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0岁以上高龄患者治疗性ERCP的临床护理分析
80岁以上高龄患者治疗性ERCP的临床护理分析
江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梁雪月 潘美玉
[摘要]:目的:总结80岁以上高龄患者治疗性ERCP的护理经验以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42例年龄大于等于80岁伴或不伴有其他系统疾病的高龄患者行治疗性ERCP的个体化临床护理进行总结。结果: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有助于减少ERC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积极有效的治疗并配合术前充分准备、术中仔细监护、术后精心护理是减少并发症、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高龄患者,治疗性ERCP,护理。
背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人胰胆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然而高龄胰胆管疾病患者往往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或者由于其他原因难以接受外科手术[1]。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为探查胰胆道系统疾病的造影术,同时可内镜下行相应的治疗如取石、胆管引流、胆道支架置入、乳头切开等,是一种应用广泛、对病人创伤小,并且安全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易被高龄患者接受,已成为高龄胰胆管疾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虽然ERCP的创伤小,但仍有可能出现相应的并发症,本文对2007年1月~2012年12月以来行治疗性ERCP术的42例年龄大于等于80岁的高龄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和护理总结,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行治疗性ERCP的患者42例,年龄大于等于80岁,其中男性18例,女性24例,年龄最高99岁,平均年龄(83.4±3.3)岁,胆总管结石20例,胰胆管肿瘤22例,合并症的共35例(83.3%),合并症主要包括:心血管(高血压及冠心病)28例、糖尿病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或)肺部感染15例。有14例患者合并上述2种以上疾病。术后并发症:急性胰腺炎2例,胆道出血1例,胆道感染2例。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辅导:本组病人均为高龄患者,文化程度偏低,对相关知识认识甚少,因此术前心理辅导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手术成功的前提。详细介绍ERCP的目的、手术方法、注意事项从而减少患者的恐惧及担忧,同时了解其思想顾虑,给予精神安慰及心理疏导,减少心理负担,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术前护理:了解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做碘过敏试验;除ERCP常规术前检查外,所有高龄患者均需行心电图、胸片、凝血功能、血气分析、肺功能、动态心电图等检查;遵[2]
[3]医嘱用药,控制血压、血糖等在正常范围,如合并肺部感染,积极控制感染以在术前达较理想状态;按医嘱嘱患者术前禁食8小时,术中不要穿戴影响摄片的衣着饰物,带病历、手腕带等资料;建立有效静脉通路;术前备药(安定、654-
2、杜冷丁)等[4]。
2.2术中护理:协助患者取俯卧位,或左侧卧位,高龄患者,尤其是合并心肺疾病的患者,因俯卧位压迫胸廓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加重心肺负担,应常规吸氧(2~4L/分钟),心电监护,备好呼吸机及各种抢救器械及药品;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面色、心率、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出现异常情况时立即停止操作并做相应处理。选择有经验的护士,术中与医生配合默契,熟悉操作流程及器械的应用,技术熟练,尽量减少操作时间,动作轻柔迅速,反应敏捷,最佳配合医生以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并发症等。
2.3.术后护理
治疗性ERCP操作时间相对较长,且高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升高,患者痛阈高,反应相对迟钝,术后常缺乏典型的症状及体征,容易延误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现及处理,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高龄患者的术后护理,并根据不同个体制定个体化精心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缩短恢复时间。
2.3.1一般护理:术后禁水禁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体温等),同时密切观察意识、尿量、鼻胆管等;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肛门是否排气排便等变化情况,定期复查血尿淀粉酶及血常规、生化等,并遵嘱指导患者逐渐恢复饮食;积极给予心理辅导,及时了解患者对治疗、生活、饮食等方面的需求,并给予解决,尊重、鼓励患者,增强患者信心。对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的患者,禁食期间注意血压、血糖的变化,如有危急值,及时报告医生并予相应处理;对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患者,术后常规吸氧,并严格控制输液量及补液速度;对有鼻胆管引流的患者,应主要防治引流管脱落、堵塞、感染,并观察引流液量、颜色、性状等,做好相应记录并及时报告医生。
2.3.2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急性胰腺炎、出血、胆道感染、穿孔等[3][5]。因此,ERCP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ERCP术后胰腺炎的观察及处理:ERCP术后胰腺炎是指进行ERCP术后有明显的腹痛等一系列腹部症状、淀粉酶升高等胰腺炎表现,需要住院或延长住院治疗时间的现象。ERCP术后胰腺炎与反复多次插管、过高的注射压力等引起胰管过度充盈有关,是ERCP术后常的并发症[3]。该并发症在本组病例中有2例。术后出现持续腹痛且血淀粉明显升高的患者,应及时报告医生,遵嘱严格禁水禁食、同时根据情况予制酸剂、抗生素,并维持水电解
[6]质平衡等,必要时予生长抑素或类似物或乌司他丁,定时复查血尿淀粉酶,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运用心理技巧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消除患者对此项检查的恐惧与焦虑。
胆道出血的观察及护理:胆道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切开过大、过深、乳头旁憩室或憩室内乳头等,该并发症在本组病例中仅有1例。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排黑便、呕血、有无冒冷汗、脉搏细速及血压下降等出血征象,同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是否有血性液体流出,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快速扩容,静脉应用止血药物等。并根据情况辅助医师行内镜下治疗或血管介入治疗等。我院该例患者通过血管介入治疗成功止血。饮食方面需告知患者止血术后2天内需禁食,待病情平稳后可逐步过渡到全流食、半流食至普食。
胆道感染的观察及护理:胆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有胆道梗阻、切开导致水肿明显、鼻胆管引流不畅等引起,临床表现为术后出现上腹痛、高热、黄疸加重、右上腹压痛、胆囊肿大,重者出现休克[2,8]。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尤其体温的变化,观察临床症状如腹痛明显伴发热、寒战等应及时报告医生,遵嘱给予降温、抗生素等处理,仍不见病情好转,应紧急行内镜下胆管引流。
3.讨论:
高龄胰胆疾病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尤其是心肺疾病及糖尿病等,这大大增加了治疗性ERCP的风险,同时对患者术后的恢复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术前充分评估及准备、术中仔细监护、细心操作,术后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同时配合积极有效的治疗,这可大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保证治疗成功。本组42例患者均治愈或好转出院。综述所述,通过分析发现,80岁以上高龄胰胆疾病患者不应该是治疗性ERCP的禁忌症,通过细心而严密的护理及治疗,治疗有效率是肯定的。
参考文献:
[1] 张荣春, 秦斌, 等.80岁以上高龄患者治疗性ERCP的临床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1,28: 21-23.[2] 麻树人, 邵晓冬, 张宁, 等.治疗性ERCP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6,23: 31-34.
[3] 李兆申, 许国铭, 孙振兴, 等.诊断性与治疗性ERCP早期并发症与处理.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 19: 77-80.
[4] 张晶, 崔梅.内窥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360例临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9, 15(4): 35.[5] 姚谦, 黄强,等.ERCP技术在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肝胆外科杂志.[7]2012, 20: 176-178 [6] Cohen S, Bacon BR, Berlin JA, et al.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ate-of-the-science conference statement: ERCP for diagnosis and therapy.Gastrointest Endosc.2002, 56(6): 803-809.[7] 李俊梅, 李芸,等.ERCP术后并发胆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防护.西部护理.2012, 3: 23 [8] 吴传良 ERCP常见并发症及防治策略.医学研究杂志.2009,38(3): 92
第一作者:梁雪月 主管护师 大专 邮箱 1045833009@qq.com
电话 ***
潘美玉
护师
本科
第二篇: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干预
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干预
刘婧(永州市人民医院 湖南永州 425100)
【关键词】高龄 股骨颈骨折 心理分析 护理干预
一般来说,老年人因为性激素水平下降、骨质丢失,易骨质疏松、股骨颈脆弱,外伤时易引起骨折 [1]。骨折后由于患肢疼痛,又不能活动,加上卧床时间长,医疗费用高,便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给护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因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基于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必须及时了解其特殊心理和患者在各不同治疗阶段的心理反应,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尽快恢复身心健康
[2]。我科于2007年10月至2009年3月间共入住37例股骨颈骨折的高龄患者,由于在护理过程中及时采取相应手段及措施,对病患的心理进行分析及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7例患者中,男10例,女27例,年龄一般在65~92岁之间,均为单纯股骨颈骨折不合并其他疾病。致伤原因:车撞伤11例,摔伤26例。手术方式:采用内固定术10例,行股骨头置换术12例,全髋置换术13例。37例高龄患者均存在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
1.2方法
由具有较强沟通能力、较强亲和力的护理人员负责,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采用访谈和行为观察的方式,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对肢体功能锻炼的看法,观察其性格、情绪、意志力等,分析其心理特征,然后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2心理分析和护理[3]
一般而言,高龄骨折患者普遍存在以下心理:
2.1 恐惧心理
高龄骨折患者发病急,患者往往缺乏心理准备。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对手术有顾虑和害怕,认为骨折后很可能致残,害怕自己从此不能站立,生活不能自理。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护理,把可能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威胁做适当说明,耐心地向患者解释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手术需要的时间及术中配合,让患者心中有数,增加安全感。
2.2 焦虑心理
高龄骨折患者,住院后不能很快适应患者角色转换,饮食习惯、医疗费用、个人及其家属、亲友关系发生紊乱都可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焦虑。护士应从患者一入院开始就要热情、友善、耐心地向患者介绍环境,科室布局及主管医生、护士的一般情况,相关的医学卫生知识,鼓励患者表达他所承受疾病的感觉,耐心地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让患者尽快进入角色,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
2.3 自责心理
老年患者由于骨折,功能受到影响,生活不能自理,又要拖累到家庭,因而内疚,不恰当而且过多地谴责自己,一些患者怕给子女增加负担而拒绝做手术。根据家庭状况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做好解释开导工作。向患者讲解手术的意义,分析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手术费用虽然高些,但患者恢复健康后不为疾病所困扰,从而可减轻子女的生活负担,提高生活质量;并争取亲人的合作,使患者了解到自身对子女的重要性,从而使其接受手术。
2.4 抑郁心理
高龄患者由于突然丧失自我料理能力,加上本病病程较长,绝大多数患者产生轻重不同的抑郁情绪,此时患者常表现出心情压抑、苦闷,郁郁寡欢,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这时医护人员要充满同情心,以高度负责的服务态度温暖患者的心,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努力使患者改变想法,引导和鼓励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培养其兴趣,树立信心,使其看到希望,消除负性情绪。
2.5孤独心理
老年患者情绪多变、孤僻、多愁善感,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骨折住院卧床后,由于远离亲人,周围都是陌生人,与医护人员交谈机会少,患者有度日
如年之感,易产生孤独寂寞感,表现为事事谨慎小心,不主动与医护说话,不愿与人接触,有问题不敢问,不随便与病友交谈,盼望家属早来探视,病未痊愈就想回家[5]。因此护理人员应关心理解患者孤单寂寞的心情,耐心安慰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安排亲人探访或陪伴,组织病友间交谈,多与患者沟通,消除老人孤独感,使患者心情舒畅。
2.6被遗弃心理
绝大多数老年人曾对社会和家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住院后若得不到社会及家庭的关心和帮助,如住院后费用无人支付及生活上无人照料等都会使患者产生一种负性情绪,独自承受内心的苦闷而产生一种遗弃感。这时护理人员要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以耐心、舒缓的语言方式表达对患者的关心与支持,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护士可帮助患者回顾自己的优点、长处、成就等,增加其正向看法,帮助患者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并周围人对患者提供关心和帮助。
3护理干预措施
3.1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访谈时要尊重患者的感受及其社会地位感使他们尽可能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由此分析其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
3.2加强个人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合的宣教方式使其掌握相关的知识及功能锻炼的方法,从而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3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对自信心不强或自我调节能力差的老年人要进行对比疏导,告诉患者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有的人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长期卧床生活质量极低,从而增加患者的心理优势得到心理平衡感。
3.4 争取家属对患者的支持,让患者有归属感。
4结果
通过心理干预后,本组37例患者均能克服心理障碍,保持乐观、自信的心境,在家属配合下正确进行功能康复锻炼。总体而言,本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均在术后3周左右出院。
5讨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不愈合率和股骨头坏死率一直高达20%~30%[4]。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病情的和预后,通过对本组37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正确的心理疏导,有效地改变了患者的不良心理,提高了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37例患者出院时均达满意效果。因此可见心理干预是促进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康复的有效措施。早期实施心理干预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并能减少相关并发症[6]。
[参考文献]
1李亚珍,杨欣.性激素对骨细胞功能的调节[J].中国妇产科临床科杂志,2006.7(4):313-314,263.陈梅,陈晓文.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出院后家庭访视与健康指导[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683-685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7-118.4王亦璁,郭子恒.骨与关节损伤(第四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2月5 支秀玲,岳红霞,李艳红,等.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的心理反应及护理对策.实用骨科杂志,2002,8(1):77-78.陈月春 覃正茂.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心理干预效果观察.当代护士,2007,7(4):20-21.
第三篇: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措施的经验总结
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措施的经验总结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肺部感染患者采取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并辅以综合性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68例我院接收的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入院时间为2016年3月至2017年,随机分为对照组(n=34,予以痰热清注射液+常规护理)与观察组(n=34,予以痰热清注射液+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疗效。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临床有效率显著要高(P<005)。结论: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肺部感染的过程中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提高疗效,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护理;临床治疗;肺部感染
【中图分类号】R816.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137-01
肺部感染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以老年患者较为多发,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临床治疗多采取抗生素治疗,但目前抗生素滥用现象较为严重,导致耐药性增加,细菌变异,患者病情易反复发作,治疗难度加大。近年来,我院对老年肺部感染患者采取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并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作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68例我院接收的老年肺部感染患,入院时间为2016年3月至2017年,均符合相关肺部感染诊断标准,排除神志不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入选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4)与观察组(n=34)。观察组中,女15例,男19例,病程2-15年,平均(136±05)年,年龄60-85岁,平均(718± 63)岁;对照组中,女14例,男20例,病程3-16年,平均(138±06)年,年龄61-86岁,平均(716±53)岁。在年龄、性别等资料上,两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治疗,并加以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痰热清注射液(批号:国药准字Z20030054),在250ml5%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20ml痰热清注射液后静脉滴注,每天一次,连续治疗7d。
13护理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将综合性护理干预应用于观察组:(1)加强病情观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如呼吸、血压、体温等。同时还要观察患者痰液状况,当痰液为红色,说明可能存在肺癌、肺结核等情况;若痰液为翠绿色或黄绿色,考虑为绿脓杆菌感染;若痰液类似铁锈颜色,考虑为大叶性肺炎或肺梗死;若痰液为泡沫状粉红色,可能为急性左心衰竭,而痰液若存在恶臭,则可能为厌氧菌感染;(2)呼吸道护理。经常帮助患者翻身敲背,鼓励患者正确咯痰,并予以雾化吸入治疗。对于排痰困难者予以吸痰器吸痰。(3)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应详细掌握常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及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输注痰热清时,应注意所选抗菌药物是否与其存在配伍禁忌。指导患者按?t嘱坚持服药,在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报道医师,并协助处理。(4)心理护理。肺部感染常反复发作,使患者易出现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协助其调整心理状态,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4)生活及饮食指导。患者饮食宜清淡,同时切忌烟酒,饮食上多食用水果蔬菜,多饮水,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纤维素、高热量食物,以加强营养。加强患者口腔护理,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待病情稳定后,进行适当的运动。
14观察指标(1)疗效评价[1]:显效:患者辅助检查结果恢复正常,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有效:患者辅助检查结果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未达以上标准。本文中将有效+显效归纳为临床有效。(2)自制满意度量表,评估等级:不满意,基本满意,十分满意。
15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15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以百分比(x±s)表示计数资料,当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对比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著要高(P<005),见下表
3讨论
肺部感染是由病原菌,包括细菌、支原体、真菌等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病程迁延的特点,患者常需长期反复住院,对患者身心健康存在不利影响。痰热清注射液为中药制剂,具有抗菌、抗炎、解毒、镇痛的作用,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缓解临床症状,同时能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除,改善通气功能,临床效果显著,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但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差,肺部感染发生后,病情变化难以预料,易发生其他并发症,因此需要加强临床护理,以保证用药的安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
本研究采取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是针对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身体状况开展有计划性、有目的的全面统筹护理模式,护理人员通过心理干预,能够减轻其心理不良情绪,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加强病情观察能够及时发现异常并予以处理,同时进行用药指导,能够保证用药安全,提高疗效;通过饮食指导能够促使患者合理饮食,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有利于疾病康复;指导其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减少组织对氧的消耗,有利于机体的修复,待病情稳定后进行适当锻炼提高免疫力,对于减少或延缓疾病的发作有一定帮助。李海荣[2]对60例肺部感染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综合性护理,结果显示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提高,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显著要高,且护理满意度也较高,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可见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肺部感染的过程中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提高疗效,提高护理满意度,与文献报道的结论一致[3]。
综上所述,在痰热清治疗老年肺部感染的过程中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提高疗效,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彦,董桂平,焦秀梅等.胃食管反流护理干预对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疗效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7):985-988
[2]李海荣.排痰护理在卧床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36(4):397-401
[3]郭顺锡.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内科,2015,10(5):739-740,682
第四篇:80岁以上高龄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治疗体会
龙源期刊网 http://.cn
80岁以上高龄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治疗体会
作者:曾永坚 曾永华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10期
【摘要】我院从2000年3月至2009年6月手术治疗24例高龄(80岁以上)老年梗阻性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6例次(25%),其中切口感染3(12.5%)例次,切口裂开2(8.33%)例次,肺部感染1(4.16%)例次。平均住院时间50 d。随访22例,随访率
91.67%,术后1、3、5 年生存率分别为45.83%、29.16% 和16.67%。结论高龄并不是结直肠癌伴梗阻患者手术治疗的禁忌,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高龄;肠癌;梗阻、手术
第五篇: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护理经验总结及分析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护理经验总结及分析
【摘要】观察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病人1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手术结束之后的病人实施护理与观察,同时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此次研究所选取的160例病人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以及有针对性的预防之后,只有6例病人出现皮下血肿情况,其他病人没有出现并发症。结论对冠心病病人介入治疗之后,同时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手术之后并发症的出现率。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并发症预防
冠心病又被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碍,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以及心绞痛。冠心病严重者会发生心肌梗死,继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此次研究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病人160例作为对象,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病人1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选取的160例病人中,男性病人有96例,女性病人64例,患者年龄各不相同,其中年龄最大的患者79岁,年龄最小的患者44岁,平均年龄67.3±2.5岁。所选取的病人全部接受冠状动脉的造影检查,病人在完善手术之前的检查之后实施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1.2 护理方法
病人在接受治疗之后,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对病人加强拔管护理、术后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相关护理。(1)心理护理:由于冠心病患者的年龄都相对较大,其内心对于疾病比较敏感,情绪容易受到环境影响,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因此,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责任护士要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解,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患者及家属介绍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临床症状以及临床治疗措施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能够纠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错误认知。通过为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消除患者的精神压力,提高患者对临床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使患者更好的配合临床治疗以及护理措施。(2)基础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以及生命体征,一旦患者出现血压异常升高,并伴随恶心、头晕等症状,需要立即通知医师并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调整患者为平卧体位,建立静脉通道以及急救药物和设备,并给予吸氧、降压、利尿等治疗药物,改善患者的突发症状,提高患者的预后情况。①遵医嘱给予患者对症治疗措施,并在固定条件下进行血压测量,避免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患者在血液测量前需要保持坐姿或卧姿30min。此外,可以给予患者心电图以及心电监测,避免患者出现突发症状。②当患者的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195mmHg时,需要立即联系医师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加重。(3)用药护理:护理人员遵医嘱给予患者适量药物后,需要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解,叮嘱患者用药后禁止进行大幅度动作,且不能随意停药、换药。部分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是直立性低血压,因此,患者用药后需要卧床休息2~3h,待药物代谢后可以改为坐姿休息片刻后,在进行下床活动,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各项指标变化。部分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为水肿,护理人员要观察患者有无水肿现象,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告诉患者待冠心病病情稳定后需要继续用药,预防出现病情反复的现象。(4)饮食控制:为患者提供科学、健康的饮食,日常三餐以低脂、低盐、低胆固醇的食物为主,并严格控制患者动物胆固醇的摄入量,嘱咐患者多食用蔬菜、鲜果等多维生素、有营养的食物。肥胖患者需要严格控制体质量,并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禁止抽烟、喝酒、食用刺激性以及咖啡、茶等食物。
结果
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之后,160例病人只有6例病人出现皮下血肿情况,其他病人没有出现并发症。
讨论
着患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5-6]。如何有效治疗以及预防冠心病已经成为研究重点,近年来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患者用药依从性与治疗效果等有密切关系。多数患者在初期用药阶段依从性较差,继而加剧疾病的进展,加大了治疗难度。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冠心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在不断下降,主要原因包括:
首先,家人提醒用药。冠心病患者大多以老年人群为主,因此在自理方面能力较差,因此在服药之后很容易忘记继续服药,或者出现已经服用药物却认为未服用药物情况;由于部分患者不能够单独去复诊,所以在家属陪同时很容易出现疏漏情况;家属有时候因为工作忙或者其他因素等忘记提醒患者服药;
其次,缺乏用药知识。部分患者认为需要服用的药物过多,因此认为服用的方法不够简单,部分患者认为其他药物更具有效果,担心药品书上的不良反应而不愿意继续服药;
最后,药品费用过高。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每天需要花费10元~20元,以降血脂药物为代表,其价格非常昂贵,因此成为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的最主要原因。临床医师需要提高患者以及陪同家属宣传基础药物知识,详细解释用药基本目的和不良反应情况,继而能够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对二级预防用药知识的了解,及时纠正错误观念,消除患者疑虑;另外,通过建立冠心病患者社区俱乐部,让相关药师及时提供药物咨询,不仅仅能够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用药知识,还能够督促患者坚持长期用药。在传统医学观念的影响下,医师在指导患者用药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尤其针对老年患者,能够在自身经济承受能力之内长期坚持用药。
参考文献
[1] 陈雪,陈瑰丽.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6):68-69.[2] 武悦镜.慢性肾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行血液透析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13):1240-1241.[3] 罗良初,黄金,童成枝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6):551-553.[4] 李俊凤,陈宇,任丽娜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高危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6):1469-1470.[5] 郭舒婕,宋葆云,刘玉玺等.优质护理服务在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