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介绍信的概念
第一节介绍信证明信
一、介绍信
(一)介绍信的概念
介绍信是介绍本单位人员前往有关单位参观学习、了解情况、联系工作、商洽事宜、参加会议、办理事务时使用的书信。按照格式划分,介绍信有书信式和表格式两种。
(二)介绍信的特点
1.具有双重功能。
2.语言精练庄重。
3.语气礼貌得体。
(三)介绍信的结构
1.书信式。由标题、称谓、正文、结语、印章与日期五部分构成。
(1)标题。居中写“介绍信”三个字。
(2)称谓。顶格写对方名称或负责人姓名及尊称。
(3)正文。用“兹”、“今”、“现”等起首;然后依次简要介绍持信人的姓名、随行人数、联系事宜等,有必要时也可在姓名前或后介绍持信人的职务或职称,介绍随行人数时数字一般要大写;最后用“请接洽为盼”、“请接洽为荷”等礼貌得体地提出请求。
(4)结语。另起一行空两个汉字位置写“此致”,再起一行顶格写“敬礼”。
(5)署名与日期。签署单位名称,另起一行写出具日期,并在名称和日期上加盖出具单位印章。
2.表格式。在统一印制的介绍信表格上填写相关内容,一般由本文、存根和间缝组成。
(1)本文。内容和书信式相似,但一般在标题下一行要填写介绍信的字号,如“××介字第××号”,在日期下一行要填写有效期。
(2)存根。内容和本文一致,但针对的对象不同,本文是对外介绍,存根是对内留底备查,所以表述的角度不同。
(3)间缝。本文和存根之间有虚线分开,在虚线中间纵向填写字号,并在字号上加盖骑缝章。
二、证明信
(一)证明信的概念
证明信,通常也称“证明”,是单位或个人证明有关人员的身份、经历、职务或某件事情真实情况的书信。证明信具有法定凭证的作用。按照出具者划分,证明信有以单位名义出具的证明信和以个人名义出具的证明信。
(二)证明信的特点
1.证明性。
2.事实性。
3.针对性。
4.严肃性。
(三)证明信的结构
证明信的结构一般由标题、称谓、正文、结语、署名与日期五部分构成。
1.标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只写“证明信”或“证明”;一种是被证明人的姓名(或被证明的事情)和证明内容加“证明信”或“证明”构成,如“关于王力行同志学习经历的证明”、“关于××事件经过的证明”。
2.称谓。顶格写接收证明信的单位。没有特定接收单位的可以不写称谓。
3.正文。根据被证明人的用途和接收证明信单位的需要写有关事实,正文一定要针对需要重点证明,不写与需要事实无关的话。以个人名义出具的证明信,根据需要可再由出具
人所在单位签署意见。
4.结语。一般以“特此证明”作结,也有再加上“此致敬礼”的。
5.署名与日期。签署出具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出具日期,并在出具单位名称和日期上盖公章。
第二篇:介绍信(Letter of introduction)的概念
介绍信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介绍让收信人对被介绍人有一定的了解,并使他们相互认识,从而解决被介绍人的一些实际问题,介绍信(Letter of introduction)的概念,介绍信《介绍信(Letter of introduction)的概念》。
第三篇:专题一【概念阐述】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1.“政治制度”的定义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组织形式、政治关系、政治体制、政治组织形式及人们的政治参与等内容。它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其核心问题是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结构形式和治理形式问题。
2.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从社会形态来说,可以划分为奴隶社会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从政治体制来说,可以划分为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从权力系统来说,可以划分为血缘集权统治和政治集权统治。就其产生与演变而言,有三次大的创新:(1)禹传位于启,开始“家天下”的国家制度。(2)西周确立起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使中国历史由“方国联盟”走向“天下共主”,走向血缘集权统治时期。(3)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历史从此摆脱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单纯政治集权统治时期。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所谓“早期”,是指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前的夏、商、西周政治时期,即先秦时期。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其基本特点是:(1)王权与神权结合:早期王权是通过神权来表现的,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西周时期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在分封制下受封者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同时,早期王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力量的制约,要受习惯法和传统礼制的约束,这与后来的皇权是有差异的。
二、王位世袭制
1.含义:王位世袭制是夏、商、周三代的基本政治制度。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以最高统治者“王”为核心的维护王、诸侯继统的王权专制制度。
2.王位世袭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在夏朝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商朝时,有时兄终弟及,有时父子相传;到西周时,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度。总体上看,它有三个基本特点,即专制独裁、世袭和终身制。
3.王位世袭制形成于夏启统治时期,发展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所取代。这些变化赋予了王位世袭制以新的内涵,而最终随着秦的统一和秦朝的建立,王位世袭制演变为君主专制制度。
三、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
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四、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含义。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为帝;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2)形成原因:①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②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③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3)建立的前提:秦王嬴政发动战争,灭掉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
(4)确立的标志:秦始皇统一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这套金字塔形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5)特点:①皇权至上原则。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
⑤宣扬“君权神授”。⑥ 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突出特征:皇权至高无上,主要表现在皇位世袭和皇帝总揽国家的政治、经济、司法和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6)作用和影响:①使秦朝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②促进了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秦始皇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文字 ;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大规模移民等。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④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实行暴政,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导致了它短命而亡。
五、郡县制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
国推行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2.特点:(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2)郡县长官,皆由天子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3.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
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六、三公九卿
秦王朝在皇帝之下设立的中央执政机构。最高长官有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有人称之为“三公”。丞相有左右二员,职责是协助皇帝,总管一切行政事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三公”各有分工,互相钳制。“三公”之下有所谓“九卿”,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地位与之相当的还有中尉、将作少府等。所有这些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和调动,概不世袭。国家有军政要务,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参与讨论,供皇帝用作裁决的依据。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以后一直为历代王朝所仿效,比如西汉就基本上照搬秦制。
七、皇帝制度
1.概念: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便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中国皇帝制度维持了两千一百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才废除。
2.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政体特点
(1)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2)君主专制政体下,皇帝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3)秦朝以后,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群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公”与“奴才”的关系。
八、三省六部制
1.概念: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而创立的一种新的中央行政制度,唐时得以完善。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即吏、户、礼、兵、形、工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三省六部有分工,也有合作;它们互相牵制、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
2.特点:三省六部制是对中央行政机构的一个完善,各部分工明确,有力地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的一分为三,造成了彼此相互监督和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九、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它把人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九品中正立制之初有选贤的用意,但是不久就被门阀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现象。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十、军机处
(1)最初设置的目的:起初是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始设军机房,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
(2)职能和特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又因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但政治决策封闭的特征更为明显。
(3)实质:军机处的设立,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十一、改土归流
(1)概念:清朝雍正年间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
(2)原因:元朝开始实行的土司制度,弊病很多,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大多主张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3)措施: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4)意义: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第四篇:核心概念一
【核心概念一】数 感
一般人提起数感,总感到它是比较玄乎的。也有人质疑,像“数感”这种因人的感觉而异的、较“虚”的东西有必要作为核心概念提出来吗?一些老师也感到数感作为课堂教学目标不好把握。这些情况说明,我们有加强对数感认识的必要。
一、《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数感的表述
《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提法是: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将数感表述为感悟不仅使这一概念有了较大的包容性,也使得这一概念有了更实在的意义,有利于一线教师的理解和把握。在前期课程实施中,人们对数感内涵的认识较多强调其直觉、感知、潜意识、经验等方面,在教学中教师也常常有“虚无缥缈”之感,找不到教学支点。将数感表述为感悟,揭示了这一概念的两重属性:既有“感”,如感知,又有“悟”,如悟性,领悟。“„感‟是外界刺激作用于主体而产生的,是通过肢体(如感官等)而不是通过大脑思维,它含有原始的,经验的成分。„悟‟是主体自身的,是通过大脑思维而产生的。„感悟‟是既通过肢体又通过大脑,因此,既有感知的成分又有思维的成分。”
《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这种对数的感悟归纳为三个方面: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这主要是基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的范围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所作出的要求,这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数感培养的几条主线。
二、关于学生数感的培养
数感既然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就不会像知识、技能的习得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
1、重视低学段学生对数的感觉的建立,并在数感培养上处理好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关系。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在第一学段是重点。《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这一学段教学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提供实物,联系身边具体事物,观察操作、游戏等都是较好的方式。比如刚入学的儿童在认识10以内的数的时候,应该通过实物、图片等,将数与物对应起来;以后在认识20以内、100以内的数时,可以对具体实物通过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
十、百等数量大小的感觉,如数100粒黄豆、100根小棒,估计教师里的学生人数,估计一堆水果的数量等。我们还可以就同一个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多种意义所表现的数量加强对数的感知。比如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你的1200步大约有多长?1200名学生站成做广播体操的队形需要都多大的场地?类似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
应结合每一学段的具体教学内容,逐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数感。比如在第二学段应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对一些问题进行估算;能了解负数的意义,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的问题,建立起对负数的数感。在第三学段,随着对数的认识领域的扩大以及数的认识经验的积累,可以引导学生在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和运算问题中提升数感,发展更为良好的数感品质。
2、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感
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密切相连,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数的感悟环境,也能让学生在数的认知上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逐步发展学生关于数的思维。反之,学生数感的提升也使得他们能用数字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正如《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说:“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比如,让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弄清楚自己的学号、地区邮政编码、汽车牌照号、身份证编号的规律和意义。下面的问题更是能让学生感到,建立良好的数感,对数字信息作出合理解释与推断的重要:如果火车票上的车次号有两个含义,一是数字越小表示车速越快,1~98次为特快车,101~198次为直快车,301~398次为普快车,401~598次为普客车;二是单数表示从北京开出,双数表示开往北京,现在有一张车票的车次号为122,它能给你什么信息?
3、让学生多经历有关数的活动过程,逐步积累数感经验
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学生能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加之能相互交流,这对强化感知和思维,积累数感经验非常有益。比如,组织学生参加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有多远?你到学校大约要多长时间?教室面积多大?学校食堂有多大?你家住房有多少平方米?你所在的城市有多少人口?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还可组织学生针对一周出版的某种报纸讨论中间出现了哪些与数、数量、运算有关的数学问题,分别表述这些问题中关于数的意义作用,如何用数来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等。这样的数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从多角度去感悟数,丰富自己的数感经验。
第五篇:三品一标概念
三品一标概念
1、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在中国是对具有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
2、无公害农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系采用无公害栽培(饲养)技术及其加工方法,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在清洁无污染的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加工的,安全性符合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是保障大众食用农产品消费身体健康、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的生产。广义上的无公害农产品,涵盖了有机食品(又叫生态食品)、绿色食品等无污染的安全营养类食品。
3、有机食品
是指采取一种有机的耕作和加工方式。有机产品是指按照这种方式生产和加工的;产品符合国际或国家有机产品要求和标准;并通过国家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4、农产品地理标识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