以规范性描述。
②最常见与最容易:几乎每一个人一年都要感冒上几次,感冒频繁的人,就像是“每周一歌”那样地“每周一感冒”。更别说还有那种典型的“感冒坯子”,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感冒”。治感冒,说难也难,说容易也确实容易。笔者首次出手治疗的一个典型“天天感冒”类型患者,服药前,天天戴着帽子,围厚厚的围巾,走出三步“气喘如牛”,“汗下如雨”。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将近二十年。但是笔者按照《伤寒论》的一整套“攻略棋谱”运转下来,大约只服用了十多副汤药,到了闭关前的十一月份,就可以光着脑袋,只穿着单件毛衣在外面跑来跑去。一位“每周一歌”类型,按照《伤寒论》“速战手册”速战速决后,完全可以达到半年之中远离一切感冒的长期战略目标。
③最固定与最集中:伤寒证,每证所包括的症状相对比较固定、集中,被《伤寒论》规范性地描述之后,比较容易辨别出不同的证,或者进而再辨别出同一证之中的不同分型。如上述太阳证之中可以再细分成麻黄证与桂枝证两种。
④最多变与最灵活:伤寒证之变证,变化多端。如感受了太阳证如《伤寒论·卷三》的第一个方子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而太阳证典型证“麻黄证”反倒屈尊排在了第五个方子。观葛根汤全方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芍药、炙甘草各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共七味药。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之上,重用葛根、麻黄,加重其发汗力度。其葛根为颈项之专药,特针对风寒实证,恶寒无汗,项背强痛所设。此时未见有头痛症状。从卷三的“排行榜”分析,仲景所处的时代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故多为伤寒所中,葛根汤证,是针对脑后中风寒的情况。“神仙也怕脑后风”嘛。
其中的:“项背强几几”,证名。颈项、背部牵强不舒,俯仰不能自如。由病邪在表,津液不达,太阳经脉拘急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有表虚表实之分。发热汗出恶风者,为表虚,表虚者宜解肌;无汗恶风者,为表实,表实者可发汗。选用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等方(《伤寒明理论》卷上)。参见项背强、项脊强等条。笔者怀疑,现在所谓的颈椎病特别多,很有可能就是伤寒的葛根汤证当时没能解决,所遗留的后遗症。驱除该部位的风寒,加以适当地活血化瘀,可以很快地根治。(参考本文示例中的“圆空师”一例。)之后向下传变,传经多变莫测,是伤寒的长期进阶目标。
⑤最具中医特色:《伤寒论》虽然远不足以概括所有的疾病,但是《伤寒论》所提供的诊治方法、过程、手段,各种传变、并证的进退处理等等,集中地体现出正宗的中医特色,可以借鉴于诊治其它各类杂病。故曰:不治“伤寒”,不可谓中医。《伤寒论》是进阶中医的第一个台阶。
⑥导致各种各样复杂杂病之起因——抗菌素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伤寒病的种种传变,到最后深入潜伏,往往是导致各种各样复杂杂病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例如,现在抗菌素与西药退烧药的大量广泛地使用,造成了人体本来具有的,依靠调动正气而发热来驱除外寒的机制被抑制,抗菌素虽然是抑制了细菌的繁殖,造成了患者痊愈的假象,其实引发外感的风寒并未被驱除,反而进一步向着机体的深层潜伏下来,并累次叠加。而寒气的作用是收敛性凝聚性的,会造成局部的气血循环障碍,多年寒气反复在体内叠加积淀之后,最终必将导致瘤块的形成。当医师熟知这一过程之后,在诊治过程当中,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即可明显地提高诊治效果。⑦所谓“心脏病”,中医给说法:例如《伤寒论·卷四》的最后的一个方子“炙甘草汤”所对治的证:“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经文所描述的症状只有区区六个字:“脉结代,心动悸。”
宋·成无己注云:“结代之脉,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由气血虚衰,不能相续也。心中悸动,知真气内虚也,与炙甘草汤,益虚补气血而复脉。”
这个“结代之脉”,所对应的是西医所谓的“心律不齐”,“早搏”等等症状群。按西医的标准解释,心肌的脉动起因于心脏窦房发出的电脉冲,心脏窦房担任着发出电脉冲的重任,但是电脉冲在传导过程中发生了所谓的“阻滞”,不能传导到心肌,故而心肌的脉动出现了跳跳停停的反常状态。
(按:就不知道西医是否能给出更为精确的说法,窦房电脉冲在传导过程中,为何居然会发生“阻滞”,究竟是在何处“撘错了筋”?如果说不出来,就只能说是西医们的大脑进水,撘错了筋!相信“传导阻滞论”应当属于“舶来品”,是出自于彼岸的高级医学研究部门。国内西医们不过是人云亦云而已。)
而中医一如既往地从“气血”二字给说法,全是气血不足惹的祸,补上了气血,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是故炙甘草汤又名曰“复脉汤”,盖因其能使中断的脉动,断而复来。这是《伤寒论》治疗虚多邪少的第一个要方,笔者用之,屡建奇功。(参见本文“曲扎**的病例。)因而这也是《伤寒论》从伤寒通向杂病的一个主要通道。
⑧患者就是最好的老师——“临时抱佛脚”抱之有道:玩家们所面对的每一个患者,都是一个个活生生地站在自己面前的老师,咱们可得谦虚谨慎地向他们请教。试想,如果没有他们,咱们又如何能将《伤寒论》里面的死条文,变成了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仲景精神的显身?在初步对《伤寒论》的条文有所了解之后,再加上对《伤寒论》卷三卷四的反复反复切磋,我们就能够把对条文的理解,向着老师当面请教,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疑问?把一个个“疑似”病例,通过老师的核实而敲定,转化为“非疑似”病例。如果核实无误,那的确能做到“弹无虚发”。
玩家充当着“死条文”与“活患者”之间的桥梁。玩家对条文的理解正确与否,能够有决定权的,唯一只能由患者说了算。如果在患者面前无法交代,那就算玩家能将条文倒背如流,终属无用。
面对着患者,最初最大的困惑就是,似乎患者的症状,与所有的条文都很“疑似”,好像许多的方子都能对得上去,当这个困惑渐渐地被一个个的老师们所化解之后,就会出现一次次“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就这样,玩家就会沿着仲景翁所指引的阶梯,步步向上攀升!
玩家的一大优势是,从条文到达患者之间的距离很短,经历两个患者之间的时间间隔也短,当一个个的患者在我们面前出现并走过时,就逼着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条文,不得不去“临时抱佛脚”,日积月累地“抱佛脚”,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将死条文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仲景精神。玩家所遵循的是“短平快”的“培训模式”。玩家所收获的,是“渔”,而不是“鱼”。
而科班大学的学习过程,课堂与临床之间的间距被拉开很长很长,就算是每个学期能有一次临床实习的机会,当学完了条文,过半年之后再去实习,可能条文早就还给了老师。科班采用的是长线“学习”模式。更何况,当一大群学生围着一个老师、一个病人,这些学生永远是“僧多粥少”的营养不良者。
而《伤寒论》恰恰不是一门可供学习的学问,而是一整套的“棋谱”套路,试想,离开了棋盘,棋谱又有何用?半年前背了“棋谱”,半年之后再去“下棋”,恐怕只能是“棋与棋谱两相失”!
故而最后的结论是,经常能吃到老师“小灶”的玩家们,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优势!
我们所高呼的口号是:“玩家天下《伤寒论》!”
玩家天下《伤寒论》,当仁不让于科班生!当仁不让于中西医结合的“半吊子”中医!
当然,最最当仁不让的,就是那些自己捅下娄子,却最后要让中医买单的西医!
[示例]:小柴胡证治验
某藏族出家僧,50余岁,主诉患头痛5-6年,头痛部位在两侧,亦有寒热往来。脉诊:两手弦紧。
问诊:感冒头痛之前,是否有生气之事儿发生?答:与人打架斗殴,被管家捉起来打了数十大板,甚觉冤枉。不久后感冒,落下头痛顽疾,多经诊治服药无效。问:两胁下痛吗。答:也痛。
遂与小柴胡颗粒三包,嘱:下午及晚间睡觉前各服一包,次晨服一包。
后回访,答道:那天下午及睡前服药后,睡到半夜剧烈头痛,抱着头打滚,叫爹叫妈的痛。但到次晨头痛忽解,寒热也没了,后来再也没有发作。
按:以笔者的经验,小柴胡证往往与肝郁相关,生气之后往往胆经为风寒所乘,盖因肝胆相表里故。前后遇到若干病例,均以两三包“颗粒”治愈,却有“手起病愈”之效,但必须以精确地辨证在先。
这个是小柴胡证与杂病肝郁证的合证!
又:现在小柴胡颗粒为家家必备之非处方常用药,真可谓铺天盖地。尤其是每年春节前后流感高发期间,许多患者都喜欢拿着“颗粒”胡乱“品尝一番”,但每见患者抱怨说:“吃过啦,一点也不灵!”盖因《《伤寒论》所提供的是“一颗子弹必然消灭一个敌人的狙击手”类型的方剂,有何种敌人,就要寻何种子弹。敌人看错了,就算是用机关枪朝天乱扫一通,也未必就能命中敌人啊!这也算是目前中医“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吧!?
还有,笔者研究肝郁证多年,发现为何多用小柴胡汤奏效之奥妙。肝郁者,胆经亦虚,因肝胆相表里故也。有肝郁在先,后小柴胡证续之。患者往往病发之前有一段肝郁史。这是笔者多年的经验谈。小柴胡证解后,不见得肝郁解,尚需在解肝郁上下功夫,方保无虞!小柴胡汤运用对证,一两剂搞定无疑。甚至,用目前的冲剂,两三包也能搞定。
[示例]:过猴山——笑话一则
还记得儿子小的时候为他买了不少小画书,其中有一本《过猴山》,因为经常要为儿子讲故事,故现在也还记得。
故事说的是一个卖眼镜的老头,挑着眼镜担子过猴山,到了半途累了,就在一棵大树底下放下担子休息,不久就呼呼入睡。
岂料这棵树上住着一大群猴子,这猴子们看到这一大担子眼镜,好奇心大发,于是纷纷下树来拿眼镜,等到老头睡醒一看,发觉一担子的眼镜居然不翼而飞,再向树上看去,只见那大大小小的猴子们,一个人手中一个眼镜,正在来回比划着那,有挂在鼻孔上的,有穿在耳朵孔中的,有咬在嘴巴里面的,还有将眼镜用来挠痒痒的……
这老头气不打一处来,竟然敢乘人不备,搜劫一空,那是正人君子干的事儿吗?于是老头与猴子们理论理论。岂料,这一群猴子们不理这茬,照样在树上我行我素。
这老头终于发现,对牛弹琴是不成的,对猴弹琴同样是个错误。最终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妙招。老头把他自己鼻子上的眼镜取下,往地下那么一丢。于是猴子们也纷纷学样,把手中的眼镜向下一丢。
那猴子们,就是不对证吃药的众生(以身试药),或者是不知对证开方的医生(拿病人试方、试药)。
那老头子,就是能对证用药的中药师!猴子们固然是天性淳朴、可爱无比,但是现实中的人们往往比猴子们还要淳朴可爱!
{示例}:长咳不止是何因,疑似肺癌遇中医
据笔者的经验,一般按《伤寒论》对证,肯定是一副见效,若一副搞不定,肯定是诊断上欠准确。这种情况,往往是属于两经三经并证的情况,就需要在经文上再下点功夫,把“并证”的“经”找到,双管或三管齐下,也就能一副见效!这个是确定无疑的!要不然医圣还要留下他那113经方作何用?
现在抗菌素滥用,伤寒之后,出现了发炎症状,就一概吊抗菌素,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也是悲剧!炎症消退,寒气尚在,一次次的反复积累,最后终于发展成结块,于是西医向患者抛出一记“杀手锏”,也是最后通牒——癌症!
笔者“拎着三个手指走天下”,无意之间“歪打正着”,治愈一例所谓“肺癌”经过:2007年4月底,同学南京聚会,遇深圳某公司总经理胡同学(女,63岁,就是本文案例中“问题女孩”的妈妈。)长期感冒不愈,咳嗽,吐白色痰,排痰不爽,不出汗,但是人感到特别难受,脸色煞白,断为少阴、太阴两经并证,给她开了方子带回。但是该同学回去后并没服用,可能还是对笔者还欠缺信心吧?
到了去年(2008年),咳嗽转重,西医检查手段检查的结果发现肺部纹理粗糙,有阴影,被诊断为肺癌。建议放疗、化疗并用,胡不接受。到了这生死存亡的节骨眼上,回想起还有笔者的那张“锦囊妙计”的药方在她手里。就拿出来一连服用六剂,咳嗽停止,遂停服。
不久咳嗽复发,再次服用,一连服用十多副,咳嗽告愈。
后经拍片复查,说是癌症不翼而飞了!?
不见棺材不落泪,绝路逢生遇中医!
后话:后来这事儿在深圳同学中传开,说是笔者能治好癌症,那本事可就大了去了,故在2009年4月底的北京校友聚会,时任深圳市政协主席的同学陈君夫妇俩,一定拉住我,让我为他两诊脉开方调理。
其实,笔者心知肚明,天知道的事情,胡就一定是那个一听起来就足以使人窒息的病吗?很难说很难说!到时候就看患者的运气了,时也命也运也!
启示一:癌症就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可怕吗?
启示二:医圣仲景方具有不可思议的现实意义,具有深度开发的巨大价值!盖因末法时期,众生业障深重,照套仲景翁某一个原方力量往往不够,此时则需要“与时俱进”,审时度势,以仲景经方为基础,作深层次开发,方能奏效!
患者能遇到一个略懂中医的正宗中医,往往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很容易搞定,如果交给西医去搞,那就难说了……
伤寒非小事,待到取命时,放疗加化疗,如同地狱苦,皆因我等众,藐视中医术,以及古医圣!
[示例]寒咳汤——对治少阴、太阴两经并证王牌方——打遍天下无敌手那方子是:《伤寒论》的麻黄附子细辛汤、通脉四逆汤等方的合剂,是笔者数年前精心开发的伤寒通用方:
寒咳汤:麻黄6 制附片6 细辛3 炙甘草6 桔梗6 杏仁6(去皮打碎)五味子 干姜 白芥子(打碎)各3-6 黄芪12(单位:克。)
水煎服。日一剂。儿童酌减,十岁左右的两天一副,五岁左右的四天一副。
[方解]:此方为《伤寒论》对治少阴证的“麻黄附子细辛汤”、“甘草桔梗汤”(专治咽痛方)、“通脉四逆汤”,以及治痰饮的“小青龙汤”合剂。当感冒发展到咳嗽、咽痛,邪已入少阴矣!盖区区咽喉乃兵家必争之地,咽喉为“众阴之会”。
[功效]:升阳散风,祛寒解表,止咳化痰。
[加减]:口咽干燥,口中津液缺乏者,加麦冬9-12克。夏季多汗,麻黄减到2-3克,服药毋使大汗淋漓为要,若大汗淋漓,则必不愈。余毋加。[适应症] ⑴初感受风寒,邪在肤表,还未发展成感冒时当即少量服用丸剂(九克丸服1/4丸),即可迅速祛除风寒,避免发展为感冒,殊效。
⑵风寒侵入较深,发展成咳嗽,吐白痰,头不痛时。即少阴、太阴合证。
⑶用于受寒感冒后迁延不愈,转为急、慢性气管炎、肺寒吐白痰者、老慢支等。
⑷加白芷、辛荑可治急、慢性鼻炎。
⑸不适用于头痛、身痛、发烧、脉浮紧类型之热症。此时应按《伤寒论》太阳脉症之桂枝、麻黄汤症辨证论治。
⑹本方对感风寒所致的流感,经临床考验,证明具有特殊之疗效。有一年春季在雪域高原流感大流行,吊水、各种国产进口感冒药使用无效后,凡使用该方者,一剂好转,三剂痊愈。
⑺对多年反复感冒咳嗽引发的所谓“肺癌”,或可尝试使用。(笔者郑重声明在先:癌症乃世界性医学难题,在此仅提供某种解决思路,而非成熟之法,若有患者愿意尝试,应当持此方与当地中医师共同切磋,以中医望闻问切辨证之后再行试用,方保无虞。至于若有无效,甚至出现某种副作用者,笔者概不负责!)
⑻用于咽喉气管部位怕受风寒,一受寒就感冒咳嗽反复复发者。
⑼用于气管炎一类疾病的冬病夏治,凡是风寒积累所引发的,在夏季三伏天连服数剂。或者是初伏服用一剂,中伏服用两剂(每隔十天服一剂),末伏服用一剂。盖夏季毛孔疏松,寒邪易于驱除。
⑽对于幼童,往往要照顾其特点,才可能根治。幼童脾胃稚嫩,小学功课太重,思伤脾。嗜好冷饮,寒伤脾。大人批评太多、唠叨病,引发小儿肝郁,木乘土而伤脾胃。过食油煎等不易消化之垃圾食品,“饮食自倍,脾胃乃伤”!等等等等……故伤寒证愈后,必须重点治理脾胃,方保无虞!方取六君子、四逆散,制香附等合方,培土生金,扶金克木为要。
⑾或为丸散,做上三至五剂,一受风寒,立即取服1-2克,即收驱除风寒之效。这个已为大量临床使用所验证。
[禁忌]:禁忌一切生冷、冷饮,及寒性食物(如海带、黄瓜、绿豆、西红柿、冬瓜等)。阴虚阳亢者慎用。(不是不可用,注意控制用量即可。)怎么样,心动了吧?心动不如行动,不妨试一把瞧瞧看吧!
[示例]寒咳汤治验圆淳,男,40多岁,高原修行者。
大概是2005年初,法王如意宝晋美彭吉祥贤于藏历11月15日,圆满了此世间的利生事业,示现了幻化游舞之色身摄回法界而圆寂。几天后的一天凌晨,约3-4点钟,在雪域高原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举行荼毗仪式(海拔4000多米)。于是在那天的凌晨,数万名四众弟子前往与法王告别。然而那天凌晨天气出奇的冷,冒着凛冽的寒风,仪式之后,不少四众弟子患上了流感,发烧、咽痛、咳嗽等症状一时袭来,医院为满。吊水,各种进口、国产感冒药全部用尽,都未能奏效。
圆淳是上千流感患者之一,当时也经过了以上各种治疗手段的“修理”而无效。后来他突然想起了笔者给他的寒咳汤处方,就抓了五剂试服。岂料一剂服下,明显好转,三剂服毕,流感彻愈。于是就将该药方贡献于寺院医院,以便众弟子同享,以抵御猖獗之春寒流感。
寒咳汤的药方是此前我抄给他的,他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中。当时关照他说:“凡有需要此方者,只要为利益社会,而不以个人牟利为目的者,均可广为传抄,上供下施。”
而药方的使用情况及效果,则是他事后告诉笔者的。
第三篇:针灸治疗面瘫确实很有效果
针灸治疗面瘫确实很有效果,我们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针灸取穴,还是从中医理论来着手:面瘫是风邪侵袭经络,所以治疗重点是把经络的“风”驱除掉。中医分阴阳,取穴的时候一般以头面部阳经穴位为主,比如:印堂、阳白、四白、承浆、鱼腰、迎香、颧髎、下关、地仓、颊车等穴位,一般在面瘫局部(半边脸)上要用到10个以上的穴位,以浅刺、斜刺、透刺手法为主,除了面部取穴以外,也要配合在耳后、手上取穴。针灸治疗面瘫的取穴,大概就是这样的原则。
各个穴位详解:
印堂穴: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头痛、通血络等功效。
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一般 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
太阳穴: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在两眉梢后凹陷处。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著。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四白穴:位于人体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找这个穴位时,可以先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在紧靠鼻子两侧处,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长二分之一处,拇指支撑在下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四白穴。常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
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此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按压此穴可止牙痛,还有通便功能。
地仓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颊车穴:人体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治疗面瘫一般向地仓穴透刺。
承浆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颧髎穴:位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目赤,目黄,齿痛,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直刺0.3-0.5寸,斜刺或沿皮刺0.5-1寸。
翳风穴:耳垂后耳根部,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治面瘫时可向下颌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
合谷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凡是颜面上的病,项牙痛、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疗效。但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
根据面神经解剖特点选择穴位
(1)面神经干针灸疗法:
取患侧完骨、翳风、耳垂下(耳垂与颊面皮肤交际点直下约3分,以指尖上下刮动有一直径约3mm且使患者有酸胀感者之绳状物即为面神经干)。
病程在半月(2周)以内者灸法为主,采用温和灸,每次10~20分钟,日2次。
病程在半月以上者,以针法为主,每次用上穴一穴,交替使用。耳垂下穴斜刺时,只捻转,不提插,留针20分钟。
(2)面神经定位诊断法选穴:
此法按面神经损害部位定位后选用不同穴位处方。
①核上性面瘫(中枢性):本证中医多见于中风病,而不做面瘫病诊断,面瘫症状只见口 无眼斜,或伴偏瘫及外展神经受损等。针刺此型面瘫,选兑端透巨,地仓透颊车、承浆透大迎、翳风、合谷;同时,应用头针顶颞前斜线下2/5(即面运动区),取患部对侧。面部各穴平补平泻,头针留针30分钟,其间运针两次,再次0.5分钟,捻转左右各2周,100转。
②乳突孔以下至末稍部位损害:本证只见单纯周围性面瘫,此时选兑端透巨,地仓透颊车,承浆透大迎,阳白透鱼腰,攒竹透丝竹空,四白透承泣,翳风,合谷。
③面神经管至面神经核部位损害:本证见周围性面瘫并且兼有症状复杂,基本方用兑端透巨,地仓透颊车,承浆透大迎,阳白透鱼腰,攒竹透丝竹空,四白透承泣。再配穴如下:
a 髓外根段:症见舌前2/3味觉减退,泪、唾分泌减少,配金津、玉液、海泉、睛明、攒竹等。
b 岩骨内段:在a取穴基础上,有眩晕,共济失调,听力障碍加头针晕听区;有外耳道疱疹者加耳门透听会,或听会、完骨。
c 髓内根段:症状见周围性面瘫,常伴病侧外展神经瘫、偏瘫等,可按中枢病变治疗。根据面瘫症状选择穴位
皱眉不能:攒竹透丝竹空、阳白。
眼睑闭合不能:睛明、攒竹、丝竹空、陷谷、申脉、照海。
额纹消失:阳白透鱼腰,眉冲透攒竹,头临泣透鱼腰,头维透丝竹空。
流泪:睛明,四白透晴明,内睛明,头临泣。
下睑拘急:四白。
鼻唇沟平坦:巨 透迎香,地仓透迎香。
耸鼻不能:上迎香(鼻通),迎香透晴明。
人中沟歪:水沟、承浆。
口角下垂:太阳透颊车,地仓透颊车,下关透地仓。
流涎:地仓、夹承浆、承浆。
颏唇沟歪:承浆。
口干、舌麻:廉泉、金津、玉液
面肿:下关、合谷。
舌前2/3味觉减退:金津、玉液、海泉。
乳突疼痛、重听:翳风、风池、听宫、率谷、完骨、外关。根据子午留住方法选择穴位
以毫针刺法,先针主穴,后针配穴,平补平泻,10天一疗程。
主穴:按子午流注纳甲法推算出患者就诊时的开穴,取双侧。如92年4月25日9时就诊,其时为辛日已时,按纳甲法开然谷、阴谷二穴,此即为主穴。26日9时就诊,则为壬日已时,开太冲穴,为主穴(依此类推,见纳甲法表开穴)。
配穴:翳风、颊车、地仓、迎香、下关、水沟、承浆、阳白、攒竹、四白、巨。每次按病情选1~3穴。
中医理论认为:面瘫一证,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治当通经驱邪。子午流注针法,根据人体内气血流注的盛衰规律,掌握时间,按时开取五输穴,即随气血开阖而刺之,从而,起到推动经气,促使气血流通,驱除病邪的作用,属全身整体疗法。“夫开者针之必除其病”即此义。有人认为:此法临床有疗程短、取穴少、治愈率高、减少面肌痉挛及后遗症等优点。
面瘫的针灸治疗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为“口眼 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夏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认为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
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 僻。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临床表现】
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肌电图检查多表现为单相波或无动作电位,多相波减少,甚至出现正锐波和纤颤波。病理学检查示面神经麻痹的早欺病变为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
1.风寒证 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证 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兼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3.气血不足 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处方: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翳风 合谷
方义: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端选穴(面口合谷收), 与近部腧穴翳风相配,祛风通络。
加减:风寒证加风池祛风散寒;风热证加曲池疏风泻热;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恢复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2.其他疗法.⑴ 皮肤针:叩刺阳白、颧髎、地仓、颊车,以局部潮红为度。适用于恢复期。
⑵ 刺络拔罐:用三棱针点刺阳白、颧髎、地仓、颊车,尔后拔罐。每周2次。适用于恢复期。
⑶ 电针:取太阳、阳白、地仓、颊车,接通电针仪,以断续波刺激10~20分钟,强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见跳动而能耐受为度。适用于恢复期。⑷ 穴位贴敷:选太阳、阳白、颧髎、地仓、颊车。将马钱子锉成粉末约1~2分,撒于胶布上,然后贴于穴位处,5~7日换药1 次;或用蓖麻仁捣烂加麝香少许,取绿豆粒大一团,贴敷穴位上,每隔3~5日更换l次;或用白附子研细末,加冰片少许做面饼,贴敷穴位。每日1次.【验案举例】
冉某,男,54岁。左侧口眼 斜5天。患者因沐浴后汗出较多,室外乘凉,入睡前自觉左耳有不适感。次日晨起左耳后跳痛,左口角麻木.漱口流涎,至中午左侧闭目露睛,左侧额纹及鼻唇沟消失,鼓腮漏气。曾予中药及维生素B1、B12注射液肌肉注射,症状无变化。诊为“面瘫”。取风池、翳风、阳白、头维、攒竹、丝竹空、四白、颧髎、下关、地仓透颊车、健侧合谷。治疗10次后,病情明显好转。32 次后基本痊愈,巩固治疗l周出院(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石学敏针灸临证集验.第1 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文献摘录】
1.《灵枢·经筋》:卒口僻„„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2. 《针灸甲乙经》:口僻不正,翳风主之。3.《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客主人,治偏风口歪斜。4.《玉龙歌》:口眼 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
5.《针灸大成》:中风口 眼斜,听会、颊车、地仓;凡 向左者,宜灸右;向右者,宜灸左,各 陷中二七壮,艾炷如麦粒大,频频灸之,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按语】
1.针灸治疗面瘫具有良好疗效,是目前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2.面部应避免风寒,必要时应戴口罩、眼罩;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人,每日点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
3.周围性面瘫的预后与面神经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由无菌性炎症导致的面瘫预后较好,而由病毒导致的面瘫(如亨特氏面瘫)预后较差。
4.本病应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 附: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是以阵发性、不规则的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为特点的疾病,属于中医学的“面风”、“筋惕肉瞤”等范畴。本病以神经炎症、神经血管压迫等神经损伤为主要原因,但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诱发本病的因素有膝状神经节受到病理性刺激、精神紧张、疲劳、面部随意运动、用眼过度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面部经筋出现筋急的病变。外邪阻滞经脉,或邪郁化热、壅遏经脉,可使气血运行不畅,筋脉拘急而抽搐;阴虚血少、筋脉失养,导致虚风内动而抽搐。【临未表现】
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抽搐,起初多为眼轮匝肌阵发性痉挛,逐渐扩散到一侧面部、眼睑和口角,痉挛范围不超过面神经支配区。少数患者阵发性痉挛发作时,伴有面部轻微疼痛。晚期可出现肌无力、肌萎缩和肌瘫痪。
本病的主要病理为面神经的损伤,出现异常兴奋,肌肉放电较随意运动时的频率为高,肌电图检查可出现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波。【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疏筋通络、熄风止搐,只针不灸,泻法或平补平泻。处方:以面颊局部取穴为主。翳风 攒竹 太阳 颧髎 合谷!方义:翳风、攒竹、太阳、颧髎均位于面部,疏调面部经筋、脉络之气;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从手走头面,“面口合谷收”,与诸穴相配可熄风止搐。
加减:风寒阻络加风池祛风散寒;风热袭络加曲池、内庭清泻郁热;虚风内动加太溪、三阴交滋养肾阴而熄风。操作:先刺合谷,后刺翳风及面部穴,用捻转泻法;面部穴操作手法不宜重。2.其他疗法!⑴ 皮内针:取面部扳机点,将揿针埋人,胶布固定。3~5天后更换穴位,重新埋针。
⑵ 三棱针:取颧髎、太阳、颊车,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加闪罐法。⑶ 耳针:取神门、眼、面颊,针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⑷ 穴位注射:选患侧翳风穴,用2%的利多卡因2ml注人。【验案举例】
胡某,女,38岁。左侧面肌抽动7年,呈阵发性、不规则的面部肌肉抽搐。屡治无效,乃求针灸治疗。针刺风池、太阳、颧髎、禾髎、攒竹、列缺(右)。用九六补泻法的泻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经治20次,面肌痉挛逐渐减轻而愈(杨依方.杨永璇中医针灸经验选.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按语】
1.针灸治疗面肌痉挛一般可缓解症状,减少发作次数和程度。但对于病程较长而症状较重者疗效差,可作为辅助治疗。2.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防止精神紧张及急躁。
3.癫痫小发作也可以引起局限性面肌痉挛,多见于口角部位,常伴有口眼转动,有时可累及肢体抽搐,脑电图有异常放电现象。可作鉴别
第四篇:治疗面瘫多长时间
治疗面瘫多长时间
【导读】:
文颜煜伦吾本郴阳人,自小性乖张,好斗而勇,敢为人先,惰学而归,却有小成。岁至豆蔻,思想初熟,每每好学,日以上进,学有所成。累至成年,学名满堂,誉贯一方,鼎力求进,乃入大学府堂。荣升府堂,吾乃好文,孜孜不倦,细读而思,随笔而录,日以月积,治疗面瘫多长时间
真实案例:
都说时间不饶人,还真是,我一直觉得我还是一个年轻力壮的人呢,谁知我也是步入50岁后晚年老人了,可我一直没觉得我老,觉得老当益壮,我身体这么好,尽管家人都劝我早点在家安享晚年,可我还是不舍得放弃我的小店那是一个初秋的时候,我一些常年的老客户过来,批发了很多东西,生意做成后,晚上我们一起吃饭,然后我们就喝了很多酒,直到半夜才去休息,第二天我起来收拾一下,打算去店里,到洗手间自己都被自己吓了一跳,镜中的自己还是自己吗,真的好可怕,把自己都吓到了,我赶紧喊老伴,她说是不是被鬼附体了啊,我说你胡说什么呢,后来听到声音,儿子媳妇都出来了,还是年轻人懂的多,说我可能是面瘫,得赶紧去医院看看,赶紧治疗,我一听,面瘫,自己都吓了一
跳。后来家人陪我去医院,医生确诊也是因为喝酒,再加上晚上回家,天凉,导致的面瘫,说刚开始,还不严重,吃点药,拿点药吃吃就好了。我总算松口气,觉得没啥问题,可是没想到,让人忧愁的还在后面,我本以为按照医生的嘱咐就会好了,可是时间越长,我觉得我口眼歪斜的更厉害,吃的药并没见好,后来去了多个医院都是一样的效果。我彻底心里觉得失望,灰心,消极。就在这个时候,在外地工作的女儿前段听说我得面瘫,也回来家看我来了,还带了【乾正康】,说是现在面瘫用它,效果很好,我看了下,也是面贴,没报什么希望,不过毕竟是女儿的孝心,也是我自己不甘心,我贴了三天,前三天还真是没感觉有什么效果,第四天我就觉得我脸上没以前那么僵硬了,我后来一直接着用了几天,发现还真有效果,毕竟是上年纪的人了啊现在我已经好了,真的感激儿女的孝心,也感谢【乾正康】,我告别面瘫,现在开始和老伴在家安享幸福晚年了。。
治疗面瘫多长时间
健康专家提醒:
做好面瘫的预防措施,睡觉之前用热水泡脚,有条件的话,做些足底按摩。适当运动,加强身体锻炼,常听轻快音乐,心情平和愉快,保证充足睡眠,是最好的面瘫的预防方法。面瘫患者在服药期间,忌辛辣刺激食物。如白酒、大蒜、海鲜、浓茶、麻辣火锅等。
第五篇:中风面瘫治疗
中风面瘫治疗
众所周知,面瘫发病以后往往会导致患者陷入极大的心理阴影,实际上,患者产生消极心理是会影响面瘫的治疗效果的。因此,面瘫患者应该在治疗期间树立坚定的信心,同时注重发挥自己的积极性,通过患者的自我按摩,面瘫的治疗效果可以得到大大的提高。
中风面瘫治疗
真实案例:
下雨,只是因为,云承载不了太多的泪水【唯美心语】
1、下雨,只是因为,云承载不了太多的泪水。
2、你说过,会让我幸福的。原来,在你心里,幸福就是狠狠抛弃。
3、微笑,因为悲伤到忘记了该怎么哭泣。
4、世界充满了我们相遇的几率,我我是北京某高校一名学生,原本成绩优异的我,在迷恋网络游戏后,无心学习,夜以继日的在网吧中度过,每天吃住几乎都在网吧。结果患上了面瘫这一顽疾!在我几乎绝望的时刻,面瘫静电了理疗贴挽救了我!熬夜、空调导致面瘫由于夏季天气闷热,吹着空调熬战通宵,第二天,突然感觉面部不舒服,而且眼周围不断跳动,当时也没放在心上,后来感到头痛耳根后也特别的难受、脸部麻木胀痛,说话也开始变得不方便,我以为因为通宵夜战的原因,第二天
一大早我就回到宿舍睡觉,但是当我醒来的时候才发现,我的眼睛在流眼泪,嘴角也在流口水,也不能吹口哨,我才意识到自己得了什么怪病。经过医院诊断,证实自己患上了面瘫!久治不愈丧失信心妈妈带着我到处的寻找医院、找偏方,希望能尽快的治好我的病。但是四处求医,却没有效果。两年来,我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嘴斜眼歪,面肌瘫痪,我的生活彻底昏暗了,原本和我很好的朋友也因为我的病逐渐疏远我。后来我也渐渐失去了治疗的信心,整天一个人呆在家里不想和任何人说话。让我恢复青春自我正当对生活彻底绝望的时候,妈妈告诉我打听到一种药可以彻底治愈面瘫,我当时根本不相信这种病能够治愈,不想去治疗。可是妈妈还是在网上订购了两个疗程。用了两个疗程我的面部表情开始有了好转,口歪眼斜开始纠正过来,说话也清楚了,之后我们有订购了两个疗程,我的症状全部消失了,真的非常感谢,现在的我非常热爱生活!
中风面瘫治疗
【小贴士】:护理:面瘫患者应注意面部及耳后避免直接吹风;用温湿毛巾或热水袋热敷面部及耳后,每日2至3次。饮食:发病1周内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及羊肉等。
护眼:由于眼睛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角膜长期外露,易导致眼内感染,损害角膜,因此眼睛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减
少用眼,减少光源刺激。
情绪:患者多为突然发病,难免会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患者在充分了解该病的发病特点和病变过程后,应保持情绪稳定,以提高治疗效果。
预防:不要长时间直接对着风口吹风,尤其是空调以及窗户缝、门缝之风,不要在浴后湿着头发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