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我是猫》与《儒林外史》的比较

《我是猫》与《儒林外史》的比较



第一篇:《我是猫》与《儒林外史》的比较

《我是猫》与《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比较

论文摘要:《我是猫》和《儒林外史》作为讽刺小说的两篇代表作,在讽刺艺术方面存在着较多的可比性。这两部作品都是以知识分子和当时的社会现状为讽刺对象,通过主客观的叙述和巧妙灵活的手法进行了讽刺。形成了悲喜交加、幽默和讽刺相结合的效果。

关键词:讽刺艺术 讽刺手法 讽刺对象 讽刺风格

讽刺作为文艺创作中的表现手法之一,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也常有以讽刺手法为中心的典型著作。《我是猫》是日本近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先生的处女作,小说以一只的猫视角,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初,日本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生活,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明治“文明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作家吴敬梓写的一本讽刺当时官场的小说,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一,两部作品的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多通过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来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这也是本书的特点之一。比如范进中举前后,胡屠夫对他的态度简直是判若两人。范进中举前,胡屠夫瞧不起他,说他“尖嘴猴腮”,范进参加乡试时向他借路费,被他吐了一脸唾沫,骂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该撒泡料照照自己”。[1]胡屠夫恶劣的态度与范进中举后对他的阿谀奉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通过一个人物的不同表现的对比,从中深刻地讽刺了当时趋炎附势的风气。

《我是猫》此书大量引用古今文化知识,叙述知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的趣闻逸事,这些和作者的讽刺之笔相结合,增强了讽刺艺术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在文中,迷亭从金田夫人的大鼻子联想到古人苏格垃底、戈德史密斯、萨克雷、恺撒等人的鼻子,认为金田夫人的鼻子比例失调,“她的鼻子并不理睬口眼等其他部位,是随

心所欲长出来的”[2],“违背了柴京的黄金律”。迷亭引经据典的一段话对金田夫人的嘲讽可谓痛快淋漓。

二,两部作品的讽刺对象

《儒林外史》通过对醉心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的分析,抨击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周进和范进就是其中的典型,周进屡次参加科考,到60岁还只是个童生,在一次参观贡院时,竟一头撞在号板上,哭得死去活来。幸得几个商人同情,出资为他买了监生,才时来运转的中了举人。范进也同样是个在科场摸爬滚打的老童生,有过20多次落榜经历,知道老年才考中秀才,可怜的是知道自己中举后,竟然疯了起来。对功名的渴望使得他们失去了理智,他们执着且疯狂的追求功名胜过一切。通过这两个可怜人物的描写,可见当时的科举制度已经使得大多数人的灵魂变得麻木,扭曲了他们的人性。

《我是猫》通过对明治三十年代一群庸碌无为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嘲讽,对明治三十年代的日本社会和政治的阴暗状况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如金田小姐的婚事,就有力的揭露了富有资产者的丑恶,批评拜金主义的风气。金田老爷是靠高利贷起家的,“三缺”是他的致富秘笈,他是社会上的“无冕之王”,他有让人“生就生死就死的本领”。这充分暴露了当时日本社会金钱主宰一切的现实。再比如文中知识分子对警察和侦探的极度鄙视,苦沙弥痛骂“侦探是和小偷、强盗一个族类的东西。”侦探“为了搜索证据,什么都做得出来”。当时日本是一个军国主义气味浓厚的国家,广布警察和密探钳制人们的行动,禁锢人们的思想。小说把矛头直接指向日本政府的军警统治,不得不说作者的目光犀利,思想敏锐。

三,两部作品的讽刺风格

《儒林外史》的内容都是经过喜剧化处理的,讽刺的手法也相当的含蓄委婉,这种讽刺利用的是幽默的笑的强烈感染力,有时还借助于人物行为的矛盾或前后对比来进行讽刺。如严贡生在别人面前大吹从不占别人便宜,话音未落,家有小厮来报,透露了他关了别人家猪的事,这等于打了他个嘴巴。梅玖对周进中举前后的态度以及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所作所为所言,无不都是自己戮自己的伤疤。对于这些事情,我们不但会笑,还会由此而深思。正是这种喜剧构架和悲剧底蕴的交融汇合,凝结成沉重的社会内涵和深刻的文化反思,形成“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美学意蕴。“黑色幽默”的矛头也指向一些不合理现像,只是作者采用的不是直截了当的对其描写,而是用一种深刻的让读者自己去思考的讽刺,这样更能引起共鸣。

在《我是猫》中,对金田夫妇的面容的描写用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的效果。金田夫人的鼻子“大得出奇,好像是硬把别人的鼻子抢来安置在自己的面孔正中似的”;而金田则不同,不仅“鼻梁很低”,而且“整个面庞也很扁平”。[3]这种夸大、对照突出了他们面容的丑陋,也收到令人发笑的效果。作者还善于用突兀的滑稽手法收到批判的效果。迷亭信口吹嘘意大利某画家如何画自然从写生做起。苦沙弥信以为真,照章做起。后来迷亭又说这是他胡诌捏造出来的。结果是一场笑话。这在让人发笑的同时,也使人感到迷亭的玩世不恭、戏弄别人的不良作风和苦沙弥的愚拙、迟钝的性格特点,更使人认识到他们生活的空虚、无聊。全部作品语言幽默戏谑,处处闪烁出作者的机智诙谐的风趣。使小说在整体锐利深刻的冷嘲热讽中,又不乏轻松宽厚的幽默味道。

四,两部作品的共同特色

两部小说在表面轻松幽默的喜剧气氛中都寄寓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包含了两位作者对现实社会和人生世态的忧患之情。

在《我是猫》中,对资本家金田一家、对诸如密探、官吏、警察等明治反动政府的国家机器,夏目漱石的讽刺也是一针见血、毫不留情的。而在对猫的生活习性及太平逸民们迂腐言行的描写中。又随处可见幽默的色彩。两位作家都能在行文中把讽刺与幽默巧妙结合,使小说在整体锐利深刻的冷嘲热讽中,又不乏轻松宽厚的幽默味道。

《儒林外史》中最著名的当是范进中举,范进在考了几十年之后意外中举竟导致发疯,这说明八股科举已经严重扭曲士人的人格,摧残士人的心灵。而之所以这次中了举,不过是有相似经历的主考官周进发了恻隐之心,初看试卷:“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什么话!”多看几遍,以至于“觉得是天地间之至文!”这中举的过程本就颇具喜剧性。范进的中举并不是他举业做得有多好,而是中得如此荒谬,让人不得不对封建八股取士制度的合理性、实用性产生质疑。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

后表现出的前倨后恭、一副势利小市民形象又从另一面说明八股取士制及当时黑暗腐朽世风对士人的迫害是连亲如翁婿也要在他失意时从精神上进行践踏的。[4]

这种对于可悲的人间喜剧的嘲笑,是让人含泪的笑。这笑中有辛酸、有同情、有鄙夷、有愤怒。《儒林外史跋》指出,吴敬梓“所阅于世事者久,而所忧于人心者深。”他对人物的忧愤,体现在这种带着血泪的喜剧里,可说是“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

吴敬梓的忧世伤生之感,夏目漱石的抑郁愤懑之情,这使得他们的讽刺“嘲笑中含着辛涩、揶揄中具有沉思、快感中央杂着痛感旧,”这种喜中寓悲、悲喜交织的风格是《儒林外史》与《我是猫》的共同特色。

五,两部作品的差异

1、作家个人性格的差异

吴敬梓自幼处在名门望族的社会环境中,而成长的家庭却是一直在走下坡路,中年后又骤然陷入贫困不堪的境地。在他一生所经的这种由“渐”而“骤”的家庭破落过程中,他在家乡全椒县、在苏北赣榆县(其父任职之地)、在南京都曾久住,到过扬州、安庆、芜湖等城市;从宗族几代关系以及自己的人际关系看,他接触的士大夫阶层很广泛,认识与熟知的人物也非常多。他看的嘴脸,受的冷暖,经历的人事,体验的世情,都极其丰富深刻。这就培养了他富有正义的敏锐感觉和体察现实的清醒头脑,使他能够看透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看透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正是这种身世经历,成为吴敬梓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直接渊源。

夏目漱石被日本人称为“伟大的人生教师”,他是个执着于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经历和学识,汉文学给他的“经世济民”、“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思想,西欧文学的讽刺手法和批判意识,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清醒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对现实社会黑暗的强烈批判和对人的内心私欲的深刻揭露是贯串夏目漱石文学的一条主线,尤其在他的初期作品如《我是猫》、《哥儿》中,他对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象尽情加以讽刺和批判,尖锐直露,毫不留情。

2、两国文化的差异

鲁迅称赞《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5]在中国的讽刺文学历来崇尚“婉讽”。注重那些以隐约含蓄、绵里藏针的手法对某一件事或某一人物进行婉曲讽刺的作品,而对那些“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的作品则评价不高。吴敬梓在进行创作时常使用“婉而多讽”之笔对人物、事件进行讽刺,颇有“不着一字贬词而情伪毕露”的效果,显得含蓄委婉、蕴味十足。

在日本传统文学中,讽刺的观念似乎与我国不尽相同。在很早就接受小说故事趣味性的日本,对‘讽刺’的理解也不象中国那么严格,常常蕴涵着游戏的精神。——在日本,一提到‘讽刺’,如果没有嘲弄的精神、游戏的心情、滑稽的姿态,就认为是没趣的。《我是猫》的讽刺明显带有这种重“嘲弄、游戏、滑稽”的日本传统讽刺文学的特色。夏目漱石充分吸取了日本传统的落语中的滑稽幽默要素、江户俳谐文学中的谐谑轻妙色彩。再结合以二十世纪的文学形式,最终形成了《我是猫》所独具的滑稽谐谑风格。

六,结语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我是猫》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初,日本中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生活,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明治“文明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两部经典的传世名著,他们分别成为各自国家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的标志。两位作者通过自己的才华,把讽刺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顶峰,不仅仅取得了艺术上的一次重要的突破,还为世界文学史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注释:

[1]吴敬梓 《儒林外史》 [M]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 第三回

[2]夏目漱石 《我是猫》[M] 译林出版社 1997年

[3]梁立基 何乃英 《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9页

[4]刘鹤岩 《儒林外史》与黑色幽默[J]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02期

[5]鲁迅《清末之谴责小说》,《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八篇。

第二篇:我是猫

《我是猫》教学反思

陈鸿雁

《我是猫》这篇课文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文章主要讲述一只猫发现年糕,偷吃年糕后被粘住嘴巴,千方百计都没能拔掉年糕,受到主人一家的嘲笑。作者以幽默而辛辣的笔触,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一只小猫偷吃年糕并发现了三条真理的过程。表现了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表达了作者郁积日久的不满和愤恨,对弱者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作者借猫的遭遇,寄托了自己对弱者的同情。

教学时我主要以读为主,通过默读、轮读、范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形式,在读中感悟作品的意义,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受到语言的熏陶,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读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理解。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接着,我抓住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最让你发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反复读书,体会感悟,小组交流感受;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作者对穷人、弱者的同情。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较为高涨,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最后在课堂小结的时候,我让学生找出让你发笑的句子,并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一下,并找出让你发笑的原因,这篇文章通过读让同学们自己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读中想,在想中体会作者对弱者的那种同情。总之,这篇文章在师生互动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当然,本课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一是学生对课文的体会感悟不够深入,仅停留在这只猫让人好笑的层面。二是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唱读的习惯根深蒂固,需要老师进一步加强指导,把不良的读书习惯改过来。三是课文的寓意比较深刻,只靠学生读的话,他们无法透彻深入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老师引导也是读懂这篇课文一个关键。

《我是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糕、贪”等13个生字,会认“馋、霉”等9个生字,在语境中理解“年糕、贪馋”等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的心理描写,并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讲述猫吃年糕的经过。

3.了解猫在吃年糕的过程中发生的一连串新奇而幽默的场景,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弱者的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人情冷暖的不满与愤恨。

教学难点:

理解感悟三条真理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先生的代表作《我是猫》中的一个精彩片断。(板书课题)

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新词。

2.交流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重点指导:

(1)属于左右结构的生自有哪些?

(2)哪些字的字形容相混淆?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想一想: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讲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我”看见厨房没有人,决定抓住机会吃了那块年糕,并由此发现了第一条真理。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写“我”人不见一个人影,咬了一口年糕不能动时,又发现了第二条真理。

第三部分:(5、6自然段)写“我”为了摆脱那年糕,使出种种伎俩,最终直立起来已经不是猫了,又发现了第三条真理。

第四部分:(7、8自然段)写在人们的嘲笑下“我”无奈地演完一场丑剧。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可以通过听写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默读思考,自主学习。

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思考:猫在头吃年糕的时候发现了哪几条真理?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你觉得哪些情景最可笑?为什么?

.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你还有什么不懂得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

四、交流汇报,深入学习。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二题,梳理猫发现三条真理的过程。

第一条真理:难得的机缘,会使所有动物敢于干出他们并非情愿的事来。

(这条真理是在猫看见年糕时发现的,它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若想吃,趁此刻,如果坐失良机,只好胡混光阴,直到明年也不知道年糕是什么滋味。)

第二条真理:所有的动物,都能直觉地预测吉凶祸福。

(这条真理是在猫吃年糕的时候发现的,它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还不快吃!假如有人来才好呢!)

第三条真理:临危之际,平时做不到的事这时也能做到。

(这条真理是猫在拔年糕时发现的,它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最重要的是忍耐,便左右爪交替着伸缩。唉,这太麻烦,干脆双爪一起来吧!)

2.引导交流:你觉得哪些情景最可笑?为什么?

学习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部分,画出你觉得可笑的情景,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觉到可笑?(教师引导学生从猫的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体会。理解:瘆人、难得的机缘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学习第二、三部分(3-6自然段)

(1)自学二、三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3-6自然段,画出你觉得可笑的情景,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觉到可笑?有感情地朗读你所画的语句。

(2)交流汇报。第二部分交流重点:猫咬了一下年糕,牙齿动弹不得。“当我意识到这年糕原来是个妖怪时,已经迟了。宛如陷进泥沼的人越是急着要拔出脚来,却越陷得深……”的尴尬处境。

第三部分交流重点:重点体会猫在摆脱年糕时的动作和心理活动。(通过评读的方式体会猫的可笑--可怜--同情,通过读把情感的变化表现出来。)

课件出示:(1)烦躁已极,便将尾巴摇了几圈儿,却不见何功效。将耳朵竖起再垂下,仍是没用。想来,耳朵和尾巴都与年糕无关,摇尾竖耳,也都枉然,所以干脆作罢。急中生智,只好借助前爪之力拂掉年糕。

(2)我先抬起右爪,在嘴周围来回摩挲,可这并不是靠摩挲就能除掉的。接着抬起左爪,以口为中心画了个圆圈。单靠如此咒语,还是摆脱不掉妖怪。(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猫当时的处境。)

3.学习第四部分。

(1)自由读第四部分,把人物的不同表现画出来。

(2)分角色朗读第四部分,深入体会。(读出各种不同人物面对猫艰难的窘境而表现出来的冷漠心态)

4.自由朗读全文,并重点朗读你自己喜欢的段落,提出自己还不太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

五、总结全文。

文章学完之后,你的脑海中留下的仅仅是猫可笑的形象吗?还有什么?(引导学生领悟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表达了作者郁积日久的不满和愤恨,对弱者给予了极大的同情。)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拓展阅读:《泰戈尔散文诗二首》、《狗的友谊》、《母爱》。

七、板书设计:

我是猫 看见年糕

偷吃年糕 力拔年糕

众人嘲笑

可笑 可怜

同情

第三篇:我是猫

我是猫

【内容简析】

《我是猫》是一篇精读课文。它选自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同名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是世界文学名著之一。课文中,作者以幽默而辛辣的笔触,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描写了一只猫偷吃年糕并发现三条真理的过程。课文分四部分,先写“我”决定偷吃年糕并发现第一条真理,再写“我”的牙齿被年糕粘住,不能动时发现了第二条真理,接着写“我”为摆脱年糕使出种种伎俩,又发现第三条真理,最后写“我”在人们的嘲笑中无奈而愤恨地演完一场丑剧。文章表现了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表达了作者郁积日久的不满和愤恨,对弱者给予了极大的同情。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绘的是主人一家正在嘲笑那只猫,每个人表情不一:男主人一脸凶气,女主人指手画脚,女佣人惊讶不已,孩子们哈哈大笑。而那只猫正无奈地在地上转圈,旁边还放着粘有年糕的碗。这个画面生动再现了课文最后一段的内容,它对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深刻地理解文章主题起到辅助作用。

文章生动而幽默,深受读者的喜爱。不论是惟妙惟肖地描述猫行为举止的地方,还是猫发现的真理的地方,都让人在忍俊不禁中产生联想与思考。文章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色值得学生感悟与体会。

【设计理念】

倡导自读自悟,实现多边对话与个性化阅读。教师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对话交流的环境,使学生在阅读讨论中质疑、理解、感知、体验,从中感受猫的有趣与辛酸,感受语言的生动与幽默。让学生在笑声中思索与顿悟,同时揣摩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9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在理解生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课文。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猫吃年糕过程中发生的一连串新奇而幽默的场景,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体会猫的有趣可爱,感受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猫的动作、心理去感知猫的有趣及“真理”的含义,从而体会作者对弱者的深切同情,对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的不满和愤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起阅读期待。

1.你们一定亲眼见过各式各样的猫或看到过不少写猫的文章,对猫有一定的了解。谁愿意把你见过不同寻常的、十分新奇的猫请向大家介绍?

2.学生交流自己认识的猫。

3.你们说的这些猫,的确不是常见的猫。可是我现在给大家介绍一只猫,你们通过比较或许认为它不同一般。这是一只神通广大,才高识广,公正锐敏,能发现真理的神猫、奇猫、圣猫。但又是一只自作聪明,假冒圣贤,误事吃苦的俗猫、蠢猫。这只猫就在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作品——《我是猫》里面。《我是猫》这部长篇小说是世界文学名著之一。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我是猫》选自这篇小说。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这只神奇的猫吧!

二、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字典、词典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掌握的情况。

(1)认读生字卡片,给生字组词。注意“徘徊”“遗憾”的读音。

(2)出示新词,检查认读。

(3)了解新词的意思。

3.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4.全班交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见《教参》)

三、熟读课文,理清段落。

学生按课后提示理清思路,有两种方法。

1.猫吃年糕的经过与猫的感受。见年糕——吃年糕——拔年糕——被嘲笑。

2.猫在吃年糕过程中发现的真理。发现第一条真理、发现第二条真理、发现第三条真理、发现人的冷漠。

四、书写生字。

1.引导读帖。

注意字的笔画形状与位置,努力把字写得匀称、端正、美观、灵动、有变化。

“糕”有九个点,点的位置、大小、方向、形状很重要,注意摆放。

“谗”“瞧”“撼”“枉”“钳”“掀”这些左右结构的字,它们左右两边的高低、宽窄不同,起笔、运笔时要注意。

“毽”字左边的“毛”的第四笔“竖弯钩”要包住“建”字。

2.个人书写练习。

3.全班展示、评议、欣赏。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优美词语。

3.收集有关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交流、介绍收集的有关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资料。

2.说说这篇课文读后给你的感受或疑问。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这几种感受:文章很精彩,很喜欢读;猫可笑有趣;不可思议,猫不可能发现真理;猫发现的是不是真理;文章语言幽默,写法很独特;猫拔年糕的描写很具体形象;不知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只猫;到底有没有这样的猫„„

3.带着自己的问题,深入学习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探究猫发现的真理。

1.速读课文,找出猫发现的真理。

2.探究第一条真理。

(1)出示

难得的机缘,会使所有的动物敢于干出他们并非情愿的事来。

(2)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①“机缘”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什么?难得的机缘指什么?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教师启发与等待学生在课文中不断的发现,最终理解到:“难得的机缘”指遇到年糕,这年糕早晨见过,还没吃过,是一年才遇一次的、又恰巧是主人没吃完、而被猫无意中发现的。此时又没有人来。这好机会与缘分,是难得的。

②“所有的动物”包括谁?

(这里包括猫在内的动物以及人。)

③“并非情愿”什么意思?结合上下文思考猫是否不情愿?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从这个词语中你看出这是怎样的猫?请你用一个词形容猫。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学生说的有道理即可。如:猫有点虚伪,它对年糕虎视眈眈、认为没人看见是机缘、心里催促自己快吃等词语都表示它想吃,可又说自己并非情愿偷吃,所以说有点虚伪。)

④读第二自然段,还可以加上动作演示,想象猫见到年糕时的动作,体会猫的心情。

⑤归纳这句话的意思。

所有的动物都会在难得的机缘面前,大胆去尝试,去实践。

(3)读描写猫的心理的句子,在什么情况下发现这条真理的?

(4)对猫犹豫不决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什么?(表现猫面对良机的期待)

(5)小组讨论:什么叫真理?这句话是不是真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看法。

2.探究第二条真理。

(1)出示

所有的动物,都能直觉地预测吉凶祸福。

(2)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①找出有关的段落读一读。

②“瘆人”“迟疑”“徘徊”什么意思?读这一段,体会猫的迟疑、徘徊。

③画出描写猫吃年糕动作的词句。边读边想象猫吃年糕的可笑举动。并想想这时猫的处境如何,心情怎样?

学情预设:猫非常无奈、尴尬、焦急、后悔„„

④结合上下文,说说猫是怎样发现这条真理的。在吃年糕这件事上,你认为它预测的是吉、福,还是凶、祸呢?

⑤“直觉”“预测”“吉凶祸福”是什么意思?说说这条“真理”的意思。

⑥讨论:这句话是不是真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看法。

⑦从猫发现的这条真理中,你体会出这是一只怎样的猫。

三、总结学法,引导自学。

1.反思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2.归纳方法: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②分析猫的心理活动,探讨猫怎样发现真理。

③找出描写猫动作的词语,阅读、想象、赏析作者描绘的场景。

④说说你看到猫“两只脚直立”“到处转圈跑”时的感觉。

⑤讨论对猫发现的真理的看法。

3.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第三条真理。

(1)出示

临危之际,平时做不到的事这时也能做到。

(2)展示、汇报自学的情况。

领悟作者栩栩如生的动作描写以及语言的生动、有趣。

①读出描写猫为了摆脱年糕所使出的种种伎俩的句子。加上动作说说猫拔年糕时的可笑有趣的场面。

②猫是怎样发现第三条真理?

③说说“临危之际”什么意思?“平时做不到的事”指哪件事?

汇报讨论的结果。

四、整理笔记。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猫吃年糕的经过。

2.做课后第2、4题。

3.读这三条“真理”,用事实证明它对还是不对。

第三课时

一、辨析“真理”,提升认识。

1.让认为猫发现的“真理”是对的与认为是不对的同学自觉分为两方,进行辩论。

2.辩论要求:观点明确,用事实说话,辩论用语文明。

3.小结:大量事实证明,这“真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的。这些都是人们对生活的深刻认识与感悟。学到这里对“猫发现的是不是真理”的问题是否解决。

二、继续学习,关注猫的处境。

1.看到猫吃年糕后的可怜可悲的情景,你的心情怎样,从中感知猫的可怜。

2.猫的主人们是怎样对待猫的?

(1)默读第七段,画出主人们的语言与表情。说说主人们的态度。

(2)图文对照,从主人们的嘲笑、冷漠的表现中,感知他们的冷酷与无情。

三、升华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后,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猫?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有理有据就行。如学生可能说出这是一只有自尊的猫。从文中反复出现并强调“我是猫”;时常对生活发表看法,并称为“真理”;怕别人嘲笑;仇恨缺乏同情心的人等语言中体会出来的。其它答案可能有:这是自以为是的猫;机敏的猫;滑稽可笑的猫;调皮贪吃的猫;聪明会思考的猫;洞察世事的猫;有思想的猫;可爱有趣的猫„„

2.课文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人情冷漠的不满和愤恨,对弱者给予了极大的同情。

四、介绍文学常识,解决学生的疑问。

文学作品是通过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感化读者、教育读者、使读者认识社会、提高审美能力的。小说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虚构,它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对社会的看法、观点及思想感情。了解小说的这个特点,不知是否理解了“猫不可能发现真理”“到底有没有这样的猫”“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只猫”等问题。

五、赏析文章,拓展延伸。

1.小组合作,说说文章的特色。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发现与表达。如:作品的第一主人公是猫,作者让猫自说自话,以猫眼看世界;作者借猫抒发自己的感想;作品表达得相当的巧妙,充满了离奇的情节,引人入胜,能让你在笑声中,体会一些很深刻的感悟;作品新颖别致,流畅生动,妙趣横生;作品语言生动、优美、有幽默感„„

2.介绍获取信息的新方法。

(1)引导发现。看看课本中的注释。(介绍这篇文章,选自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我是猫》这本书)

(2)这些注释是阅读文本的重要信息,它对文章空白的补充、了解写作的背景、为进一步探究提供资料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介绍小说,引导阅读。

(1)介绍小说《我是猫》的主要内容。(内容略)

(2)《我是猫》书中很多猫的发现、猫的犀利批评及幽默讽刺的语言,十分精彩,让人有掩卷称快的冲动。这本书的出版发行距今已有102年了,这本书共有11章节,我们的课文只是节选了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情节和故事在里面,课后,你不妨读读这本书,还可以模仿夏目漱石的构思,写一篇用一种动物的视角去看世界的文章,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收获。

六、布置作业。

1.对家人讲讲这个有趣的故事。

2.找原著读一读。

第四篇:我是猫

《我是猫》读后感

早闻夏目漱石的文章文笔尖锐幽默,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著称。往往通过一件件小事来揭示一个个社会现象,但其又深奥难懂。之前读过《哥儿》,这次又读了《我是猫》,也同样感触颇多。相比之下,《我是猫》比《哥儿》更为深奥,让人费解。往往读着读着就不知所云,没有读下去的勇气,非常累心,不知它所表达的是怎样的内涵,赖着性子读了两遍才懵懵懂懂了解了整个故事情节和作者想所表达的想法。

《我是猫》有它的特别之处,以猫为主人公来诠释整个故事情节,从而诠释人类社会。作者通过两方面来揭示社会现状。一方面是猫的思想,它总是在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地说着自己对人类的感想。在我看来。这只猫就是作者自身的隐喻,这同作者生长的时代背景也许有极大关联。作者借猫来抒发自己的感想,这样独特的写作手法比较新颖,轻松幽默,吸引眼球。另一方面、是猫眼中人的行为,主要是通过言谈来表现的,对话的地点主要是猫的主人——苦沙弥的家。猫通过主人及其友人的言谈举止来对这些人物进行诠释,用他们自身的语言加以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这些人在苦沙弥的家里所发的高谈阔论揭示出他们掩盖的内心的空虚,对现实的嘲笑与愤慨。而猫则从旁对他们加以评论,以夸张的形式来反映这些知识分子的种种复杂心态。以猫的角度对实业家金田夫妇及其走狗进行了严厉的鞭笞,通过对他们肖像及语言的描写,直截了当地剥开他们丑陋的嘴脸,真是大快人心。

书中的苦沙弥是个清贫且患有极重胃病的教师,清贫到别人找他家都可以说“找那个屋子上有茅草的屋子就对了”。他虽清贫却十分痛恨看不起实业家。这从他那句“我从学生时代起就讨厌实业家,为了赚钱什么都干得出,用过去的话说就是唯利是图的‘素町人’嘛”可以看出。主人是值得同情的,因为得罪了资本主义者的夫人,于是遭到了其走狗的无尽玩弄。苦沙弥活在自己的世外桃源中,对现实执着,不向任何人低头,不向现实低头,只知在书本里讨生活。很多人说作者对这种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与习癖抱有自嘲的心理。正如书中的那句“像牡蛎一般的把自己藏在壳里”说的那样。

主人苦沙弥的那几个朋友同样以诙谐的言行举止发泄他们的所爱所憎,迷亭是个难懂的人物,从他的语言来看,他是个玩世不恭的人,嘴里从没正经,胡诌乱扯,喜爱捉弄主人夫妇,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来对待身边的人。寒月君则是我比较喜欢的人物,相较之下他算是活在现实之中,讲究情趣,热爱生活。虽然他去研究一些“吊颈学”等奇怪的学科,为研究青蛙眼球去磨玻璃球。迷亭问他什么时候磨好,他一句“快的话得10年,慢的话大概也要20年。”真是十足的可爱。这些人物就不一一阐述

了,他们都是生活在那个背景下身份低下的知识分子,各有所执,但有一个共同点吸引他们走到一起,那就是重知识爱学问而厌恶市侩们所追求的荣利。但又脱离了现实,受到了作者的嘲讽。正如猫说的“表面看去,这些人都是对一切事物无所谓的人,但如果叩开他们的心扉,就会发出某种悲凉的声音。似乎一切都大彻大悟的独仙君,其实他的两条腿仍然踩在地面上;迷亭君也许是无忧无虑的吧,但是他的世界也不是画中那般优美的世界;寒月君不再磨玻璃球了,他从故乡把妻子接来,这倒是稳当的,但这种生活继续下去,他会感到倦怠的;东风君再过上十年八年,总会醒悟到一味作新体诗去献给女人的是非吧;多多良君是能成精呢,还是能作怪,这就难说,如果他能够做到一辈子都得意地请人吃香槟酒,那就再好不过啦;铃木家的阿藤还会不停地滚下去的,滚,就要沾一身泥,即使沾得满身污泥,总要比不滚的人吃得开。”

下面,来说说我们的主人公吧,一只被巧妙拟人化的“灵猫”。它具有猫特有的生态习性,显示了许多可笑的动作与行为,也是一只会思索,有见识,喜议论,好调侃并富有正义感的好猫。它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了主人狭小的生活圈子,观察他们的语言笑貌,剖析他们的心理,评论他们的种种行径。在作品中,猫不仅担当了叙述者,评论者的角色,还以诙谐的手法刻画了猫自身的生活圈子,插入了猫自身的感想。很喜欢文中一段猫的感慨:“发明围棋的原是人,如果认为人的嗜好表现在棋局之上,那么这种

动弹不得的人的命运,完全可以说是反映了心地狭窄的人类的品性。假如人类的品性可以用围棋子儿推测出来的话,那么不能不说所谓人类,正像除了站立着的两条腿无论如何不肯向前迈出去那样,还喜欢用小刀划定自己的地盘,缩小他们广阔的世界。大概可以用一句话来加以评论,那就是:所谓人类,是一种自讨苦吃的动物。”这只“灵猫”就是这样默默无闻的存在着,尖锐的指出了人类的本质,它的可贵之处就此发挥出来了。可这只猫的命运就葬送在啤酒上,误入水缸。起先它还在挣扎,可渐渐的就放弃了,因为它觉得这样很舒服,远离了世界的喧嚣,进入了奇妙的宁静的世界中。“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感谢呀感谢。”这竟是那只猫的最后感慨。

读读《我是猫》,使我们看清了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社会现状,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现状,也使人更清醒的认识我们身边的世界。书中那些脱离现实的知识分子让人不得不想到中国目前的“愤青”。自己什么也没有,以看不起其他任何人,这是一种典型的病态心理!

第五篇:我是猫相关

这几天刚刚拜读了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现在我来简单说说自己的一些读后感受吧。《我是猫》这本书是夏目漱石于大上个世纪与上个世纪交替时完成的。先来介绍一下作者写成本书的时代背景吧。

当时的日本刚刚推翻了幕府,成立了明治政府。即刚刚完成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在形式上的过渡。而后明治政府向西方国家学习,大力发展工业,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后终于成为了中国人眼中的东洋。随后明治政府的军队在旅顺打败了强大的俄罗斯海军(在一次世界大战时),更使日本直接跻身到了世界强国的行列。日本政府意气风发,牛气哄哄。大和民族的民族自豪感也空前的高涨,狭隘的日本人开始以强国的上等人自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冷静的日本知识分子开始思索日本的前途和未来。他们深知资本主义社会的死穴,即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一方面他们看不到出路,另一方面他们又无能为力,这些社会现状导致他们感到无奈、无助、甚至绝望。在这种心情下,他们当中的夏目漱石,夏老完成了这篇作品,也是被世人认为一篇可以与《悲惨世界》、《呼啸山庄》、《战争与和平》、《飘》……齐名的名著。

该书写的是一只猫的一生,借此猫的观察及议论来评说当时的日本,大到社会现状,小到人情冷暖。观察细微入微,笔法刁钻犀利。尤其是作者对人的心理描写更是入木三分,令人拍案叫绝,也使偶不得不折服于夏老的文字功夫。无论是社会名流、贩夫走卒,还是市井无赖、学者大儒,总之社会上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夏老对他们的心理刻画,都……反正俺是无法形容了,你们有机会看看吧。

夏老还借着猫公的嘴说出了不少自己的奇谈怪论,乍听荒诞有趣,可细细品味,无一不是至理真言。比方说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大致如下:“世间人就是这样,总是做些没有道理的事情。从前无知时与自然和谐相处,后来开化了,有了思想,开始在地上划界线,这是你的,那是我的,你争我夺,拼个你死我活。照此推理,那么空气、水也该按立方出售,天空也该结绳分界都划分给个人。可这样下去,土地、空气、水、天空……都归了人类,也就是说自然属于了人类,更可笑的是这些甚至可以划分到具体某个人的名下。哈哈,多可笑!人类来源于自然,最后竟要做自然的主人?!这就好比逆子在奴役他的生母。大逆不道,荒诞不经,这就是人类!比起我们猫……”偶服了!合上书思考一下,说的多好啊!虽然有点像疯人呓语,可这句句都直指人类本性的缺陷及阴暗,针对丑陋的人性,无尽的欲望。克制住了这些,你就成了完人。可这世上没有完人,所以你就会到处看见丑陋的人性和无尽的欲望。说到这里,你们可能觉得这个社会太阴暗了,或者说:“你疯了吧?!”哈哈,我从来都是疯子,不是吗?疯子和天才只有一线之隔,如果我是疯子,那和天才也只有一线之隔。夏老学识渊博,他对西方和古希腊文化有很深的研究。他旁征博引,引用了不少谚语和名言。比如“女人是最难驾御的动物”这句话我就非常喜欢并赞成。

本书写出了日本人(乃至全人类)的狭隘、自私等劣根性,与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是吗?他们都是直戳本民族的缺点,丑陋。这就好比,自揭伤疤,自报家丑。别的都抛去不说,光凭这点就非常的勇敢了。这点夏老与大多数日本人不同(日本人总是不正视自己的错误,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仅凭这些,我敬佩夏老。我由衷的,发自内心的喜欢这个日本(男)人。不多说了,总之那本书很不错,你们谁有时间,有机会就看看吧。大家谁也不想错过一本好书吧?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