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撰写科技论文的五个要素
一、创新性 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处于转折、发现和革命的时期,像本世纪之初量子论诞生那种充满重大发现的年代;像四十年代未至五十年代初发明晶体管的年代,像五十年代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从而开创分于生物学的激动人心的时期,创新是一种科学发现,它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对人类的认识在哲学的高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些科学革命时期的创新,学术界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它的含义,这不属于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所关心的是处于科学技术平稳的发展时期,由一般科技人员撰写的论文,它的创新性究竟是指什么,请先看一下《Nature》与《Science》的说明。《Nature》认为创新是科研成果新颖,引人注意(出入意料或令人吃惊),而且该项研究看来在该领域之外具有广泛的意义,无论是报道一项突出的发现,还是某一重要问题的实质性进展的第一手报告,均应使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感兴趣。《Science》则认为,创新是指,对自然或理论提出新见解,而不是对已有研究结论的再次论证,内容激动人心并富有启发性,具有广泛的科学兴趣。具体而言,就是说在已沉寂的研究领域提出创新思想,在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或者是将原先彼此分离的研究领域融合在一起。读者不难看出,上述要求并不是容易达到的,即使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己发表的论文,也并不是都能达到这个要求,如果有10%的论文能达到这个要求也就相当不错了,显然这种要求是办刊人员的奋斗目标和期刊的最高标准,为了比较,再来看一看《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这三种全国性综合期刊对创新性的要求,它们的要求是共同的。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和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可能己注意到这里对创新性的要求与《Nature》、《Science》的要求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特别强调论文的内容应能引起科技界广泛的兴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国际科学期刊,《Nature》与《Science》强调这一点是应当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他们可以从众多的来稿中筛选出符合这一要求的论文;而国内期刊需要根据本国科研的实际需要和整个背景情况来慎重地对待这个要求,其实,随着国家科学基金个人申请项目的逐年增多,申清人就可以既根据个人的专长,又根据当前国内外自己所熟悉的科学前沿进展确立科研选题,那么假以时日,这个要求也就不难达到了。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像《Nature》与《Science》这样著名的国际科学周刊,在全世界也只此两家,我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照搬那些不符合国情的东西 暇梗庖逯卮蟮穆畚幕蜓芯砍晒欢ɑ嵋鹣喙亓煊蚩萍既嗽钡墓刈ⅰ笔者认为,一篇沦文或一项研究课规模不一定很大,但研究一定要深入,结果一定要深刻,要能反应研究者独到的见解。这样的论文列入高水平论文想必不会有疑问了。
二、可读性 一篇科学论文的可读性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引起作者的高度重视。可读性是由如下因素决定的:1.研究工作是否取得了实质件进展,所得结论是否可靠,结果是否深刻和有启发性,如果是阶段性成果,它对后续的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是否是重要发现的前奏。如果研究工作没有获得阶段性或最终的结果,就不应动手写论文,靠一个平淡的研究工作无论如何是写不出一篇好文章来的,因而也不可能是一篇具有可读性的文章。2.作者要对论文进行完整的构思,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一项研究课题经过长期努力工作而得到结果时,就应当像艺术家构思一幅作品那样,一丝不苟。精雕细刻,对论文的论述方式,内容的取材,学术思想的解释,研究背景的介绍等等需要反复推敲,仔细斟的,以期作到论文的结论严谨,内容充实。论述完整。逻辑性强。如果作不到这一点,那么论文就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了。3.在论述方式上,要作到深入浅出,表达清楚、简练。专业术语准确,前后一致,语言要规范、生动。4.文字与插图恰当的配合。国内相当多的论文在利用图、表来生动地阐述学术内容方向还显不足,随着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方法的普及,论文中采用彩图、立体图的趋势将会增加,这可以避免过多的文字说明,而且效果也比较好。5.论文的体例格式。虽然每一期刊都制定了能反映他们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的体例要求,但大体上,学术期刊有一个共同的体例要求,读者对此并不陌生,不过真正认真照着去作的却不多,作者可能很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术期刊为什么要提出体例要求?须知这不是可以随意对待的事。体例不仅保证了论文形式上的规范,也保证了内容上的可读性,恰恰就是这一点被许多作者所忽视了,其中,论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这三者基本上决定了论文能否被期刊所采纳和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进入《科学文献索引》的优秀期刊《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一再申明:本刊特别注重文章的标题。摘要的编写。目的在于提高文章的引用率。标题应该清晰地描述文章的内容,又能反映与其他文献的区别。关于摘要,首先要求是对文章时主题及其所属的领域和研究对象给予简短的叙述,更重要、更严格的要求是对文章的理论或实验结果、结论以及其他一些有意义的观点给出情晰,明确、较具体的简要的叙述。可见这三者对一篇论文是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的。国内有些论文的一个通病是喜欢包罗万象的,大而空的标题,接着又是言过其实,空洞无物的掖要。例如说一次观测就得出一个变化规律;一个算法就解决了一个Np问题,等等,罗列的关键词不能反映论文的中心议题,也不便于检索,这样就使得读者没有兴趣再读下去了,出现这样的结果,何谈沦文的可读性? 请看一下《Nature》在投稿指南第二条上对可读性是如何解释的:来稿应写得清楚。简练,以便让其他领域的读者和母语为非英语的读者能能够读懂。基本的但又属于专业的术语应作简明解释,但不要说教式的。在投稿之前请从事其他学科研究的同事对最终文稿在清楚易懂方面提供意见往往很有用。《Nature》杂志的编辑常常建议修改并重写论文的摘要和正文的第一段(即引言),…,并保证文章和图片对非该领域的读者明确,能读懂。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论文的可读性是何等重要,《Nature》杂志一再申明,论文是否利用最终决定权属于编辑部,凡不符合他们要求的稿件,毋需深人阅读即行退稿,道理很简单,在大量来稿的情形下,编辑不可能花太大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处理一篇可读性很差的稿件。谈到可读件,使笔者回想起在数学界流传很广的一件恢事。在本世纪之初,Hilbert由于提出23个数学论题而名声大振,有人问他何谓23个好的数学选题,Hilbert毫个犹豫地回答:清晨与你漫步时,能向你遇到的第一位行人用10分钟时问解释清楚的数学选题。可见简明、清楚、易懂是一篇论文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当然,《Nature》与《Science》不是专业杂志,他们特别重视论文可读性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专业期刊是否就不必这样认真对待可读性问题呢,事实上,可读件是指读者在读过你的文章之后,能够明了你要说的什么问题,是怎样着手解决的,并不需要读者非得全面理解你的论文的全部内容,因此,专业期刊同样要求论文具有可读件,如果一篇论文由于可读性差而失去很多读者,对于期刊本身而言,负面影响将是严重的。
三、信息量 信息量是源于通信领域而逐渐普及成为大众与媒体频繁使用的一个词,将它与一篇科技论文联系起来,是指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论文本身能向读者提供多少有关该论题的信息。笔者在《Chinese physics Letters》的投稿规范上看到,它是指“要尽可能多地给出有关研究的信息,尽可能少地运用investigate(调查),study(研究),disuss(讨论)等词,并举例作了进一步解释,如“The cross section is(6.25±0.02)就比“The cross section is measured”包含更多的信息量。通俗地讲,读之前或许不知道,或者模糊不消或不确切的知识在读过该文之后不仅获得新知识,还消除了模糊不清或不确切之处,就说明这篇文章包含较多的信息量。简言之,当你读完一篇文章后获得的新知识越多,说明它的信息量就越大。显然,“多点测量”的信息量要比“6点测量”少得多,前者给出的是模糊的、不确切的信息,而后者则是清楚的。确切的信息。现在,国内外一些著名期刊对论文的篇幅作了严格限制,这样作的意义何许呢,显然新的学术思想,新的实验,新的发现……等等创新结果是决定论文信息量的关键,但是不可否认,篇幅的严格限制会促使作者想方设法删除那些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的或次要的内容,作者面对篇幅的限制,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构思论文的框架,选择最重要的素材,采纳最恰当的表述方式并对文字的叙述仔细推敲,这样作的结果,一般来说论文的内容充实了,(信息量上增加了,主题鲜明了,论文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著名的国际学术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的编辑首先对来稿从标题、图表、数学公式直到参考文献逐一计算所占的行数,总行数绝对个能超过460行,否则即退回作者重新修改,精练内容到符合要求为止。篇幅虽少但内容不充实,论文包含的信息量太少则很难被编辑,申稿人认为是篇好文章,退稿是预料之中的事。从上可知,限制论文篇幅隐含着对信息量的要求,只要作者认真对待,反复修攻,精练自己的叙述方式,就能够改善论文的质量,尤其是增加信息量。在这方面值大家借鉴的是,Watson与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发表在《Nature》上,只有约500字和一幅DNA的双螺旋图,就是penzias和Wilsoh发现字宙大爆炸的3K背景辐射的技术观测论文也只有一页篇幅,而这两篇论文则使作者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医学奖与物理学奖。
五、署名与致谢 科技论文的署名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应按研究工作实际贡献的大小确定署名,论文中的每一位作者均应对其论点,数据和实验结果 械9比,其中责任作者还应当对读者的质疑有答辩的能力与义务。不恰当的署名既可能失去获得科学奖励的机会,又可能严重损害论文与作者的声誉。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Baltimore于1986年在他本人并不熟悉的、不知道有伪造实验数据的论文上署名,造成了恶劣影响,受到科学界严厉的谴责,论文被宣布撤回,他本人引咎辞职,因此,优秀科技论文的署名反映了作者的科学道德,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篇科技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一个研究小组完成的,至少包含了课题组的贡献,也包含了作者与同事,同行的学术交流与讨论,甚至向其他专家学者当面的或书面的请教。也包括经费的支持和工作条件的保障,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通过论文对自己的学术思想,研究进展提供过帮助的主要人员表示致谢是完全应当的,特别是在学术上。科学问题方面对自己的研究提供过帮助或得到过启发的人员,一定要向他们致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界出现了一次极不公平的诺贝尔奖事件,当时著名的女物理学家莱丝·梅特娜(Lise Meitner)对核裂变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出身犹太民族受到迫害离开德国后,她曾通过大量书信促进(实际上也指导了)奥托·哈恩(Otto Hahm)进行实验工作,遗憾的是哈恩为了独得 当 尔奖,未能向评委会提供这些内情,既未在论文中署上梅特娜的名字,也未向她致谢,终于将梅特娜排斥于诺贝尔奖之外,使科学界感到极大的震动,哈恩的品行将永远受到谴责。论文的作者千万不要轻视致谢这件事,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自已论文公开发表后,就用书面形式记载了你的和科研成果,同时上记下了你的科研道德,像哈思那样的事,无论它的档次多高,还是不出现为好。以上五个要素,是一篇优秀科技论文必须具备的,至少是应当努力去实现的目标。编辑、审稿人实际上是与作者一起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不懈地工作着,关键当然还是作者自己。
第二篇:撰写科技论文的五个要素
一、创新性 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处于转折、发现和革命的时期,像本世纪之初量子论诞生那种充满重大发现的年代;像四十年代未至五十年代初发明晶体管的年代,像五十年代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从而开创分于生物学的激动人心的时期,创新是一种科学发现,它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对人类的认识在哲学的高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些科学革命时期的创新,学术界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它的含义,这不属于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所关心的是处于科学技术平稳的发展时期,由一般科技人员撰写的论文,它的创新性究竟是指什么,请先看一下《nature》与《science》的说明。《nature》认为创新是科研成果新颖,引人注意(出入意料或令人吃惊),而且该项研究看来在该领域之外具有广泛的意义,无论是报道一项突出的发现,还是某一重要问题的实质性进展的第一手报告,均应使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感兴趣。《science》则认为,创新是指,对自然或理论提出新见解,而不是对已有研究结论的再次论证,内容激动人心并富有启发性,具有广泛的科学兴趣。具体而言,就是说在已沉寂的研究领域提出创新思想,在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或者是
将原先彼此分离的研究领域融合在一起。读者不难看出,上述要求并不是容易达到的,即使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己发表的论文,也并不是都能达到这个要求,如果有10%的论文能达到这个要求也就相当不错了,显然这种要求是办刊人员的奋斗目标和期刊的最高标准,为了比较,再来看一看《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这三种全国性综合期刊对创新性的要求,它们的要求是共同的。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和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可能己注意到这里对创新性的要求与《nature》、《science》的要求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特别强调论文的内容应能引起科技界广泛的兴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国际科学期刊,《nature》与《science》强调这一点是应当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他们可以从众多的来稿中筛选出符合这一要求的论文;而国内期刊需要根据本国科研的实际需要和整个背景情况来慎重地对待这个要求,其实,随着国家科学基金个人申请项目的逐年增多,申清人就可以既根据个人的专长,又根据当前国内外自己所熟悉的科学前沿进展确立科研选题,那么假以时日,这个要求也就不难达到了。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像《nature》与《science》这样著名的国际科学周刊,在全世界也只此两家,我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照搬那些不符合国情的东西 暇梗庖逯卮蟮穆畚幕蜓芯砍晒欢ɑ嵋鹣喙亓煊蚩萍既嗽钡墓刈ⅰ 笔者认为,一篇沦文或一项研究课规模不一定很大,但研究一定要深入,结果一定要深刻,要能反应研究者独到的见解。这样的论文列入高水平论文想必不会有疑问了。
二、可读性 一篇科学论文的可读性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引起作者的高度重视。可读性是由如下因素决定的:1.研究工作是否取得了实质件进展,所得结论是否可靠,结果是否深刻和有启发性,如果是阶段性成果,它对后续的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是否是重要发现的前奏。如果研究工作没有获得阶段性或最终的结果,就不应动手写论文,靠一个平淡的研究工作无论如何是写不出一篇好文章来的,因而也不可能是一篇具有可读性的文章。2.作者要对论文进行完整的构思,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一项研究课题经过长期努力工作而得到结果时,就应当像艺术家构思一幅作品那样,一丝不苟。精雕细刻,对论文的论述方式,内容的取材,学术思想的解释,研究背景的介绍等等
需要反复推敲,仔细斟的,以期作到论文的结论严谨,内容充实。论述完整。逻辑性强。如果作不到这一点,那么论文就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了。3.在论述方式上,要作到深入浅出,表达清楚、简练。专业术语准确,前后一致,语言要规范、生动。4.文字与插图恰当的配合。国内相当多的论文在利用图、表来生动地阐述学术内容方向还显不足,随着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方法的普及,论文中采用彩图、立体图的趋势将会增加,这可以避免过多的文字说明,而且效果也比较好。5.论文的体例格式。虽然每一期刊都制定了能反映他们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的体例要求,但大体上,学术期刊有一个共同的体例要求,读者对此并不陌生,不过真正认真照着去作的却不多,作者可能很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术期刊为什么要提出体例要求?须知这不是可以随意对待的事。体例不仅保证了论文形式上的规范,也保证了内容上的可读性,恰恰就是这一点被许多作者所忽视了,其中,论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这三者基本上决定了论文能否被期刊所采纳和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进入《科学文献索引》的优秀期刊《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一再申
明:本刊特别注重文章的标题。摘要的编写。目的在于提高文章的引用率。标题应该清晰地描述文章的内容,又能反映与其他文献的区别。关于摘要,首先要求是对文章时主题及其所属的领域和研究对象给予简短的叙述,更重要、更严格的要求是对文章的理论或实验结果、结论以及其他一些有意义的观点给出情晰,明确、较具体的简要的叙述。可见这三者对一篇论文是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的。国内有些论文的一个通病是喜欢包罗万象的,大而空的标题,接着又是言过其实,空洞无物的掖要。例如说一次观测就得出一个变化规律;一个算法就解决了一个np问题,等等,罗列的关键词不能反映论文的中心议题,也不便于检索,这样就使得读者没有兴趣再读下去了,出现这样的结果,何谈沦文的可读性? 请看一下《nature》在投稿指南第二条上对可读性是如何解释的:来稿应写得清楚。简练,以便让其他领域的读者和母语为非英语的读者能能够读懂。基本的但又属于专业的术语应作简明解释,但不要说教式的。在投稿之前请从事其他学科研究的同事对最终文稿在清楚易懂方面提供意见往往很有用。《nature》杂志的编辑常常建议修改并重写论文的摘要和正文的第一段(即引言),…,并保证文章和图片
对非该领域的读者明确,能读懂。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论文的可读性是何等重要,《nature》杂志一再申明,论文是否利用最终决定权属于编辑部,凡不符合他们要求的稿件,毋需深人阅读即行退稿,道理很简单,在大量来稿的情形下,编辑不可能花太大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处理一篇可读性很差的稿件。谈到可读件,使笔者回想起在数学界流传很广的一件恢事。在本世纪之初,hilbert由于提出23个数学论题而名声大振,有人问他何谓23个好的数学选题,hilbert毫个犹豫地回答:清晨与你漫步时,能向你遇到的第一位行人用10分钟时问解释清楚的数学选题。可见简明、清楚、易懂是一篇论文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三篇:撰写科技论文的五个要素
一、创新性 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处于转折、发现和革命的时期,像本世纪之初量子论诞生那种充满重大发现的年代;像四十年代未至五十年代初发明晶体管的年代,像五十年代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从而开创分于生物学的激动人心的时期,创新是一种科学发现,它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对人类的认识在哲学的高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些科学革命时期的创新,学术界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它的含义,这不属于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所关心的是处于科学技术平稳的发展时期,由一般科技人员撰写的论文,它的创新性究竟是指什么,请先看一下《nature》与《science》的说明。《nature》认为创新是科研成果新颖,引人注意(出入意料或令人吃惊),而且该项研究看来在该领域之外具有广泛的意义,无论是报道一项突出的发现,还是某一重要问题的实质性进展的第一手报告,均应使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感兴趣。《science》则认为,创新是指,对自然或理论提出新见解,而不是对已有研究结论的再次论证,内容激动人心并富有启发性,具有广泛的科学兴趣。具体而言,就是说在已沉寂的研究领域提出创新思想,在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或者是将原先彼此分离的研究领域融合在一起。读者不难看出,上述要求并不是容易达到的,即使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己发表的论文,也并不是都能达到这个要求,如果有10%的论文能达到这个要求也就相当不错了,显然这种要求是办刊人员的奋斗目标和期刊的最高标准,为了比较,再来看一看《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这三种全国性综合期刊对创新性的要求,它们的要求是共同的。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和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可能己注意到这里对创新性的要求与《nature》、《science》的要求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特别强调论文的内容应能引起科技界广泛的兴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国际科学期刊,《nature》与《science》强调这一点是应当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他们可以从众多的来稿中筛选出符合这一要求的论文;而国内期刊需要根据本国科研的实际需要和整个背景情况来慎重地对待这个要求,其实,随着国家科学基金个人申请项目的逐年增多,申清人就可以既根据个人的专长,又根据当前国内外自己所熟悉的科学前沿进展确立科研选题,那么假以时日,这个要求也就不难达到了。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像《nature》与《science》这样著名的国际科学周刊,在全世界也只此两家,我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照搬那些不符合国情的东西 暇梗庖逯卮蟮穆畚幕蜓芯砍晒欢ɑ嵋鹣喙亓煊蚩萍既嗽钡墓刈ⅰ 笔者认为,一篇沦文或一项研究课规模不一定很大,但研究一定要深入,结果一定要深刻,要能反应研究者独到的见解。这样的论文列入高水平论文想必不会有疑问了。
二、可读性 一篇科学论文的可读性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引起作者的高度重视。可读性是由如下因素决定的:1.研究工作是否取得了实质件进展,所得结论是否可靠,结果是否深刻和有启发性,如果是阶段性成果,它对后续的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是否是重要发现的前奏。如果研究工作没有获得阶段性或最终的结果,就不应动手写论文,靠一个平淡的研究工作无论如何是写不出一篇好文章来的,因而也不可能是一篇具有可读性的文章。2.作者要对论文进行完整的构思,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一项研究课题经过长期努力工作而得到结果时,就应当像艺术家构思一幅作品那样,一丝不苟。精雕细刻,对论文的论述方式,内容的取材,学术思想的解释,研究背景的介绍等等需要反复推敲,仔细斟的,以期作到论文的结论严谨,内容充实。论述完整。逻辑性强。如果作不到这一点,那么论文就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了。3.在论述方式上,要作到深入浅出,表达清楚、简练。专业术语准确,前后一致,语言要规范、生动。4.文字与插图恰当的配合。国内相当多的论文在利用图、表来生动地阐述学术内容方向还显不足,随着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方法的普及,论文中采用彩图、立体图的趋势将会增加,这可以避免过多的文字说明,而且效果也比较好。5.论文的体例格式。虽然每一期刊都制定了能反映他们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的体例要求,但大体上,学术期刊有一个共同的体例要求,读者对此并不陌生,不过真正认真照着去作的却不多,作者可能很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术期刊为什么要提出体例要求?须知这不是可以随意对待的事。体例不仅保证了论文形式上的规范,也保证了内容上的可读性,恰恰就是这一点被许多作者所忽视了,其中,论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这三者基本上决定了论文能否被期刊所采纳和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进入《科学文献索引》的优秀期刊《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一再申
共2页,当前第1页12
teniu.cc范文网【www.teniu.cc】
第四篇:撰写科技论文的五个要素
一、创新性
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处于转折、发现和革命的时期,像本世纪之初量子论诞生那种
充满重大发现的年代;像四十年代未至五十年代初发明晶体管的年代,像五十年代发现dn
a双螺旋结构从而开创分于生物学的激动人心的时期,创新是一种科学发现,它必将开创一
个新的学科领域,对人类的认识在哲学的高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些科学革命时期的创新,学术界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它的含义,这不属于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所关心的是
处于科学技术平稳的发展时期,由一般科技人员撰写的论文,它的创新性究竟是指什么,请先看一下《nature》与《science》的说明。
《nature》认为创新是科研成果新颖,引人注意(出入意料或令人吃惊),而且该
项研究看来在该领域之外具有广泛的意义,无论是报道一项突出的发现,还是某一重要问
题的实质性进展的第一手报告,均应使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感兴趣。《science》则认为,创
新是指,对自然或理论提出新见解,而不是对已有研究结论的再次论证,内容激动人心并
富有启发性,具有广泛的科学兴趣。具体而言,就是说在已沉寂的研究领域提出创新思想,在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或者是将原先彼此分离的研究领域融合在一起。
读者不难看出,上述要求并不是容易达到的,即使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己发表的论文,也并不是都能达到这个要求,如果有10%的论文能达到这个要求也就相当不错了,显然这
种要求是办刊人员的奋斗目标和期刊的最高标准,为了比较,再来看一看《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这三种全国性综合期刊对创新性的要求,它们的要求是
共同的。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和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可能己注意到这里对创新性的要求与《nature》、《science》的要求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特别强调论文的内容应能引起科技界广泛的兴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大家
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国际科学期刊,《nature》与《science》强调这一点是应当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他们可以从众多的来稿中筛选出符合这一要求的论文;而国内期刊需
要根据本国科研的实际需要和整个背景情况来慎重地对待这个要求,其实,随着国家科学
基金个人申请项目的逐年增多,申清人就可以既根据个人的专长,又根据当前国内外自己
所熟悉的科学前沿进展确立科研选题,那么假以时日,这个要求也就不难达到了。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像《nature》与《science》这样著名的国际科学周刊,在全世界也只此两家,我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照搬那些不符合国情的东西
暇梗庖逯卮蟮穆畚幕蜓芯砍晒欢ɑ嵋鹣喙亓煊蚩萍既嗽钡墓刈ⅰ
笔者认为,一篇沦文或一项研究课规模不一定很大,但研究一定要深入,结果一定要
深刻,要能反应研究者独到的见解。这样的论文列入高水平论文想必不会有疑问了。
二、可读性
一篇科学论文的可读性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引起作者的高度重视。可读性是由如下因
素决定的:
1.研究工作是否取得了实质件进展,所得结论是否可靠,结果是否深刻和有启发性,如果
是阶段性成果,它对后续的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是否是重要发现的前奏。
如果研究工作没有获得阶段性或最终的结果,就不应动手写论文,靠一个平淡的研究工
作无论如何是写不出一篇好文章来的,因而也不可能是一篇具有可读性的文章。
2.作者要对论文进行完整的构思,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一项研究课题经过长期努力工作
而得到结果时,就应当像艺术家构思一幅作品那样,一丝不苟。精雕细刻,对论文的论述
方式,内容的取材,学术思想的解释,研究背景的介绍等等需要反复推敲,仔细斟的,以
期作到论文的结论严谨,内容充实。论述完整。逻辑性强。如果作不到这一点,那么论文
就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了。
3.在论述方式上,要作到深入浅出,表达清楚、简练。专业术语准确,前后一致,语
言要规范、生动。
4.文字与插图恰当的配合。国内相当多的论文在利用图、表来生动地阐述学术内容方
向还显不足,随着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方法的普及,论文中采用彩图、立体图的趋势将会增
加,这可以避免过多的文字说明,而且效果也比较好。
5.论文的体例格式。虽然每一期刊都制定了能反映他们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的体例要求,但大体上,学术期刊有一个共同的体例要求,读者对此并不陌生,不过真正认真照着去
作的却不多,作者可能很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术期刊为什么要提出体例要求?须知这不
是可以随意对待的事。体例不仅保证了论文形式上的规范,也保证了内容上的可读性,恰
恰就是这一点被许多作者所忽视了,其中,论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这三者基本上决定
了论文能否被期刊所采纳和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进入《科学文献索引》的优秀期刊《ch
inese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一再申明:本刊特别注重文章的标题。摘要的编写。目的在于提高文章的引用率。标题应该清晰地描述文章的内容,又能反映与其他
文献的区别。关于摘要,首先要求是对文章时主题及其所属的领域和研究对象给予简短的叙述,更重要、更严格的要求是对文章的理论或实验结果、结论以及其他一些有意义的观
点给出情晰,明确、较具体的简要的叙述。可见这三者对一篇论文是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
果的。国内有些论文的一个通病是喜欢包罗万象的,大而空的标题,接着又是言过其实,空洞无物的掖要。例如说一次观测就得出一个变化规律;一个算法就解决了一个np问题,等等,罗列的关键词不能反映论文的中心议题,也不便于检索,这样就
使得读者没有兴趣再读下去了,出现这样的结果,何谈沦文的可读性?
请看一下《nature》在投稿指南第二条上对可读性是如何解释的:来稿应写得清楚。简
练,以便让其他领域的读者和母语为非英语的读者能能够读懂。基本的但又属于专业的术
语应作简明解释,但不要说教式的。在投稿之前请从事其他学科研究的同事对最终文稿在清楚易懂方面提供意见往往很有用。《nature》杂志的编辑常常建议修改并重写论文的摘要和正文的第一段(即引言),…,并保证文章和图片对非该领域的读者明确,能读懂。
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论文的可读性是何等重要,《nature》杂志一再申明,论文是否利
用最终决定权属于编辑部,凡不符合他们要求的稿件,毋需深人阅读即行退稿,道理很简
单,在大量来稿的情形下,编辑不可能花太大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处理一篇可读性很差的稿
件。
谈到可读件,使笔者回想起在数学界流传很广的一件恢事。在本世纪之初,hilbert由
于提出23个数学论题而名声大振,有人问他何谓23个好的数学选题,h
第五篇:如何撰写科技论文
如何撰写科技论文
昨天听了倪明选的讲座《怎样混在IT学术界》。他讲了许多写paper相关的事情,有一句很经典,说在中国SCI最吃香,可是那个东西在美国基本没人知道。SCI是个什么东西?下面转一篇科技论文写作的东东,其中部分可以借鉴。
有学者说一篇成功的论文中有三分之一来源于Idea, Design and Experiment/s,有三分之一来源于Writing,有三分之一来源于Submitting and Arguing。那么撰写论文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了,即使你的Idea,Design和Experiments都非常好,如果没有好的Writing,那么其价值就大打折扣了。这有些像一颗颗的珍珠,如果把他们胡乱堆在一起就没有多少价值,当把它们用绳子穿起来做成项链的时候,就会变得漂亮起来,如果在戴到一个美女脖子上那就更漂亮了。这也同包装类似,如果没有好的包装商品的价值就会打折扣。“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并不是所有的审稿人都非常熟悉我们从事的研究领域,都非常清楚我们的论文所包含的价值,因此外观和包装很好,往往可以得到审稿人的认可。就如同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美女,首先就会多一分喜欢和向往,谁又会上去看看她是不是“绣花枕头荞麦皮”。其实,真正有价值的论文很少很少,绝大部分的论文最终都是进入历史的垃圾堆了,编辑和审稿人其实也都非常清楚这一点,大部分论文都是处在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的边缘,感觉好一点也许就接受了,感觉差一点也许就拒绝了。
那么,如何写好一篇论文呢?首先要澄清一个问题——没有一个成功的作家是可以通过学校培养出来的,同样,写好论文也绝不是靠什么书面的技巧和别人的经验之谈就能够达到目的的,最重要的是靠自己去体验和努力。人们从阅读中能够掌握10%的内容,从听到的内容中掌握15%,而亲自经历过的内容则可以掌握80%,因此,要想真正掌握写论文的技巧还是需要自己多加练习。老师是教不出来的,不要指望拿到一个范本就万事大吉,更不能依靠几次所谓的培训就能解决所有的写作问题。但是,别人的经验和教训确实可以在我们写论文的初期少走弯路,特别是许多非常明显的错误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避免,在所有的退稿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稿件就是因为有了太多明显的错误所导致的——因为这些明显的错误会让编辑和审稿人产生三种很坏的印象,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够尊重所有的读者,有了这些印象以后论文不被“枪毙”那才是怪事。所以,我们把一些最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最应该避免的问题总结出来还是很有意义的。
创新性问题初探——开动思维试验,努力找出创新点
无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一篇高水平的论文第一是体现出创新性,创新性可以有以下几个种类:
应用性研究:新方法新应用研究;新方法旧应用研究;旧方法新应用研究 ······。基础性研究:新发现新理论(认识);新发现旧理论;旧发现新理论 ······。
交叉学科研究:A领域方法解决B领域问题;A、B结合创新 ······。
“前沿”研究:创新研究;跟踪研究 ······。(没有“跟踪研究”的“创新研究”?)
原创的工作对我们来说几乎不可能,真正的创新其实很难得,管理学上有一组统计数据:3000个最原始的想法当中,只有300个值得去考虑,其中又只有30个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只有3个可以进行真正的实验,最后能成功的只有一个。那么是不是说我们就不能创新了?显然不是的。伟大的牛顿还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工作,所以我们必须汲取前人的精华,日本有一句话“仿冒+改良=创新”,那么仿冒会不会很难呢?应该不会太难吧,看看别人做什么,我们也去做就是了;改良很难吗?比起单纯的仿冒来说确实难一点,但也不应该很难。关于创新,我权且叫做“熬粥理论”:稻谷第一次食用算作牛顿级别的贡献,把稻米烧熟并去掉皮来吃算作诺贝尔奖级别的贡献,大米做成米饭或者大米粥就只能是一篇JACS或者SCIENCE论文了,大米粥再加上红枣花生做成八宝粥那么可以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如果改变八宝粥的配料和配比可以发表在Analyst或者Talanta上面,我们知道改变八宝粥的配料和配比几乎是没有限制的,你可以永远做下去,但是当八宝粥的种类非常多了以后就只能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了。那么我们仿冒别人做的八宝粥,在口味和营养方面做一些改良显然是不那么困难的,这不就是创新吗?!。所以创新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我认为最关键、最困难得地方在于仿冒什么、改良哪个方面。
我想这个问题好回答一些,当然仿冒那些畅销产品了,本身这种商品就卖不出去,你仿冒的就更卖不出去了。对于论文来说自然就是跟踪那些热点课题,大家都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仿冒商品是要引起顾客的注意,仿冒论文就是要引起杂志和审稿人的注意,杂志和审稿人就是我们的顾客,要让他们买我们的账才行。这一点需要我们非常注意:我们不能自己在这里说自己好,一定要让人家说我们的好,人家不承认或者没兴趣就没用。举个例子: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口味上其实差别非常小,不是特别专业的人员是不可能分出来的,但是就是有人喜欢购买可口,有人喜欢购买百事。当然,我们不是说无论我们的文章怎么样就一定要去迎合他们,如果确实比较好却又被拒稿,那很可能是我们选择的杂志不合适,选择杂志的问题在论文写作部分再说。
思维实验
我们的实验条件确实有限,但是恐怕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地方可以富裕到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地步,资源总是有限的。那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完成工作和学位,就只有开动脑筋,也就是充分利用思维实验,显得尤其重要。一个想法是旧成分的新组合,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举一个例子:某博士在研究某开链冠醚与铽离子配合物的荧光时,偶然发现了六次甲基四胺配制成的缓冲溶液具有荧光增敏作用,其实凡是从事过荧光分析的人,估计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只是因为是缓冲溶液大家都将其“故意”忽略了,他最初发现这个现象以后,按照原来从事分析专业的习惯就写了一篇定量测定的论文投出了,结果很快被退稿,说这个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没什么测定的价值,但是这位博士从感觉上不这么认为,于是就开始深入研究,首先是怎么这种缓冲溶液就有增敏效应呢,也许是与六次甲基四胺的笼型结构有关吧,那么待分析物质与六次甲基四胺分子是如何结合或者说发生了什么相互作用,很可能是形成了一种超分子体系,接下来就又想到既然是这种缓冲溶液有这个作用,那么改变pH值就必然会影响到荧光强度,是不是可以作为pH传感器……经过这三步深入分析之后,将文章全部重新改写,很快就发表在更高的杂志上了。
多组分荧光混合物的同时检测问题,在九十年代初厦门大学就用最原始的多波长校正等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做过尝试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在97年湖南大学对于同样的体系用相对较新的偏最小二乘和最简单的人工神经网络(ANN)尝试发表在化学学报和Talanta上,在2001年兰州大学用改进的ANN重新处理同一个混合物体系发表在Analyst上面。某课题组用荧光染料测定核酸成功以后,另一课题组就用荧光染料测定蛋白质;某课题组用共振光散射(RLS)测定核酸了,另一课题组就用RLS测蛋白质;某课题组用纳米材料结合荧光染料了,另一课题组就继续用结合了荧光染料的纳米材料作为测定蛋白质的手段和载体……这些实例还不足够给我们以启发吗?一篇论文的规模不一定很大,但一定要能反映作者独到的见解。其实每一个科研领域都有研究的必要性,而且思想和创新其实一点都不难!论文写作——天下文章一大抄,关键是要抄得巧抄得妙
在英文科技论文写作中,首先是一个英语基础和水平的问题,这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只有靠持续不断的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来更好的解决问题。英语不是母语、水平又不够,而且写作的经验太少,许多地方根本注意不到,这还只是语法、词汇和写作习惯的问题,涉及到实验的解释、讨论部分问题就更多了,所以我们经常会犯很多很多的小错误。特别注意:实验部分可以用过去时态,讨论部分用一般现在时态;主谓语的单复数一致如each,both,none,and,or;冠词a,an,the的用法;介词of,in,at,under等的用法;数量词的用法;各种连接词that,however,moreover,therefore,though,but,then等的用法,等。本身我们的论文质量和水平就不是特别高,当审稿人拿过文章来看到满篇的小错误就会反感,接下来就是挑毛病拒稿了,甚至干脆直接枪毙了,什么意见都不给你。就像如果一个大美女脸上长了很多雀斑或者小疙瘩,非常性感的身材却穿上了没有洗干净的连衣裙,恐怕你就不那么喜欢了。道理都是一样的。
1、动手写文章之前
一篇高水平的论文要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内容完整、结构完整匀称。因此,一定要先定好框架和基调,再往里面填内容,就像盖楼房一样,切忌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最好不要拿来一堆文献,东抄一段西抄一段。堆砌完了才发现很多东西没用,或者逻辑衔接不上。给人感觉是进了杂货铺。科技论文其实还是比较好写的,不是很讲究语言的修辞和优美,更关注的是简洁、明了、准确、客观,完全是一种英文的“八股”,只要多读多写勤于练习,还是比较容易的。英语总共有55万单词,2000个常用单词就能完成90%的语言,400个单词就组成了65%的写作内容,只有26个字母和44个发音,只有70种主要的拼写组合。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对一些关键段落,关键句子,甚至关键词等要多多推敲,区分好那些是事实Fact,哪些是想法Idea,哪些是涵义Implication。千万不可一挥而就,因为你自己做的实验,你自己知道要表达什么意思,你写作的时候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写下去的,但别人看的时候就会非常不同了。
通常,各个杂志都要求论文限制为一定的篇幅,一般研究论文Paper在4000-6000字数,大约4-6个版面,综述类Review在8000字数左右,快报Letter通常少于3000字数,最多两页版面。因此,素材的选取在定下框架和基调的时候就应该做到心里有数,不但那些关系不大的或次要的内容要删除,更要慎重考虑那些可能与自己论文结论或内容相反的素材的取舍和使用。当然,Paper的信息量大一些,实验详尽一些对于接受发表有利一些。
2、题目和摘要
一定要简明、到位,不能出现任何语法或词汇错误。以前经常使用的如 “某某问题的研究”一类的标题,现已很少有人使用。更为常见的是用论文中的主要结论作为标题,以期引起读者注意。标题之后其次最重要的是摘要,摘要要使读者能够明了你要说的什么问题,是怎样着手解决的,并不需要读者非得全面理解你的论文的全部内容。因为现在各种网络数据库免费提供题目和摘要以便检索,而不提供全文,所以必须在摘要中要读者能够明白你的工作。摘要中不能出现第一人称,也最好不要出现太长的各种从句,尽量不要出现“首次”一类的字眼,容易引起审稿人的反感!尽量要短一些,不可过多的描述技术和实验细节,大多数杂志都有字数限制,甚至一部分杂志不要文字摘要而只要一幅图表。摘要应该包括:研究的对象;主要研究方法;实验条件;主要结果;结论;其他非结论性工作(例如机理探讨等);研究的意义。这几项内容缺一不可,但是必须用最精炼的句子来表述最关键的问题,不要只是简单的把正文中的内容照抄过来。
3、引言部分
最好是自己写,但对我们的英文水平来说还有些困难,那么就要摘抄别人的句子。此时,要多找些风格不同文献,单个句子的摘抄,切忌整段话搬过来。通常,三段论的写法比较好,条理清晰,逻辑明确。本文涉及的研究领域及其价值何意义(为什么要做?),前人的工作和尚存在的问题,本文的贡献(写明自己的新意和创新点)。非常忌讳主次不分、层次不明、详略不当,特别是引用前人工作与自己的研究关系不大。要注意两点:一是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必要具体指出哪些文献中有问题,只要笼统的说就可以,或者引用综述文章中提出来的共性问题;本文的贡献部分最好简明扼要的说出论文的要点,慎重使用“首次”之类过强的字眼,语气要委婉。审稿人一般来说会用十几分钟的时间来看摘要和引言部分,到看完引言以后就已经对这篇文章定下了一个基调。因为审稿人的耐心和时间,往往不会非常仔细地去阅读全文,如果摘要和引言写不好、引不起审稿人的兴趣,往往就会去查找全文中的问题拒稿,甚至直接什么意见都不写就退稿了。
4、正确使用图表
要牢记,很多人会首先浏览一篇论文的图表以了解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图表被认为是论文的精髓, 它既是论文的骨骼, 又是论文的肌肉, 因而形成论文的“核”,图表的数量与质量决定了论文的去向。一幅好的图表可以顶壹千个文字,尽可能使用图表,图又比较直观,能用图就不用表,能用表就不用文字。当然,也不可过分追求使用图表,如果能够简单地用两句话说明白的事情,你非要搞一个图表也不好。论文中的图注和表注也应该足够重视,要详细到足以说明问题,使读者看了图表及图注和表注就能够了解全文的主要结果。图表一定按照顺序标出来,在相应的文字说明中不要简单的把图表已经能够反映出来的数据在说一遍,只说与自己的讨论和结论关系最密切的内容。
同时要特别注意图表的规范性,Table统一使用三线表,Figure和Scheme、Chart、Graph都有各自的含义和要求,要充分重视数据的取舍和图表的设计。同时,有些杂志对于图表的数量有一定限制。另外,对于文字的规范性和论文格式的标准性也要引起注意,应该严格按照Guide for authors执行。当然,仔细阅读Guide for authors / Introduction to Authors很烦人的,简单有效的办法是找一篇这个杂志的Sample Copy来参照排版就可以了,5、实验和讨论部分
实验的关键步骤要写清楚,即使你按照某文献或手册进行的试验并且也引用了文献还是应如此。讨论部分如果可能就要和前人的工作进行一些对比,既可以突出自己的优点,又表明自己对该领域有充分的了解,并增加说服力而不至于让人家以为自吹自擂。“单纯的收集数据和事实不等于科学”,就好比一堆水泥、钢筋和砖块放在一起并不能建成房子,必须经过适当的组织和使用这些材料才能建成房子。因此,实验结果通常不是按照自己做实验时候的顺序来简单罗列,最好是按照你要说明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安排,以便于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对于一些与结论关系不大的数据和内容要敢于舍去,而不要舍不得。对于数据的分析,特别是机理的讨论很重要,高档的文章往往实验不是很复杂,但是讨论非常严谨、复杂,有许多的公式和论证,限于自己的理论水平我经常就看不懂。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多一些分析和讨论。
对于论文中的局限性的处理:我们往往害怕说出这些不足之处,加以回避,其实大可不必!你回避的问题却往往成为审稿人提出批评的地方,因为是同行是专家,对这些问题了如指掌,到人家给你提出意见的时候,你再去修改难度反而比较大了。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讨论自己的不足之处既可以表明作者的自信,也可以表明作者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反而引起
审稿人的尊重和认可,既然是不可避免的又是大家共知的局限性,讨论一下有什么不可呢? 只是要注意我们只是讨论局限性或者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而不是说自己的工作比以前的工作没有优点。
结论和讨论之中要注意尽量不要使用模糊性的描述,例如:不能说“多次测量的平均结果是……”而应该明确说“七次测量的平均值为……”,同时也不应该过多地使用推测性的结论作为进一步的引申结论的证据。尽管在科研论文中一般不说非常绝对的结论,而只说“根据以上证据和讨论,很可能是……的结论”,同时,也允许做一些证据还不够充分的推论,但是不能从一个还不确定的“推论”继续作更多地“结论”。
对于能够支持自己文章结论的文献可以引用,不要引用与自己结论关系不密切的文献,不要夸大自己数据还不能完全支持自己的结论,在结论中适当强调研究的重要性。不要把结论Conclusion和Summary、Discussion等同起来,必须适当区分。
6、致谢
不是可有可无的,有基金支持的项目研究会得到更多地认可,感谢课题组其他成员的帮助或者同行的学术交流讨论,会显得作者有很好的修养和品格。
7、文献引用
引用自己的工作是必要的,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要过多地引用自己的工作,否则审稿人会认为你很自负,或者故意忽视他人的贡献,特别是审稿人从事的领域很可能和你很相近(通常都是这样的!)。还容易给人的印象是你在一个没有人感兴趣的领域工作,就你自己在做这些工作,这些都是不利的。另外,参考文献必须仔细核对,主编可能根据引言中的参考文献选择审稿人,所以应该将主要的文献放在引言中,而不是在后面。引言中的文献引用最好能够放在非常具体的位置,而不要很笼统的堆在一起,例如:“……[5-15]”不好,而应该“……[5-6]。……[7-10]。…[11],…[12],…,[13-14]…,[15]…”。
通常编辑和审稿人会根据参考文献来初步判断该论文的水平以及作者对有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水平,因此,引用的文献通常限制在最近三年到五年之内的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只有经典的结论或书籍可以使用年限比较长的,非英文的文献也尽量少引用,同时要注意尽量使文献分散在不同的期刊杂志,不要过多(三到四篇以内)引用一种杂志中的文章,要保证引用你所选择投稿期刊中的大约三篇文章比较好。一般的Paper引用文献数量在20-40篇就可以了。有些杂志选择审稿人的时候可能从你所列文献中去寻找,所以引用文献要适当考虑到这个问题。
由于不同期刊对于引用文献的格式要求差别很大,例如有些要求列出全部的作者,文献的题目,期刊名称和年、卷、期、起止页码,有些则不要求写那么详细,例如只写前三位作者、不要题目和终止页码。如果文章被退稿改投的话,可能会带来很多麻烦,要重新查一遍文献的题目和页码等。因此,建议在引用文献的时候,第一次写作的初稿中把引用文献的细节都写出来,并且保存一份副本。为以后的修改和改投方便。
关于投稿期刊的选择、审稿人意见的答复和退稿的处理。
选择期刊:
根据稿件内容和期望的影响范围决定。要选择最适合你文章内容的期刊,不要太过考虑影响因子。不要因为因子低就觉得丢人、不好意思、抬不起头来,这是要不得的,邹承鲁院士、自然科学基金委等许多人都严厉批评现在唯论文数量论和影响因子论的作风。这些东西
需要,但是不能走极端!。选择期刊的一个有效办法是仔细读一读杂志的Instructions To Authors中的Scopes,浏览一下最近一年内此杂志所发表的文章,看看与自己的论文涉及的范围和质量是否合适。否则,很容易被拒稿。有些杂志可能要作者自己推荐审稿人,我们最好从文稿所列出的文献中选择为佳。
回复编辑和审稿人:
审稿人和编辑都是期刊覆盖领域的学者专家,绝大多数人都是负责任的,是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提出的比较公正和科学的意见,虽然作为该领域的专家,他们负有评议同行工作的社会义务,对于他们了解世界范围内的同行都在做些什么工作很有帮助,但我们还是应该从内心里尊重他们的劳动。不能因为对自己论文有些尖刻的批评、错误的意见、拒稿而心里骂娘。这是要不得的,闻错则喜、有错必改,及时、礼貌、认真,坚持科学和公正原则是作者的科学品德的表现。
在写回信的时候,作者应该首先对审稿人的工作表示欣赏和感谢。声明稿件按建议作了最大程度修改。我们承认,经常见到的审稿人的观点并不总是正确。有些是由于审稿人的研究领域与作者的工作有一定距离,有些是作者没有交待清楚(英文表达的问题,或者是作者刻意回避的问题)导致审稿人对相关的论文部分有误解。要以实验事实回复审稿人疑问。同时指出对部分批评/建议有不同观点,这个是允许的。不要纯粹迎合审稿人,把审稿人的错误或者不科学的地方也去修改。也不能对这些意见置之不理,否则会被认为是故意或者不认真。只是在阐述相反观点时,要尽量委婉、谦虚并充分表达出对审稿人的感谢和帮助,例如我们可以说:审稿人的评价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个内容很有帮助,这个相反的观点正好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我们的结论;这个地方我们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可能是由于我们的语言表达不够充分所致的误解;我们同意审稿人关于我们的讨论和推测需要更多实验证据的批评,指出科技论文应该允许合理的假设和推测。
关于退稿:
有时候审稿人也会犯错误,正如同许多很厉害的人也会出错,比如,开尔文勋爵说:“X射线是一个骗局”,物理学家卢费福说:“用打碎原子的办法产生能量是希望十分渺茫的事情,任何人期望从原子的嬗变获取能量是荒唐的臆想”,华纳公司总裁说“谁***想听演员讲话?”,20thCentrary Fox公司总裁说“电视占领市场不会超过六个月”。当然,我们现在的退稿还不太可能是因为审稿人的错误。
退稿不可怕,最重要的是拿到具体的退稿意见帮助我们改正,要是任何意见都拿不到我们就真的是失败了。退稿并不绝对意味着我们的工作没价值或者有问题,有时候是因为期刊选择不合适,有时候碰到了比较说不清楚的审稿人,这个时候直接改投就可以。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审稿人和编辑部都给出了退稿的详细理由,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这些话的含义,特别是有时候虽然“退稿”但是并不是真的毫无希望,还是希望你修改后再寄回到这个杂志,一定要认真修改。如果确实是需要改投杂志了,切忌不加修改的改投,一定要按照那些正确的中肯的意见进行修改以后再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