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课程设计报告书写框架

课程设计报告书写框架



第一篇:课程设计报告书写框架

课程设计报告书写框架

章节:(建议)

第一章 课题分析(课题主要做什么东西,需要最终的系统达到什么效果)

第二章 总体设计(采用什么框架,用什么面向对象技术,如类、继承、派生、多态等;

可以结合图表来展示)

具体类的设计及说明

类间的关系及接口

消息、事件的流程

第三章 详细设计(程序模块,即类中方法的实现,采用的典型算法构造,画流程图)

第四章 实现与测试(实现截图+结果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总结完成了什么课题,效果达到程度如何。在设计中遇到什么问题,怎么思考,如何解决。在接下来的学习与工作中如何运用。)

参考文献

附录(如有必要,可将关键代码置于此处;注意:不要全部粘贴)

第二篇:课程设计报告书写规范

课程设计说明书撰写规范

1.课程设计说明书格式:

说明书中小标题用黑宋体四号,正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课程设计说明书的行文方式和文体的格局,学生可根据专业特点与写作内容表达需要,灵活掌握。报告中的计量单位、制图、制表、公式、缩略词和符号必须遵循国家的有关规定。课程设计说明书正文要有页码,页码居中。

2.课程设计说明书是课程设计工作的总结和提高,课程设计说明书应该反映出作者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作者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课程设计说明书编写基本要求:

(1)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课程设计说明书;

(2)课程设计说明书书写规范、文字通顺、图表清晰、数据完整、结论明确;

(3)课程设计结束后,按课程设计说明书封面、目录、课程设计任务书、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次序排版,(如有题目以学生分组的形式完成,要有每个学生承担的任务说明,排在任务书后面);

(4)其他具体要求,指导教师自拟。

第三篇:课程设计报告书写说明

课程设计报告包含内容....................2

1.1 目录.............................2

1.2 课程设计任务书.......................2

1.3 中英文摘要........................2

1.4 关键词.........................2

1.5 正文.............................2

1.6 结论.............................3

1.7 致谢.............................3

1.8 参考文献............................3

1.9 表格、图............................4正文中应该考虑的问题.......................5

2.1 迷宫问题的描述.......................5

2.2 迷宫的数据结构.......................5

2.3 寻找迷宫路径的算法思想.....................5

2.4 概要设计............................6

2.5 详细设计............................6

2.6 测试数据及结果分析......................6课程设计报告包含内容

课程设计报告中包含的内容请参照《课程设计报告》封二要求的内容,包括目录、课程设计任务书、英文摘要、中文摘要、关键词、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等。

1.1 目录

目录按一级标题编写,要求层次清晰,且要与正文标题一致。

1.2 课程设计任务书

将下发的《课程设计任务书》用B5纸张打印并粘贴。

1.3 中英文摘要

摘要是报告内容的简要陈述,应尽量反映课程设计的主要信息,内容包括研究内容、方法和结论,不含图表,不加注释,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中文摘要一般为200 字左右,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完全相同。“摘要”字样位置居中。

1.4 关键词

关键词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报告中选取出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词或词组。

报告中应列出3~5个关键词,它们应能反映报告的主题内容。撰写要求有英文摘要的论文,还应列出与中文对应的英文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排在摘要正文部分下方。

1.5 正文

正文是报告的核心部分,课程设计的思路、方法、结论都在正文中进行阐

述。由于每个小组采用的方法存在差异,所以对正文中要写的内容不作统一规定。

1.6 结论

结论即结束语,是在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通过测试得出的结果描述。结论是整个论文的总结,应以简练的文字说明论文所做的工作。

可以是设计过程的收获、遇到问题及解决问题过程的思考、程序调试能力的思考、对数据结构这门课程的思考、在设计过程中对《数据结构》课程的认识等内容。

1.7 致谢

对指导教师和给予指导或协助完成设计工作的个人表示感谢。文字要简捷、实事求是。

1.8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应是报告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报告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参考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

[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

参考文献格式:

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引用部分起止页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例:

[1]刘国均,陈绍业.图书馆目录.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2]傅秉义,陈运泰,祁贵中.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447

[3]华罗庚,王元.论一致分布与近似分析.中国科学,1973(4):339~357

[4]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研究:[学位论文],北京:数学系统学研究所,1983

[5]Borko H,Bernier C L.Indexing concepts and methods.New York:Academic Pr,1978

1.9 表格、图

插图要精选。图序可以连续编序(如 图52),也可以逐章单独编序(如 图

6.8),采用哪种方式应与表格、公式的编序方式统一,图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仅有一图时,在图题前加‘附图’字样。

由若干个分图组成的插图,分图用a,b,c,„„标出。

图序和图题置于图下方中间位置。

论文的表格可以统一编序(如:表15),也可以逐章单独编序(如:表2.5),采用哪种方式应和插图及公式的编序方式统一。表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

表格的结构应简洁。

表格中各栏都应标注量和相应的单位。表格内数字须上下对齐,相邻栏内的数值相同时,不能用‘同上’、‘同左’和其它类似用词,应一一重新标注。

表序和表题置于表格上方中间位置,无表题的表序置于表格的左上方或右上方(同一篇论文位置应一致)。正文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以下内容为基本内容,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际情况,对内容先后次序做调整,也可以适当增加内容。

2.1 迷宫问题的描述

可以采用《课程设计任务书》中对于迷宫问题描述的方式,也可以自己重新搜集整理资料来描述。

2.2 迷宫的数据结构

1迷宫采用的数据结构

【例如】采用二维数组来表示迷宫,数组元素为0表示是通路,数组元素为1表示是墙壁(非通路):

此处给出一个实例说明问题,该实例最好是你随后测试的数据 2迷宫入口位置

3迷宫出口位置

4迷宫的构造

迷宫是采用手工输入方式、自动随机产生、文件输入

2.3 寻找迷宫路径的算法思想

此部分内容是对算法核心思想的分析说明。

寻找路径时采用了哪种数据结构(队列、堆栈)。如果采用队列,说明队列的特点,与算法实现之间的关系;如果采用堆栈,说明堆栈的特点,与算法实现之间的关系。

寻找路径的算法思想具体描述。此处为整个设计内容的核心思想,一定要将该处代码详细分析,适当时候可以加流程图或伪代码形式进行算法描述。

2.4 概要设计

确定所需模块及模块间调用关系(也就是用了哪些函数、函数的作用、以及各个函数之间的调用关系)。

2.5 详细设计

给出各模块流程图或代码、也可以两者都有。

代码可以打印粘贴,但是一定要有足够的注释,并注意排版(空行、缩进的使用)。

2.6 测试数据及结果分析

此处需要将运行结果截图、打印后粘贴。

测试数据至少需要三组:、没有通路的迷宫

2、有一条通路的迷宫

3、有多条通路的迷宫。

每位同学的测试数据都应该自己设计,不应与其他人雷同,即便是同一组同学,也各自有自己的测试数据。

第四篇:教案书写框架

教案书写框架

一、总单元(总章节)说明、总目标、总课时安排(包括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复习等)以下内容分课时写。

二、课题

三、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

2、能力要求;

3、德育要求。

五、重点、难点:

1、“重点”每课时必须要有;

2、“难点”根据课时内容而定,有就写没有就不写。

六、教、学具准备

七、教法、学法指导

八、课型

九、教学过程: 环节包括:

1、导语;

2、讲授(注重教法并体现学法指导);

3、师生互动(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

4、教师提问、讨论的问题(要有质量、有价值)

5、课堂练习:要能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有拓展、有迁移度

6、小结 7布置作业

8、教学后记(或反思)

十、板书设计:

要直观、形象、概括、一目了然,能揭示重点及主旨。

十一、作业布置:

1、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2、题型要多样,体现出层次性。

十二、教学后记可记录的内容:

1、记下最成功的做法;

2、记下奇特的想法、突发的灵感;

3、记下新奇的疑问;

4、记下优美的语言;

5、记下学生精彩的回答;

6、记下教学中的失误之处;

7、记下教学中需要改进的部分;

8、记下教学中疑难问题及反馈信息等。

第五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框架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框架:

第1章 概述

1.1 系统开发背景

1.2 系统开发目的和意义

1.3 系统开发设计思想

1.4 系统开发环境概述

第2章 系统分析

2.1可行性分析

2.1.1 管理可行性

2.1.2 技术可行性

2.1.3 经济可行性

2.2 组织结构分析

2.3 管理功能分析

2.4 业务流程分析

2.5 数据流程分析

第3章系统设计

3.1 总体设计

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3 主要功能模块详细描述

3.4 系统流程设计

3.5 数据存储设计

3.5.1 概念模型设计

3.5.2 逻辑模型设计

3.5.3 物理模型设计

3.5.4 代码设计

3.6 界面设计

3.7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第4章 结 语

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3/95630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