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课堂需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课堂需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第一篇:课堂需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课堂需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每逢周四,是我上课最多的一天,初

一、初三各两节课,再加上初三的一节作业整理课,前前后后一共就有五节课,中间还要穿插批改作业和备课,基本上这一天是本周最繁忙的一天。昨天凌晨3点多看了一场欧冠比赛(巴萨----凯尔特人),上午还很有精神,感觉还好,但一到中午批改初一学生作业时,感觉有点想睡。

下午上课,初一学生给他们分析期中考试卷,在讲试卷和练习时,我现在也有所创新了,一份试卷或是练习我是按学生的需求来讲解,讲之前让每个学生自已提出一些问题来,他最需要我讲解的是什么题目,提出来之后我再进行讲解,可能有的老师这样做会有所担心,会不会每个题目都要讲解,实际上这种顾虑是多余的,本学期我在初一实行这样一种讲解方式来,基本上每份试卷或练习重点讲解6、7个问题就行了,因为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大多具有典型性,并且提出问题的学生不同层次的都有,这样也可以保证代表性。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再和他们进行交流,学生感觉很有亲切感,也培养了他们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看似课堂上放开让他们来问,但实际上题目的讲解还是在我的掌控之内。初三是给他们讲解导学上的练习,基本上是我一个人在讲,学生在下面有气无力的听着,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我已深感厌恶,因为课堂中的话语权完全被老师所掌控,学生只是很被动的校对一下答案,没有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下午第三节课和作业整理课的前半时间,我在改初一期中试卷,作业整理课我是让学生在做今天所上新课的导学配套练习。一天下来,感觉非常疲劳,作业整理课真的一点都不想讲了。作业整理课本来是想让学生做完今天的导学配套练习,多的时间自已安排就可以了。可学生做完之后,提出要讲,我实在不想讲,但又不好拒绝学生,这时我突发灵感,既然这节课任务已完成,还有多的时间,何不找一个学生来讲解试一下。于是我请倪同学(总分最好的同学,但平时并不是很会讲)上台讲解,讲之前,先让她做好准备工作,把相关的几个图形画上去,画好之后,就开始讲解了。本来我对她的讲解没报多大希望,只是想给她一次锻炼的机会,实在不行,我就来讲。可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倪同学今天状态非常好,讲解起来得心应手,边分析边板书,而且板演很得要点,讲解很有范,当然在讲解时还不是很有激情,还不能完全面对学生,没有完全放开,但今天她的表现已经很惊艳,令我眼前一亮。如果以后多给她一些讲题的机会,我相信经过10多次磨练之后,她一定会更为出色,一定会成为我心目中的理想学生。

讲完之后,我向她伸出大拇指,并号召全班同学鼓掌对她表示感谢和鼓励,看得出她脸上的表情,真的很开心,很有成就感。下课之后,我和她简单交流了几分钟,她讲:“初

一、初二,从来没有上台讲解过题目,这还是第一次上台讲解”。听她这样讲,我心里感到很酸,这么好的学生,并不是没有能力上台讲解,而是缺少展示的机会,如果我们的老师多给她们展示的机会,这样的学生一定会更自信,更会表达。而这种能力一直是我所看重的,我认为比分数更重要。在和她的交流中我还同她讲,作为成绩这么好的学生,应该多为班级作贡献,多帮助其他同学提高成绩,要有一种大的胸怀,在学会帮助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已,而且还要学会主动的和老师、同学交流,增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总之要全面发展,提高自已的综合实力,不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分数上。她听我讲时,频频点头,看得出,她非常赞同我的观点,已有所触动。

第二篇:你需要给自己一个机会

你需要给自己一个机会

给自己一个决定未来的机会。记得在入学教育会上,老师们说大学里收获最多的人一定是对自己有规划的人。提前给自己的将来做好规划,可以参考家长、老师、朋友的意见,但是最终做决定的还是自己。提早规划就可以提早执行,脚下的路也会越来越坚实。

给自己一个增长见识的机会。大学里增长见识的机会很多,参与学生组织、进行科研立项、做兼职、实习等等都是特别好的方式,按照自己的规划,如果毕业想上研究生那就多去跟导师学习,多参与科研项目;如果毕业准备保研,那就在努力提升绩点的基础上多参与学校活动获得奖励;如果准备工作,就多去接触社会,去实习去拓宽人脉。总之,就是要跳出自己的井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给自己一个体味艰辛的机会。你体验过独自一人去陌生的城市实习吗?一个人找房子,和不认识的人合租;做着一份工资微薄甚至没有收入的实习;付出很多却不确定能否留任„这是很多应届大学生的缩影,辛苦才是生活正常的面目,你过的舒服只是因为有人替你承担了本该属于你的辛劳。

其实,所有的内容汇成一句话就是“去做吧,坚持住”,走过这些你会发现,你比自己想象的更优秀。

我是从大三开始找实习的,经过深思熟虑确定自己暂时不会上研究生之后,就开始准备找实习了。学院的安排很有人情味,给大家充分的实习时间,是我很多实习的小伙伴超级羡慕而不得的

找实习的过程还算顺利,首先是对自己能力和兴趣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这样找的时候也没有很盲目。后来自己有在找也有贵人相助,最终决定去中国青年报的校媒联盟秘书处。当时一起实习的有各个区域校媒的主席和专业技能超强的学霸,都很厉害,确实是每个人身上都有我要学习的东西。我把大家各自最擅长的技能都列了一遍,发现如果我在实习期内能向身边的这些小伙伴学到他们最擅长的技能的皮毛也已经很厉害了,更不必说在实习期内还会有中青报老师的指导。当时,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反而是在这么多牛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摆正心态,正确面对实习工作。所幸,大家都很愿意教我,慢慢的也找到了感觉。

后来因为回校处理一些事结束了第一次的实习。处理完之后,再找实习时被推荐到了腾讯视频。说来很巧,推荐我去腾讯的姐姐是因为觉得我在中青报实习的时候心态很好很靠谱。到了腾讯视频以后,算是在做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实习了,运营一档自制的综艺节目。在这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里像一所大学,你有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功课,同时你还要不停地思考如何能做得更好,这里很关注你的成长。因为是第二次实习,有经验,所以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当作是正职员工来要求。每天除了完成日常工作,也经常和老师们开会商量如何能做的更好,后来也因为表现不错被奖励参加腾讯北京分公司的年会。

之后,看到中青报一个我很喜欢也觉得很适合的部门在招聘,于是毅然投了简历。经过紧张的面试、笔试,我终于进入了最后一轮实习试用,因为是差额试用所以仍然不敢掉以轻心。两周的实习期安排了9个任务,涉及到方方面面,从活动方案到新媒体运营再到新闻稿件撰写,不论以前是否接触过都必须完成,第一次觉得媒体人真的都是全才。在实习前部门领导对我们说,希望大家来不管多久不管结果如何,都能学到东西有所成长有所收获。听到这些心里很暖,中青报还是我心目中的那个中青报。后来,凭着对于报社的了解和对部门工作发自内心的喜欢,在最后实习结束的面试中成功留了下来。

现在回头看实习经历觉得很好很幸运,但是在独自一人去北漂的时候还是经历了很多北漂都经历过的辛酸,真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对于后来人还是想说,提早准备;在实习的时候别把自己当实习生;多去尝试,说不定留下的那个人就是你

第三篇:学生课堂展示歌

学生课堂展示歌

我自信,我最棒,聚焦点处来亮相。

腰挺直,头高昂,面带微笑喜洋洋。

普通话,要用上,自然大方脱稿讲。吐字清,音洪亮,嗯啊口语别带上。一握拳,一挥掌,肢体语言来帮忙。面朝前,身侧旁,千万莫把黑板挡。展示完,忙退让,褒贬评价记心房。

第四篇: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文档

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研读了李吉林老师创设的情景教学,以“情”为经,以“境”为纬,通过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悟颇深,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浅显的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以及各省课改经验对自己的启示。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学生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职、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孩子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比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色的,以至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可见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多么丰富。2.在实践中感悟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到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学生自然而然受到熏陶。3.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经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因此,我们教师要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加以引导,让学生真正从生活中学到语文。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它关系到所有孩子的未来和整个民族的发展。而我们教师更是课改的实施者、传承者,我作为一名普通而光荣的人民教师,更要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研修,并运用到今后的教研教学工作中去,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第五篇:要给学生一棵

要给学生一棵“小树”,教师必须先有一棵“大树”。

苏霍姆林斯基说: “为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任何老师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分不开的。

“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不仅把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看做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知识线”和“方法线”贯穿始终。“知识线”是“明线”,“方法线”是“暗线”,教师始终用“暗线”引导“明线”。通过教师的引导,“知识线”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方法线”让学生形成了能力,老师教法转化为学生学法。而对于这一方法和规律,教师须成竹在胸,才能引导学生去寻。这是对教师整体把握学科知识的考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需照本宣科,教教参给定的知识,只是一个“授业”者。这就需要老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吃透教材,提炼方法,总结规律。

科学有效的运用“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应把握其精髓,提高自身素质,灵活地、创造性的去运用它。它将会成为学生知识海洋中的一条航船,打开成功大门的一把钥匙。而教会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同时,教师也就从“教书匠”摇身变成“教育家”。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校为我们搭建了“广阔的海洋”

和“高远的蓝天”,“跃”和“飞”的本事就靠我们自己练了。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