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检测承诺书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检测承诺书



第一篇: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检测承诺书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检测承诺书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我是学院专业 硕士学位研究生。本人修完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并按照《武汉工程大学授予硕士学位工作实施细则》第五章要求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本人承担由学术不端行为所导致的相应责任。

承诺人:

年月日

指导教师意见:

该硕士生的学位论文不存在学术道德问题,提交检测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所申请评阅的学位论文一致,同意使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导师签字:

年月日

研究生处审查意见:

该硕士生已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该硕士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达到了学校的要求。

审查人签字:

单位公章:

年月日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检测结果说明

学号:姓名:

学院名称:导师名称:

请按下列提纲对检测重复内容进行说明:

1、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的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

2、参考文献部分,确为本人引用的,请说明。

3、引用他人观点已注明出处,但仍被检出的。

4、定义、概念、名词、公式等通用性文字。

5、上述未提及的其他情况,请自行说明。

导师签字:

学院(公章)

年月

注:《检测报告》请附后日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评阅申请书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我是学院级专业 硕士生,本人硕士学位论文已进行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说明,现申请进行学位论文评阅。

申请人:

年月日

指导教师意见:

作为指导教师,我已认真阅读《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给出的《检测报告》,并按照《检测报告》对该硕士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认真审查,不存在抄袭问题。同时,该硕士生的学位论文也不存在其他学术道德问题。我同意其提交论文进行评阅,并承担由学术道德问题所导致的相应责任。

签字:

年月日

第二篇:硕士学位论文检测规定

校研〔2015〕14号

关于印发《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检测及处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全校各单位:

现将《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检测及处理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华中科技大学 2015年9月10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检测及处理暂行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4号 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华中科技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及学术不端行为处理规定(试行)》(校发〔2010〕7号)、《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学术规范实施细则》(校研〔2011〕18号)等文件精神,为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确保学位授予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一、检测对象

所有申请学位人员,均须将学位论文提交至学校“学位论文相似度检测系统”进行检测。保密论文除外。

二、检测工作的组织

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检测工作统一由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负责组织。

三、检测程序及要求

1.检测可安排在答辩前或答辩后,具体时间由院(系)选择确定。

2.学位申请人员须在院(系)规定的时间内向所在院(系)提交学位论文电子版,由院(系)统一提交至研究生院学位办。3.格式要求和提交方式

学位论文一律使用简体汉字书写(留学生、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学位论文除外),论文应为参加正式答辩的终稿或答辩后的终稿。学位论文应为.doc格式,文件名以“院系代码_学号_姓名”的方式命名,如011_M201271000_张三.doc。

学位申请人员应将学位论文电子版全文提交至所在院(系),各院(系)按博士(BS)、硕士(SS)分类汇总,再分别生成压缩文件,多个压缩包请在命名中增加序号,如BS01.ZIP,BS02.ZIP,每个压缩包文件大小不能超过60M。各院(系)将压缩包文件统一上传到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

四、检测结果的认定与处理

学校以检测报告中“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文字复制比”(以下简称总文字复制比)、“检测系统自动分段的段落文字复制比”(以下简称段落文字复制比)为主要依据对检测结果进行认定和处理。

1.总文字复制比≤10%且段落文字复制比≤20%者,通过学位论文检测。

2.10%<总文字复制比≤20%者,或20%<段落文字复制比≤30%者,由导师结合核心章节文字复制比等相关情况,负责审查并认定学位论文内容中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根据认定结果提出具体处理意见。如果导师认为无需修改,则导师签字认可;如果导师认定需要进行修改,则修改后进行复检。

3.20%<总文字复制比≤40%者,或30%<段落文字复制比≤50%者,按学科门类做如下处理:

申请理学、农学的学位论文:20%<总文字复制比≤40%者,或30%<段落文字复制比≤50%者,本次申请答辩或申请学位无效,延期半年;学位申请人必须对论文修改,半年后将修改的学位论文重新检测,检测通过后方可进入下一环节。

申请工学、医学学位的学位论文:(1)20%<总文字复制比≤30%者,或30%<段落文字复制比≤50%者,学位申请人必须对论文修改。修改后进行复检,复检结果总文字复制比仍>10%、或段落文字复制比仍>20%者,本次申请答辩或申请学位无效,延期半年;半年后将修改的学位论文重新检测,检测通过后方可进入下一环节。(2)30%<总文字复制比≤40%者,本次申请答辩或申请学位无效,延期半年;学位申请人必须对论文修改,半年后将修改的学位论文重新检测,检测通过后方可进入下一环节。

申请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学位的学位论文:20%<总文字复制比≤40%者,或30%<段落文字复制比≤50%者,学位申请人必须对论文修改。修改后进行复检,复检结果总文字复制比仍>20%、或段落文字复制比仍>30%者,本次申请答辩或申请学位无效,延期半年;半年后将修改的学位论文重新检测,检测通过后方可进入下一环节。

4.40%<总文字复制比≤50%者,或段落文字复制比>50%者,本次申请答辩或申请学位无效,延期一年。学位申请人员必须对论文修改,一年后将修改的学位论文重新进行检测,检测通过后方可进入下一环节。

5.总文字复制比>50%者,学位办将组织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专家进行认定并处理,认定及处理结果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备案。

认定结果的处理包括:

(1)学位论文被认定为抄袭的,取消学位申请人的申请资格;取消指导教师招生资格两年;扣减下院(系)相应招生指标。

(2)学位论文被认定为引文不规范的,学位申请人必须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延期一年。一年后将修改的论文重新检测,检测通过后方可进入下一环节;取消指导教师招生资格一年,扣减下院(系)相应招生指标。

所有学位论文的修改和重检工作应限定在最长学习年限内。

五、其它

1.对学位论文检测结果的认定与处理,院(系)可在学校规定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由院(系)审议委员会负责解释。

2.若研究生和导师对检测结果有异议,可书面提出申请,填写《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检测结果申诉表》,由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鉴定,由专家组给出最终认定结果。

3.检测通过后,学位申请人如果对论文又进行了修改,则需填写《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修订报告书》。院(系)应对学位申请人最终提交的论文纸质版和电子版进行比对,发现二者不一致者,提交院(系)学位审议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否受理其学位申请。学位办将进行抽查,发现二者不一致者,可取消本次学位申请资格,对已授予学位的可做出取消学位的处理决定。

4.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附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相似度检测结果申诉表

第三篇:2016.3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评审及答辩的有关规定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评审及答辩的有关规定

时间:2016年03月11日发布者:来源:查看次数:180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学位[2010]9号)和《武汉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的有关规定》(武大研字[2009]56号)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本规定。

一、申请硕士学位的基本条件

(一)硕士学位申请人必须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相应的学术水平。

(二)硕士学位申请人在提出学位论文答辩申请时,必须按培养单位制定的培养方案修满本学科、专业所规定的课程及学分数,且所有成绩全部合格。

(三)科研成果要求:

硕士学位申请人应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发表符合规定的科研成果。发表的学术论文作者单位第一署名应为“武汉大学”或“武汉大学XX培养单位”。

(四)硕士学位论文要求:

1.硕士学位论文应是一篇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特殊情况下,可以是一份应用工程报告,但必须在撰写前报分委员会和研究生院学位工作处批准)。学位论文的基本论点、结论和建议,应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实践意义;论文应体现出作者已在本学科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所研究的内容有新的见解,并能反映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或社会实践的能力。2.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申请人独立完成。

3.硕士学位论文必须符合学术规范要求。引用的材料,必须注明出处;采用合作研究者的思想和研究成果,要加附注。4.硕士学位论文应当用中文撰写(外语专业学生除外)。留学生如要使用英文撰写学位论文,必须事先报培养单位分委员会和研究生院学位工作处批准,并在论文中附详细的中文摘要。

二、硕士学位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

(一)硕士学位论文应选择学科前沿或对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二)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应以最恰当、最简明、最准确的词语概括论文最重要的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题目中不能用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公式等。外语专业的论文题目一般采用英文,英文题目不宜超过10个实词。

(三)硕士学位论文应有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中、英文摘要内容应一致。摘要是论文的重要部分,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其内容应保留原论文的主要信息,即不看论文全文就能获取必要的信息,不能与引言(绪论)相互混淆,一般为800个汉字字符;关键词选取一般为3-5个,中文关键词尽可能采用《汉语主题词》中的规范词,以便检索。

(四)硕士学位论文正文不得少于3万字,外语专业、医学专业不得少于2万字。论文应层次分明、论据可靠、分析严谨,数据真实,严禁造假和抄袭他人成果。所有硕士学位论文必须通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

(五)硕士学位申请人应广泛阅读有关文献,阅读量不少于40篇,其中,外文文献至少占三分之一。

(六)硕士学位申请人不得用“涉密资料”撰写学位论文。若指导教师的涉密项目需要,硕士学位申请人必须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至少半年(180天)办理涉密审批备案手续。

(七)硕士学位论文基本结构(供参考)

三、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工作的有关要求

(一)硕士学位论文完成后,经指导教师、教研室(研究室)或指导小组审查通过,由培养单位确定聘请论文评阅人。

(二)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为2人,其中校外专家至少1人。论文评阅人应是责任心强、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在相应学科领域有一定学术造诣的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

(三)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应于论文答辩前30天进行,由培养单位指派专人负责将学位论文传递给论文评阅人。为了保证评阅人客观公正的评阅,评阅意见应采用密封传递的形式。

(四)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须对论文写出详细的评语。其评语应包括对论文选题意义、论文成果水平、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科学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或应完善的方面;对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能否举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写出明确意见,并以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对论文进行评定。

(五)硕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如有一位专家认为不合格的,可由培养单位分委员会和研究生院学位工作处协商另行聘请一位同行专家对论文进行复审,复审仍不合格的,申请人需延期半年或一年修改论文,方可重新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四、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和相关工作

(一)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名单由教研室(研究室)和指导教师共同提出,经分委员会审批,分委员会主席在《硕士学位申请表》中签署意见后,答辩委员会组成方为有效。

(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尽可能有校外专家)。主席必须是教授,委员是教授、副教授或具有相当职称的专家。申请人的指导教师可以参加其研究生的论文答辩,但不能作为答辩委员会委员。聘请的答辩委员会委员含论文评阅人最多1人。

(三)答辩委员会委员聘请秘书1人。秘书负责在答辩前一周,将硕士学位论文送交各位答辩委员,以便委员作好参加论文答辩会的准备工作。秘书承担答辩会议记录,答辩材料整理、归档等工作。

五、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和相关工作的时间安排

(一)3月下旬申请人到培养单位研究生教学秘书处领取申请学位答辩的材料。

(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以及论文评阅送审时间于上半年4月底或下半年10月底完成。

(三)硕士学位论文答辩须于上半年5月底或下半年11月底完成。

(四)各培养单位应于上半年6月10日或下半年12月10日前将分委员会评审通过的以下材料分别加盖公章后交研究生院学位工作处审核: 1.分委员会学位授予会议纪要;

2.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基本信息汇总表; 3.分委员会授予硕士学位表决汇总票。

六、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其它事项

(一)答辩环境要求:

1.答辩场所应宽敞、明亮,有学术氛围;

2.答辩场所内禁止抽烟、建议关闭手机或将手机设置为静音状态; 3.答辩场所内不提倡摆放水果、副食(水果、副食可摆放在休息场所); 4.提倡讲普通话。

(二)硕士学位申请人在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时,一般要做不少于25分钟的PPT演示。

(三)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武汉大学校内举行。

(四)同一组答辩委员会,在同一天答辩人数不宜超过6人。

(五)硕士学位申请人须提供给答辩委员会的材料: 1.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单(1份); 2.硕士学位论文(5本);

3.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表决票(5份)。

(六)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一般程序(供参考):

1.学评分委员会委员或代表宣布答辩委员会组成名单;

2.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会议,宣布答辩会议开始,提出基本要求;

3.指导教师简要介绍申请人的思想品德表现、学习成绩、理论知识、科研能力及论文撰写等情况;

4.申请人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约25分钟);

5.委员提问,申请人答辩(一般应采用即问即答方式进行); 6.休会,指导教师、答辩人和列席会议人员退席; 7.主席或秘书宣读论文评阅人和指导教师的学术评语;

8.委员对论文及论文答辩进行讨论,形成决议,就是否同意授予硕士学位进行无记名投票,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方为通过;

9.答辩委员会主席向申请人及与会者宣读答辩委员会决议和表决结果; 10.主席宣布答辩会结束。

(七)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的处理办法: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的,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允许申请人在半年或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第四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及奖励办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及奖励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和激励在学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加快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步伐,不断提高我校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同时也为我校推荐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参加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做好准备工作,特修订本办法。

第二章 评 选

第二条 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遵循“科学公正、注重创新、严格筛选、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

第三条 评选标准

(一)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标准:

1.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为本学科前沿,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理论、实验或方法上有较大创新,取得突破性成果,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盲审专家评审结果全部为优良,答辩委员会评价为优秀。

2.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在校期间除应满足学校规定的发表学术成果的要求外,至少还应发表被国际SCI、SSCI、EI检索的论文或在人文社科A类、B类权威期刊论文1篇,或被国内SCI、EI检索的论文2篇,或CSSCI检索论文3篇,或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有获奖证书),或获得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项或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

3.优秀博士论文比例不高于同期授学位人数的20%。

(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标准:

1.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在本学科范围内有较高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在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上有创新点,取得主要成果,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答辩委员会评价为优秀。

2.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作者至少应在 SCI、SSCI、EI、人文社科A类或B类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或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论文。

3.优秀硕士论文比例不高于同期授学位人数的5%。

第四条 参评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取得的研究成果内容必须与学位论文密切相关,本人为第一作者或第一发明人,署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第五条 我校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工作每年6月份进行一次。

参评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应为当年和前一年底在我校获得博士、硕士学位者的学位论文。在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前已获得副高级以上职称(含副高级)的作者所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和涉及国家机密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均不参加评选。

第六条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工作。

第七条 评选程序

(一)学位论文作者提出申请,导师推荐,填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申请表》,提交学位论文和相关附件材料。

(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申请者在校期间获得的与本人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一致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的创新性、答辩委员会评价及盲审专家意见等进行综合评价,形成初选名单,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推荐。

(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未入选,而作者及导师认为优秀的学位论文,经2位教授推荐,可以直接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申报。

(四)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按照申报条件进行初审,初审不合格的通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五)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申报材料,对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初审通过的初选名单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申报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作者需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上答辩。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通过的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名单在网上公示一周,公示无异议后行文公布。

第八条 全国及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的推荐以校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为基础进行。

学校按照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达的指标从校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推荐参评湖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将从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进行推荐。

第三章 奖 励

第九条 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及指导教师按照学校的奖励文件予以奖励。

第十条 获得校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及其指导教师学校对其颁发获奖证书和荣誉证书,并予以奖励。

第四章 其 他

第十一条 对已批准的校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如发现有剽窃、作假、失实、主要研究成果不能成立等学术失范问题,一经认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将做出撤销对作者及指导教师的奖励的决定,并予以通报,对已授予的学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原《中国地质大学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及奖励办法》(中地大研字[2011]36号)同时废止。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

2014年3月7日

第五篇: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摘要(500字):

高速铁路是一项集中了各种先进铁路技术、高效运营管理模式、高战略性市场营销方式及资金筹备等多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自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秦沈客运专线于2003年开通到2010年京沪高铁的开始运营,中国的高速铁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模式发展着。它让城市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近,也为中国进入全面化的高铁时代做着准备。

我国的高速铁路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尤其是在质量管理方面。质量管理作为铁路施工中的一个核心部分,是高铁建设的基础。在国外,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受到很大的重视,建设前期通常要花上一到两年的时间进行研究。同时,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也需要多次试验后才能得到准许。我国的铁路质量管理在建国初期采用的是工程、基建、运营之间三足鼎相互独立的管理方式。在不断吸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我国铁路建设开始了工程总承包制,招投标制等方式,有效的提高了我国的铁路管理水平。在我国铁路质量管理的不足上,本文就我国现存的问题,结合高速铁路的特点,拟定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案。

中国高速铁路的开通,不仅拉近了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也把我国的几大重要城市圈和经济圈连为一体。但是,在我国高铁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还需放慢脚步思考下,尤其是在管理上,要结合国内外优秀的管理理念,保证铁路安全的方方面面,完善铁路建设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选题背景

2011年6月,北京与上海的京沪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意味着中国真正的进入高铁时代。中国的第一条高铁始建于1999年,是秦皇岛与沈阳铁路客运专线,于2003年开通。之后的发展中,高铁的建设一直在如火如荼的开展,这些高速铁路的建设让我国步入高铁时代,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于此同时,随着负面新闻的不断报道,国民也在密切关注着高铁的安全问题,疑问高铁究竟给我们带来的是便捷还是更多的不安因素。

高铁建设加速了相关产业和配套设施的发展,并促进城市的扩展与经济的发展。这是选择高铁做研究的愿意之一。高铁对于经济的带动作用有几个方面:首先,高铁具有前后向的反馈作用,着实推进原材料和上下游行业的发展。其次,高铁建设可以实现既有铁路线上的一定程度客货分流,为铁路货运发展留下了巨大空间。第三,高铁的建设不仅可以实现城市的扩张,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还能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例如高铁附近可能汇聚的新的餐饮住宿、产业集群等商圈。第四,高铁的发展具有着航空、汽车等行业不能比拟的优势。

虽然高铁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然而高铁事件也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在7.23温州高铁事故发生后,人们对于高铁发展的争论将其推至风口浪尖处。我们要思考中国的高铁建设并不只是单单应付进入危机的权下之计,更应该思考高铁建设的必须性和现实意义。意识到这是一项长远发展的重要规划。轨道工程项目的范围涵盖了技术措施、操作方法、材料、人员等,管理制度均对工程项目铁路轨道施工项目管理与监督,为确保高铁开通后的平顺性、舒适度都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治疗管理的管理模式、提升轨道施工治疗管理的职能、完善各组织部门的管理,是保证高铁质量的关键。

2选题的意义

中国高速铁路的开通,不仅拉近了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也把我国的几大重要城市圈和经济圈连为一体。然而,最近关于高铁建设安全的问题不绝于耳。生命陨落的警钟已在我们耳边敲响。虽然我国的高速铁路正以令世界感叹和瞩目的速度在跨越式的发展,但是,诸如7.23这样的事故也给我们增添了几分愁容,让我们不得不停下飞快发展的脚步,思考我们在哪些地方做的还极不到位。对于铁路的安全问题,应该至始至终贯彻在规划、建设施工、运营管理方面,尤其是在管理上,要结合国内外优秀的管理理念,保证铁路安全的方方面面,完善铁路建设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2.2 本课题的研究进展(或 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的历史与现状)

国外很重视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在建设前期的可行性研究上,他们不盲目追求快上。一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通常要花上1至2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些研究为以后的建设排除了盲目性,就减少了风险,并达到少失多得的目的[7]。

发达国家还很重视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控制,在设计阶段强调对设计精细评议,评议包括两个部分,即管理评议和项目队伍外部评议,管理评议由设计机构和管理部门对设计过程进行检查评议,外部评议由项目组以外的设计公司成员或者外部专家来评议设计[14]。

国外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政府的干预相对较少。这让业主可以指定项目管理者,同时对于项目的成本、质量全面控制、指定设计者包括施工承包者、拟定签约合同等都可以全面控制[3]。

一些国家的建筑法规里,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在特定时间对建筑工地进行检查,时间为:开工、基础完成、承重结构和高耸建筑物完工后、项目竣工后。检查是为了保证建筑物按照规定正确选址,建筑施工符号现行规范中公共安全以及健康的有关规定。国外非常重视建筑法规立法工作和要求,以保证工程在施工和使用期间能够稳定、安全、卫生、适应环境并满足社会要求等问题,因为法制观念强,这些建筑法规都得到了较严的执行[12]。

我国的高速铁路自1997年至2004年间共有5次大面积提速、基本上形成了京广、京哈、京沪、京九铁路所组成的四纵以及陇海加兰新、京杭加浙赣铁路组成的两横的快速铁路网络,线路高达1.6万公里。十年大提速的实践成果显示,我国铁路既有线提速以及达到实践先进的水平,铁路运输能力已得到较快的扩充、技术装备水平等也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对国民经济也起到了缓解和改善作用[18]。

自从铁路专用基建队与铁道部分离后,政企实现了划分,企业可以真正的进入市场。吸取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与多次研究尝试后,铁路建设着手实施招投标制、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总承包制等。不仅促进了铁路建设的总体管理水平,还让我国铁路建设迈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台阶[28]。

2.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如下:

1.阐述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在现今状况下,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管理模式存在着许多不足,将例子引入文章,把我国高铁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和归纳,对有较大影响的地方着重分析,本文主要涉足于质量管理研究,质量是高铁的基础,质量管理对高铁建设的各个方面均有较大的影响,将质量管理作为本文的主要分析和研究点是本文的核心。

2.研究我国高铁的工程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高铁的质量工程表现在路基工程、隧道高程、桥梁工程、材料和混凝土质量控制等几方面。在监测上受到:施工方面、勘察设计方面、建设单位方面、监理方面的影响。因此。要分析各类影响给高铁建设和质量安全带来的麻烦,寻求最有效的管理模式。

3、提出主要的解决方案

现代质量管理的发展包括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以及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对于高铁的过程管理,主要从过程质量控制措施和质量管理制度以及制度符合标准的质量验收和评定方面来建立。

三、研究方案

3.1 拟采用的技术方案/或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课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进行:

(1)文献调研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搜集资料,总结前人研究内容,为理论研究提供基础性支持。

(2)访谈和调查

通过对管理专家、铁路工程管理人员面谈和调查,采用专家调查和头脑风暴方法,对问题和方案进行了解和分析

(3)归纳、分析与推理

重点从理论上提炼、归纳、分析

(4)案例分析

通过我国铁路建设质量管理具体案例的分析,计算相关指标,验证研究成果

3.2 方案实施所需的条件

本方案的实施需要借助大量的文献和历史资料,根据前人的研究内容,总结其重要特点,为论文的理论研究做基本支持和学术理据。

论文的研究过程还需要与铁路工程管理人员进行了解和访谈,实际的了解现今铁路工程管理的普遍方法,并就出现的问题提出头脑风暴的解决方式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

质量是高铁的基础,质量管理对高铁建设的各个方面均有较大的影响,将质量管理作为本文的主要分析和研究点是本文的核心。高铁受到施工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要分析各类影响给高铁建设和质量安全带来的麻烦,寻求最有效的管理模式。实地考察和访谈由于受到条件的局限是本论文所面临的问题,结合考察内容,可以大量查阅资料集文献解决这一问题。

四、预期研究成果

4.1 预期达到的课题目标、成果形式

1.建立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管理体系

2.完善所建体系中不足之处

3.解决所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形成完整全面的管理体系。

4.2 解决的实际问题

当今状况下,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管理模式存在着许多不足,本文主要涉足于质量管理研究,质量是高铁的基础,质量管理对高铁建设的各个方面均有较大的影响,将质量管理作为本文的主要分析和研究点是本文的核心。

高铁的质量工程表现在路基工程、隧道高程、桥梁工程、材料和混凝土质量控制等几方面。在监测上受到:施工方面、勘察设计方面、建设单位方面、监理方面的影响。因此。要分析各类影响给高铁建设和质量安全带来的麻烦,寻求最有效的管理模式。

现代质量管理的发展包括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以及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对于高铁的过程管理,主要从过程质量控制措施和质量管理制度以及制度符合标准的质量验收和评定方面来建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和近年来国内外的重大突破,针对我国铁路工程管理的质量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应我国国情和经济的管理模式。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宋剑.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管理实践[J].建筑经济.2008(08)

[2] 郑保华,周继民.武广高速铁路建设管理体制调整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

[3] 会展信息[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9(11)

[4] 马献忠.全方位保障高铁发展——专访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J].今日中国论坛.2010(Z1)

[5] 刘伊生,李清立,卜长堃,孙全欣.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管理模式的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05)

[6] 钱桂枫.沪杭高速铁路建设管理体会[J].铁道标准设计.2011(06)

[7] 周岩,白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研究[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1(02)

[8] 沈志云.高速铁路建设必须九五起步[J].中国铁路.1996(08)

[9] 权忠光.我国高速铁路发展中的投融资问题[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02)

[10] 周剑新.谁将赴高铁盛宴[J].今日工程机械.2006(06)

[11] 鲁海燕.高速铁路对城市区域发展的影响探讨[J].中外建筑.2011(01)

[12] 王洋,李培刚.高速铁路建设背景下城市交通资源利用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1(03)

[13] 邹庭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探讨[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11(01)

[14] 何必胜,宋瑞,何世伟,马辉.世界高速铁路市场竞争方式及趋势分析[J].综合运输.2011(05)

[15] 郑保华,周继民.武广高速铁路建设管理体制调整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

[16] 钱桂枫.沪杭高速铁路建设管理体会[J].铁道标准设计.2011(06)

[17] 樊桦.高速铁路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与亟待解决的问题[J].综合运输.2011(08)

[18] 王杨堃.高速铁路对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综合运输.2011(08)

[19] 张喜荣,王冬,刘爱霞,高照良.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现状及其中长期发展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0(13)

[20] 孙守江.浅谈LKJ的运用维护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3)

[21] 安全第一 服务至上 全面提高铁路科学发展水平[J].中国铁路.2012(01)

[22] 商杭铁路预计年内开工投资818亿元[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11(12)

[23] 王珍.铁路运输站段激励机制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02)

[24] 刘政.浅析铁路精细化管理[J].科技视界.2011(04)

[25] 沈晶伟.建设铁路现代物流刍议[J].企业导报.2011(21)

[26] 雷怡安.回家路上——在T8次列车上体会春运[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2(02)

[27] 周岗峰.铁道部回应残疾人联名致信[J].社会与公益.2012(02)

[28] 方健.火车票实名制能否化解春运买票难?[J].质量与标准化.2012(01)

[29] 吕名云,陈淑连,曾虢霆.新建张家口至呼和浩特铁路、鄂托克前旗至上海庙线铁路的能源平衡与能效分析探讨[J].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12(01)

[30]王春利,李大伟.管理学基础[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31] Jia-Twu Lee,Bing-Hung Tsai.Effects on Sunflower Growth Induced by Adding Different Soil Amendments to Cadmium-Contaminated Soil[A].Advance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al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ICABE 2011)[C].2011

[32] Ho-Hsien Chen,Chao-Chin Chung,Tzou-Chi Huang.Application of Taguchi Method to Optimize Extracted Ginger Oil in Different Drying Conditions[A].Proceedings。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od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ICFEB 2011)[C].2011

[33] Chao-Chin Chung,Tzou-Chi Huang,Chen-Hsing Yu,Ho-Hsien Chen.Bactericidal Effects of Fresh-Cut Vegetables and Fruits after Subsequent Washing with Chlorine Dioxide[A].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od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ICFEB 2011)[C].2011

[34]Blake Robert Rogers, Mouton Jane Srygley.The Managenial Grid [M].Houston:Gulf Publishing Company,1964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