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地理等高线等温线总结
专题一 等高线
山顶:
盆地: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山脊
等高线数值凸向低值(海拔低处)
鞍部
两山顶之间空白处
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
山谷
等高线数值凸向高值(海拔高处)
陡崖
等高线相互重叠的地方 1
1.图中A点海拔是_____米, B点海拔是_____米;它们之间相对高度是_____米 2.从地形部位看, 甲是_____;乙是_____;丙是_____;丁是_____。3.若某游客打算从M、N两条路线登山, 哪条路线更容易? 为什么?
4.甲、乙、丙、丁四个地方,可能有河流(小溪)经过的是? 为什么?
5.若海拔400米处的气温17.4℃,则海拔600米处的气温为_________℃。
专题二
等温线
1、认识等温线
在等温线图中,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大; 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小。
2、据等温线递变方向判断南北半球。气温总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减。
3、判断某地的气温值: 【例题1】(1)从“等温线分布示意图”中可读出,A地的气温为℃,E地的气温约为℃。
(2)上图所示的区域位于半球。
(3)据此可以判断,上图所示的区域处在季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得夏季陆地气温海洋,等温线在大陆向纬凸出,在海洋向纬凸出;冬季则相反。【例题2】
右图为某地的等值线图,等值线的数值由北向南逐渐降低,若该图为等温线图,E所在区域为陆地;F所在区域为海洋,则该图表示()A.北半球一月等温线 B.北半球七月等温线
C.南半球一月等温线 D.南半球七月等温线 【例题3】
下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
A.南半球7月等温线 B.南半球1月等温线 C.北半球7月等温线 D.北半球1月等温线
4、气温的垂直变化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
5、分析影响某地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据等温线形态判断影响因素。
1)纬度位置(太阳辐射):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东西向延伸。
2)海陆位置:①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海水对气温的调节作用。
【例题】
造成右图等温线这种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因素 B.季风因素 C.纬度位置 D.海陆位置
②海陆分布:等温线发生弯曲,同纬度大陆最冷月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海洋向高纬度凸出,最热月相反。
3)地形地势:等温线呈闭合曲线地区,数值里大外小的为盆地,里小外大的为山地。
例题1甲乙两地的地形类型分别是:()A
.
山
地、盆
地
B.盆地、山地
C.河谷、山地 D.山地、高原 2.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是:()A.1000m~1667mB.1333m~2000mC.1333m~1667mD.1667m~2000m
第二篇:高三地理《等温线》学案分析
高三地理《等温线》学案分析
教材分析:
〖知识内容〗:在前面讲了等高线的相关知识后,进入等值线判读教学,这是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影响等温线分布的因素有哪些,并在掌握这些分布规律后能灵活运用,根据等温线的分布来进行判读。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影响等温线的因素有哪些
2、理解这些因素怎样对等温线的分布产生影响
能力目标:
1、在掌握等温线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并总结等温线的分布规律
2、掌握等温线的判读方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通过知识运用获得成就感。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等温线的判读方法
教学难点:等温线的判读
教学方法:
〖目标导学法〗本课教学运用布卢姆的目标掌握学习法、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等现代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形成“创设问题情境——目标导学探索——检测点评反馈”三环节的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模式〗
.利用图文信息,提出知识性和能力性强的思考问题。
2.通过师生分析、发现的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原理与规律。
3.运用综合归纳和知识迁移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等高线的知识回顾,先设计提问,影响温度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总体上粗略的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框架。教学中按照影响等温线的因素: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地势地形、洋流等因素逐步展开,通过板图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存在的规律。
2.提问创设问题情景,板图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提问: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规律?我们仅考虑太阳辐射这一个因素,等温线会呈现怎样的分布规律?
针对学生的回答,通过板图引导学生发现南北半球等温线分布的规律,进而帮助学生掌握判读南北半球的方法。
设计意图: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利用提问,创设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引导学生联系知识,积极思考,大胆联想,发散思维,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3.创设问题情景,目标导学探索,建构知识体系:
思考:以北半球为例,在7月时,由于海陆热容量不同,海洋和陆地升温情况不一样,海陆等温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画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下的等温线,并总结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在讲地势地形、洋流对等温线分布的影响时,也是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辅以板图根据学生分析板演,既直观形象的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又让学生从中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他们今后来讲,遇到同类问题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与分析,主动地探索学习;力图强化图文信息转化能力,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或学生的分析讨论,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掌握地理问题的分析、归纳和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和能力;根据学习知识应用到思考问题的解答,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识反馈:
⑴、直接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判读等温线的延伸方向,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归纳和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和能力。
⑵、通过问题情景,检测反馈学生对等温线的弯曲与海陆的分布及季节;等温线分布与洋流流向及性质、名称;等温线分布与地势高低与地形知识的掌握。
设计意图: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需要学生自己与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从而完成知识建构。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知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⑶、创设问题情景,对相邻两条等温线间的闭合等温线区域的进行判读、结合该图中的问题情景,根据等温线判读两地间相对高度。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等温线分布规律,根据学习知识迁移、应用到思考问题的解答,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篇:高三地理复习等高线地形图专题
高三地理复习等高线地形图专题
●读图技巧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第一,应掌握等高线图的基本特性。
①数量上的特性,看等高线的数值,读出任一点的海拔高度,比较两点的海拔高度可换算温差,以两地的
水平距离测算地面实际距离。
②形态上的特性,地表呈现各种各样的形态,每一种地貌形态都有一定的外部特征,在等高线图上会以
不同的形态表示出来。看等高线的疏密,可知道坡度的陡缓。看等高线的形状,可确定地貌类型。
第二,要掌握等高线的基本知识,这是识别等高线图的关键。
①同线等高
②等高距全图一致米、700米,则等高距为
③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
④两条等高线决不能相交等高线可以重合。
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示 均匀坡。
⑥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线穿过河谷(⑦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时,为山岳的鞍部
⑧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降 坡线。
⑨几条特殊的等高线线显
示低山丘陵或高原;
第三,熟练判断等高线圈上的基本地貌类型。
第四,学会等高线图的综合判读与应用。
①确定水库及坝址的位置
水库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这些地区不仅库容大,而且有较大的 集水面积。
②确定铁路、公路线
一般情况下,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选择坡度较缓,距离较短,弯道较少的线路为好。
③工厂区位的选择
工厂区位的确定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结合地质地形条件,宜放在地基坚实,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的地方;若是电子、半导体、感光器材
厂等需要建在空气清洁、环境优美的地点,从经济效益考虑,要尽量接近原料、燃料、水潭等资源产地,有便利
等高距即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100米。,无论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
因为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但在垂直壁立的峭壁悬崖,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时,向上游弯曲,成反
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叫做,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2000米、3000
并以海平面作为零米。
等高线穿过山脊线时,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略呈平行状。等高V,也叫山的垭口。
对环境有污染的厂矿,第二教育网
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例如三条等高线的海拔为
200米线区分平原和低丘;4000米反映青藏高原和高山的特征。要选择河流下游,其高整也相同。500米、600 500米、1000米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山谷线或集水线字形。米线反映中山和高原;
常年主导风向的下方,版权所有的交通条件和销售市场,从而确定工业部门的布局。
④农业生产布局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采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 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
⑤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 分析。
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
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及其应用
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主要步骤:
①根据要求选剖面线,可以是东西向或南北向的直线。也可以是东北西南向或西北东南向的斜线
②画矩形,所画矩形要与等高线图等长。
③用等高线图的高度作纵坐标,确定垂直比例尺。根据需要,一般比水平比例尺大若干倍。④作平行虚线与垂直虚线:平行虚线是在所要画的剖面图上按照垂直高程虚线是从剖面线与等高线一
个个小圆点。
⑤连成曲线:将各个小圆点连成一条圆滑的曲线,即成为剖面图。
地形图只能表示一定区域内的地面状况,包括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和地形类型等。地形剖面图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的垂直变化。根据等高线图绘制的地形剖面图,在平整土地、修筑渠道、大堤、建设铁路、公路
时,作为计算土石方工程量的依据,用处很大。判读地形剖面图,要做到① 根据经纬度确定剖面的地理位置。② 看纵坐标(垂直比例尺③ 根据掌握的地理知识回答该地区所在大洲、国家、地区、濒临的海洋及与此有关的气候、植被、地质、土壤、水文、自然带、人类生产活动等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问题。
巩固练习: “100
(等高线圈)的每个交点上开始,延长至剖面图相应的高程上为止,在止点处画上),了解图示地区地形起伏变化,确定地貌类型、分析地势特征等。7
第二教育网
(纵坐标上)引出来的。垂直
练”课时考点版权所有
第四篇:2018年高考地理必背等温线-文档资料
高考地理必背等温线
高考地理必背等温线
高考地理必背 1.分析走向(延伸方向):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2.分析弯曲状况:作水平线法比较弯曲处与交点的温度高低;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区)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区)为高(值高)。3.分析疏密状况:疏温差小我国7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陡坡、锋面处;密温差大我国1月气温、温带地区、陆地、山地缓坡。
4.分析数值特征:大小小大中间走;闭合曲线大大或小小;高值区夏季大陆、冬季海洋、暖流流经、地势低(山谷、盆地或洼地)、城市;低值区冬季大陆、夏季海洋、寒流流经、地势高(山岭、山脊)。5.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4)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
(6)判断温差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从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
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②温带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的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
第五篇:高三地理等温线的复习说课稿(最终版)
课型分析:本课是在地图、大气的知识基础上延伸的知识点。为新授课。
教材分析:
〖知识内容:在前面讲了等高线的相关知识后,进入等值线判读教学,这是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影响等温线分布的因素有哪些,并在掌握这些分布规律后能灵活运用,根据等温线的分布来进行判读。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影响等温线的因素有哪些
2、理解这些因素怎样对等温线的分布产生影响
能力目标:
1、在掌握等温线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并总结等温线的分布规律
2、掌握等温线的判读方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通过知识运用获得成就感。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等温线的判读方法
教学难点:等温线的判读
教学方法:
〖目标导学法
本课教学运用布卢姆的目标掌握学习法、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等现代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形成“创设问题情境——目标导学探索——检测点评反馈”三环节的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模式
1.利用图文信息,提出知识性和能力性强的思考问题(创设情境)。
2.通过师生分析、发现的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原理与规律(导学探索)。
3.运用综合归纳和知识迁移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测反馈)。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通过等高线的知识回顾,先设计提问,影响温度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总体上粗略的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框架。教学中按照影响等温线的因素: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地势 地形、洋流等因素逐步展开,通过板图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存在的规律。
2.提问创设问题情景,板图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提问: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规律?我们仅考虑太阳辐射这一个因素,等温线会呈现怎样的分布规律?
针对学生的回答,通过板图引导学生发现南北半球等温线分布的规律,进而帮助学生掌握判读南北半球的方法。
设计意图: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利用提问,创设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引导学生联系知识,积极思考,大胆联想,发散思维,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3.创设问题情景,目标导学探索,建构知识体系:
思考:以北半球为例(下面举例均以北半球为例),在7月时,由于海陆热容量(比热容)不同,海洋和陆地升温情况不一样,海陆等温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板图,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画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下的等温线,并总结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在讲地势 地形、洋流对等温线分布的影响时,也是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辅以板图根据学生分析板演,既直观形象的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又让学生从中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他们今后来讲,遇到同类问题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与分析,主动地探索学习;力图强化图文信息转化能力,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或学生的分析讨论,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掌握地理问题的分析、归纳和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和能力;根据学习知识应用到思考问题的解 答,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识反馈:
⑴、直接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判读等温线的延伸方向,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归纳和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和能力。
⑵、通过问题情景,检测反馈学生对等温线的弯曲与海陆的分布及季节;等温线分布与洋流流向及性质、名称;等温线分布与地势高低与地形知识的掌握。
设计意图: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需要学生自己与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从而完成知识建构。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知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⑶、创设问题情景,对相邻两条等温线间的闭合等温线区域的进行判读、结合该图中的问题情景,根据等温线判读两地间相对高度。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等温线分布规律,根据学习知识迁移、应用到思考问题的解答,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