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电气测量技术总结doc

电气测量技术总结doc



第一篇:电气测量技术总结doc

电气测量

总结

一、课程的目的

掌握基本电量(电压、电流、功率、电能、频率、相位差、功率因数)和电路参数(直流电阻、交流阻抗,包括电感的品质因数、电容的介质损耗)的测量方法。

了解电工仪表、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

掌握误差估算方法,能够在工程测量中估算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的系统误差。为从事电气方面的工作和科研奠定工程测量方面的基础。

二、学习方法

掌握原理,理解特点,能够正确使用。主要资料:教材,课件,习题。辅助资料:电路,电磁场。

三、主要内容

u,i。

直流,交流,大,中,小。

功率。

直流,交流;单相,三相;有功,无功。f,T,,cos。

数字测量方法。

直流电阻,交流阻抗。

大,中,小。

附件:采样电阻,分流器,分压器。互感器。误差分析及传递。

重点:

各量的模拟测量方法、数字测量方法、间接测量方法、其它测量方法。各方法的适用情况、原理、特点、误差分析。

四、具体内容(依据 陈立周 电气测量(误差比较大,湮没了随机误差。

表示方法: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引用误差。计算,特点,意义。根据最大引用误差确定仪表准确度等级。重点。

4、工程上最大测量误差的估计(系统误差)

重点。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误差。能计算直接测量误差。对于各电量电参量的间接测量方法,能计算其误差传递,即根据直读量计算所得的待测量中所包含的系统误差。

5、系统误差的消除方法

比较法。因引入了标准元件和/或指零仪,比较法可消除元件或仪表所造成的误差,可测量得更准确。校正值(更正值)。仪表出厂时附有更正值曲线,或校表时记录更正值。

(二)电流电压的测量

1Tidt,反映电流的平均值,刻度均匀。上式中,i可为直流量、T0任意的周期量(正弦或非正弦)。但通过正弦电流是指针指示为零,可电流仍旧会使可动部分发热。配合外电路可构成直流电流表、直流电压表、欧姆表等。加整流电路可构成整流系仪表,测量正弦量。

1、磁电系测量机构的基本测量量是

1T2idt,反映电流的有效值,刻度不均匀。上式中,i可为直流0T量、任意的周期量(正弦或非正弦)。配合外电路可构成交直流电流表、交直流电压表。

2、电磁系测量机构的基本测量量是

3、电动系测量机构的基本测量量是

1Ti1i2dt,式中i1表示固定线圈电流,i2表示可动线圈电流,TT0为基波周期。上式中,i1和i2可为直流量、任意的周期量(正弦或非正弦)。若i1和i2为正弦量,则基本测量量表达式可简化为I1I2cos,式中I1表示固定线圈电流i1的有效值,I2表示可动线圈电流i2的有效值,为i1、i2的夹角。电动系测量机构接外电路可构成交直流电压表和电流表,但主要是构成交直流功率表。电压表电流表刻度不均匀,功率表刻度均匀。

4、测量用互感器分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主要用于降低交流高电压和大电流,为一次和二次提供可靠的电气隔离,也便于仪表的标准化。电压互感器二次的额定电压一般为100V,电流互感器二次的额定电流一般为5A。需要掌握互感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了解互感器的误差与负载有关。

5、直流电位差计能够精确测量直流电压,配合采样电阻可测量直流电流、电阻、功率。需注意直流电位差计的特点。

6、测量时,需综合考虑待测量的要求和仪器仪表的性能(测量对象,准确度,量限,内阻,工作条件等),再决定测量方法和仪器仪表的选择。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电压电流的测量,也适用于其它电量和电参量的测量。

(三)功率电能的测量

1Ti1i2dt,配合外电路后,T0电动系功率表反映的是端口的平均功率,即使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也能正确反映其功率。需注意功率表的正确使用。

2、功率表的角误差。什么时候需使用低功率因数功率表。

3、牢固掌握单相有功、无功的测量方法。看书、课件。

4、牢固掌握三相有功、无功的测量方法。看书、课件。

5、测量电能时的接线和测量方法与功率类似,但电能表的内部原理与功率表不同。

(四)频率相位的测量

1、电动系功率表可用于测量交直流功率,因电动系测量机构的基本测量量是

复习2 页 共 3 页

1、掌握数字法测量频率、周期、相位、功率因数的原理。硬件计数和软件计数只是计数的方法不同,其测量频率/周期的原理是相同的。相位可转化为时间进行测量,相位差取余弦即为功率因数。

2、理解量化误差。能根据测量频率/周期的原理和量化误差,根据测量对象和仪器的参数,选择测频率还是测周期。

(五)电路参数的测量

1、掌握直流单电桥、双电桥、交流电桥、兆欧表、接地电阻测量仪。基本原理、适用情况、正确使用。

2、掌握电路参数的常用间接测量方法。如伏安法,三表法等。

(六)数字直流电压表的基本知识

掌握数字表的一些主要技术指标:显示位数,分辨力和分辨率,准确度(误差)。含义,计算。

(七)应用示波器测量频率和相位差

主要掌握示波器的x-y方式(李沙育图形法)测量频率和相位。理解基本原理,能根据李沙育图形确定待测的频率和相位。

测量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在理解基础原理,掌握基本方法的前提下,还要不断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甚至是利用已有知识创造新方法,才能适应和完成不断出现的新任务。

复习3 页 共 3 页

第二篇:测量技术总结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我从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就分配到队测量分队工作,一直从事野外测量工作。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积累,我已经从一个对测量方面没有任何实际经验的学生逐渐成为公司测量方面的主力军,先后完成多项测量工程项目。从开始对测量仪器的使用、外业地形测量的细节到室内地形图的编制,跟随一些有经验的测量工程师学习野外的编录及编写,这个过程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测量工作有了整体的认识,知道了测量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工作,同时也锻炼了我的吃苦耐劳精神,这对我以后的工作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将成为我以后工作中的一笔财富。因我工作勤奋认真,实事求是,吃苦耐劳,所以我负责的测量工程项目多次受到委托方、设计方及施工单位的好评。

从1984年到1988年期间,我作为五一一队测量组的一员,在老员工的手把手教导和本人的认真学习下,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及工作技能,并开始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工程,包括从进场开始的现场踏勘、选点、仪器操作、资料整理及报告的编写。通过几年的实际操作和学习,我基本掌握了测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并逐步走上了测量技术工作岗位。

从1989年至1991年,我参加了乌拉特中旗赛音呼都格铜矿普查项目的测量工作,在这里我对测量有了更好的认识和得到了更大的发挥,这个工程比较大,从地形测量到控制测量,我带领了一个队进行

工作,很细心也很努力,通过认真细致的开展工作,全面系统地完成了设计的测量工作任务。

1991年在获各琦铜矿引水工程项目中,我担任水准测量组长,翻山越岭,测区地形复杂,为了保持精度,在实际测量中经常重复施测,做到了对导线控制点的高程精确测量,使控制点达到设计等级,精确地完成测量工作,保证了为输水管线提供了精确数据。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地质勘查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对各种有用矿物的勘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地表浅层矿床不断开采,人们就必须向深度找矿进军,物化探将成为地质找矿的重要手段,而物化探工作必须和测量相配合,由测量人员在矿区按规定距离布设纵横的网线。为了适应新的地质找矿形势的发展,近几年我队引入RTK定位技术及多台套GPS接收机,测量的工作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观。我在2010年乌拉特后旗欧布拉格铜矿普查项目中,负责控制测量方面的工作,因该项目属相对独立断点分布的矿区,我们采用了先进的测量设备和技术,工程点不再需要长远距离的测三角锁从其他地方引入控制点,只需从起算点采用边点连接跳跃式地可以直接引入到测区,极大地简化了工作步骤,节省了时间和人力。

我在单位里近几年参加的地质找矿项目所进行的地形测量,工程点测量,先后完成了1:2000地形测量45平方公里,1:5000地形测量80平方公里,600多个工程点测量。因为我们大量采用了GPS技术,RTK,全站仪等全野外数字化测图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出色地完成了测量任务,得到了合作方的认可。

工作的同时,单位在适当的时间给我们安排了基础知识及专业理论的培训,加强了我们工作的理论基础,进而提高了我们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技能。多年的工作经历,从理论的专业学习到工作实践,我渐渐地熟悉了测量及勘查的各种专业技术和技能,对本行业有较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对或大或小的各类工程的参与,使我有信心出色的完成各种大中型、复杂工程。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百倍的热情迎接新的挑战,继续完善技术发展体系,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以高、大、精、尖为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差别竞争优势,逐步建立完整高效的技术发展体系,只有不断的努力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无愧于社会和单位,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内蒙古有色地质勘查局五一一队齐志强

二0一一年七月十八日

第三篇:测量技术总结

轮台县红桥石油服务区二期工程1:1000地形测量

技术总结

库尔勒天拓勘察测绘院

二00七年五月

轮台县红桥石油服务区二期工程1:1000地形测量

技术总结

单位负责人:宋顺安

项目技术负责:

总结编写人

总结审核 :王健刘晓晨

编 制 单 位:库尔勒天拓勘察测绘院

二00七年五月

1.项目来源

1.1受轮台县项目区管理委员会的委托,我院于2007年5月—

2007年6月完成了轮台县红桥石油服务区二期工程1:1000地形测

量,及一期范围内部分补修测及排污管线测量。

1.2 测区地理概况

测区位于轮台县红桥石油服务区的沙漠公路以东314国道

以南,交通较为便利。整个测区地形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地势较

为平坦,由于施工期为5月,浮尘大,通视条件较困难,在此期间气温

偏高,降雨量少,气候干燥。

2.完成工作量

2.1 E级GPS点7个

2.2 等外水准测量18.96公里

2.3 1:1000地形测量16平方公里

2.4 红桥一期修补测2.1平方公里及8公里排污管线

3、依据规程

3.1 《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3.2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3.3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3.4《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13977-92

3.5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

3.6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1001-2005

3.7 《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

53.8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1003-95

3.9测区技术设计书及批复意见

4.0测区现有成果的利用

轮台县城建局提供的由新疆第二测绘院2001年4月施测的1:1000数字化地形图,及1:5000地形图,作为测区设计和外业选点使用。

5、作业方法

5.1平面控制

利用新疆第二测绘院1995年施测的两个四等控制点IV轮03、IV轮07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GPS(E)级网使用4台Trimble5700接收机(精度为±5+2PPm)进行观测。网中相邻点间的平均距离≤5Km,有效观测卫星总数≥4颗,平均重复设站数≥1.6,每时段长度≥45分钟。

5.2 高程控制测量

GPS(E)级网点的高程采用四等水准的观测方法进行联测等外水准,起闭于四等水准点IV轮07,水准观测采用自动安平水准仪(NA2(N0.5333357),双面区格式木质标尺(N0.01、02),仪器、标尺均按规范做了鉴定。观测方法采用单程单测中丝法读数直读数据,记录采用南方控制精灵进行电子记录,计算采用南方公司生产的南方平差仪2002软件进行平差。一期修补测及排污管线测量

修补测工作以道路划分的街坊为单位进行,采用全站仪进行地形地物的外业修补测,在有图根点的区域内,可以直接架站

进行修补测,没有点的地方采用RTK施测测站点进行修补测,等高距按0.5m要求施测。宽度在小于0.6米,长度小于5米的小绿地可省略,单位内部的通讯线可不表示,厂区内部的简易路灯可不表示,检修井密集表示困难时可按规范移位表示,移位不得大于规范规定。

6.1排污管线纵断面测量

纵断面测量采用RTK采集各碎部点的三纬坐标,并

记录出各碎部点的里程,每20米采集一个碎部点,遇到地形变化或线形地物时需加桩(加注地物属性),起终点、转点及各百米桩应实地打桩并标注里程。

6.2内业成图用南方公司的CASS5.1内外业一体化成图软件对量测数据进行处理,通过野外绘制的地物草图将地物逐个连接编辑,并且自动生成等高线,形成完整的地形图。

7、结论

本次测量工程各项技术操作过程和结果均达到设计书并满足本次地形测量要求。

库尔勒天拓勘察测绘院

二00七年五月

第四篇:测量工作技术总结

新疆和什托洛盖煤田沙吉海三井田地质

勘探项目钻孔定位测量技术总结

一、测量工作任务概述

为顺利完成新疆和什托洛盖煤田沙吉海勘查区三井田地质勘探项目钻孔定位测量工作,我单位组织工作力强的测绘队伍,其中项目测量组配备测量技术人员3名,南方测绘仪器公司生产的灵锐S86双频动态RTK接收机二台、以及相应的测绘软件等必要仪器设备。项目测量组于2013年7月9日奔赴野外一线对63个钻孔进行精密测绘,于2013年7月11日顺利完成野外测量任务。

二、已有资料的分析利用

利用甲方提供在该区布设的GPS静态控制点,作为新疆和什托洛 盖煤田沙吉海三井田地质勘探项目钻孔定位测量的依据。

三、坐标系统

本次地质勘探项目钻孔定位测量坐标系统,平面采用1954北京坐标系,87°中央子午线3度带高斯投影直角坐标;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

四、测量工作的依据和技术方法

1、测量工作中执行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2)《地质矿产工作测量规范》(GB/T18341-2001);

(3)煤炭部1987年制定《煤炭资源勘探工程测量规程》;

(4)本区技术测量设计书及审查意见。

2、测量工作作业技术方法及精度评述

采用GPS实时动态RTK的测量方法,将RTK基站架设在甲方提供的GPS静态控制点上,利用其它两个GPS控制点进行三点校正,检查无误后在固定解状态下进行钻孔定测。本次钻孔定测使用南方测绘仪器公司生产的灵锐S86双频动态RTK。仪器标称精度:平面精度:5mm+1ppm;垂直精度:10mm+2ppm。RTK测量中PDOP≤5,观测卫星数≥6个,RTK基准站设站检查的最大误差为:△X=0.015米;△Y=0.020米;△H=0.028米。在流动站RTK信号固定时,平面定点误差≤0.05米时,进行钻孔点位测量工作。

五、质量监控与测绘成果的精度评定

1、质量监控

测绘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和《设计》,并通过自检、互检、专检相结合的方法控制测绘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对测量全过程进行监控,确保了测量成果资料的质量。通过控制测量的各项较差、闭合差衡量加密控制点的精度,重复测量方法检查了钻孔点位3个点,占总物理点数的4.76%。通过最后综合评定计算衡量测绘成果资料的质量。内、外业测量成果资料完整齐全、清晰美观、质量可靠,满足相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

2、测量成果精度评定

⑴、利用重复测量检查结果衡量勘探线测量精度评定:

①、测量点位中误差:

M点=± SQRT((∑△X2+∑△Y2)/ 2n)=±0.073m

②、高程测量中误差:

MH=± SQRT(∑△H2/2n)=±0.046m

⑵、最终测量成果精度评定:

①、最弱点测量点位中误差:

M点=± SQRT(M控2+ M点2)=±0.0735m

②、最弱点高程测量中误差:

MH=± SQRT(M控2+ MH2)=±0.046m

六、提交测量成果资料

(1)地质勘探项目钻孔定位测量成果(电子文档)1 份

(2)测量工作技术报告

2013年6月3日 1份

第五篇:测量实习技术总结

顶岗实习工作总结

一、实习目的:

1、掌握图像配准的方法,练习使用图像分析组件;

2、矢量化基本过程,方法。熟练使用矢量化工具;

3、熟练运用MAPGIS软件扫描矢量化1:1000地形图,掌握扫描矢量化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

4、熟练掌握MAPGIS的空间数据输入与输出及图形编辑等功能;

5、了解GIS空间数据的获取和处理的方法;

6、了解GIS相关产业的业务流程,以及发展状况、方向和趋势;

7、了解GIS在一些具体领域的应用实例,工作的流程和工作原理,以及分析需求的方法;

8、认识到自己GIS知识和技能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学习GIS相关知识和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以便适应未来GIS发展的需要;

9、掌握矢量化的检查方法,理解拓扑关系;

10、掌握造区的方法。

二、实习内容:

(一)、图像校正

1、操作步骤:

1)从“开始”菜单中找到程序组“MAPGIS67”,启动“MAPGIS主菜单”程序。2)在“MAPGIS主菜单”中启动“图像分析”模块。

3)从“文件”菜单下点击启动“数据输入”,将扫描的TIFF文件转换为内部MSI文件格式。弹出如下对话框:

(1)设定转换数据类型为TIF(*.tif)文件,指定目标文件目录为用户工作目录;

(2)填加文件按钮用来填加扫描后的TIF文件到转换文件列表中,也可以直接点击添加目录按钮选择TIF文件所在的目录;

(3)点击转换按钮开始数据格式转换,完成后系统提示转换成功;(4)转换完毕后,点击关闭按钮推出当前活动窗口。4)点击“文件”菜单下“打开影像”命令,选择转换后的文件。5)点击“镶嵌融合”菜单下“图幅生成控制点”命令。

其中图幅坐标是根据输入图幅信息按钮自动生成的,还可以参照底图重新定位它们。将选择四个内图廓点计算前打勾表示由此四个点计算生成图幅控制点,否则采用二点计算,但是精度较差。

按照底图信息输入图幅号、格网间距和坐标系类型。格网间距值应与校正图的格网间距保持一致,注意如果该值输入0,则在逐格网校正时会出错。将采用 大地坐标前打勾表示图像校正经矢量化后,图形数据自动是大地坐标(单位:米);否则为图幅坐标。

6)点击“确定”按钮后将回到图幅生成控制点对话框,这时四个角点已经有了坐标。此时可以将计算的坐标与底图四个角点对应起来。

点击“左上角”前选择框,底图会自动跳到图幅的左上角,点击底图上图幅内左上角图廓点,使红色十字对准它,则该点被确定。其它三个内图廓点依此操作。

最小间隔是指生成控制点时舍弃控制点的最小间距。生成控制点时,在地图边缘可能出现两点相距很近的情况,会影响校正的判断,设置此间隔,对于小于该距离的两个点按一定的规则舍弃其中一个。

7)点击“镶嵌融合”菜单下“控制点信息”命令,显示控制点列表信息。

8)点击“镶嵌融合”菜单下“控制点浏览”命令,在图像上以红十字显示生成 的控制点。

9)点击“镶嵌融合”菜单下“顺序修改控制点”命令,弹出控制点修改窗口,对生成的理论控制点进行修正。

窗口显示当前要修改的控制点的点号,可以通过点击鼠标左键改变该点的位置,确认时,按下空格键,同时窗口自动显示下一点。注意用此方法操作时,始

终是从第一个点开始修改的。还可以在窗口下方控制点列表信息中右键点击某个控制点使这一行变成蓝色,然后选择顺序修改控制点,从当前点往后修改控制点 位置。取消修改操作是在控制右键,即消去修改窗口。

10)点击“镶嵌融合”菜单下“保存控制点数据”命令,保存已经修改的数据。11)点击“镶嵌融合”菜单下“逐格网校正”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校正后的文件名,弹出如下窗口。

其中X、Y坐标是校正影像的逻辑坐标,一般不需改动。输出分辨率缺省为影像的原始分辨率,可根据实际要求修改,其值将影响校正的结果影像。影像外廓是校正时相对内图廓的外推距离,单位与图幅坐标单位一致。此参数可保证图幅内图廓边界外一定距离内的影像在校正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形。

点击“确定”按钮开始保存结果,完成图像校正操作。矢量化时的MSI文件就采用上面校正后的文件。

(二)土地利用专题数据矢量化 分幅矢量数据质量控制指标:

(1)文件命名符合《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的要求。

(2)行政区划要素采集与栅格数据吻合,线划(点位)偏移的距离不超过0.2mm(图面值)。

(3)非行政区划要素采集与栅格数据吻合,线划(点位)偏移的距离不超过0.3mm(图面值)。

(4)图内各要素无图形错误和矢量化丢漏现象。

(5)坐标系转换后的控制点绝对误差不超过0.1mm(图面值)。(6)要素分层正确。

(7)数据拓扑结构正确,无碎片多边形。(8)属性数据正确。

(9)相邻图幅的接边误差不超过0.1mm(图面值)。

(10)计算机图幅量算面积与图幅理论面积的误差不超过15亩。

数据采集是对最基本的点、线要素进行矢量化。点状要素应采集其几何中心,线状要素的采集基本方法是沿着栅格数据线中央跟踪,将其转换为矢量数据线,有方向的线状要素应按规定方向数字化,而面状要素则由线要素经过拓扑处理而形成。封闭的界线应严格闭合。公共边线或具有多重属性线状要素(如某线状要素既是公路又是行政界线)只能数字化一次,拷贝到相应数据层中。当软件进入矢量化追踪状态,设置好矢量化参数后即可开始矢量跟踪,移动光标,选择需要追踪矢量化的线,屏幕上即显示出追踪的线。每跟踪一段遇到交叉的地方则停下,需选择跟踪的方向和路径。当一条线跟踪完毕后,按鼠标右键,即可终止一条线,开始下一条线的跟踪。

各要素的采集与扫描数据相吻合,线划和点位的偏移不超过0.3mm(图面值)。

对于图形数据,先要进行分幅矢量化。每幅图都要遵循一致的规则,采用一致的图例。最后每幅图都需要通过拓扑检查。检查无误后才能进行图库接边处理。一般要分行政辖区层、图斑层、计算面积的线状地物、不计算面积的线状地物层、飞地层、零星地物层等。可以分配几幅分幅图专题数据由某人负责采集,防止采集出错。

(三)矢量化作业流程

1、在工作底图扫描为光栅文件并调整水平不超过0.2度、图例板已经建立完备、代码库基本编制完成、光栅文件已经镶嵌配准的前提下方可进行分幅图的矢量化作业。

2、进入输入编辑模块,修改目录环境,打开工程(图幅号.mpj),装入光栅文件,参数设置,设置系统参数,关联图例板,打开图例板。

3、把配准光栅时生成的标准内图框线添加进来(检查与光栅文件内图框的套合是否符合误差要求,否则需要重新镶嵌配准光栅文件),删除内图框以外的所有

线,用图例板的图廓线修改线参数。

4、矢量化作业按行政界线、权属界线、线状地物、图斑界线的次序进行。

5、行政界线和权属界线分为纯行政界(权属界)、跳沟(以沟渠中心为界)、跳公路、跳农路、跳堤坝,分别用图例板中相应的图例矢量化。在图廓线和接头处,按F12键,用捕捉线头线尾、靠近线加点、靠近线等功能,以避免出现不能闭合的悬挂线。

6、线状地物按公路、沟渠、农路、堤坝的顺序进行,注意有水流方向的按方向矢量化。

7、图斑界线也要用靠近、捕捉功能注意闭合接头处。

8、点注记的录入按行政注记、权属注记、图斑注记、线状地物注记、零星地物注记的次序进行。图面上不管行政辖区、权属范围的大小,必须至少都分别有一个注记。

8、图斑注记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增加,以明显区别图斑界线为标准。

9、线状地物注记沿地物方向排列,并把注记基准点比较准确地放到线上,以便于按空间位置自动输属性;只输入线地类码和宽度。

10、零星地物注记也必须把注记基准点放到零星地物点上,以便于按空间位置自动输属性。

单图幅矢量化完成后要进行自检,主要是对照原图检查有无错漏;闭合情况的检查可以用复制线文件分别生成行政区划和图斑的区文件,并赋予属性,不仅可以检查闭合,也能够检查错漏。一改图后要重新造区,然后再对飞地、零星地物、争议赋属性;二改图后要通过线、区拓朴检查、区属性检查、接边检查;变更后变更区要查微短弧段;最后应统一地图参数,按要求保存工程。

(四)矢量化时应注意的内容

1、矢量化点位要准确。

2、线状图斑与面状图斑交界处要打点。

3、对于具有多重属性的线,只采集一次,如线状图斑与行政村接重合时,只矢量化一次,再拷贝到相应的层,修改图形参数。

4、线状地物采集时应在属性变化处断开,分别采集以方便属性录入。

5、用系统生成的理论内图廓线作为矢量化边界。

6、严格遵从图例板作业。

7、按行政界线---权属界线---线状地物---行政注记----权属注记---线状地物注记----零星地物----零星地物注记的作业顺序。

8、对于有多个宽度的线状地物(如:公路和农村道路),不同宽度的分界点的处理方法:当有与其它线性地物(如:沟渠)有交叉,就在交叉处断。如果没有交叉点,就在两个标注的中间断。

9、在土地利用现状图数据矢量化时,可以不用考虑高速公路。

10、矢量化时,对结点处(即几个弧段的相交处)应多加小心,第一使其断开或加点,第二尽量采用抓线头或节点融合的功能使其吻合,避免产生较大的误差,使结点处尽量与实际相符,尽量避免端点回折,也尽量不要产生过1毫米长短的无用线段。

11、矢量化线时,有宽度的代替没有宽度的,线性地物线级别比地类界高。

(五)拓扑造区

打开矢量化的工程,关闭不相关的文件,拓扑造区处理操作命令全部在“其它”菜单下。其操作顺序和过程如下:[自动剪断线]->[清除微短线]->[清除线重叠坐标]->[自动线结点平差]->[线转弧段]->[装入转换后的弧段文件]->[拓扑查错]。

1、欲造区的文件处于可编辑状态,在工作区显示复位图形。

2、点击“其它”菜单下“清重叠坐标及自相交”命令中的“清线重叠坐标及自相交”,将清除图形中矢量化产生的重叠点和剪断自相交线。

3、点击“设置”菜单下“置系统参数”命令,设置结点搜索半径和平行线距离等参数,设置如下。

0.0001

4、点击“其它”菜单下“检查重叠弧段”下的“重叠线检查”命令,清除重叠线。

5、点击“其它”菜单下“自动剪断线”命令,剪断不同ID号的线。

6、点击“其它”菜单下“拓扑错误检查”下的“线拓扑错误检查”命令,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错误类型,按鼠标右键对应操作修改错误。

7、点击“其它”菜单下“线转弧段”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保存为一个区文件,然后将该文件填加到当前工程中。

8、点击“其它”菜单下“拓扑重建”命令,即完成造区

三、实习心得:

1、通过这次软件实习,让我明白了做事情要谨慎准确,尤其是科学技术方面的工作,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2、图像的矢量化是一件枯燥重复繁琐的工作,很容易就会产生懈怠,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保持着一种认真负责和坚持不懈的心态。同时告诉我工作的辛苦和。

3、通过这次软件实习,使我更加的了解到理论学得再好,在实践中还总是会有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实践我在许多以前不曾注意到的细节上发现了问题,并且在细节上发现了处理不便的地方。通过实习促使我想快捷效率的完成工作,于是学会许多快捷键等等。

4、通过这次实习使我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Mapgis软件的运用,通过教与用加深巩固了软件的运用。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