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读后感之四十七
论语读后感
作为一个略知一点中国历史的中国人,我认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够像《论语》这样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也正因为这样,我对《论语》的态度一向是只敢仰视而不敢触及。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读,也从不敢随便发表什么评论。毕竟我对其了解的深入程度还远没有达到可以对其历史地位或性质妄加评论的程度。这个学期,思修课布置写《论语》的读书笔记作为平时作业,于是我只有硬着头皮写一点点我的想法。其中肯定有很多错误,请老师给予指正。
第二篇:论语读后感之二十七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古的散文小品,应可远溯自《论语》。普通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第三篇: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七
论语读后感
所以,我觉得,这话可能有这么两种理解:
1、缺少上下文,这句话孔子可能仅是就某一件事的感叹。
2、讲“由”释做“行”,将“知”释作“识”。这样该句就成了:可使民众行君子之道而不可以让他们仅仅是背得那些大道理。(参见《孔子渊源》,韩永贤,国际文化出版社p128)。
再看一看曾经作为批判孔子的理由的一段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耶?”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如果不看前后文,孤立地看“无违”二字,很容易将孔子对孝的解释误解为盲从。其实,略微注意一下后文很容易发现,这里的“无违”讲的是“无违礼”。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说到这里,应该把“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这个原则说得比较清楚了。下面该回到前面没说完的话题上去。前面讲到《论语》有注意把握矛盾平衡点的特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该再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第四篇:论语读后感之十七
论语读后感
孔子还要求统治者的行为要端正,“政者,正也。子率而正,孰敢不正”。
为官者道德的高低是政治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次,选拔官吏要以道德为标准,孔子认为,如果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在没有道德的人的上面,那么人民就会信服;如果没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反而在有道德的人的上面,则民不服。再次,他主张推行教化,反对统治者的杀戮政策,“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思是说就像草随风动一样,为官者的言行影响着老百姓,以此要求统治者发挥身教作用,引导天下风气向善。“爱人”表现在政治上便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 采取合乎民情的便宜措施以促进生产, 使人民富足。
第五篇:论语雍也之二十七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一个博学广知的君子,常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不至于离经叛道了,论语雍也之二十七。
读后感:
《中庸》强调:君子修养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熟稔“四书”、“五经”、“六艺”,礼也就自然形成,志于修养的人,按照礼的要求去为人处事,其行为就不会背离道的要求。
君子行为,在于天下九经: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施柔、怀诸侯。这九条原则把握到无过无不及,君子修养也就礼成。反过来讲,能够按照礼的要求严格自律,纵不能行为尽善尽美,也差不到哪里去,即使存在瑕疵,也不会有原则性的错误。
俗话说:“不上哪家学,不识哪家字”。志于修养的人,必先博学,不学就无以知礼,不知礼就无以约束自身,就会导致该为的不为,或者不该为的为了,这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读后感《论语雍也之二十七》。可见,仅有修养之心是不够的,还要有行为能力,而能力的大小来自于实践领悟。
实践足了,领悟也到了,如果不力行也是不行的。孔子施教就是围绕四个方面“文行忠信”,力行是儒家修养最重要的一环,承前而启后,不力行就无法体现仁的价值,不力行就无法实现忠信这个目标。只有力行才能体现修养的社会道德价值观。
向仁来自两个方面的约束,一是自律,二是他律。自律就是自我约束,他律就是他人监督。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有过失的时候,何况是普通人呢?所以,修己以仁的人,除了虚心接受他人批评外,更多地是自律约束。只有真正做到不贰过,仁也就表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