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华大学105周年校庆致辞2016.4
清华大学105周年校庆致辞
2016.4
四月的清华园,阳光明媚,春和景明,清华大学迎来了105岁的生日。我谨代表学校向海内外广大校友和全体师生员工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我校发展的各界人士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过去一年,清华大学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办学质量不断提升,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学校党的建设和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设一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对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综合改革的难点和重点。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方案的制定工作已按时完成,38个院系的人事制度改革全部启动,吸引优秀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教学和学术并重、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的文化氛围日趋浓厚。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出创新举措。开展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将百分制改为相对等级制。成立教学委员会,致力于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我校学生超算团队第一次包揽了三大国际超算赛事冠军;倡议成立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创立了跨院系交叉的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向2015级本科新生赠书,实施学生深度阅读计划。
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召开第17次科研工作讨论会,出台《清华大学关于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正式启动。加强学科交叉,成立交叉学科学位工作委员会,建立校内教师跨院系兼职制度。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推进高温气冷堆、燃气轮机、未来网络、转化医学、地球数值模拟器等重大项目。成立药学院,进一步完善生命医学学科布局。启动长城工程科技会议,成立中国工程科技创新联盟,主动服务国家工程科技战略。启动“人文清华”讲坛,构建新的人文公共空间,打造清华新人文格局。
学科综合实力不断提升。19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燃料元件完成堆内辐照试验入选中国十大核科技进展。成功通过一箭多星发射我校自行研制的3颗集成微系统技术试验卫星。酵母剪切体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及其工作机理研究入选201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在第七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类)中获得5项一等奖。国情研究院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由我校美术学院教师担纲设计的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获得广泛赞誉。人文学院格非教授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全球化战略迈出关键步伐。制定清华历史上第一个全球化发展战略,推动清华成为促进人才培养、学术人文思想交流的全球性中心。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首批博士生正式入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完成第一批学生的招生工作。清华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微软公司合作创办的全球创新学院,成为中国高校在美国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性教育科研平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球创新学院赠送一棵水杉,祝福全球创新学院茁壮成长。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学校推进综合改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一年。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综合改革,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启动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职工队伍改革,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体制机制改革。
面对新起点、新目标、新任务,相信全体清华人一定会发扬清华人特有的实干精神,努力推动学校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我也相信,在所有清华人的共同努力下,未来的清华将变得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我们也将以更坚定、更从容、更自信的步伐迈向世界、迎接未来!
清华大学校长、清华校友总会会长 邱勇
2016年4月12日
第二篇:涪陵中学105周年校庆策划方案范文
涪陵中学105周年校庆策划方案
I.前言部分
校庆主题:A忆往昔共叙悠悠同窗情 谋发展同迎朗朗艳阳天 B同忆昨日百年沧桑路 共谋明朝涪高灿烂途 校庆宗旨:继承优良传统,凝炼涪高文化,彰显奋进历程。汇聚八方力量,铸造品牌学校,共绘美好蓝图。校庆格调:热烈、隆重、简朴、人文
一.策划背景
2009年是涪陵中学105岁的生日,经历了105年的风风雨雨和历史沉淀,涪陵中学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蕴涵,它已桃李满天下。
涪陵中学的前身叫涪州官立中学堂,创立于1905年(清光绪31年),校址在北岩原涪州官立师范中学处。民国元年改名为涪陵县立中学校,10年,设立于城内冠盖里(今涪五中处)。30年秋,增办高中,更名为涪陵县立中学(简称县中)。1949年11月涪陵解放,人民政府接管学校。1950年3月,人民政府将“四川省立涪陵中学”、“涪陵县立中学”、“涪陵县立女子中学”,三所学校合并成一所完全中学——“省立涪陵中学”,任命周普为第一任校长。接着川东行署成立时,就更名为“川东区涪陵第一中学校”。当年5月,又将私立“新民中学”(即涪光中学、益辉中学、建成女中三所学校合并而成)并入我校。1952年秋,南川中学、长寿中学的部分学生并入我校,又命名为“四川省涪陵中学校”。1954年下期,高初中分校。高中部迁往乌江边群沱子,55年命名为“四川省涪陵高级中学校”;初中部仍留在秦义园,55年命名为“四川省涪陵高维中学校”。61年,又将涪三中的高中部合并过来。63年,学校开始招收初中生,又改为“四川省涪陵中学校”。1964年1月,校址由乌江边群沱子迁往李渡镇太乙门(原四川省第三荣军学校),经省政府正式命为“四川省涪陵中学校”至今。
涪陵中学是一所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从清末至民国38年间,涪陵中学师生员工拥有正义和爱憎,热爱祖国,向往光明,向往革命,曾前赴后继地向历代反动、黑暗、腐朽的政权势力展开过英勇顽强的斗争。
光绪34年间(1908年)涪州官立中学堂学生反对警察压制言论,罢课示威。
民国8年5月,全体师生集合游行,高呼“废除二十一条约”、“保我山东主权”、“诛国贼”、“雪国耻”等口号,组织小分队到河街茶馆和人群集中的地方散发传单。
民国9年(1920年)春夏间,青年学生上街游行、讲演,抵制日货。
民国12年(1923年),掀起抵制日货,“反对二十一条约”的爱国运动。
民国13年(1924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重庆地委负责人童庸生到省四中任教,传播马列主义,对涪中师生影响很大。10月,成立支部,直隶团中央(上海)。
民国14年(1925年)在较场坝集会沉痛悼念孙中山逝世。8月,集会沉痛悼念廖仲恺被害遇难。
民国16年4月(1927年)发起组织“3.31”惨案后援会,揭露军阀刘湘制造惨案的罪行。
民国34年(1945年),全体师生员中在易家坝集会,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
民国35年(1946年)女中、县中学校联合上街游行,反对暴力迫害涪陵中学学生赵德威、蒋维成。
民国36年(1947年)学生上街游行,反对涪陵地方法院枉法办案,捣毁法院办公室,同军警发生冲突。
民国37年(1948年)掀起**,反对通货膨胀,争取民主自由。影响波及全省10余所大中学校。
民国38年(1949年)开展反饥饿、争温饱的游行请愿斗争。易家坝集会,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行列。
重庆市市长王鸿举(时任涪陵市委书记)在“涪陵中学建校九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中指出:“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民族的每一次屈辱、抗争和发展,都能在涪陵中学找到闪光点和折射。”
—百年的历史尽管历经坎坷,仍薪火长传,桃李葱茏。
今天的涪陵中学,地处涪陵李渡高科技园区,前临长江,后靠国道319和涪长高速公路。学校占地面积210亩,现有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绿化面积占百分之九十。学校布局和谐,古树参天,秀丽幽静。既充满现代学校的勃勃生机,又蕴涵百年老校的文化底蕴。耸立的高楼和碧绿的古树相映生辉,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公寓、大礼堂和食堂一应俱备,校园教学信息网,语音室功能齐备,为现代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百年沧桑传薪火,千秋事业谱华章。涪陵中学经历了初创的艰辛,抗战的流迁,文革的磨难,解放后的新生,新时期的振兴。将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重庆市重点高完中。涪高人珍惜昨天的荣誉,更加关注今天的发展机遇,决心革故鼎新,强化优势,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2008年创市重点中学成功,完成学校二次创业。这丰硕成果的取得,是各级领导、历届校友和各界社会人士长期关心与支持的结果,是一代又一代涪高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同时这也预示着学校在21世纪新的征程中将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光阴荏苒,弹指一挥间,无论是已成家立业的中青年校友,还是朝气蓬勃的年轻学子,他们都希望再回涪高相聚,亲睹涪高新貌。基于以上背景,学校决定隆重举行105周年校庆活动。二.策划意义
举办涪陵中学105周年校庆活动主旨是为了回顾学校历史,展现办学成就,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增强学校凝聚力,向心力,推动学校全面、快速发展成为全市甚至全国知名度的高级中学。举办一个“热烈、奔放、求实、简朴”的105周年校庆,实现“内强管理,外树形象,质量兴校,稳步发展”的总体目标。
通过本次校庆活动为切入,向社会各界传达本校的发展历程、教学成绩以及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紧随脚步,对教育方针与理念的转变信息,扩大本校在社会的影响力,提升社会的认知与美誉度;通过本次活动的规模效应,营造出强烈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在校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与信任,形成荣誉与自豪感;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完善校园的“软件工程”,编撰校史、构建“文化长廊”;以本次活动为机遇,充分展现涪陵中学所取得的成就与荣誉,向与会的各级领导与师生进行汇报,并聆听相关的意见与建议,完善今后的工作领域,并力取得到领导的满意;借助本次活动,加强本校与校友的联系。彼此关注、支持,营造“校园情怀”“师生情感”的氛围,并为日后的相关校园活动奠定基础。三.策划指导思想
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制订具有前瞻性与完整性,并具有延伸力的可行性系列方案。重点突出,做到有的放矢。在活动中更多体现百年涪高的人文主题和学术氛围。更多采取“创新性”手法,使本次活动的参与形式、参与范围、交流的渠道进行拓展,做到在校师生的共同关注,共同参与。重点突出涪高教育的“品牌”内涵,完善从各个社会认识层面对于本校的了解。针对本校的优势资源,进行强势(差异化)突出,并制订具有领先性的意见。
1.整体性与目的性相统一:此次策划方案贯穿与整个庆典活动,并且有明确的目的。通过此次庆典活动,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学校在社会的有效形象。2.独创性与连续性相结合:此次庆典活动应根据学校独特的文化底蕴,作出独创的各种具体活动方案,注重实效,办出特色,全面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且把此次公关活动与学校的历史和未来联系起来,立足于学校的整个长远发展体系之中。
3.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统一:整个庆典活动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公关策划方案,并且列入庆典活动的整体运行之中,而整个方案的顺利实施运行,还须学校各部门及所有成员,有关社会单位,各界人士的协调和配合,涉及财物等各方面信息,有些具体情况还须临时做出适当的改正,以提高整个公关活动方案的可行性。4.客观性与可行性相结合:本次公关活动应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合理有效的进行每一个公关活动,既要隆重热烈,同时还要简朴节约。四.策划目的
1.通过本息公关活动,向社会各界宣传涪陵中学的发展历史,科研成果,教学成就,扩大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学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2.通过此次庆典活动,营造出学校特有的丰富的文化氛围和学术风采,加强学生对母校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激发老师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3.提高学校自身的效益,通过校庆活动尽可能的争得社会上各界的支持与赞助,为我校广大师生获得向外学习发展提供机遇和优惠,同时,通过此次公关活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本校发展,扩大学校的精英队伍,提升学校内部的软件实力,为学校获得长远发展储备力量。
4.设立校友基金,广泛发起校友捐赠活动。要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动员广大校友以捐资捐物、设立奖助学金、等各种形式支持和帮助学校。学校专门设立校友基金帐户,广泛吸纳校友捐款,加强基金使用管理,做到专款专用。校团委、学生处、可以联系各届毕业生自发组织为母校捐赠有文化精神象征、有历史保存价值、有激励后学意义的文化景观和实物,如一块碑匾、一块巨石、一座方亭。五:校庆筹备工作内容与工作组的建立
针对本次活动,首先按照工作内容需求制订筹备机构的构成与分工。
1、筹备工作委员会
工作内容:负责总体策划、组织、协调校庆活动。直接管理组织为校庆筹备工作秘书处。向校庆秘书处制订筹备工作整体内容、工作目标、注意事项、工作流程与工作时限等。处理校庆秘书处反映出的筹备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与指引。制订本次校庆活动的主题。对校庆活动中产生的重大决定与突发事件进行决策。(附成员名单)
2、校庆筹备工作秘书处
工作内容:接受校庆筹备工作委员会的直接领导,监督与管理校庆筹备各专项小组。根据校庆筹备工作委员会的整体校庆方案,制订各筹备专项小组的组成。对其的工作内容进行规划与要求,制订与传达活动的流程与日程安排表。对各筹备工作专项小组的筹备工作进行定时监督、指导,并对各小组的工作进行情况,进行协调和组织。及时向校庆筹备工作委员会反映各专项小组工作的进展情况,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和矛盾进行反映。对于各专项小组在筹备工作中产生的“大问题”与突发事件在第一时间内反映到校庆筹备工作委员会,听取处理意见,并进行执行细则。(附成员名单)
3、专项工作小组 1)活动接待小组
工作内容:直接接受校庆筹备工作秘书处的领导,根据秘书处的活动流程,制订本小组工作的日程表。向筹备工作秘书处申领邀请活动人员的相关资料与名单。负责对本次活动所要邀请的各级领导、嘉宾、校友等进行联系与接待。制订本次接待活动的工作方案。及时向筹备工作秘书处反映工作的进展情况,遇到本小组工作中不可解决的问题及时提出。安排所要邀请人员届时的参观、接待与节目的参与活动。及时完成秘书处对于本项目组的具体要求。保持与相关小组的联系,遇到共同协作的问题共同协作完成。(附成员名单)
2)校历编撰小组
工作内容:直接接受校庆筹备工作秘书处的领导,根据秘书处的活动流程,制订本小组工作的日程表。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对本校的105年发展历程与教学硕果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与整理。编撰校史,并提交相关小组进行制作。对于校史编撰所需的照片、图片、资料进行搜集,如遇到困难及时向秘书处提出。及时完成秘书处对于本项工作的具体要求。保持与相关小组的联系,遇到共同协作的问题共同协作完成。
3)文本稿件小组
工作内容:直接接受校庆筹备工作秘书处的领导,根据秘书处的活动流程,制订本小组工作的日程表。根据活动主题,撰写相关文案。辅助接待小组编写邀请函、感谢信。辅助节目编排小组编写开幕、闭幕词。领导发言稿,晚会主持串词等。编写校庆系列活动所需的相关稿件。及时完成秘书处对于本项工作的具体要求,遇到问题及时提出。保持与相关小组的联系,遇到共同协作的问题共同协作完成。(附成员名单)
4)节目编排组
工作内容:直接接受校庆筹备工作秘书处的领导,根据秘书处的活动流程,制订本小组工作的日程表。根据本次校庆活动的主题,组织“论坛”、“晚会”重点活动的节目组织编排活动。对于活动所需的设备、人员、稿件、策划进行要求拟订,递交秘书处。制订节目的流程、风格、形式等细节问题。及时完成秘书处对于本项工作的具体要求,遇到问题及时提出。保持与相关小组的联系,遇到共同协作的问题共同协作完成。(附成员名单)
5)后勤保障小组
工作内容:直接接受校庆筹备工作秘书处的领导。密切与各工作小组进行联系,对各小组工作活动所需的设备、工具、人员情况做到紧密跟踪,并及时解决相关要求。辅助其他工作小组的工作。遇到不可解决问题,即使向秘书处反映。保持与相关小组的联系,遇到共同协作的问题共同协作完成。(附成员名单)
6)校庆宣传小组
工作内容:直接接受校庆筹备工作秘书处的领导,根据秘书处的活动流程,制订本小组工作的日程表。制定校庆活动宣传的总体方案,包括宣传的渠道,形式,内容。以及宣传的阶段性内容要求。围绕校庆,制作本次活动所需的展板,校徽,陈列栏等展览工具。制作校庆所需要的画册、VCD光盘,校园录等宣传联系工具制作相关活动纪念品。对与本次校庆活动进行全程的记录,向秘书处提出宣传所需的各项软,硬件材料要求。遇到不可解决问题,即使向秘书处反映。保持与相关小组的联系,遇到共同协作的问题共同协作完成。(附成员名单)
7)安全保卫组
工作内容:直接接受校庆筹备工作秘书处的领导。密切与各工作小组进行联系,辅助其他工作小组的工作,并对主要活动进行安全保卫工作。遇到不可解决问题,即使向秘书处反映。保持与相关小组的联系,遇到共同协作的问题共同协作完成。(附成员名单)
II主体部分(策划具体方案)
本次活动的主要构思特点是学术性、互动性、延伸性。
学术性是指:体现百年涪高的学术成就。推出涪陵中学的名师。
互动性是指:在系列的“校庆”活动中,充分考虑105年校园的人文特点和资源优势。以各种形式扩大参与的队伍与范围,最大化的发起老、中、青涪高人的热情和参与,以情感为主线进行贯穿。
延续性是指:以本次活动为契机,为了争取“名校”工程的推进,制订相关的延续性活动。
一、启动阶段
研究确定校庆日和名称,如:2009年 ?月?日——?日。并通过新闻媒体(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站)向外界发布信息。
举办各类营造迎接校庆氛围的活动。
以“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母校”为主题举办征文、绘画、摄影、书法展活动。
以“母校,我为你骄傲”为主题,举办庆祝涪陵中学105周年演讲活动,并将获奖作品编撰成书。
举办“校史知识抢答赛”活动,加强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邀请知名校友报告会。用真实事例来教育、启发在校生。启动活动经费筹集工作,并接受社会各界的赞助。
二、筹备阶段
(一)学校内部公关活动
1.建设各地校友联络点,编辑《校友通讯薄》,设立并公开校友网站。2.编撰校史,并编印画册,同时将校史制成专题片。3.出版《校庆主刊》,让全校师生以及社会人士关注校庆。
4.设计校庆宣传品,并作为嘉宾的赠送礼品,如:精美时尚的手提袋,书签,皮制公文包,相册,挂历,保温杯等。5.布置校史陈列馆。
6.编撰学校科研成果大事记,并制作成专辑。
7.组织校园环境美化,校舍整修,比如:图书馆,食堂等重修工程,以及校园绿化工程等。
8.制订学术交流活动方案,设立校友论坛,高校论坛,专家论坛等。9.组织文艺活动排练。
10.开展“昨天、今天、明天”涪陵中学105年的发展历程主题图片收集和编辑工作,并制成专题片。
11.与中国移动或者联通合作,开展“迎校庆,送话费”活动,在庆典活动期间免费赠送广大师生10元~15元话费。12.制作来宾签到册。
13.开展各规划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14.做好来宾住宿安排准备工作。
15.庆典会场的布置工作以及校园装扮工作,庆典开始的前一天检查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完毕,安保是否执行。
(二)学校外部公关活动
1.提前拟定邀请嘉宾单位及名单。如:中央、市、区领导,国内著名学者,其他高校代表,往届校友(尤其是一些知名的老校友),优秀毕业生代表,海外人士,新闻人士,以及家长代表等,提前半个月~1个月将请柬送达出席人员手中,并在请柬上写涪陵中学校庆活动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具体事项。
2.大量宣传,争取新闻报道。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络等公布网址、联系人、联系方式等,并大力宣传涪陵中学,让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关注涪陵中学校庆活动,并争取更多的企业赞助。
3.利用庆典活动,邀请常年向学校提供大量中考优秀生的各地中学领导以及部分学生代表参加学校的庆典活动,进一步宣传学校的形象,力争吸引更多的中考优秀生,丰富学校的人才资源。三.庆典阶段(具体方案)
1、举行隆重而别有创意的开幕式。
2、首先“醒狮迎宾,百人激情腰鼓”等待嘉宾及领导上台。
3、进行奏国歌,升国旗的仪式和检阅学校仪仗队;随着最后两声的戛然而止,由校长宣布“涪陵中学105周年校庆开幕式正式开始””,全场起立,高唱涪陵中学校歌。
4、由嘉宾领导讲话(致祝贺词)。
5、而后由教师代表,知名老校友代表,社会各界代表,学生代表及家长代表们先后上台发言。
6、举行“涪陵中学105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由学生代表以及校友代表为社会各界人士颁发。
7、举行一场庄重而盛大的在校优秀生现场入团宣誓活动。
8、放飞和平鸽,文艺演出开始。举办多台文艺演出,以不同的主题或不同的形式举办,如:“奋斗”、“腾飞”、“辉煌”、“梦想”或“歌唱晚会”、“曲艺晚会”、“舞蹈晚会”、“校友联谊”、“师生共舞”等等。
同时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1、开展各式各样的座谈会,茶话会等,如: 1)在庆祝活动第一天晚上,举行庆祝酒会,宴请来自各地的校友以及社会各界友好人士,政府单位等,对他们的莅临表达欢迎。
2)以“成长经历,你我共励“为主题,举行学生代表座谈会,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共勉共进。
3)以“分享生活,畅谈人生”为主题,举行往届校友座谈会,畅谈自己的成长。4)邀请市内各重点中学领导以及国内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开一个茶话会,共同探讨新的形势下,高校教育的发展路向等。
2、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会。
1)学校优秀学术期刊展 2)优秀论文展
3)学校历史发展图片展 4)学校科研成果图片展 5)优秀社团活动图片展 6)涪陵中学大事记 7)学生优秀科创项目展等
3、播放涪陵中学“昨天·今天·明天”专题片。
4、安排一次大型的签名活动,让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广大师生签名留念。
5、举办各种师生联谊竞赛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等以及一些其他的体育竞技项目,目的是增强整个活动的欢乐气氛,同时也加强师生情谊。
6、条件可能的话,最后再可举行一场闭幕式 III尾声部分
一、做好活动结束工作,认真安排嘉宾的归程旅途,要善始善终,给嘉宾留下美 好的印象。
二、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可进行电话调查问候,了解他们对此公关活动的评价,并让他们对此活动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日后改进。
三、加强与参与了此次活动的企业和赞助商沟通交流,为以后学校的长远发展获得更优越的社会环境。
第三篇:2011清华大学百年校庆
2011清华大学百年校庆
2011清华大学百年校庆(2011-03-10 16:24:45)转载▼标签: 大学 美丽校园 文化 校庆 北京 临沂人
“水清木华,钟灵毓秀”,中国著名的清华大学即将在 2011年4月24日庆祝百年校庆,届时遍布世界各地的清华校友将举行一系列百年校庆活动
2011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历经百年沧桑,成就今昔辉煌——百年清华培养出了许许多多著名的杰出人士,从闻一多、曹禺、梁实秋,到季羡林、吴晗、钱钟书;从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到华罗庚、邓稼先、杨振宁;从胡乔木、乔冠华、于光远,到朱镕基、胡锦涛、习近平……众多引以为傲的学术大师,众多令人敬佩的兴业骨干,众多令人敬仰的治国栋梁,他们是清华百年历史中最璀璨的明珠,他们是清华百年历程中最耀眼的星光。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是中国教育界特别是高等教育界的一件大事。清华大学要办好百年校庆活动,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要结合百年校庆各项工作,深入总结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有力推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第四篇:清华大学校庆贺辞
清华大学校 庆 贺 辞
四月的校园,水清木华,春意盎然,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校庆时节。值此喜庆时刻,我谨代表清华大学,向海内外广大校友和全体师生员工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也藉此机会,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清华大学发展的各界人士和新老朋友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2015年4月26日,清华大学迎来104周年华诞。104岁的清华大学厚重又富有朝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开放带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矢志奋进在一流大学建设路上,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制定并实施《清华大学章程》,进一步理顺学术与行政、管理与服务、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强调人才培养的非功利性,明确学校治理的育人导向和学术导向,突出学校治理架构的社会参与和开放合作。作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章程的制定与实施,将有力促进学校决策的民主化、内部运行的规范化、办学治校的科学化。
清华大学率先启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综合改革方案首家获得国家批准。学校紧密围绕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创建一流大学发展模式这一目标,确定了综合改革路线图、时间表。各项体制机制改革的推进,将大大地激发师生员工的创新创造活力,并形成潜心学术、热
心育人的良好氛围。
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学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目标,由试点转入全面推进,14个院系已完成方案制定并落地实施,取得了积极成效。院系聘任自主权明显加强,新进教师质量
显著提升,吸引优秀人才的能力大幅提高。
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已进入实施阶段,学生作为主角深度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之中。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教育全面开展,近期清华面向全国高校发出了建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的倡议,推动高校向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创
新创业教育资源,服务国家创新创业大局。
继续提升面向国际开放办学水平。2013年启动的苏世民学者项目,中美两国元首曾发来贺信,已正式进入全球招生程序,准备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未来青年领袖;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清华-耶鲁环境、清华-约翰霍普金斯全球政治与经济、清华-哥伦比亚商务分析等高端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进展顺利。
坚持“顶天、立地、树人”宗旨,面向国际学术前沿,持续加强基础研究;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着力推动重大项目进展。我校师生在生命科学和医学、暗物质探测、量子计算、灵巧通信卫星、液态金属人工机器、出土文献、国学研究等多个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获得广泛关注。
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和新技术革命加速发展,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日益严峻,知识创新和传播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当代中国,全面改革深入开展,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亟需大批领军人才和创新成果。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大学需要重新思考自己在全球创新体系和国家转型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探索和创新自身发展模式,推动社会发展、国家富强和
人类文明进步。
我们要坚持“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发展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把清华放在中国现代化的大舞台上,以从容的心态、执着的精神、超越的勇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学校综合改革。扫除阻碍人才培养、成长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战略规划,做好“十三五”重要工作部署;扎实推进“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实践,切实抓好通识教育,着力提升学生全面素质;创新科研体制机制,优化学科布局;继续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
校友们,师生们!校庆是我们共同的节日,母校永远是一种温暖的感觉,清华永远是我们大家的精神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凝心聚力,改革创新,奋勇争先,共同创造清华新百年的辉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中书写新的清韵华章!
(http://news.tsinghua.edu.cn)
第五篇: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贺信
清华大学:
百年华诞,青史流芳!值此清华大学隆重庆祝建校一百周年之际,“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向清华大学领导、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表示最热烈、最诚挚的祝贺!
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清华大学建校以来,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光大“行胜于言”的校风,践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形成了“中西兼容、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特色,培养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清华大学为中国科学教育事业发展,为中华民族解放和振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世人瞩目清华,热爱清华,颂扬清华,清华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辉煌伟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不断发展,从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到载人航天飞行和月球探测工程,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已经成为独立自主掌握核技术、空间技术等高科技和中国战略力量的统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与清华大学密不可分,清
华大学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国家表彰的23名“两弹一星”元勋,其中钱三强、钱学森、彭桓武、王淦昌、王大珩、赵九章、陈芳允、朱光亚、邓稼先、周光召、屠守锷、王希季、杨嘉墀、郭永怀等14名科学家曾在清华大学学习和工作过。当年,他们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和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到“两弹一星”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用智慧、热血和生命谱写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颂歌。他们对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贡献彪炳千古,辉耀史册。他们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代表,是清华大学的荣耀与骄傲。
人才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清华大学名师荟萃,人才济济;学术繁荣,科技争先;傲然于世,雄震学林。祝愿清华大学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为“两弹一星”事业培养更多英才,为科技发展创造更多创新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分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
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