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近代史荣氏家族论文

近代史荣氏家族论文



第一篇:近代史荣氏家族论文

荣氏家族

无锡,别称梁溪,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是一座江南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这里也是我的家乡。这里四季分明、物产丰富,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和秀美的湖光山色,素以“句吴古城,工商名城,太湖明珠”著称。

无锡具有7000年人类生活史,3100多年文字记载史,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无锡城市历史源远流长,是古都吴文化发源地和近代民族工商业发祥地,还是当代乡镇企业诞生地。商末泰伯定都无锡梅里,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在此交融,吴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无锡是东林党斗争的策源地,明代后期以无锡人顾宪成、高攀龙为首,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名扬天下。光绪二十一年(1895),无锡就开创民族资本企业,带动了全国民族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锡至今保存着大量的吴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乡镇企业和东林文化遗存,无不印证着无锡城市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无不反映着无锡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具有的广泛影响。

从光绪二十一年到20世纪20年代,无锡涌现出大批的民族工商业家,并形成六大民族资产集团,建立了民族工商业体系,无锡资本总额在当时全国六大工业城市中位居第三,产业工人总数位居全国第二,人称“小上海”。其中荣德生便是一位著名的民族企业家。

荣德生(1875年-1952年),名宗铨,字德生,号乐农氏居士,江苏无锡人,著名慈善家、民族实业家,他是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之一,著《乐农氏纪事》,民族工业巨擘荣宗敬之胞弟,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之父。他从事于纺织、面粉、机器等工业垂60年,历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压迫,享有“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美誉。曾任北洋政府国会议员、国民政府工商部参议等职。他有一个哥哥荣宗敬,名宗锦,生于清同治十二年八月初二(1873年9月23日)。荣氏兄弟祖籍山东,鼻祖荣启期与孔子有交往,先贤荣子琪是孔子七十二贤徒第五十九名。

在20世纪20年代,荣氏兄弟荣德生、荣敬宗白手起家,在战火硝烟的年代里寻找生存之路发展之道,成为世人瞩目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推动了中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资本家的缩影。

广生钱庄是荣氏兄弟掘得的第一桶金,他们经营稳妥、从不投机倒把,因此钱庄的生意蒸蒸日上。由于荣德生的敏感细心,发现中国从外国进口大量的面粉,却从不征收关税,这时的他萌生了发展实业的想法。他相信,只有实业的发展,才能使国家迅速富强起来。荣德生看出了面粉行业的商机,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荣宗敬时,兄弟俩一拍即合。20世纪的第一个年头,荣氏家族事业迈出了其决定性的一步。

从1914至1922年8年间,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其产量占到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这种高速度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时尚也非常罕见。到抗战前,荣家的面粉厂已飙升到14家,另外还衍生出了9家纺织厂。“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这是父亲荣熙泰留给两个儿子的遗训。兄弟俩一直以这句话来警戒自己,并因此在商场上建立了良好的信誉,每当资金紧缺之时,沪上一些银行老板甚至会主动上门争相要求帮忙。

百年间,荣氏家族企业共经历过三次巨大的危机。75年前的1934年,荣氏家族企业曾有过一段最暗淡的时期。中华民族工商业代表之一的“棉纱大王”荣宗敬和荣德生两兄弟,其头牌企业申新纺织搁浅了。申新纺织而言,其全部资产为6800万,负债却超过了6300万。此时,已经没有银行愿意再贷款给荣宗敬,如果非要走这条路,各银行要求申新纺织内部必须进行“倒阁运动”,逼荣宗敬让出总经理的位置。荣宗敬自1933年起,就不断给国民政府的人写信寻求援助。而国民政府实业部的陈公博给出的方案更加直接,打算以财政部拨款三百万为由,接管申新纺织。最后关头,荣德生出手救了申新纺织,而这次危机仍导致两个纱厂停工,近4000工人失业。

荣氏兄弟的振兴计划还未来得及实现,中国就进入了全面抗战。随着上海、无锡相继陷落,荣家企业蒙受了巨大损失。当时上海形势已经日渐危急,荣家的申新一厂和八厂虽然地处战区,却依然照常生产,因此荣家所有处在战场的14个工厂,全部遭到了日军的轰炸。然而只过两年,情形突变。战争使得上海租界内人口激增,外来人潮携来的大量资金,使得租界内物价大幅上涨。从而导致内地对纱布的需求极大,在租界内继续开厂的纱厂,“无不市利百倍”。那段时期,也成了上海纱厂的高速发展期,而荣家用从战争中赚来的钱还清了所有债款,还开办了银行与一些贸易公司。

在1941年,日商提出租借或强行收购荣氏家族旗下的相关企业,结果被荣德生严词拒绝,面对上门的日商丰田,他愤怒地说,“我是中国人,我绝不把中国人的产业卖给外国人”。当时的大汉奸褚民谊为了此事特地设宴招待荣德生。由其子尔仁代往,说明其父不变初衷,不出卖工厂和人格。褚民谊却厚颜无耻地说:“中国的半壁江山都给日本人,何患小小申新两个厂。”并威胁说:“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荣德生闻言,凛然言道:“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结果荣氏在无锡的企业尽被破坏,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的企业也被日军军管。

抗战胜利后,荣德生两次遭绑架,被勒索款项达百万美元。发生在高恩路(今高安路)荣德生住宅门前的一次被绑架案,是在1946年4月25日。那天,荣德生准备去总公司,离家门不远即被数名穿制服匪徒架上汽车而去。他们使用的是国民党第三方面军司令部的“逮捕证”和淞沪警备司令部的汽车。当时,舆论哗然,认为是军事机关与匪徒串通作案,上海当局被迫出动军警“侦破”。结果,荣德生被放回,并退还部份被敲诈的款项。据说还枪决匪首8人。荣家为“酬谢”军警当局和有关方面,先后付出60余万美元。1945年11月在无锡成立天元实业公司,并创办天元麻纺织厂、开源机器厂、江南大学。

1948年,国民党统治已成土崩瓦解之势,有资产者纷纷离开大陆,荣氏家庭也面临抉择。在一片离沪声中,荣德生专程从无锡来到高恩路住所,明确表示“不离开大陆”,并阻止三子将申新三厂拆迁台湾。解放军渡江前夕,他派代表与共产党联络,迎接解放。

1949年9月被推选为新中国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1950年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副主任,并被选为中华全国工商联筹委会委员和苏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委员。1952年7月29日在无锡病逝。

荣氏家族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传说,香火绵绵。现在“智”字辈也开始步入晚年,寄希望于荣氏家族的第四代再塑家族百年辉煌。这个传奇家族在中国近百年历史上的浮浮沉沉,从一个角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变迁。而从荣氏家族德发展史我们也可以得到启示:荣氏家族德兴旺得益于继承刻苦耐劳的家风和遗训。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点:稳健与谨慎、冒险与机遇、积累与投资、管理与恩惠、教育与发展、竞争与互利、创新与活力、小善与大道、背景与自律、团结与协作。

第二篇:荣氏家族

荣氏家族海上创业记

荣氏家族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史上的一部传奇。

历经百年沧桑,中国昔日的故家旧族,绝大多数都已渐趋式微,而荣氏家族依旧宝刀不老,兴旺发达。但是,在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们兴旺发达的时候,却忽视了他们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一面。本文作者访问了荣宗敬先生的小儿子荣鸿庆、女儿荣卓如,以及荣家族人荣德庆、萧德泉,荣家企业的老职员龚树标先生,方知荣氏企业走过的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其中曲折鲜为人知…… 老太爷“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荣家的老家在无锡荣巷,位于无锡市西郊。荣宗敬的祖父荣锡畴当家时,开始做点长途贩运的小本生意。他常驾着小船往来上海,赚些蝇头小利,贴补家用。荣家和江南许多家庭一样,在太平军洗劫苏南的时候,不幸遭到空前的劫难。荣巷全镇的男人几乎无人幸免,荣氏家族的男人只剩下了一个,这就是荣宗敬、荣德生的父亲荣熙泰。这似乎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在太平军攻入无锡的前一个月,他经人介绍去上海当学徒去了,幸而躲过了一劫。

那年他仅仅14岁。果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有一个叫荣俊业的族叔在南方当官,于是就去投奔他。碰巧这位族叔是位非常热心而擅长交际的人,就把他安排在厘金局当管事,从此一干数十年。荣熙泰没有辜负上苍赋予的一线生机,最好的年头能够月得俸银30两。他省吃俭用,积少成多,为日后荣家的崛起,准备了最初的第一桶金。荣宗敬三闯上海滩

荣宗敬14岁的时候,也像他父亲当年一样,一个包袱皮卷了全部的行李,跟人乘船到了上海,去一家铁锚工厂当学徒。不幸的是还不到半年时间,荣宗敬竟大病一场,得了伤寒症。其母得知后连忙赶到上海,雇船把他接回家。这是他“出师”上海滩的第一次受挫。

第二年3月,当病情稳定之后,他那争强好胜的个性又膨胀了起来,在家里实在待不住了,又回上海,继续学徒生涯。这回他是进永安街上的源豫钱庄学生意。三年“萝卜干饭”总算吃完了,他进入森泰蓉汇划字号(专营汇兑业务的钱庄)当跑街,负责无锡、江阴、宜兴三地的汇兑收解业务。孰料又是好景不长。第二年甲午战争爆发,森泰蓉钱庄倒闭,使荣宗敬又陷入失业,只好再回无锡老家。

俗话说“祸不单行”,正当荣宗敬找不到方向的时候,他的父亲和弟弟荣德生也从广东卸任回来了。他们合计来合计去,觉得与其给人家打工,还不如自家办个钱庄,反正爷仨都是干过金融的。1896年,他们集资3000两银子,自掏1500两,在上海办起了广生钱庄。荣宗敬当经理,荣德生管账,3个月后又在无锡设立分庄,他们终于迈出了荣家实业的第一步。

谁知这个艰难的开始也不顺心,才办了半年,他们的父亲荣熙泰病逝了,年仅48岁。第一年结账下来,钱庄并无盈余;第二年也业绩平平,合伙者不高兴了,终于撤资而去。那时他们哪里想得到,创业竟然这么难!

四台石磨“变”成了十四家面粉厂

后来他们发现,在上海与无锡的往来汇兑中,上海英商增裕面粉厂和寿州孙家的阜丰面粉厂采购小麦的款项占了一大半。细心访之,才知面粉业有巨大的利润可赚,这就大大吊起了荣宗敬举办面粉业的“胃口”。

这回荣宗敬仍旧集资3.9万两,托瑞生洋行代买了四台法国石磨,配上英国机器,采用60匹马力引擎,开始办厂磨面。他们先在无锡太保墩办起了荣家的第一家面粉厂———保兴面粉厂,时在1902年。尽管当时只有三十余名职工,每天日夜加班也只能生产300包面粉,在当时属全国规模最小的一家,可是这毕竟是荣家企业的第一步。

三年后,他们已购置了六台英式钢磨,每天可出粉800包,年终结算,已能赢利6.6万两了。到1912年,年盈余可达12.8万两。1914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进入一个极其难得的全速发展时期。荣家兄弟抓住此千载良机,接连办起了一系列的福新面粉厂。从1912到1921年十年间,他们共经营了十四家面粉厂,所生产的面粉,占了全国民族资本粉厂生产能力的31.4%,于是,“面粉大王”的桂冠就非荣氏莫属了。

“棉纱大王”碰上了多事之秋

荣宗敬当时的魄力简直无人可比,1907年时还只是跟人家合作办了一家棉纱厂,1915年后他们的面粉根基已稳,逐渐可以执全国之牛耳了,于是腾出手来办棉纱厂。当时,他们办面粉厂接连办了十二个,棉纱厂接连创办了九家。这倒不是因为荣宗敬一下子手里有了多少多少钱,而主要是经营方法、经营理念的超前,与当时国际上大公司的做法接轨,办好一家厂子就抵押出去,取得抵押贷款后再办第二家厂。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开始影响中国,各国为谋求出路,纷纷向外倾销剩余产品,外国商品一船一船地运抵上海。1932年“一·二八”淞沪之战,申新系统有七家工厂先后停工,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荣宗敬曾这样描绘当时的情景:“……无日不在愁城惨雾之中。”他请求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可是石沉大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荣宗敬派他的侄子、荣德生的长子荣伟仁连夜去无锡,向其父搬救兵。第二天凌晨四点,荣德生父子携大笔有价证券到上海,与中国银行经理宋汉章商量抵押贷款,再加上部分工厂的固定资产,以600万作担保,方才贷得500万元款子,算是应付了燃眉之急。一代实业巨子的最后岁月

人常说祸不单行,荣家亦没能例外。1932年日本人进攻上海,爆发了“一·二八”淞沪之战,荣家的申新系统的七个工厂一度被迫全部停产。1937年“八·一三”事变,上海又成战场。荣家的很多企业都遭到重大损失。首先是工厂被炸,除了在租界内的申新二厂和九厂以及福新系统的二、四、七、八厂之外,其余各厂均不同程度地在战火中惨遭焚毁,损失巨大,尤其是申新一厂和八厂迭受轰炸,十三万锭几乎全毁损。更要命的是日本人还通过汉奸胁迫荣宗敬先生出任伪职,荣先生的处境极危险。

在朋友的帮助下,荣宗敬于1938年1月4日的深夜从家的后门出走,乘上一位英国朋友的轿车疾驰黄浦江边,登上停靠在那儿的一艘加拿大的轮船,悄悄驶往香港。

第三篇:广州许氏家族影响近代史

清代乾隆年间,一位名叫许永名(颖园)的广东潮汕汉子,踏离故土到广州经商谋生,此后繁衍生息,200多年来,广州高第街许地许氏家族名人辈出。2007年12月2日,来自海内外近30名许氏子孙启程首次寻根觅祖,开始为期4天的潮汕和福建之行。

被人们誉为“广州第一家族”的许氏家族到底出过什么名人?许氏后人津津乐道:有鸦片战争时期领导绅民抗英的许祥光,有曾当过浙江巡抚、被老百姓称之为“许青天”的许应荣,有当过闽浙总督的许应骙,有孙中山重要的军事助手、粤军总司令许崇智,有辛亥革命时期南京临时卫戊司令许崇灏,有鲁迅夫人许广平,有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许崇清,有领导百色起义、任红七军政委的许卓,有在解放战争的秘密战线为党作出重要贡献的许锡瓒„„

“这个家族所连带的族群比《红楼梦》的贾府复杂、庞大得多。连绵11宅,几百房人,至今第11代;这个家族又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缩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中国的不少顶级政治、经济、文化人物有过交往和故事,特别是对中国近代史,这个家族有过重要的影响。”与许家沾亲带故的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卢延光(其母是许平华,乃许应荣一脉),自幼耳濡目染,对这个家族的盛衰十分清楚,在他主编的《广州第一家族》中有如是评说。

2006年,广州许地许氏宗亲会在香港成立。其后,应许氏子孙们的请求,宗亲会组织了这次寻根活动。

据了解,此次寻根活动作如下安排:先到福建武平悼念许氏先辈、红七军政委许卓烈士;继而往潮州参观远祖北宋驸马许珏的潮州许驸马府;最后到汕头澄海沟南乡寻根觅祖。

2007年12月3日上午,来自美国、加拿大、澳洲、新加坡、中国香港及广州等地的海内外许氏子孙,在广州许地许氏宗亲会的组织下,来到福建省武平县帽村许卓烈士纪念碑前,按照广州人的习俗进行拜祭。其中有国父孙中山军事部长、粤军总司令许崇智幼子许庸之,清末礼部尚书、闽浙总督许应骙曾孙许建勋,国父孙中山前卫、广东军粮局长许祟年长子许定华、幼子许国华,红军将领许卓烈士侄孙女李瑜等。

一碗碗家酿米酒,一束束洁白的鮮花,摆放在烈士纪念碑前。

第四篇:近代史论文--魅力“赵氏”

魅力“赵氏”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开枝散叶、生生不息,蕴育出优秀的中华儿女。姓是一个人家族系统的血缘符号,通过这个符号,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每一个姓氏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个个都有一番意味深长的来历,蕴含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是超越时空、贯通古今的文化活化石。

“滔滔江河,必有其源;参天之树,亦有其根。”华夏子孙,无不对自己祖先显赫业绩和祖国文化的奉献而深感自豪,无不对自己的姓氏视如珍宝而深爱不已,不论是谁,都想寻觅自己的起源和发展。

我家现居新疆,但祖籍是陕西西安,听爷爷说,他是跟着太爷爷逃饥荒迁到新疆的,好像就是那次1942大饥荒,爷爷回忆说,饥荒其实从1941年就开始了,那个时候地处中原的许多省市就开始出现旱情,收成大减,有些地方甚至已经“绝收”,农民开始吃草根、树皮。到1942年,持续一年的旱情更加严重,这时草根几乎被挖完,树皮几乎被剥光,灾民开始大量死亡,在许多地方出现了 “人相食”的惨状,一开始还是只吃死尸,后来杀食活人也屡见不鲜。然而,国民政府对此似乎了解无多,不仅没有赈济举措,赋税还照征不减,为了活命,能走得动的人都朝其他地区逃荒去了,太爷爷那时正是跟着逃荒队伍一路辗转到新疆的,所以几经周折,家谱也就丢失了,以至于爷爷对自己家到底属于赵氏哪一个分支并不是很清楚,家族史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也不了解,但是我想天下赵氏一家亲,不论是那个分支,我们都是赵氏子孙,我们都是中华儿女,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只要我们还能认真的去了解,去发扬有关自己家族的文化史,让它能够不失真的继续传承下去,被更多不了解它的人所了解,我们就是合格的子孙。我想身为赵氏家族的一员,我有责任有义务去深入了解一下“赵氏”文化。

赵氏一族源远流长,三千多年来,赵姓繁衍日盛,踪迹遍及全球,是华夏十大姓氏之一。同时,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所以宋朝皇帝的赵氏便成为《百家姓》之首。赵氏的始祖是周代的造父,由于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驾的马车游巡各地,朝中有事,造父就以熟练的驾车技术及时将车马赶回。造父因驾车马有功,被周穆王封地于赵(山西洪洞县北赵诚),其后人便以“赵”为姓氏。

赵氏族人素有忠孝传家、尚义重情、修德蓄才之秉性。然而苦于历史久远、战乱频繁、迁徙不断,许多珍贵的家族资料业已散佚,但据《槐荫村志》记述,“槐荫村自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聚落,明朝洪武年开始,赵氏始祖伯英公从朔州马邑迁来五台,定居槐荫,以务农为主,勤俭持家,逐渐成为五台望族”。赵氏家族繁衍至今,已有600余年,传25世,为槐荫村主要氏族,外乡称槐荫为赵姓一家村。除正宗后裔在槐荫有3000余人外,迁移外乡的超出正宗几倍,遍及全国各地。

赵氏一族人才辈出,不乏立国帝君,辅国忠良;多有文韬武略之臣,精书通画之辈。纵观华夏史册,赵姓文武业绩轰轰烈烈:赵籍建立赵国,为战国时期七雄之一;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一统华夏江山三百二十余载,历传帝君十八代;宋朝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誉;三国时期蜀国五虎上将赵子龙浑身是胆,号称常胜将军,妇孺皆知;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工书擅画,自成一体,为一代宗师;近代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大义凛然英勇就义名垂青史。为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血洒疆场的赵氏儿女更是不计其数,光是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将军军衔的就有二十五人之多。他们都是我赵氏家族的荣耀,将永存于华夏史册。这其中,最让我感动和骄傲的就是被称为“红枪白马女政委”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九一八事变后,身为共产党员赵一曼被派到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与敌作战中,为掩护部队负伤后在昏迷中被俘,在狱中,面对凶残的敌人和残暴的酷刑,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坚强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决心,痛的几次昏了过去,仍坚定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其间因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医院进行监视治疗。赵一曼在住院期间乘机晓以民族大义,教育争取了看守的伪警察和治伤的护士,3人一同逃离奔往抗日游击区,不幸的是被伪骑警追上逮捕。再次落入日军的魔掌,敌人为了逼迫她供出抗联的机密和党的地下组织,对她进行了残酷的拷问,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任何实情,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于是决定把她送处死“示众”。面对敌人的屠刀,她大义凛然,毫无惧色,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壮烈牺牲,年仅31岁。

回忆与思考之后,我想每一个中国家庭都与中国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每个家庭的兴起衰败都是它所在国家的生动缩影。就是人们常说的那句家为小国,国为大家。国家和平了,家也就安宁。虽然我的家族本身可能都是一些极其平凡的人,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对社会和国家也没有什么突出贡献,但是我们仍然始终抱着一颗和那些有为的赵氏祖先一样的心,关心国家,关爱社会,积极贡献,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第五篇:浅谈裴氏家族

浅谈裴氏家族

在中华民族的诸多姓氏中,无论是以《百家姓》还是以人口多少来论,在排列上裴氏都不能算是一个大姓,但在西汉以后的二千多年历史中,裴氏家族中所产生的历史名人数量之多却非他姓家族可比,从这个意义上说,裴氏就不能不算是个大姓了。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千余年来,裴氏家族将相接武,代有伟人,确实是中外历史上的一大奇观。

一、天下无二裴

裴姓,中华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97位。裴氏出自有熊氏,风姓,以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为远古始祖,为嬴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的支孙封(左非右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裴柏村是海内外裴氏的发源地,故有“族人遍九州,天下无二裴”之说。

闻喜裴氏,是闻名天下的中华望族,是名副其实的宰相门第。历代所修的县志、州志、府志、省志中,裴氏名人几乎占了乡贤录中四分之一强的条目,由此可见其家族英才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千年兴旺之族,宰相频出一望,功在中华盛世,史书犹沁余芳。这样的望族,这样的门第,其背后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穿透千年风云,穿透历代名相,我们可以看到裴氏家族是儒家标榜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典范。

一代伟人毛泽东1958年曾告诉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的陶鲁笳:中国出宰相最多的就是你治下的闻喜县(裴姓)。裴度是唐朝的宰相,也是闻喜人。裴氏家族千年荣显,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家族。胡耀邦曾说:研究中国的人才学,不能不研究裴氏家族。

在山西运城闻喜县裴柏村,村口的墙上赫然写着斗大的3个字:“宰相村”,另一边也是大大的5个字:“天下无二裴”,字有1.5米见方,气势非凡。这都是著名书法家董寿平先生书写的。两排字中间书写着顾炎武的《裴村记》。裴柏村是有亮出这么大阵势的底气的,裴柏村的裴氏家族历史上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以及3000多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卓越贡献者,列入正史的裴氏子孙达600多人。

二、裴氏家族的崛起

汉景帝时,裴盖公,时任执掌上林苑、兼管皇家财物和

铸钱的水衡都尉一职。虽说职位并不高,却开始了裴氏家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新局面。自此,裴氏家族在这个舞台扮演了重要角色,创造出裴氏家族光辉而灿烂的历史。

裴氏家族自汉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由于涉及政治、军事、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人才颇多。代表人物有:秀、楷、宪、开、元略、苞、骑、恒、敏、松之、子野、叔业、邃、方明、之高、畿、忌、骏、子烈、宣、询、良、子通、伯茂、佗、让之、诹之、果、谒之、孝仁、宽、汉、尼、鸿、侠、文举、芬之、植、约、炯、堪、粲、衍、政等等,数不胜数。真如群星灿烂,令人目不暇接。因而在近四百年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国家分裂,频繁地改朝换代,战争连年不断的历史舞台上,裴氏家族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到了南北朝后期已发展成为号称“冠盖三河”的著名的士大夫家族了。为隋唐时期走向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北朝后期,河东裴氏有诸多家族活跃在北方,而南方相对要少得多。北周时,活跃在南方政坛的裴氏精英纷纷北归,与北方的裴氏家族组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为隋王朝的建立、一统、以及尔后的治理、巩固政权提供了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人才,实现国家第二次大统一的局面。

总之,以这些杰出人才为代表的裴氏家族,参与了隋建立、统一、治理国家、巩固政权的整个过程,为使自己在唐走向鼎盛进行了一场出色的预演。

三、裴氏家族的鼎盛

裴柏村之所以成为“宰相村”,主要是在唐朝形成的。据《裴氏世谱》记载,在李氏统治唐朝的200多年间,裴氏家族先后出过宰相34人,中书侍郎4人,尚书38人,侍郎27人,常侍4人,御史9人,使21人,大将军31人,皇后、太子妃、王妃7人,驸马18人。所以有“无裴不成唐”的说法。

裴氏家族首先进入唐朝宰相行列的是裴寂和裴矩。裴寂鼎助李渊太原起兵,裴矩在窦建德失败后,奉国玺以山东之地归唐,奠定了他们在唐初的政治地位。其他著名的宰相还有为唐献身的裴炎、裴居道,平定突厥的裴行俭,御书褒奖的裴光庭,鼎新漕运的裴耀卿,慧眼识人的裴垍,中兴元和的裴度等。裴氏家族的兴盛使得李唐王室不得不倚重它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联姻就成了最好的办法。在唐初高祖时,宰相裴寂就把自己的女儿嫁与高祖的儿子赵王李元景为妃,他的儿子裴律师又娶高祖的女儿临海公主为妻;宰相裴居道的女儿嫁唐中宗,被封为孝敬皇后。在唐王室中,有多位公主,特别是唐玄宗把自己的6个女儿都嫁入了裴门。而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也是裴门的媳妇。今天,依然耸立在裴柏村裴氏碑馆中的唐代裴氏家谱碑,仍然在无声地诉说着裴氏家族在唐王朝的辉煌。

唐代的裴氏家族在许多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出现了一大批如政治家裴宽、裴伷先、裴敦复,文学家裴说、裴迪,书法家裴漼,音乐家裴知古、裴兴奴,史学家裴光庭等著名人物。唐代小说家裴铏著《传奇》一书,首先提出的“传奇”这个专有名词,以后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小说文体,且愈来愈富有生命力,深得世人喜爱。仅从自张九龄到李商隐等名师大家的100多首赠答诗中就可以看出当时裴氏的才干和辉煌。其中,诗仙李白就写有13首,诗圣杜甫也写有10首。就连皇帝也为裴氏赠诗,如唐玄宗给裴宽赠诗曰:“德比岱云布,心如晋水清。”柳宗元、韩愈等46人为裴氏撰写的碑文、墓志、记序等50篇,骆宾王、刘禹锡等为裴氏撰写的表启36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裴氏家族在唐代的鼎盛局面。

裴氏家族在政治上的衰落是从唐朝末年开始的。特别是朱全忠在建立后梁政权过程中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白马之祸”惨案,裴氏共有114名大小官吏或被杀,或被贬,使这个从裴柏村走出的世族名门遭受到沉重打击。唐朝之后的五代战乱不断,逆境中的裴氏家族仍然走出了后梁宰相裴迪、后晋宰相裴皞。

四、裴氏家族经久兴隆的原因

翻阅厚厚的两卷《裴氏世谱〃列传》,从汉到清,近200人的传记,每一个人都在中国历史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要记述完他们的业绩,恐怕得写一部巨著。

裴氏家族自魏晋以来辉煌1900多年的史实,给人们提供了一份家族健康发展的标本。追溯裴氏家族经久兴隆的原

因,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总结了3条,即联姻、世袭与自强不息。

裴氏家族历史上共出过驸马、皇后、太子妃、王妃、公主、荫袭95人。由联姻、世袭所结成的封建裙带关系,这无疑是促成裴氏人物显露头角的优越条件,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对于公侯将相数以千计的裴氏家族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在于他们重视教育,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是裴氏家风的主要特征。裴氏曾有家规,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谨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义”。在《裴氏世谱》的《列传》、《列女传》中,我们看到了这样几个例子:裴炎在弘文馆就读时,“每逢休假,他生或出游,炎读书不废。”裴休“童时与兄俦、弟俅偕隐济源别墅,昼讲经,夜著书,终年不出户”。而裴植的母亲夏侯氏管教子女,“小有罪过,必束带伏阁,经五、三日乃引见之,督以严训。”正是由于裴氏子弟的勤奋好学与家人的严格管教,才使裴氏“将相蝉联出,公侯奕叶长”。

另外,裴氏家族还通过灌输“忠君报国,光宗耀祖”的思想,给子孙以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从《裴氏世谱》中绘制的“裴氏祖庙”图中可以看出,他们在祖庙的门口立有“气众山河”、“忠孚华夏”两个牌坊,在牌坊里立有世系碑、宰相碑、状元碑三块石碑。他们把裴门子弟中功高德彰者的列传、优秀的诗赋文章、皇帝下的诏命、历代名人为裴氏写的

赠答诗、墓志、碑文、表启等录入《裴氏世谱》,以此来教育和激励裴门后人。裴柏村至今仍保留着重视教育的传统,几乎家家门楼上都有“耕读传家”的大字,初中以下没有不上学的孩子。改革开放以来,村里考上大学的有60多人。

裴氏为千年荣显望族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两千余年来,裴氏家族的兴隆与辉煌,引发着人们的深思。7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