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影响血气分析检查结果的16个因素

影响血气分析检查结果的16个因素



第一篇:影响血气分析检查结果的16个因素

影响血气分析检查结果的16个因素

1、血气分析的样本类型有哪些?

血气分析的样本类型有动脉血样本、静脉血样本、毛细血样本。动脉血样本,动脉血是血气分析中最常使用用的血液类型,因其可提供氧吸收和运输的最佳信息,所得信息稳定,不因采样点不同而不同。

静脉血样本,一般情况下不建议采用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因其受外周循环状态和细胞代谢的影响,不可用于评估氧状态,但可反应酸碱状态(pH,pCO2,cHCO3)ctHb,FCOHb,FmetHb,FHbF,ctBil。

毛细血样本,因情况不允许使用动脉血时可使用毛细血进行分析,sO2,pO2,FOHb,FHHb结果仅供参考,可以较好的反应以下参数:ctHb,FCOHb,FMetHb,FHbF,ctBil。

2、血气分析怎样选择采样点?

动脉血样本:挠动脉最为常用,由于它非常浅表易于触及,周围附近无大的静脉,又有非常良好的尺动脉侧支循环,易于采样,在穿刺过程中如不触及骨膜,一般痛觉不敏感。挠动脉采样前先进行改良的Allen’s测试以确定侧支循环是否充足。肱动脉可使用但不常用,由于其因为位置原因不宜于采样破坏周围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工作企鹅2:766085044环境的风险大。股动脉,虽然其面积大易于穿刺,但侧支循环不良,容易误伤股静脉,应避免在新生儿及老年患者身上采用。

静脉血样本:肱静脉便于采样。

毛细血样本:耳垂,指尖,拇指和脚后跟采血,采用脚后跟和拇指时,患者应大于六个月。

3、血气分析怎样选择抗凝剂?

建议最好使用含钠或锂的干性肝素作为抗凝剂,应避免使用液体肝素以免引起样本的稀释。基于样本类型建议使用以下浓度的肝素:试管:7—30IU/mL血液,注射器:50-500IU/mL血液,毛细管:50-100IU/mL血液。如果包括电解质测量,请使用电解质平衡肝素来减小电解质测量中肝素引起的偏差,以求最佳测量结果。

4、血气分析采集样本时患者如何准备?

患者的呼吸状态应保持稳定:采样前患者应处于稳定状态,保持患者平静呼吸状态,并且通风状态也应稳定。告知患者采样步骤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紧张,患者的紧张可引起过度呼吸,通气过度是血气误差的一个主要原因,可使肺泡通气量增加,造成pCO2降低、pH增加、pO2增加。

5、血气分析采集样本时动脉导管怎样准备?

动脉导管中的冲洗溶液必须从系统中完全清除以免稀释血样。

6、血气分析采集毛细血样本时该如何准备? 毛细采样部位应当完全动脉化,动脉化时将其敷热或轻轻按摩5—10分钟,使血管局部扩张,局部充血,使毛细血管充分动脉化,如果未能达到此项要求,血样将只代表局部组织并不反应患者的整体状态。否则可使pCO2测定值偏低。如遇收缩压小于95mmHg、心排出量减少及血管收缩的病人,或出生后数天内的新生儿,则不能用毛细血管血。

7、血气分析样本采集时应注意什么?

应注意血液样本检测只能有专门人员负责,谨记要谨慎操作处理血样及采集血样的仪器。使用符合规格的橡胶手套防止直接接触血样,随时采用消毒技术防止感染采样点。

8、血气分析怎样进行动脉采样?

动脉采样:动脉穿刺,注意不要混淆静脉血与动脉血样本,动脉血(由于高压作用)比静脉血流动快,并且颜色较浅;立即清除其中的气泡;采样后立即将样本同肝素混合。动脉导管,慢慢吸入样本以免引起溶血;立即清除其中的气泡;采样后立即将样本同肝素混合。

9、血气分析怎样进行静脉样本的采集?

静脉样本:须先将手及前臂浸入45OC水中20分钟,使该部位静脉血动脉化,然后从手臂(或手背)静脉抽血,但抽血时一般不得使用压脉带,只能缓缓吸取,以免产生气泡。如使用压脉带,则须在最初几秒钟抽血,并不时屈曲手指或握拳。否则可使静脉pO2降低,增加酸性产物的含量。

10、血气分析怎样进行毛细管采样?

毛细管采样,使用柳叶刀或其他类似的工具穿刺,血液未经挤压自动流出, 弃去第一滴血,因其可能含有组织液。有第二滴血的中间开始采集,防治气泡产生。禁止挤压采血点以免混合部分组织液,仪器测量偏差。还可能引起样本(或部分样本)的溶血,导致cK+值偏高。样本分析应在10分钟内完成。如果必须储存,请将样本保存在0-40C下最多30分钟。注意:有毛细血管所得的测量结果中特别是pO2要谨慎应用。

11、血气分析怎样进行混合样本采集? 混合样本:采集后立即将血液同肝素混合以免凝血发生,凝血可使分析仪阻塞并产生不必要的麻烦。混合样本时需倒转样本,并将其在手心中转动数次。混合毛细管时可使用混合线或磁铁。避免混合时过于用力,以免引起溶血。

12、血气分析怎样进行呼吸气样本采集?

呼吸气样本,将患者的呼吸气体装入道格拉斯袋中,连接注射器于道格拉斯袋(最小为20mL,含有橡胶头)。注满,排空注射器两次后注入样本,然后使用橡胶头密封注射器。

13、血气分析的样本怎样保存?

任何时候应立即使用样本,尽量避免样本的保存。如果无法立即进行样本的测量,在室温下保存不应多于10分钟。如果需要长时间保存,请在0—40C(32—390F)下,存放最多30分钟。以下为保存方法:冰水(附带碎冰或制冷物质)可用于储存样本。样本不可直接放入冰中,以避免样本中冰结晶导致血液细胞溶解。样本应水平放置避免样本混合。注意:估计氧分压值较高的样本因尽快测量;如果毛细血管中存在气泡,则PH及血液气体值不应继续测量。

14、血气分析样本怎样进行分析前的准备?

动脉穿刺和动脉导管样本:如果样本中存在气泡则不应测量PH及血气值,晃动并在手心中滚动样本数次,使样本彻底混匀。毛细管样本:分析前应再次混合样本,样本吸入测量前不要将混合线移开,吸入前将混合线滑动到毛细管吸入样本的另一端,移开毛细管两端的橡胶头。

15、血气分析样本中气泡对检测结果有什么影响?

混合搅动前应清除样本中的气泡,如果气泡同血液样本含量相比达到5%时便可导致潜在错误,气泡所产生的影响将随着保存时间及混合搅动而增强。空气中的氧分压高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动脉血,根据气体规律,高分压流向低分压,从而使血液中的pO2及pCO2都发生改变而无测定价值。

16、血气分析在血液样本分析前阶段中产生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样本中存在气泡,影响参数pO2,应立即清除气泡。样本沉淀,影响参数Hct,pO2,pCO2,在注入分析仪前混匀样本。溶血,影响参数cK+,cCa2+,应避免剧烈混合,避免储存温度在0oC以下。新陈代谢,影响参数pO2,pCO2,cGlu,cCa2+,应避免储存,如果必须储存请在0—4oC储存。样本设备结构,针直径太小容易引起溶血,影响参数cK+,cCa2+,应选用适当的采样设备。液体肝素引起的稀释,影响参数电解质和代谢物,Hct,pCO2,应使用干性肝素片。肝素介入影响,影响参数电解质,特别是cCa2+,应使用电解质平衡肝素。动脉血混入静脉血,影响参数pO2,sO2,应采用标准的采样技术。患者状态不稳定,影响参数pH和血气,应通风调整20分钟后采样,通知患者采样步骤。红细胞泄露,影响参数cK+,应在0—4oC温度下储存样本,最多30分钟。放置在阳光下或其他灯光下,影响参数ctBil,应使样本避光放置并尽快测量,对接受光疗的患者进行采血前应先关闭灯光。

第二篇:血气分析 影响结果的7大因素

血气分析 影响结果的7大因素

动脉血是临床实验室中最为敏感的样本之一[2],分析前阶段(错误的患者评估、检测申请、样本采集、储存运输等)的操作更容易造成样本中的相关检验结果的偏差。统计结果显示,46%~48.2% 的错误检验结果是分析前处理不当引起的[3]。针对血气分析项目,分析前处理不当造成的错误占总差错率 74.5%[4]。错误的检验结果会给医院和患者双方带来不必要的医疗损失。

根据 Sol F.Green 的研究,在所有因不合格样本所增加的成本中,使病人增加的额外治疗成本占 80%,其次是重采的时间和人员成本,而问题原因查找、采血耗材和机器成本综合不到 10%[5]。因此,错误的血气分析结果远比不检测的后果更为严重。

为提高动脉血气分析前质量控制和血气报告结果准确性,国内外指南和文献均对动脉血气分析样本分析前处理变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指导性建议[2,6-17]。

一、采血器材质对血气结果的影响

目前注射器材质分为两种,玻璃和塑料。玻璃材质能够较好地防止气体的渗透,因此,一个活塞密封得较好的玻璃注射器能保证样本内的气体在2小时内基本不变。塑料注射器由于材质本身的特性相对比玻璃注射器具有一定的气体透过性,因此氧气以及二氧化碳可通过针筒筒壁和针栓末端,塑料注射器中氧气透过率是玻璃注射器的 4 倍至 150 倍。因次,为了避免管壁塑料材质透气性对标本气体交换的影响,最好选择管壁较厚、材质坚韧的高密度塑料材质。由于 pO2 和 pCO2 会逐渐改变,比较务实的做法是在采血后的 15min 内立即上机检测。

二、肝素的影响

液体肝素对样本有一定的稀释作用。会下降的指标包括电解质、HCO3-、CO2、血红蛋白,而 pO2 和 sO2 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上升,因为肝素溶液中的氧分压约为 150mmHg。尤其是电解质变化最明显,因为血气分析仪所用的电极-电位差法所测的是血浆而非细胞中的电解质。

实验证明,随着肝素对血液比例的加大,血气分析结果中,pH、pO2 随之增加,pCO2 随之降低。因此合适的肝素浓度非常重要。如果是使用固态肝素,那么必须保证采血器能够帮助血样与肝素快速完全的混匀以免抗凝不充分。为了使误差最小化,可容忍的注射器死腔中的溶液量应小于 5%。但由于一滴水的体积已达 0.05ml,很难做到稀释影响的最小化。因此,应尽量使用干式抗凝剂。

由于肝素具有与钙离子、钾离子、钠离子等阳离子的结合的特性,使得与肝素结合的电解质不能别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得,导致最终检测检测结果偏低。这种效应对于血液标本中的钙离子尤其明显,导致检测结果偏差。如果肝素的浓度每增加 100,000IU,分析结果中盖里浓度将会将降低 0.13mmol/l。IFCC(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指南提出,肝素浓度超过15000IU/L,必须使用钙平衡肝素锂以避免钙离子与肝素结合造成结果的假性降低。

三、血气样本采集的采血不当的影响

血气值可能会因紧张造成过度换气、屏气、呕吐或哭泣而发生短暂改变。病人情绪不稳时采血,测得的 pH 会升高,PaCO2 会降低。应以愉快和令人放松的方式向患者解释将进行何种操作。患者应保持舒适的姿势全身放松,平躺在床上或坐在舒适的椅子上 5分钟以上或待呼吸平稳。门诊患者可能需要5分钟以上的时间来达到平稳状态。

患者接受外源氧气时样本采集时应有足够的时间保证达到“稳定状态”。除紧急状况和马上需要结果的情况(如属于“编号范围”的病情或昏迷状态)外,样本未在稳定状态下采集可能影响对报告结果的解读。

所有采集前条件,如要求的FiO2、通气设备以及机械通气设置均应得到满足。如果 FiO2 发生变化,应在采样前等待至少 20-30 分钟以达到稳定状态。这种方式对于慢性肺病造成异常通气/扩散比率的患者尤为重要。病人吸氧时采血,测得的 PaO2 会升高。

在病人循环不良部位采血,测得的 PaCO2 会升高,pH、PaO2 会降低。

在病人输液侧采血,测得的 pH 会受病人所输液体酸碱度的影响。

四、气泡的影响

在采集标本是如果混入气泡,应立即排除。如时间过长,可使测定结果发生误差,具体表现为 pH、PaO2 升高,PaCO2 降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空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与血液中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弥散原理,若血液中混入气泡,两相间的氧和二氧化碳必然发生交换,平衡后的结果就会出现 PaCO2 降低,而 PaO2、pH 升高。

五、标本溶血的影响

标本送检过程中,如果溶血或凝血,将直接影响血气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凝血的标本会堵塞仪器的管道系统。血液如果溶解,会使得血气结果中的 pO2、pCO2 升高,pH 值降低。这是因为动脉血红细胞内的 pO2、pCO2 高于血浆,pH则低于血浆。并且溶血也会造成钾离子检测结果的假性升高,因为人体 95%的钾离子在血细胞内,血细胞破裂,钾离子浓度就会上升。产生溶血的原因来自于四方面原因,第一是采血器针尖过细,第二是若使用非自动充盈的动脉采血器,针栓抽吸过程中,有可能由于抽吸动作过快,导致血细胞破裂,从而溶血。第三则是血样采集后混匀是时动作过于剧烈。第四则是在标本运输中受到剧烈震荡,造成标本的溶血。

六、标本没有摇匀的影响

标本分析时是否充分摇匀,也会影响血气检测的结果。这主要是因为空针注射器前端死腔中有肝素,而肝素的 pH值为 6.56,没有和血液完全混匀,可直接导致测定的结果偏酸。Hb值可能因血液分层的不同而波动,而 pO2、pCO2 变化不大。

七、标本放置时间的影响

标本一般要及时完成测定,如果不能及时完成分析,在室温条件下(25摄氏度以下)放置不得超过 15分钟。15分钟内不能完成测定,应该在冰水混合物(4摄氏度左右)保存,但不得超过30分钟。否则,所测得的血气结果会发生偏差,即测得血气结果中 pH、pO2 会降低,pCO2 会升高。标本不能放在冰箱冷冻室中保存,否则标本复温后,红细胞会溶解,从而使测得的血气结果(尤其是K+)出现误差。对于乳酸、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或特殊检测(如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或“分流”研究),应在采样后立即或 5分钟内检测。

根据 CAP(美国病理学家学会)的实验室和 POCT管理经验,不合格血气标本的主要原因包括:采血量过低、气泡和未冰浴保存或延迟上机。需通过规范培训,让动脉采血人员对动脉穿刺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有(相较静脉穿刺)更充足的技能储备,通过专业体系以防止标本与外界发生气体交换,拒绝和记录不合格样本,并不断改进质量控制流程。对于不合格的样本,在医生的要求下仍可以被检测和报告,但其结果是不可信的[18]。

参考文献:[1] ISO 15189:2012.Medical Laboratories –。Requirements for Quality and Competence [2] CLSI H11-A4 Procedures for the Collection of Arterial Blood Specimens Approved Standard, fourth edition [3] Errors in clinical laboratories or errors in laboratory medicine? Clin.Chem Lab Med 2006;44(6): 750-759 [4] 李铁民,梁淑新,王淑仙,丑广程,朱珊珊,杨超。GEM Premier 3000血气分析仪检测准确性因素研究,河北医药,2014;36(9)1368-1370 [5] Sol F.Green The cost of poor blood specimen quality and errors in preanalytical processes, Cli Biochem.2013;46(13-14):1175-9 [6] Approved IFCC recommendations on whole blood sampling, transport and storage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pH, blood gases and electrolytes.Eur J Clin Chem Clin Biochem 1995.33.4.247 [7] 现代临床血气分析,钱桂生主编

[8] 临床血气分析,毛宝龄、郭先锋主编,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5;59-87 [9] 血气分析仪PCO2测定系数误差校正的实验研究,医疗卫生装备,1996;(1):18-19 [10] 动脉血标本隔绝空气放置半小时前后血气指标的观察,第三军医大学学报,赵自强,郭先健,钱桂生等

[11] 血液标本稀释和肝素容量对血气分析的影响,蒋鸿鑫,文燕,李廷,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2,15(4);225-227 [12] 不同肝素液对血气酸碱分析及电解质测定结果的影响,黄日安,袁汉尧,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2;9(3);191-192 [13] 操作方法对血气结果的影响,赵志强,钱桂生,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7;26(4):216 [14] 医学检验实验前后质量控制的剖析,万本愿,吴茂红,熊玉根等,江西医学检验,1999;17(3);169-171 [15] 血气分析质量控制工作的一些体会,李欣,王勇,张振琪,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6;11(4);247 [16] 血液气体分析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及质量管理点滴体会,段克宇、马虹宇、李毅竹,医疗设备信息,1996;11(1);26-27 [17] 血气监护仪,危重症患者监护的新手段,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夏前明,钱桂生,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96;16(4):203-206 [18]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Laboratory Accreditation Program(LAP)Checklist CHM04062006, Chemistry and Toxicology

第三篇: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及整改措施分析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及整改措施分析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日趋严重,需要定期进行血常规检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主要探讨和分析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证血常规检验质量。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 影响因素 整改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598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369-01

血常规检验指对血液中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的计数检测分析,是临床常用的三大检验常规之一。随着医学不断的发展,对血液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要求也日益增高。但在实际操作中,程序复杂,检验结果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如人为因素,仪器因素等。另外,对于不同生理状态,也会有较大差别,如下午略低于上午,休息时低于运动状态,餐前低于餐后。并且,检验准确性也受到患者的配合,护理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此需要把握好检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影响因素

1.1 仪器因素。由于全自动血细胞仪分析时间短,检验数据准确性高,能指示异常结果,易于标准化,常作为血常规检测的首要方法。为保证检验结果具有可比性,常需要对每台仪器进行校准。在其分析应用中,稀释倍数和血样容量对分析结果至关重要,若倍数过高,会导致血细胞数量太少;而倍数太低,又会使细胞通过传感器聚集而使重合缺失。

1.2 生理因素。体检者的年龄,性别,活动情况,精神状态,生活习惯,药物使用情况等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较大影响。血液采集前,是否有剧烈的运动,是否休息正常,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血常规检测。正常人在一天之类,体温会有所波动,白细胞数,血小板数等都有一定的波动,这都将对最后的分析检验结果造成一定的误差。不同生理状态也会有相当大的影响,如新生儿的WBC会普遍偏高,进食后,血液稀释,Hb检测就有所降低。

1.3 人为因素。

1.3.1 标本采集。末梢毛细血管和静脉采血是常见的两个采血部位,但手指血的血小板计数偏低,白细胞计数略高,可重复性较差。对于血液的稀释和凝血情况也要关注,这都会对血样检测结果有着一定的影响。

1.3.2 不同时间测定标本。若分别于采血后0min,30min,1h,6h内检测血样,1h内健康体检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血样检验结果即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数等参数差异不显著(P>0.01),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h后,不同时间组的体检者的血样检测结果具有显著的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1]。整改措施

2.1 注意抗凝剂的选择。血常规中常见的抗凝剂为K2-EDTA,但该抗凝剂会加快血小板凝集,出现血小板假性低下的问题。因为EDTA抗凝时,血小板相互聚集,出现卫星现象,仪器无法正确计数血小板,因此需严格按照医学规定对血常规进行分析检验。

2.2 选择合适的采血量。若血液与抗凝剂之间的比例不合理则会导致血样质量变化,如凝集后某些蛋白变性。采血量尽量充足,需要有20-30微升的剩余量,从而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有效性。

2.3 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通常,静脉血为最好的采血部位,手指血稳定性较强,是末梢毛细管血与静脉血中差异最小的。据临床显示,与静脉血相比,手指血的重现性和准确性均有较大缺陷,血小板计数偏低(-8%),白细胞计数明显偏高(+7%)[1]。

2.4 注意血样的保存,运输及测定时间。不同的测定时间对血样相关检测参数有较大影响。标本采集后,应该及时派专人专车派送,且在运输中需要完好保存样本防止其变性等。为避免蒸发,血样需储存在密闭容器中,严格控制低温,延长保存时间,但严禁冷冻,常在4±2℃条件下保存。另外,当样本数较多时,需要分类放置,避免混淆或者弄错标本。为得到高准确度的检验结果,应在血样采集后尽快检测,预稀释样本在10min内检测;EDTA抗凝末梢血应在15min后测定;EDTA抗凝血应在30min后8h内测定。资料显示,样本收集5-30min后,8h内室温检测最佳[2]。

2.5 加强对仪器的操作能力。检验工作人员需要了解,熟悉仪器(如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功能,操作步骤,基本修理和维护。尽量做到定期保养,及时除掉腐蚀的线板,擦拭干净,避免由于仪器老化或者故障带来的检验误差[3]。结论

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采集血液样本前,需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和预期准备工作,设计合理有效的操作方案。这就对检验人员提出较高要求,必须熟悉采血的整个流程,且对关键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在采血前期,亦需要对体检者进行常识指导,进行合理的饮食和准备,排除其他生理状况和人为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如患者的活动情况,服用药物情况,吸烟状况,性别,年龄等诸多因素均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4]。

在检测方面,首先必须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操作过程的准确熟练,把人为因素降到最低,消除过失性误差,减少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手动检测需要时刻关注仪器状态,自动进样也需要定时观察,确认仪器正常运行,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5]。后期的数据处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运用软件时,需要掌握其使用条件,并进行多次复核,以免偶然误差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芳建.血液标本保存时间对各生化检测指标的影响[J]检验医学,2010,25(1):86

[2] 马双双,王红艳,杨俊.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方法[J].临床误诊误治,2009,19(11):79-80

[3] 徐金华,游其勇.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5):134-137

[4] 刘月霞,师金洲,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分析[J].大众健康(理论版),2011,112(23):131

[5] 于广亚.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相关因素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4):15-20

第四篇:影响验光结果的因素

影响验光结果的因素

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同一个人在不同验光配镜店或医院,验光结果不同,甚至在同一个眼镜店,由不同验光师两次验光的结果也一定有差别,这是什么原因呢?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

一. 验光前的准备工作:为患者配戴的眼镜,应民眼平视时其镜片的光学中心正对眼瞳孔中心,镜眼距一般为12MM,镜腿与镜圈所在平面的法线间的夹角应为8-12度之间,所以,验光时综合验光议也应调到以上要求数据,否则会产生一定的偏差戴上后,会感到不舒适,度数也不一样。二. 视力表的影响:1.视力表的高度与亮度:要求视力表的高度,应使1.0视标与被检眼同高,视力表的照明度要均匀无眩光,若是灯泡要求在200-500IX,不宜超过800IX.否则会影响验光结果.2.视力表的辨识标准:当辨识0.1-0.4时,要求每级视力符号一个也不能认错;当辨识0.5-0.6时,只允许每级视力表符号认错1个;0当辨识0.7-1.0时,只允许每级视力表符号认错2个.三. 插片换片规则:对近视眼,复性近视散光,单性近视散光,视远时不需要用眼的调节力,在换镜片时,处于无镜片状态下,对该检测眼无影响,故操作时,可先将原镜片取下(此时被检眼处于无镜片状态)然后再换上新镜片即可(但新换的镜片不可大于所需的屈光度).但对于远视眼复性远视散光,单纯远视散光时,在无镜片状态下视远时,要使用一部分眼的一部分调节力,故要避免换片时无镜片状态,否则会影响视力,所以换片时,应先加新片,再把原旧片换下,这样可避免由于被检眼的调节而影响验光结果.四. 验光度数的确认:近视是最高视力的最低度数;远视是最高视力的最高度数;五. 验光师因素:1.验光技术和判断因素:验光师的验光方法,技巧,熟练程度等不同,对同一个人会得出不同结果.2.验光师本人眼屈光不正:特别是对于用检影验光者:如有远视眼的验光师,验近视患者度数偏高,对远视患者验出度数偏低;患有近视的验光师,验出远视患者偏高,对近视患者度数偏低.3.矫正视力掌握尺寸不一样:配镜目的不明确,对视力的的要求也不一样如1.0,1.2等,验光结果就不一样了.六. 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1.患者的精视和心理因素,如使用大脑兴奋的办法,均可使远视力和近视力提高;2.患者与验光师配合的好坏:在检查时,患者头眼位置的不同也会影响验光结果;3.患者眼调节力的影响:人眼在疲劳与非疲劳时进行的验光,其结果是不同的;4.患者瞳孔大小的影响:若因某种因素使瞳孔缩小,则可以减少球面像差,增加像深,使眼屈光不正的视力增加,则验光结果可能偏低,反之验光结果可能偏高;5.患者睁眼大小影响:很多近视患者采用眯眼的方法增加视力,因眯眼时,上下眼睑压迫眼球,在一定程度上可使眼轴缩短,使光线通过眼屈光系统后聚焦的成像点向视网膜靠近,所以视力上升,使验光结果偏低.当眼睁大时,其作用与上相反,验光度数可能偏高;6.患者泪液膜层的影响:角膜的透明度和成像能力也受到泪液的影响,泪液中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它能使泪液表面张力降低,使泪液能在角膜表面形成一层光滑的泪膜,泪膜均匀分布以提高视力,分布不均匀又影响视力;另外泪膜层厚度,即形成的液体透镜还可能影响散光度的大小.七. 验光设备带来的误差:每件设备的精确度不可能一样,所以采用不同种类和型号的验光设备,其结果难免产生一定的差异.

第五篇:食品安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食品安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各类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探究食品安全影响因素,并具体探究事物本质,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方面。总体来说,制约食品安全的因素主要有种植养殖遗留食物安全隐患、食品经营者败德行为、消费者消费心理以及政府监管失效等。

[关键词]食品安全;消费;监管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321-01

一、种植养殖遗留食物安全隐患

在产品种植和养殖过程中,易遗留食品安全隐患。不难理解,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人为或者非人为的使食物携带对人体,易给人造成健康或者亚健康的伤害,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可忽视。在种植过程中,农户为经济利益,使用廉价催熟剂和有毒有害的肥料,将农产品快速催熟。一些打着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招牌的农户或者不法商贩,公然滥用催熟剂,这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和影响。比如廉价的“座果灵”就可以催熟大量的果实,而催熟剂是国家允许生产的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若使用不当,则很可能对人体造成健康威胁。比如过量使用催熟剂,就会使有毒物质残留在果实中,食用后对人体造成健康隐患。

在养殖环节,抗生素滥用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不少见。然而畜牧行业抗生素的使用增加的趋势比较明显,猪、鸡鸭、奶牛等大型养殖场抗生素的使用都比较普遍。因为现代养殖业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快速培育出体积大的猪禽等,需要供给大量的蛋白质,这就需要给猪禽等动物注射抗生素,以防动物生病。简而言之,养殖场为了快速牟利,减少成本,就在动物饲养过程中使用抗生素,引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这种耐药性随即通过环境、食用养殖的动物肉制品等方式传播至人体,从而给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危害。

二、食品经营者败德行为加大食品安全风险

截至2015年12月末,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仅仅有3.9万余家,中小型食品企业特别多,有些企业虽然取得了生产和经营许可,但质量差,有的企业违法经营成本较低,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而在食品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风险是不可低估的,但是,由于目前对于中小企业的监管仍存在粗放性特点,对于违法企业的惩罚力度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自律性对于确保食品安全供给就显得尤为关键。而现实情况是,很多食品企业,特别是小型食品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遵守《食品安全法》意识薄弱,未切实将食品安全摆在生产经营的第一位,公然生产经营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假劣食品。这种食品经营者的败德行为加大了食品安全风险。在乡村,食品经营者就更倾向于经营品质低劣的食品,以低价销售,这也在农村形成了良好的市场供求状态。塑料米、老鼠羊肉串、化学豆腐、甲醛鸭血、掺假蜂蜜、被污染的瓶装水、烂米粉、瘦肉精等假劣食品,曾经长期被消费者食用,食品经营者为了个人私利,在明知假劣食品对人体会存在潜在安全风险的情况下,仍然制售这样的食品,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有些黑心厂商地址比较隐蔽,也存在一定的流动性,对其监管存在较大难度。

三、消费者消费心理与消费过程影响食品安全

消费者消费心理使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成为常态。普通消费者在无法辨别食品安全性的情况下,存在购买廉价食品的倾向。特别是在农村,农民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缺乏食品安全知识,对“三无”食品不但不抗拒,而是图便宜,更无暇了解食品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尽管如今网络、电视等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知识,相关部门也对农村食品安全乱象进行了整治,关闭了一批农村违法食品小型企业和小作坊然而,农村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很严重。

消费者消费过程中维权越来越难。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表面上是对消费者的维权越来越有利,但实际情况是,消费者因为取证和食品检测难以攻克技术难题,无法有效维权。比如对于食品中非法添加的情况,消费者维权需要找到相关专业机构进行鉴定,一旦鉴定结果是食品不存在安全问题,那么消费者就会增加了维权成本。加上在消费者维权过程中,经营者没有举证责任,在消费者维权证据不足的情况下,维权就很难实现。

四、监管失效与监管盲区并存影响食品安全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实行多头管理模式,多头交叉的管理格局必然导致全责错位、资源配置低,而新的监管体制并不能在短期内很好地调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受旧体制的制约,人员、权限、机构等各要素的调整和优化也难以一步到位。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的监管失效。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决定了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着分段监管,各个部门各负其责实际上就暴露出食品安全监管过程的漏洞和监管盲区。各监管部门各管一段也容易造成其职能错位,进而造成监管盲区。这种分段监管的模式最终导致整个监管失效。特别是在广大农村,随着网络的普及,农村在享受发达的现代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同时承担着由此带来的不安全风险。网络食品安全监管这一块原本就属于较薄弱环节,山寨食品更是在农村泛滥成灾。囿于监管资源有限,农村食品安全取证难,对其监管更是难上加难。总的来说,监管体制的不完善,监管力量薄弱以及监管能力差导致监管失效的现象经常存在。这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比较关键的因素之一。

针对以上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拟通过加强政府监管、培养企业社会责任、消费者个人消费维权以及加强社会监督等角度,保障食品安全。具体来说,监管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无缝监管,在种植过程的监管应该强化;针对性消费者维权难的问题,有关部门应为消费者提供取证和食品安全监测等服务;企业要自觉尚德守法,主动承担主体责任,树立良好相信,打造精良品牌,供给优质产品;消费者维护自身健康权益,消费过程中应有主动保留维权证据的意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监督,特别是要针对农村监管盲区,加强社会监管力度,以逐步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本文作为辽宁社科规划基金一般项目:“辽宁省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编号:L14BGL022)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王淑娟(1979―),女,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公共管理。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