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朱自清散文操作要求
朱自清散文操作要求
任务一:基本编辑操作:
1.打开桌面上的朱自清散文原文件, 按要求进行操作
2.标题居中排列,作者放与下一行,标题右侧
3.作者与正文之间空一行
4.删除第二段中重复的两段句子
5.移动每段的位置按正确的顺序排列好,将第三段与第四段分开
6.在每一段的前面用带圈的数字如:①②③④⑤标出段号,将原来的中文段号如第一段,第二段等删除掉。
7.每段前空两格,段与段之间不要空行。
8.改变第三段最后一行和第二段最后一行的对齐方式为两端对齐
9.将文中的“目子”替换为“日子”。
任务二 字符格式和段落格式设置
1.为标题设置合适的字体和大小
2.为正文设置合适的颜色、字体、大小
3.将第一段文章的格式刷给全文
4.将作者朱自清三个字的字间距改为加宽2磅
5.设置每段后距离为0.5行
6.设置正文每行的行距为15磅
任务三 边框和底纹
1.为最后两段文字设置衬底的颜色
2.为最后两段文字加上边框,为页面加上适当的页面边框
任务四其它操作
(一)(二)
(三)查找所有的日子改为红色加粗倾斜 将操作要求的任务四的项目符号改为1,2,3,4 打开实验报告,用自己的“姓名学号实验报告”为文件名存在桌面上,填写里面的内容,回答问题。
第二篇:朱自清散文
朱自清散文片段精选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有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大约也因那蒙蒙的雨,园里没了秾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选自《歌声》)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选自《绿》)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选自《春》)
一个五岁的“女孩子”卖七毛钱,也许不能算是最贱;但请您细看:将一条生命的自由和七枚小银元各放在天平的一个盘里,您将发现,正如九头牛与一根牛毛一样,两个盘儿的重量相差实在太远了!(选自《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那一个夏天他病的时候多,你成天儿忙着,汤呀,药呀,冷呀,暖呀,连觉也没有好好儿睡过。那里有一分一毫想着你自己。瞧着他硬朗点儿你就乐,干枯的笑容在黄蜡般的脸上,我只有暗中叹气而已。从来想不到做母亲的要像你这样。(选自《给亡妇》)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选自《匆匆》)
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象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象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选自《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第三篇:朱自清散文精选
《朱自清散文精选》读后感
泗阳实小五(4)姜泽宇
在寒假中,我读了《朱自清散文精选》,透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视窗。我沉醉于其中,朱自清用他唯美的笔调描绘出了一个完美的意境,不论是美景还是一切生灵,在他笔下,都显得格外生动。我特别喜欢的一篇文章就是《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就是《匆匆》中所提到的,朱自清用对比的方式来突出了岁月流逝之快,不错,世间万物虽有毁灭的一天,但总会有重生的时候,而我们人,在这世上的时间是有限的,生命不能重来,岁月又何尝可以倒流呢?上天赐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但在指尖流过的岁月,谁又会在意呢?所以,当一个人的生命走到尽头时,就会加倍地珍惜仅剩的时间,因为,他知道,他已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了。“时间就是生命”,这是一句真理名言,在朱自清的笔下,就更衬托出了它的价值。朱自清的文字不仅包含深刻的道理,而且还十分优美,他对景物的描写可谓是淋漓尽致,仿佛可以活生生地展现在你的眼前了。
第四篇:朱自清的散文短篇
朱自清散文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览胜记游;其三,书怀抒情;其四,感悟觉世;其五,指摘时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朱自清散文短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朱自清散文短篇
如面谈 朋友送来一匣信笺,笺上刻着两位古装人,相对拱揖,一旁题了如面谈三个大字。是明代钟惺尺牍选第一次题这三个字,这三个字恰说出了写信用处。信原是写给你或你们几个人看;原是我对你或你们几个人私人谈话,不过是笔谈罢了。对谈人虽然亲疏不等,可是谈话总不能像是演说样子,教听话受不了。写信也不能像作论样子,教看信受不了,总得让看信觉着信里话是给自己说才成。这在乎各等各样口气。口气合式,才能够如面谈。但是写信究竟不是面谈;不但不像面谈时可以运用声调表情姿态等等,并且老是自己独白,没有穿插和掩映方便,也比面谈难。写信要如面谈,比面谈需要更多心思和技巧,并不是一下笔就能做到。
可是在一种语言里,这种心思和技巧,经过多少代多少人运用,渐渐程式化。只要熟习了那些个程式,应用起来,如面谈倒也不见得怎样难。我们文言信,就是久经程式化了,写信人利用那些程式,可以很省力写成合式,多多少少如面谈信。若教他们写白话,倒不容易写成这样像信信。两般秋雨随笔记着一个人给一个妇人写家信,那妇人要照她说写,那人周章了半天,终归搁笔。他没法将她说那些话写成一封像信信。文言信是有样子,白话信压根儿没有样子;那人也许觉得白话压根儿就不能用来写信。同样心理,测字先生代那些不识字写信,也并不用白话;他们宁可用那些不通文言,如来信无别之类。我们现在自然相信白话可以用来写信,而且有时也实行写白话信。但是常写白话文人,似乎除了胡适之先生外,写给朋友信,还是用文言时候多,这只要翻翻现代书简一类书就会相信。原因只是一个懒字。文言信有现成程式,白话信得句句斟酌,好像作文一般,太费劲,谁老有那么大工夫?文言至今还能苟偷懒,慢慢找出些白话应用文程式,文言就真死了。
林语堂先生在论语录体之用(论语二十六期)里说过:一人修书,不曰示悉,而曰你芳函接到了,不曰至感歉甚,而曰很感谢你非常惭愧,便是噜哩噜苏,文章不经济。示悉,至感,歉甚,都是文言信程式,用来确是很经济,很省力。但是林先生所举三句噜哩噜苏白话,恐怕只是那三句文言直译,未必是实在例子。我们可以说来信收到了,感谢,对不起,对不起得很,用不着绕弯儿从文言直译。——若真有这样绕弯儿,那一定是新式测字先生!这几句白话似乎也是很现成,很经济。字数比那几句相当文言多些,但是一种文体有一种经济标准,白话字句组织与文言不同,它们其实是两种语言,繁简当以各自组织为依据,不当相提并论。白话文固然不必全合乎口语,白话信却总该是越能合乎口语,才越能如面谈。这几个句子正是我们口头常用,至少是可以上口,用来写白话信,我想是合式。麻烦点儿是敬启者,专此,敬请大安,这一套头尾。这是一封信架子;有了它才像一封信,没有它就不像一封信。敬启者如同我们向一个人谈话,开口时用我对你说那句子,专此敬请大安相当于谈话结束时用没有什么啦,再见那句子。但是面谈不一定用这一套儿,往往只要一转脸向着那人,就代替了那第一句话,一点头就代替了那第二句话。这是写信究竟不如面谈地方。现在写白话信,常是开门见山,没有相当于敬启者套头。但是结尾却还是装上多,可也只用此祝健康!祝你进步!祝好!一类,像专此敬请大安那样分截形式是不见了。敬启者渊源是很悠久,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开头一句是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再拜言就是后世敬启者。少卿足下在再拜言之下,和现行格式将称呼在敬启者前面不一样。既用称呼开头,敬启者原不妨省去;现在还因循写着,只是遗形物罢了。写白话信人不理会这个,也是自然而然。专此敬请大安下面还有称呼作全信真结尾,也可算是遗形物,也不妨省去。但那套头差不多全剩了形式,这套尾多少还有一些意义,白话信里保存着它,不是没有理由。
在文言信里,这一套儿有许多变化,表示写信人和受信人身份。如给父母去信,就须用敬禀者,谨此,敬请福安,给前辈去信,就须用敬肃者,敬请道安,给后辈去信,就须用启者,专泐,顺问近佳之类,用错了是会让人耻笑——尊长甚至于还会生气。白话信结尾,虽然还没讲究到这些,但也有许多变化;那些变化却只是修辞变化,并不表明身份。因为是修辞变化,所以不妨掉掉笔头,来点新鲜花样,引起看信人趣味,不过总也得和看信人自身有些关切才成。如敬祝抗战胜利,虽然人同此心,但是如面谈私人信里,究竟嫌肤廓些。又如谨致民族解放敬礼,除非写信人和受信人双方或一方是革命同志,就不免不亲切毛病。
说话 谁能不说话,除了哑子?有人这个时候说,那个时候不说。有人这个地方说,那个地方不说。有人跟这些人说,不跟那些人说。有人多说,有人少说。有人爱说,有人不爱说。哑子虽然不说,却也有那伊伊呀呀声音,指指点点手势。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所谓辩士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正是物稀为贵证据;文人们讲究吐属,也是同样道理。我们并不想做辩士,说客,文人,但是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
古文尚书里说,唯口,出好兴戎,一句话影响有时是你料不到,历史和小说上有是例子。说话即使不比作文难,也决不比作文容易。有些人会说话不会作文,但也有些人会作文不会说话。说话像行云流水,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散漫地方,不如作文谨严。但那些行云流水般自然,却决非一般文章所及。——文章有能到这样境界,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是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境界!我们文章,哲学里虽有用笔如舌一个标准,古今有几个人真能用笔如舌呢?不过文章不甚自然,还可成为功力一派,说话是不行;说话若也有功力派,你想,那怕真够瞧!说话到底有多少种,我说不上。约略分别:向大家演说,讲解,乃至说书等是一种,会议是一种,公私谈判是一种,法庭受审是一种,向新闻记者谈话是一种;——这些可称为正式。朋友们闲谈也是一种,可称为非正式。正式并不一定全要拉长了面孔,但是拉长了时候多。这种话都是成片断,有时竟是先期预备好。只有闲谈,可以上下古今,来一个杂拌儿;说是杂拌儿,自然零零碎碎,成片段是例外。闲谈说不上预备,满是将话搭话,随机应变。说预备好了再去闲谈,那岂不是个大笑话?这种种说话,大约都有一些公式,就是闲谈也有——天气常是闲谈发端,就是一例。但是公式是死,不够用,神而明之还在乎人。会说教你眉飞色舞,不会说教你昏头搭脑,即使是同一个意思,甚至同一句话。
中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左传,国策,世说是我们三部说话经典。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对话也极轻松,漂亮。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语妙天下,可惜留给我们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亭说书极有大名,可惜我们也无从领略。近年来新文学,将白话文欧化,从外国文中借用了许多活泼,精细表现,同时暗示我们将旧来有些表现重新咬嚼一番。这却给我们语言一种新风味,新力量。加以这些年说话艰难,使一般报纸都变乖巧了,他们知道用侧面,反面,夹缝里表现了。这对于读者是一种不容避免好训练;他们渐渐敏感起来了,只有敏感人,才能体会那微妙咬嚼味儿。这时期说话艺术确有了相当进步。论说话艺术文字,从前著名似乎只有韩非说难,那是一篇剖析入微文字。现在我们却已有了不少精警之作,鲁迅先生立论就是。这可以证明我所说相当进步了。
中国人对于说话态度,最高是忘言,但如禅宗教人将嘴挂在墙上,也还是免不了说话。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这三样又有分别: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性格或品德。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性格或品德。这两种多半是生成。第三是修辞或辞令。至诚君子,人格力量照彻一切阴暗,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乎修饰。只知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戟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他戏法总有让人揭穿一日。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平凡人,没有那伟大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自己。只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说话。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力不是修饰所可得。我们所能希望只是:说得少,说得好。
篇二:朱自清散文短篇
提起冬天,人们自然会想起北国茫茫雪野世界,灰蒙蒙天空罩着冷飕飕寒气,透着冰冷。然而朱自清笔下冬天,带来却是一股暖流,一种人间温暖热流充盈其间。
散文《冬天》超前地运用了当今摄影艺术手法,用变幻镜头摇出了三幅冬日大特写,主画面中又重现出若干连动小画面,大中套小,大小衔接粘合,主次相间补充,形成一组冬天里独有不同景观,别有一番韵味。
第一幅画面:古老房子,昏暗“洋灯”,乌黑锅炉,父子四人围坐在一起就着氤氲热气吃着白水煮豆腐。热流在老屋里滚动,驱走寒潮,给这地冻天寒夜晚带来了如春暖意。温馨中父子之间尽情品味难得天伦之乐。这幅画面看似平实,物都是见惯,无奇可言,但将乌黑铝锅,雪白豆腐,桔黄灯光这些细物叠印放大,就会突发成空间上视觉形象拓展,暗示出昔日生活时空,这便是一种摄影艺术再现。亲子们眼巴巴望着“鱼眼睛”似豆腐块,嫩嫩、滑滑从父亲筷子下掉进自己酱油碟里,好贪吃好可爱形象。谁人不曾有过这等往事?围着炉火一家人吃着煮山药煮红薯,听凭呼啸北风吹打着窗棂。此刻回忆竟变得那么清晰,顿时勾起一份诗化温柔。父子情,父子爱被这幅放大特写无限扩展延伸,构成了读者想象空间。如今白水煮豆腐不多见了,电火锅涮羊肉涮海鲜倒成为家家冬天一大景观。旧时与现况在想象世界里幻化为一体,这就是画面摇动下魅力。
第三幅画面叠印出另一番情韵:静静冬夜,“我”和友人泛舟西湖,头上一弯明月,远处一抹湖山,山下一星灯火,身边一阵桨声。我们无言相视,荡着飘着,似醒非醒,似梦非梦。与第一幅画面比,这里少了黑白反差,少了动知觉,少了喧闹音色,强化渲染了清幽宁静,映衬出友情悠远流长。平和冲淡才是一种永恒。这是一幅无声画面,却胜似有声世界,在艺术创意上作者玩味出一种佳境。
第二幅画面推出一个空寂山城峡谷--台州。画面跳出了喧嚣尘缘,进入松风鸟影情境。在作者笔端摇曳出一组新视觉形象,‘白天不见人’,“夜晚点火把”长街,好似“老在过冬天”,临街“大方窗”时时闪现出母子三人微笑迎着“我”归来。这组画面取像上采取了对比技法,外空内实。外在景观是“天地空空”,一片寂寥,而内心世界既隐含着作者难以言表孤寞又流露出对妻子无限满足和怀念,对比中幻化出母子微笑特写镜头定格在整幅画面上,醒目清晰,难以忘怀。
《冬天》运用蒙太奇方法,将长焦、广角、短镜头揉在一起对准一幅幅不同冬景,推出、摇近、定格、幻化,使画面中景色与人物深浅有致,远近相间,动静结合,虚实掩映,营造出“冬天里春天”意境和氛围,展现了人间亲情、友情、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是文与画合一佳作。
篇三:朱自清散文短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绿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草软绵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像火,粉像霞,白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没名字,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像母亲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香,都在微微润湿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喉咙,唱出宛转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人,地里还有工作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房屋,稀稀疏疏,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是工夫,有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青年,有铁一般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名篇佳作,但在作者生前,它却没有收入朱先生散文集中。据陈杰同志考证,《春》最早发表在朱文叔编《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该书1933年7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陈说:“在篇名右上角都注有标记。编者在课文目录后附注,凡有此标记者?系特约撰述之作品?,可见是《读本》编者当时特约朱先生等撰写给中学生阅读文章。”(《关于〈春〉出处》,《临沂师专学报》1983年第2期)《春》不仅在解放前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语文》第一册,也收录了它。但是,后者嫌原作有词汇“陈旧”,有语句不够“规范化”,因之对其进行了“加工润色”。这样,在文字上便与原作有了出入。为尊重朱自清作品原貌,本篇赏析对象是朱先生写定未经修改文字。
《春》是一篇满贮诗意散文。它以诗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画卷,《春》是一曲赞美青春颂歌。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期盼。“春天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景象。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动人景象。
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绿绿。”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绿茵,已不是单纯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亲爱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
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像火,粉像霞,白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色香,吸引无数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可爱。
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风。较之春花来说,春风是不容易描写。朱自清写春风,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春风柔和,二是它具有传声送味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吹面不寒杨柳风”诗句,来状写春风温暖,柔和;他犹恐读者不易领会,马上来了一句人人能领会摹写:“像母亲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空气里酝酿”。作者从传味角度写春风,不仅强化了春氛围,也将此段与上两段关于草、花描写自然地连接起来。春风还把春鸟歌唱、牧童笛音,送入人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从多方位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事物也写得栩栩如生。
第四个特写镜头是春雨。朱自清写南方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夜”。白天,“地里工作农夫,披着蓑,戴着笠”——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第五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活动。前四幅画面以写自然景色为主,这幅画面则突出人作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儿“赶趟儿”地开;人们为了迎春,“也赶趟儿似”走出家门。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精神投入了工作。
在以上盼春、绘春基础上,作品最后唱起了对春赞歌:
春天像刚落地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青年,有铁一般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里,作者用三个比喻性排比句式,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春》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出色散文,将它与此前同类题材《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秦淮河》相比,使人感到它有两点突出变异:一是感情格调有所不同;二是语言风格变化。读《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秦淮河》,使人感到其中流露出作者淡淡哀愁,而《春》感情基调则轻松愉快、充满活力。何以会如此?我猜想至少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本文系朱自清应约为中学撰写语文教材,从培养青年进取向上出发,作者采用了相应积极、乐观感情基调。二是作品青春活力,反映了作者写作时心境。《春》大概写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回国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美满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33年4月,又喜得贵子。朱自清生活中顺境与幸事,不能不对《春》抒情格调产生影响。作者乐观感情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诗情与画意结合。再从语言方面看,《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秦淮河》语言固然是漂亮,但有雕琢痕迹,不够自然。而《春》语言则简朴、活脱、口语化。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作者为了
更好地描写春天,还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前面引用文章结尾部分,便是这方面最好例证。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
第五篇:朱自清短篇散文三篇
导语:朱自清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朱自清短篇散文三篇,欢迎借鉴!
1:荷塘月色
这幾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愛热闹,也愛冷静;愛群居,也愛独处。象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幾段空隙,象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象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2: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象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萬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會。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會,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幾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幾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會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幾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