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评价与科学探究
课堂评价与科学探究
《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标准应如何体现教与学,评价可以提供一种很好的答案一因为这种
评价是以可以测度得出来的东西把老师们应该教些什么、学生们应该学些什么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出
来。(PS-616-7)。因此在探究性科学教学中,评价要对学生在三个主要教学目标(对科学知识的概念性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对探究的理解)中的发展进行测量。
不同的科学教育方法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同理,探究性科学教学的评价方法也与传统的方法不
一样。传统的多重选择题或简答题主要是让学生分辨事实、概念或词汇。有证据表明这样的测试覆
盖面太宽,需要推理的深度太浅,对于“科学本质和科学家工作的理解”之类的问题来说又显得太
窄。这种测试关心的可能是识别和记忆而不是基础概念的深层推理和应用,因而它可能对探究性科
学教育造成障碍。如果由考核孤立事实的地区统考或州统考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老师不大可能再去
关心探究的目标(Neill and Medina,1989)。此外,在大规模的外来考试采用这些评价方式之后,老
师倾向于在他们的班级上进行类似的评价。
探究性教学的评价应针对《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学生学习提出的丰富而全面的要求。要了
解每一名学生知道些什么,理解了什么,哪些还模糊不清,哪些被遗漏了,根据已有的知识能做些
什么。评价要用来测定学生是否能够提出或澄清问题、形成可能的解释、设计并实施探究、利用数
据作为支持或反对他们自己的解释的证据等等,其最高层次是测定学生对科学家所探究的问题的评
价能力、对探究目的理解的能力、评估数据、解释以及论证质量的能力。
探究性教学评价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为各种目标服务。评价手段包括老师在课堂里的提问、单
元测验、全州性的考试和全国性的考试。评价数据可用于备课、指导学生学习、分等定级、确定参
加特别课程的资格、为政策制订提供信息、配置资源、对课程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作为应用之一,课程和教学的设计都含有评价的信息。
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之间需要有明显的区别。形成性评价可以随时进行,供老师调整计
划以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况与需要。总结性评价一般在学习活动末期进行,用以确定学习对学生的影
响。上一章的短文包括许多形成性评价的例子。例如,弗罗蕾斯女士询问学生在哪里能找到蚯蚓和
怎样为蚯蚓建造房屋。格尔柏特先生听取学生构造地月日系统模型的想法,而且利用提问来评定、加深学生的理解。类似地,赫尔先生通过观察学生对力所做的矢量图来判断他们的理解情况。一般
地,老师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不断地进行评价以确定下一步要采取什么行动,学生的哪些能力得
到了发展,哪些还有待发展,是否达到某一节课或某个单元的教学目的。
形成性评价对于编排计划和指导教学很重要。但对于家长、校长、教师的一些问题,如:学生
真正学到了哪些东西?什么证据能说明他们在学习?他们学得怎么样?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形成性
评价常常显得不够正式,不够充分。
对于高风险的决定,像个人的、政策的或职业上的发展规划,形成性评价也不够充分。这类决
定需要总结性评价为家长、老师和决策者提供一个学生或班级是否能够达到探究标准的信息。这样的评价需要更标准化的手段和记录学生反应的方法,不管是测验、面试记录还是操作评定。能够将
学生的反应转化为分数和平均分数的稳定和量化的方法更能支持事关重大的决定。
学生学习的总结性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可以是个人成绩的描述,或者是跨时间的或在同学之间的正式比较。例如,格尔柏特先生在月相的专题教学结束时布置了一次庭作业,他要求学
生总结支持或反对他们关于月相的观点的所有证据。艾德妮小姐要求每个学生设计一个在他们曾研
究过的湖里探究一种突发现象的方案供最终评价使用。通常,对这些评价的结果应该进行总结、比
较,作为决策的参考。
本章描述能支持探究和《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课堂评价特点。首先讨论评价“什么”——接
受科学教育之后要求学生知道、理解、能应用的东西。然后讨论“谁”来负责进行各种评价活动,尤其关注学生的作用。最后是“如何”的问题——评价的形成和程序。
应该评价什么?
在探究性教学的三个学习目标中既包括知识也包括理解。《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这两个术语的定义是:
科学知识指的是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定律、科学理论和科学模型...一个人要理解科学就得将各种各样的知识一一包括科学上的各种思想观念及其之间的相互关联、存在关联的缘由、运用这些思想观念来解释和预测其他自然现象的方式以及将此类思想观念运用于许许多多事情上去的方式等一综合在一起。理解能力包括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要能够运用知识就要能分辨什么是科学思想,什么不是科学思想。
尽管理解在科学教育中处于比知识更高的地位,但是认为教学和评价只需关注于高层次目标的观点则是错误的。事实上,学生处理复杂问题时的失败不能作为判断其是否缺乏相关技能或知识的证据。除非同时对这些内容也进行测试。例如,在关于月相和静力学的教学初期,格尔柏特先生和赫尔先生就探测了学生对要研究的现象已有的观念,以便在其之上建立更复杂的概念。
有些探究能力可以用相对简单的方式进行评估。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倾听来确定学生是否能“利用数据做出合理解释”,“培养运用证据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构建模型的能力和运用逻辑和证据来构造和修改科学解释和科学模型”。
其他的探究能力,例如,一个指定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实践,则是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评价任务。ClllnPagne,Kouba和Huriey(待出版)提出老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的评价应分四个阶段:准备、计划、实施、结束/扩展。每一个阶段,老师都要写出预期要达到的结果、能力和信息。例如:在计划阶段其预期结果包括计划、基本原理、对同伴计划的评价;能力包括对计划的制订、解释和修改;信息则包括对与所探究的问题在方法上相吻合的探究特性的描述。
DejongandVanjoolingen(199)对探究能力与理解的有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学生往往不熟悉假说的特征(即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不能够在所收集的数据的基础上表述或改进假说,不敢提出可能被推翻的假说;设计实验时,他们倾向于为证实假说寻找证据,以及要么同时改变多个变量、要么去改变那些与假说无关的变量。在分析数据时存在的常见问题,一个是不考虑数据的真实含义就用作假说的证据,另一个是不懂得分析图表的意义(RobertS et al,1997)。老师可以从对学生的初始的观念以及这种观念和学生技能的变化的评估中得到启发,这些观念包括对进行探究以及科学地思维的意义的看法。
人们都知道学生不应该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单单学习一些彼此孤立的事实和定义。但要想界定什么才是对一个概念的理解,或是学生应该怎样使人确信其理解,那就困难得多了。在一项新的有关《标准》的计划中,有几个州和都市共同制订了一个基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评价体系,其中把概念性理解描述为:
学生可以通过准确地运用一个概念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做出预测以及用多种方式(如文字、图线和图表)贴切地表述概念来显示其概念性理解。理解的两个方面——解释与描述——都要满足这个标准(新《标准》计划,1997,P133)。
类似地,美国科学促进会的评价计划(AAAS,1998)建议要给学生的是激发思考、需要运用综合知识的问题,而不是那些刺激反射性思维的、利用记忆就可以回答的问题。正如计划所提出的,“应该要求学生回答像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和这样做会有什么不同?这样的问题,而不是问那些为记忆词库增添条目之类的问题。”
同样,这些策略中的大多数也在第三章的探究实例里得到了体现。例如,在弗罗蕾斯女士小姐想评价学生对公平实验的理解时,她要求学生确定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设计方案是否公平。弗罗蕾斯女士也布置了大量的开放性任务。例如让学生在对蚯蚓经常出没的地点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利用饮料瓶为蚯蚓创造家园。
然而,在第三章中应用到的评价手段随不断变化的课程不断变更,容易受到一般看法的影响,并且缺少对能力的评定。对于关系重大的评价,无论是确定升、留级还是确定课程的成绩,都需要
知识和能力的“标准化’‘的评价方法,也就是有系统地、可靠地转化成量化形式的评价方法。知识和理解也需要经过多角度的探测,才能保证错误的理解和错误的信息不至于因为记住了定义蒙混过关。
谁应该是评价者?
评价源自教育系统的不同部分。包括教育管理人员和老师,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由学生自己进行的评价活动——自我评价。督促学生对他们自己的思考和表现进行评价,可以让他们更自觉地在学习过程中从事计划、实践、监控和纠正等等工作。自我评价有助于发现、合作、交流和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
在参考了580多篇关于形成性评价的文章之后写成的一篇综述中,布莱克和威廉(1998)指出“学生需要进行自我评价的训练,这样他们才能理解学习的主要目的,进而知道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布莱克和威廉还发现加强形成性评价一一J包括自我评定——对表现不佳的所谓“差生”的成绩提高效果最好,对表现好的学生当然也有帮助。因而这种评价可以缩小高分和低分获得者之间的差距。让学生参与评价既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他们被期待达到的目标。除非学生能看到评定成绩的标准和成功的范例,否则评价活动会变就会变成一场猜测老师意图的游戏。学生往往无法把刚刚学习过的内容与老师的提问清晰地联系起来。考虑到这些情况,“差生”能在了解成功标准和如何达到标准的范例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受益也就不足为奇了。让学生参与评价的途径之一是让他们为一项任务或方案制订评分标准。他们用第一人称所作的叙述,如“我清楚详细地解释我的想法”和“我运用文字、数学、绘图、表格、图表或坐标图来表达我的想法”,代表了学生对探究能力指标的理解和解释。在学生行动前给予指导并不意味着是为他们的探究提供“正确答案”,而是为他们提供判断其探究结论质量的标准。
作为这样的标准的一个例子,读者可参阅第三章短文中艾德妮女士要求学生在进行野外考察时所做的笔记。通过要求学生以《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所要求的探究能力为线索组织他们的笔记,文德妮女士让他们找到了一条可以了解自己是否达到标准的方法。这些笔记的概念结构,也为学生在课程末期进行的最终研究项目提供了一个框架。
应该怎样评价学生的学习?
教育家很早就知道,只需要去注意倾听学生的谈话,一位高明的老师就可以获得关于这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他对科学思想的看法的大量信息。二十多年以前,Rowe(1974淀义这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为“静待”,老师在等待时的沉默可以让学生在提出或回答问题时思考更加细致、更为周到。她建议老师应按照学生所带来的问题进行思考一一例如有关价值的问顾(如:“谁关心”)、认识方法的问题(如,“证据是什么)、采取行动的问题(如:、“就我自己的所知应该做些什么?)和有关结果的问题(如:“我会知道将发生些什么吗?”)至于评价,她指出:“学会通过交谈,而不是问话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199)
Gollas*)也强调了倾听学生谈话的重要性,她在报告里说她把初中学生集中起来,围绕一个特定的她称之为“科学交谈”的主题或问题进行自由的讨论。她允许学生去探究自己的那些与老师所安排的实践有关或无关的想法。“儿童能感觉到在何时我们‘占据’了他们的议程,他们能感知在什么时候他们对问题的‘疑问’被纳入了老师的考虑而让大家去寻找并表达出来”(Gallas,1995,R71)。她总是让学生在谈话结束后总结出他们认为是最佳的答案,这些答案可供老师了解和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
表41展示了几种常见的重要的评价方式,包括多重选择、构思应答、计划和文件等从左到右,各种评价方式的实施难度依次加大,从只需做对错的判断到要和老师同学探讨才能决定,换句话说,对一个特定问题的最佳答案要搞清什么才是老师、学校、或科学界所认可的标准。
学校里或学区内的老师加上其他能起校正作用的参与者,是最有效的评价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如 Daro(1996,P260)所说:
要想让标准真正有价值,同一职业群体里的老师必须坚持大家都能接受的标准。只有坚持标准
他们才能理解自己学生的工作。因此,给学生的表现评分时要与同事商讨,商讨时气氛要自由,评价要适度。这样,标准才能真正服务于老师和学生。
在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时,要考虑标准的性质。是否能够而且应该不假思索、不做修改就做“实时的”评价?对于那些学生应当很“熟悉”和“敏感”的内容来说,多项选择题和简答题就显得非常便利。不过,许多《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要求评价的内容至少都要有思考的时间(超过几分种),因而要采取用时更多的评价方式。“”
第三章的短文强调了表4-l右边的评价方式,并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评价的各种用途。不过所有的评价方式和程序都可以在第三章中的任何一节课中使用。特别地,在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时很可能需要综合地应用各种评价工具。
由于易于准确统分,或者是为了应付采用同样方式的全州或全区性考试,老师有时也会像出版商和辖区教育官员一样依赖多项选择这一种评价方式。但是仅仅依靠多项选择很难评价知识的理解程度、探究能力或对探究的认识。能使多项选择更有意义的措施是要求学生证明他们的选择并讲出他们选择的理由。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学生对评价所使用的语言的熟悉程度。那些还在为增加词汇、熟悉语法和语义而努力的学生,对以文字表达的评价形式在理解和答题上都存在困难。因而必须把学生在某一领域所知道的内容与他们对某一问题的字面上的理解能力区别开来。
美国的州立学校管理委员会下属的评价与学生成就标准合作体门999)发展了一些对母语非英语的学生进行更准确评价的程序和资源。这些资源指出评价会受语言问题(例如在某地方言里不存在的冗长的字母或音节),文化问题(对问题的不同诠释方式),以及对英语的熟悉程度(是大众语言水平还是学术水平)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的一些困难模式浮现了出来,对这些模式的了解可以增加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全面的评价系统包括许多的手段。例如,由《新标准》计划提出的评价系统由三个相关的部分组成:行动标准,测试和文档(1997)。行动标准把《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具体化为一系列学生能够显示出其能力的活动的陈述。这些标准附带有范例,范例的注释对这些活动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标准的要求、达到什么等级进行了说明。测验则综合运用选择、问答题和实验操作在门)概念性理解,(2)科学思考:设计和获得知识,(3)科学思考:分析和证据,(4)生命、地球和物质科学这4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分。文档系统包括展示概念性理解、科学思考、工具应用和交际、以及探究的表现记录资料。不同的表现记录可以提供用以判断其质量标准类型的证据。
对文档质量的预期高于测验,因为前者拥有足够多的时间、反馈和修正的机会。有些行动标准,例如在一个群体中的出色表现,老师可以观察到并做出评价,这类证明材料也应该放人文档系统中去。这些工作的成功实施要依靠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团体来执行。
加州的“加州高中生物、化学和综合科学测试”在几年前就建立了一个相似的运用多种方式的评价系统。该测试包括多项选择题、问答题和实验操作。文档供选用,一旦选用只会增加而不会降低学生的分数。
结论
本章表明,探究性科学教育的评价之所以有别于一般的传统评价手段,是因为:一探究的性质、探究性教学的目标、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结合以及一种特定的评价手段测定学生在朝着《标准})所要求的方向上取得的实际进步的能力。
从用以引导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到测定学习效果的总结性评价一一包括大范围(区、州、国或跨国)的评价活动——都存在着这些差异,总结性评价还必须满足一些额外的标准,它们必须具有系统性、可重复性、公正性,而且在班级间或学校间能进行比较并能说明评定原因。满足了这些标准,总结性评价就能给有高风险的决定——如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或是否要为老师的专业进修重新进行设计一一提供证据。
第二篇:简单的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及科学探究范文
简单的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及科学探究
1、某工厂的废水只含硫酸镁和少量硫酸,课外活动小组以此作为课题,探讨如何从中回收纯净的硫酸镁固体。他们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方案,请你参加讨论:(1)方案一,选用镁粉为试剂。
①往废水中逐次加入镁粉,当观察到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接下来的操作方法依次是和;(2)方案二,选用氢氧化钠溶液为试剂。
①向废水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当时,停止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此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为了得到纯净的硫酸镁溶液,接着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请简要写出操作过程)③„„,得到硫酸镁固体。
(3)比较两个方案,假设实验中都没有损耗,那么,最后得到的硫酸镁固体的质量是否相同,原因是。
(4)请你继续探究,设计新的方案(使用的试剂必须是与镁粉和氢氧化钠属不同类别):你选用的一种试剂是(写化学式);该试剂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某校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课上展示了一套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假设每步化学反应都完全,氧化铁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
查阅资料:草酸在浓硫酸存在时加热发生如下反应:
H2C2O4CO↑+CO2+H2O
通过讨论,同学们对这套装置有了多种认识。
(1)第一小组同学说:从实验安全和实验操作程序看,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实验开始先加热___(填A或D)处,实验结束时,应_____(填先或后)停止D处的加热;从环保的角度讲,在E装置后还应对尾气进行处理,其方法是:。
(2)第二小组的同学说:用该实验装置可以检验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产物,其中B装置的作用_______;E装置的作用___;
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小组的同学说:利用这套装置还可以测定氧化铁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他们的测定方法是:称量氧化铁样品的质量10.0 g,样品与玻璃管的总质量为60.0 g,完全反应并冷却后再称量玻璃管与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57.6 g。计算实验测得氧化铁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4)第四小组同学说:利用这套装置还有另外测定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的方法:先称量氧化铁样品的质量,再分别称量E装置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即可计算求得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但按此方法实际实验测定结果却偏大,分析造成偏大的原因可能是。
3、请完成以下探究过程:
问题:如何鉴定孔雀石[Cu2(OH)2 CO3]加热分解的产物? 假设:假设孔雀石加热分解的产物是H2O、CO2和CuO。
设计实验:实验①:按右图进行实验,证明分解产物中有H2O和CO2。
该装置的连接顺序是:a接,接;按此顺序连接的理由是:。
实验②:请你设计实验,证明孔雀石完全分解后,试管中剩余的黑色固体是CuO(用图示或文
字说明均可):
现象和结论:实验①中:U形管中的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证明产物中有;证明产物中有CO2的现象是。实验②中(你设计的):因为有现象,所以黑色固体中有铜元素;因为有现象,所以黑色固体中有氧元素;由此可得到结论:产物中有CuO。
4、将一块光亮的纯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表面变黑。对黑色物质的来源,提出你的二个预测(假设),并设计一个或几个实验来证明你预测的正确性。
(1)写出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如果要证明制得的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应把A装置与E装置连接,E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如果要验证制得的气体是二氧化碳,除A装置外,还应选用上述装置中的(填装置序号,下同)。
(4)如果要收集一瓶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请从上述各装置中选择适当的装置进行连接,连接顺序是,其中B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7、为验证Fe、Ag、CU的活动性顺序,小红同学用了三种试剂(其中只有一种盐溶液)进行实验,小朗同学用了与小红完全不同的三种试剂(其中有两种盐溶液)进行实验,她们都取得了相同的实验结果。请写出两位同学在实验中所用的试剂的化学式:
5、用珍珠(主要成分CaCO3)加工成的“珍珠粉”是一种名贵中药材、保健品,可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假冒的“珍珠粉”,仅用肉眼观察难辨真假。为了向消费者提供鉴别方法,须找出真假“珍珠粉”理化性质上的差异。工商局提供了真、假“珍珠粉”样品,请你展开探究:(只要写出猜想、方案,不需要说出方案实施的具体结果)
猜想一:真、假“珍珠粉”的气味可能不同。方案一:取样,分别闻一闻它们的气味,分辨气味有无差异。猜想二:。方案二:。猜想三:
。方案三:。
6、实验室可以选用下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混有氯化氢、水蒸气)和进行有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小红同学
;(2)小朗同学。
8、课堂上同学们利用甲图装置做过氧化氢分解实验时,带火星的木条很难复燃,于是老师加了一个u形管,如乙图,带火星的木条较易复燃。请回答: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改用乙装置后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2)中推测的原因,请你设计一个新的改进装置(可用图示或用文字叙述改进要点)。
9、我国青海湖地区素有“夏天晒盐,冬天捞碱”之说,其中捞出的碱主要是碳酸钠和少量氯化钠的混合物。小王同学以捞出的碱作为样品,并用以下一套装置对样品进行分析,根据量筒中收集到的液体的体积(相当于二氧化碳的体积)来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含量。(已知:HCl+NaHCO3===NaCl+CO2↑+H2O;CO2在饱和NaHCO3溶液中溶解度很小)
由实验可知:铜生锈是铜与水、、等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铜变成铜绿的化学方程式为。
(1)在A和B 两套装置中,哪一套装置更合理________(选填“A”或“B”)。(2)准确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锥形瓶中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是否有明显影响? ______(填“有”或“没有”)。(4)若实验中用的盐酸是浓盐酸,则测得的样品中碳酸钠的含量与实际值相比会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
(5)在实验过程中,对取用样品的量的多少有一定要求,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的探究活动,并回答相关问题:
[发现问题]小丽发现盛水的铁锅在与水面接触的部位最易生锈; 小茜发现自己的铜制眼镜框表面出现了绿色的铜锈;小玲发现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物质,好像生了“锈”一般。
[提出问题]这三种物质“生锈¨的原因是什么?
[收集证据](1)回忆已有知识:铁生锈的条件是。
(2)查阅有关资料:“铜锈”主要成分是Cu2(OH)2CO3(俗称铜绿);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一系列的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3)实验探究:将四小块铜片分别按下图所示放置一个月,观察现象如下:
[得出结论]经过交流讨论,三位同学认为这些物质“生锈”除了可能与水有关外,还可能都与(填物质名称)有关。
[反思与应用]利用所得结论填空:
(1)写出一种防止铁或铜等金属制品生锈的具体方法;(2)请你提出一条延长食品保质期的建议。
11、小红发现松软的面包、酥脆的饼干内部都有许多小孔(如图所示)。为探究这个问 题,她从面点师那里了解到:此类食品制作过程中常 加入膨松 剂,碳酸氢钠就是一种常用的膨松剂。小红从超市买来一袋膨 松剂(碳酸氢钠),按照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对其进行探究。①阅读使用说明:一使用时与面粉混合均匀,加水拌和,成 型后直接焙制;②观察到样品为白色粉末状物质; ③取少量 样品加入水,发现其完全溶解;④用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度pH = 11;⑤取少量样品,向其中加人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 ⑥取适量样品放人试管加热,产生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l)请你通过以上实验判断,形成小孔的气体应该是。你猜测产生这种 气体的原因有。
(2)将少许面粉加人水中 取上层液用H试纸测量,显中性,由此你认为碳酸氢钠
能使食品膨松的主要原因是。(3)请你通过以上探究活动,总结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4)请你写出你所了解的碳酸氢钠的其他用途。
12、用盐酸可以清除铁锈(主要成分为Fe2O3),盐酸中主要含有H2O分子、H、Cl。某探究小组为探究稀盐酸中的哪种微粒能使氧化铁溶解,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得出了初步结论。(1)请填写下表中的实验结论:
(2)是否需要做“向Fe2O3中加入水”的对比实验?为什么?
13、甲同学在某食品包装袋内,发现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甲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请你与甲同学一起对块状固体B进行探究。(1)猜想一:块状固体B中除氧化钙外还可能有:、。
+
14、小刚为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锌锰干电池,做了以下探究:他打 1黑色碳棒完好无损;○2电极周围充满黑开一节废电池,观察到如下现象:○
3里面有少量无色晶体;○4金属外壳明显破损.色粉末;○
小刚查阅了资料:锌锰干电池的结果如图所示,它以中心的碳棒(石墨)做正极,外围的锌筒做负极,锌筒与碳棒之间填满用氯化铵溶液(做电解质)拌湿的二氧化锰和石墨,石墨不参加化学反应,仅起导电作用,在电池的使
用中,锌逐渐变成了氯化锌。请你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小刚的探究活动,填写以下空白。(1)用碳棒做电极主要利用了石墨的____性。(2)干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____。(3)以氯化锌为例,写出证明废电池中含有氯化物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4)用简单的方法证明黑色粉末中含有石墨,写处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5)通过回收废旧锌锰电池可得到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2种).15、小兵在一本参考书上发现,镁居然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于是他迫不及待的做起了这个实验: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发
写出白色颗粒状固体A在空气中转化为块状固体B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粉末和一种黑色粉末。⑴ 根据实验现象,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⑵ 这个实验还引发了我对过去某些知识的反思,从而有些新的发现:
(2)猜想二:块状固体B溶于水可能有现象(填“放热”或“吸热”)。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这一猜想(至少写出两种方案):
①
; 。
①
;②。
②③
(3)取适量块状固体B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白色固体C。就白色固体C的成分,甲同学与乙同学进行讨论,一起猜想。
甲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氢氧化钙;乙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碳酸钙; 你认为,白色固体C还可能是:。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填写下表)
:
第三篇:浅议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探究的有效性
浅议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探究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向课堂要效益”是每位教师必须追求的目标。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怎样在科学课堂上提高课堂效率,获得最大的课堂效益呢?下面,我就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来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在学习四年级上册《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一开始我按照教材上的材料提示,为学生准备了肥皂,但是在实际的探究活动中,我发现使用肥皂存在以下问题:
一、肥皂不容易进行切割。
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切割的肥皂小块很难做到重量一致、形状一致,这样会给实验带来较大误差。
三、由于肥皂不容易切割,学生在使用刀子切割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安全隐患,稍有不慎就会划破手指。
四、学生在课上切割肥皂也会占用较多时间,影响课堂探究活动的进行。
五、肥皂不容易研碎。
既然肥皂这种材料不利于我们进行科学探究,那么能不能找到其它更合适的实验材料来代替它呢?经过查阅资料和向其他老师请教,我发现我们平时生病时服用的药片在大小和形状上都是一样的,如果用药片来代替肥皂的话,将可以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材料上的一致性。经过询问医生,最终我选定了一种叫做维生素B12的药片来代替肥皂,因为这种药片具有以下优势:
1、药片的形状和大小都是一致的,这样能够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材料是一致的,减少了误差的产生。并且减少了切割的环节,节约了时间。
2、这种药片体型较小,能够在短时间之内进行溶解。并且这种药片呈黄色,在水中溶解时,它的水溶液呈现出淡黄色,易于学生观察。
3、这种药片是无毒的,对学生的身体没有损害,能够保证学生安全。
就这样,经过努力,找到了合适的实验材料。实验材料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活动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把“搅拌能否加快溶解”、“加热能否加快溶解”、“研碎能否加快溶解”这三个探究活动都进行完的话,35分钟的时间是不够用的。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呢?我决定对班里的十二个小组进行分工,让1-4组做“搅拌能否加快溶解的实验”,让5-8组做“加热能否加快溶解的实验”,让9-12组做“研碎能否加快溶解的实验”。经过这样调整教学思路之后,我又在其他班进行了尝试,发现可以在课堂上的35分钟的时间之内,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教学任务完成了,学生动手探究的欲望还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应该怎样来消除学生心中的遗憾,满足学生的诉求呢?其实,科学课一直强调,课上的活动结束了,探究却没有结束,应该让学生将科学探究一直进行下去。虽然,在课堂上我们已经得出了结论,但是我还是要求每一个小组都要把另外两个没有在课上完成的探究活动在课下亲自动手去验证。结果,同学们都很踊跃,并且在课下也很顺利地完成了另外两个探究活动,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得出了科学的结论:搅拌、用热水、将物体研碎都可以加快溶解。经过这样进一步的调整,终于给这堂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通过上这堂课,学生收获很多,我感觉自己的收获也很多。我认为,要想在科学课上提高课堂探究的效率,获得最大的课堂效益,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有时会直接决定实验的成败。如果选择了合适的实验材料,将对课堂探究活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较大幅度的提高课堂探究的效率。反之,这堂课就很难取得成功,学生的科学素养难以得到培养,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更加无从谈起了。所以,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更要做一位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利用教材,更要善于从生活中搜集材料、挖掘素材,从而为教学所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当然,有了合适的材料,还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对学生表现、课堂时间限制、突发事件等都要提前进行预设,尽可能的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还要善于总结、善于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去探究。这样,我们才能够进一步提升科学课堂探究的有效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当然,上面只是结合我的工作实际,从两个小的方面简单谈了一下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提高课堂效率。我做的工作还很少,还很肤浅,要想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获得最大的课堂效益,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四篇:小学科学课堂自主探究学习
小学科学课堂自主探究学习
一、创设情境,强化自主探究的问题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扮演“激励者”的角色,在科学课堂中要善于创设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质疑问难,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好奇心,导入新课的学习。如教学《浮力》一课,教师用一个“小魔术”导入新课的学习,先是展示两个装有液体的透明水杯,分别为1号杯和2号杯,再展示一个新鲜的鸡蛋,同时让学生预测:鸡蛋如果投入1号水杯中沉浮与否?接着教师把那个鸡蛋投入1号的水杯中,学生清楚地看到鸡蛋沉到了杯底,然后教师把鸡蛋从1号水杯取出擦干,让学生再预测:鸡蛋如果投入2号水杯中沉浮与否?接着教师把那个鸡蛋投到2号水杯中,此时学生惊讶地看到鸡蛋浮在2号水杯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测:1号杯中的液体是清水,鸡蛋在清水中会沉在水里;2号杯中的液体是盐水,鸡蛋在盐水中会浮起来。此时,教师就追问学生:看来同学们都一致认为是盐水使鸡蛋浮起来,那究竟在一杯水中要加入多少盐鸡蛋才会浮起来呢?又如教学《照镜子》一课,教师让每个学生从家中带来一面大平面镜,首先开展一个“激光打靶”的科技小游戏,让学生想办法用镜子把窗外的阳光射中教室墙上的靶标,这一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当学生们通过合作,顺利地将阳光射中教室墙上的靶标,同学们开心极了。接着教师追问学生:“为什么窗外的阳光会被你射中教室墙上的靶标”、“对于镜子,你还想知道它什么?”学生纷纷提出:“是镜子的反射作用”、“我想知道镜子反射光线有什么特点?”、“我想知道镜子中的物品和生活中的物品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探究性的问题,为下面的自主探究打下基础。教学中,教师寓问题于情境中,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解疑,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二、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设计自主探究的实验方案是探究发现的第一步。实验方案是学生自主探究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小学科学课课堂中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根据探究性的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测,设计可能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实验方案。前面提及的《浮力》一课,接着教师就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发现:“往水里加盐可以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设计小组实验方案“怎样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由此学生的讨论以“往水杯中加多少勺的盐,鸡蛋才能浮起来?”的探究性问题为导向而展开,活跃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思想,引导制定自主探究的实验方案。又如在教学《探测暗盒里的电路》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一个密闭纸盒,在纸盒的底面上有A、B、C、D四个点,点上分别旋着一个螺丝钉。接着教师告诉学生,纸盒里用一个灯泡、一节电池和一些导线,组装成几条不同的电路,电路的外连接点分别是A、B、C、D四个点。然后提问:“不打开纸盒,如果你想要知道盒里的电路连接情况,要怎样检测?”学生们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猜测:可以另外用一个灯泡、一节电池和三根导线组成电路检测器检测,每次夹住纸盒面上的两个点,观察灯泡的亮度,来判断两点间的电路。当电路中连的是一节电池,电路检测器的灯泡会变得更亮;当电路中连的是一个小灯泡,电路检测器的灯泡的亮光会变暗一点;当电路中只连一根导线,电路检测器的灯泡的亮光不变;当电路检测器的小灯泡不亮时,可能是断路。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每组实验用的暗盒里的电路情况不相同,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猜测,设计适合本组暗盒探究的实验方案。”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认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暗盒里的电路,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三、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
实验活动是自主探究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根据已设计的实验方案,认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断改进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前面提及的《浮力》一课,学生设计了“怎样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的小组实验方案,就可以动手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学生非常认真地一勺、一勺地数着往水杯中加盐,当他们看到盐加到预计的数量,再经过搅拌,原来沉在水里的鸡蛋终于浮起来时,小伙伴们都高兴地拍起手来!因此,笔者认为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探究环境,小学中年级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活动要注意体现玩中学、学中玩;小学高年级科学课的探究实验教学要体现想中学、做中学。例如前面提及的《探测暗盒里的电路》,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他们发现: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当暗盒的电路中连的是一节电池时,正向连接电池的正负极,电路检测器的灯泡会变得更亮;反向连接电池的正负极,灯泡不会亮。当暗盒的电路中连的是一根导线时,电路检测器的灯泡的亮光不变;交换两个连接点,灯泡亮度还是不变。当暗盒的电路中连的是一个小灯泡时,电路检测器的灯泡的亮光会变暗;交换两个连接点,灯泡亮度也一样变暗。所以判断A、B、C、D每两点间的线路都要正反测试两次。通过实验,学生对简单电路有了进一步了解。笔者认为学生在自主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给与适当的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探究思路,寻找最佳方法。对于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甚至可以手把手地帮助他,让他顺利完成实验。这样的做法,并不违背自主性原则。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四、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互动交流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积极互动、能力提升、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活动后,教师要引导他们把动手做和动脑想的过程中的所有感想和感受都说出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汇报与交流、质疑与评价,反思自己的预设,得出结论,从而实现实验探究效益的最大化。例如前面提及的《照镜子》一课,学生通过玩镜子的探究活动,体验到“当两面镜子的夹角不断变小,镜子里像的个数就会不断变多。”但是在全班汇报交流时,笔者发现有的小组说:“夹角呈90度时,是3个像;60度时,是5个像。”有的小组说:“夹角呈90度时,是4个像;60度时,是6个像。”数据不一样。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交流,学生马上发现:坐在夹角正前方观察到的图像个数比坐在夹角左右两边观察到的少一个。说结论前应该说清观察的方位,正确结论可以说:“坐在两面镜子夹角的正前方观察,夹角呈90度时,是3个像;60度时,是5个像。夹角越小,像的个数越多。”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有了进一步理解,他们很快就体会到,像的个数变多是由于两面镜子相互映射的结果。
四、总结
在整个汇报交流中,学生不仅要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表达出来,而且要学会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不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错误的结论。因为,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的头脑会形成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也许会为别人的发言感到惊讶或赞赏,学生彼此的思想不断碰撞会激起更多的浪花。总之,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积极开展生动有趣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五篇:课堂探究
课堂探究:
一、预习检查:字词及文学常识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写作背景:见课本
2、由题目切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包含的意思是什么?(是中国没有失掉自信力)是不是当时中国人都这样认为呢?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
3、文中对“中国人是否失掉了自信力”有几种观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观点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是鲁迅的观点
整体感知:
1-2段 摆出对方的论据论点
3-5段 批驳对方的观点
6-9段 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理解探究
(一)默读1-5段
1、对方的观点是什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对方的论据是什么?(信地 信物信国联求神拜佛)
3、从他们的论据中,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是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4、一个论据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这种方法叫做驳_(论证)
5、第一段中反复强调是事实,有何作用?(因为这些事实确实存在部分中国人身上,先确认对方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驳斥了对方论点的荒谬,增加了讽刺效果。)
6、加点的字,国民党为什么删掉?(这些话像匕首一样,直指求神拜佛的国民党上层,让国民党难以忍受。)
国民党反动派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先生又是怎样认为的呢?
(二)阅读6-9段
1、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其依据有哪些?(自古以来就有这种人;现在也不少)
3、理解这些人:埋头苦干的人: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人。如李时珍,左思
拼命硬干的人:不怕牺牲,忠于祖国的人。如文天祥,岳飞
为民请命的人: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的人。如屈原
舍身求法的人: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人。如谭嗣同
4、如何理解中国的脊梁?(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
5、“现在也很长少呢?”是什么意思?(现在不少)30年代他们的表现是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那时有哪些这样的人?(抗日军民)
6、现在看来,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真的错了。作者论证我们有这样的人,也是反驳,是间接反驳。对于论敌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鲁迅先生是怎样评价这句话的?(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则可,倘若加以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7、状元宰相”指的是哪些人?
是国民党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又指的是谁?
当时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