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中国古代史考研名词解及笔记总结(本站推荐)

中国古代史考研名词解及笔记总结(本站推荐)



第一篇:中国古代史考研名词解及笔记总结(本站推荐)

中国古代史

李艳鹏

政治:军事民主制、禅让制、家庭 私有制 国家事怎样产生的、塗山之会、钧台之享、太康失国、少康中兴、九世之乱、镐、盘庚迁殷、武丁中兴、社稷、有亡荒阅、三监、宗周、成周、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宣王中兴、卿大夫、工商食官、世卿世禄、刑不上大夫、分封制、赐命、册封、采邑 食地、国野、宗法制、为什么说夏朝是奴隶制国家、分析商代的经济关系、分析商周衰亡的主要原因、周初分封的情况及对分封制的评价、宗法制的内容和作用、三其国五其鄙、葵丘之会、践土之盟、楚庄王问鼎、商鞅变法、上计、徐州相王、合纵连横、远交近攻、胡服骑射、如何看待春秋时期的变革、简述春秋时期齐、鲁改革的内容及意义、春秋时期的封建生产关系是怎样产生的、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实质与意义、评述商鞅变法、战国时期变法的主要意义、春秋大国争霸与战国兼并如何区别、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及意义、三公九卿、九章律、文景之治、入粟拜爵、异姓诸王、七国之乱、白登之围、推恩令、任子赀选、察举制、中朝外朝、六条问事、司隶校尉、轮台罪己诏、马复令、编户齐民、尚书台、清议、党锢、西园卖官、昭宣中兴、七科谪、左官律附益法、酌金、巫蛊之祸、再受命、上书拜官、三服官、凿空、征召辟除、奉朝请、上计制、秦始皇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怎样看待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评价秦始皇、分析楚汉之争的刘胜项负的原因、如何让看待汉初的休养生息、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评价王莽改制、刘秀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增加皇权、评述东汉初期的度田事件、董卓之乱、领兵复客制、九品中正制、永嘉之乱、王与马共天下、侨置郡县、元嘉之治、侯景之乱、永嘉南渡、检籍、苏峻 祖约之乱、河阴之变、王敦之乱、北周武帝灭佛、北魏六镇、宗主督户制、高平陵事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评价、试论北魏孝文帝改革、试述东晋南朝的侨郡和土断、试述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三省六部制、上考课、输籍法、开皇之治、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常举 制举、诠试 南选、政事堂、开元之治、四镇之乱、牙兵、北门学士、二王八司马事件、甘露之变、南衙北司之争、安西四镇、北庭都护府、薛延陀、回纥、吐蕃、南诏、唐蕃会盟碑、隋统一南北的原因及意义、为什么说隋是承前启后的一个朝代、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及意义、唐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及意义、贞观之治产生的原因及评价、怎样评价武则天、安史之乱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两税法施行的原因内容及意义、唐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及危害、杯酒释兵权、三衙三帅、三冗两积、官 职 差遣、漕宪帅仓、五等版籍、主户和客户、庆历新政、元祐更化、哲宗绍述、熟女真生女真、南面官北面官、四时捺钵、澶渊之盟、通判、宋金海上之盟、西辽、靖康之难、隆兴和议、嘉定和议、织锦院、景德镇、交子、会子、南坡之变、打草谷、市舶司、庆元党禁、辽朝政治制度特点、北宋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怎样评价、周世宗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评价王安石变法、两宋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评价忽必烈改制、端平更化、端平入洛、三司、内阁、绘事中制度、大诰、三途并用、南北榜案、空印案、靖难之役、东厂西厂、三法司、孝成法、夺门之变、曹石之变、大礼议事件、隆庆和议、土司制度、改土归流、建州三卫、争国本运动、明宫三案、剃发令、投充、逃人法、白头军、内三院 内院、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明发寄信、理藩院、内务府、京察大计、八旗、三藩之乱、西选、九白之贡、准格尔部叛乱、大小和卓叛乱、张格尔叛乱、荥阳大会、十三行、明初采取了哪些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如何评价这些措施、明初在防御蒙古贵族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代价和影响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意义、清朝前期君主集权是怎样进一步加强的 特点是什么、八旗制度兴衰的原因、论述清朝前期是如何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

经济:母系氏族公社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如何、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任土作贡、田里不鬻、料民于太原、不籍千亩、井田制、公田 私田、助彻、对井田制的看法、籍田、隐民 私属徒 宾萌、公作 分地、相地而衰征、初税亩、尽地力之教、平籴法、食有劳而禄有功、使黔首自实田、三官钱、筦盐铁、均输法、平准法、算缗告缗、代田法、盐铁会议、五均六筦、算赋口赋、度田、假民公田、三独坐、合市、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特点及历史地位、屯田制、占田制、输庸代役、常平法、柜房飞钱、和籴和市、唐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的表现、支移折变、青苗法、诡名子户 诡名寄产

诡名挟佃、抽解博买、试述历史上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鱼鳞图册、赋役黄册、匠班银、一条鞭法、更名田、地丁制、摊丁入亩、一田二主、折耗、火耗、明初在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效果如何、清代实行地丁银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及分析与一条鞭法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给明清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论述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赋税制度变迁的主要内容

文化:远古时代、层累地造就古史说、二重证据法、血缘婚 血缘家庭、陶寺遗址、山顶洞人、仰韶文化、半坡遗址、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磁山文化、良渚文化、族外婚、对偶婚、图腾、一夫一妻制、龙山文化、蛋壳陶、大汶口文化、野蛮时代、三苗、东夷、华夏、绝地天通、简述我国猿人遗址的发现与意义、试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说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科学真理、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我国新石器时代有哪几种文化类型 其分布状况如何、二里头文化及对此的认识、夏小正、殷墟、甲骨文、金文、诗经、尚书、周礼、五礼、夏商周断代工程及取得的成就、商代经济文化的主要成就、法经、百家争鸣及其社会背景和主要原因、稷下学宫、三表法、世本、左传、竹书纪年、国语、战国策、屈原与离骚、甘石星经、五经三传、终始五德说、焚书坑儒、春秋繁露、天人感应、丝绸之路、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居延汉、简、月旦评、及纬之学、经今古文之争、马王堆汉墓、四民月令、黄老之学为什么能成为汉初政策的理论基础、神灭论、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华阳国志、后汉书、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唐律疏议、六学二馆、姓氏录、短番匠和雇匠、茶经、天台宗、法相寺、华严宗、禅宗、会昌灭佛、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传奇、十部乐、蛮书、三经新义、大扎撒、、达鲁花赤、四等人、营造法式、河源志、舆地图、农桑衣食辑要、话本、散曲 传奇、资治通鉴、通志、差役杂徭、三舍法、打女真、诸宫调、驱口、摩尼教、鹅湖之会、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及主要内容、八股文、黄教、上三旗、永乐大典、泰州学派、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牡丹亭、合阁体派、公安派、竟陵派、三宋二沈、吴门四大家、南陈北崔、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徐霞客游记、博学鸿儒科、文字狱、四库全书、扬州八怪、布连斯奇条约、医宗金鉴、补农书、皇舆全览图、复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洪严之交、试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学术成就

军事:战役:涿鹿之战、周公东征、城濮之战、殽之战、鞍之战、鄢陵之战、弭兵之会、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乐毅伐齐、长平之战、巨鹿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及性质及双方胜负的原因、祖狄北伐、桓温北伐、元嘉之战、开禧北伐、土木之变、庆长之役、乌兰布通之战、萨尔浒之战、宁远之战

军制:武卒制、正卒戍卒、南军北军、八校尉、期门军 羽林骑、府兵制、折冲府、番上、健儿、保甲法、置将法、怯薛制、锦衣卫、卫所制度、内卫、跺集军、绿营兵

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人物:蚩尤、太昊 少昊、黄帝、炎帝、三皇五帝、管仲、老子及其思想、孔子及对他的认识、墨子及其思想、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孙膑、祖冲之、竹林七贤、法显、试论曹操、试论诸葛亮、阿倍仲麻吕、鉴真、义净、吴道子、周敦颐、王惟

一、沈括、郭守敬、王祯、张载、唐宋八大家及代表作、元曲四大家、胡三省、邓牧、评价岳飞、张居正、潘季驯、努尔哈赤、王守仁、王艮、李贽、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罗明坚、利玛窦、戚继光、俞大猷、郑成功、颜元、章学诚、王清任、王锡阐、梅文鼎、明安图、如何评价朱元璋

第二篇:考研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_提纲式_(模版)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提纲式)

一、基本概况

一)起止时间;(识记)

二)都城:(识记)

三)疆域:(识记)

四)重要君主:(总结,见附文)

二、政治状况

一)制度(魏晋南北朝除外)

1、官制(分为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1)先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略)

2)秦汉:皇帝、三公诸卿、郡县制 ——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皇帝独尊,大权总揽

②丞相(行政,出将入相,万担)、太尉(军事,秦虚位,万担)、御史大夫(掌奏令、监察,副相,五千担)

诸卿(分掌政务:奉常—礼仪,廷尉—刑法,典客—少数民族)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君臣共治天下”、“有封驳、谏争之权”,能开府、有属官机构“十三曹”(长官的奉禄千担,相当于县令,而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台”六百担)。隋朝前,权臣篡位史不绝书。] ③郡县长官(郡守、县令/县长),皇帝直接任免;县下设乡、里。

刺史制度(行监察权,“州”作为监察区;东汉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3)隋唐 三省六部 ——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①尚书省(执行,下辖六部)、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

吏部(官员考选任免)、户部(户口、财税)、礼部(礼仪、教育)、兵部(军政)、工部(建设)、刑部(刑法)[六部长官为“尚书”]

——独相→群相、分权制衡。唐初左、右仆射(尚书省)及中书令、侍中(门下省)并为真宰相,左仆射居首;政事堂为宰相议政之处(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先设在门下省后设在中书省。“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皇帝加授的,便于从中级官吏中选拔亲信以分相权,不受资历限制;后来尚书仆射也需加授后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成为真宰相。中唐始置枢密使,宦官为之。

4)宋朝 两府三司、漕宪帅仓诸监司——铲除藩镇割据,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①中书门下(政事堂,“政府”,民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院(“枢府”,军政、调兵,枢密使)(集中军权、“强干弱枝”)、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财政,三司使“计相”)

②(节度使成虚衔)知州由京遣(朝官)文官担任、通判牵制,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使、安抚使、-1-

提举常平使(且诸监司的路不一致、路没有单一的行政首长)

——皇帝绝对专制、中央绝对集权的开端。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内重外轻;地方无适当分权,对外的边防和对内的治安能力大大减弱,终宋一代内忧外患不止。

5)元朝

①中书省(行政,下辖六部)、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秦朝的水平];宣政院(宗教、西藏)②行省制(地方:10个行省、中书直辖、宣政院辖地。利于管理辽阔的疆域,中国省制的开端)

6)明朝 ——君主专制加强

①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置内阁(没有僚属、不是独立的机构);厂卫制度(特务统治)五军都督府(只有统兵权,兵部只有调兵权)

②三司分立:承宣布政使司(“省”,民政与财政)、提刑按察使司(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军政)

7)清朝

①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2、选官制度:

1)先秦:世卿世禄

2)秦:按军功受爵(商鞅变法)

3)汉朝:察举制(①自下而上;②重孝廉;③门弟族望)

4)隋至清:科举制(605年 — 1905年)

形成:①隋文帝:分科考试;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②唐太宗:进士、明经科为主;武则天:开创武举、殿试;玄宗:高官主试;

③宋朝:Ⅰ.分乡、省、殿三级;Ⅱ.“天子门生”;Ⅲ.糊名法;Ⅳ.录取名额大增;Ⅴ.废明经、设明法; ④明清:八股取士(Ⅰ.只考四书、五经;Ⅱ.“代圣贤立言”; Ⅲ.八股文体)

意义:①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②扩大官吏来源;③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④加强中央集权;⑤缓和阶级矛盾

3、兵制:(略)

4、土地赋税:

1)春秋: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2)战国(秦朝):(商鞅变法)土地私有(“废井田,开阡陌”)、按亩纳税;

3)汉朝:编户齐民(①身份独立;②承担赋役)

4)隋朝:均田制,租庸调(庸有年龄限制)

5)唐朝:①均田制,租庸调;②两税法(Ⅰ.夏秋两纳,户税与地税;Ⅱ.改按人丁为按资产纳税;Ⅲ.不抑兼并)

6)宋朝:(王安石变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7)明朝:一条鞭法(赋役征银、纳银代役: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保证农业生产时间、降低农民的人身依附)

8)清朝:①“更名田”;②“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③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

二)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总结)

三)民族关系:(总结)

四)对外关系:(总结)

五)阶级关系:(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变革与王朝更替;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农民起义)

三、经济状况(先秦、魏晋南北朝、隋唐、明清,无秦汉、宋元)

一)农业

1、作物:1)三代:五谷;2)唐:茶叶;

3)明清:(美洲高产作物)玉米、甘薯,棉花(推向江北),其它经济作物(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2、水利:战国——芍陂(淮水)、都江堰(成都)、郑国渠(关中)

3、工具:1)三代:木、石、骨、蚌;2)春秋战国:铁器;3)曹魏:翻车(马钧);4)唐朝:曲辕犁、筒车

4、耕作技术:1)三代:施肥;2)春秋战国:牛耕

5、人口垦荒:[经济重心转移]1)东晋南朝: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三吴、洞庭、鄱阳湖和成都平原)、进而岭南闽江;辽东、河西走廊。2)隋唐:江淮种水稻、江南成为重要粮食产地;3)明清:贫瘠土地得到利用

二)手工业

1、纺织(丝棉):丝1)西周:斜纹提花、刺绣;2)曹魏有织造机构、吴国八辈之蚕、蜀锦;3)隋唐:产地遍布全国、品种繁多、有外来风格;4)明:纱绸机、手工工场;棉1)明:推向全国

2、制瓷:1)商周:原始瓷器;2)魏晋南北朝:南方青瓷、北方创制白瓷;3)唐朝:唐三彩、秘色瓷(青)

3、矿冶(铜铁):铜1)三代“青铜时代”;2)春秋战国:金银错技术、雕铸;铁1)春秋战国:铸铁柔化处理技术;2)魏晋南北朝:百炼钢技术、灌钢法;北魏相州军刀;3)唐朝:切削、抛光、焊接工艺;

4)佛山日产六七千斤铁。

4、造船:1)唐朝:世界最大的海船、洪州(南昌)、机械动力

三)商业(秦汉有货币、交通)

1、货币:1)商朝:贝币;2)秦半两;3)汉-隋:五铢钱;4)唐:开元通宝;5)宋:交子;6)明:白银

2、交通:1)商周:邮驿传递;2)秦:驰道、灵渠;3)隋:驰道、大运河、长江;

4)汉-唐:丝绸之路;汉-元:海上丝绸之路

3、城市:1)春秋战国:临淄、邯郸、郢;2)隋唐:长安、洛阳、“扬一益二”,坊市分开、邸店和柜坊、夜市、草市;3)明清:北京、南京全国性商贸城市,江浙工商业市镇

四、文化状况(无三代)

一)科技

1、四大发明:(总结)

2、天文:1)春秋:哈雷彗星记录、“19年7润”;2)战国:《甘石星经》;3)西汉:《太初历》、太阳黑子;4)东汉:张衡解释月食;5)唐:僧一行测子午线、《大衍历》;6)元:郭守敬简夷、高表,《授时历》

3、地理:1)东汉:张衡“地动仪”;2)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3)北朝:郦道元《水经注》;4)明朝:《徐霞客游记》

4、农学:1)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重农抑商、民族融合、现存最早最完整);2)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总结传统、介绍泰西水法);

5、数学:1)东汉:《九章算术》;2)三国:刘徽、圆周率;3)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缀术》

6、医学:1)先秦:扁鹊、四诊法;2)西汉:《黄帝内经》(中医理论基础);3)东汉:《神农本草》,华佗麻沸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4)唐:孙思邈《千金方》,《唐本草》(世界最早国家颁行),吐蕃元丹贡布《四部医典》;5)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

综合性:战国时齐国《考工记》、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

二)人文

1、思想:中国古代的思想家

㈠春秋:⑴老子:①道家创始人;②主张“无为”; ③辩证法思想。

⑵孔子:①儒家创始人;②政治主张“仁”和“礼”;③教育观点“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因材施教;④编订诗、书、礼、易、春秋。

㈡战国:⑴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⑵孟子:①儒家亚圣;②民贵君轻,仁政,轻徭薄赋、不误农时。

⑶荀子:①儒家;②唯物思想,“制天命而用之”(掌握利用自然规律→“人定胜天”)。

⑷庄子:①道家;②唯心思想,鄙视富贵利禄。

⑸韩非子:①法家集大成者;②“法后王”(历史向前、改革、不必遵古),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㈢西汉:董仲舒①“独尊儒术”;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㈣东汉:王充①《论衡》;②唯物思想,反对天人感应,反对有鬼论与厚葬

㈤南朝:范缜①(反佛)《神灭论》;②形神统一

㈥明清:(早期民主启蒙思潮)⑴李贽:否定孔子,有民主色彩。

⑵黄宗羲: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提倡“法治”,“工商皆本”,(《明夷待访录》)

⑶顾炎开:“经世济用”,《天下郡国利病书》;反对君主专制,“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⑷王夫之:“天下唯器”的唯物思想,运动绝对、辩证法,发展观点看历史“趋时更新”

2、宗教:(魏晋南北朝)

3、史学:《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时间跨度、内容)

4、文学艺术:(略)

附:汉唐皇帝考点总结:

1、㈠汉武帝:1)创刺史制度;2)颁布“推恩令”、“附益之法”;3)创察举制;4)反攻重创匈奴;5)张骞通西域;6)在西南夷地区设郡;7)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8)接见三韩来使;9)日本三十多国“使译通于汉”;10)“太初历”正月来岁首;11)董仲舒“独尊儒术”、“天人感应”;12)司马迁写《史记》 ㈡汉元帝:1)昭君出塞

㈢光武帝:1)建立东汉,光武中兴;2)接见三韩来使;3)倭国朝贺,赐以印绶

㈣汉明帝:1)班超开始经营西域;2)西域求法,建白马寺

2、㈠唐高祖:1)起兵称帝,建立唐朝;2)行开元通宝

㈡唐太宗:1)贞观之治;2)进一步明确三省六部制;3)科举以进士、明经科为主;4)调整健全府兵制;5)灭东突厥;6)灭高昌,置安西都护府;7)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8)文成公主入吐蕃;9)日本派遣唐使;10)玄奘西游;11)天竺遣使唐朝

㈢唐高宗:1)武则天掌权;2)灭西突厥;3)大食通使;4)编修《唐本草》;5)义净浮海至天竺 ㈣武则天:1)称帝;2)首创武举、殿试;3)均田制破坏、府兵地位下降;4)设北庭都护府;5)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㈤唐玄宗:1)高官主持科举考试;2)府兵制崩溃,实行募兵制;3)册封回纥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4)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授忽汗州都督;5)封皮罗阁为云南王;6)金城公主入吐蕃;7)创作《霓裳羽衣舞》;8)开元盛世;9)安史之乱;

㈥唐肃宗:1)平定安史之乱;2)同回纥可汗和亲;

㈦唐德宗:1)行两税法

第三篇:中国近代史考研名词总集

公行制度 闭关政策 虎门销烟 《穿鼻草约》 社学 定海三总兵 《南京条约》 《虎门条约》 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协定关税 《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买办 租界 经世致用 《海国图志》 《瀛环志略》 《康輶纪行》

《劝世良言》 《原道觉世训》 拜上帝会 金田团营 永安建制 湘军 《讨粤匪檄》 《天朝田亩制度》 圣库 江南江北大营 厘金 亚罗号事件 西林教案 《天津条约》 子口税 《北京条约》 外国公使驻京 《瑗珲条约》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天京事变 《资政新篇》 安庆保卫战 中外会防局 辛酉政变 借师助剿 常胜军 洋枪队 上海小刀会起义 捻军

合作政策 羁縻政策 总署 海关总税务司 《局外旁观论》 《蒲安臣条约》 阿思本舰队 洋务运动 同治中兴 《校邠庐抗议》 中体西用 同文馆之争 前清流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湖北枪炮厂 北洋海军 防军 练军 轮船招商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官督商办 幼童赴美留学 《盛世危言》

《伊犁条约》 琉球事件 马嘉理事件 《烟台条约》 观审制度 黑旗军 甲申易枢 《李福协定》 北黎冲突 马江之战 镇南关大捷 《中法新约》 大陆政策 高升号事件 黄海海战 《马关条约》 台湾民主国

三国干涉还辽 《中俄密约》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势力范围 门户开放政策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公车上书 强学会 《中外纪闻》 时务报 严复与《天演论》 谭嗣同与《仁学》 时务学堂 南学会 《劝学篇》 《应诏统筹全局折》 保国会 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 戊戌六君子 反洋教斗争 天津教案 自立军起义 扶清灭洋 己亥建储 东南互保 《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 长沙抢米风潮 满铁 拒俄运动 抵制美货运动 收回利权运动 清末新政 督办政务处 癸卯学制 《钦定宪法大纲》 资政院 谘议局 皇族内阁 政闻社 兴中会 苏报案 华兴会 光复会 中国同盟会 《民报》 《新民丛报》 萍浏醴起义 黄花岗起义 立宪派 保路运动 文学社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同盟会中心内阁 宋教仁案 善后大借款 二次革命 白朗起义 中华革命党 《二十一条》 筹安会 洪宪帝制 护国运动 府院之争 张勋复辟 护法运动 《西姆拉条约》 麦克马洪线 《敬告青年》 杜亚泉

第四篇:中国古代史文化总结

中国古代史文化总结

一 天文历法成就

1.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

2.商朝干支纪日法

3.夏商——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4.春秋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

5.战国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甘石星经

6.秦汉汉武帝时第一部较完整的吏书 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西汉时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东汉时张衡最早科学解释月食并发明地动仪

7.隋唐唐朝僧一行(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制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

8.北宋沈括“十二气历”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

9.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创制简仪(测量天体位置)和高表(测量日影长短,推算节气和时间),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

10.明清两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承古萌新,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具有总结性,科学技术发展停滞。

二。古代医学

1.商和西周时期医药学知识丰富石砭镰

2.战国扁鹊“脉学之宗” 望闻问切四诊法

3.秦汉时期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 黄帝内经,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 神龙本草经 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发明“麻沸散”

张仲景“医圣” 写 伤寒杂病论。

4.隋唐唐朝孙思邈写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的医药学成果吐蕃元丹贡布写 四部医典。

唐高宗时编修的 唐本草 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5.明后期李时珍 本草纲目 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称为“东方医药巨典”,这部书反映了作者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

第五篇:中国古代史(精选)

中国古代史

1基本概况:

1、起止时间,2、都城

3、疆域

4、重要君主 2政治概况:

1、制度:官制、兵制、选官制度 土地赋税

2、改革

3、民族、对外、阶级(关系)

3、经济概况:

1、农业:农作物、水利、工具、人口垦荒、技术

2、手工业:纺织、瓷器、矿冶、造船

3、商业:货币、交通、城市

4、文化概况:

1、自然科学:天文、地理、数学、农学、医学、四大发明

2、人文科学:思想、史学、宗教。

夏朝

1、概况: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 启接王位世袭制度确定家天下形成。定都阳城(今登封)疆域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夏桀被商汤灭。

商朝

1、概况: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国 定都亳,商朝中期盘庚迁都殷(今安阳)周武王灭商纣。

西周

1、概况:公元前1046年武王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定都镐京(今西安)面积大约150平方公里,公元前841年厉王国人暴动,周召共和,公元前771年犬戎破镐京西周灭亡。

2、政治概况:井田制土地国有,分给诸侯使用,分封制:王族,先代贵族,功臣,先贤的后代。

3、经济概况:水利,五谷、农具、青铜、陶瓷、货币、邮驿传递制度

春秋战国

1、概况: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周天子威信下降。

争霸土地和人民,齐国管仲改革 尊王攘夷,齐桓公葵丘会盟称霸中原。晋文公称霸(城濮之战),楚庄王称霸,吴王阖闾称霸,越王勾践称霸,韩赵魏分晋,田氏代齐,形成战国七雄局面。

2、民族融合:服饰,桌椅的变化学习少数民族(赵武灵王穿胡服)

3、经济概况:铁制农具,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铸铁融化技术,金银错技术,《考工记》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前有照,后有靠。大量私田开垦,土地国有向私有转变,各国变法新制度确定。商鞅变法

4、人文科学:社会大变革思想活跃,老子道家创始人,特点:朴素辩证法,主张无为。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特点:主张仁,维护周礼,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墨子墨家创始人,特点:兼爱,非攻,尚贤。孟子,特点: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特点: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庄子,韩非子:特点:历史发展观主张改革,中央集权,依法为本,法后王

5、文化概况:记载哈雷彗星,19年7闰,《甘石心经》,《墨经》,扁鹊望闻问切。秦

1基本概况:秦国公约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灭六国,收复河套地区,击退匈奴,统一越族地区。疆域:北到长城,南到南海,东到大海,西到陇西(甘肃)大约400万平方公里,2100万人口,定都咸阳。

2政治概况:确定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建立中央到地方官制:三公诸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秦律》

3、经济概况: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

4、文化概况:焚书坑儒,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严禁私学。

5、阶级(关系):徭役兵役繁重,刑法严酷,赋税重,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

西汉

1基本概况:西汉刘邦公约前202年建立,定都长安,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制,王侯分封侯国归郡县管理。

2政治概况: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之法,酬金夺侯。

察举制,征召,朱买臣被征召(覆水难收),东汉察孝廉(品德),门第族望,官宦之家,累世公卿.3、经济概况:编户齐民,人口耕赋税为主。

4、民族关系:匈奴以畜牧业为主,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和亲政策,武帝反击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东汉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与汉人杂居,北匈奴退居漠北。窦固窦宪破匈奴。张骞通西域,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三年)建立西域都护,东汉明帝班超经营西域。

5、文化概况:东亚文化圈开始形成,与朝鲜交往,期指(商代纣王的叔叔期指后世)朝鲜,卫氏朝鲜,越南东汉是中国的领土,与日本的交往.6、路上海上丝绸丝路路线图,中国大多技术西传,佛教传入中国。

秦汉时期的文化

1基本概况: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秦朝建立统一国家,汉朝独尊儒术,统一思想文化,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前列,文化博大精深。

2文化概况:天文历法《太初历》,西汉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对月食的最早的科学解释,张衡的《地震仪》遥测地震方向震后用,《九章算术》,西汉《黄帝内经》东汉《神农本草经》,华佗麻沸散,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西汉前期有纸张,东汉蔡伦造纸术,(龟甲,竹简,丝绸帛,纸)董仲舒天人感应,王充《论衡》,东汉明帝佛教传入中国,道家,《史记》(皇帝到汉武帝时期),《汉书》(西汉一朝的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

1基本概况: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缓慢。南方耕作范围大了,但发展不平衡。南北经济平衡,为以后经济重心的南迁创下了基础。

原因:为了躲避战乱,北方被少数民族占领汉人难以习惯少数民族习惯(衣冠南渡)北方人南迁,南北融合,统治者的积极政策。北方农业的恢复以发展,新技术的发展,曹魏马钧的翻车。新修水利,开发河西走廊和辽东边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4/107045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