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大学生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大学生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第一篇:大学生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大学生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浅谈《大学生健康教育》 对个人健康理念的改变的促进作用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日期:2012-6-10

浅谈《大学生健康教育》 对个人健康理念的改变的促进作用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为“什么是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症状或是疾病表现的状态,还是指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问题。人的全面发展应以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和谐,追求人的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最高境界。这学期,我学习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通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于心理和生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更好的认识健康理念。

关键字: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促进影响

正文

在如的社会中,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人格魅力的评判标准,就是看他的全面发展程度、融人社会的积极性和社会价值的体现程度。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正是朝气蓬勃、自我发展意识强烈的时期。但其中也不免会有些人是急于求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缺乏对社会系统整体价值的认同,缺乏对自然的关爱和环境保护意识。马克思则曾经将“真、善、美”统一的思想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重要哲学基础。而实现真善美的基础就是要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这学期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学习过程中,我的确是受益良多。对健康理念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心理和生理两个大方面,还包括运动的促进作用、营养促进作用、心理(抗压能力)的作用等。

首先来谈心理健康认识上的促进影响。

健康的心理,从心理方面看,就是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对工作和生活积极进取、心胸坦荡、豁达开朗。我们可以从情绪和心理上来实现,首先我们要决心努力要健康,然后不断培养正常工作与承担责任的能力、结交关系的能力、实事求是的认知。

通过《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学习,我第一次了解到积极心理的三大支柱是: 1.知道你的需要;

2.阐明或澄清你的价值观; 3.追求自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我在生活中逐渐对待事物、看待事物从积极心理的三大支柱着眼时,会最大程度的避免一些多余的负面情绪。让幸福感、乐观向上的生活状态得以提升,越来越多的得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生活中更多看得到食物阳光的一面。

像我这般年纪的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是走读形式,进入大学后,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于平时习惯于依靠家庭的大学生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中学时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语言、习俗各不相同,这对部分大学生是极不习惯的,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大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

一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感到压力大。所以曾有一段时间产生了以下心理问题: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二是失望与失宠感。作为曾经的学习尖子,老师的宠儿,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产生失宠感。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通过《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我尝试了以下的做法:1.了解大学期间的身心发展,做到心中有数,减少对大学生活的茫然和无助感。2.通过各种渠道认识自己,充分悦纳自我;接纳别人,欣赏别人的成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采取适当的方式疏导积郁的情绪。4.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拥有健康的心理,从个体角度来说,心理健康促进身体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从社会角度来说,心理健康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是精神放松。

精神性,市一中有些人称为“更高能力”的信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训练自己注意哪些好的事情,无论大小;每天为感激抽出一段时间;开发一个好的“记忆”,存放成长道路上的所遇到的仁慈之举与安慰;传递简单的友好表示;

2.宽容。写封道歉信,跳过一段不友善的时光,与“安全的人”讲话,原谅人而不是事等;

3.做好事。从本质上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直到方针; 4.感觉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保持自主自信。

再者,从《道德经》的健康之道理解和谐心态的构建。

体悟以“道”致“和谐心态”的理念:营魄抱一——身心合一

少思寡欲——身心清净

名与身孰亲——珍爱生命

以“行”致“和谐心态”的理念:平衡的物欲、权欲观

兼容并蓄

发展和谐

接着,由课程习得压力方面的促进作用。

永久的压力、暂时的压力、简单自然眼里、重要事件压力、长期压力等等都是生活中压力的主要来源。而良性的压力会激励我们成长,适应环境并帮助我们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相反负面影响则会耗尽甚至是毁灭生活力量。

对待压力的处理办法则有:

1.放慢生活节奏;

2.“留心”感激与感恩;

3.量力而行;

4.开怀大笑;

5.学会说“不”的艺术。

然后,谈谈运动健康的促进作用。

1.运动能增加体适能。美国对体适能的解释为:对日常身体需要作出反应的能力,以及有充足的储备能量去对应突发危机。

2.运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疾病。锻炼能预防癌症,锻炼能预防心肌梗塞和心脏病。3.通过走、跑、爬山、有氧舞蹈、武术、水中健身、球类运动、骑自行车、健身路径、有氧搏击、有氧踏板操等心血管运动能减肥塑形,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改善生活等。

4.柔韧性锻炼,能最大限度的活动关节能力。通过颈部伸展,肩部伸展,胸部伸展,躯干伸展,腿部伸展来减少活动损伤、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健美塑身、放松身心。

另外,重新认识了科学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中人的身体的各个器官得到最大限度的休息与调整,科学充足的睡眠可以保证一整天的高效率身体机能的运作。故常有言说:缺什么不能缺觉。

常见的睡眠障碍缘由的来自于:1.压力和焦虑;

2.身体上的疼痛; 3.咖啡因; 4.烟酒; 5.药物等。

睡眠的七要素有:减压;冥想;饮食(如睡前一袋奶,不吃刺激性的);睡前半小时 放松精神;(有氧)运动;心态;营养素。故改善睡眠可由这七处开始,加之持之以恒。

此外,还有就是在生理健康上产生了很大的改变。

每个人都有个生物钟,人体生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相适应。通过了解,许多大学生养成的有害健康的生活习惯有:1.饮食不节,饥饱无常,特别是暴饮暴食,在男生中更为多见。2.任凭喜好,饮食偏嗜,营养不均衡。3作息时间混乱,游戏玩乐,昼伏夜出,反常的生活方式,势必扰乱人体的生物钟。等等。

健康的身体是正常生活的前提条件,为此大学生应做到:1.饮食要定时定量,起居要规律有常,学习生活有劳有逸,这样身心才能健康。2.在学习后或闲暇时适当加强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已经被大量科学实验所证实。3.尽量避免性行为,大学生生理还未完全发育完成,性行为会对健康不利;且大学生应以学习为主要任务,性行为会对学习造成负担。4.远离毒品 守护健康。毒品摧毁的不但是人的肉体,也是人的意志,当代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毒品及其危害性,增强抵御毒品的能力,珍爱生命,终身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最后,在营养理念上也具有认识上的促进作用。

之前就有人主张“中国人需要一场膳食革命”,这就是在膳食营养上提出来的一种对健康与健康实现途径的信任是与新体验。

首先我了解到科学饮食“八字方针“:

“调整”:先吃水果后吃饭

“维持”:高纤维摄入,保证食物多样性

“控制”:控制肉、油、烟

”增加”;增加蔬菜、水果、奶、谷物以及薯类食物

然后,从日常开始从小处着手开始“认真”吃,然健康从“口”中来。

上面这些就是我通过一学期的《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对我的生活方式产生的改变,和在健康理念的认识上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所拥有的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可表现在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运动的促进作用、营养促进作用、抗压能力的促进作用、精神性的促进作用等多方面。

第二篇: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结课论文

通过五个星期课程的学习,我对当代大学生健康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在这一阶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受益匪浅,了解了很多关于健康的知识。例如有关于艾滋病防治的现状,以及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艾滋病患者,也意识到日常生活中在自身健康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在胡老师带领下学习了心肺复苏术,像人工呼吸的正确步骤、心肺复苏的正确姿势和操作方法等。胡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猝死的病例,有东大的学生也有校外的,很多鲜活的生命因为得到了正确的急救措施而被挽救了下来,但是也有很多生命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而英年早逝,令人痛惜。由此我深刻地认识到熟练地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方法的重要性,在紧急时刻也许它就能成为我从死神手里挽回生命的利器。心肺复苏术的最佳黄金抢救时间为4—

6分钟,除此之外,紧急救治的正确步骤应为①早打120电话,②早做心肺复苏,③早除颤,④早作高级生命支持,⑤判断意识与开放气道,⑥人工呼吸,⑦心肺复苏,其实这些中大部分我们很容易就能做到,天有不测之风云,我们可以用这些方法救治他人,说不定哪天我们自己也会因此受益。

第二节课老师主要给我们讲了有关艾滋病的一些知识和义务献血的一些现状和常识。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名AIDS,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目前,艾滋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1953年人类首次发现HIV,目前,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艾滋病的传染源只有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主要存在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①性行为,②静脉注射吸毒,③母婴传播,④血液及血制品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染艾滋病,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歧视艾滋病患者,应该视他们如正常人,给予他们足够多的尊重,让他们树立信心同病魔作斗争,同时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的我们在了解了艾滋病的知识后也要洁身自好,保护好自己的生命。这节课我们也了解了一些关于义务献血的情况,例如现在全国各地都用血紧张,为此作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勇敢地献出我们宝贵的血液,挽救他人的生命,但同时我们也要掌握一些关于献血的必要常识,不能盲目,比如要选择正规的采血机构献血,因为正规的采血机构才能提供安全无毒的医疗器械保护我们自己不受伤害。平常我们积极献血,紧急时刻我们也可能因为他人的献血而得救

第三、四节课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些传染病的知识,像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非典、AIDS、致病性肝炎、人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等25种。我们了解了构成传染病的三个主要素:①传染源 ②传播途径

③易感人群,也学习了一些传染病的基本症状,这让我们在面对传染病时有了更强的知识武器武装自己,战胜它们。

第三篇: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doc

题目: 大学生健康教育之我见

系部:国际关系学院 学号:201002070063 班级:2010级3班 姓名:王松海

所谓健康就是指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了身体谈什么都是浮夸。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本学期我选修了校医院的《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在校医院老师的指导下让我了解了很多医学小常识。也懂得了如何更好的关心自己的身体。对一些生活中的常见传染病有的深入的了解,不再像以前那么无知,遇到传染病光听人们在那谣言有多害怕就只知道害怕而不知道该如何去应对。现在知道了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如结核病、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等。对于艾滋病而言,以前我只知道那是一种可怕的疾病,其他的一无所知。现在知道了艾滋病是由艾滋病毒感染后所引起的疾病。它的传播途径有三种:危险性行为、血液感染、和母婴垂直传染。艾滋病不会通过空气、水、公共厕所等途径传播。因为艾滋病毒一但离开寄主就会很快死亡。所以我们不必担心和艾滋病患者说话、握手等会感染艾滋病。相反我们应该对那些爱滋病患者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只要我们做到: 1、遵守法律和道德、洁身自爱、反对婚前性行为、反对性乱。2、不搞卖淫、嫖娼等违法活动。3、不以任何方式吸毒,远离毒品。、不使用未经检验的血液制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打针、拔牙、针灸、美容或手术。6、不共用牙刷、剃须(刮脸)刀。、避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沾上伤者的血液。、根据国外经验正确使用避孕套有助于避免感染艾滋病。、患有性病后应及时、积极进行治疗,否则已存病灶会增加艾滋病感染的危险。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好的应对艾滋病了。只要我们做好预防工作爱滋病尚且可以被人们所控制,那么传染病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经过学习后,我除了对传染病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一些小意外我也有充分的认识,比如烧伤、烫伤、扭到脚、中暑等。比如当我们不小心扭到脚后,我们应该立即冷敷,而不是像以前那么无知,扭伤后马上使劲的揉,因为会使伤处的组织液向外渗,那么脚就会很快肿起来。不但没有达到缓解病情的作用,而且加重了病情。学了这些小常识后我们就可以很快很正确的应对这些状况。

另外,除了以上常识外“性”这个敏感的话题也是我们大学生应该予以关注的。以前我们都会因为我们的无知而不敢提这个话题,每每遇到类似的问题都不知道该向谁说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最后只好一个人独自承受,从而带来了很多不良的后果。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正确的对待这个问题,而不是逃避,对之感到羞涩。在课堂上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男女生殖器的组成,和一些男、女生应有的性别特征。这样我们对自己才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婚前性行为也是时有发生。因此我们在性行为之前要做好避孕工作,防止怀孕对我们带来的危害。很多人因为不了解情况,怀孕后就去做人流,最后造成了不孕。到那以后已经后悔莫及了。可见上性健康教育对我们有多重要。上了健康教育课之后以前很多困惑着我们的东西一下子,变的明了了。因此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应该多了解性知识。

学习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这们课程,我们受益匪浅。为了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我们在了解常见疾病的防治同时,还应加强身体锻炼。我们要把我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于生活当中,我们不但要运用这些知识来保护自己还要用于我们身边的家人、朋友。除了在课堂上我们学到的知识外,我们还应多看与健康有关的节目、书籍,来增加我们的知识。课外我们要加强锻炼身体,并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我认为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不但要关心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而且还要关心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的健康。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姓名:张 学号:2010 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联系方式:187

摘要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大学生是风华正茂的一代,其生理、心理均趋向成

熟。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来说是好的。他们基本符合心理健康的标准。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认识问题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还不强,大学生在面临环境变化和人际关系时,会感到烦躁焦虑,忧郁苦闷、导致压抑、紧张、痛苦等不良心理,产生心理问题。

反映在学生心理意志品德品质上的问题之一——积极心理学,伴随着绝大部分学生一起度过金色年华。研究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自我意识、情绪、学习、人际、恋爱、职业规划)等心理成因及其现状,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使健康成长。增强我们的意志力以及对挫折的适应力有非常多种方法,我们研究收集了主要的几种有效的方法,主要针对大学生,使促进身心和行为的健康发展,为将来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等方面的压力做好前期的心理正在准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自我意识

情绪

学习

人际

恋爱

职业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矛头直指向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包括好奇、乐观等在内的24种积极人格特质,认为培养个体具有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再次是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

积极的心理教育是指主体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以充分发掘积极因素的教育活动 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分析

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意识倾向于自信、热情、憧憬、舒畅、紧张、急躁等。自我控制水平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在主动性、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

独立意识增强。追求独立人格是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的突出表现。自我意识发展的矛盾冲突

主体我与客体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这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矛盾中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大学生已开始将自我分离为主我和客我,当在现实中看到许多人比自己还出色时,逐渐地出现了不接纳自我的现象。从而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间产生较大的落差,这种落差给大学生带来许多困惑。

自信与自卑感的冲突。自信是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优秀品质。有资料报道,大学生的自卑占28%左右。自信心和自卑感常常处于相互交织的状态,内心极为矛盾和痛苦。渴望友谊与自我封闭的冲突。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友需求,渴望友谊,寻求社会归属。但许多人在与群体共处时却又表现出狭溢意识,以自我封闭的方式进行消极防卫,小心呵

护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生怕露短。这种矛盾冲突,使一些大学生失去心理和谐,倍受孤独的煎熬。

自我中心与从众心理的冲突。这一代独生子女的大学生,表现出强大的唯我惯性。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价值膨胀,喜欢把个人意志强加于人,而缺少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致使人际关系多不和谐,同时又具有从众心理,过强的从众心理将导致缺乏个性和较强的依赖性。表现在遇到具体问题情境时,要么我行我素,要么随波逐流,有碍于心理的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问题的调适方法

1.进行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2.建立合理科学的参照体系;3.抓住机会恰当地展示自我;4.有意识地加强个人修养、磨练意志品质 自我意识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人类意识的最本质的特征、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分界线是自我意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成了每个人的人格的核心。自我意识把人的愿望、爱好、欲念、习惯、利益结合成统一的体系,在日常生活中构成个人的内心世界,对人格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自我意识的发展程度来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成熟程度和心理水平。自我意识又称自我观念或自我观,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情绪的和意志的形式。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可以从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态度、自己对自己的控制这三个方面来加以衡量。三:大学生情绪问题分析

一个人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的状态下,或处于激烈的情绪状态下,就会造成情绪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会受到影响,出现很多异常的心理和行为,若不及时采取各种调适措施,就可能引发出严重的后果。

① 烦恼。烦闷苦恼的事人人都有,失恋、考试不及格、同学关系不和、经济拮据等都可能成为大学生烦恼的内容。对于烦恼,重要的不是烦恼本身,而是能否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② 焦虑。焦虑是一个人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愉快情绪,其特点是紧张不安。忧虑、烦恼、害怕和恐惧。焦虑是应激下的人的一种最常见的情绪反应。威胁机体康宁的任何情境,都可引起焦虑。焦虑者常表现出精神运动

性不安,来回走动,不由自主地震颤或发抖,还伴有出汗、口干、呼吸困难、心悸、尿急、尿频、全身无力等不适感。

③ 抑郁。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表情苦闷,行动迟缓,常感力不从心,思维迟缓,常感力不从心,思维迟钝,联想缓慢,因而言语减少,语流缓慢,语音低沉或整日不语。引起抑郁状态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具体的,但抑郁状态产生之后具有很强弥散性,使人感到生活和生命本身都没有意义,具有强烈的无助感,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或采取自杀的行动。

④ 暴躁。暴躁是指容易发火、发怒、过分急躁,“一触即跳”,他人发生矛盾,因一点小事就表现出粗野蛮横,这种人对外界的容纳性相当低,许多人还有很重的“哥们义气”。

⑤ 冷漠。冷漠表现为对外界的任何刺激都无动于衷,无论是悲、欢、离、合、爱、憎都漠然视之。冷漠者初期主要认为生活没有意义,心情平淡,出现抑郁状态,随后发展到强烈的空虚感,内心体验日益贫乏,不愿进行抉择和竞争,缺乏责任感和成就感。四:大学生学习问题分析

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往往发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智商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甚至较差,而一些智商一般的学生,学习成绩却很好。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是否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心理是否健康等。我国著名的心理卫生学家陈家诗教授说:“心理健康的学生,成绩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心理健康的成人,其工作效率必胜于心理不健康者。”在学习方面,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适应不良

学习适应不良是大学新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困惑,对他们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具体表现有: ①对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紧迫感和自觉性。

②学习缺乏独立性,习惯于中学时的学习方法,由教师安排自身的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学习时间等,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

③不理解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④学习中精力投入不足,对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要求认识不足,不知道怎样建立专业知识结构,培养专业技能,学习带有盲目性。

2.学习缺乏动力

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是指学习没有明确的方向,甚至厌倦学习。在学习时不像中学时那么有劲头,主要表现为: ①学习松弛。进了大学校门,从心理上摆脱了高中时的沉重压力,思想上逐渐松懈,新的目标还没有明确形成,所以学习的动力不如中学时强。

②没有学习的热情,缺乏必要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唤醒水平,懒于学习,没有学习的抱负和希望,求知上进性不足,把主要精力放在娱乐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

③学习肤浅,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注意摸索学习规律,学习能力较弱,成绩不好等。3.学习过度焦虑

部分大学生存在过度的学习焦虑情绪。具体表现在: ①学习中心理压力太大,情绪压抑。

②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总担心自己学得不好,对可能取得的考试成绩顾虑重重,信心不足,忧虑过度,以至寝食不安。

③夸大学习中的困难,为此惶惶不安,焦虑万分。4.学习心理疲劳

学习心理疲劳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迟钝,情绪躁动,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效率下降,错误增多,出现失眠等。造成大学生心理疲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习活动中不注意用眼卫生;学习内容单调,时间过于长,生活缺乏劳逸结合;学习的内容难度较大,学习过于紧张,使大脑神经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对学习缺乏兴趣、厌烦、畏难;或是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如家庭经济问题、思想问题等。五:大学生恋爱问题分析 1.择优心理

择优心理是大学生恋爱中普遍具有的心理,一般来说,交际广的同学择优心理强一些,自认恋爱条件较差的同学择优心理弱一些。应该肯定,大学生恋爱中对异性进行一定的比较、选择是无可厚非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标准去择优。有的女子要求对方身高不低于一米八;有的男子把女方相貌俊俏、身材苗条作为必要条件;有的强调对方家庭条件、社会地位等,结果耽误了自己的青春。2.嫉妒心理

在恋爱中产生嫉妒心理是非常普遍的。当得知自己喜爱的人同其他异性关系密切时,一种难言的痛苦滋味涌上心头,这便是嫉妒。嫉妒心理在大学生恋爱中归纳起来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嫉妒,一种是自然性的嫉妒,一种是变态性的嫉妒。自然性的嫉妒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爱情。变态性的嫉妒一般表现为无端猜疑、充满敌意和怀恨报复。从表面上看,变态性的嫉妒出发点和归宿似乎也是爱情,但实际上它恰恰是同爱情背道而驰的。爱情必须相互信任。3.掩盖心理

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优点显示出来,而把缺陷和不足隐藏起来,这种心理过程就是掩盖心理。由于担心自己在某些方面不理想,会遭到恋人的不满,因而有意向对方隐瞒,这叫做有意掩盖。还有一种叫做无意掩盖,就是无意识地把美好的一面表现出来,而回避有缺陷的一面。事实上,大学生恋爱中的掩盖心理不是单方面的。感情炽热的恋人都希望各自的行为能赢得对方的欢心。4.从众心理

大学生恋爱中的从众心理是指恋爱活动受人评价和行为的影响,这种从众心理表现在恋爱过程的很多环节上。有的大学生本想进入大学后认真学习,多学知识,立志将来做一番事业,暂时不想考虑恋爱的事情。但当他看到周围的同学一个个都谈上了恋爱,自己就会产生疑惑,进而听到大家对恋爱的赞赏时,原先的信念就会动摇,很快会成为恋爱大军中的一员。

面对爱情我们要做到:

1.正确把握爱情。爱情是一所学校,它需要我们学习和思考。正确把握爱情,才能更好地面对爱情。爱情是给予而不是为了得到,恋人之间彼此分享快乐、幸福和悲伤等。爱是责任,所有的爱情都包含一份神圣的责任,这种责任不是义务,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内心的自觉,即为自己所爱的人承担风险,而不是感官上的愉悦与寂寞时的陪伴。爱是尊重,真诚的爱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与理解基础上的。

2.正确对待恋爱。大学生要正确对待恋爱,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即恋爱与事业、爱情与友谊、恋爱与道德。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大部分恋爱心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1)恋爱与事业。恋爱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在人生道路上,爱情固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它不是最主要的,也不是生活的全部。正确的恋爱观要求人们把事业放在首位,事业

高于爱情,爱情服从事业。对多数青少年,特别是就读的大学生朋友们来说,更应把学业放在首位。应当将爱情纳入人生事业中,使之服从于伟大的理想与人生抱负,才会超越狭隘的私人感情,获得健康幸福的爱情与充实的人生。

(2)爱情与友谊。爱情与友谊是人类情感生活中的一对孪生姐妹,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有相同之处,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友谊是同事、同学或朋友之间在相互了解和信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亲密、平等和友好的情谊关系。它是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上获得理解、肯定的情感需要,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异性间的友谊是爱情的基础,纯洁的友谊是恋爱发展的基石。恋爱的过程是一个友谊不断深化的过程,友谊伴随着爱情的始终,但友谊不一定发展成爱情。同情是友谊,好感是友谊,但都不是爱情。爱情比友谊具有更高的层次,两者有明显的不同。友谊的支柱是理解,爱情的支柱是感情。

对本课的建议

1.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2.讲些同学们感兴趣的事。3.很喜欢你讲的课,有很多收获。4.希望课时多点。

参考文献:

1.崔丽娟 张高产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5(2)2.王希永 《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 2006(4)3.石校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学习

学会学习

学习,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讨论和关心的话题。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一生就注定与学习密不可分。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习更是我们在大学期间的重要任务,从狭义上讲,学习指的是对科学文化等知识的学习,从广义上讲,学习更包括了交往适应等的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大学生学会适应,学会保持健康心态,学会学习。

我们通常认为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而我们要做到这一点,毫无疑问,必须要通过学习,而且是一种正确的健康的学习方式。

学会学习,作为一名大学生,最基本的是学好自己的学业知识,如果连最基本的都做不到,又何谈会学习呢?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一名当代大学生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我们是90后,是国家与社会的新生代,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厌恶学习,讨厌学习,产生厌学情绪,这就是不健康心理的一种表现与征兆。好的学业成绩,会增加人的自信心,激发人前进的勇气与动力,促使人的心理向着更加

健康的方向发展。相反,很多本来成绩优异的学生,凭着优秀的高考成绩走进了大学,然而却不知继续努力,或沉迷游戏,或迷失目标,原来的成绩优越感不复存在,进而内心越来越压抑,患得患失,最终不健康的心理导致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学会学习,还需要我们学会为人处世,学会待人接物,学会人际交往。大学是一个转折点,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在大学,我们的接触范围更加广阔,我们可交往的对象更加丰富和多样。因而人际交往是我们一项重要的学习课程。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可以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莫大的帮助,与周围人的融洽相处,会使人更有安全感,真挚的友谊,会让人的内心充满阳光,不论是同学,还是老师,亦或是其他人,都值得我们去交往。我们不应该封闭自己,有些同学依旧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不会或不愿接纳新的关系,进而性格孤僻,不合群,那样会让自己的心境越来越糟糕,自己的心里也会渐渐萌生出不健康的萌芽,不仅危害自己,严重了还会对他人造成伤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看见的。

学会学习,更需要我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可以说,思想道德的学习要远比其他方面的学习更加重要。因为它更加直接的影响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心理的不健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便是思想与道德

方面的偏差。一个思想高尚,品德优异的人,他的心理往往更加健康。心理是一个很微妙的东西,更多的时候,我们很难感觉到它的存在,因而它更容易引发蝴蝶效应,可能是良性循环,也可能是恶性循环,因而,我们要学会学习,防微杜渐。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伴随而来的,人们面临的各方面压力越来越大。如今,社会上患有心理健康类疾病或者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当代大学生,一个承载社会和家长较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不仅要有广博而精深的知识,而且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更是明显地高于其他同龄群体。而近些年来社会上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引发的严重后果让人扼腕。因此要努力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大学生们要学会学习,真正的学会如何去学习,才能让我们当代大学生真正挑起祖国的重担,扛起未来的明天!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4/106494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