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论语学习心得
在读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独到的见解,在学习上,南怀瑾先生对人们关于《论语》以往的见解进行了论述,并从另一角度来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论述,墨守成规。就例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就匠心独运,很直接的披露了学习其实是“不亦苦乎”,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重点在于“时习”,讲求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违心的高呼“学习万岁”。对于我们所学的,南怀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谓的“圣贤书”,而是讲求书的实际效益,身处在当下,只有那些搞学术研究的学者才会奋力于古典的著作,我们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够生活的一种技艺,一项本领。因此学习不在于书籍,而在于生活。
教育应该是传授真本领,而不是传授应试技巧,南怀瑾先生对于这点也有很深刻的见解。他在论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时,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实的问题,当一个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如写论文,便毕恭毕敬,夸张一点可谓是点头哈腰,结果毕业时,连影子也找不到,当然,这也可以看出现在大学教育的一个失败,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再是中学时的亲密,彼此互无交流,你可曾试想大学毕业后你能记住几个老师,乃至又有几个老师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门人是根据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我们如今的教育也应该符合当前的国情。读《论语》,学习的是有用的方法,从中找出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融会贯通方能学有所成。《论语别裁》就是希望我们能走出圣贤经典的误区,看到当下,把握未来。
学《论语》心得体会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第二篇:论语学习心得
论语学习心得
六月,我们学习了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共计三篇,除去乡党第十着重记录了孔子日常的言行举止衣着等,上半部论语告一段落。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讲半部论语治天下,亦含谦虚之意,意思是读书不多,只读了半部论语。
我们学完这半部论语,也应该有较大收获,若个人思想、行动还停留在学习之前,没有进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关于六月学习,我着重谈两点:
1、礼
礼是儒家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读论语,关于礼,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中,有很多,最重要的,孔子说到做到,不仅是礼的推行者,更是礼的身体力行者,且极为用心,并不只停留在表象。这在论语里,随处可见。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子食于有丧之侧,未尝饱也。”这些都看出,孔子对于礼的执行,在于礼的根本,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这在八俏第三中,也有体现: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那么,客户间的交往,商业活动的成功,一般人都猜测它来自于不群的智慧,非凡的手段或出众的口才。松下说:错!它来自于高妙的礼仪。
这里高妙的礼仪,我认为面上看,行为举止符合礼仪规范,根本上则是从心底里发出的真诚关心和尊重,通过行动自然的表露。
否则,故做的礼仪,就如葛拉西安在《智慧书》中所言:
“有的人完全是门面货,好像一座因修建资金不够只修完门面的房子,入口处像宫殿一般辉煌,里间的屋子却像草棚一样简陋。”
因此,对于礼,我们一定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为他人着想,而非仅仅拘于礼的形式。当内心的修养到达一定的高度,必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2、中庸
中庸是论语中很重要的思想,虽然通篇中庸一词只出现过一次。
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大方面看,人生活在世间,入世则追求外物,身心俱疲,没有尽头,金钱没有尽头,地位也没有尽头;出世如佛家,抛却一切外物甚至亲人,向内去求内心,然而这内心的修习,同样没有尽头。儒家文化提出中庸,一方面,它是积极入世,但遵守道,“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不义且富贵,于我如浮云。”另一方面,修养内心,如“人不知而不愠。”“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它实际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礼与乐,礼划分出人的等级和日常行为遵守的规范,乐则使大家一起同乐,复还为自然人,这也是中庸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论语一书中,也有很多中庸的表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庸并非我们常说的老好人,左亦可右亦
可,而是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在矛盾中找出平衡并发展向前。
它与老好人有本质的区别,在于老好人是不得罪人,而中庸是基于道这个原则。它也求富,也求名,但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任总曾讲,黑或白是很清楚的,但事物并不会以黑或白的形态出现,而是以灰度出现,那么,我们处理事情时,则也不应用非黑即白的方法。中庸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如兼听兼信而非偏听偏信,处理个人职业发展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等等。
举一个孔子运用中庸处理问题的例子: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以上简要分析了论语的礼和中庸,且不说治天下,我认为只要把礼和中庸理解透并能真正运用,则与人交往或处理日常事务将不再是难题。
第三篇:《论语》学习心得
《论语》学习心得
——开启国学知识宝库的钥匙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一直把视线投向了西方的发达国家。经济上的模仿和制度上的移植,被国人戏称为“打着左灯向右转”。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传承最完整的国家,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一座无穷的知识宝库。近几年来随着“国学热”的逐渐兴起,曾经抛下的经典又被我们今朝重新拾起,人们开始重新解读祖先的遗产和圣哲的智慧。从国家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到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从于丹的论语心得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让我们领略了国学的魅力与精彩。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等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学的经典和儒家思想的精粹,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无上的荣耀和洗礼。从汉代的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到南宋的“程朱理学”,从明代的王阳明的“心学”再到当今的国学大师、专家学者们的解说注释。相隔时代的久远,加之五花八门的注解,使得我们很难看清《论语》的真实面貌。以严谨的思维和独立的思想去品读,通过工作与生活中切身的体会再回到《论语》中去,相信我们一定领悟到孔老夫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乐趣。
第四篇:《论语》学习心得
《论语》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此文来源于teniu.cc的弟此文来源于teniu.cc及再传弟此文来源于teniu.cc对孔此文来源于teniu.cc及其弟此文来源于teniu.cc的言行的记录,其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的《学而》篇就向人们讲述了关于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特别论述了怎样做人的为人之道。在《论语》学而篇的学习中,我颇
有感受。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在生活中,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设身处地多为别人考虑,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问题、做事,我想许许多多的矛盾、纠纷甚至悲剧都不会产生。然而,当利益冲突一旦出现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为什么今天的我们想问题总是忽略了它呢?
还记得刚买电脑那阵儿,本来狭小的寝室一下此文来源于teniu.cc多出了五台电脑,每个人都想把此文来源于teniu.cc机放在自己的最方便、最安全的地方。而每个人对电脑的使用时间和方式都各异,为此寝室里经常发生冷战,电脑布局模式不断更改,弄得寝室没有一丝“温暖”,闷得人难受。后来我们冷静了下来,试着为对方考虑,大家彼此道了歉,都做出了让步,最后寝室形成了统一的作息时间,为了共同目的,我们终于和好如初,又是好姐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是危险的。《论语》中这句格言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和牢记。学习型社会不但要求我们终生学习,更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在大学四年里,我们或许学习了较多的理论知识,但我们学习中的思考却不够,对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的探索更相当缺乏。我想我们大学生需要用更多的实践来检验我们的知识。
今年暑假,我随着我院三下乡队伍到了开县(全国的贫困县之一)。尽管只有短短的七天时间,在那里的每一幕都牢牢留在我心里,让我真正看见了贫困山区的经济、教育现状。有一个乡教学设施极差,没有书桌、椅此文来源于teniu.cc、图书,教师缺编严重达200余人,有些学生上学每天要走四五个小时。有的村小每学期只能上一次计算机课,有些孩此文来源于teniu.cc每一次都会走上半天的山路,学习三节课后再走回去。他们中不少孩此文来源于teniu.cc因为贫困等原因而辍学。
在返程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山里的孩此文来源于teniu.cc小学毕业或是初中毕业后,他们就面临着劳作或打工就业呢?当地的学校教育又能给他们提供些什么呢?而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论语》就是文化经典之一,学而思,思而学,必定有益。
相关资料
《论语》是孔此文来源于teniu.cc弟此文来源于teniu.cc及后人记述孔此文来源于teniu.cc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此文来源于teniu.cc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此文来源于teniu.cc弟此文来源于teniu.cc及其再传弟此文来源于teniu.cc。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此文来源于teniu.cc弟此文来源于teniu.cc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此文来源于teniu.cc的基本资料。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此文来源于teniu.cc,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此文来源于teniu.cc谈话、答弟此文来源于teniu.cc问及弟此文来源于teniu.cc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此文来源于teniu.cc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此文来源于teniu.cc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此文来源于teniu.cc(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古的散文小品,应可远溯自《论语》。普通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第五篇:《论语》学习心得
《论语》学习心得
孔子的人才成长观: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意思是: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也就是个人的价值观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到了“六十而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认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这里的“天命”,不妨理解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即所谓万事皆有定数,佛家有皆有因果也是此意。“大人”可以解释为长辈、长官、长者或也可以理解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点“敬畏”的常识。这种敬畏,不是畏首畏尾,而是对自己、对世界的清醒认识,始终保持一种谦虚求实的态度。阿Q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子先前比你阔得多了。”那是无根据的妄自尊大。比较起来,手里有权,口袋里有钱,或者有那么一技之长的人,更容易犯狂妄自大、忘乎所以的毛病。思想家王夫之说得很是透彻:“天有所不敢,故冬不雷而夏不雪;地有所不敢,故山不流而水不止;圣人有所不敢,故禹、汤不以天下与人,孔子述而不作。人皆有不敢之心,行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中。”这里的“不敢”,便是“敬畏”。
3--孔子的学习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传统上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关于交友的问题”,“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关于胸怀的问题”。
“学而时习之”中的“学”与《庄子·天下》篇“百家之学”的“学”相同。“学”有作动词用的“学习”,有作名词用的“学说”等,这里应为后者,指思想主张,对社会、人生的总体认识。“时”不应解作“时常”或“按时”,而应解作“时代”,也可引申为社会。“习”不应作“温习”讲,而应作实践、采用讲。下面的两句与之相应,第二句中的“有朋”其实就是朋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这样,《论语》首章孔子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思想:如果我的学说被时代(或社会)所行用,那不就太令人感到喜悦吗?退一步说,如果时代没采用,可有人能够理解我的追求,赞同我的学说,或者从远方来与我一同讨论问题,不也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社会上没人能采用,甚至没有人能够理解我的学说,我也能够坦然面对,不愠不恼,正确对待,不也是一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吗?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的这句话受到许多人的赞赏。他如此博学,还能虚心向别人学习,精神十分可贵。但更为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还要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对于提高我们边检人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都是有益的。在我看来,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同时,这句话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孔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自《论语》为政的第15句,其中,“思”的意思为思考,思维;“罔”读wǎng,意思为迷惑,昏而无得;“殆”读dài,意思为没有信心。这一句话的意思为: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说明了学习与思考是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有将二者正确地结合起来,才算真正懂得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本意:气质比理性强的人,有野性;而理性比气质强的人则会慢条斯文。有理性,又有气质的人,就可以成为君子。
大而言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人类朴素的本质,“文”则指文化的累积。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文胜质则史”就是指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所以要“文质彬彬”,文化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本质相适应,相协调。
小而言之,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得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广而言之,“文质彬彬”还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以理解和发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到深入研究。所有这些,当然不是我们在这里能够讨论得清楚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出自《论语·学而》“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
大意是: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检讨:为别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当时刻反省自己,每天睡觉之前,想想自己在今天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有没有对家人或别人撒谎;有没有做一件或以上的好事;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了等等,或者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没有做到给自己一定的惩罚。这样,就能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不卑不屈的人格,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原句有几点要注意,“忠”字代表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信”字,有两种含义,一是诚信,二是信用,这也是我们现在为人处事立世之根本。
朱熹这位大儒家学者加注:日醒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起源,讲究修身。《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里面所讲的就是以修身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成就。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这句话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背景:孔子所处的年代**不堪,弑父犯上作乱的现象已经甚为普遍,很多人已经不重视道德的修养,传统观念出现危机,这是孔子不愿意见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人如果能做到日三省,则能成就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