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文献综述总结

文献综述总结



第一篇:文献综述总结

《科研技能训练》课程总结

本学期又温梅老师担任的《科研技能训练》课程,主要讲述了毕业论文的撰写、立项申请表的函审验收、研究报告与工作报告的撰写以及实践课程总结写作辅导等内容,顺利完胜了教学任务。整个过程虽然时间很短暂,但是在温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使自己在论文以及总结的写作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了解了申请表函审的整个过程,从中感触最深的就是态度的重要性。现做个人总结如下:

一、知识要点的掌握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温老师主要介绍了:毕业论文写作的格式和要求,主要包括封页、页码、目录等十五项内容的具体要求。论文的写作步骤、资料收集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申请表的函审预验收。主要讲述了:软科学申报书、验收申请表、验收函审申请表、验收函审表的填写方法和内容。研究报告与工作报告写作区别、填写要求及内容

实践总结的写作。由于这部分内容温老师在教授我们《商务写作》课程时,对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在本次训练过程中只是对格式进行详细介绍,其他内容主要以复习巩固为主。

二、学习问题的解决

1.论文正文的格式要求:正文是论文引言之后、结论之前的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一般包括试验材料和方法、试验结果及其分析等。第一,各级层次标题应简短明确,一般不超过15个字;同级层次标题应尽可能结构相同、用词相近、意义相关、语气一致,层次标题一般不超过四级。第二,表包括表序、表题、表头、表格、表注等,表应具有自明性,简洁爽快。一个表应尽量打印在一页上,必须分页时应标明“续表”字样,且表头不能省略。第三,图包括图序、图题、图线、图注等,图要精选,具有自明性,美观匀称。第四,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有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第五,汉字和标点的使用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最后,在结果分析中,毕业论文(设计)应尽量运用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得出结论。

2.资料如何搜集:以前写论文时自己只是根据自己学过的一些知识来写,有时查资料也只是在百度上搜一两篇自己拿来参照那上面的格式写。而这次训练使我明白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论文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论文。在搜集到的论文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论文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论文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论文。另外,我也学会了一些论文资料的搜集途径,比如说:去图书馆网站—期刊论文网去搜集、利用有关的检索工具(包括目录、文摘和索引等)搜集论文资料、利用原始文献搜集论文资料等。还学会了如何在上面进行复制有关资料。

三、今后的打算

这次科研技能训练,使我学到许多关于毕业论文写作需要的知识。科学研究讲究严谨,每个研究者都要怀着一丝不苟的态度去做好每一次研究,在研究开始前的计划与大量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这要求我们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并且有坚定的意志,坚持不懈的研究。经过科研训练的锻炼让我发觉个人在大学期间发展目标并不明确。在任务到来时才发现自己是毫无准备,在问题面前一无所措,无从下手。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吸取此次的教训,认认真真的完成每一件事,把握住每次学习的机会。理论联合实际,不断地充实自己,是自己的到提升,超越自己。

第二篇:文献总结

《梨园间作牧草根际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的变化_张蕊》

在果树间种牧草之后,发现二月兰可以增加土壤pH、放线菌和过氧化物酶活性(0-20cm),降低脲酶活性;早熟禾降低pH,增加真菌数和脲酶活性;黑麦草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增加脲酶活性;pH与土壤深度、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放线菌量和pH、放线菌量与pH等显著正相关,放线菌量与土壤深度、脲酶活性与土壤深度和pH等显著负相关。放线菌量与间作牧草显著相关。牧草与梨树2行间作可提高土壤质量。

《烤烟套种甘薯综合效应研究_徐硕》

2种烟薯间作模式大田生育期比烤烟单作缩短7d左右;烟株株高、茎粗、有效叶数优于单作,发病率明显降低;单位面积收入提高。

《不同种植模式对黔北黄壤烤烟生产力的影响_张科》

间作土壤有机质、全氮、普遍高于植烟土壤,间作麦烟薯最高,土壤养分稳定,前作油菜处理土壤速效钾最高,高于间作和前作小麦。虽然油菜-烤烟-红薯产值最高,但烤烟产质量很低,综合考虑小麦-烤烟-红薯最为理想。

《烤烟与牧草间作试验效益分析_曾庆飞》

试验设置7个处理,每一种牧草与烤烟的条带间作为一个小区,另设一个对照,3次重复,共21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内间作模式为烟-草-烟-草-烟,小区内每条牧草间作带宽度为2.0米,面积20平方米(2x10米),每条烤烟种植带种植2行烤烟,株行距0.8xl.2米,面积24平方米(2.4x10米),每小区面积112平方米。3月上旬翻耕整地,烤烟间作带开厢起垄,开沟施肥。3月中旬条播牧草种子,4月下旬移栽烟苗。牧草间作带只中耕除草,不追肥,烟叶栽培管理统一按当地优质烟叶生产规范实施。

间作牧草能有效减轻烟草花叶病、赤星病、黑胫病和蚜虫等病虫害的为害。间作选用的牧草在烟、草共生期内的株高一直低于烟株,不会与烤烟争夺空间、阳光和地力,烟草间作在改善烟叶通风透光条件的同时,还大大增加了烟株的边行优势,更有利于提高烟叶单位面积的产量和产值。另外,间作的牧草还能消除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并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下年烤烟的种植二,收割的牧草能直接用于牛羊饲养,能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在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严重的晴隆县,推行烟草间作以及烟草轮作种植模式,对于促进全县农业朝着健康持续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烤烟地瓜间作模式研究_刘剑》

烟草和地瓜同为喜钾作物,间作会带来负面效果,必须实行休闲或轮作,做到用地养地,提倡秸杆还田,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为了提高烟叶质量,以单作为好等等。

《烤烟间作草木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_唐世凯》

进行间作套种可以促进根际pH 的改变,从而促进磷素养分的吸收,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烤烟后期残余肥料被后作消耗一部分,更有利于烟叶落黄成熟。麦豆间作可以提高根系酸性氧化酶活性和根系还原力,促使根际pH下降,增加土壤有效磷和缓效磷含量,从而减少了磷素向无效的石灰性磷和闭蓄态磷的转化。烤烟间作草木樨后,增加了作物对土壤速效磷总量的吸收,以致使土壤的速效磷有降低的趋势,此结果与前面观点相一致。烤烟间作黄花草木樨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黄花草木樨的当季根瘤不能在短时间内分解转化到土壤中,没有产生土壤氮素营养过高的不良变化。烤烟间作黄花草木樨的间作系统中,土壤速效磷含量有降低的趋势。在烤烟成熟中后期,间作体系能不同程度地增加植烟土壤的速效钾含量。

第三篇:—文献总结

文献总结

一、前言部分

温湿度是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的参数,用新型的智能温湿度传感器DHT11主要实现对温度、湿度的检测,将温度湿度信号通过传感器进行信号的采集并转换成数字信号,再运用单片机STC89C52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为显示和报警电路提供信号,实现对温湿度的控制报警。报警系统根据设定报警的上下限值实现报警功能,显示部分采用LCD1602液晶显示所测温湿度值。

二、主题部分

DHT1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是一款含有已校准数字信号输出的温湿度复合传感器。它应用专用的数字模块采集技术和温湿度传感技术,确保产品具有极高的可靠性与卓越的长期稳定性。传感器包括一个电阻式感湿元件和一个NTC测温元件,并与一个高性能8位单片机相连接。因此该产品具有品质卓越、超快响应、抗干扰能力强、性价比极高等优点。每个DHT11传感器都在极为精确的湿度校验室中进行校准。校准系数以程序的形式储存在OTP内存中,传感器内部在检测信号的处理过程中要调用这些校准系数。单线制串行接口,使系统集成变得简易快捷。超小的体积、极低的功耗,信号传输距离可达20米以上,使其成为各类应用甚至最为苛刻的应用场合的最佳选则。连接方便,特殊封装形式可根据用户需求而提供。产品为 4 针单排引脚封装。DATA 用于微处理器与DHT11之间的通讯和同步,采用单总线数据格式,一次通讯时间4ms左右,用户MCU发送一次开始信号后,DHT11从低功耗模式转换到高速模式,等待主机开始信号结束后,DHT11发送响应信号,送出40bit的数据,并触发一次信号采集,用户可选择读取部分数据.从模式下,DHT11接收到开始信号触发一次温湿度采集,如果没有接收到主机发送开始信号,DHT11不会主动进行温湿度采集.采集数据后转换到低速模式。

三、总结部分

对于国内外对温湿度检测的研究,从复杂模拟量检测到现在的数字智能化检测越发的成熟,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对于温湿度研究,检测系统向着智能化、小型化、低功耗的方向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发展为体积小、操作简单、量程宽、性能稳定、测量精度高,等诸多优点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文献

《新概念C51单片机》郭天祥著2006电子工业出版社 DHT11中文说明书

DHT11温湿度传感器51单片机在LCD1602显示程序

BH1750光强传感器

第四篇:文献总结

关于个体生理特征、能力以及学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的文献研究30805022周莞尔

组织绩效问题一直是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中心问题。从组织的微观层面来看,在个体层面分析绩效水平,主要从个体特征、个体能力和个体的学习程度三方面对各项文献进行总结归纳。

一、个体特征

个体是组织组成的最小单位,组织目标的实现最终取决于组织成员的个人努力。个体的需要产生个体的行为而组织是让个体得到需要的基础场所,个体在这个场所展现自己,付出自己的努力,为组织做出自己的贡献。个体行为直接影响着组织的活动,从而影响着组织绩效。

由个体特征因素方面看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点:

1、性格因素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性格已不仅仅是影响绩效的因素,它更可以直接影响每个人的命运。性格是长期习惯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所以了解个体的性格,根据其性格的优缺点合理安排工作;根据团队性格的特点合理配伍团队构成;根据性格特质选择良好的合作者,这些都会使得个体及组织绩效得到一个较好的发展。

2、动机因素

动机观注重个体,欲图通过个体的人格特征(得自本能或组织影响)来解释个体的行为。因此,动机观特别重视从个体层面研究人的各种需要,以及确定这些需要的主次顺序或结构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绩效的影响作用。动机观对绩效研究侧重于个体行为,并把绩效看作是个体能力和动力的函数,并认为组织是由个体构成,个体是形成组织绩效的关键,组织绩效实质是个体绩效的综合体,因而绩效管理离不开个体因素的影响。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映证明行为的产生是需要诱因的。在组织中的个体的工作动机不仅仅是物质条件那么简单。动机对人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些人甚至认为个体绩效=能力+动机,可见动机在个体绩效提高方面的作用。

一个组织的动机实践就是要制定一个良好的激励体系,围绕所要鼓励和倡导的主题开展工作。在一个组织中要了解每个个体的动机,尤其是工作的动机。现今不少企业都在制定员工的职业发展计划,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较为持久的动机支持体系。

3、价值观因素

每个人均会有自己不同的价值取向,大体有理论型、经济型、艺术型、社会

型、政治型、宗教型。价值观就会指导思维产生行为。价值观是会随着时间及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所以调整个体价值观的取向对整个组织绩效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价值观的培养就是一个同化的过程,使每个在组织中的个体都有组织的烙印。

4、态度因素

个体对组织工作的满意度直接影响了个体的工作态度。而个体工作态度的不

同会直接导致组织绩效的高低。需要意识到只有员工的满意,才有客户的满意,才有组织的满意。增加个体对组织的归属认同忠诚和投入,是组织绩效提高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条件。

5、压力因素

压力是个体对某一没有足够能力应对的重要情景的情绪与生活反应。每个生

活在现实社会的个体,都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压力。工作与生活不是孤立的,工作与生活的相互融合性与影响力都是十分明显的。压力对于组织绩效的影响同样也是正负参半。要懂得趋利避害。

二、能力因素

一个企业的经营与价值,主要来自于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创造出来的综合效用。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1954)所言:在所有资源中,唯有人力资源才能成长和发展;组织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要因也在于“人才”本身所拥有与具备的各项才能。Morf(1986)也提出绩效会等同于才能再加上工作环境,而绩效是会受到个人和其工作环境而产生一种互动的函数。Ducker(1977)也认为管理才能发展为组织所具有的功能或活动,其旨在促进企业的健全,生存与成长,其最终的目的在于激励主管成为明日经理人,发挥潜力,以提高组织效能。虽然拥有好的人力资源,企业不一定就会成功;相对来说Ducker提出在二十一世纪,将会是

一个以知识工作者主导的产业,而一个成功的企业,势必一定拥有着具有专业知识与真正具有管理才能的人才。换言之,员工的才能是会影响组织绩效的优或劣。

因此,能力因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无须质疑的是能力的大小

对绩效的提高的确起到关键作用,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但是在工作中“能力”的定义为一个人身体致使与工作任务的匹配性。通过这个定义可知:“匹配”才是“能力”是否对工作绩效有影响的主要因素。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这就需要个体管理能力的要求。所谓管理能力,就是一个人为了有效达成卓越的工作绩效,所需具备的能力项目及行为表现。综合管理能力的人格特质研究法(TraitApproach)和功能研究法(FunctionalApproach)研究成果,管理能力应由人格特质(Personality)和管理技能(ManagementSkill/Ability)两部分组成。其中,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发展、成就能力、激励能力(Ghiselli,1971),管理技能包括概念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行政能力、专业能力(Sandwith,1993)。Arch,Daniel,&Rando(1999)则指出部门主管在规划、分配的技能将影响部门员工的专业技能、管理预算及形象,进而对部门的获利与顾客满意产生影响。因此能力表现与工作绩效具有正面的因果关系,而部门主管在团队中扮演的是领导者的角色与职务,因此,须具备应有的管理能力,以带领或导致卓越的绩效表现。

三、学习因素

学习因素可以主要分为吸收与整合两方面。个体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建立在个体自身吸收能力的基础上。Cohen & Levinthal(1990)认为吸收能力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因素。个体的吸收能力越强 ,对于外界环境的经营掌握能力也就越高 ,就越能辨别外界有用信息的价值 ,进而吸收与应用知识于创新之中。同时 , 个体的吸收能力有利于丰富组织的知识资源 ,促进组织知识存量的增加 ,这就为知识取得后的整合利用创造了条件。尽管知识吸收能力对组织绩效有重要的影响 ,但知识本身并不必然产生价值。若是纯粹地大量积累知识 ,却无法把这些知识整合为有机的知识体系 ,实现知识中所蕴涵的价值 ,则会造成知识的浪费。因此 , Grand &Nayyar(1994)提出了整合能力以弥补吸收能力的不足。整合能力是基于企业内部机会持续重新定义产品组合的能力。陈力与鲁若愚(2003)也认为 ,知识整合不仅可以很好地利用专业分工的模式而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 ,还可以利用共同学习的方式来增强研发能力 ,并通过持续的整合和创新 ,塑造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 ,吸收能力和知识整合都是个体提升组织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而组

织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反映在组织绩效提高上。

Cohen & Levinthal(1990)最早提出不同的组织同化与复制外界新知识的能

力,称之为吸收能力(Abs orp tive Capaci2ty)。吸收能力特别强调企业对外部创新机会的认知、掌握与运用开发。个人层次的吸收能力为个人接触的相关知识及不同的背景领域,但是个人层次的吸收能力存在着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的现象:个人先前的知识会影响未来获取与累积后续知识的能力。

新知识必须通过整合后融入现有知识结构中才能发挥作用 ,知识整合就是

将个别知识系统化 ,或是将集合起来的知识内化到组织成员的心智系统中。个体欲强化本身的能力 ,除积极吸收外界信息外 ,还要有整合知识的能力 ,但这种整合能力主要取决于组织是否有效搜集信息以及是否有效地在组织内各部门间扩散信息。Grant(1996)指出 ,在知识整合过程中 ,所拥有的相关知识存量越多 ,就越能将知识以共同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 ,从而促成知识的整合应用。因此组织绩效的高低还受到个人学习的吸收和整合能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组织绩效微观影响因素研究评述蒲德祥1990.22、W.E.Deming,Out of the Crisis.Cambrige,MA:Center for Advanced Engineering Study,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863、组织行为学-论个体群体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杨晗2008.12.94、中国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梁建(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王重鸣(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2001第9卷第二期175页

5、浅谈领导风格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董正刚2007.2市场周刊·理论研究96页

6、认知冲突和情绪冲突对组织绩效的影响陈捷1998第5页

7、吸收能力、知识整合对组织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简兆权,吴隆增,黄静

2001.781-97页

8、管理能力、组织文化与组织绩效间的关系研究赵伟军 刘莉《 经济师》0 0 8 年第3 期193页

9、团队间知识分享对知识资本及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左惟 李丽199891页

10、智力资本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金峻岭 硕士擘位论文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05.

11、网络结构与成员学习策略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张华,席酉民,曾宪聚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2008年11月第22卷第2期67页

第五篇:文献总结

高血脂症的危害与防治

内容:文献主要介绍高血脂症与心脑血管的关系,高血脂症的分类及其诊断标 准,最后介绍如何防治高血脂症。

评价:这是一篇综述型的文献,大致介绍了高血脂症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如何 防治高血脂症,让读者对这种疾病有初步的了解。

特点:文献语言通俗易懂,结构层次清晰,让读者很容易就把握大意,对文献叙 述的对象有所了解。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