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论语》论孝有感

《论语》论孝有感



第一篇:《论语》论孝有感

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论语》论孝有感

作者班级:0916011班

作者学号:01601119号

作者名称:杜翔翔

指导老师:颜文武

摘要:《论语》是儒家经典的奠基之作,四书之首,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影响着我们。读完《论语》,最有感触的就是“孝道”的部分,“孝”的思想贯穿于《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里面。孔子对“孝”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关键词:孝道思想,论孝,孝文化 正文:自古以来,许多文献中都有关于“孝”的论述,比如《说文》“孝,善事父母者”。《墨子经》“孝利亲也”。《贾子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周书·谥法》“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礼记·祭义》“众之本教曰孝”。《孝经》“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国语·周语》“孝,文之本也”。《左传·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周礼·大司乐》“中和祗庸孝友”。《诗·鲁颂·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旧唐书》“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百孝经》各个学派,各个时代对“孝”都有不同的观点。根据资料显 1

示,湖北的孝感是孝文化的根据地,而“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古时候,对“孝”也有不少的传说。其中有“董永的故事”,“二十四孝”之说。可见,中国自古以来都很重视“孝”。了解那么多关于“孝”的故事,我感化甚深。《论语》中,孔子对“孝”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论语在现实社会中也有一定的意义。《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它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其实“孝”这个概念早已经存在了。但是孔子给“孝”赋予了新的含义,而这个含义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大不相同。翻开《新华词典》“孝”被解释成孝顺,进一步查孝顺,被解释成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孝”类似于《新华词典》中的解释。但是这种理解在《论语》中找不到。《论语》

第一章中首先给“孝”下的定义是这样的: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现在仔细说说《论语》中所提到的“孝”,《学而》中提到“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说明“孝”就是无论父亲在不在,都能谨守父亲的教诲做人;《为政》

2中提到“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说明“孝”是不违背礼法;“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说明“孝”是孩子的为人处世方面不用父母担心;“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说明“孝”是指内心要对父母有孝敬之情;“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是说“孝”就是在孝敬父母的时候,脸色要和颜悦色,在师生的传承中如何体现孝,孔子给出的标准是“要发自内心的”。如果老师谦谦君子,博学多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学生积极进取,举一反三,勤奋好学,这样的师生关系不是正体现了传承的顺畅吗?不是比“有事,就让学生去做,有酒食,就让老师享用”这样的表面文章要强百倍吗?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说“色难”了。因为要做到这一点,对师生双方都是有要求的。《先进》中提到“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说明“孝”是人们对于别人的称赞没有异议;《子张》中提到“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说明“孝”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充分发挥感情。“孝”不是形式上的奉养和顺从,而是父母、儿女;老师、学生在参与传承的过程中,精心维护两代人之间传递的通道,要诚心诚意地教、诚心诚意地学,发自内心的,才能被称之为孝。

总的来说《论语》中的“孝”是讲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

参考文献:序号: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5)第151838号。作者:李彦昌《论语图典》P6,P11,P12,P113,P213。云南美术出版社。版次:200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第二篇:《论语》论孝有感

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论语》论孝有感

作者班级:0916011班

作者学号:01601119号 作者名称:杜翔翔 指导老师:颜文武

摘要:《论语》是儒家经典的奠基之作,四书之首,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影响着我们。读完《论语》,最有感触的就是“孝道”的部分,“孝”的思想贯穿于《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里面。孔子对“孝”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关键词:孝道思想,论孝,孝文化

正文:自古以来,许多文献中都有关于“孝”的论述,比如《说文》“孝,善事父母者”。《墨子经》“孝利亲也”。《贾子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周书·谥法》“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礼记·祭义》“众之本教曰孝”。《孝经》“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国语·周语》“孝,文之本也”。《左传·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周礼·大司乐》“中和祗庸孝友”。《诗·鲁颂·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旧唐书》“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百孝经》各个学派,各个时代对“孝”都有不同的观点。根据资料显 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示,湖北的孝感是孝文化的根据地,而“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古时候,对“孝”也有不少的传说。其中有“董永的故事”,“二十四孝”之说。可见,中国自古以来都很重视“孝”。了解那么多关于“孝”的故事,我感化甚深。《论语》中,孔子对“孝”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论语在现实社会中也有一定的意义。《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它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其实“孝”这个概念早已经存在了。但是孔子给“孝”赋予了新的含义,而这个含义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大不相同。翻开《新华词典》“孝”被解释成孝顺,进一步查孝顺,被解释成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孝”类似于《新华词典》中的解释。但是这种理解在《论语》中找不到。《论语》第一章中首先给“孝”下的定义是这样的: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现在仔细说说《论语》中所提到的“孝”,《学而》中提到“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说明“孝”就是无论父亲在不在,都能谨守父亲的教诲做人;《为政》 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中提到“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说明“孝”是不违背礼法;“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说明“孝”是孩子的为人处世方面不用父母担心;“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说明“孝”是指内心要对父母有孝敬之情;“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是说“孝”就是在孝敬父母的时候,脸色要和颜悦色,在师生的传承中如何体现孝,孔子给出的标准是“要发自内心的”。如果老师谦谦君子,博学多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学生积极进取,举一反三,勤奋好学,这样的师生关系不是正体现了传承的顺畅吗?不是比“有事,就让学生去做,有酒食,就让老师享用”这样的表面文章要强百倍吗?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说“色难”了。因为要做到这一点,对师生双方都是有要求的。《先进》中提到“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说明“孝”是人们对于别人的称赞没有异议;《子张》中提到“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说明“孝”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充分发挥感情。“孝”不是形式上的奉养和顺从,而是父母、儿女;老师、学生在参与传承的过程中,精心维护两代人之间传递的通道,要诚心诚意地教、诚心诚意地学,发自内心的,才能被称之为孝。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总的来说《论语》中的“孝”是讲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

参考文献:序号: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5)第151838号。作者:李彦昌《论语图典》P6,P11,P12,P113,P213。云南美术出版社。版次:200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第三篇:论语 孝现实意义

论语》论“孝”及其现实意义

发布日期:2009-12-24 11:18:03中国孝文化专题研究网站

孔子画像

说起《论语》,给我最大感触的还是一个“孝”字。

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孝”一直是炎黄子孙所尊崇笃行的优良美德。在儒家思想看来,孝是天经地义的至德要道,是百行之本,万善之先,孝被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自古以来,凡属开明的统治者,都以孝悌之道来治理国家,他们认为“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大学》第十章),视孝悌为榜样的力量。儒家宣扬父严母慈、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子孝孙贤等伦常关系,并以此来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孝悌之道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建设打下了万古常新的基石。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东亚文化的一种独特的民族特色。可以这样说,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亲人故旧,爱故乡梓里,是爱国主义的土壤;而这些感情都源于孝悌。一个在孝悌氛围中长大的人,他的感情是最深沉、最真挚的。这份感情扩而充之,发扬光大,便是仁民爱物的高尚情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内心世界的充实和涵养,都与亲情有关。推行孝悌之道,对提高个人的人格理念,稳定社会人心,进而使政治清明、天下太平,都有无法取代的作用。所以孔子也十分重视孝悌之道,在《论语》的开篇第一章《为学篇第一》中就借有子的口提出--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除了在总体上阐明对孝悌之道的看法和主张之外,孔子还在《论语》中为我们给出了不少具体的要求和启示,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论语》里的一些有关“孝”的名言警句,来看看“治天下”的《论语》是如何论“孝”的,顺便也讨论一下它们的现实意义。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篇第二》)

“生,事之以礼。”孔子说,当父母活着的时候,我们要孝敬他--“事之以礼”。怎么叫以“礼”事之呢?这个礼不是说见到父母行个礼就叫孝,而应当是包括生活上的照应、爱护等种种行动。“礼”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基本概念,看到这个礼字,绝不能作狭义的“礼貌”来解释。这还远远不够,不仅在父母生前要毕恭毕敬地“事之以礼”,父母去世以后更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自始至终都以“礼”相待。这一段的意思其实就是说,对父母要孝顺、孝敬,要体贴父母,不要违背父母的心意。父母年迈,儿女要尽孝养之责;父母患病,儿女要及时求医尽心护理;父母亡故,要认真处理后事,要按照民族的习俗,进行祭祀,以追念父母生养教导之恩。这是可以说是孔子对我们提出的第一个具体要求。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为政篇第二》)

这句话是说父母看到孩子生病了,那种忧愁、担心,多么深刻,做儿女的你要去体会这种心境。对于这句话,我们要这样说,这个问题只有自己做了父母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出来。这种情形大概就是,父母要上班,小孩病了,家里又没人照料,只好留下一个,另一个坐在办公室里,又着急,又担心,又不敢走开,惶恐得象热锅上的蚂蚁。这种心境就是“父母唯其疾之忧”。孔子的意思就是说,对父母能付出当自己孩子生病的时候那种程度的关心,那才能算是孝道。看到这里,儿女要尽孝道就必须明白两点: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父母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而忧劳;另一方面时刻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对父母的身心健康多加体察,竭尽自己的一番孝心,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第二》)现在的人不懂孝,以为只要能够养活父母,有饭给他们吃,每个月把生活费往父母手里一塞,就是孝了。这些人真应该好好看看上面孔子的这句话--“犬马皆能有养”,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都要给它吃饱,更提有的人养宠物还要买最好的食品给它吃了。所以光是“养”而没有“爱”的真感情,就不是真孝。孝不是形式,绝不能等同于养狗养马。下面还有--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篇第二》)

子夏来问孝,孔子说色难。什么叫色难呢?说白了就是一个态度问题。上面讲不敬何以为孝,就是难在态度上。“有事,弟子服其劳。”“有事”的时候,比如说我们做后辈儿女的,看见父母长辈扫地,就要接过扫把来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馔。”有好吃的,就先拿给父母长辈吃。“曾是以为孝乎?”你以为这样就是孝吗?替长辈做了事,请长辈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为什么呢?--“色难”。态度很重要。就像父母下班回家,感到累得要命,躺在床

上,吩咐倒杯茶给他喝。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把茶杯往桌子上重重的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吧!”我们想想,在儿女这样态度下,做父母的心里,能好受得了吗?对我们做子女的人来说,这是绝对不可以的。所以孝道第一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第二个则是外形的色难,态度的问题。对父母只知道口体之奉,打打供养,不知道从内心尊敬父母,使之得到精神上的安慰,那只能算尽了犬马之养,绝不是真正的“孝”。孔子的话非常浅显,为人子女者,必须警省。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篇第四》)

话又说回来,天下也有不是的父母,父母不一定完全对。作为一个孝子,对于父母不对的地方,就要尽力的劝阻。“见志不从”就是说父母不听劝导的话,那么就“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仍旧要对父母表示敬重,就算心里忧虑也不暗自埋怨。因为你是我父母,你要犯法,我也没有办法,但是我要告诉你,这是不对的。因为你是我的父母,我明知道跟去了这条命可能送掉,但是我是你的儿子,只好为你送命,不过我还是要告诉你,这样是不对的。这种孝道的精神,总而言之就是: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应该温和地劝导,把道理明白地告诉他,即使是反抗也要有个限度。退一万步来说,自己始终是父母所生、所养育的,迫不得已时也只好为父母牺牲,这个原则是义不容辞的。

因此,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第四》)

古人讲父母老了,怕没人照应,就不去远游,即使要远游,也一定要有个方向,一定要让父母知道其行止去向。做儿女的应当理解远游在外,山重水复,音书难达,“儿行千里母担忧”啊!

今天时代不同了,社会结构在趋向多元化,社会保障制度在建立和不断完善当中,通讯和交通事业也日趋发达,“父母在,不远游”的观点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但儿女对父母的晚年生活的侍奉和临终关怀还是不能不有所顾虑。这是中国伦常社会的特点,也是中国人的凝聚力所在。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篇第四》)

孔子叮嘱为人子女者,对父母的年事应当念念在心,并且抱以喜忧参半心理。喜的是父母健在,享受了人生的寿考;忧的是人生的大限总是无情的,随着岁月的流逝,儿女报答父母的深恩又是日少一日了。这当然是很有道理的。不过,我觉得对我们来说,要记住父母的年龄,首先还要记住父母的生日,而且每年都要进行祝贺。就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以前和父母朝夕相处,并没有父母生日的概念,自然也浑然不知。如今孤身求学在外,远离家乡父母,倍念亲恩之余,才领会到向父母祝寿的重要之处。想想看,在父母生辰之时,第一时间给远在千百里外的亲人捎去哪怕是一句问候、一声祝福,那是多么地让为自己牵肠挂肚的父母亲为之心花怒放、笑逐颜开的一件事啊!想起来就是连自己这心里也都免不了暖乎乎甜丝丝的啊!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儒家孝文化中,在《论语》中,它的孝悌之道也有不少不合时宜的内容,是应该为我们所摈弃的糟粕。比如下面这一句--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为学篇第一》)

这里孔子在阐述封建氏族社会中的一种礼俗传统。父亲在世时,子女不能主事,旁人只能观察子女的意愿和志向所在;父亲去世后,子女可以自主行事,这时旁人可以考察子女的品行和举措。如果子女能多年继承并保持父亲的遗愿和成规中的积极合理部分,而不轻易地改弦易辙,使家族关系保持相对的稳定,也是为人子女者的一番孝行。

这一章一直疑议纷纭,争议处就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其实这也没有

什么好争的,只要做个假设,就一目了然了--假使父母行为不端,以窃盗为生,儿子不想当小偷,有反对的意见,可是为了孝道,就不能不当三年小偷去。这样,问题不就来了?明明知道错,可推说:“孔子说的呀!圣人说的呀!为了作孝子,也只好做错三年呀!”这能行吗?!其实这中间还是封建氏族社会的伦理道德在起作用,今天时代不同了,对这种成规陋习,肯定应予批判废除。

孝文化,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失落已久的传统,得不到应有的正视和重视。在我们的人群中也存在着不少对于“孝”的糊涂观念和混乱思想,这就很有必要对孝悌之道重新界定内涵,并赋予时代的内容,形成新的风尚和新的美德。这个时候就必须统一大家的认识,把孝悌之道作为道德的启蒙教育和终身教育,从而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为国家的现代化和中华古老文明的延续而不懈努力。

第四篇:《论语》孝篇

孝篇

第一课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第二课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

——出自《论语·学而》

【译文】

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拓展阅读】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人。年纪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

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第三课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第四课

子曰:“事父母几(jī)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注释】

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劳:忧愁、烦劳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拓展阅读】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

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 “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元觉说:“这是现成的东西,等您年老时,我还用得着。”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做。

第五课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这里采用第三种说法。

第六课

子曰:“孝哉(zāi),闵(mǐn)子骞。人不间(jiàn)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论语·先进》

【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孝呀!他的父母兄弟都说他孝,别人听了,也从没有什么非议。” 【拓展阅读】

在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十岁丧母,其父再娶,但继母李氏对他虐待,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棉花,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一次,子骞及二弟随父坐牛车出门探亲,行至一山村旁,风雪突起,车上的二弟喜眉笑眼,子骞则冻得瑟瑟发抖。其父见状,怒用鞭打,刹时间子骞的袄烂而芦花飞,骞父发现幼子棉衣则裹着丝绒,始明真相。其父立即赶车返家,决定休了李氏。但闵子骞尽力劝说,双膝跪地以情动父:“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继母深受感动,遂对三个儿子一般看待。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又有诗称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第五篇:孝字今昔谈——读论语有感

翻开薄薄的论语,我发觉我们已离儒教文化甚远了,也许以今人的眼光,论语中的孝道已很难让人接受。但我想说:请大家捧起《论语》,让我们重视孝道。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沒,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回想儿时父母就是我们最完美的榜样,我们观其志,而等到我们成为父母眼中的成人,多得更是任性的小王子小公主,而少了对

父母的崇敬之情,孝字难寻呀!我曾听说父亲卖血换来的是儿子无止尽的花销;我曾看见一个绝望母亲的泪水,却换不来浪子的回头。我不禁想问:孝从何寻?早在春秋之时,夫子便有子寻父志之思想,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以崇敬的心来奉养父母这就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回报。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我掐指一算,发觉父母已过半百,满头的白发已不是像当年那样屈指可数,回家看到父亲使用的降压药,这才发觉这已不再是让我骑于脖子的父亲。父母之年足让我又喜又忧。喜因父母高寿,又因父母年岁已高而忧。这亦喜亦忧足见子女对父母关切之深。而今日我也见年过半百的父母仍为孩子操前忙后,真不知作为儿女的他们是否对父母之年有夫子般的见解。而有感于父母之年这正是现在儿女应尽的孝道。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看完这句,我不禁想起报纸电视上一个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和那落满泪水的父母的脸。夫子云:“不远游,游必有方。”孩子应该在父母身边,若有时要远行必告知父母。若那些离家的小孩能捧起《论语》,若明了此句的深刻含义,便之父母之用心良苦,便会少了离家出走的孩子和焦虑万分的父母。我来自新疆,考取大学,父母希望我能留在上海,希望有一个更好的前途。可回想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少之甚少,所以我更应当珍惜假期与父母团聚的时间,更要在这段时间给父母以最大的关心来弥补远游之缺。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就是孝。而对于现在的小王子小公主,和颜悦色大概只是父母对他们的吧!若以夫子之言,我们应当以遵从的心来面对父母,以此来表我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而要在小王子小公主辈重拾对父母的敬佩服从之心,重捧《论语》,势在必行。

也许以前读《论语》就是小和尚念经,背着“父在,观其志;父沒,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却伤害了父母的心。直到在复旦在5301,聆听了张汝伦老师对中国哲学原典《论语》的讲解,才明白的了少年的糊涂事,才明白了孝字当头必从小事行起,才懂得对父母的子应当更加的珍惜,而对父母的子应当更加真切、切实。重读《论语》,受益匪浅,我坚信这部哲学原典的光辉必能照耀普世孩子的心。而能使得这悠悠千年的孝道继续生辉,使得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得以传承,特别对于现世有着莫大的功效。因此,重读《论语》,对我们意义深远。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