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试论证据学原理在医学诊断学中应用

试论证据学原理在医学诊断学中应用



第一篇:试论证据学原理在医学诊断学中应用

【摘 要】法学证据学是运用证据判断规则来认定客观事实存在的一门法学科学。医学诊断学则是找出疾病存

在的证据的医学科学。证据学审查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并对证据进行质证的规则。用在医学诊断学上则

是对遵循医学科学原则及医生职业道德、依照诊疗程序,全面客观地收集、审核证据并落实证据。如存在充分、必要的证据即

可确诊;对证据的收集不全将导致漏诊;而对证据的错误判断则引起误诊。医疗纠纷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

置”规则告诫医务工作者必须重视诊疗过程中的证据。

【关键词】证据学;诊断学;证据;诊断思维

【中图分类号】r4

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7)叭一0063—0

3primary discus~on on employing evidence law principles in medical diagnosis.la n ming-hui,hua ng wen--yao

correspondent:medical afair offwe,the 2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kunming medicd college. j mayuan,kunming,65oioi.yttrtrtolt,chino.

【abstract】evidence law is the science of law which empbys the rule of authenticating evidence in the fact confir—

mation.medical diagnosis is medical science which finds out the factual evidences of the existing disease.evidence laws

carefully observe the proofs’authenticity,relationship,legitimacy,and question their validity.by these principles,medical

diagnosis should abide by medical science criterion,adhere to the professional morality,follow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cedure,to collect evidences objectively and all—round,to scrutinize the demonstration,and,to consult the evident facts

with related persons.a right final diagnosis can be made if the factual evidences were suficient.a missing diagnosis shall

be resulted from failing to colect facts suficiently.a mistake diagnosis may be made due to wrong judgment for the testi—

mony. i e legal provision of“reversing burden of proof’in the medical lawsuits tells the medical professionals should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evidences in medical pract

【key words】evidence science diagnosis,evidence,diagnosis thinking

如何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一

项重要内容。结合医疗及法律的一些特点,笔者尝

试将法学证据的一些基本原理应用于医学诊断中,旨在拓宽并建立正确的临床诊断思维,提高医疗诊

断的符合率,提高医疗质量。

一、医学诊断的思维模式探讨

诊断作为医务人员通过疾病的表现来识别疾病的一道程序已被广大医务人员所熟悉,医务人员通

过诊断来分析患者所患疾病的确切疾病名称、性质、患者肌体的机能状态,为制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和

确定预防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正确的诊断是正确运

用诊断思维程序的结果,也是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的前提及基础。长期以

第二篇:医学诊断学__褚

教研室坚持使用国家统编规划教材:五年制本科先后应用了《诊断学》第六版、第七版(普通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七年制先后应用《实验诊断学》7年制和7(8)年制规划教材(普通高校“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卫生部规划教材)。随着教材的更新,教研室即时修订了各层次的教学大纲,确保知识的最新、最实用。同时教研室教师积极参加教材的编写:尚红教授主编了“十一五”规划教材《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参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实验诊断学》及《实验诊断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张丽霞教授参编了7年制和7(8)年制《实验诊断学》和英文版的《实验诊断学》教材,主编了配套教材《实验诊断学实习指导》;褚云卓副教授参编了《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通过教师参与全国统编规划教材的编写,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使本学科走向学术发展的前沿。

编写教材:

使用教材:

第三篇:模块教学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

模块教学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

模块教学的内容模块教学是将医学免疫学的全部课程根据各章节的知识特点、学习要求、临床结合度、基础性等不同划分为几个模块,各模块根据其自身内容和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避免了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枯燥乏味,也保证了学生对医学免疫学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理解,同时又能兼顾临床知识的联系和科研意识的培养。这种教学内容的划分也避免了对医学免疫学教学体系的完全变革,因此能适应新形势下对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的新要求。

1.1 基础知识模块 包括绪论、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抗原、抗体、补体、MHC、免疫应答等章节。这些章节的教学内容中包括大量免疫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特点是基础性很强,这一模块的教学内容无论如何变革,都必须保证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其基础性,按照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也可结合启发式教学,保证学生能顺利掌握基础内容。可将知识点划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内容,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哪些是需要理解的,也可根据知识点整理针对每一章的自测试题,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后,布置学生自测,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可通过自测题的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对此模块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况, 保证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真正掌握。

1.2 前沿进展模块 包括细胞因子、分化抗原、黏附分子、免疫耐受、免疫调节、免疫诊断、免疫治疗等章节。这一模块的特点是教学内容需掌握的知识点较少,但范围较广,而且涉及免疫学研究前沿内容较多。如果仍采用传统教学形式, 难免枯燥乏味,不易理解。因此这一模块的教学可以适当与科研相结合,将免疫学前沿内容融入到教学中,相关综述文献的查找、阅读、讨论、写作尝试等方法均可以在此模块中应用。学生通过阅读文献或亲自撰写综述文献,可以近距离接触免疫前沿知识和相关内容的科研进展,顺利完成此模块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查找阅读文献的能力。此模块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的认真程度、撰写综述的符合标准程度、对所查文献的理解程度、对相关章节的了解程度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1.3 临床免疫学模块 包括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移植免疫、肿瘤免疫等章节。此模块主要涉及免疫系统在病理状态下功能的改变以及异常免疫应答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与临床关系非常密切,此部分也是多数学生学习和关注的重要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但是这些章节并不作为基础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点,学时通常占用较少,根本无法系统学习和认识免疫与相关疾病的关系,而这些疾病往往又属于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因此传统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对临床疾病 熟悉和了解的需要。在此模块教学中应以疾病为线索,引导学生将刚刚学习过的免疫学基础知识应用于临床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原理、预防和治疗原理之中。教学中可以使用 PBL教学法或病例分析教学法,通过教师提出问题或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的方式,系统、全面、深入、自主的掌握这一部分内容,也可以直接应用病例要求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可以很好地使医学免疫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常见病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疾病发生机制、检测、诊断和治疗原理的能力。此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学生书写报告或者上交讨论记录等形式进行考评。

1.4 知识应用模块 包括超敏反应、免疫预防等章节,此模块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免疫相关疾病的预防密切相关,如过敏症的发生、疫苗的使用方法和原理等,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流行病的爆发,其预防和治疗方法都是学生较为关心的内容。此部分的教学应选用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主讲教师的特点和能力,也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联合应用。教学方法中应以讨论式教学或论坛式教学为主,也可以结合演讲、小品、录像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学习到更多、更实用的知识。此部分可根据气氛的热烈程度、分析的深入程度、总结结论的准确程度等对学生进行评价。2 模块教学的评价模块教学法的优点是伸缩性较强,可以逐步实施。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向其他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过程,包括思维转变的过程、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新教学法的适应过程等。模块教学应用过程中可以采取逐步增加的方式,根据不同教师能力和个性特点,有选择性的增加模块。比如年轻教师能力不够,可以在基础知识模块上增加知识应用模块,适应和驾驭后再增加临床知识模块,之后增加前沿进展模块;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可以先增加前言进展模块;对PBL和案例分析感兴趣的教师也可以先增加临床知识模块。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发掘教师的潜力和热情,避免因全面改革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导致的教师和学生不适应和抵触情绪,达不到真正想要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浅谈防雷器在电源系统中原理以及应用

摘要:雷电由高能的低频成份与极具渗透性的高频成份组成。其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金属管线或地线直接传导雷电致损设备;一种是闪电通道及泄流通道的雷电电磁脉冲以各种耦合方式感应到金属管线或地线产生浪涌致损设备。绝大部分雷损由这种感应而引起。对于电子信息设备而言,危害主要来自于由雷电引起的雷电电磁脉冲的耦合能量,通过以下三个通道所产生的瞬态浪涌。本文主要简析防雷器在电源系统中的应用等。

一、雷电防护基本原理

雷电及其它强干扰对通信系统的致损及由此引起的后果是严重的,雷电防护将成为必需。雷电由高能的低频成份与极具渗透性的高频成份组成。其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金属管线或地线直接传导雷电致损设备;一种是闪电通道及泄流通道的雷电电磁脉冲以各种耦合方式感应到金属管线或地线产生浪涌致损设备。绝大部分雷损由这种感应而引起。对于电子信息设备而言,危害主要来自于由雷电引起的雷电电磁脉冲的耦合能量,通过以下三个通道所产生的瞬态浪涌。金属管线通道,如自来水管、电源线、天馈线、信号线、航空障碍灯引线等产生的浪涌;地线通道,地电们反击;空间通道,电磁小组的辐射能量。

其中金属管线通道的浪涌和地线通道的地电位反击是电子信息系统致损的主要原因,它的最见的致损形式是在电力线上引起的雷损,所以需作为防扩的重点。由于雷电无孔不入地侵袭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将是个系统工程。雷电防护的中心内容是泄放和均衡。

1.泄放是将雷电与雷电电磁脉冲的能量通过大地泄放,并且应符合层次性原则,即尽可能多、尽可能远地将多余能量在引入通信系统之前泄放入地;层次性就是按照所设立的防雷保护区分层次对雷电能量进行削弱。防雷保护区又称电磁兼容分区,是按人、物和信息系统对雷电及雷电电磁脉冲的感受强度不同把环境分成几个区域:LPZOA区,本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因此各特体都可能导走全部雷电流,本区内电磁场没有衰减。LPZOB区,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但本区电磁场没有衰减。LPZ1区,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流往各导体的电流比LPZOB区进一步减少,电磁场衰减和效果取决于整体的屏蔽措施。后续的防雷区假如需要进一步减小所导引的电流和电磁场,就应引入后续防雷区,应按照需要保护的系统所要求的环境区选择且续防雷区的要求条件。保护区序号越高,预期的干扰能量和干扰电压越低。在现代雷电防护技术中,防雷区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指导我们进行屏蔽、接地、等电们连接等技术措施的实施。

2.均衡就是保持系统各部分不产生足以致损的电位差,即系统所在环境及系统本身所有金属导电体的电位在瞬态现象时保持基本相等,这实质是基于均压等电位连接的。由可靠的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用的金属导线和等电位连接器组成一个电位补偿系统,在瞬态现象存在的极短时间里,这个电位补偿系统可以迅速地在被保护系统所处区域内所有导电部件之间建立起一个等电位,这些导电部件也包括有源导线。通过这个完备的电位补偿系统,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形成一个等电位区域,这个区域相对于远处可能存在数十千伏的电位差。重要的是在需要保护的系统所处区域内部,所有导电部件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电位差。

3.雷电防护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各部分都有其重要作用,不存在替代性。外部防护,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体组成,可将绝大部分雷电能量直接导入地下泄放。过渡防护,由合理的屏蔽、接地、布线组成,可减少或阻塞通过各入侵通道引入的感应。内部防护,由均压等电位连接、过电压保护组成,可均衡系统电位,限制过电压幅值。

二、防雷器的作用及技术参数

防雷器又称等电位连接器、过电压保护器、浪涌抑制器、突波吸收器、防雷保安器等,用于电源线防护的防雷器称为电源防雷器。鉴于目前的雷电致损特点,雷电防护尤其在防雷整改中,基于防雷器防护方案是最简单、经济的雷电防护解决方案。防雷器的主要作用是瞬态现象时将其两端的电位保持一致或限制在一个范围内,转移有源导体上多余能量。

进入地下泄放,是实现均压等电位连接的重要组成部分。防雷器的一些主要技术参数:额定工作电压、额定工作电流,特批串并式电源防雷器的载流量。通流能力,防雷器转移雷电流的能力,以千安为单位,与波开开式有关。防雷器在功能上可分为可防直击雷的防雷器和防感应雷的防雷器。可防直击雷的防雷器通常用于可能被直击雷击中的线路保护,如LPZOA区与LPZ1区交界处的保护。用10/35μs电流波形测试与表示其通流能力。防感应雷的防雷器通常用于不可能被直击雷击中的线路保护,如LPZOB区与LPX1区、LPZ1区交界处的保护。用8/20μs电流波形测试与表示其通流能力响应时间,防雷器对瞬态现象起控制作用所需的时间,与波形性质有关。残压,防雷器对瞬态现象的电压限制能力,与雷电流幅值及波形性质有关。

三、防雷器的选用

基于防雷器的防护想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应注重“在合适的地方合理地装设合适的防雷器”,防雷器的选择十分重要。

1.进入建筑物的各种设施之间的雷电流分配情况如下:约有50%的雷电流经外部防雷装置泄放入地,另有50%的雷电流将在整个系统的金属物质内进行分配。这个评估模式用于估算在LPAOA区、LPZOB区和LPZ1区交界处作等电位连接的防雷器的通流能力和金属导线的规格。该处的雷电流为10/35μs电流波形。在各金属物质中雷电流的分配情况下:各部分雷电流幅值取决于各分配通道有的阻抗与感抗,分配通道是指可能被分配到雷电流的金属物质,如电力线、信号线、自来水管、金属构架等金属管级及其它接地,一般仅以各自的接地电阻值就可以大致估算。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可以认为接是电阻相等,即各金属管线平均分配电流。

第五篇:浅谈推广学原理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目录

1农业技术推广....................2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2.1现行科技体制不顺.........................2.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缺乏积极性,意识认识不足..............2.3技术推广方式简单.........................2.4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对农业技术推广接受程度较低................2.5资金不足,对农业技术推广缺乏必要的支持....................3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3.1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3.2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3.3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3.4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3.5加大投入,建立监督机制.....................4农业技术推广对粮食增产的影响..................5农业技术推广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参考文献.......................5 谢 词.......................6

浅谈推广学原理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是农民实现增收、国家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是国家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决定的,有着它的必然性。深化农业技术推广,向农民朋友推广经济效益好、营养价值高的农作物产品,调整并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是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目的和要求。什么是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如何?取得的成就有哪些?我们下一步该怎样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为我国粮食增产,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为我国稳定做出贡献。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粮食增产,新农村建设

Application of extension theory 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Abstract: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is the farmers' in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alize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 is a major force in the 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The populariz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determined by China's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has its inevitability.Deepe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motion to farmer friend with good economic benefits, high nutritional value,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economic benefits, efforts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is the 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work purposes and requirements.What is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how? What are the achievements? How can we play the rol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next step, for grain yield in China, for China'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makes the contribution for our country stability.Key words: popularizing agricultural technique,grain productio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1农业技术推广

什么是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农业推广是一种发展农村经济的农村社会教育工作。农业推广人员应用行为科学的原理,组织农民与农民沟通农业和农家生活有关的实用信息,借以增进农民的知识,改变态度,提

高技能,不但使农民接受新事物并且要培养个人与社团发展能力,以改善农家生活,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推广是一种活动,是把新科学、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通过试验、示范、干预、沟通等手段,根据农民的需要传播、传授、传递给生产者、经营者,促使其行为的自愿变革,以改变其生产条件,改善其生活环境,提高产品产量、收入,提高智力以及自我决策的能力,达到提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最终目的的一种活动。

2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2.1现行科技体制不顺

主要表现为科研、技术服务与生产三部门之间相互独立,缺乏有机的、紧密的联系。科研院所的许多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进入农业生产一线,技术服务部门掌握和储备的实用技术少,且尚未形成有效的科技推广体系,缺乏科技推广经费,技术推广盲目,所推广的多数是些简单的常规性技术;生产者得不到急需得到的技术,同时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整个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有限,从而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均受到很大影响,农业生产效益得不到提高,群众增收幅度不大。

2.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缺乏积极性,意识认识不足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缺乏积极性,意识认识不足,这些都影响和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

2.3技术推广方式简单

一是科技推广机构没有就重点区域、资源分布、市场需求等状况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开展科技推广,没有深入实际真正了解市场和群众的需求,而是只从本部门单方面的主观意愿出发开展技术推广工作,生产与技术推广的衔接不够密切;二是技术推广后的后续评估工作严重滞后,往往只注重短期效益,而至于2~3年或更长时间内一项技术的实施效果如何、是否值得继续推广方面的调研、评估工作做得极少,因而不能较准确地掌握哪些技术符合我县实际而应大力推广,哪些技术不具推广价值或失去先进性而应予以淘汰。

2.4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对农业技术推广接受程度较低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范围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农民居住的地方分散不集中,信息落后,消息闭塞,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5资金不足,对农业技术推广缺乏必要的支持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和资金支持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足够的物质和资金上的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才能持续的进行下去,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实现预期的目标。

3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3.1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一是尊重农民的参与权。多年来我国所形成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是自上而下的,也是单向的,是强制性的,农民缺少参与的机会。因此,在“以民为本”的时代,要真正建立起一种有农民参与的推广模式。二是尊重农民的经验。农民长期生活在极其复杂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下,十分了解农村的实际和所面临的问题,所积累的生产、生活经验都可供我们学习、借鉴。同时,用适合他们经验的方式进行讲解、举例,让他们从自己的经验中对新技术触类旁通,理解并接受新技术。三是尊重农民的选择。

3.2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顺利实现最终还是取决于推广人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让他们在充分认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价值的基础上,加强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他们都成为“专家”,可以更好的解决推广工作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尽快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价值。

3.3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

农业技术推广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无论是领导还是农民都应该积极的配合,但是一些领导和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还很浅薄或是根本没有认识,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应该进一步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工作,让所有人都真正的意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让他们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提高推广工作的效率,尽快的完成推广工作的目标。

3.4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

农民是技术的最终接受者和使用者,其对技术的接受和使用状况,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竞争力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

3.5加大投入,建立监督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为了确保农业技术推广能够持久、稳定的推广下去,除了上面我们所谈到的几点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加大投入力度,包括资金的投入、物质的投入以及人员的投入,只有加大投入力度才能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不会因资金、人员匮乏等人为原因而中途夭折。

4农业技术推广对粮食增产的影响

针对80年代中期出现的粮食产量徘徊不前的局面,1996年7月农业部门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保障农业持续稳步增长的建议”,提出须加速推广应用十项投入少、收效大的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牧渔业增产增收。国务院批准后,农业部编制了100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经与财政部酝酿,于1986年11月宣布从1987年起由农业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把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组装配套,因地制宜地大面积、大规模地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5农业技术推广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加快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推广农业新科技;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农民科技知识的培训,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农村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引进力度,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和农业资源配置调整,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广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首先要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必须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精神和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加快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按照有利于科技与农业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合理配置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现有基础,集中力量从事重大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农业科研机构应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建立起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的农技推广队伍,逐步形成国家兴办和国家扶持、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1]

其次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要以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依托,建成国家农业科研基地和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小结

当今农业要上新台阶,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所以要加快我国稳定发展,农业是保障,相信农业技术推广和当今农业和新农村结合在一起,以技术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那么我们的国家将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王福海.农业推广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胡传志.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02).[3]王宏艳,郜云飞.关于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对策[J].榆林科技,2008,(2).谢辞

走的最快的总是时间,来不及感叹,课程已近尾声,几周的努力与付出,随着本次论文的完成,将要划下完美的句号。

本论文设计在赵波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论文初稿与定稿无不凝聚着赵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论文设计期间,赵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使我深受感动。

在此,谨向赵教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谢谢赵教授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与我的极大地帮助。

同时,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其它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整个的论文写作中,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积极的帮助我查资料和提供有利于论文写作的建议和意见,在他们的帮助下,论文得以不断的完善,最终帮助我完整的写完了整个论文。

在临近结课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几周中给予我诸多教诲和帮助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几周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课程论文。

通过此次的论文,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跨越了传统方式下的教与学的体制束缚,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通过查资料和搜集有关的文献,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由原先的被动的接受知识转换为主动的寻求知识,这可以说是学习方法上的一个很大的突破。通过课程论文,我们学会了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学会了怎么更好的处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学到了做任何事情所要有的态度和心态,首先做学问要一丝不苟,对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和偏差要通过正确的途径去解决,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和毅力,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找到思路去解决问题的。而且要学会与人合作,这样做起事情来就可以事半功倍。

最后,再次感谢我的大学和所有帮助过我并给我鼓励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谢谢你们!

2013年09月08日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