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年高考作文特辑10(山东)
中国年度作文特辑:2007年山东卷
【高考真题】
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且文体特征要鲜明。
【文题诠释】
初看山东卷作文题,感觉就一个字:平。可待我们静下心来细细琢磨,会发现这是一道十分不错的作文题。
有新意。2006年高考山东卷作文是给了当代诗人雷抒雁的一首诗,要求读后自选文体、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作文。这是一道好评如潮的新材料作文。按说,2007年原地踏步巩固一下去年的成果,也未尝不可。一些人也曾这么预测。但命题人没有固步自封,而是走出了新材料作文的圈子,这不是出新又是什么?
一般话题作文,在所给话题之前,都提供一段文字材料。这段文字材料是帮助考生理解所给话题的。如此看来,这段文字材料就需要考生认真阅读。可到头来,一些考生读来读去,却是读偏了读跑了题,真是既浪费了时间,又误了事情。今年山东的作文题直接把这段材料给删去了,考生只要认真理解所给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即可。和一般话题作文不同,这也是其出新的地方。
要求中明确提出“文体特征要鲜明”。这是高考多少年来第一次用文字的形式明确提出这样的要求。文体可以自选,但应该是写什么像什么,绝对不能写出一些四不像的文章。命题人的观点可谓旗帜鲜明。相信这一要求的提出,对于匡正现在考生文体意识淡薄的思想,是有深远意义的。
高分佳作1:记忆之树常青
山东一考生
记忆,穿越岁月风尘而历久弥新;记忆,趟过历史长河而亘古不变。时间所带走的,只是表盘上的分分秒秒,而长存于人类心中的记忆,就像那久经风霜的常青之树,永不老去。
记忆,不会随时间而逝。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屈子,因不堪忍受国破之痛而自沉江中,其心扶持社稷,其志光照千秋。两千多年来,后人一直在追忆缅怀他。端午粽、龙舟赛,延续千古。凯尔泰斯,一位经历过纳粹集中营生活的犹太人,他忘不了倒在毒气中的同胞,忘不了皮鞭抽来而引发的惨绝人寰的尖叫。他拿起笔,把当年的经历撰写成回忆录,并由此摘得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无论光明还是黑暗,只要是人类的记忆,都必将以其真实面目载入史册,万代不腐,并将成为明鉴,指引后人少走过去的弯路,生活得更美好。
记忆,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深入。1985年,身患癌症的邓稼先被人扶上天安门城 1
楼,他望着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长安街,感慨地问:“二十年后还会有人记得我们吗?”二十年转瞬即逝,历史给出了响亮的回答:会。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的事迹逐渐被揭秘而为人所知。他无私奉献勇于攻关的精神更是长久激励后人,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崇敬。为人民作过贡献的人,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在我们记忆深处,孔子那目光如炬的眼神,鲁迅“荷戟独彷徨”的背影,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迈以及千百万革命者甘洒热血的英勇,已经筑起一座座永远的丰碑。记忆历久变鲜明,光辉长照后人心。
时间的长河还在日夜东流,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就是河中的一朵朵浪花。我们不断变换身姿,留下不同的记忆。不论喜悦惊怖,还是辛酸苦楚,都已成为永久的记忆。我们从记忆中拾取逝去的年华,从记忆中获取有用的光亮,照亮前进的路。
记忆之树,扎根于时间沃土,愈久愈茂,常青不老。
【名师点评】 主体部分为二、三两段。第二段谈记忆不会随时间而逝,举了两个例子,一个中国古代的,一个外国当代的,可以说全面、典型;第三段谈记忆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深入,重点举了邓稼先的例子,之后用排比举例法举孔子、鲁迅、谭嗣同的例子,行文不呆板,论据很充实,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总起来看,两段为递进关系,作者引导我们围绕“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作了较深层次的思考。
首段运用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切入话题,中间内容充实且有深度,结尾部分则在议论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点题,照应开头。一句话,本文做到了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即开头精彩亮丽,中间充实丰富,结尾响亮有力,如此,又怎能不得高分呢?
【亮点透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始终紧紧扣着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来行文,让人读后,感觉材料丰富,中心明确。
作者在文中用了许多材料,比如屈原、凯尔泰斯、邓稼先,再如孔子、鲁迅、谭嗣同,古今中外都有,可以说是材料丰富。
第二段谈记忆不会随时间而逝,第三段谈记忆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深入,表明作者的思考没有停留在就话题论话题上,而是围绕话题走得更远,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偶等辞格,可以说是文采斐然。
【现场评分】内容18分+表达19分+发展18分=55分
高分佳作2:天堂里有电话吗?
山东一考生
2004年10月2日,爷爷走了。
不顾他的妻子、儿女,及他最疼爱的孙子。
还记得那只大大的布满老茧的手牵我在田野放风筝,还记得那布满皱纹与胡茬的脸在我脸上蹭痒,还记得那为了摘我爱吃的酸枣扎在手上的根根木刺,还记得„„
我和爷爷的感情真的很好。每年暑假,我都迫不及待地如飞鸟回巢般“飞”回到爷爷身旁,山间小溪,农家大集,老家的每一处都曾有过我们爷俩的身影。十几年的光阴如白
驹过隙,那点点记忆,却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消退,反而在我脑中连成完整画面。那是1994年夏,我坐着爷爷的大梁自行车来到镇上赶集,看着集上那琳琅满目的玩具、漂亮的头花,我迫不及待地就要跳,不知情的爷爷却仍骑车前行,结果我的脚在此时被卷进车轮,车子顿时停下。爷爷一看,平日镇定的他竟无措起来。他慌张地叫喊他人来帮忙,众人却也无能为力。此时,却见爷爷疯了一般使劲掰车辐,一根又一根,爷爷的手已被勒出血印,丝丝血渗出来。终于,空隙可以将我的腿拿出来,爷爷却不顾手上的伤,抱起我便往医院跑。此时的我年纪还小,却也深深地感受到爷爷对我浓浓的爱。
1996年,爷爷的母亲病逝。爷爷没哭,但我分明看到他的身体在颤抖。晚上,我听到爷爷起身,坐在书桌前,拿着老奶奶的照片。月光下,颗颗晶莹的泪珠沿着他脸上布满的皱纹扩散开来,竟不落下。他端坐着,身上披着一层银色的月光,在静谧的夜里,形成一尊完美的雕像。终于,爷爷将照片抱在怀里,身体剧烈地颤抖起来。最后,忍不住哭出声。此刻,我看到了爷爷为人子的一面,看到了他至孝的一面。
时间飞逝。2004年,爷爷也走完了他的一生。
记忆在时间的轨道上穿梭,我努力搜寻爷爷的每一个画面。他生气时的“吹胡子瞪眼”,他笑时露出的颗颗大金牙,他教鹦鹉说话时专注的神情,他走路时日渐驼背的身影„„天堂里有电话吗?如果有,请告诉我号码,我要告诉爷爷:“时间会弥补我心灵的创伤,却永远不会使记忆风化!爷爷,我永远爱你!”
【名师点评】 感情真挚。相信你读了也会这么说。对爷爷的一片深情都浸透在所写的文字里。待读到结尾,眼睛竟有些发潮。在感情上都被征服了,阅卷老师又怎能不给打高分?从技巧方面来说,重点写爷爷对自己的爱、对老奶奶的爱,其他的则用排比手法抓住特征铺排出来。其次,结尾一句“天堂里有电话吗”,自然引出自己对爷爷的心里话:“时间会弥补我心灵的创伤,却永远不会使记忆风化!爷爷,我永远爱你!”再次艺术扣题。
【亮点透析】 把自己对爷爷的感情都浸透在文字里,让人读了眼睛发潮。这源于作者与爷爷的深情,源于作者写前恰到好处地对感情的酝酿。
孙子对爷爷爱得深爱得切,这种人间至爱,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不掺任何功利目的的爱。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爱,我们的世界才会变成人间天堂。
本文使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特别是排比手法的两次运用,使得爷爷的形象丰满鲜活。
人间有电话,作者由此想到天堂,想到如果天堂有电话,自己就会告诉爷爷:“时间会弥补我心灵的创伤,却永远不会使记忆风化!爷爷,我永远爱你!”想象奇巧。
【现场评分】内容19分+表达20分+发展19分=58分
高分佳作3: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山东一考生
有人说,时间是治愈伤痛的最好药物。因为时间抹平了伤痛的沟渠,风干了伤痛的记忆。可我想说,历史上那壮怀激烈的一幕幕永远不会被时间风化,因为那承载着五千年来
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楚大夫屈原沉吟泽畔,若有所思。怀王外欺张仪,内惑郑袖,蒙蔽视听,听信谗言。国将不国,坚贞的屈原心急如焚,怎奈回天无力,于是怀着一腔忠诚投进了汨罗江。流水高山心自知,屈大夫那一腔爱国之情至今让我们唏嘘扼腕,感慨万千。
庄周著书立说,鼓瑟而歌,他愿做一条曳于泥潭的鱼,他愿在江边守着自己心灵的月亮树。他狂放、坦荡,不拘于时,独自坚守着自己精神家园。
或许,庄子的处世行为我们无法参悟,但那面对挫折坦荡的心地、豁达的胸襟,却让我们深深折服。
还记得那个身陷囹圄仍著书不辍的司马迁吗?他遭受的是何等的奇耻大辱,但却咽下了所有的血与泪。在那个名节高于生命的年代,他痛苦煎熬的内心独白谁又会理解呢?可就是这个孱弱的文人,怀揣着心中的梦,书写下了名垂青史的《史记》。
也许,他的行为不被人理解,甚至为人所唾弃,那呕心沥血的《史记》,却是最好的心路写照。
漫溯历史的长河,我们不会忘记北海牧羊十九载的苏武,不会忘记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辛弃疾,更不会忘记在赤壁独自长吟的苏轼:他们是中国文人的铁的脊梁,他们传递着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历史上那些顽强不屈的人们为了中华民族的抗争不会被淡忘,那些前赴后继的英雄们不会被忘却,那些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更不会被浩烟的历史所湮没。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那关于爱国的记忆、民族的记忆、英雄的记忆会常驻我们心间。它们告诉我们该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它们教会我们奋斗,教会我们坚强,教会我们为中华复兴而读书。
【名师点评】 时间能够使记忆风化。比如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这也是一般人的观点。对此作者并不回避。如此,也就能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在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后,作者意思一转,切入了正题,让人不禁为之一震:作者迎合读者的意图原来在此啊!
接下来,先叙述,再议论。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叙述基础上的升华。依次谈了屈原、庄子、司马迁,之后用排比法铺排,则谈到了苏武、辛弃疾、苏轼,作到了详略结合。
最后一段明确了记忆的内容,这就是爱国的记忆、民族的记忆、英雄的记忆,并进一步明确了这些记忆常留心间的意义。
可以说,本文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议论到位,切入巧妙,收束有力。
【亮点透析】 文章从头至尾紧紧围绕“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来组织材料、结构文章,符合题意。
作为一篇散文,作者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材料虽多,但都贯穿着话题这一条红线。本文谈到了中国古代的屈原、庄子、司马迁、苏武、辛弃疾、苏轼,如果不是平日对他们的事迹和思想有深刻的把握,又怎么能够信手拈来?这么多材料的运用,让我们读后感觉内容十分充实。
材料的运用总体上把握着详略得当的原则。详,则在叙述材料后,紧接着议论升华;略,则用排比手法洋洋洒洒地铺排。
【现场评分】内容19分+表达19分+发展18分=56分
第二篇:年高考作文特辑6(重庆)
中国作文特辑:2007年重庆卷
【高考真题】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尽管社会上对高考众说纷纭,但不能否认的是,有许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亲爱的同学,也许你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都围绕着高考,有许多经历和见闻要记录,有许多感悟和认识要诉说……
请以“酸甜苦辣说高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文题诠释】
今年重庆市高考作文一改‚一大一小‛的命题方式而回归传统。话题作文‚酸甜苦辣说高考‛,比较宽泛。今年是恢复高考三十周年,恢复高考30年来,高考这个词已经在中国人民心中扎下了根。作为各高等学府招生的主要途径,高考自恢复以来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影响着国家的稳定。在这个背景下,高考成为备受争议的热点话题,学生比较熟悉。另外它避开了学生中常见的模式化写作,容易写出真情实感,学生会有话可说。如果考生可以跳出小我,从大我来看高考,可能会显得更加大气。高考是我们的重大改革之一,大批人才由此选拔而出。中国能取得现今的科技成就,高考功不可没。尤其对于这几年的考生,他们的父辈很可能就有人得益于高考,因高考改变了命运。如果没有高考这一公平的选拔机制,很多人可能就和大学失之交臂。从这个角度来写高考的选甜苦辣,文章会思想性更强,更有深度。
‚酸甜苦辣话高考‛,所谓‚话‛,即表达、抒发、评说之义;‚酸甜苦辣‛,这些表达人感受的词汇,说明了该作文话题侧重于体验和感悟,即使是议论或评说,也应该是在体验感悟基础上来实现。在处理这样的题目的时候,考生在恳谈高考的重要性的同时,讲述备战前的焦虑、压力等现象时,还可以结合自身高中学习生活经验,以及周围亲人朋友对高考的看法,以生活化的笔触去叙写自己亲身感受到的高考,以及高考给自己的生活、给家人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例如,高考一天天临近,父母表现得往往比考生更紧张。考生自己也面临着压力,考生自己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克服或者妥协的。这些都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起居饮食中找到答案。用自身体验来写高考会更加容易表达和叙述。高分佳作1:我追逐的梦
重庆一考生
考场外,六月的艳阳将大地灼烧成一个熔炉。去年的六月,当一切尘埃落定时,我所追逐的梦已化为缕缕青烟,袅袅升入空中。
高中三年的努力换回无果的悲哀!
三个月的暑假里几家欢乐几家愁,父母劝我屈就于我不中意的大学,不要再执著地追 1
求,说我一路跌跌撞撞,换来的却满是伤痕。我无语,一个人呆呆地躺在那个狭小的属于自己的空间。最终年轻人的桀骜不驯,驱使我再次踏上了辛苦旅途。
对于同坐一个屋檐下的同学来说,我是一个学姐级的人物。也许是保持着的那份乐观开朗的心态,让高考的失意与不悦荡然无存,我又开始了循环复习。
时光真如白驹过隙,又像掌心中的细沙慢慢地从指缝间泻落,而你全然没有感觉。半年时间转眼即逝,我仍然在“漫不经心”地学习:能量总是需要积聚才能得以爆发。面对其他人不舍昼夜地苦读,我似乎见到了我去年的奋斗身影!不堪长期的劳累,终于在下学期心理战线彻底崩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物欲也冲刷了我的灵魂,带走了我的那份求知欲。对于高考的落榜,是一种意外也是一种必然吧!
我在人生这个棋盘上犹如还未过河的那只卒,只能进不能退,也许我无法预料未来,但我可以适时地去掌控它。不断调整自己的航线,以期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我是一个偏向于喜欢理科的女孩,也是那种捺不住性子的“狂躁”之徒。虎头蛇尾是我做事最大的缺陷,正是由于缺乏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而终成为制约我进步的绊脚石。每一次的深思、反省总能将我性情中最糟糕的一面暴露出来,鞭挞之后总有或多或少的进步。相信每个高分落榜生都是怀着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情,在旁人不解的目光下跨进了复读的门槛的。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当千军万马一拥而上时,必有不慎者会失足而落。只是为了心中那个曾被摧残的梦,只是为了一种无怨无悔的追求,甚至只是为了实现父母的夙愿,重温那熟悉的高三课程。没人知道结局,但却有那么多人愿意尝试。
一位老人对我说,树上的松鼠想要跳得更远,就要寻找一棵更高的树,就必须敢于尝试。事实上很少有松鼠会因此受伤;即使落下,也会被更低的树枝接住。人如果想追求更高的目标,就必须勇于跳跃。
窗外,花香扑鼻„„
【名师点评】 在参加高考的百万大军中,复读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篇佳作中,作者抒发了自己对高考酸甜苦辣情绪的体验与感受,体现情感的真切而丰富,特别是对复读前后的心理描写,将高分落榜生的矛盾、复杂的心情刻画得细腻传神。
文章紧扣话题‚酸甜苦辣‛,以叙为主,叙议结合,思路清晰。记叙有景物铺垫,环境渲染,议论水到渠成,蕴涵哲理。
【亮点透析】 文章紧扣话题抒写一位复读生的‚酸甜苦辣‛。对复读前后的心理描写,将高分落榜生的矛盾、复杂心情刻画得细腻传神,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作者透过复读生这一群体的所思所想,为我们揭示了他们备战高考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立意不凡,见解深刻,观点具有启发性。
文章开篇和结尾的景物描写既前后照应,暗示了作者的心情,又与文章主题吻合。‚我在人生这个棋盘上犹如还未过河的那只卒‛‚一位老人对我说‛等句段,用词新颖贴切,蕴涵哲理,极富表现力,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构成了较为深远的意境,也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
【现场评分】内容24分+表达24分+发展10分=58分
高分佳作2:高考,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
重庆一考生
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又是一年高考时。高考,它远比任何一个节日都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从此,多少人的命运得以改变,多少家庭的历史得以改写,多少山里娃告别了曾经日夜为伴的牛羊和庄稼地。但高考之谓“考”,是为了鉴别与区分,让有的人上去,让另一部分人下来,于是就“几家欢喜几家愁”。因此,在高考的红榜揭晓之前,高考对所有考生及其家长而言都只是一种焦虑,进而成了一种折磨。
如果家有考生,考生的学习就成为家庭活动的中心,考生的嬉笑怒骂成为家庭的喜怒哀乐,考生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家长们敏感的神经。吃什么不是由考生说了算,而是由医生说了算;喝什么不由考生说了算,而由形形色色的补品广告说了算。这个时候的考生已经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而是被摆弄来摆弄去的机器。难怪不少家长会说,最令他们烦心的事情不是别的,而是家有考生。然而,这种焦虑正一步步被放大,君不见,交通因高考而绕行,工地因高考而停工,城市因此而禁鸣„„
还有,我们过多地去关注谁谁谁是高考状元,却很少有人去关注高考状元在上大学后都做了些什么,成就了多大的惊天伟业,到底是在杀猪还是在擦鞋。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读书无用论”的再次抬头。大学生因“瞧不起学校”申请退学,盼星星盼月亮盼到孩子大学毕业的山里母亲最后看到的却是“毕业就等于失业”,4年的大学学费要用30年的打工生涯来还„„也许读书无用还是有用根本用不着去争辩,我们不能因为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考大学的积极意义正受到空前的置疑,在这场置疑的背后其实质是对高考制度的普遍质疑。
诚如一位著名学者所言,高考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然而,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这一考非但定不了终身,相反还可能使贫者至贫。于是,站在这个角度再来反观高考,我们尤其应当摆正自己的心态,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通过高考与否与能不能成为“状元”并没有直接联系,通过高考独木桥与日后成才不能画上等号。今天,当知识经济时代来临,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当社会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人才时,统一的、单一的高考制度,已不能起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相反,成为阻碍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难以逾越的障碍。
高考,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想说爱你不容易。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立意不凡、见解深刻的议论文。众多考生的立意角度为:高中学习生活经验,以及周围亲人朋友对高考的看法,以生活化的笔触去叙写自己亲身感受到的高考,以及高考给自己的生活,给家人的生活带来的影响,等等。本文作者避开了这些角度而另辟蹊径:扣住话题提示中的‚围绕着高考,有许多感悟和认识要诉说‛,以丰富的材料直接表达对高考的认识,评价高考制度。在行文时,作者评述了家庭、社会、学校对高考过于关心的态度,材料丰富而新鲜,论据充实,见解新颖,从大我来看高考,使文章
显得更加大气。
【亮点透析】 扣住话题提示中的‚围绕着高考,有许多感悟和认识要诉说‛,以丰富的材料直接表达对高考的认识,评价高考制度。
文章就家庭、社会、学校对高考过于关心的态度谈自己的感悟,观点明确,材料丰富而新鲜,论据充实,议论文特征鲜明,符合文体要求。
第3段围绕‚考生的学习就成为了家庭活动的中心‛及‚这种焦虑正一步步被放大‛所列举的事实;第5段围绕‚‘读书无用论’的再次抬头‛所列举的事实,以及引用‚一位著名学者‛的言论,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全面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作者在行文时评述了家庭、社会、学校对高考过于关心的态度,见解新颖,从大我来看高考,使文章显得更加大气。第3段和第5段的材料取自高考前夕的新闻媒体,新鲜而丰富,彰显了考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也构成了文章的思想深度和内容深度。
【现场评分】内容24分+表达24分+发展9分=57分
第三篇:2014山东高考作文
瞳孔之外
是谁说过,生命本是一片纯白的空地,人们反复徘徊,一点点洞察人世的道理,或悲或喜。同是一扇窗,瞳孔之外的物相通过折射成像,动静雅俗竟如此纷繁不同,而我最欣赏瞳孔之外的明媚。
窗口与瞳孔,正如桃花源与水帘洞,气氛不同性质相仿,都是目光的穿透,意志的汇聚。通过窗口洞察气象万千:杜甫目光深邃,看到了西岭千秋雪东吴万里船;李煜满目哀愁,看到了昼雨如愁,百尺虾须上玉钩;林则徐目光如炬,看到了新世界来临的曙光,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不同的境遇,看到的风景如此般不同。
当我们惊叹于大千世界的纷繁,或许忽略了一点,人不是傻瓜相机,只会成像。人是会思考的苇草,这种思考贯穿于物相的选择,光线的投入与折射。活在当下的我们,面对熙来攘往的众生和物欲横流的世界,更需要学会在这纷繁中睿智的选择,选择温暖和明媚。
瞳孔之外,人文的关怀是明媚的。从前人们聚焦看到奥运冠军得冠的鲜花掌声与光环,当以人为本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关注他们的坚韧不拔,也会因他们抱憾失金的痛哭而感动。瞳孔之外,人们感动于白芳礼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清贫自助学生,帮助他们实现上学梦,人们同样知道白芳礼老人年迈衰老,纷纷要求赡养膝下无儿无女的白芳礼老人。
瞳孔之外,执著的坚守是明媚的。当官场浑浑噩噩,污浊不堪,当官场和文场的污水一齐泼向苏轼,他却吟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黄州、惠州、儋州,他生命如萍如叶如舟,可他活出个潇洒与乐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秉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筑苏堤造福一方百姓。东坡一生可谓命途多舛,可他执着的坚守着,活出一缕明媚。
瞳孔之外,对美丽的向往是明媚的。也许现实是混沌不堪,但鲁迅先生是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以人生为纸、人性作笔,在东方划出一道光芒,刺痛一双双习惯了黑暗的双眼。更有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预见这瞳孔之外,才让平凡的一个发奋而为作,终成就一部传世,一代伟人!
顾城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于我,我想说,繁杂世界给我们开了一扇窗,我只撷取我瞳孔之外的那缕明媚。
第四篇:山东高考作文[推荐]
一.写 作(两步走,三段式)
1.定 性
非图作文----------褒贬不一,non-fixed guidance
Internet-surfing
Exam-oriented educatio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Blog-writing、urbanization
图示作文----------分析原因, fixed guidance
A kid is seeking the answer to unwrapping the Zongzi from the book;hands-on ability
A letter: I have some difficulty in communicating with my parents;
Differences in hours invested in reading;
A child is carrying a large schoolbag.2.原则指导下的操练
非图作文:
Para one:
I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___ _______________, which has aroused extensive concern./which has drawn extensive
criticisms.Para two:
On one hand, supporters argue that ______因---果_________.In addition, __________因---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n the other hand, opponents suppose_________因---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hat is more, _________因---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ara three:
As is analyzed above, this common phenomenon has strengthes as well as weaknesses.Only if we take effective and feasible measures to avoid these weaknesses, st can we benefit more from it.图示作文:
Para one:(现象----本质)
As is illustrated / depicted in the column / pie / table / picture, ____________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质——————————————.Para two:
Triple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e issue.Firstly, ___________因---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econdly, __________因---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Last but not least, ___因---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ara three:
As is analyzed above, three are various reasons behind the issue.As a student, we should take effective and feasible measures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nd we had bett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文中须牢记12短语:
In the context of ……(financial crisis/exam-oriented education)
Broaden one’s vision / horizon
Deepen one’s understanding of sth
Facilitate one’s learning efficiency
Relieve one’s heavy burden
Be loaded with heavy burden
Promote the harmony between A and B
Build up mutual trust / benefit
Invest more attention and energy in sth
Spare no effort to do sth
Afford more time to do sth
Spare one’s time to do sth
第五篇:2014山东高考作文
2014山东高考作文:
从窗户看出去不同人看不同风景 2014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新鲜出炉:从窗户看出去不同人看不同风景,一段材料,题目自拟。你能看到什么?有的人看到了静,有的人看到了动;有的人看到了雅,有的人看到了俗;有的人看到了好,有的人看到了不好。请问您看到这个题目又有什么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