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驻华记者报道的影响因素
驻华记者报道中国的影响因素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基于对来自不同国家、媒体的驻华境外记者的访谈材料展开,以深度访谈以及文本分析等质化研究方法为主,试图从驻华记者的特殊的身份背景、中外媒体对新闻报道客观性的不同认识和理解等方面揭示了影响驻华境外记者报道中国的诸种因素。
【关键词】驻华记者 报道中国 新闻客观性
驻华记者是指国外或境外媒体机构派驻中国大陆的记者。这些境外记者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重大事件而临时来华的伞兵记者,他们往往不懂中文和中国国情,完成任务就回国;一类是常驻在中国本土的境外记者。常驻境外记者一般会讲中文,且对中国具有浓厚兴趣或比较了解。驻华记者往往与中国具有某种情感渊源。他们中不少人年轻时在自己国家或者来华进修过中文,并且有长期生活在中国的经历,他们在华社会关系众多,活动能力强,不满足于普通的消息报道,追求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入揭示。驻华记者与外媒总部编辑的关系是直接影响其报道内容的选择。驻华记者虽然在地理上远离总部,但在日常新闻生产过程中却与总部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无论在选题策划还是在任务分配上,总部的国际编辑都会对驻华外国记者的工作有较大影响。【1】但总部的编辑往往不太了解记者身处的社会环境和报道情况,其提出各种任务经常会让驻华记者比较无奈。
由于种种现实和历史的原因,境外记者在中国一直属于一个特殊的记者群体。他们的身份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这些境外记者在华的生活圈和他们的新闻报道活动与中国同行和老百姓总有点距离。驻华记者身份的特殊性可能与中国政府新闻政策和目前新闻体制有关。【2】一直以来,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总是把境外记者当作特殊对象来单独管理。这不仅使政府部门和中国记者认为驻华记者与众不同,连他们自己也会觉得他们很特殊。驻华记者们因其特殊身份要面对相关部门的控制。有关部门只允许外国驻华记者去一些特定城市进行采访,同时需要获得当地政府的批准。面对我国政府对境外记者的管制,境外记者的心态是复杂的,对中国政府的管制会产生一种不满。伴随《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的颁布以及之后新规定的实施,驻华外国记者在华采访不再需要中国国内单位接待并陪同。【3】由此,外国记者普遍反映感受到越来越宽松的报道环境。境外记者对我国放宽对他们采访奥运的限制是欢迎的,但同时他们也认为这一规定可能只是暂时的,一些依然存在的限制及阻挠,还是让不少驻华记者或多或少地滋生反感情绪,由此影响其对华报道的倾向性。正因为如此,在中国的境外记者对政府部门会自觉不自觉保持较高的戒心,同时也更加凸显了他们在中国作为特殊新闻从业者的地位。多数驻华记者抱怨很难采访到政府官员,尤其是处于新闻事件漩涡中的主角。在平时的报道中,外国记者们想要采访到中央政治局委员、省长等高级干部,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中国各级政府机构近年来实施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但外国记者认为不少部门发布信息的姿态并不主动,主要是为了危机公关或者宣传。此外,在新闻焦点事件中,找到敢说话的学者也并不容易,不少驻华记者认为,多数学者不发表记者需要的意见或分析,有时候即便专家学者发表了意见,也和新华社的口径差不多。【4】他们觉得大多数中国学者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态度相对审慎、说话也比较保守。再者,新闻报道中的意见平衡非常重要,如果有矛盾立场的一方保持缄默或态度偏激会加重报道倾向性,影响其客观性。西方的新闻客观性要求记者必须给予双方表达的机会,展现双方的意
见。因此,如果官员、政府、学者都选择避而不言,这些驻华记者往往就只能寻找不同的替代方式,用通过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这样的官方报纸来获悉,来代替部长们说过这些话。这种相对任意的选取,自然会出现断章取义的问题。因此,我国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对外新闻发布机制,加大政务信息的公开,营造公开透明的信息环境。
驻华记者在中国的身份特殊性往往还和他们的文化和语言背景有关。人在进行传播活动时不可避免地受到背景知识和经验范围的制约,从而影响对认知对象的理解。【5】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同一地域的传播中,由于传播者本身经验范围的局限,在对象认识问题上存在偏差,也可能造成报道与事实的距离。由于语言的隔阂、文化背景的差异,传播者在报道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发生的事件时,对新闻信息进行观察、分析和语言组织的时候都以已有的背景知识为基础,很难超越自己长久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文化认知。感情的亲疏不同,知识的储备不同,经历的场景不同,对照的体系不同,语言的水平不同,造成了记者不同的认知差异。知识储备越丰富,在中国生活越久,对中国社情、文化越了解的记者,越容易采用比较厚重的历史观、跨度较大的地域观考察问题,对于新闻事件产生的背景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由于语言的不同,中西方属于不同的信息编解码系统,在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有时就会失真。【6】由于双方编码系统的不同,传授双方之间出现了意义分歧,这是一种基于文化元层面上的误读,很难完全避免,需要传授双方的共同努力,各持友好诚意态度,谦虚学习,尊重彼此文化信仰,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误解。许多驻华记者可能并非故意要歪曲中国, 由于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经验范围的严重缺失,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欠缺和语言的障碍,对中国文化也缺乏深入认知,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常摆脱不了思维定势的束缚,总是会从自己已有的根深蒂固的文化认知出发,用一种文化体系去解读另一种文化现象,很难完全理解中国文化和政治中复杂微妙的东西,在报道时必然会流于肤浅和片面,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真相。
驻华记者身份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其报道中所呈现的较强的政治性。他们一般政治上很敏感,既会报道中国情况和中国内外政策,也会渲染我国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我国人权、自由、民主等问题。这当中既有公正客观的报道,但也不乏在中国和中国政府看来是不客观、负面甚至恶意中伤的新闻报道。对于这些涉华负面新闻报道的诱因,中西方的专家有完全不同的解读。西方学者认为这是由中国政府的政策所致,使得这些境外记者无法客观报道中国,而中国学者则认为这与境外记者的意识形态偏见有关联。【7】新闻具有意识形态性,这在东西方基本已经达成共识。意识形态就是通过掩饰矛盾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西方媒体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国充满敌意和轻视。新闻传媒属特殊意识形态工作部门,其所传递的信息总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8】在西方人的眼里中国仍是一个共产主义的集权专制国家,是向来不尊重人权,没有民主和自由,人民生活在压迫贫穷之中,这已经成了西方对中国的刻板成见。当意识形态和客观公正产生矛盾时,客观公正丧失,结果就必然会造成新闻失实。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中西方媒体所持有的新闻价值观的不同。在西方新闻理念里,负面新闻的价值远远大于正面新闻,犯罪、暴力、灾难等负面新闻对读者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西方媒体在选取新闻时也对这类题材有着特殊的偏好。当其从国内报道转而进行国际报道时仍沿用同一套价值观念和准则,关注报道他国最多的也是负面新闻。连续、长期、大量的负面信息渐渐构筑成一个扭曲的拟态空间,使认知对象失去本来面目。新闻客观性要求记者在报道新闻时不加入自己的主观成份,据实地将事件原貌报道出来。然而这只是一种理论,其实际可操作性在现实中又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来自政府、利益集团及受众的压力,基于不同文化传统的思维偏见的束缚,及新闻传媒业自身的属性和传播规律的制约,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些都妨碍了新闻传播客观性的实现。西方一些主流媒体虚构夸张、捕风捉影、凭空捏造,完全违背了客观公正的原则。除了少数极端反华势力是在恶意歪曲以外,更多的是无意识失实,是基于一种不同的历史文化渊源而产生的误读。
驻华记者在报道中往往具有一种所谓的民族优越感,即认为自己的种族、国家、文化优于所有其他民族的一种态度。受这种价值观影响,依靠一些阐释的框架,新闻从业人员很容易就把各种复杂的信息,套装在框架中打包输送给受众。新闻除了记录以外,也会自然地投射记者对于事实的理解,记者需要运用在本国教育、成长过程中,在本国的意识形态所塑造的价值观指导下选取事实制作成新闻,将其按照自己的理解赋予意义,做出对对象意义的隐形阐释,即新闻建构社会图景的过程。大量的传播学研究表明,西方对于中国的印象和看法,主要来源于大众媒体中关于中国的描述与报道。这里可以用框架理论对其进行解释,框架理论即大众传媒通过对有关某一问题或现象的事实、细节、特点等的选择、强调和排除,形成传媒对问题或现象的解释与思考结构。【9】李普曼在分析大众媒介时认为,大众媒介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媒介定型的深层动因就是所谓的民族中心主义。【10】媒介定型对于他者标签式的处理,可能人为地制造屏障,妨碍跨国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媒介定型是在对象性事件信息某种程度缺失的信息环境中,媒介通过对他者所谓的象征性事件进行筛选、加工、聚焦、放大、强化的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媒介定型一旦生成,形成某种认知模式和看法,一定时间段内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11】中西方媒体性质定位不同,西方媒体多为大型财团所控,其本质是一个以谋取最高利润为目标的服务性的商业组织。媒体要想赢利就必须售出其产品,这就使得西方媒体常强调受众,有时甚至被受众所绑架,不顾事实真相一味迎合受众需求。由于新闻传播并不总是对事实的反映,而是经过一个选择加工的过程,其中无可避免地投射了传播者自己的主观意识,人们头脑中的世界图象总是误导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行动。【12】由于中国形象在西方是扭曲的,致使大部分西方受众有一种心理定势,预期读到中国不好的事情,这会对媒体形成一种压力,迫使其加大对中国负面新闻的报道,这些报道反过来又加重了人们之前的印象,形成恶性循环。
由于中西方对境外记者新闻报道的态度存在较大的差距,境外记者的涉华报道已经远远超出其新闻报道的内涵,而往往与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涉华国际舆论联系在一起,驻华记者在中国的身份特殊性也在这个方面有所体现。驻华记者的中国新闻报道主导着国际媒体涉华国际舆论的走向。【13】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媒体中涉华国际舆论一直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的重大国事。于是,驻华记者以及他们的新闻报道是否公正、平衡和准确一直是中外争论的焦点。当前驻华记者对中国的报道呈现越来越高的关注度的时候,其报道的议题也从传统政治议题开始向经济、外交议题转变,媒体的声音也呈现越来越多样化的特点。驻华记者对于中国的报道正从零星报道转向主动策划的全方位深度报道,这也代表了全球社会舆论和政治人物重新认识和判断中国的需要。【14】目前,驻华记者对于中国的报道主要涉及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包括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军事对世界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能源需求、对环境的影响等。尽
管外国驻华记者的中国报道充分反映出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西方式固定成见,但近年来驻华记者报道中国的视角还是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中。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驻华记者学习中文,大多数都来中国考察过,比较熟悉中国的社会和事务,在处理新闻报道上更加平稳、客观和真实。此外,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国家总体实力的提高以及中国政府日益开放和自信的态度,使得中国开始真正融入世界,变成其他国家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利益相关者。因此,目前驻华记者的中国报道总体上也趋向更加全面和相对客观。
【参考文献】
【1】王泠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态势》,《新闻记者》,2001
【2】罗以澄,夏倩芳,《他国形象误读:在多维视野中观察》,2001
【3】【5】高振强,《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4】葛传红,《西方缘何忽然拿起“放大镜”观察中国 》,《国际金融报》,2005
【6】【7】黎江,《错误认知还是价值观冲突?》,2000
【8】丹尼斯·姆贝,《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陈德民,陶庆,薛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张咏华,殷玉倩,《框架建构理论透视下的国外主流媒体涉华报道》,《新闻
记者》,2006
【1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1】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2】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3】基辛格,《冲突不是选择 》,《国际先驱论坛报 》,2005
【14】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西南民族
学院学报》,2001
姓名:熊梦雪
学号:2011201030136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传播理论
第二篇:记者报道
南通网讯(记者陈可)“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23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江苏金通灵流体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季伟深有感触地说。
金通灵自成立以来,一贯重视技术创新,坚持走技术领先、制造工艺领先的道路,企业飞速发展。2002年公司销售收入仅5400万元,到2009年已达56566万元。2011年公司在风机行业综合排名第5,通风机领域排名第一。
“技术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不断成长的动力源泉。”季伟介绍,这是金通灵要创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初衷。“有了这个技术平台,不但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国际专家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智慧,也能让企业员工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从而群策群力,共同开发新产品。”
正是在这样的企业发展理念推动下,金通灵的技术中心聚集了空气动力、流体机械、热能与动力、测试与控制、材料、机电一体化等各类专业人才,其中高级工程师9人,工程师56人,硕士8人,外聘专家8人,整合了一支专业齐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队伍。他们研发的小型离心压缩机、高速鼓风机等产品打破国外垄断,迅速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更为可喜的是,和金通灵一样,转型升级、技术创新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南通众多企业的共同心声。来自市经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仅今年我市就创记录的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总数继续保持全省前三。
转型升级、谋求发展
已经成为南通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内生动力,政府部门也相应做好引导工作。市经信委长期着力推动企业技术中心的提档升级,围绕船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与新材料等重点及高新技术产业,组织举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和评价培训,开展辅导讲座与经验交流会,积极指导和推动大企业、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创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同时,以政策引导,建设研发平台,鼓励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帮助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有效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篇:驻华记者取中文名很纠结
驻华记者取中文名很纠结
背景介绍
一般在中国工作的外国记者都会给自己取一个听上去朗朗上口又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中文名。《洛杉矶时报》的记者Julie Makinen得到了在中国工作的机会,她也花了很多精力去琢磨研究自己的中文名,并遇到了很多好玩的事情。Julie Makinen向我们讲述了其取中文名“马珠励”的纠结过程。
当我得知自己有一次到北京工作的机会,我感到非常兴奋可以取一个中文名。毕竟,能有几个人可以有机会选择一个新的身份呢?
在中国,那些外国的政客和明星的中文名一般都是直接用普通话音译。比如Bill Clinton直接就写作比尔·克林顿。这几个汉字的发音听起来像Bi-er Ke-lin-dun,但是没有实质的意思。体育界的英雄通常会有昵称,比如说NBA的球员Carmelo An-thony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甜瓜”。
中文名要有深刻含义
很多在这里工作的外国人通常采用中国传统形式简短名称:一个汉字为姓,另外还有一个或两个其他汉字作为名字。
小时候,我非常着迷于印第安人的名字,比如“坐着的公牛”或“奔跑的熊”。中国名字同样可以表示出这样生动的形象,并且比Bob或者Jennifer这样的名字传达出更深刻的含义和个性。
马克·罗斯维尔是一位来自加拿大的电视明星,他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他的中文名字叫大山,意思是很高的山。我没有任何宏大的计划,但也经常在闲暇之余想象自己的中文名字,并且翻阅《汉语词典》来找到一些最佳的汉字组合——不仅连起来发音要有点像我的英文名,还要表达出自己的本质,除此之外,最好还有些许神秘。
被指定了一个很土的名字
当我开始申请记者证的时候,(这是获得记者签证的程序之一),我发现自己已经被指定了一个名字——麦金农,这是对我芬兰姓氏Maki-nen极其不严谨的翻译。至于这些汉字的意思,“小麦、黄金、农民”。
“这听起来好土啊!”我的一个中国同事听到后就开始笑了,另一个同事则很严谨,他告诉我,这听起来像一个男人的名字。
进一步地研究显示,Makinen已经有正式的指定对应中文译名(但同样没有吸引力)。据新华通讯社800多页的译名规范手册,我应该叫“马基嫩”,三个汉字的意思为“马、基础、稚嫩”。
对在中国的外国人和公司来说,起一个动人的中文名是非常重要的。Coca-Cola在汉语中名为“可口可乐”,这个名称不仅听起来和英文发音相近,而且还有美味和乐趣的意思,这一译名被广泛地认为音与意的完美结合。相反,Microsoft因其直译来像绰号一样的名字“微软”在中国备受嘲笑。我可不想弄个一直被人嘲笑的名字。
50美元有人专门为别人起名
竹文峥是一名资深品牌专家,曾与100多个外国公司合作,包括曾经为奇迹公司选择公司和产品名称。竹文峥告诉我,选择一个适当的名称需要很多步骤过程,通常需要他的团队花费4到12周的时间。其中包括分类整理成百上千个汉字的组合,并筛选看这些组合是否适合做商标,然后在多个语境中对汉字组合进行测试。而且他还说,如果有10个名字在普通话中听起来很棒,那么其中至少3个在粤语发音里会存在严重的问题。
Tesla Motors是加州的一个电动汽车公司,最近发现自己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陈列室时,取了一个晦涩的中文名。特斯拉,是Nikola Tesla常见的直译的名字,被当地一个不肯放弃的商人注册为商标。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尚未选择一个独立的中文名字。
庄文沂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台湾人,拥有心理学背景,他经营着一家公司,帮助人们取名,起价为50美元。“与企业合作会更加有利可图的,”他说,“但我更享受与个人合作,因为他们是最终客户,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名字。”
我的名字叫马珠励
我没有那么“土豪”去找一个顾问,所以我和同事再次快速在线搜索,希望以“ma”的发音来代表姓,再选两个汉字大致体现Julie的发音。但是Julie的标准音译“茱莉”的汉字含义为“草药”和“茉莉花”,后来被另一个同事排除:“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工厂。”
提交注册表格时,我用“马”作为了姓氏。对于名字,我们决定用“珠励”,意义类似“珍珠,奋斗。”那时候,我感觉自己非常迷茫,就像一个面临早产的母亲,还没来得及给新生儿想名字,就临时在产房里往出生证上随便填了个“香蕉”之类的名字。
我向一个中国朋友提起这件事请,她皱起了眉头。“你应该去找个一个算命先生算算。”她说,“在中国,父母经常为新生儿这样做,不能听之任之,随便取个名。”
算命先生叫我“马梦君”
后来,我去了雍和宫附近,在一个狭窄的屋子里,找了一个75岁的算命先生张大师,他留着孔夫子一样的胡子。他的起价也是50美元。他看了看我的生辰八字,并推算五行——金木水火土,哪个比较缺或者哪个比较旺。然后,他利用中国的命理学算出命数并确定我应该叫什么。我问他,“麦金农”这个名字怎么样?他算了一下说:“不吉利,那些字笔画数加起来会让人短命。”
随后,我问他“珠励”这个名字怎么样,他似乎也看不上,说:“这是个天煞孤星的名字,你会没有丈夫的,你需要像大山一样,有个幸运的名字。”
张大师在一个小记事本上草草记下我的生日,放笔记本的桌面上挤满了核桃、止咳药、毛笔,还有一个电脑显示器。他所翻阅书籍上面的字是用黑色墨水手写的。“你的个性与土接近,你很实际、忠实而且不财迷”,然后他很正式地说:“你应该是一个公务员或者政治家。”
张大师说我五行缺火,他觉得“马”是个不错的姓氏,然后问我觉得“梦”怎么样。
张大师说:“你可以加上第三个字。意为皇帝或丈夫的君怎么样?就是马梦君。”他还说:“你想见见我儿子吗?他48岁,离异,是个教授。他个头很高!”
我对张大师表示感谢后离开。同事问:“你打算怎么办?”我说,不管吉不吉利,我要继续用马珠励这个名字。表格上已经填了这个名字,而且比“麦金农”或者“香蕉”要好很多。更好的是,如果我以后去肯塔基州赛马会,这将是个最好的名字。
第四篇:影响焊锡因素
3)影响焊锡品质的几大因素:
A:适合的焊锡丝 太粗.使烙铁温度损耗太快,无法做到完全熔化而易导致虚焊与假焊.①外径2.太细.锡丝引入过长,影响焊锡作业速度,也容易造成焊锡滴垂.太多,成本高.2.太少,熔点过高影响作业速度
太多,作业时易使其溅于鼓纸与端子表面.造成外观不良
2.太少,无法起到助焊作用,影响作业速度与熔接品质.B:适合的烙铁
功率太大,易造成温度过高,易造成烧糊现象.①外径2.功率太小,焊锡丝熔化时间太长而影响作业速度也易导致虚焊与
假焊.斜头
C:根据自身作业习惯和焊接对象之大小选用合适的形状与大小3.圆头
D:适合的焊接位置
E:适合的焊接时间
预热时间:在实施焊锡作业时,应先将烙铁头置于焊接对象预热适2.作业时间:焊接时间应确保焊锡完全熔化但又不能使焊接对象烧糊或
未使焊锡渗透于焊接点处.F:适合的握法
握笔法:主要用于焊接对象面积比较小的物件,比如:音圈引线与导线焊接握刀法:一般用于焊接对象面积比较大的平现焊接的物件.3.握斧法: 一般用于焊接对象面积比较大的低水平面焊接的物件.G:保持焊接对象与焊接工具的清洁.对烙铁头应及时定期的进行清洗.
第五篇:电影票房影响因素
《电影票房影响因素》结题报告
组长:卢山
组员:崔歌平田可遇陈舒羽胡泊
经历了超过两个学段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小组的研究也有了一些成果,下面我们就将自己的成果如下汇报。
开篇:电影是现代艺术中很重要的一个元素,同时也牵连很大的经济元素,除此之外,电影也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娱乐方式。所以我们也就选择了电影作为我们研究性学习的题目,我们这次的研究性学习主要研究电影票房的影响因素,研究中观影的人群我们主要锁定在中学生中,这样也就减弱了研究的难度。
目录:
1.研究方法
2.统计与分析
3.个人观点
4.研究经验与教训
5.总结
1.研究方法:我们主要采用查找文献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用文献总结规律,再从规律中得到猜想,最后使用问卷调查证实猜想。
资料来源:时光网http:///
豆瓣影评http:///
Imdb中文网http:///
新浪影评和北美票房排行榜
《环球银幕》杂志
《看电影》杂志
《有生之年必看的1001部电影》史蒂文·杰伊·施奈德(Steven Jay Schneider)
猜想:电影票房的组成可分为9个部分(排名顺序不分先后):
1.档期: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一部影片的档期选择十分重要。在印度这点表现得不突出,但在中,美,英,法等国,电影市场一般都分旺季和淡季。大陆的旺季主要是贺岁档和十一期间,美国则主要是5—7月和12月,相比之下三月的票房就显得冷冷清清。但关于档期的选择主要还需根据影片的类型和受众群体来决定。中国贺岁档一般都会安插一些中小成本的喜剧电影,法国会将受众群体比较广的电影例如《高卢英雄历险记》安排在旺季,而美国则主要负责在旺季放映投资浩大的大片。因此,在美国选好档期尤为重要。如果将一部质量不算上乘,评分不够高的影片安排在旺季,有可能会被狂轰滥炸的大片压得透不过气,连成本都收不回。相反,商业大片反档期的选择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以2010年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例,拥有近2亿美元的投资,却因低幼化的故事不被业界看好它的票房前景。发行方迪士尼因此将它放置在竞争对手相对较少的三月淡季。结果此片在本土收获3亿美元,全球票房更是超过10亿美元。它的巨大成功无疑与档期的选择有密切的联系。
2.导演(演职员):最明显的例子是如果某位当红歌星参演电影,他的“脑残粉”们
会抢先买票观影而不会在意影片的质量和他的演技。这点在亚洲表现十分明显。
这种现象在美国也存在,《加勒比海盗》系列是最好的例子。该系列从第二集就开始走下坡路,票房却屡创新高。到了第四集甚至被批驳得体无完肤,却凭借主角强大的粉丝团队在美国收获超过两亿美元。
3.口碑:除了票价,影片的质量也至关重要。这一点在已接近饱和的北美和欧洲市场
尤其显著。一分钱一分货,谁都希望自己的票钱花得值。在欧美,若一部电影的媒体评分低于平均线,电影首周的票房成绩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且在后续几周内跌幅一般也会高于平均线,并因后劲不足早早下线。截止到2012年12月份,北美票房排行榜的前十名中,只有一部评分42分的《加勒比海盗2》排在第十,其余9部都在上映时收获了好口碑。不仅如此,在前20,前30中,烂片的比例也没超过1/6,可见在美国观众对电影质量还是很关注的。举个例来说,12年上映的《异星战场》投资超过2亿美元,片商对它的前景寄予厚望,却因为影片糟糕的评价使投资方亏损1.2亿。如此的个例数不胜数,同题材影片,评分高的一般收益也高。这一点在大陆市场表现不是十分显著。
4.话题性:最好的例子是2011年大陆上映的《失恋33天》,这部宣传不够,发行不
利,受众群体较小的影片凭借引发的话题性击败了《猩球崛起》,《铁甲钢拳》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说到底,因为它十分贴近现代都市青年的生活,观众能从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5.类型:电影上映时一般分为不同的类型,像动作类科幻类爱情类恐怖类悬疑类
灾难类喜剧类剧情类纪录片励志类等。总体来讲,像收获高额的票房成绩拍摄科幻片和动作片最好,但如果更关心盈利,拍摄爱情片和恐怖片最合适。虽然大多数情况下爱情恐怖片的票房比不上科幻片,但投资与回报的比例比科幻片糕。
6.续集或改编:很多网友戏称,现在好莱坞靠着吃饭的就是续集了。利用之前积攒的粉丝群体,不需投入多少创意,只需保证视觉效果更上一层楼就能收获优厚的回报,何乐而不为。像《虎胆龙威》《变形金刚》《死神来了》等系列用一集比一集不负责任的态度压榨着之前招牌的剩余价值,对电影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做法。
7.相关技术(3D):《阿凡达》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主创人员用高超的3D技术使观众身临其境,因此得到全球仅30亿美元票房的回报。从此以后,3D技术成为了抢手货。许多电影明明是2D拍摄,却要在后期转换成质量不合格的3D效果。在2010年,如果一部电影以3D效果上映,会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希望能重温观看《阿凡达》时的震撼。但他们的热情很快被粗制滥造的伪3D消磨殆尽。到了2011年,如果一部电影以3D和2D两种方式上映(在大陆,一般只有3D放映),只有不到一半的人会观看3D版。但即使至此,仍有很多片商执着地制作伪3D影片,这主要是因为3D票价比普通票价高上二成到四成。许多网友在论坛上表示,不愿多花钱戴一副不舒服的眼睛观看摘了眼镜效果一样的电影。如果想让别人仰视你,要给他们一个仰视你的理由。
8.宣传:早在电影上映之前,就已有诸多因素对票房产生了影响。要确保尽可能多的群众对影片有所了解是取得高票房的必要因素。因此电影片商会利用尽可能多的渠道对影片进行宣传。在我国的具体表现为公交车站和地铁站张贴的大幅广告,在欧美影片宣传手段则更
丰富。片商一般会在影片上映前2个月左右时推出预告片和海报,并尽可能在收视率高的电视频道播出。美国超级碗(美国国家美式足球联盟)比赛的间隙一般是电影片商宣传的重要手段,因此现在广告费甚至高达每30秒400百万美元。也有一些电影可以做到近乎免费的宣传,像《黑暗骑士》通过“病毒式营销”,建立电影世界中虚构的网络,通过互联网的强大感染力,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使得影片的首映成绩连破记录。
9.分级制度:一部电影想取得傲人的票房成绩,须在上映前就想办法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前来观看。在这个环节中,已有一个因素会过滤掉许多观众,那就是严格的分级制度。电影分级制度指把片厂的产品按其内容划分成若干级,给每一级规定好允许面对的群众群,电影分级制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青少年发展教育,以便区分其等级和适宜度。起到指导看片的作用。在大陆,电影并不分级,但在美国,香港,新加坡等地,电影分级制度均十分严格。以美国为例,电影主要分为G(全年龄段),PG(8岁以上),PG13(13岁以上),R级(18岁以上)和NC17级。若年龄段不到,在法律上是不能观看这部电影的。在香港,审查的力度也十分严格。综合来看,一部电影在美国被评为R级,本土票房收入就会基本上被局限在2.3亿美元以内,这也是为什么R级电影的投资很少超过1亿美元的原因。综合来看,一部电影想在美国本土乃至全球范围内取得优异的票房成绩,PG13是最合适的分级。从美国票房排行榜来看,排行在前十名的电影中,7部是PG13级,即使将眼光放置到前50,PG13级的电影所占比重同样高达七成。全球票房榜中,PG13级的影片也占大多数。基本上在美国,G和PG级嫌幼稚,R级和NC17级受众群体较小,PG13是一个折中点。
附全球票房排行榜前50名:
1、Avatar(2009)阿凡达;化身;异次元战神;天神下凡;神之化身 $2,781,505,847PG132、Titanic(1997)铁达尼号$2,185,372,302 PG133、The Avengers(2012)复仇者联盟;复仇者 $1,515,679,547 PG134、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2(2011)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哈利·波特与死圣(下);哈利波特:死神的圣物2;哈7(下)$1,327,655,619 PG135、Transformers: Dark of the Moon(2011)变形金刚3;变形金刚3:黑月降临;变形金刚3:月黑之时 $1,123,746,996 PG136、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2003)魔戒3:王者无敌 $1,119,929,521 PG137、Skyfall(2012)007:大破天幕杀机;007:空降危机;新铁金刚智破天凶城 $1,108,295,238PG138、The Dark Knight Rises(2012)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黑暗骑士:黎明升起;蝙蝠侠:夜神起义;蝙蝠侠前传3 $1,082,130,642 PG139、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an's Chest(2006)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加勒比海盗2:亡者宝盒 $1,065,896,541 PG1310、Toy Story 3(2010)玩具总动员3;反斗奇兵3 $1,062,984,49711、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On Stranger Tides(2011)加勒比海盗:惊涛怪浪;加勒比海盗4;加勒比海盗4:陌生的潮汐;加勒比海盗神鬼奇航:幽灵海;加勒比海盗:魔盗狂潮;加勒比海盗4:惊涛怪浪 $1,041,963,875 PG1312、Star Wars: Episode IRevenge of the Sith(2005)星战前传之西斯的复仇;星际大战第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复仇;星球大战前传III:黑帝君临 $848,462,555 PG1333、Transformers: Revenge of the Fallen(2009)变形金刚2;变形金刚2:堕落者的复仇;变形金刚2:卷土重来;变形金刚狂派再起;变形金刚2:狂派的反击;变形金刚:复仇之战 $836,276,689 PG1334、Inception(2010)盗梦空间;奠基;全面启动;潜行凶间;心灵犯案 $817,068,851 PG1335、The Twilight Saga: Breaking Dawn-Part 2(2012)暮光之城4:破晓(下);暮光之城:破晓Ⅱ;吸血鬼新世纪4破晓传奇(下)$812,498,923 PG1336、Independence Day(1996)天煞:地球反击战 $811,200,000 PG1337、Spider-Man(2002)蜘蛛侠 $806,700,000 PG1338、Star Wars(1977)星球大战 $797,900,00039、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2004)哈利波特3阿兹卡班的逃犯 $795,458,72740、Shrek the Third(2007)怪物史莱克3 $791,106,66541、Spider-Man 2(2004)蜘蛛侠2 $786,077,893 PG1342、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2008)夺宝奇兵4;夺宝奇兵4 水晶骷髅头王国 $783,011,114 PG1343、2012(2009/I)2012;2012世界末日;2012末日预言 $766,812,167 PG1344、The Da Vinci Code(2006)达芬奇密码;达文西密码 $758,236,138 PG1345、E.T.the Extra-Terrestrial(1982)E.T外星人$756,700,00046、The Amazing Spider-Man(2012)超凡蜘蛛侠;神奇蜘蛛侠;蜘蛛人:惊奇再起;蜘蛛侠4;新蜘蛛侠;蜘蛛侠前传 $753,930,663 PG1347、Shrek Forever After(2010)怪物史莱克4;史瑞克快乐4神仙 $752,271,98748、Madagascar 3: Europe's Most Wanted(2012)马达加斯加3;荒失失奇兵3;马达加斯加:欧洲大围捕 $741,866,73349、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2005)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魔衣橱 $738,809,84550、The Matrix Reloaded(2003)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 $735,600,000
虽然电影票房的影响因素很多,但最直观的影响因素还是票价方面。票价的增长肯定会对票房的升高起到帮助性的作用,但如果涨幅过大,对票房也会起到消极的影响。以中国为例,1980年一张电影票价为1角,现在每张普通票都在40元人民币以上,票价涨了400倍。在美国,一张影票为8美元上下,约占人均收入的1/400.而在中国,能占人均工资1/40.对低收入群体来说,很难支付高昂的票价。这也是为什么尽管现在中国电影业快速发展,但观影人数却大幅下滑。上世纪80年代中,全国影院年总收入约在22亿—26亿元,当时的票价为一张票3角钱左右,可算出当时一年有将近60亿人次数量。而2012年,票房总量虽高达170.73亿,但用四五十甚至100元的票价做平均,观影人次却远远低于80年代。过度抬高票价的行为必然会流失大批观众,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再此我也想说,电影本是大众娱乐,不要用高票价强行将观众拒之场外。
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中学生
问卷的制定与发放方式:人人网~
问卷:
本问卷中含有赋分类型问题,希望您认真考虑后再做作答。
1.您的性别?
A 男 B 女
2.您去影院观看电影的频率?
A一周一次(或更小)B一月一次(或更小)
C半年一次(或更小)D大于半年一次
3.您平时会去影院观看什么类型的电影?(多选)
A动作类 B科幻类 C爱情类 D恐怖类 F悬疑类
G灾难类 H喜剧类 I剧情类 J纪录片 K励志类
L其他___________
4.您是否会根据宣传(预告片、海报等)选择观影?
A 是 B 否
5.您会对要观看的电影进行事先的了解吗?
A 会 B 不会
6.你会根据什么选择观影?(多选)
A宣传 B别人的推荐 C演出阵容(演员、导演、投资方等)
D投入资金 E电影类型 F电影票房 G电影的相关作品(如续集或前传)H电影口碑 I 时间的安排(如该档期只有该电影而又只有当时有时间)J 其他_______
7.如果对于上述你所选择的选项按照影响你观影的大小程度进行赋分(影响大的分值高),你会怎样进行赋分?(每项的分值加起来总共应是100分)例:A 50分 B 15分 C 15分 D 10分 E 5分 F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