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胡桂忠和浦君[5篇材料]

胡桂忠和浦君[5篇材料]



第一篇:胡桂忠和浦君

他是一个艺术控

1983年出生,典型的80后男生。小学,他是文艺委员兼班长。大学,他是学生会领导兼多个社团主席,而这些都与他过人的艺术天赋密不可分。从小练习书法、长大学习武术,文武兼备的他乒乓技术甚至达到“专业水平”。

他曾经被“百里挑一”

2004年,他进入某知名汽车集团企业工作。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就在短短半年内,这个才20岁大学刚毕业的小伙用他百倍于人的努力,在2000多人的企业脱颖而出,被提升为集团总经理的助理。

他不只是个商人

十年跋涉,数年筹备,一次次的来回奔波,虚心求访,恰是这份对艺术最简单的热忱打动了艺术家们,也正因为如此,浦君的文化里嵌入了艺术家们弥足珍贵的信任。

在这十年里,靳尚谊和他饮过茶,刘大为亲自为他的浦君品牌题过字,欧阳中石老先生的宝贵的赠字被他拿到手,何家英明确对他提出过做人要求。

他注重基础,信奉正规

书法,他接受的是名师指导,武术,他的老师是是少林寺的,乒乓,他的老师曾是专业队的。

与其他芸芸众生的电商不同,他十分注重基础,他宁恳花多年时间,去完成线下到线上的完美转化。

一直到2014年8月,浦君国际艺术中心网才正式上线。

2014年9月,浦君国际艺术中心成功与中国(上海)自贸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4年10月,浦君国际艺术中心上海自贸区展厅成功落成。

他是您最安心的艺术投资顾问

涉足艺术品行业10年的他,发现整个字画行业内,能做到作者手中取画的几乎没有,就是有,他们只能做到从个别艺术家手中取画。因为越是有名的艺术家通常是不卖画的,他们也取不到画。行业内最常用的就是买前或买后找自认的专家看看,这样收藏者与名家中间就有了时间和距离的空间,赝品应运而生!更别提专家经常看走眼,或是专家不专。

10年的行业经验,加上2年的深度市场研究,以及对互联网的理解,2014年他首创性的推出了“作者手中取画”的新模式,改变了艺术真假难辨的世界,让客户能彻底的放了心。同时无数数据表明藏家们投资了浦君推荐的名家字画,都在短时期内得到了可观增值。而浦君国际艺术中心也因此成为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品投资平台。

他还曾多次应邀参加文化论坛及网络营销大会,发言并致辞,从浦君国际艺术中心成立至今,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全国上百家权威媒体都对他进行了追踪报道。

他,就是浦君的创始人,互联网领域,最懂艺术品投资的80新秀——胡桂忠。

第二篇:胡忠谢晓君夫妇

胡忠谢晓君夫妇:雪域支教12年成都夫妇“感动中国

两人均为四川藏区福利学校志愿者,教师。

在去藏区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在晚报上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年头。他带着妻子到当地考察后,两人为当地的艰苦状况震惊。胡忠下定了决心,妻子支持他的决定。这时候,他们的女儿刚刚出生不久。孤儿学校处在海拔3800米的康定县塔公乡,是一所福利性质的民办公助寄宿制学校。这里是甘孜州13个县的汉、藏、彝、羌四个民族143名孤儿的校园,也是他们完全意义上的家。胡忠以志愿者身份来到塔公乡,300多元生活补助是他每月的报酬。2003年,在丈夫的召唤下,妻子带着三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谢晓君音乐学院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学校最需要的却不是音乐老师。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三年时间里,谢晓君尝试了四种角色位置,顶替离开了的志愿者和支教老师。2006年,8月,一座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今年2月,她甚至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并表示"一辈子呆在这儿.塔公草原距离成都约500公里,海拔3800米,每到冬季这里寒冷干燥,风如刀割……12年前,成都教师胡忠辞去在成都一所名校的教职工作来到这里支教,3年后,他的妻子谢晓君带着年幼的女儿追随而来,他们,为雪域高原上的孤儿们撑起一个温暖的家。12年来,他们也曾犹豫,但却不曾后悔。

68岁母亲85岁外婆都支持他们。在学校,胡忠一直教孩子们要孝顺,但遗憾的是他却不能陪在两位老人身边尽孝。从2000年来到西康福利学校,12年间,胡忠只回过家5次。胡忠说,这辈子,他最亏欠的就是两位老人,但是,为了这群更需要他的孩子,他只能这样,“外婆有舅舅照顾,母亲有姐姐照顾。他们都很支持我的选择。”

面对荣誉,胡忠、谢晓君夫妇谦虚地说:“我们只是平凡人,做的也是很平凡的事情,不值得大家这样追捧。”

一次旅行改变一生

一路上,谢晓君被塔公草原美丽的景色所倾倒,但更触动她内心的是,在塔公乡的西康福利学校,谢晓君看到了众多孤儿渴求知识的双眼。回来的路上,两口子没怎么说话。后来,丈夫胡忠告诉妻子自己哭了一路。和妻子商量以后,胡忠向学校交了辞职信就去西康福

“当时也没考虑什么,利学校任教了。虽然孩子还不到1岁,但谢晓君选择了无条件支持丈夫,只觉得那些孤儿太可怜了,他们需要老师啊。”回到成都的日子里,那些孩子们纯净的眼神常常让谢晓君魂牵梦绕、难以割舍。她产生了无比强烈的愿望:到塔公去!

这是一次艰难的转型,在成都最好中学担任专职音乐教师的谢晓君开始硬着头皮学做实验,学图书管理,学做“妈妈”。在家从未踩过缝纫机的她学着在缝纫机上给孩子们做鞋垫。一双鞋垫她要做半天,但当看到孩子们拿到鞋垫时欣喜的眼神,谢晓君感到由衷的快乐,于是为孩子们做了几十双鞋垫。

刚到塔公的那个冬天,停了一个月的电,连开水也没得喝,谢晓君感到前所未有的冷。她学着用炉子烧开水,“我不会烧炉子,一个藏族老师就帮我烧,她端着炉子在操场上跑,说这样有风。哈哈……很辛苦地把开水烧好了。哎哟!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喝开水也那么幸福啊!”一年过去了,学校让谢晓君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并任教四年级和一年级的语文。学校缺乏教参,谢晓君让妈妈从成都买来很多语文教学配套参考书,认真备课、负责地教这些不会说汉语的藏族娃娃。第二年,谢晓君又主动向石室联中提出继续支教的申请,并连续支教了3年。这3年中,她连续两年被西康福利学校授予“优秀教师”称号。

调进甘孜永远留下来

2006年8月,谢晓君支教期满,石室联中给她安排了初一(7)班的班主任和初一年级14个班的音乐课。在孤儿们的泪光中,谢晓君离开了耕耘3年的福利学校 回到成都的谢晓君重新过上了都市人的生活,再也没有停电和寒冷的困扰,再也没有繁重的课时量。但她内心常常涌动的却是一种歉疚和失落,“我眼前常常浮现藏区孩子们期待的双眼。我是享受到了好的生活,可是那些孤儿呢?因为我的离开,他们又重新从希望之巅跌到了谷底。”

经过与亲人反复协商后,谢晓君作出了调进甘孜州的决定。2007年2月,谢晓君将工作关系调入康定,成为康定县塔公乡木雅祖庆学校的一名汉语教师。

“对这一重大决定,我至今没有任何遗憾和失落。相反,我的内心拥有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和幸福。我坚信我在履行一名教师应尽的职责!”谢晓君说。

2007年春季,谢晓君作为康定县的公办教师来到新建的塔公乡木雅祖庆学校,教两个班汉语兼任学校大队辅导员。她把7岁女儿也带来读书,自己住教师宿舍,女儿住学生宿舍。女儿在学校喊她“老师”,“我的女儿和学生是一样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她说。

无怨无悔把爱延续下去

这期间,胡忠一直在西康福利学校默默工作着,他先后担任过3个年级的班主任、男生生活老师、全校思想品德老师,从教务主任、后勤主任直至升任校长。12年间,胡忠仅回过5次家,和妻子也只能两三个星期见一次面。

在学校,143个孤儿都叫胡忠“阿爸”。12年中,胡忠不仅教会了他们知识,给了他们一个家,还以自己的经历感染着这些孩子。毕业的学生中,44人考上了大学,10多个孩子已经跟胡忠约好,毕业后回到藏区工作。

如今,作为校长的胡忠,身份却仍是志愿者。长年的高原生活,谢晓君落下了背痛的顽疾,而刚刚40岁出头的胡忠已是满头银丝。获评感动中国人物后,成都市教育局表示将尽快解决胡忠的公办教师身份。

“爱心是幸福的源泉。我们相信,爱心会传递下去,力量会越来越强,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命运。”获评感动中国人物后,胡忠和谢晓君动情地说,他们会继续坚守在高原,把这份爱延续下去。

胡忠、谢晓君两夫妇带上自己年幼的孩子,为的是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会的抉择。他们是带给高原孩子希望的天使。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癌和新年的坚持,看着生病在床的谢晓君老师,她哭着说:“我本来要在医院里躺着的,但是因为怕耽误学生们的课程我还是来了。”当时眼泪不由自主的就流了下来。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年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当师德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逐渐成为稀有时,你们用最纯朴的行动告诉世人,教育的本质是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温暖的爱,通过教育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做一次好事不难,一直都做好事难,胡忠谢晓君两人用默默无闻的坚守为藏区做着好事,用生命去付出和经营,理应成为国人的精神榜样。两位老师,我向您们致敬。

第三篇:高义薄云—胡忠、谢晓君夫妇

高义薄云—胡忠、谢晓君夫妇

当新的一年带着勃勃生机向我们翩然而来的时候,我们欢欣憧憬之余又禁不住回首过往的一年。跳出自我这个小圈子的喜怒哀乐,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触动着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而《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将这种感觉推向了极致,让所有人一年来积淀起来的情感得以渲泄和升华,给人鼓舞、激人向善。

观看2012年《感动中国》时,心总是随着台上走过的一个个身影而心潮澎湃,中间几次落泪,一个个朴实的身躯承载着至美的灵魂,瞬间升华为一座人格的丰碑,净化着我们的心灵,鞭笞着我们的灵魂。

胡忠/谢晓君,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莲。11年前,胡忠这位成都中学的化学老师辞掉工作,告别妻子与刚出生的女儿,来到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支教,每个月仅有300多元的生活补助。2003年,谢晓君也报名支教,在旁人不解的目光中,抱着女儿,与丈夫在福利学校“会师”。从盆地到高原,适应的过程充满了委屈与艰辛,面对位置偏远、条件艰苦的学校,面对孩子们一双双企盼的眼睛,他们许诺“一辈子待在这儿”。

他们或者用自己的故事,解读人的一种精神、一种品格,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他们或者用自己的力量,诠释着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应该担当的责任,以坚强的民族精神挺起国人的民族脊梁,引人思考发人深省。

让我们聆听感动中国颁奖词作者说的一段话吧:每一年里,在经历的每一件事情中,接触到每一个人时候,我已经习惯了用“感动”

去理解,去发现“感动”的瞬间,这让我在这个浮躁纷繁的世界里有了一个心灵的栖息地,在平凡的生活中领悟生活的意义,感谢这样的经历,让我享受感动。

正是《感动中国》把我们聚到了一起,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感动这个层面上,应将他们的薪薪之火用我们的人生点亮,将他们奉献的潺潺细流用我们的生命倾注,这才是感动中国的初衷,也是我们应有的心境!

第四篇:胡忠谢晓君夫妇[感动中国】

胡忠谢晓君夫妇简介:

两人均为四川藏区福利学校志愿者,教师。

在去藏区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在晚报上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年头。他带着妻子到当地考察后,两人为当地的艰苦状况震惊。胡忠下定了决心,妻子支持他的决定。这时候,他们的女儿刚刚出生不久。

孤儿学校处在海拔3800米的康定县塔公乡,是一所福利性质的民办公助寄宿制学校。这里是甘孜州13个县的汉、藏、彝、羌四个民族143名孤儿的校园,也是他们完全意义上的家。胡忠以志愿者身份来到塔公乡,300多元生活补助是他每月的报酬。

2003年,在丈夫的召唤下,妻子带着三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

谢晓君音乐学院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学校最需要的却不是音乐老师。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三年时间里,谢晓君尝试了四种角色位置,顶替离开了的志愿者和支教老师。

2006年,8月,一座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今年2月,她甚至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并表示“一辈子呆在这儿。”

胡忠谢晓君夫妇感人事迹材料:雪域支教12年成都夫妇“感动中国”

■2000年,曾任职成都石室联中的胡忠到甘孜康定塔公乡西康福利学校支教

■3年后,妻子谢晓君辞去公职,抱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在更偏远的“木雅祖庆”学校任教

■为了不让当地的孩子们伤心,胡忠夫妇在高原一留就是12年

塔公草原距离成都约500公里,海拔3800米,每到冬季这里寒冷干燥,风如刀割……12年前,成都教师胡忠辞去在成都一所名校的教职工作来到这里支教,3年后,他的妻子谢晓君带着年幼的女儿追随而来,他们,为雪域高原上的孤儿们撑起一个温暖的家。12年来,他们也曾犹豫,但却不曾后悔。女儿

不搞特殊在学校不能叫“妈妈”

胡忠夫妇说,除了家中的老人,他们最愧疚的就是女儿胡文吉。胡文吉3岁跟母亲到塔公,如今,12岁的她是木雅祖庆初一一班的学生。6岁时,作为这所寄宿制学校的第一届学生,小文吉一个人来到这里上一年级。“冬天洗衣服,手被冻得又红又肿。”胡文吉说,那半年,她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哭。

半年后,谢晓君才正式调到木雅祖庆担任生活老师。但胡文吉却没有得到特殊照顾,她跟同学们同吃同住,不能擅自到办公室找妈妈,只能叫妈妈为谢老师。“班上有同学是孤儿,如果我叫妈妈,他们听到就会很伤心。”就这样,只有在放假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胡文吉才能叫上一声“妈妈”。

家人

68岁母亲85岁外婆都支持他们

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互相搀扶着,颤颤巍巍地在菜市场买菜。在昨晚播出的“感动中国·2011年人物”颁奖典礼上,出现了这样一个镜头,这两位老人,便是胡忠的外婆和母亲,外婆今年85岁,母亲68岁。当看到镜头中的两位老人时,胡忠的眼泪喷涌而出。

在学校,胡忠一直教孩子们要孝顺,但遗憾的是他却不能陪在两位老人身边尽孝。从2000年来到西康福利学校,12年间,胡忠只回过家5次。胡忠说,这辈子,他最亏欠的就是两位老人,但是,为了这群更需要他的孩子,他只能这样,“外婆有舅舅照顾,母亲有姐姐照顾。他们都很支持我的选择。”

聚焦几位感动中国2011人物

胡忠、谢晓君的颁奖词——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

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四川教师夫妇胡忠、谢晓君——

雪域高原绽放并蒂莲

“当师德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逐渐成为稀有时,你们用最纯朴的行动告诉世人,教育的本质是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温暖的爱,通过教育成为一个大写的人。”2月3日,四川教师夫妇胡忠、谢晓君坚守雪域高原支教12年,当选为感动中国2011人物后,各大媒体纷纷对两人的事迹进行报道,引发广大网友们的持续关注,他们纷纷在网上留言表示敬意。

面对荣誉,胡忠、谢晓君夫妇谦虚地说:“我们只是平凡人,做的也是很平凡的事情,不值得大家这样追捧。”

一次旅行改变一生

2000年,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化学教师胡忠和音乐教师谢晓君夫妇的女儿出生了。孩子8个月了,胡忠对妻子说,国庆大假我们去甘孜塔公草原旅游吧,也好给孩子断奶。

一路上,谢晓君被塔公草原美丽的景色所倾倒,但更触动她内心的是,在塔公乡的西康福利学校,谢晓君看到了众多孤儿渴求知识的双眼。

回来的路上,两口子没怎么说话。后来,丈夫胡忠告诉妻子自己哭了一路。和妻子商量以后,胡忠向学校交了辞职信就去西康福利学校任教了。虽然孩子还不到1岁,但谢晓君选择了无条件支持丈夫,“当时也没考虑什么,只觉得那些孤儿太可怜了,他们需要老师啊。”

西康福利学校是甘孜州第一所全免费、寄宿制的民办福利学校,胡忠以志愿者身份到学校当了一名数学老师。而那以后,谢晓君的所有假期都在西康福利学校度过的。她为孩子们排练节目,教唱歌、舞蹈,教汉语,时间长了。藏区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谢晓君,她和孩子们的感情越来越深。

回到成都的日子里,那些孩子们纯净的眼神常常让谢晓君魂牵梦绕、难以割舍。她产生了无比强烈的愿望:到塔公去!

音乐教师艰难转型

2003年,成都市教育局选拔一批教师到甘孜州支教,谢晓君立即递交了申请,最终如愿以偿到了西康福利学校。第一年,她担任的是音乐老师、自然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

这是一次艰难的转型,在成都最好中学担任专职音乐教师的谢晓君开始硬着头皮学做实验,学图书管理,学做“妈妈”。在家从未踩过缝纫机的她学着在缝纫机上给孩子们做鞋垫。一双鞋垫她要做半天,但当看到孩子们拿到鞋垫时欣喜的眼神,谢晓君感到由衷的快乐,于是为孩子们做了几十双鞋垫。

刚到塔公的那个冬天,停了一个月的电,连开水也没得喝,谢晓君感到前所未有的冷。她学着用炉子烧开水,“我不会烧炉子,一个藏族老师就帮我烧,她端着炉子在操场上跑,说这样有风。哈哈……很辛苦地把开水烧好了。哎哟!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喝开水也那么幸福啊!”

一年过去了,学校让谢晓君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并任教四年级和一年级的语文。学校缺乏教参,谢晓君让妈妈从成都买来很多语文教学配套参考书,认真备课、负责地教这些不会说汉语的藏族娃娃。第二年,谢晓君又主动向石室联中提出继续支教的申请,并连续支教了3年。这3年中,她连续两年被西康福利学校授予“优秀教师”称号。

调进甘孜永远留下来

2006年8月,谢晓君支教期满,石室联中给她安排了初一(7)班的班主任和初一年级14个班的音乐课。在孤儿们的泪光中,谢晓君离开了耕耘3年的福利学校。

回到成都的谢晓君重新过上了都市人的生活,再也没有停电和寒冷的困扰,再也没有繁重的课时量。但她内心常常涌动的却是一种歉疚和失落,“我眼前常常浮现藏区孩子们期待的双眼。我是享受到了好的生活,可是那些孤儿呢?因为我的离开,他们又重新从希望之巅跌到了谷底。”

经过与亲人反复协商后,谢晓君作出了调进甘孜州的决定。2007年2月,谢晓君将工作关系调入康定,成为康定县塔公乡木雅祖庆学校的一名汉语教师。

“对这一重大决定,我至今没有任何遗憾和失落。相反,我的内心拥有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和幸福。我坚信我在履行一名教师应尽的职责!”谢晓君说。

2007年春季,谢晓君作为康定县的公办教师来到新建的塔公乡木雅祖庆学校,教两个班汉语兼任学校大队辅导员。她把7岁女儿也带来读书,自己住教师宿舍,女儿住学生宿舍。女儿在学校喊她“老师”,“我的女儿和学生是一样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她说。

无怨无悔把爱延续下去

这期间,胡忠一直在西康福利学校默默工作着,他先后担任过3个年级的班主任、男生生活老师、全校思想品德老师,从教务主任、后勤主任直至升任校长。12年间,胡忠仅回过5次家,和妻子也只能两三个星期见一次面。

在学校,143个孤儿都叫胡忠“阿爸”。12年中,胡忠不仅教会了他们知识,给了他们一个家,还以自己的经历感染着这些孩子。毕业的学生中,44人考上了大学,10多个孩子已经跟胡忠约好,毕业后回到藏区工作。

今天的西康福利学校占地50多亩,篮球场、教学楼等一应俱全。木雅祖庆学校也从最初的600名学生发展到了1650名,校舍从4间板房变为面积超过9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楼房。

如今,作为校长的胡忠,身份却仍是志愿者。长年的高原生活,谢晓君落下了背痛的顽疾,而刚刚40岁出头的胡忠已是满头银丝。获评感动中国人物后,成都市教育局表示将尽快解决胡忠的公办教师身份。

“爱心是幸福的源泉。我们相信,爱心会传递下去,力量会越来越强,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命运。”获评感动中国人物后,胡忠和谢晓君动情地说,他们会继续坚守在高原,把这份爱延续下去。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感

胡忠、谢晓君赌坊高原的并蒂雪莲;张平宜,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阿里木,烤羊肉串的爱心巴郎;吴菊萍,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刘伟,用灵魂演奏生命音符的男孩;朱光亚,遥远苍穹中的最亮星星......这次看了这些伟大人物的事迹不仅心生感动还有一丝的敬佩

胡忠、谢晓君两夫妇带上自己年幼的孩子,为的是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会的抉择。他们是带给高原孩子希望的天使。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癌和新年的坚持,看着生病在床的谢晓君老师,她哭着说:“我本来要在医院里躺着的,但是因为怕耽误学生们的课程我还是来了。”当时眼泪不由自主的就流了下来。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年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生育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他得知大方县一所大学的同学没有书包,阿里木买了181个崭新的书包,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送到了每个孩子的手中;另一所学校的41名学生交不起学杂费,他随即冒雨送去了5000元,学校说:“阿里木是最小的一个投资方但是他的诚信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推选委员陈菊红说:“传说贵州晴天很少,阿里木的行动给这里带来了照亮人们内心世界的热烈阳光。

命运对孟佩杰的残忍却让她用微笑面对世界,“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爱心和耐心。”孟佩杰的妈妈说,如果有来生,她要好好补偿女儿。为配合医院的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钟。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这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会遇到但是孟佩杰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她的坚强,她的勇敢,她面对困难不妥协,我们要尊敬她,我们要为她献出一份爱。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那就是——刘伟。他的遭遇是他战胜了自己战胜了命运,他在即将参加奥运会时,命运在一次打击了他,但是他在艰苦的命运中站了起来,最终仅仅只用了一年的时间站在了维也纳的舞台上。他说:“要么现在就去死,要么就精彩的活着。”全场的观众都被这句话镇住了,想起了震耳欲聋的掌声,他——我实现愿望的榜样。

命运虽然曲折,但是,我们不仅要去战胜它去战胜自己,还要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样我没才会后的有价值有意义!|评论

第五篇:胡忠夫妇

NO.2 胡忠、谢晓君夫妇

坚守藏区12年支教

【事迹】

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念头,得到妻子的支持。3年后,谢晓君带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2006年8月,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

【获奖名片】高义薄云

【推选委员评价】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这样评价胡忠、谢晓君: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新鲜最健康的红润。这一票我要表达向他们的敬意和赞美。

推选委员于丹说: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颁奖词】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4/101071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