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读《于丹〈论语〉心得》感悟

读《于丹〈论语〉心得》感悟



第一篇:读《于丹〈论语〉心得》感悟

读《于丹〈论语〉心得》感悟

按照宣传部门要求,我认真研读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通过于丹的"心得",使我对<论语>精髓的理解更深了一层,从中知道它所蕴涵的真谛。它向我传递了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对我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对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最有感触的是于丹讲述的《论语》中的一个精华——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她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工作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想到这儿,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所从事的劳动人事工作。自从踏上这一工作岗位起,我就一直坚信:一分辛勤,一分收获。但是,当我面对企业中那些不努力专研业务,还理所当然的员工;面对那些经常违反劳动纪律,还屡管不改的员工生;面对那些不愿付出辛勤劳动,还要得到较高薪酬的员工,我有些迷茫。我花费了百分之百的努力,换来得是什么?什么也没有罢了!我只能对天长叹:“现在的员工真难管理,现在的劳动人事工作真难做„„” 其实,这样老是抱怨这个,埋怨那个,也是没有办法改变现实的。不如改变自己的想法——凡事尽力,不愧对企业和员工,就行了。一想到这儿,忽然觉得自己的心结打开了,人也似乎轻松了。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应该对待专业工作的态度吧?!

第二篇:于丹论语心得感悟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接触它,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在都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

为人之道。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

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处世之道。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人与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说人与人更远了。因为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记得顾城写的一首诗《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这首诗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述得非常形象、非常微妙。人与人之间,即便走得再近,也还是会有可能产生距离。如何与人和谐相处,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借用《论语》之语总结了与人相处的几点原则:第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三点原则中我们可以悟出,相处之道的确是一门艺术,其前提是要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是要把握好相处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与人和谐相处。交友之道。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很多的朋友,但究竟有几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朋友呢?究竟有谁会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一把呢?《于丹〈论语〉心得》中说,对待朋友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保留一条界限,这样朋友也才能够交往得长久。可见,通过《于丹

论语心得》,《论语》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交友方式:怎样交朋友,交怎样的朋友并要怎样维护友情。

理想之道。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因为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人生之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讲述的论语心得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第三篇:读于丹《论语》心得

读于丹《论语》心得

年初,耿总在给全体员工开年终大会时,除了介绍我们辽化公司的飞速发展前景,同时也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就是于丹写的《论语》。

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和品味之后,发觉从中受益非浅,我想,要是大家都认真的学习,我们的整体素质会提升,对企业的发展,对自己职责负责的态度,对家人、社会、朋友、人生都可能发生重大变化,他非常震撼人的心灵,每看一次都像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和对论语的诠释。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的处世方法,做人的规则,这些道理看起来很简单、朴素,但却透着一切方圆。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果以这个态度对待工作,在工作中小心谨慎,兢兢业业,对工作少一些指责、抱怨,多一些乐观、豁达,多思、多想、多看、多听,团结同事,不怕苦,不怕累,这样什么杨样的工作都不会难到你的。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这些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人一看就明白,人生毕竟得有很多的朋友,对照自己平时的一些行为,所交的朋友,不能不说是一次精神上得洗牌,交好的朋友,对自己的一生,对事业的发展,对为人处事都是不可缺少的,这样的好朋友,可以说是良师,是益友,对你的影响是巨大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说的都是这些道理。但对那些不太好的朋友,所谓的哥们,我想对自己不管在那方面都是不少的损失,甚至会付出惨痛的代价,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看看“共产党员”杂志里那些腐败的官员们,就会明白的,他们都是被一些好朋友、哥们送进监狱和断头台的,悔之晚矣,所以,一定要清醒的看清哪些是真正的朋友,哪些是阻碍自己发展的人,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克服一个困难和向前走一步的意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是微不足道的,可当这一点微不足道的心意转变成一种信念在心中燃烧时,这种信念便是一股充沛的驱动力。总之,我一定要认真仔细的读、品,从中吸取对自己更有益的知识,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快乐成为阳光的能源,去辐射、温暖他人。由于自己的知识浅薄,理解不够深入,只能浅薄的认识一些问题,但我坚信,人心向善,创建和谐社会,我们的将来一定会更加幸福。最后引用于丹的一句话做为结语:“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第四篇:读于丹论语心得

读《于丹〈论语〉心得》

翻读《于丹〈论语〉心得》,感佳句颇丰,甚者有二,特记之于下,以供自飨:

一、天地人之道

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所以,依孔子看来,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时常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同时是这个老师不自信的表现。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那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

二、君子之道

孔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何为“仁者不忧”?

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何为“知者不惑”?

在区区半个世纪之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婚姻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人们的烦恼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选择性太小。

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何为“勇者不惧”?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第五篇: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

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

最近一年,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每天出去疯玩到很晚才回家,或是H歌,或是泡吧,又或是玩四人游戏,现在每天下班回家是哪也不去,崽崽上小学一年级了,为了让她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我们家的电视机都放假了,每天我会拿出一本书,陪着小孩做作业,然后她也会在做完作业后和我一样手棒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她活在她的童话世界里,我也会沉静在另一个世界中,或是气愤;或是感动;或是领悟.慢慢的这样的生活成了我的一种习惯,也开始喜欢上这样的生活,我现在才发现,读书是一个逐渐让自己的心安静和回归的过程;是一个上人心灵纯静的过程。

在我的床头总摆着一本书是于丹的《论语感悟》,每当心情不好时或是心中有事无人诉说时我总会拿出这本书看一看,然后对于自己的一些困惑或是迷茫总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在学生时代无聊时也随手翻过《论语》,但那时没什么印象,其实呢是好多话看不懂,就像是现在看通过于丹老师的一些解说觉得自己懂了,理解了,但是几十年以后我想我再看这本书可能又会是另一种感觉,另一种领悟.于丹的只言片语能将我们带到二千多年前的的孔子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一些文化上的产悟,当然有很多是过时的,但是论语里也有一些是关乎人性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核心价值的一些东西,她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我们,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其实也就是教导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他的那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之言在当今这个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的人中又有谁能做到,虽然知道自己很难做到,但是通过看这本书至少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很多时候自己一忙一起来最容易忘记的就是这三种人,要让老者安之,让朋友信之,让少者怀之那又是怎样的一种品质和胸怀,那又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和心境。孔子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其实离我们不远,它时刻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看这本书里面所讲的孝敬之道给我很大的感触,总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其实不然,孟武伯曾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回答这样一句话"父母唯疾之忧."多么朴素而又简单的一句话,但它确告诉我们一个至深的道理,还有一句话我记忆深刻"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健在,身体健康,惧的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岁,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能陪在他们身边尽孝呢?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万里儿不愁,看这本书这样的句子让我震憾,让我心酸,让我自责,我最怕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种感觉.扪心自问,我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但在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这就是《论语》,这就是于丹老师的《论语感悟》,用于老师的话说,原话记不大清楚了,大概意思是说“论语是朴素和温暖的,它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还会指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3/84338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