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安博物院志愿者感悟
西安博物院志愿者感悟
我是一个理科生,对历史也不精通,但我对历史有一种很大的向往感和探索兴趣。第一次听到西安博物院招募志愿者这个消息,我很欣喜,因为我想借此机会更近的走进历史,触摸历史。于是我毅然决然的参加了报名,在经过层层的选拔与努力之下,可能是我还算出色的演讲和表达能力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到这个组织。
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培训时志愿者负责人给我们讲了好多的讲解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注意事项,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压力巨大,我担心自己给游客讲不好,讲不确切,于是我便在私底下一遍一遍的背诵那个发下来的讲解词,并且还自己买了一个带图的讲解书,图文对照着记忆,努力做到讲解时看物脱稿。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讲解时的紧张和不安,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与游客开口说的第一句话,还记得自己与外国友人的第一个拥抱,第一个吻等等,那麽多的回忆与记忆,我收获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同时也成长了很多。
认识了很多的朋友,同时也看到了很多的榜样。那个认真负责的志愿者总负责人张和鑫,他对历史的钟爱与探索,是我学习历史实事求是态度的楷模。那个来自西安文理学院的学姐,津津乐道的讲解,侃侃而谈的从容,清晰明畅的思路,明眸善睐的微笑,使我明白,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呈现与演绎,作为一名志愿者可以有这麽大的价值与意义。每一次来到先博物院,我都感觉到
自己的心灵有了很大的洗礼,那些浮华与浮躁,一切都归于平静,安静而祥和,踏实而快乐。
大学的时光是短暂的,青春亦是如此,我只希望自己能够做自己所爱之事,踏踏实实地,认认真真地,不负青春,不负自己,为自己留下可以值得回味的记忆与骄傲。
第二篇:西安博物院游记
西安博物院游记
一天上午,我和妈妈前往小雁塔里的西安博物院。看到小雁塔时我们的心怦怦直跳,迫不及待地想一步迈进大门。刚一进北门,我们就看见了两座石碑:左边是捐助姓氏碑刻,右边是弥勒佛画像碑刻,前面就是小雁塔。小雁塔原来有15层,现存13层,小雁塔的塔顶已经破损,据说是被日本炸毁的,许多层的棱角有些残缺。往右一拐,就看见一座雕塑——叠置伎,是唐代开始流行的杂技项目之一,俗称叠罗汉。再往前走,我们看到了一座石拱桥,桥下有一汪碧绿的清水静静流入湖中。抬头望去,可以看到一座与圆形屋顶的两层建筑,这就是西安博物院,左边垂柳依依,右边松柏挺立,美极了!
进入大厅后,我们首先看到了“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里面的珍宝闪闪发光、品种繁多。看了一会儿,我们就眼花缭乱了,有唐代的鎏金走龙、金龙、金树、金凤、金鸭;;东周的金瑞兽;明代的玉辟邪金佛饰;元代的玉麒麟;战国时期的金铺首等。它们个个小巧玲珑,晶莹剔透,令人回味。
又下了一层,我们看见了一个很大的立体长安地图,上方的屏幕也在详细介绍着各个区域。右边是一个被缩小了1350倍的唐长安城,看起来非常繁华。紧接着我们来到了瓦当展示区,有昭礼宫瓦、延年益寿瓦当、双獾纹瓦当、凤纹瓦当、马纹瓦当、子母鹿瓦当、云纹半瓦当等。这些瓦当的纹案都很精致,有的简朴,有的华丽,各不相同。
后来我们又来到了佛像展示区,这里的佛像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它们的寓意也不相同。参观完佛像展示区我们就踏上了归程。在回去的路上我边走边想:在炎炎夏日来到绿树成阴的小雁塔景区,一边欣赏美丽的风景,一边欣赏古代的珍品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情呀!
第三篇:参观四川博物院感悟
参观四川博物院感悟
2013年11月11日,在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12级第二党支部带领下,我们光电七班的入党积极分子们参观了四川省博物院。通过此次参观,我对四川几千年的文化,特别是近代革命和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有了些许认知与了解。
四川省博物馆创建于1941年3月,是收藏和展出四川省文物的重要场所。在其30余万件展品中,最具特色的是巴蜀青铜器、张大千绘画作品、四川汉代画像砖和陶塑、近现代四川人民的革命运动等。四川博物院分为8部分,分别是万佛寺、陶瓷馆、书画馆、民族文物、四川馆、张大千书画、工艺美术和青铜馆。无不展示了四川悠久灿烂的历史与文化艺术。其中,我们重点参观了二楼的四川馆。二楼的四川馆,展示的是二十世纪四川的革命历史。二十世纪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100年,其间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件,涌现出许多为民族独立,民族富强不懈奋斗的人物。四川馆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川保路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军长征过四川”,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腾飞的四川”三段史实为主要内容,通过近300张资料照片和200余件历史文物及大量的革命人物,呈现了百年来四川人民的奋斗历史,彰显四川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振兴中华而不屈不挠斗争的崇高精神。我们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对革命先烈的仰望,瞻仰讲述在中国共产党伟大领导下四川人民为民族独立,祖国富强而奋斗的历史文献。
通过此次参观四川博物院活动,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只有中国共产党可以救中国”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省人民通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摆脱了压在人民肩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组织,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还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富强之路。这一切都使我更加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加渴望在这个组织中发光发热。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我们更应该铭记科学就是生产力这句话,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提升自我,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第四篇: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考察报告 12商贸1班09蒋丽君
2014年9月26日,我们宿舍一行四人参观了中国第二大博物馆,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的南京博物院。我一直对历史有很强的兴趣,喜欢以史为鉴,以史明智。恰逢天气晴好,便兴致勃勃地前往了。
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1950年更名为南京博物院。该建筑本身就是一件价值极高的艺术品,为仿辽代宫殿式,由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经建筑大师梁思成修改,整个大殿雄伟壮观,是近代建筑史上的杰作,辉煌大方。
南京博物院位于中山门内中山东路321号,占地约13万平方米。远远望去,它古色古香,门前的石雕很是吸引人,那一批批栩栩如生的石马微抬前蹄,从它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自由奔腾的渴望。我不禁十分迫切的向往进去参观。当我迈进南京博物院的大门时,仿佛置身于五百年前。
其中我对历史馆和民国馆的感触最深,走在其中仿佛时光倒流重回历史一般,看到那些出土的文物,看到古人用的瓦罐,看到古代妃子用的金饰,看到我们先人智慧的结晶,我深深地陶醉其中,被其吸引。其中我最喜欢的应该就是镇院之宝乾隆的瓶子和奢华尊贵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这些镇院之宝代表了我国文化历史的最高水平,让人钦佩。古老的门牌号仿佛让我们回到了当年门前的繁华。
另一个则是现代艺术馆和虚拟博物馆了。倒也真的是做到了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场馆,均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现代艺术陈列馆为南京博物院展览馆中的第一临时展区,并定期展出南博承办的各现当代艺术展览和古代专题展览,展览主题多样,展览内容丰富,增加了展览的可看性和观众参观的可选择性,虚拟博物馆的出现,让使用者藉由上网。就可以看到博物馆内的格式精选藏品,同时加上与虚拟实境的结合,则让虚拟博物馆的功能更加强大。这样的展现方式,使得参观者可以更好地参与其中。场馆左方古朴的围棋给我们的博物馆之行增添了祥和。
南京博物院之行的最后,我们收集了各场馆的详细中英文介绍小册子以备以后好好收藏,学习。
从课本上我们了解的是历史事实,在博物馆我看到的是图片,文物,感受的是历史的价值,反思的是历史给我们救亡图存的教训。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周围的历史都不了解,又怎能不汗颜呢?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多到这些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走走,不仅娱乐身心,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懂得更多关于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知识,领略到悠久深邃的辉煌文化,更好地培养我们的历史自豪感,我想这就是我这次南京博物院之行最大的收获了。
第五篇:志愿者感悟
志愿者感悟
做义工已经将近两年的是时间了,在这两年中,我参加过各种义工志愿者活动,每一次的经历都会有一份不小的收获和感悟,每一次的活动都让我对“志愿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刚入大学,每个新生都在选择进入不同的协会来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也许是被义协这个大家庭那份独有的温馨氛围所吸引,也许是对“志愿者’这一称号的好奇,我选择了进入义工·志愿者协会。如今回想起来,这个决定是多么的正确。义协是一个平台,为我们这些参与其中的志愿者提供了许多参加义工志愿活动的机会,至今犹记得第一次参加的义工活动是“福利院慰问老人”,那次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一个微笑、一句问候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举手之劳的事却让那些孤独的老人们很是感动,我们大多时间是作为一个听众在跟老人们聊天,可就是这样,老人们脸上的笑意却仍让我感受到特别的温暖。还有那次的“义卖”活动给我的印象很是深刻,为了给贫困山区的孩子募捐善款,我们在街头义卖报纸,也是在那次深深体会到了人情冷暖,面对路人躲闪﹑无视﹑冷漠的眼神,我同样感到彷徨,可是仍然有许多人伸出援助之手,让我感受到这个世界仍然有“爱”存在。我知道,不仅仅是我们在努力,社会还有很多的人愿意去尽自己的一份力来帮助别人。
两年的义工经历很好的诠释了一句话,“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在付出,收获是数不清的快乐。我们尽管只是社会中一个平凡的存在,却仍够能为我们的社会出一份力量。我相信,哪怕大学毕业之后,我们没有了志愿者协会这个平台,但我仍然会继续做一名志愿者,继续尽自己的力做义工活动。我相信,每个人都去奉献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会更加的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