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论语》《童趣》

《论语》《童趣》



第一篇:《论语》《童趣》

2012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七上:《论语》《童趣》强化复习

《童趣》

一、落实重点实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蚁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

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二、译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作者是如何获得“物外之趣” 的?

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强烈的好奇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3、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1.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2.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3.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论语》十则

一、落实重点实词并能解释这些句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三、背诵默写

① 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 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来表示;

④ 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⑤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⑥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⑦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⑧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四、问题

思考1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该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思考2 :如何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赞美道德高尚的君子。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类似的俗语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真金不怕火来炼。

思考3 :你对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教诲是如何理解的?

一方面,这是一种科学的老实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它又不利于培养我们现代青少年的怀疑和探索精神。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堂检测】

1、落实重点实词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2)故时有物外之趣。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6)果如鹤唳云端。

(7)方出神(8)捉虾蟆,鞭数十

2、落实重要虚词

(1)见藐小之物昂首观之.使之冲烟而飞鸣驱之别院..

(2)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

(3)项为之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5)蹲其身其恕乎.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每句2分)

(1)蹲其身,使与台齐。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4、问题(中考链接):

(1)课文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3分)

(2)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一《<论语>十则》理解性默写

1、《<论语>十则》中,阐述了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

是:

2、《<论语>十则》中,阐述了“吾日三省吾身”内容的句子

是:

3、《<论语>十则》中,既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又讲学习方法的语句

是:

4、《<论语>十则》中,含有实事求是精神的语句

是:

6、《<论语>十则》中,阐述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语句

是:9、孔子认为,聪明人应具备“”的学习态度。

10、在现实生活中,表示要善于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或随时以周围的人为鉴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11、生活中,表示既要善于从正面学习,也要善于从反面借鉴这一意思时,我们可以引用《<论语>十则》中的一句:

12、选文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重”表现在,“远”表现在。

13、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的句子是:,这句话说明品德高尚的人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二、中考链接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 ..

(3)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4)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 .

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3分)

1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次谈对你的启示。(3分)“童趣”中考链接【答案】

1、示例: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理由:正当“我”看得格外入神时,癞虾蟆破坏了“我”的兴致。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这充分地写出了“我”儿时的天真活泼和独特的生活情趣。

2、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论语十则”答案: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含有实事求是精神的语句要写完整)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温故知新。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因为题目里面已经有了聪明人,所以这里要省掉是知也)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1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2。(4分)(1)译文: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2)译文: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13。(3分)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

(答题要点:写出一个给1分,增字减字不得分)

14。(3分)

答题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

第二篇:《童趣》《论语》复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三)《童趣》《论语》复习

一、解释重点文言词语

1、加点词义

项为之强凹者为壑作青云白鹤观

徐喷以烟鞭数十方出神

鹤唳云端 为之怡然称快 以丛草为林

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驱之别院

舞于空中 拔山倒树而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蹲其身 必细察其纹理 盖一癞虾蟆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可以为师矣 不思则罔

不学则殆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 必有我师焉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 士不可以不弘毅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幸甚至哉

次北固山下 行不足

2、理解熟背重点句子翻译: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非常细小的东西也看得很清楚。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这样去想,那么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像变成鹤一样。

(3)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4)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定下神来,抓住了癞虾蟆,用鞭子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其它院里去了。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掉它。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读书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以后时时温习它,不也是快乐的吗?

(9)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地反省我自己。

(10)士不可以不弘毅: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11)己不所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第三篇:论语十则及童趣

论语十则 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卫灵公》,内容都与学习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第一则: 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â,实意“悦”,愉快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lâ):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很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而:连词。

时习:时常的复习。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为:替。

谋:办事,出主意。

忠:忠诚。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知识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故:旧的知识。

而:连词,表顺承,从而。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法适从;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迷惑而无所得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第五则:学习方法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我就教你知道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重点字词解释:

女(rǔ):通“汝”人称代词,你

知(zhì):本字指“是知(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子路)(前542~前480)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相同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在其中,代词。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改正自己与她们一样的习惯。”

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

焉:兼词“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则:怎样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说:“士人(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第九则:怎样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直到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落的。”

补充词解释:

凋:凋谢

岁寒:在此指艰苦的环境

第十则: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强行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评析本段:后为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各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学习态度,强调要惜时而学。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

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â,不应该读yuâ。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â。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â(音乐)、lâ(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â。(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â。(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的无法形容了。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三人行必有我师 :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通假字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

女 同汝,表示你,不是通假字,而是两字在古代意思相同。

说 “悦”的古字,表示愉快,不是通假字,而是由于古代并无“悦”字,在古代“说”就相当于“悦” 后为与说话的“说”区分人们造出了“悦”字。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应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焚书坑儒导致),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童 趣

我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看清秋天鸟儿重新长出羽毛那样最细微的东西,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余:我.童稚(zhì):小时侯.张目:睁开眼睛.明察秋毫:形容视力极好.秋毫,鸟到了秋天,重新长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藐(miǎo):小而细.故:所以.物外之趣: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子成群的飞,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一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成千上百只白鹤:抬头看它们,脖子也累僵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的帐子里,慢慢的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群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因为这个我高兴的连声叫好.私拟作:心里把(它们)比作。于:在。昂首:抬头。项:脖颈。强:通“僵”,僵硬的意思。素帐:未染色的帐子。徐:慢慢地。以:用。观:景观。果:果真。唳:鸟鸣。怡然:愉快的样子。

我常在土地凹凸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中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与台子一般高,聚精会神的仔细观察,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蚂蚁当成野兽,把土地突出地方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于:在。凹:低洼(的地方)凸:高起(的地方)。使与台齐:即,“使之与台齐”,省略了“之”。“之”代身子。以„为„:把„看作(当作)„。砾:小石,碎石。壑:山沟。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观之:代二虫斗草间的情景。庞然大物:庞大的东西。拔山倒树:拔倒山,踩倒树。“山”和“树”,分别是指土块和小草。盖:连词,连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尽:都,全部。为:被。方:正。神定:神智恢复。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驱:赶。之:代癞蛤蟆。

第四篇:《童趣》《论语》练习题

童趣练习题

1.从基础做起,注音:

明察秋毫()壑()癞()鞭()

2.沈复,字______________,长洲(现在______________)人,清代____________。

3.据原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_____,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_____________________,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之冲烟而飞鸣,作_____________________,果如鹤唳云端,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默写第三自然段: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做个小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见二虫斗草间。

6.让学生听录音,概括出文中描绘了几件趣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5)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8.弄清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2)又留蚊于素帐,徐喷以烟。()

(3)鞭数十,驱之别院。()

(4)以虫蚊为兽。()

9.弄清加粗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1)必细察其纹理()(2)昂首观之()

(3)使其冲烟飞鸣()(4)常蹲其身()

(5)观之,兴正浓()(6)驱之别院()

10.运用下列词语造句:

(1)明察秋毫(2)藐小

(3)怡然自得(4)庞然大物

11.简答题: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举例说明)

(2)你喜欢文中哪些句子,并说明原因。

12.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很多趣事,请你学着运用记叙、描写的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说

出自己童年的一件或两件趣事。

参考答案

1.háo hé lài biān

2.三白 江苏苏州 文学家

3.夏蚊成雷 心之所向 昂首观之 徐喷以烟 青云白鹤观 怡然称快

4.略

5.(1)用心地想像,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

(2)常蹲下身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

(3)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4)看见两只虫子在草间争斗。

6.帐中嬉蚊 神游丘壑 鞭驱虾蟆

7.(1)见/……必/……故/……

(2)……则/……/果然……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使之/……作/……

(5)见/……庞然大物/……,盖/……

8.(1)自己(2)慢慢地(3)用鞭子打(4)把……当作……

9.(1)代藐小微物(2)代夏蚊(3)代蚊子(4)代自己(5)代二虫

(6)代虾蟆

11.(1)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

趣。

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举例略)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一、词语解释

1.子:2.说:3.愠:4.君

5.吾:6.日:7.三省:8.信:

9.传:10.罔:11.殆:12.女:

13.齐:14.弘毅:15.已:16.凋:

17.其:18.恕:

三、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五、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在《<论语>十则》中,孔子提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这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学习与思考是紧密结合的过程,“,”这句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同时,学习又是相互联系,从旧知中不断获得新知的过程,这自然使我们联想到《论语》中学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9年2月18日,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开幕,请你引用《<论语>十则》中的,“”来表达了我们对世界各国嘉宾的欢迎之情。

5.《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言

是。

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的 “。”

7.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本文中孔子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明学习成绩优秀,组织能力强。但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所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李老师

引述《<论语>十则》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帮他解开了心中的疙瘩。

参考答案

一、词语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2.说:“悦”的古字,愉快。3.愠:生气,发怒。4.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人称代词,我。6.日:每天。7.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8.信:真诚,诚实。9.传:老师传授的知识。10.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1.殆:疑惑。12.女:人称代词,你。后作“汝”。13.齐:相同。14.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刚强。15.已:停止。16.凋:凋谢。17.其:大概、也许。18.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二、一词多义

为(做,当)(就是)(作为)其(大概、也许)(他们)

三、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快乐)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明智)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五、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

第五篇:《童趣》《论语十则》练习题

1、童趣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项为之强 项:。强:通“”。

2、徐喷以烟 徐:。以:

3、果如鹤唳云

端 果:。唳:

4、以从草为林 林

5、兴正浓 兴:

6、方出神 方:

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驱:

8、必细察其纹理 细:。察

9、昂首观之 昂:。首:。之:

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

二、译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写了观如、神游、鞭打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

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论语》十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同“”,2、吾日三省吾身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4、见贤思齐焉,见不

贤而内自省也。齐: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女:通“”。是。

知,通“”。

6、温故而知新 故,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施。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三.填空并翻译权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 孔子说:?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说:。

3、子曰:“见贤思齐焉。” 孔子说:。

4、子曰:“三人行。。” 孔子说:。

5、子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孔子说:。

7、子曰:“其恕乎。孔子说:“恕”了!。

8、子曰:“由,诲女知乎!,是知也。” 孔子说:,?。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