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于丹说论语3

于丹说论语3



第一篇:于丹说论语3

于丹说论语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

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

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国》更好一些,她的语言没有易中天那样幽默,但绝对值得思考。

第二篇:于丹说论语观后感

于丹说《论语》观后感

李侠2008年4月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论语》是熟悉的,于丹是陌生的;但今天观看了《百家讲坛》推出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论语》有了新鲜的别样风味,于丹也渐渐靠近了我们的心岸。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论语》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溶化于人的内心,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就变得无比强大。即使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中国人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不是《论语》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呢?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君子之道这一讲对我也感触颇深。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胸怀平坦开阔,但是小人却经常忧愁恐惧。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交友之道,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说人的朋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什么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谅,友多闻。直是直率坦率,谅是宽容原谅,多闻是博学多才,这三种是好朋友。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的社会环境中朋友是相当重要的。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你从他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交什么样的朋友,你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间、夫妻之间,一些沉谷子烂芝麻的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人何必那么骄傲呢?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我们不仅要学习孔子的“传道、授业、解惑”思想精髓,同时也要学习于教授的这种治学精神和高超的演讲技能。她哲理诗般讲演,深入浅出,如清泉般自然流淌!她展示了对社会的审美理想,界定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处事的一般分寸、尺度。她给全世界亿万人心灵送去阳光,使人

间温暖,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同时赞扬了中国人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代就已有了这样高明的人伦智慧!也弘扬了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通过于丹教授的精彩讲解,自己感觉有很多收获。但是真正对论语的了解以及它与现代人的联系,还得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不断感受真正的化为己有,寻找到生活的真谛与快乐!

第三篇:于丹《论语心得》

读书笔记于丹〈论语〉心得

中学时代就一览《于丹〈论语〉心得》的风采。而今旧书重读,只道岁岁年年书不变,年年岁岁心不同。

是它伴我走过那段叛逆迷惘的青春岁月,如冬日的一缕阳关温暖潮湿的心灵;像睿智的长者解答人生的疑惑;似及时的甘霖滋润干旱的土地;曾经相当喜欢它,不仅是它将艰涩难懂的文言变得通俗易懂,提高文言素养,也不仅是那丰富有趣的例证对写作大有裨益,更是它诠释了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而今觉得此书过于大众化,直白不加雕饰的语言有点空洞乏味,但那真理依然如颗颗璀璨的珍珠光彩夺目,令人百读不厌。细细整理如下,道不远矣,愿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会成长。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儒家理论的精髓和最核心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仁”字。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进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是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

立,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想到也要帮别人实现理想。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现仁义的方法。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首先能够正确面对遗憾,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其中,Don’t cry for the spilt milk,遗憾若被放大,就像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你也将错过星星了”。其次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到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因此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诸多遗憾,豁达的心态和宽广的胸襟会将生命之花浇灌的更加灿烂。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看到朋友做错事,要认真地劝告,善意的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与人相处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别人,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花未全开月未圆便是最好的境界。不仅交友,做任何事都要把握个度。若我们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自然懂得处世之道。

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的道德理想。理想无论

大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便是找到内心真正的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重要。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理想之道就是给自己一个淡定的起点,给自己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常常感叹人生苦短,都言三十而立,如今已在奔三的路上,孔子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隧道谆谆教诲,勤学善思,学以致用,做事从容自信,切记切记。

于丹给我们讲述了没有圣贤的架势,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的孔子。我们也看到博学多识,见解独特,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的于丹。

第四篇:于丹 论语 处世之道

于丹 论语 处世之道

1.以德报怨何如?何以报德?一直到员以德报德 用正直面对 人生的浪费 用率直坦然面

对这一切!把有限的才华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心灵环境的荒芜 也不意味着那种仇恨 面对一件事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过于不及

2.有分寸。最恰当得距离是彼此不伤害又有温暖。太密集就是疏远的开始。看到不好的事

就制止,不听就算了!保持距离!

3.亲人之间也要保持一定距离。非爱行为。以爱的名义进行的抢夺!真正的爱是分离的爱,让孩子真正独立!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不能过于密集!平等合理性尊重每一个人!花未全开月未园。适度最好!

4.对待工作也有分寸要把握。不在其位不默契证,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做你的不该做的事!

积极的立场去解读!义 最重要!

5.言行的适度!积极做事,要敏锐!慎言,总有不得当!多听,少了很多抱怨!见得多就不

迷惑!多看心中的迷惑就少!小心翼翼慎行!

6.言寡尤行寡悔。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7.懂礼节。做好自己可以帮助别人。

8.躬身自省。修自身。乐观,光明。

第五篇:《于丹论语》读后感

于丹教授在阐述处事之道时,讲了一个哲学寓言,名叫《豪猪的哲学》:

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尖利的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于丹论语》读后感。它们老是不知道大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距离才最好,离得稍微远些,互相借不着热气,于是就往一起凑凑;一旦凑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了,就又开始疏离;离得远了,大家又觉得寒冷……经过很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才终于找到了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面对着各种社会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从豪猪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太过亲密和太过疏远都不是最佳距离。

就说夫妻关系吧,过分“亲密”,恨不能把对方绑到自己的腰带上,容不得对方有半点“私密”空间,因为“爱”而整天疑神疑鬼,这种看似很“在乎”的举动其实会适得其反的。能够成为夫妻,本身是一种缘分,夫妻间的信赖、体贴是非常重要的,婚姻是一种责任,是人生旅途中相互搀扶的伴侣,不能因为婚姻而失去了自我,成为彼此的附属品,更不能把婚姻变成幸福快乐生活的羁绊,这种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是很难的,读后感《《于丹论语》读后感》。

当然,过分疏远冷淡也是不可取的,那样也许就体现不到婚姻存在的价值了,一个冷漠没有温暖的家庭谁人会去珍惜呢?夫妻间保持好一定的距离,既不失温馨甜蜜,又能距离产生美——尊重彼此的兴趣爱好,保留最初的神秘和新鲜,在我看来,这应该是夫妻间比较完美的相处之道吧。

朋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很多如漆似胶、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因过于“亲密”,而把自己置于很尴尬的境地。比如,有的朋友把自己的个人隐私告诉了好朋友,后来无意中听到别人在议论自己的私密话题,于是,便怀疑是自己的好朋友背叛了自己,好朋友间就出现了隔阂;还比如,有时候好朋友家里闹矛盾,本来出于好意帮自己的“姐妹”出主意,谁知最后人家小两口和好了,作为朋友的自己却被对方的丈夫记恨;再比如,出于义气,借钱给好友,对方却认为既然是那么铁的哥们,这钱什么时间还无所谓的,而当你在家人的催促下向朋友催要借款的时候,却被好友认为不够义气,不够哥们,结果闹得不欢而散。凡此种种,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没有把握好朋友间交往的距离和分寸,正所谓“过犹不及”。

人生在世,离不开社会交往。生活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还没有完全走进一个人时,双方都会非常客气,都会尽量把自己最优秀的部分展现给对方,这时候的交往是非常美好而令人憧憬期待的,而随着交往的加深,渐渐的,我们会发现彼此的很多缺点,从而失去了最初的仰视和憧憬。那么,如果我们彼此保持一种适当的距离呢?也许会魅力永存,永远充满期待和憧憬吧。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