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万宝之争未必是件坏事(优秀范文5篇)

万宝之争未必是件坏事(优秀范文5篇)



第一篇:万宝之争未必是件坏事

整整20年里,除了近几年攒出来的一个没有杀伤力、根本称不上“毒丸”的“合伙人制”,万科在控制权市场里,面对野蛮人强势,既没有做任何有效的准备,也不会有有力的抵抗,只凭英雄几句场面话来与人对决,让人十分唏嘘。

很难想象一个金融领域教科书式的事件,会成为大众传播的核心话题,万科在20多年前遭遇股权阻击――“君万之争”时可没这个待遇,两个事件日后一定会被写进商业史,这场“对决”卷起的舆论风暴后,藏着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一波三折

传奇总有一个“悄悄的开始”。我们先来梳理一下。

从2015年开始,宝能旗下的前海人寿,开始买卖万科的股票,几乎每个月都有交易记录,但是规模小到根本不会引起市场上的注意。7月开始,宝能发动全面进攻,两个月里动用资金200亿元,3次举牌,干脆利落地成为万科新晋大股东。

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这才回过味儿来,通过老朋友冯仑牵线,在北京与宝能的老板姚振华见面,谈了几个小时,姚老板此时也算是王石的老板了,话挺多,“有点搂不住嘴”。经历过大风浪的王石很淡定,对姚老板说:增持万科的股票,我们很荣幸,要想成为大股东,我们不欢迎,因为你信用不够。

王石很自信,想不战而屈人之兵,点醒姚老板,让他知难而退,万科多年的老大、几十年只顾着数钱、不介入公司管理的华润,用实际行动支持了王石,调动4.97亿资金增持万科的股份,以0.2%的微弱优势,夺回大股东的地位。

面对姚老板,王石和华润显得都有点傲慢,也都低估了姚老板的凶猛程度。宝能没有犹豫,接下来的3个月里一直买买买,以绝对优势成为大股东,在此期间,华润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2015年12月,王石有点慌了,本来是私下和姚老板的谈话,写到公告里,这个曾经的“商业教父”、万科的“王”,在强大的对手面前,没有拿出有力的反击,只能一逞口舌之利,其实是件挺悲壮的事,引来的却是公众的讪笑:登山、游学、谈恋爱,这几年你玩得倒是挺开心,红烧肉的手艺也见长,后院着这么大的火,结果一点办法都没有?

接下来,王石终于有所行动,像当年一样,操作公司股票停牌,为自己赢得喘息乃至于翻盘的机会,四下拜票。大家都在围观,一开始以为原来的老大华润会强力介入,然而并没有;又以为王石会引入新股东,比如中粮,然而并没有;或者干脆启动“毒丸计划”来稀释宝能的股份,这个真没有,这么多年来,万科连个正经“毒丸”都没造出来。

好吧,王石一定会有秘密武器。果然,又一个惊天逆转来了。万科管理层和华润这对搭档,在老股东里找了个新战友――安邦,股权相加超过宝能,万科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权暂时免除了威胁。

在宝能大规模进攻时,安邦也在增持万科的股票,人们都以为他俩是盟友,至少是友军,围观群众看得冷汗都出来,这„„也太冷了吧。

万科此次停牌前,新晋大股东“宝能系”持股24.26%,第二大股东华润以及万科管理层等一致人持有21.19%,安邦持股6.18%,局面暂时安定下来,宝能是否再次进攻,直到取得万科的控制权,目前还是个未知数。2012 年3 月30 日,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福田举行挂牌仪式,姚振华致辞。

精彩场内外

这出戏太精彩了,精彩到观众都忍不住要加入其中了,在战斗的关键时刻,接二连三的疑问调起了所有人的胃口,共同托起战斗的高潮:

宝能这么死磕,是为什么?

昔日的老大华润,在强敌面前怎么如此之弱?

为什么关键时刻没人敢站出来支持王石?

王石这个“化外高人”,是不是已经被郁亮为首的公司管理层架空?

宝能这么多资金,到底从哪里来?

观众关心八卦,当事人关心利益,无需正面回应,只能用行动来做旁证。有些有答案,有些没答案,一种无敌且古老的声音又传了出来,“阴谋论”。

对于一个金融事件来看,热衷八卦和阴谋论并没有太多的杀伤力,王石本身的形象和气质在舆论场里却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比起追逐利润,王石显然更重视企业的社会属性,万科专注盖房子、而且只盖住宅,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一大房地产企业;项目管理、工程、销售、物业等各方面的专业性都让人信服;在特殊的商业环境中,万科的“不行贿”的底线甚至成为一面旗帜。

特别是万科苦心经营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造就出一个在中国非常少见的优质企业。宝能将目标锁定万科,必然是它太好,另一个侧面是,被炒到天上的垃圾股眼花缭乱,真正优质的标的物凤毛麟角,有个把小的也犯不上动用这么大的资金量。

王石本人的形象更加迷人,创业于1980年代的优秀企业,很多是集体所有,之所以能发展至今,都因为在当时通过股权改制解决了企业产权的问题,控股的创始人得以长期掌控企业的发展,比如海尔、tcl等等。

但像王石这样,改制和上市之初就完全放弃控股的仍然是极少数,他将自己打拼的天下,拱手交给市场,只凭自己创立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体系,就可以掌控公司。王石不仅公司治理的好,自己爬山、游学、恋爱也让人羡慕,每个人过一个人生,王石像是过了几个人生,而且每个人生都很精彩。

王石一直都是个英雄,商业文明的缔造者,辛苦打拼和经营的天下,被“野蛮人”突然攻入,便会被人同情,为他惋惜,有了这样的悲壮的情绪,一场交易便上升到了情怀的高地。

一位接近王石的资深媒体人士,在非公开场合感叹:自己的孩子被人强行抱走,这让人很难接受,但是柳传志在联想也占有很少的股份,但他把一生都交给公司,从里到外都是“企业的主人”,王石则不同,他放弃了股权,后来自己也玩得很开心,这意味着责任的淡化。王石不是没有过教训。1991年万科上市,因为股权过于分散,1994年君安趁虚而入,联络股东试图取得万科的控制权,终极目的还是操纵股价以期套利。王石抓住君安的利益相关者操作“老鼠仓”的嫌疑,击退对手,随后引入盟友华润作为大股东,保了20年的平静,但这个大股东的股权也不过15%多一点,万科的“防火墙”太矮了。

整整20年里,除了近几年攒出来的一个没有杀伤力、根本称不上“毒丸”的“合伙人制”,万科在控制权市场里,面对野蛮人强势,既没有做任何有效的准备,也不会有有力的抵抗,只凭英雄几句场面话来与人对决,让人十分唏嘘。

背负着“野蛮人”骂名的宝能,人们都在猜测它发动进攻的动机,但这显而易见――高风险带来的高利润,就是理由。

万科与自己同处一个行业,有庞大的资产,高达2700亿的市值,即使在2014年行业萧条的大环境里,仍有远远高于同行业的盈利能力和充足的现金流,股价又相对低估,一贯凶猛的宝能和姚振华,难免垂涎三尺。何况宝能2013年宣布进军商业地产以来,预计投资强度高达5年1200亿元,前期的投入遭遇萧条市场,沉淀大量资金,急需万科这头现金奶牛来分散风险。

饿极了的宝能,吃相却未必难看。

整个收购过程中,宝能动用了200亿元资金,来源包括基金公司资管计划、保险资金、融资融券、收益互换、股权质押、信贷„„几乎囊括了当前正常监管范围内所有合法的大规模融资途径,前三次增持都选择了“股灾”之后,超大规模的买入,只让万科的股票上涨了2元左右。

宝能对金融工具的掌控、时机的把握以及具体操盘的能力,绝对是顶尖水平,宝能现在手握22.45%的万科股份,平均成本只有15元,现在停牌价超过24元,宝能用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

宝能在交易中大占上风,舆论上却不敌万科,这是它的最大劣势,当下互联网舆论场的力量就在于,它能潜移默化地给管理部门施加压力,影响一个专业领域中发生的公众事件走向,这样的力量在近两年的法律审判中非常常见。

一方是万科、华润加安邦;一方是宝能,万宝之争目前暂时的平衡点,很难说不是舆论压力下,大股东之间和监管部门协调的结果。

风险在哪里?

万宝之争的一大好处,是让人看到了“杠杆收购”在资本市场的力量。

作为金融工具,杠杆收购的原理并不复杂。所谓杠杆,就是用少量的资金,撬动更大规模的资产,一个简单的例子是贷款买房,总价100万元的房子,买房人只要拿出30万元,就可以先签订协议,用房子作为抵押在银行融资,再付给开发商,买断房子的使用权,再分期把资金还给银行并付融资成本――利息。

比起买房子来说,宝能收购万科的杠杆更复杂、规模更大,它先动用自有资金买下万科的部分股权,把这些股权质押给金融机构融资,再用借来的钱继续买万科的股票。如此循环,杠杆套杠杆,部分资金的杠杆率高达14.29倍。

对于宝能来说,风险在于用于收购的资金大都是短期债务,利率很高,因此它一定会谋求短期内迅速变现,最极端的方法就是快速吸进万科股票,最好超过30%,取得公司控制权,出售公司优质资产套现还债、盈利。

这种资本市场的玩法,1980年代被美国人玩到极致,从1980年的几十亿美元规模,到1988年杠杆收购的巅峰时期,累计交易额到达1880亿美元,玩来玩去,差点玩成一场灾难。

最有名的案例是1988年kkr收购雷诺兹?纳贝斯克(大家没抽过骆驼香烟,至少也该吃过这家公司生产的奥利奥、乐之饼干)。记录这个案例的经典之作《门口的野蛮人》,如今也成了宝能的代名词。

当时纳斯贝克的ceo罗斯?约翰逊看股市低迷,自己的业绩再难进步,就琢磨着卖掉公司。他只是个拿工资打工的头头,根本谈不上公司的所有权,他一面想尽办法说服董事会(大家都图财,股东们也想赚钱),另一方面和希尔森公司私下达成意向,给自己和管理层搞了顶“金降落伞”,即使公司卖出,他们也能获得利益,同时放出风声,让更多公司加入战团抬高价格。

关键时刻“金降落伞”露馅了,股东和员工对罗斯?约翰逊和他的盟友希尔森非常讨厌,加上kkr许诺给股东和员工更多的利益,这个半路杀出的kkr,只用20亿美元,便掏空了华尔街投行,最终资金规模超过250亿美元,以微弱优势拿下纳斯贝克,把罗斯?约翰逊扫地出门。

一场看上去很美的收购,最终结果是,天价的融资让kkr亏了20%,雷诺兹?纳贝斯克迎来的是不懂烟草和食品的新管理层,业绩不断下滑,生产香烟的雷诺兹和生产食品的纳斯贝克重新分拆,折腾了半天,又会到解放前。

一个标准的多输结果。

万宝大战至少从两个方面,可以展示它的意义。

首先,这场战争让我们复习了一下市场规则。杠杆收购,控制权争夺,是金融市场资本运作的手段,它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而是市场高度发展的一个结果,万宝大战一定会让更多的资本鲨鱼嗅到更多的血腥之气,它们会用行动给所有人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你准备好接受资本市场残酷的另一面吗?

其次,这场战争提醒我们如何保护企业家精神。资本市场是聪明人发明的游戏,此次万宝之争进行到此,还没有输家,宝能赢了、中小股东赢了、其实万科的管理层手中的股票,也赢了,唯一的输家是企业家精神。

这是王石的悲壮之处――他不是在通过争夺公司控制权,来保护自己的财富,而是在捍卫一种精神,一种投身实业,辛勤劳动,为社会创造并分享价值的企业家精神。实体经济是市场的根基,所谓商业文明的基本含义是创造财富,而不是像野蛮人一样掠夺财富。有趣的是,文明的战斗力通常比不上野蛮人。

精神和文明说到底不过只是情怀,万科的合伙人制度为何在野蛮人进攻面前没有反抗之力,原因是持股太少加上同股同权,相比而言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就会让野蛮人知难而退,虽然他们占的股份很少,但有提名董事会人选的权力,董事会的组成,不一定按照持股多少来配置。

公司创始人和股东之间,通过某种规则来制衡,保证公司在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层手里,为股东和社会创造财富,更符合公众的长期利益。

第二篇:失败未必是坏事

失败未必是坏事

有人因为经历过一次失败而放弃,但有的人因为成功过一次而不思进取。有些人最怕失败,但有时候,失败未必是坏事。

失败乃是成功之母,这句话说得没错,没有一个人能不努力就直接成功,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当然也没有人能从走向人生的第一步直到最后一步都是成功的。一个人只有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去做每一件事,成功了,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正真有用的人。

孟子曰: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然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常犯过错过失,然后才能;人内心受到困扰,思虑阻塞不通,然后才会奋发向上;人的想法在脸上显露出来,在说话中表现出来,然后,才会被人们了解。人如果面对失败不气馁,不放弃,仍然,自信努力地追求成功,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人如果成功一次后,不虚心求教,自以为是,注定那个人一定会走向失败。

失败会让人成功,成功会让人失败。成功的人啊!请你不要骄傲,继续努力,相信你一定会做得更加出色!失败的人啊!请你不要放弃,继续追求你所追求的成功,因为失败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失败并不可怕,成功并不遥远!

第三篇:适度打下孩子的屁股未必是坏事

适度打下孩子的屁股未必是坏事

在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博物馆,看到文物陈列之一为一把戒尺(上头右下角)。巧的是,又在《爱尔兰时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说爱尔兰立法机关在考虑是否禁止父母打孩子。文章叙述打孩子用词为“smacking”,我问附近一个爱尔兰作家何为smacking,他说是用手掌拍打,相当于美国人说的spanking(打屁股)或slapping(拍打)。如果是拳打脚踢的暴打(beating),就更不可能了。

为考虑是否制定该法律,爱尔兰调查了将近1400位父母,其中81.2%的父母记得自己小时候被打过屁股、手或者腿,可是只有16%的人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全面禁止的法律,引起的反对和赞成几乎各半。爱尔兰还会继续考察这个问题,并参考其他国家的做法。

孩子管教,本为清官难断的家务事,不过这个问题上,家事和国事界限模糊。一个孩子属于家庭也属于社会。这里也不光是一个教育的手段问题,也是对于人的基本认知问题。孩子不是父母的财产,父母可以随心所欲处置。如果做父母失职,孩子成为无辜牺牲品,社会要不要站出来管呢?

这个问题很好提问,但是回答起来则十分棘手,因为这个度不好把握。

该问题的复杂是世界性的。它不但是家事国事之争,甚至是天下普遍

关注的一个话题。根据《爱尔兰时报》的报道,欧洲议会的47个成员国中,18个国家禁止对儿童体罚。2004年7月,我曾看到一则报道,称英国议会上院以250票对75票,否决了禁止打孩子的提案,却又以226对91票,赞成父母适度打孩子屁股(moderate spanking),作为“合理的惩戒”(reasonable chastisement)。不过不能真打(beating),要是造成擦伤(bruising),抓划伤(scratching),皮肤发红(reddening of skin),那么家事便成为国事,卧房里开始的问题,就要在牢房里解决了。

养育方法和国家立法之前,各民族皆有自己的训诫之说。中国人说“不打不成器”。犹太人说:“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过去,在清教传统下建国的美国,管教孩子也是常事。

但是1946年,本杰明·斯波克(Benjamin Spock)博士著有《儿童和育儿》(Baby and Child Care)一书,成为“育儿圣经”,斯波克反对打孩子屁股(spanking),说这样会伤害孩子自尊。有的家长看到斯波克的书,别的东西没有学到,就学会对孩子宽容这一套,以至于一代人长大后,权利意识和自我意识十分强,却又没有学会如何担负责任,尊重权威。有些人甚至认为是斯波克倡导的纵容和放任,导致了上世纪60年代的嬉皮和反叛。

但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很多地方在度的衡量上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各州法律开始对体罚有了明确界定。大多数是适度把管教自由给家庭,但严禁不负责的过度打骂。在我所在的俄克拉荷马,相关法律规定为:“父母、老师和其他相关人员可以用适度的体力,作为管教手段,包括打屁股、抽打、拍打……”,但是“如果对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不合理的暴力,则追究刑事责任”。

这个年头,孩子都是宝贝,容易娇惯,适度打下屁股,罚个站,未必坏事,应以管教为目的,以不伤害为底线。过了底线,大打出手,变成家庭暴力,家庭问题就可以由社会接管了,这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一种必需。

载于2010年7月4日《南方都市报》

第四篇:2018云南大理银行招聘考试时政热点:顺风车受到冷落未必是坏事

dali.offcn.com

2018云南大理银行招聘考试时政热点:顺风车受到冷落未必是

坏事

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顺风车受到冷落未必是坏事。

自“郑州空姐事件”后,顺风车终于于近日“重新上线”。据媒体报道,整改后的“滴滴顺风车”并没有受到市场的待见。有乘客表示“顺风车重新上线第一天,等了半个小时接单的却是一辆‘货拉拉’的货车,司机载着我和另外一单(一盒樱桃)!”

事实正如俗语所言:“信任就像一面镜子,一旦它破碎了,就无法修复了。”管理上的不善,必然得承受消费者的质疑,顺风车受冷落是必然的。然而,这样的过程也未必是坏事。对行业发展来说,也许“返璞归真”反而能“稳步前行”。

无论是“网约车”还是“顺风车”,基于都是早期的“共享出行”概念。可惜,顺风车业务的发展,并未像许多人所预计的那样,通过提高闲置资源的利用率,为乘客带来优质的服务。低门槛的准入机制,不严格的双向评价体系,让不少顺风车司机开始觊觎背后的“特殊的利益”。

用豪车注册“顺风车”,为的是“找妹子”;叫工作车注册顺风车,为的是“赚外快”;用网约车注册“顺风车”,为的是“抢生意”。不良注册行为的涌入,让顺风车在逆风中曲折前行。最后出现“天人共愤”的犯罪现象,也是恶意积蓄的结果。

其实回头看,在出事之前,顺风车用户在滴滴用户中,也只占14%。如今回归到不信任的状态,行业热度得到冷却,那些抱有幻想的投机司机也会在道德的审视和制度的审查中被淘汰出去,建立严苛认证机制也没有了反对的声音,这对顺风车发展来说,应是好事。

当然,顺风车业务的发展不能建立在一个又一个悲剧之上,强化认证机制,身份验真漏洞仅仅是最初的手段。实行视频监管、录音取证、GPS监控,并让乘客有更多的评价机会,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出现。同时,转变思路,积极吸收能长期服务的安全可靠的司机,并加强行为约束和教育,用优质的服务转变消费者的印象。

进一步来说,除了在服务利益上给予支持,是否应该在道德层面加强辅助性的鼓励?顺风车业务的本质还是“顺路捎带需要出行的人”,提供服务与谋取收益也是不同的。所以,对长期从事顺风车服务,主动帮助需要出行乘客的司机,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dali.offcn.com

给予更多的道德奖励,让参与顺风车业务的好司机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好评,在口碑与车费间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是有必要的。

近日,有关滴滴司机骚扰乘客的新闻屡有出现。手机约车的基本前提是平台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若安全问题得不到遏制,基本信任得不到稳固,也很难打破目前这种僵局。

文/严奇

更多银行考试信息关注大理中公教育信息网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第五篇:疯狂流鼻涕未必是感冒

疯狂流鼻涕未必是感冒

春暖花开,杨树、柳树都露出了嫩嫩的枝芽,大地一派生机勃勃。但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会有很多人出现鼻塞、流涕、鼻痒、打喷嚏症状,与感冒很相似,注意,这可能并不是感冒,而是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4大典型症状是鼻塞、流涕、鼻痒、打喷嚏。这些症状与感冒症状很相似。但前者是由过敏源引起的,需要用抗过敏药物治疗,后者是由病毒引起的。有些患者把过敏性鼻炎误认为是感冒,仅服用简单的抗感冒药物,岂不知这样不但起不到治疗目的,结果还会延误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几乎所有的过敏性鼻炎患者都患有结膜炎。过敏性鼻炎的患者中还有1/3合并患有哮喘表现,在余下2/3没有哮喘的患者中又有2/3患有气道炎症。哮喘患者中合并患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有70%-80%。

过敏性鼻炎分常年性和季节性两种,高发季节从每年春季开始至秋季,主要的诱发因素是螨虫、霉菌、树木花粉、野草花粉、野花花粉等。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得过敏性鼻炎,一般特定发生在具有过敏性体质的人身上。而过敏性体质与遗传有关。过敏性鼻炎患者大多有过敏家族史,只是它与其他遗传疾病不同,遗传的并非是同一种疾病,而是过敏体质,所以并不都发生过敏性鼻炎,有的表现为哮喘等。

过敏性鼻炎也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经过“长途行军“:即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才在某一阶段表现出来。

近年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加剧,使原来不是过敏性体质的人也演变成过敏性体质。而车辆的增加,柴油废气中的芳香烃颗粒又加速过敏性炎症反应的发生。另外还有家庭装修造成的甲醛挥发。这些都成为过敏性鼻炎发作的强刺激物。

目前医学界一般从三个方面预防和治疗过敏性鼻炎:

一是避免接触过敏源。

二是脱敏治疗。是一种安全无副作用的免疫治疗方法,即小量多次逐步增加过敏源(如花粉)的注射剂量,直至患者体内产生抗体。治疗时间一般为2-3年。目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喉科已经开展点刺法检测过敏原,是一种安全、快速、经济、基本无痛苦的检测方法。同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化的脱敏制剂进行脱敏治疗,已取得很好疗效。

三是药物治疗。如鼻喷激素及口服抗过敏药。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4/104417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